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七年级(1)班同学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达成的共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方地域辽阔

③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④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南方地域辽阔”与经济发展原因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D正确。

2.(2015·苏州中考)右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主要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方,所以,图中显示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逐渐赶上北方,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

3.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这是因为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体现宋代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题干限定条件是宋代,A使用于战国时期,B、D是唐朝时出现的生产工具,C是宋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5.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6.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城市是

( )

A.杭州

B.泉州

C.景德镇

D.广州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7.宋朝人的书中记载道:“昔汴都(即北宋都城东京)数百万家,尽仰(依靠)石炭(古时称煤为石炭),无一燃薪(柴)者。”下列内容与该材料对应的是( )

A.丝织业

B.制瓷业

C.冶铁业

D.采煤业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书中记载“尽仰(依靠)石炭”,说明煤的产量很高,与此对应的应该是采煤业发达。

8.(2015·漳州中考)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北宋商业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9.宋朝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它们还是当时的( )

A.重要粮仓

B.著名瓷都

C.著名大商港

D.丝织业中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代时,海外贸易兴盛,泉州、广州、明州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10.(2015·济宁学业考)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下面这样一组图片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图片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图片,第一幅插图最上侧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属于宋代商业广告;第二、三幅图分别为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属于宋代纸币;第四幅图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商业活动繁荣。综合以上信息,故选C。

【学法指导】歌谣记忆本课内容

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手工业,很繁荣,丝织棉织高水平,浙江哥窑冰裂纹,著名瓷都景德镇,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开封杭州兴商业,买卖昼夜声不绝,海外贸易超前代,广州泉州名世界,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就开始。

11.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肆内说书图》,图的右边配诗

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

京都。”下列关于“瓦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

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

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瓦肆”是城市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所以D 叙述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2.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

(1)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中的“苏湖”在当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的品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解析】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根据材料二中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发达。根据材料三中的“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宋代江南农业迅速发展,财政收入依靠南方。根据材料一中的“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第(2)题,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使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第(3)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到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依据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纳、总结启示。

答案:(1)状况: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丝织业发展起来;宋代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重要的粮仓;占城稻。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

初一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在我国民间有“沧州狮景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的民谚,这里的“赵州石桥”修建于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3.现在世界各地凡华人居住的地方多被称为“唐人街”,中国人常被称为“唐人”。这些名称的由来是因为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C.唐朝时许多丝绸运往国外 D.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4.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遗址B.大昭寺会盟碑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D.敦煌莫高窟5.“主明臣直”,在下面的哪一组君臣身上表现的最为充分 A.唐太宗—魏征B.武则天—狄仁杰C.唐玄宗—姚崇D.朱元璋—胡惟庸6.《贞观长歌》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剧。它所叙述的是唐朝哪一位皇帝的统治盛况?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7.唐朝城市中的“坊”是 A.皇帝办公区B.居民住宅区C.手工作坊区D.商业区 8.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与下列哪种制度密切相关? A.分封制B.禅让制C.科举制D.郡县制 9.下面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和刻苦精神的是 A.蒙古军队西征B.遣隋使来华C.文成公主入吐蕃D.玄奘西行10.“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对“诗仙”的评价。“诗圣”、“诗仙”分别是A.杜甫李白B.白居易韩愈C.杜甫白居易D.杜牧李白 11.“惜春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主席在此诗词中涉及到的古代开国帝王有 A.秦皇汉武B.唐宋宋祖C.秦皇宋祖D.汉武唐宋 12.下列工程中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最具积极作用的是 A.长城 B.赵州桥 C.故宫 D.大运河 13.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是因为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特风格 14.《金史》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解释不正确 ...的是 A.战争场面惨烈B.火药已应用于军事战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_20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宋朝社会生活的体验,感知当时的历史情境,并与现实生活比较,培养他们的想象、迁移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并设想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情感目标】: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增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对宋代妇女“缠足” 和现代美容的比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学情分析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形象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俗、表现俗、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代的服饰和瓦子。 教学难点:宋代社会气象万千的原因。 4、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5、教学用时:1课时 6、【教学过程】 活动一:图像导入、创设旅游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请大家一个一个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游览名山大川。 生;我喜欢看民俗风情。 生:我比较谗想吃遍个地的名小吃。 (笑声,掌声) 生:我喜欢看名胜古迹,特别是古代建筑。 生:我喜欢看各民族的服装。 生:我嘛,就是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感觉。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旅游,但各自喜欢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今天我就带领我们全班同 出示课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元朝疆域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 义堂镇东中学:蔡保安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课标内容]

①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 容。 ②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④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②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③写一个关于隋炀帝功过的短评,进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③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第1题【单选题】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干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早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 A、春节 B、元宵节 C、中秋节 D、冬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宋朝时,市民聘选的交通工具不包括( ) A、船 B、牛、骡、驴、马拉的畜力车 C、人力鬼魂的独轮车 D、轿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可以看到( )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由于实行“夜禁”,大街上空无一人③有人在用纸币购物④有人喝米酒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是在宋代城市盛行的瓦子。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农民生活的需要 C、宋代文化的繁荣 D、士大夫的大力提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士可杀不可辱”。宋代时期的“士”指的是( ) A、读书人 B、农民 C、手工业者 D、商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宋东京娱乐场所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 ) A、瓦子 B、勾栏 C、瓦舍 D、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 ) ①吃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 ③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 ④经常吃鱼 A、①②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陪都长安 D、宋都东京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大地二中张清泉 上信中学陈道锋 青海一中李清 镇海中学陈志海 大地二中张清泉 ?教学分析?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

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 生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提示:从 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多媒体展示问: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7课】隋唐的文学艺术

课题:第7课隋唐的文学艺术 【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1、以唐诗为例,了解唐代文学的成就。 2、列举隋唐时期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知道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及杰出代表,书、画、石窟艺术、音乐成就,隋唐时的健舞和软舞及其代表作。初步了解政治、经济与文艺的关系。 重点:1、诗歌的黄金时代。2、隋唐的书法与绘画成就。 难点:敦煌莫高窟出现和保存至今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二、书法和绘画 1、楷书:,代表作《》 ,代表作《》。 2、草书:,创造“狂草书”,人们称他为“草圣”。 ,代表作《自叙帖》。 3、唐初画家以人物故事画著名。 盛唐画家,画和画造诣很高。被尊为“”,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三、敦煌莫高窟 1、又称千佛洞,大部分开凿于时期。 2、是我国最大的,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四、音乐和舞蹈 (1)、隋朝和唐朝是当时著名音乐家。 (2)、隋唐的健舞代表作品《》: 软舞代表作品《》

【合作探究】 1、背诵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体会他们的写作风格。 2、想一想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经历千余年保存较好的原因有哪些? 【达标检测】 1、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只愿能够化作唐宋诗篇”,那么在“唐宋诗篇”中被称为“诗仙”的唐朝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自居易 D.苏轼 2、(2010·深圳)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的是() A. 诗歌 B. 散文 C.史学 D.戏曲 3、(2010·重庆江津区)在郭沫若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中所称颂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李白B.李商隐C.白居易D.杜甫 4、(2010·海南)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词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C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杜甫 D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课后反思】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2011级财税学院 注册资产评估师2班 王轩

一、选题原因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作为一个饱受非议的朝代,政治腐败、军事羸弱,自然而然的被扣上“弱宋”之名。如果但从经济层面看待宋朝,那么宋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空空前繁荣的朝代,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提出研究宋朝经济这一问题。 二、前人研究成果 1、宋朝经济概况(参见百度百科,词条“宋朝”经济科技)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手工业 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宋瓷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 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雨冲中学龙昕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训练

历史: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训练(岳麓版七年级下)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关于纸币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B.最早的纸币叫“交子” C.最早的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 D.是商业繁荣的结果 解析:答题时要结合教材中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注意“交子”最初是由成都市16家富商联合发行的,是私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 答案:C 2.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目要求“最主要的原因”,纸币是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的结果,纸币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A 3.(2006江苏泰州中考,4)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北宋初年,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却使用铁钱,十分不便。成都16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批纸币——“交子”。 答案:C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借此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东晋 解析:我们可以从诗中获取信息,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东京。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把临安当作东京,苟且偷生,得过且过。 答案:C 5.(2006江苏宿迁中考,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到了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答案:D 6.(2006湖北宜昌中考,5)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解析:“苏”指苏州,“湖”指湖州,都在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当时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 答案:C 7.宋朝时,原产越南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已推广到() A.珠江流域 B.两湖一带 C.成都平原 D.江淮一带 解析:原产越南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最早传入我国是在福建地区栽种。到了宋朝,占城稻的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江淮一带。 答案:D 8.(2006湖南湘潭中考,6)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下列各项中属于宋代对外贸易主要港口的是() ①杭州②明州③广州④泉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广州、明州。南宋建立后,把杭州改称临安,作为都城,人口有上百万人,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但并不是对外贸易的港口。 答案:B 9.下列关于一商人在南宋都城临安生活的描写,不正确的是() A.清早离开旅馆租车前往商业区采购货物 B.中午到集市附近的茶楼喝茶小憩 C.晚上酒足饭饱后到澡堂洗一个澡 D.夜里到瓦肆里消遣听书到半夜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七年级(1)班同学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达成的共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方地域辽阔 ③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④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南方地域辽阔”与经济发展原因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D正确。 2.(2015·苏州中考)右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主要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方,所以,图中显示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逐渐赶上北方,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 3.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这是因为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体现宋代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题干限定条件是宋代,A使用于战国时期,B、D是唐朝时出现的生产工具,C是宋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5.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 )

经济和社会生活.doc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

“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新人教版 (2)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课标要求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表现。 难点:如何认识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教师描述:清晨,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步向城门;太阳升起,汴河两岸顿时热闹起来。叫卖的,打招呼的,还有船工的号子,人声鼎沸。回娘家的小媳妇骑着毛驴,上朝办事的官员乘着八抬大轿,从西域回来的商人牵着驼队进了城…… 天渐渐转暗,岸边人家的灯一盏盏地亮起来,热闹的河岸渐渐安静了。一轮明月倒映在河中,月影随着水波若隐若现;雕花游船上,正在歌舞宴饮,琴瑟之声相闻,和着潺潺的水声,格外雅静。不远处的小酒馆里,一些人正在划拳喝酒,旁边的赌场里赌徒们的吆喝声嘶力竭…… 这一切,不是电影,不是模仿秀,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北宋开封府,这就是上海世博园中国国家馆“镇馆之宝”的“动”版《清明上河图》!它其实是一幅巨幕投影。这幅长128米、高6.5米、面积达832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每四五分钟轮回一次。 教师设问: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热闹景象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宋代社会风貌?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 推进新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服饰 课件出示图片:“宋代的妇女服饰”和“宋墓壁画‘宴饮图’”,提问:宋朝在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陋习——妇女缠足。 教师总结:通过对宋朝服饰特点的归纳与总结,我们要明白: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俭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2.饮食 课件出示图片:《宋代庖厨》,提问: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结合教材小字回答:肉食——北方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粥等米食为主;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 3.住房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提问: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多住园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来 源:学科网]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 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 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 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 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 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 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 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 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 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课程教学设计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采用情景及问题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宋代经济的发展》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9课。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文化丰富的朝代,它处于我国经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而宋朝物质生活丰盛的同时,精神生活、文化韵味也非常浓。所以说,它对于研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有着重大作用。 2、学情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有所改变,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较以前也多了。就课堂而言,已不满足于老师无论多么生动的讲解,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在主动参与中学得知识与智慧、获得情感与体验。所以在设计中,主要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宽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掌握新知。另外初一学生对于经济这类较为抽象的历史,兴趣相对淡薄。所以,在教学中尽量淡化某些抽象概念的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不自觉地构建和巩固新知。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说明。 (1)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传授。 (2)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引导、讲解相结合。 (3)教学设备: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概括、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