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详细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详细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详细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详细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详细知识点总结

《化学1》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 物质的分类

(1) 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

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 2、O 3、H 2、Ar 、金刚石、石墨 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不同角度分有多种类型,如离子 物质 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

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组成的物质。常见混合物:溶液;空气;石

油;煤;漂白粉;碱石灰;王水(盐酸和硝酸按1比3配的混合液);胶体;植物油;动物油;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氯乙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因为n 可以不同。

(2) 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3) 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 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 物质的转化

1.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反应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定义 物质发生状态或外形的改变,而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水结成冰,蔗糖的溶解,酒精的挥发,金属通电,活性炭的吸附漂白等

化学变化 定

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热效应、变色、气体放出、沉淀生成等现象。如:金属的腐蚀、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变质、铵盐受热分解等

型 按反应形式可分为: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 按反应的本质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按参与反应的离子可分为:离子反应、分子反应 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2. 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

(1) 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Mg+Cl 2MgCl 2

(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CaO+CO 2=CaCO 3 (3) 酸+碱→盐+水 2HCl+Ba (OH )2=BaCl 2+H 2O (4) 盐+盐→两种新盐 AgNO 3+NaCl =AgCl↓+N aNO 3

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2Cu+O 2 2CuO (6) 碱性氧化物+水→碱 CaO+ H 2O=Ca(OH)2 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 、Fe 2O 3等不能与H 2O 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7) 碱+盐→新碱+新盐 Ca(OH)2+Na 2CO 3=CaCO 3↓+2NaOH

(8)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S+ O 2SO 2 (9) 酸性氧化物+水→对应含氧酸 SO 3+ H 2O=H 2SO 4

(10) 酸+盐→新酸+新盐 CaCO 3+2HCl =CaCl 2+ H 2O+CO 2↑

一般要符合强酸制弱酸或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 (1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Zn+CuSO 4=ZnSO 4+Cu

符合盐是可溶性的、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新金属、金属活泼性不能太强(K 、Na 、Ca 等与盐溶液接触立即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等条件。

(12) 金属+酸→盐+氢气 Zn+ H 2SO 4= ZnSO 4+H 2↑

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规律应注意:一是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氢以前,二是酸不能是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等)

(13)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2HCl =CuCl 2+ H 2O

(14)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CO 2+Ca (OH )2= CaCO 3↓+ H 2O 3. 氧化还原反应

(一)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间的关系

口诀:升.(化合价升高)失.(失电子)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还.(做还原剂,本身具有还原性),降.(化合价降低)得.(得电子)还.(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氧.(做氧化剂,本身具有氧化性)。

(二)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或得失)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同种元素在反应前后得失电子的情况。 (三)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守恒

1. 化合价降低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

2. 失去电子总数=得到电子总数

3. 得(失)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升

高)总数

4. 遵循质量守恒,反应前后相同元素的

原子个数相等。

(四) 氧化还原反应性质的传递规律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五) 价态规律 同种元素:

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 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

中间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六)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三、 物质的量

(1) 物质的量 是表示大量粒子的集合体中的粒子的多少。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

量,

用符号n 表示。

(2) 摩尔 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摩尔简称摩,

符号mol 。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

(3) 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 任何微粒的集合体中的微粒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通常使用近似值6.02×1023mol -

1。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的关系:n =

A

N N 四、 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 1mol 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

位时,其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 -

1,符号为M 。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 =

M

m 五、物质的聚集状态

(1)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①微粒数目;②微粒大小;③微粒之间的距离。 (2) 对于固态或液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 对于气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距离。 (3) 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温度一定,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小,气体体积越大; 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体积越大,温度越低,气体体积越小。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的符号为Vm ,单位为L·mol -

1,气体摩尔体积的表达式为Vm =

n

V

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 ),气体摩尔体积Vm≈22.4 L·mol -

1这里的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由此也可以推知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是用气体的摩尔质量除

以m V ,即由此也可推得:M = ·

m V (2)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适用范围:适用于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

不同表述:①若T 、P 、V 相同,则N(或n)相同;②若T 、P 、n 相同,则V 相同。

2.推论:①T 、p 相同

21N N =21V V =2

1

n n ②

七、物质的量浓度

1.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 B ,常用单位为mol·L -1或mol·m -

3

2.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之间的关系:V

B

n c B =

3.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主要仪器

托盘天平(以固体药品配制时)或量筒(以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玻璃棒、烧杯、容量瓶、胶头滴管

(2)步骤如下:

a. 计算:计算配制的溶液所需溶质的质量(固体溶质)或体积(液体溶质、浓溶液);

b. 称量(或量取):用天平称量固体溶质(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c. 溶解:把称量好的溶质放入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搅拌;

d. 转移:待溶液静置到室温,倒入容量瓶中(配多少毫升的溶液选用多少毫升容量瓶);

e. 洗涤:洗涤烧杯2~3次,把每次洗涤的洗涤液一并倒入容量瓶中(洗液及原配液不能超过所配制溶液的体积);

f. 定容:往容量瓶中加水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 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到瓶颈刻度地方,使溶液的凹液面正好和刻度相平。把瓶塞盖好,反复摇匀。 4. 关于容量瓶的使用

(1) 容量瓶是配制准确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容量瓶是细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它的颈部有标线,瓶上有温度和容量。 (2) 使用容量瓶的注意事项:

①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50mL 、100mL 、250mL 、500mL ) ②使用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③使用前要先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

④容量瓶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长期贮存溶液。 5. 配制误差分析

(1) 若称量固体溶质时,操作无误,但所使用砝码生锈,m 偏大,结果偏高。 (2) 若没有洗涤烧杯内壁,使n 减小,结果偏低。

(3) 若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或定容后反复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则对结果无影响。 (4) 俯视刻度线:V 偏小,c 偏高。 (5) 仰视刻度线:V 偏大,c 偏低。

(6) 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进行定容,则V 偏小,c 偏高。

规律总结

物质的量(mol )与其他常用计量的关系

八、物质的分散体系

(1)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溶液

胶体 悬、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1

1~100 >100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稳定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不均匀、不透明、

不稳定

能否通过滤纸

√ √

× 能否通过半透膜 √ × × 能否有丁达尔效应

× √ ×

实例

NaCl 、蔗糖溶液 Fe (OH )3胶体 泥水

(2)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做“胶体”。根据分散剂状态,可将胶体分为液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气溶胶,如云、雾、烟;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②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在暗室中,让一束平行光线通过肉眼看来完全透明的溶液,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可以观察到有一浑浊光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闪烁,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 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 氯气的工业制法

(1) 原料:饱和食盐水。 (2) 原理:2NaCl+2H 2O

2NaOH+H 2↑+Cl 2↑(在阳极生成黄绿色的氯气,阴极生

成氢气)

(二)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 原理: MnO 2+4HCl (浓)MnCl 2+Cl 2↑十2H 2O

(2) 装置:用“固+液 气体 ” (3) 除杂:制得的Cl 2中含有氯化氢杂质,

通常用饱和食盐水洗气,如要制取干燥的Cl 2,可以用浓硫酸作干燥剂以除去水蒸气。

(4)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收集。

(5) 尾气处理:氯气有毒,为防止其污染空气,必须加以吸收,一般用NaOH 溶液吸收

多余的Cl 2。Cl 2+2NaOH NaCl +NaClO +H 2O

二、 氯气的性质

(一) 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1) Cl 2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 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闻Cl 2的气味时应掌握正确的方法:用手在集气瓶口

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Cl 2飘入鼻孔,这也是在化学实验中闻气体气味的基本方法。)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Cl 2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氧化大多数的金属和非金属。 (1) 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2Na +Cl 22NaCl

现象:剧烈燃烧,有白烟(NaCl 小颗粒)生成。

Cu +Cl 2CuCl 2

现象:红热的铜丝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烟(CuCl 2小颗粒),溶于水呈浅绿色。逐渐加水稀释则经历浅绿蓝绿浅蓝的颜色变化。 2Fe +3Cl 22FeCl 3

现象:铁丝燃烧,生成棕褐色的烟(FeCl 3小颗粒),溶于水得棕黄色溶液。

说明:①氯气是强氧化剂,与变价金属(如Fe 、Cu 等)反应,生成物为高价金属的氯化物(如FeCl 3、CuCl 2)。Fe 与Cl 2作用不生成FeCl 2。

②硫与Fe 、Cu 反应,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Cl 2的非金属性比S 的非金属性强。 ③干燥的Cl 2不与Fe 反应,所以液态Cl 2可用钢瓶盛装。

(2) 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H 2+Cl 22HCl

纯净的H 2在Cl 2中安静燃烧,火焰呈苍白色,有白雾。点燃或光照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会发生爆炸。

说明:固体小颗粒分布于气体中的现象叫烟,液体小液滴分布于气体中的现象叫雾。故打开浓盐酸、浓硝酸的瓶盖,瓶口产生白雾。

(3) 氯气与水的反应: Cl 2+H 2O ? HCl +HClO

在新制氯水中含有分子H 2O 、Cl 2、HClO ,含有离子H +、Cl -、ClO -、OH -

(水可电离出H +和OH -

)。

生成物中的HClO 有三条主要性质: ①弱酸性:酸性比H 2CO 3还要弱;

②强氧化性:H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用作漂白剂和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剂;

③不稳定性:HClO 不稳定,见光受热可以发生分解反应。2HClO 2HCl +O 2↑。

所以久置的氯水中含有H 2O 分子和H +、Cl -、OH -

离子,相当于稀盐酸。通常所用的氯水是新制氯水,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作为Cl 2的代用品。氯水和液氯是不同的,前者是混合物,而后者是纯净物。

(4) 氯气与碱的反应:

Cl 2通入NaOH 溶液:Cl 2+2NaOH NaCl +NaClO +H 2O

离子方程式:Cl 2+2OH -Cl -+ClO -

+H 2O 工业上制漂白粉:2Cl 2+2Ca (OH )2CaCl 2+Ca (ClO )2+2H 2O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 (ClO )2,主要成分是Ca (ClO )2和CaCl 2。

漂白原理:Ca (ClO )2+2HCl CaCl 2+2HClO Ca (ClO )2+H 2O +CO 2CaCO 3↓+2HClO

漂白粉失效的原因:Ca (ClO )2+H 2O +CO 2CaCO 3↓+2HClO 2HClO 2HCl +O 2↑

(5) Cl -

的检验: 与AgNO 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 3的白色沉淀,

AgNO 3+ NaCl =AgCl ↓+NaNO 3

三、 溴、碘的提取 (一) 溴碘的物理性质 1. 溴(Br 2):深红棕色的液体,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强腐蚀性,在水中溶解度小,易

溶于有机溶剂。 2. 碘(I 2):紫黑色固体,易升华,在水中溶解度小,易溶于有机溶剂。

点燃700~800o C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HCl 通电

(二)Br2的提取

(1)流程:

(2)化学反应原理:Cl2+2KBr=2KCl+Br2

(三)I2的提取

(1)流程:

(2)化学反应原理Cl2+2KI=2KCl+I2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

结构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强还原性。

物理性质质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较低。

化学性质与非金

属单质

钠在常温下切开后表面变暗:4Na+O2=2Na2O(灰白色)

钠在氯气中燃烧,黄色火焰,白烟:

2Na+Cl2 ==== 2NaCl

化合物

与水反应,现象:浮、游、球、鸣、红2Na+2H2O=2NaOH+H2↑

与酸反应,现象与水反应相似,更剧烈,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

与盐溶液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H2,再考虑NaOH与溶

液中的盐反应。如:钠投入CuSO4溶液中,有气体放出和蓝色沉淀。

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与某些熔融盐:

4Na+TiCl4========4NaCl+Ti

存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保存煤油或石蜡中,使之隔绝空气和水制取2NaCl(熔融)====2Na+Cl

2

用途1、钠的化合物2、钠钾合金常温为液体,用于快中子反应堆热交换剂3、作强还原剂4、作电光源

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

碳酸钠(Na2CO3)碳酸氢钠(NaHCO3)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

溶解性易溶(同温下,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易溶

热稳定性稳定2NaHCO3△Na2CO3+CO2↑+H2O↑

碱性碱性(相同浓度时,碳酸钠水溶液的

PH比碳酸氢钠的大)

碱性

与酸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Na2CO3+ H2O+CO2= 2NaHCO3不能反应

与碱

NaOH 不能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 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三、镁的性质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密度小,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化学性质

与O2

2Mg+O2====2MgO

与其他

非金属Mg+Cl2====MgCl2,3Mg+N2==== Mg3N2

与氧化物

2Mg+CO2====2MgO+C

与水反应Mg+2H

2

O Mg(OH)2↓+H2↑

与酸Mg+2HCl=MgCl2+H2↑

与盐溶液反应Mg+Cu2+=Mg2++ Cu

制取

MgCl2+Ca(OH)2=Mg(OH)2↓+CaCl2Mg(OH)2+2HCl=MgCl2+2H2O

MgCl2?6H2O==== MgCl2+6H2O↑MgCl2(熔融)===== Mg+Cl2↑

用途1、镁合金-密度小,硬度和强度都较大2、氧化镁-优质耐高温材料

四、侯氏制碱法(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

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氨气至饱和,然后在加压下通入CO2,利用NaHCO3溶解

度较小,析出NaHCO3,将析出的NaHCO3晶体煅烧,即得Na2CO3。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CO2↑+H2O↑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

电解质非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

的化合物

物质种类大多数酸、碱、盐,部分氧化物大多数有机化合物,CO2、SO2、

NH3等

能否电离能不能

实例H2SO4、NaOH、NaCl、HCl等酒精,蔗糖,CO2,SO3等

(2)电解质的导电

①电离:电解质在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②电解质的导电原理: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

③电解质的导电能力: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越大,离子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3)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而言,单质、混合物都不能称为电解质或非电解

质。

六、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

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电解质

电离程度完全少部分

溶质微粒离子分子、离子(少数)

电离方程式用“═”用“”

实例H2SO4、HNO3、HCl、KOH、

NaOH、NaCl、KCl等强酸、强

碱和大部分盐

NH3·H2O、CH3COOH、H2CO3等弱

酸、弱碱和H2O

通电

冷凝精制

Cl2

热空气

含Br-的母液含Br2的溶液粗溴高纯度的Br2单质

七、离子方程式

(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注意事项:

①难溶物质、难电离的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非电解质、氧化物均保留化学式。

②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如:固体与固体反应(实验室用Ca(OH)2固体和NH4Cl固体反应制NH3)。再如:浓硫酸、浓H3PO4与固体之间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③氨水作为反应物写NH3·H2O;作为生成物,若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可写NH3(标“↑”号),否则一般写NH3·H2O。

④有微溶物参加或生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时:

a.若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如Na2SO4溶液中加入CaCl2

溶液:

Ca2++ SO42-=CaSO4↓

b.若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参加时,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如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2OH-=CaCO3↓+ H2O;其二悬浊液,应写成化学式,如

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Ca(OH)2+ CO32-=CaCO3↓+2OH-

c.常见的微溶物有:Ca(OH)2、CaSO4、MgCO3、Ag2 SO4、MgSO3。

⑤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弱酸的酸式根一律不拆。如NaHCO3和HCl反应:HCO3-+H+=H2O+CO2↑;强酸的酸式根HSO4-一般情况下要拆开。

⑥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不仅要配平原子个数,还要配平阴、阳离子所

带的电荷数。

如:FeSO4溶液中通入Cl2不能写成Fe2++ Cl2=Fe3++2 Cl-,

必须写成2Fe2++ Cl2=2Fe3++2 Cl-。

⑦必须要考虑反应物间的适量与过量、少量的问题。

(2)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②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①看反应能否写离子方程式。如不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②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尤其注意是否把有些弱电解质写成了离子的形式。

③看电荷是否守恒。如FeCl3溶液加Fe粉,不能写成Fe3++Fe=2Fe2+。

④看是否漏掉了某些反应。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若写成:

Ba2++SO42-=BaSO4↓,则漏掉了Cu2++2OH-=Cu(OH)2↓的反应。

⑤看产物是否符合事实。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若写成2Na+ Cu2+=2Na++Cu,则不符合事实。

⑥看反应物是否满足定量的配比关系。

(4)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

①生成沉淀,即结合生成难溶性或微溶性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

②产生气体,如结合生成CO2、NH3、SO2等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2O、H2S、H2SiO3、H2CO3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和I-等。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一)氧化铝(Al2O3)

氧化铝是一种高沸点(2980℃)、高熔点(2054℃)、高硬度的白色化合物,常用作耐火材料。刚玉的主要成分是α-氧化铝,硬度仅次于金刚石。

1.与碱的反应(与强碱NaOH):Al2O3+2NaOH=2NaAlO2+ H2O

2.与强酸的反应(H2SO4):Al2O3+3H2SO4=Al2(SO4)3+3H2O

两性氧化物: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知识拓展

1.偏铝酸钠(NaAlO2)的性质

(1)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CO2:NaAlO2+CO2+2H2O=Al(OH)3↓+NaHCO3产生白色絮状沉淀,通入过量的CO2,沉淀不溶解。

(2)往偏铝酸钠溶液中加HCl:NaAlO2+HCl+H2O=Al(OH)3↓+NaCl

Al(OH)3+3 HCl=AlCl3+3H2O

加入少量盐酸,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继续加入盐酸至过量,白色沉淀溶解。

2.氯化铝(AlCl3)的性质

(1)往氯化铝溶液中通入氨气:AlCl3+3NH3+3H2O= Al(OH)3↓+3NH4Cl 产生白色絮状沉淀,通入过量的NH3,沉淀不溶解。

(2)往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AlCl3+ 3NaOH=Al(OH)3↓+3NaCl

Al(OH)3+ NaOH=NaAlO2+2 H2O 加入少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白色沉淀溶解。

(二)铝土矿中提取铝

制取金属铝的流程图如下:

流程图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

1. Al2O3+2NaOH=2NaAlO2+ H2O

2. NaAlO2+CO2+2H2O=Al(OH)3↓+NaHCO3

3.2 Al(OH)3Al2O3+3H2O

4.2 Al2O3 4Al+3O2↑

二、铝的性质及应用

(一)铝的存在

自然界中铝以化合态存在。铝的主要存在形式有:铝土矿(Al2O3·nH2O),铝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45%,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电解

冰晶石

(二)铝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铝有良好的导电性(居金属第三,最好的是银),传热性和延展性。铝合金强度高,密度小,易成型,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2.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一般与强酸反应(例如盐酸;稀硫酸等) 2Al+6HCl =2AlCl 3+3H 2↑ (2)与碱反应:一般与强碱反应(例如:NaOH ;KOH ;Ba (OH )2等)

2Al+2NaOH+2H 2O =2NaAlO 2+3H 2↑

(3)与浓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在常温下,铝遇到浓硝酸、浓硫酸会在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

(4)与某些盐溶液反应:铝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强,可以跟不少的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如:CuCl 2、AgNO 3等) 2Al+3CuCl 2=3Cu+2 AlCl 3

(5)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铝热反应) Fe 2O 3+2Al 2Fe+ Al 2O 3

(铝热反应用途①冶炼稀有金属②野外焊接铁轨。) (三)铝的应用

1.用于电器设备和做高压电缆

2.是重要的反光材料

3.野外焊接铁轨

4.铝合金是制造飞机的理想材料。 三、规律总结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1.铁的冶炼

①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②反应器:炼铁高炉

③反应原理:用还原剂将铁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④工艺流程:从高炉下方鼓入空气与焦炭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并放出大量的热

22CO O C 点燃+ CO C CO 22高温+

232323CO Fe CO O Fe ++高温 ↑+23CO CaO CaCO 高温 )(32炉渣高温CaSiO SiO CaO +

⑤生铁:含碳量2%~4.5% 钢:含碳量<2% 2.铜的制备

①电解精冶铜的原理是让粗铜作阳极,失去电子变为Cu 2+,用铜棒作阴极,在阴极上即可得精铜。

②湿法炼铜是指在溶液中将铜置换出来。 Cu FeCl Fe CuCl +=+22 ③生物炼铜是利用细菌将矿石分化得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一)铁、铜的物理性质

铁是一种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质软,有良好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粉末为黑色,属于重金属,黑色金属,常见金属。铁能被磁铁吸引,抗腐性强。

铜是一种有金属光泽的紫红色金属,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粉末为紫红色,铜属于重金属,有色金属,常见金属。 (二)铁、铜的化学性质 1.铁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反应

FeS

S Fe O Fe O Fe O Fe O Fe FeCl Cl Fe ?+?++++)(23)(232323

2

43232点燃棕褐色的烟点燃 (铁与弱氧化性物质反应生成低价铁的化合物) (2)与酸反应

①与非氧化性酸:↑+=+++222H Fe H Fe

②氧化性酸: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会发生钝化,而加热时剧烈反应。 (3)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Fe +Cu 2+

Fe 2++Cu Fe +2Fe 3+

3Fe 2+

(4)铁的存在

铁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在地壳中含量约5%,仅次于铝。分布在地壳中的铁均以化合态存在,游离态的铁只能在陨石中得到。常见的铁矿石:磁铁矿(43O Fe )、赤铁矿(32O Fe )。 2.铜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Cu +Cl 2 CuCl 2(棕黄色的烟) 2Cu +S Cu 2S (硫化亚铜) (2)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C u +2AgNO 3=2Ag +Cu(NO 3)2 Cu +2FeCl 3=CuCl 2+2FeCl 2 (3)与强氧化性的物质反应

3Cu +8HNO 3(稀)=3 Cu(NO 3)2+2NO ↑+4H 2O Cu +4HNO 3(浓)= Cu(NO 3)2+2NO 2↑+2H 2O

Cu +2H 2SO 4(浓) 3 CuSO 4+SO 2↑+2H 2O

(三)Fe 2+和Fe 3+

的相互转化

1. Fe 2+→Fe 3+:Fe 2+与强氧化剂(如Cl 2、Br 2、O 2、HNO 3、KMnO 4、浓H 2SO 4、H 2O 2等)反应时,被氧化为Fe 3+

2Fe 2++Cl 2=2Fe 3++2 Cl -

2. Fe 3+→Fe 2+:Fe 3+与还原剂(如Zn 、Fe 、Cu 、S 2-、I -

、H 2S 等)反应时,被还原成Fe 2+

Fe +2Fe 3+ =3Fe 2+ Cu +2Fe 3+

=Cu 2++2Fe 2+

S 2-+2Fe 3+=S↓+2Fe 2+ 2I -+2Fe 3+

=I 2+2Fe 2+

(四)Fe 3+

的检验 1. KSCN 法:加入KSCN 呈血红色的是Fe 3+溶液,而Fe 2+的溶液无此现象,这是鉴别Fe 2+

和Fe 3+最常用、最灵敏的方法。Fe 3++3SCN -

Fe (SCN )3(红色)

2.碱液法:可加入碱液,Fe 3+有红褐色沉淀生成,Fe 2+

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Fe 3+

+3OH -

Fe (OH )3↓(红褐色)

Fe 2+

+2OH -

Fe (OH )2↓(白色)

4 Fe (OH )2+O 2+2H 2O 4Fe (OH )3

(五)规律总结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硫及其化合物

一、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一)酸雨

正常的雨水pH 约为5.6(这是由于溶解了CO 2的缘故).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通常可分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类。 1.形成 主要有两种形式 2.危害

① 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② 破坏农作物和树木生长 ③ 腐蚀建筑物、雕塑、机器 ④ 危害人体健康等 3.防治

① 研究开发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氢能、太阳能、核能等)

② 利用化学脱硫处理或尾气回收,如烟道气中SO 2回收的两种方法(变废为宝)

SO 2+Ca(OH)2=CaSO 3+H 2O 石灰石-石膏法

2CaSO 3+O 2=2CaSO 4 (CaSO 4·2H 2O 为石膏) SO 2+2NH 3+H 2O=(NH 4)2SO 3 氨水法 SO 2+NH 3+H 2O=NH 4HSO 3

2(NH 4)2SO 3+O 2=2(NH 4)2SO 4 (一种肥料) (二)二氧化硫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约40体积SO 2) 1.化学性质

①酸性氧化物通性

SO 2+H 2O=H 2SO 3H ++HSO 3-

中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SO 2+Ca(OH)2=CaSO 3↓+H 2O CaSO 3+SO 2+H 2O=Ca(HSO 3)2

②还原性

H 2O 2+SO 2= H 2SO 4 SO 2+Br 2+2H 2O=2HBr+ H 2SO 4 此外,SO 2还能使氯水、酸性KMnO 4溶液等褪色。 ③氧化性

SO 2+2H 2S=3S+2H 2O (SO 2、、H 2S 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④漂白性

SO 2能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如能漂白品红、纸浆、草编织品等;但其漂白性有一定的局限,如不能使酸碱指示剂褪色等。

常见几中漂白剂比较

漂白剂 漂白条件 漂白原理 漂白类型 漂白产物稳定性 Ca(ClO)2 (HClO)

Cl 2+H 2O=HCl+HClO

2HClO=2HCl+O 2↑

强氧化性

稳定

SO 2(H 2SO 3) 水 生成无色化合物 化合 不稳定 活性炭、 Al(OH)3胶体 多孔(表面积大) 吸附 物理变化 不稳定

二、硫酸和硫酸盐

(一)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制硫酸) 1.反应原理

①造气 S+O 2SO 2 (或4FeS 2+11O 22Fe 2O 3+8SO 2) ②接触氧化 2SO 2+O 2 2SO 3

③SO 3的吸收 SO 3+H 2O=H 2SO 4 2.流程图(见课本P84 图4-4) (二)硫酸

一种无色粘稠状液体,难挥发、沸点高,比水重,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1.化学性质

①酸性:H 2SO 4=2H ++SO 42-

稀H 2SO 4具有H +的性质(酸的通性)及SO 42-

的特性。 ﹡如何稀释浓H 2SO 4 ?

在稀释浓H 2SO 4时,,应将浓H 2SO 4沿玻璃棒缓缓地倒入烧杯的水中,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若将水倒入浓H 2SO 4中,浓H 2SO 4密度比水大,溶解时的放热作用使水沸腾而使H 2SO 4溅出)。

②难挥发性: NaCl+ H 2SO 4 (浓)NaHSO 4+HCl↑ (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

③吸水性: 浓H 2SO 4能跟水分子强烈结合成水合物.如浓H 2SO 4吸收水蒸汽在科学实验中作干燥剂;浓H 2SO 4能夺取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等。

④脱水性: 浓H 2SO 4按水的组成比夺取某些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氧元素,形成水分子.如: C 12H 22O 1112C+11H 2O

该反应放热使水蒸气蒸发,使生成碳呈疏松多孔状。过量的浓H 2SO 4这时还能继续氧化碳而产生SO 2气体。

⑤强氧化性: 利用浓H 2SO 4的强氧化性,Al 、Fe 常温下遇浓H 2SO 4可发生钝化(实际中有什么应用?);浓H 2SO 4能与绝大部分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能与一些非金属反应。如: Cu+2 H 2SO 4 (浓)

CuSO 4+SO 2↑+2H 2O

C+2 H 2SO 4 (浓)CO 2↑+SO 2↑+2H 2O

浓H 2SO 4的还原产物通常为SO 2。正是由于浓H 2SO 4的氧化性,所以浓H 2SO 4与金属反应均没有H 2产生,也不能用浓H 2SO 4制备(或干燥)一些还原性气体,如:HI 、H 2S 等。 2.用途:化肥、医药、农药的生产,金属矿石的处理,金属材料的表面清洗以及科学实验上的干燥剂,有机合成上的催化剂等。

②SO 2+H 2O H 2SO 3 ①2SO 2+O 2 2SO 3

飘尘

SO 3+H 2O= H 2SO 4 2H 2SO 3+O 2 = 2H 2SO 4 催化剂

Z (三)硫酸盐

1.SO 42-

的检验

几种重要的硫酸盐及其应用 ①硫酸钙

利用上述反应制出各种模型及医疗上的石膏绷带。

②硫酸钡 俗称重晶石,不溶于水、酸等,不易被X 射线透过。医疗上作检查肠胃内服的药剂(钡餐)。

③硫酸亚铁 FeSO 4·7H 2O 俗称绿矾,是防治缺铁性贫血的药剂。 ④硫酸铜 CuSO 4·5H 2O 俗称胆矾,可配制“波尔多液”(农药)。 此外,还有明矾〔KAl(SO 4)2·12H 2O 〕作净水剂;芒硝(Na 2SO 4·10H 2O )作缓泻剂等。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一)硫和一些含硫化合物

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的硫,又有化合态的硫存在,如火山喷口附近、地壳岩层、矿物煤和石油等。 1.硫

淡黄色的硫能与铁、铜、汞、H 2、O 2等化合。

具有较弱的氧化性)((黑色)黑色S ??

????+?+FeS S Fe )S(Cu S 2Cu 2 Hg+S=HgS (黑) (常温下进行,可用于硫磺处理洒落的汞)

H 2+S H 2S S+O 2SO 2

2.亚硫酸钠

亚硫酸钠同亚硫酸一样易氧化。2Na 2SO 3+O 2= 2Na 2SO 4 (亚硫酸盐要密封保存) Na 2SO 3+Cl 2+H 2O =Na 2SO 4+2HCl (二)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

《化学2》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数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

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 +CuSO 4=FeSO 4+Cu 。

盐酸酸化 滴BaCl 2溶液

无现象 检测液 有白色沉淀 FeS Na 2SO 3 HgS H 2SO 3 S SO 2 Na 2SO 4 SO 3 H 2SO 4 BaSO 4

H 2S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非金属性: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 4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Ⅲ)

金属性: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Cl-<Br-<I-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3.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7 个周期, 1~3 是短周期, 4~7 是长周期。其中第 7 周期也被称为不完全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ⅠA-ⅦA 是主族元素,主族和0族由短周期元素、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ⅠB -ⅦB 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离子键共价键

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叫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

成键元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非金属元素之间

(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

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3、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熔沸点。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 HF H2O NH3。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同系物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

概念

组成相似,结构上相

差一个或多个“CH2”

原子团的有机物

质子数相同中子

属不同的原子互

成称同位素

分子式相同结构

不同的化合物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种

单质

研究

对象

有机化合物之间原子之间化合物之间单质之间

相似点结构相似通式相同质子数相同分子式相同同种元素

不同点

相差n个CH2原子团

(n≥1)

中子数不同原子排列不同组成或结构不同

代表物烷烃之间氕、氘、氚

乙醇与二甲醚

正丁烷与异丁烷

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

注意:表示微粒的几种重要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2)离子结构示意图

(3)电子式:原子的电子式;离子的电子式;共价分子的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4)结构式(5)结构简式(6)比例模型(7)球棍模型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

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

成上相差一个或若

干个CH2原子团的

物质分子式相同

而结构式不

同的化合物

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

的不同单质的互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

数不同的同一元素

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不同相同元素符号表示相

同,分子式可不

——

结构相似不同不同——

研究对象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原子

4、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二、主要有机物性质比较::

有机物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C n H2n+2C n H2n——

代表物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CH4 CH2=CH2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C-C单键,

链状,饱和烃

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

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正四面体六原子共平面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比

空气轻,难溶于水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

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

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优良燃料,化工原料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

长调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有机物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羧酸通式C n H2n+1OH ——C n H2n+1COOH 代表物乙醇乙醛乙酸结构简式CH3CH2OH

或C2H5OH

CH3CHO CH3COOH

官能团羟基:-OH 醛基:-CHO 羧基:-COOH

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

液体,俗名酒精,与

水互溶,易挥发(非

电解质)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

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

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作燃料、饮料、化工

原料;用于医疗消毒,

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

为75%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

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

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三、代表有机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

甲烷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③高温分解

烯烃:

乙烯

应①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②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本身氧化成CO2)。

应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应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③加聚反应nCH2=CH2――→-〔CH2-C H2〕n-(聚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HBr

+HNO3――→H2O

③加成反应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

+3H2――→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r

—NO2+

H O

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

乙醇①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氧化反应(ⅰ)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点燃)

(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催化剂、加热) ③消去反应CH3CH2OH――→CH2=CH2↑+H2O(浓硫酸、170°C)

乙醛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 +2Ag↓+3NH3↑

(水浴加热)

CH3CHO + 2Cu(OH)2――→CH3COOH+Cu2O↓+2H2O(加热)

(砖红色)

醛基的检验: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乙酸①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

酸性比较:CH3COOH > H2CO3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②酯化反应(条件:浓硫酸、加热)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四、基本营养物质

种类元素组成代表物代表物分子

糖类单

C H O 葡萄糖C6H12O6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

体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果糖

C H O 蔗糖C12H22O11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

体能发生水解反应

麦芽糖

C H O 淀粉

(C6H10O5)n

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

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同

分异构体能发生水解反应

纤维素

油脂油 C H O 植物油不饱和高级脂

肪酸甘油酯

含有C=C键,能发生加成反

应,能发生水解反应

脂 C H O 动物脂肪饱和高级脂肪

酸甘油酯

C-C键,

能发生水解反应

蛋白质 C H O

N S P等酶、肌肉、

毛发等

氨基酸连接成

的高分子

能发生水解反应

主要化学性质

葡萄糖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 (含有羟基和醛基)

醛基:①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

②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

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蔗糖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淀粉

纤维素

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淀粉特性: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油脂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蛋白质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盐析:蛋白质遇见(饱和的硫酸钠、硫酸铵)盐析,物理变化

变性:蛋白质遇见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变性,化学变化

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

鉴别: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

酶特殊的蛋白质,在合适温度下:催化活性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一、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NaCl(熔融)

电解

2Na+Cl2↑ MgCl2(熔融)

电解

Mg+

Cl2↑

2Al2O3(熔融)

电解

4Al+3O2↑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Fe2O3+3CO

高温

2Fe+3CO2↑WO3+3H2

高温

W+3H2O

ZnO+C

高温

Zn+CO↑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Fe2O3+2Al高温2Fe+Al2O3(铝热反应)Cr2O3+2Al高温2Cr+Al2O3(铝热反应)

金属的活动性顺

K、Ca、Na、

Mg、Al

Zn、Fe、Sn、

Pb、(H)、Cu

Hg、Ag Pt、Au

金属原子失电子

能力

强弱

金属离子得电子

能力

弱强

主要冶炼方法电解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富集法

还原剂或

特殊措施

强大电流

提供电子

H2、CO、C、

Al等加热

加热物理方法或

化学方法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2HgO △

2Hg+O2↑2Ag2O

4Ag+O2↑

二、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认识和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等

2、不活泼金属(Cu和Sn)可以单质形态存在于自然界;而相对较活泼的金属(Fe和Al)以化合太存在于自然界;所以铜和锡很早被人类发现并使用,铁和铝需要化学进行技术还原。所以人类最先发现的是不活泼金属,活泼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电能

3、鲍林提出了:氢键理论和蛋白质的螺旋结构模型,为后来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4、19至20世纪化学科学理论成就简介: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1825年,法拉第发现苯;

1828年,维勒首次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1857年,凯库勒指出碳是四价;

1864年,古德贝格和瓦格总结出质量作用定律;

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950年,鲍林提出蛋白质的螺旋结构。

三、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

1、传统的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2、合成氨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的重大意义: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合成氨技术,使

世界粮食产量增长近一倍,有近30亿人因此免遭饥饿。

3、化学药物的发明:

1899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明阿司匹林并投入生产;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并投入生产。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

20世纪人类发明的技术: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和核武器技术;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

五、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

1、消除汽车尾气的措施:

(1)进行石油脱硫处理;

(2)发明汽车尾气处理装置;

(3)用无害汽油添加剂代替现有的四乙基铅抗震剂;

(4)用酒精、天然气代替部分或全部燃油;

(5)开发新能源作为汽车能源,如:氢气、燃料电池

2、回收二氧化碳

3、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 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 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

2018-2019学年度 第一学期中段试高二化学文科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 12N 14O16 Na23Cl 35.5Fe 56把所有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西气”指的是() A.石油气 B.天然气 C.水煤气 D.煤气2.18 g水的物质的量是( ) A.0.5 mol B.1 mol C.0.1 mol D.6.02×1023mol 3.下列各组互为同位素的是( ) A.O和O B.CO和CO 2 3 2 C.H O和H O D.24Mg和26Mg 2 2 2 12 12 4.下列各组物质中既有纯净物,又有混合物的是( ) A.硫酸、盐酸B.烧碱、纯碱 C.氨水、氯水D.明矾、胆矾 5.如右图图标所警示的是( ) A.当心火灾——氧化物 B.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C.当心爆炸——自燃物质 D.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铁红可用作红色涂料 B.氢氧化铝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大的金属元素 D.氧化铝能与酸和强碱反应 7.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元素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A.Cl B.S C.Na D.Mg 8.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磷的原子结构的是( B ) 9.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A.Na S B.NaCl C.Na O D.BaCl 2 2 2 10.下列物质中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是()2 A.CO 2B.SO 2 C.NH D.H 32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 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详细总结(很全面)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 试卷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本大题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科学家目前正在求证一种仅由中个中子组成的微粒,这种微料称为"四中子",下列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呈电中性 B.带四个单位负电荷 C.带四个单位正电荷 D.质量数为2 2.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A.氯化钾 B.二氧化碳 C.碳酸钠 D.乙烷 3.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A.O2 B.CO2 C.NH3 D.SO2 4.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变红,说明该溶液中存在() A.NO3-B.Fe3+ C.SO42- D.Mg2+ 5.常温下,铁与下列酸溶液作用产生H2的是() A.浓硫酸 B.稀硫酸 C.浓硝酸 D.稀硝酸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O燃烧是放热反应 B.H2SO4与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 C.CaO与H2O反应是吸热反应 D.CaCO3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 7.下列化学反应中,H2SO4作为氧化剂的是() A.2NaOH+H2SO4=Na2SO4+2H2O B.C+2H2SO4(浓)CO2↑+2SO2↑+2H2O C.BaCl2+H2SO4=BaSO4↓+2HCl D.CuO+H2SO4=CuSO4+H2O 8.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H+ Na+ OH- B.Na+ NO3- Cl- C.K+ H+ HCO3- D.Ca2+ SO42- CO32- 9.下列关于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较多的黑烟 B.分子中含有三个C-C键和三个C=C键

(超详)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考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化合物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单质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

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供参考)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 胶体 浊液 有机化合物 物质 化合物 纯净物 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单质 金属 混合物:含多种物质,不可用化学式来表示 纯净物:仅含有一种物质,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氧(氧化剂)--得(得电子)--降(化合价降低)--还(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还(还原剂)--失(失电子)-- 升(化合价升高)--氧(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得到氧化产物) 表示方法: 双线桥 失去2e- -1 0 0 -1 2 KBr + Cl 2 ==== Br 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符号:n 单位: 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 12C 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 表示。 约为6.02x1023 3、微粒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公式:n=NA N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 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土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 有机化合物 物质化合物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单质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mol-1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m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V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 B单位:mol/L nB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V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v×M ②.称量③. 溶解④.转移⑤. 洗涤(2---3次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⑥.定容⑦.摇匀⑧.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液胶体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光亮的通路)用于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水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蔗糖酒精 SO2 CO2 NH3等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HCl H2SO4 HNO3 强碱NaOH KOH Ca(OH)2 Ba(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如:KCl和KNO3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溴水 CCl4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不 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钠焰色:黄色钾的焰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4+ 检验:加入NaOH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SCN)3 Al3+检验:加入NaOH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相信大家在高一的时候已经选好文科和理科,而理科的化学是理科生最烦恼的。以下是我整理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把知识点归纳好。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

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化学必修1知识点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科学发展史 1 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 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 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 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 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 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 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8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9 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11 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12 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瓷 10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键相间的六边形结构,简称凯库勒式; 二化学基本概念 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和分子的基本微粒。(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 +、Na + 阴离子:Cl-、OH - (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 、Na2SO 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等 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从宏观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从微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 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由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包括:复杂离子如:酸根离子,有机基团。 8.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变化本质: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9.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10.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它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不同的同位素原子组成同一分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与D2O混合为纯净物。 1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1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13.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 常见强酸如:HClO4、H 2SO 4、HCl、HBr、HI、HNO3… 常见弱酸如:H2SO3、H 3PO4、HF、HNO2、CH3COOH、HClO、H2CO3、H2SiO3、HAlO2… 14.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常见强碱如:NaOH、KOH、Ca(OH)2、Ba(OH)2… 常见弱碱如:NH3.H2O、Mg(OH)2、Al(OH)3、Fe(OH)3… 15.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盐的分类①正盐 ②酸式盐③碱式盐④复盐(电离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的盐) 16.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等 17.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⑺定容⑻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3 标准状况 STP 0℃和1标准大气压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 5 摩尔质量 M 1mol任何物质质量是在数值上相对质量相等 6 气体摩尔体积 Vm 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 7 阿伏加德罗定律(由PV=nRT推导出)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n1 N1 V1 n2 N2 V2 8 物质的量浓度CB 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B=nB/V nB=CB×V V=nB/CB 9 物质的质量m m=M×n n=m/M M=m/n 10 标准状况气体体积V V=n×Vm n=V/Vm Vm=V/n 11 物质的粒子数N N=NA×n n =N/NA NA=N/n 12 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 1000×ρ×ω M 13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最完整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20210101204422)(精华版)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 4 )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 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 170℃)(2)、蒸馏( 3 )、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4)(制硝基苯(5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 、FeSO4 、KI 、HCl、H2O2、HI 、H2S、H2 SO3 等)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物质有:烷烃、环烷烃、苯、乙酸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含醛基物质(氧化) 【1】遇溴水褪色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碱性物质(如NaOH、Na2 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 、FeSO4、H2S、H2SO3 等) 【2】只萃取不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卤代烃、酯类(有 机溶剂)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 4 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醇(还原)(氧化)醛(氧化)羧酸。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复习资料(详细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单位就是摩尔(mol)。 (2)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0、012 kg一种碳原子(12C)所含的碳原子数=6、02×1023 (3)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 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n = N N A。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M),单位为g?mol-1。 (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与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 M。 3.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一定的温度与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为L ?mol-1。 (2)标准状况下,V m≈22、4 L?mol-1。 (3)物质的量(n)、气体的体积(V)与气体摩尔体积(V m)之间的关系:n = V V m。 4.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 质的量浓度(c B),单位为mol?L-1 。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c B)之间的关系:n = c B?V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 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与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2.酸、碱、盐就是电解质;其它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4.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时,可溶性的酸碱盐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不改写。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学习笔记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非常详细非常好)

2015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核外电子 Z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目录 【一、物质的分类】 (2) 【二、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 (2) 【三、电解质】 (2) 【四、离子反应】 (2) 【五、氧化还原反应】 (3) 【六、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 【七、元素周期律】 (4) 【八、化学键】 (4) 【九、化学反应与能量】 (4) 【十、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5) 【十一、常见的无机物】 (5) 【十二、有机部分】 (6) 【十三、干馏、气化、分馏】 (7)

必修一、二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 溶液 混合物 胶体 浊液 酸 物质 碱 化合物 盐 纯净物 氧化物 非金属 单质 金属 【二、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 1.物质的量: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mol (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 0.012kg 12C 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 表示,约为6.02×1023。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n= 。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单位:g/mol ;以g/mol 为单位 时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相对分子或相对原子质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n= 。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 ()()(aq V B n B C 。 【三、电解质】 1.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是由于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2.酸、碱、盐定义: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叫做碱; 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种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气体,沉淀(难溶)或水(难电离)。 3.离子共存问题: ①有难溶物生成。如Ba 2+与SO 42-、CO 32—大量共存;Ag +与Cl -不能大量共存。 ②有气体生成。如CO 32-、HCO 3-、SO 32-、等离子与H +不能大量共存。 ③有难电离物质生成。如NH 4+与OH -不能大量共存;OH -、CH 3COO -、ClO -与H +不能大量共存。 1.丁达尔效应:一束光通过该胶体时,可以观察到一条光 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利用这个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2.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M m A N N m V V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