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十一章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十一章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十一章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十一章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行政组织理论

主讲老师:杨建成

第十一章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第一节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概述

一、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和种类

在行政组织设置原则确定后,就要将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对行政组织的职能、机构和人员进行具体的配置,这就是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这个工作是建立行政组织实体的一个关键环节。没有这个环节,行政组织就无法建立,行政活动也就没有归依。可以说,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是建立行政组织实体的具体化过程。

(一)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

编制工作是根据组织的计划,按照法定程序界定职能、设置机构并聘用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与方法。任何组织职能的开展、经费的预算与收支均以编制工作为基础。一般而言,编制一经确定,对其组织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

行政组织编制是行政组织的结构表现形式,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组织、一个行政单位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其中,人员定额是指人员数额上的限制;人员的比例结构是指各种职务、职级人员的比例关系。行政结构是按职能的需要设置的,人员是按机构的级别与工作量而聘用的。人员定额和结构合理是任何单位、任何部门得以开展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编制的基本要求。广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的职能划分、机构设置、人员聘用等项工作的总称,它包括职位配置、权责关系、机构设置、规格级别、人员结构、数额、经费预算等。

(二)行政编制的种类

任何组织都有编制,编制的种类,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组织的种类所决定的。现代人类社会有五大类型的组织,即国家机关组织、政党组织、人民团体组织、企业组织、事业组织。由此,编制也相应地划分为五大类,即国家机关编制、政党组织编制、人民团体编制、企业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我们所研究的编制,只是国家机关中行政组织的编制。但由于我国整个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机关、人民团体机关的编制,都是由国家统一编制其预算,由财政统一支出其经费,其编制内容都是由国家人事主管行政机关统一管理的,所以都列人行政编制之列。我国行政编制具体管辖的类别有如下几种:

1.行政组织编制。

行政组织编制是人类社会中比较庞大的组织编制,是各国组织编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类,也是国家机关中最庞大的组织编制。在我国是指国务院所属的整个系统,包括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归口机构和非常设机构,以及省、自治区、市、地、县、乡、镇等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整个行政系统的机构及其人员编制。

2.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的编制。

即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各级检察院、人民法院的编制。

3.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的领导机关的编制。

它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地方各级委员会机关,以及政府各个部门中的中国共产党委员会机关等党务系统的编制。

4.各民主党派的中央与地方的各级委员会的办事机关编制。

它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8个民主党派的各级办事机构的编制。

5.各人民团体的领导机关编制。

它包括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对外友好协会、归国华侨联合会、台湾同胞联谊会、国际贸易促进会、科学技术协会、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社会科学联合会、作家协会、体育运动协会、红十字会、中华医学会、医药卫生协会、残疾人协会、聋哑人协会、工商业者联合会、个体工商业联合会、个体劳动者协会、侨民协会、佛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等领导机构的编制。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的办事机关编制。

7.特殊编制。

即相对于一般编制而言,具有某种特殊性的编制,它包括专项编制、单列编制、临时编制、机动编制等。

(1)专项编制

这是指规定适用对象和范围的编制,它不仅规定员额,而且规定特定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如我国检察院、法院、公安部、司法部等政法机关所使用的编制既是行政编制又是专项编制。被批准使用专项编制的单位,不得将其使用于规定的对象和范围之外。专项编制的作用在于直接体现国家及上级编制主管部门关于编制结构的某些积极意图,主要是加强和充实该类机构的人员。

(2)单列编制

它是指属于国家正式在岗职工,但不属于国家一般编制管理对象的人员编制。如为离休干部配备的秘书、司机等工作人员就是这种单列编制。

(3)临时编制

指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量的某种临时性或不确定性需要,而下达的具有暂定性质的人员编制。如新建某项事业筹备时期的筹备机构,待该项事业完成之后,即转人正式机构的正式编制中;或者具有强烈时间性,如抗洪救灾指挥部的编制,抗洪救灾工作完成后,机构应即行撤销。

(4)机动编制

它是指一级行政组织,在其编制总额内留下一定数额的编制,暂不分给所属单位,以备今后某一单位急需增加编制之用。保留机动编制的目的是使编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需要。它既可保证行政工作的需要,又可减少临时申报增加编制的手续。

二、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内容

行政组织编制管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占突出的地位,它不仅要对行政组织的职能作出规定,对组织机构作出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对组织人员的结构和数额加以控制。因此,编制管理的内容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和人员编制管理三个方面。

(一)职能管理

职能是组织机构得以设立的依据和基础。职能管理是指配置、协调各级机关及其各部门职能的一种行政行为,它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对各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配置、协调的活动过程。行政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划(试行)》的规定,职能管理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在拟定机构改革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时,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

2.在各部门实行"三定"时,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帮助各部门搞好职能配置的研究,制定具体方案。

3.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这是职能管理的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

4.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政府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职责分工。

(二)机构管理

机构是职能的载体,职能通过机构及其活动得以实现.没有一定的机构及其活动,组织目标和职能就不可能实现.同时,机构又是人员编制的基础,没有机构,人员编制无从谈起。因此,保证组织机构科学合理,加强组织机构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所谓机构管理,主要是指对机构设置与调整的管理,具体包括对机构的总量、性质、级别、名称、规模等诸多内容的管理。机构编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调整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合理设置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及确定领导职数等。具体包括:

1.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能总量及类别,确定每级政府机构的总量规模。

2.划分机构的属性。即根据机构所承担的职能性质的不同,将机构分类,以便确定机构的属性、合理地界定职能,为核定人员编制奠定基础。

3.对机构级别的管理。主要是指用法规或规范性文件规定机构的行政地位,明确其层级节制关系。

4.对机构名称的管理。即根据组织机构所处的地位、级别、所属关系、工作内容和性质,规定机构的名称。名称要反映机构的业务性质、级别和层级,并要做到统一、规范。

5.对机构规模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各部门内设机构数量的控制,以及对工作人员数量的限定。机构的规模应与机构承担的工作的性质、难易度和数量相适应。

我国关于机构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是《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关于机构类别及机构编制管理,我国《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务院行政机构根据职能分为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和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国务院直属机构主管国务院的某项专门业务,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

国务院办事机构协助国务院总理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由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主管特定业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承担跨国务院行政机构的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议定的事项,经国务院同意,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办理。在特殊或者紧急的情况下,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可以规定临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

(三)人员管理

人员编制是行政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履行法定职能,经过被授权的机关批准而确定的单位内部人员数额、结构、领导职数、员工数额等。人员编制管理是行政组织编制管理中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组织目标最终能否实现、职能及机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并反映到人员编制中来,因此,科学的人员编制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员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有:

1.制定各级政府的编制比例和编制标准。

编制比例是指编制员额与核定编制所依据的事物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级政府所辖的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都是核定编制的依据,在它们与编制之间有一个数量比例关系,这个数量比例关系的确定是编制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内容。编制标准是指按编制比例确定的各级政府机构和人员的总数额规定。它是对各级政府和属于行政编制范围的各类组织的编制的具体规范。编制标准还应该包括一定年限内合理的增减幅度,以适应政府职能不断变化的需要。编制比例和编制标准是使编制管理走向规范化、法治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其科学性要求很高。

2.核定各部门人员编制总额。

根据编制比例确定各级行政组织的编制标准后,再制定各部门、单位的人员编制总额。它是为完成组织目标,履行本层级、本单位职能所必需的核定人数,它受社会需要、国家财政收

人和编制标准的制约。

3.确定人员编制结构。

即确定全国行政组织和它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人员编制结构。它包括领导职数与被领导职数的比例、业务人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文职人员与工勤人员的比例、不同年龄层次的比例、各种学历以及文化程度的比例等。其目的是使各种人员能够得到最优的结合,使行政组织整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之和。

三、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性质和意义

(一)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性质

1.政治性。

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内容是根据国家的职能、权限而设置的行政机构、人员结构及数额,它是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政府职能的载体,反映了国家的政治意图,并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行政编制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同时,编制制定科学与否又影响到国家政治统治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根本性、全局性利益。

2.服务性。

编制就是组织形式的具体化,在我国,它是为改善国家机关工作、更好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编制员额的配置,机构的多少、大小,完全取决于社会的需要。离开了社会的需要,编制工作就没有依据。

3.系统性。

编制涉及国家机关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如何设置好这些层次、部门、机构及其内部的人员结构、数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纵横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编制配置,使整个国家机构编制形成一个科学的、统一的体系。

(二)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意义

1.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勤政、廉政和提高行政效率。

通过科学的编制管理,可以克服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等导致效率低下的状况;有利于克服任人唯亲、用人不当、能上不能下、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导致不廉洁的甚至腐败的现象。科学的编制管理为把行政机关建设成为机构精干、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灵活高效、密切联系群众、没有官僚主义习气的政权机关提供了具体的组织保证。

2.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节省财政开支。

行政经费分为机关的办公经费和人员的工资福利经费两项,它在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制定合理的编制,对节省国家公共资财,减少行政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世界上很多国家,由于行政编制过于庞大,已经给财政造成了不堪负荷的沉重负担。科学的编制管理是节约国家公共经费的重要手段。

3.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整个行政组织管理的法治化。

编制本身就是法规,它是国家行政组织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各级机关的设置提供依据和有效的制约手段。强化编制管理事实上有助于加强行政组织的法治化管理。科学的编制管理必然同时是法治化的编制管理。它有利于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四、当代国外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特点

在当代世界上,各国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具体制度各不相同,但从总的趋势看,均在日益走向科学化、法治化.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些特点:

1.行政编制管理的范围和对象仅限于各级政府行政机构。

不包括国家立法、司法机构,更不包括各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机关编制。在国家三大权力系统的政治结构中,编制管理由政府行使,但同时受到立法、司法机关的制约,重要编制法规主要由立法机关制定。

2.政府编制管理机构的规格级别高,直接对行政首脑负责。

如美国负责联邦政府编制管理的职能部门是"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是隶属于总统的办事机构。该局局长由总统亲自任命、级别很高,可以列席和参加总统主持召开的内阁会议。英国由财政部和内阁办公厅共同组成"管理和人事局"负责编制工作,局长由首相亲自任命。

3.编制管理法规与技术并重。

重视、强调职位设置和职位分类的工作,将编制管理建立在科学的职位结构体系的基础之上。努力修正和完善编制法规,包括编制立法、编制司法和行政性的编制法规,保证编制的权威性、法治性和有效性。重视编制管理的咨询、调研和反馈部门的配套建设。重视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和运用。如核定编制的指数法、分类法及其他各种方法的综合评价和运用,以及将计算机、微缩技术等引人编制统计和编制档案工作,等等。

4.注重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

一是对中央政府机关的编制员额和领导职数控制很严,均有法定文件规定,规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领导职数和人员数量,并每年核定一次;二是发挥经济手段对编制的约束,严控编制膨胀。采取定员预算、定开支、超支自负、节余提成自用等手段激励各级组织控制编制增长。

5.积极探索新的编制管理理论与方法。

根据信息社会行政组织的特点,提出"柔性组织"概念,突破了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的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增加了行政组织编制的灵活性;适应组织的"扁平化"趋势,简化了行政组织的层级管理,对传统的编制管理的层级倾向带来了挑战与冲击;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将多元化管理原则艺术性地融进组织的所有方面,多元化管理的努力带来了新的组织体系和结构,并使组织进人新的市场,一些经济方法与理念开始影响到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第二节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的依据

一、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政府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科学化。为此,行政组织编制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职能决定原则

职能是任何法定组织或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要而具有的职责和功能。职位的设置和配置是组织机构得以成立的依据和基础,是组织目标的具体体现。组织有什么职能以及职能大小决定着机构的成立有无必要,决定着组织性质、规模、级别、名称,决定着所需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只有科学地界定并配置职能,才能使编制设计真正建立在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二)职位设置原则

首先要按照职位分类的原则对行政组织的职位进行设计。何谓职位分类呢?职位分类就是将行政机关各种工作的性质、繁简难易、责任轻重、所需资格予以分门别类,并确定名称、评定等级、制定规范的活动。编制设计必须建立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其职位的种类和每种职位的职数;才能使按职能确定编制的原则具体到每个成员,从而使每个成员任务饱满、不是虚设。故它是职能确定原则的具体化。为此,必须做到:

1.要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要将该单位的职能逐步分解为一项项的具体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找出该单位有多少职位、每种职位的职数,以及各种职位职数之间的责权关系,形成一个分工明确、流程规范、协作良好的职位体系。

2.要根据该单位的各个职位、职数,配置其所需的不同资格的各种人员,使人适其所。既要达到人与事的最优结合,又要使人才群体结构合理,符合合力大于分力的效应,体现精干、高效的要求。

(三)协调平衝原则

在行政组织内部,要保持部门之间、层级之间、部门与层级之间、部门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协调平衡,以保证系统间的工作具有沟通性、衔接性、比例性,从而达到协调平衡的目的。

在行政组织外部,要使行政组织的编制与整个社会对行政系统的需求相适应,与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相平衡,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相平衡,与整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制和发展状况相平衡,使行政组织的编制既能为社会所承受,又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动态调整原则

一定时期的编制是根据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需要而制定的。由于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所以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制定的编制也应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作出适当的调整。动态调整原则还应该考虑编制发展总趋势。随着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所谓"守夜警察"过渡到"万能政府",从"有限责任政府"的吁求到"行政国"的出现,就是政府职能发展的最好写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编制的动态管理就应根据政府职能不断扩大的趋势,适时地对编制进行调整。(五)经济原则

编制精干是行政组织运转灵活、效率高的一个前提条件。编制管理目的不只是在于数量上的增减,而更在于职能的优化和结构的简化,在于发挥编制管理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编制设计中应将行政编制与公共财政结合起来考虑,应体现"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价值追求。从管理效益的意义上讲,编制设计也应该注重投人与产出的问题。精巧而科学的编制设计,应该是以最小的投人,获得最大的效益。事实证明,用经济手段管理编制,是实行精简节约原则的重要方法。

(六)依法管理原则

编制应由法定的机构依法定的程序进行管理,编制的调整也必须依据法定事由与程序进行,以杜绝随意性。为此首先需要有一套有关编制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是要将编制当作法律来遵守,做到有法必依;再次是对违反编制法的行为应坚决依法处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枉不纵,确立编制法规的权威性。只有使编制具有法律效力,用法律手段管理编制,在编制管理中树立法治意识才能保证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和权威性。

以上所述是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的一般原则。除编制设计的一般原则外,在进行编制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时还应找出各自的设计依据。

二、行政组织编制总体设计依据

编制总体设计是指各个层级的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编制总体设计的依据,实际上是编制设计基本原则的具体化.运用编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具体指导各个层级的编制设计。

各级政府的行政组织是由各个层级、每个层级又分若干个部门组成的,因此,它的编制设计就有每个层级的总体设计和每个层级中各个部门的单元设计两个内容。前者是宏观设计,后者是微观设计。宏观设计就是编制总体设计,它的任务是科学地测定一个国家的各级行政组织的编制总额,在我国就是国务院、省、市、县、乡行政机关以及某些派出机关的编制总额。行政组织编制总体设计的依据是:

(一)职能种类

职能决定原则是确定编制的第一个原则,也是确定编制的基本依据。职能的种类是确定各级行政组织机构多少、规模大小、员额多少的基本因素。总之,各级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的基本根据就是各级政府的实际职能种类。由于各个同级政府的职能种类基本相同,因此,可以依次确定各个同级政府的"基本机构数",以及这个基本机构数所决定的编制总额。

(二)人口数量、质量与人口密度

行政机关的管理对象和工作内容无不涉及人。各级政府机关所辖人口的多少,决定了该政府机关工作量的大小.人口多,服务的对象就多,管理任务就重,工作量也就大,需要的管理人员就多,反之,需要的管理人员则少;人口素质高低也影响到管理水平与效率,影响到管理成本与效果;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是应考虑的因素,如我国东部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而

广大西部地区则相对的人口密度较小,其工作量也不一样。因此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是编制总体设计的重要因素。

(三)地域面积及地势地貌

所辖地域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各级政府的管理幅度大小.管理幅度越大,管理空间面积越广,其管理的事务就可能越多,其管治成本就越高。因为管理幅度越大,其所设置的地方政府层级有可能就越多,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多。即使政府层级相同,管理幅度较大的政府其每层级的管理任务也就相应地增大。

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地势、地形、地貌不同,也导致了政府工作的难易程度不同。如交通方面,平原地区优越于丘陵地区,丘陵优越于山区地带,相同面积的地方,其行政管理成本就不一样,在编制预算、设置机构的时候就不得不有所考虑。因此,将地域面积和地势地貌与人口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并使之数量化,是决定各级政府行政职能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的关键变量,也是决定各级政府编制数量的重要因素。

(四)经济发展水平

衡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按人均数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才能真正说明该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较好地确定该地区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水平与经济承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对政府工作量的影响有双重意义,它既可减少工作量,又可增加工作量.我们应该以经济发展水平与行政编制的互动关系,作为行政编制设计的依据。编制设计要为发展经济基础、发展生产力服务,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水平与承受能力,片面地制定编制数额。总之,行政编制的经费是以财政收人为基础的,但也不能让财政收入成为随意增加编制的借口,一切仍应整体考量。

(五)行政区划

在一行政区域内涵盖的地理单元、设置行政机构的层级与数量、行政区划内管理中心与所辖地区的直线距离远近、区位等是影响行政编制的重要因素。管理地理单元复杂多样、管辖幅度宽、人口多、民族宗教等情况复杂的地区,其行政工作量当然就大。

上述五个因素,以职能种类为基本因素,根据我国编制管理的实际经验,由它所决定的编制数为编制基数,其他几个因素所占比例则依次递减。正是因为这五个因素的不同,不仅使不同层级的政府编制总额不同,而且使同一层级政府所需编制额也要划分为三至四个等级。三、行政组织编制单元设计依据

编制单元设计是指一级行政组织的宏观编制总体设计确定后,具体设计一级行政组织的各个部门机构和部门机构内部的编制,这就是微观层次的定编。

(一)部门设计的依据

1.要根据各地的实际业务需要设置机构。

正如上述,各级行政组织、同级各个地区的行政组织,其职能基本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因此,各个层级的地方政府必须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设置各具特色的行政机构。

2.要将业务的种类与工作量大小相结合。

各级行政组织的职能种类,除中央有些特殊职能是地方行政组织没有的外,其他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决不能因此就使各级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一样多。机构的设置不仅要根据职能的种类,而且要根据职能的工作量。从一般的行政实践来看,上级政府机构的规模往往大于下级政府的规模,上级政府机构的数量也多于下级政府的机构数量,但也出现了新变化。在编制设计中,应充分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与成果,尽量把工作量比较小的职能,就近合并到业务性质相似的部门,或将相近的业务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

3.上下级业务对口,但机构不一定对口。

因上下两级各部门设计依据的不同,必然会发生上下级行政组织之间机构不完全对口的情况。

上级有的机构,下级不一定有;下级有的机构,上级也不一定有。因此,各级政府的机构虽不对口,但业务一定要对口。下级没设独立机构而交由相近的业务部门管理的业务工作,一定要与上级政府的某个部门挂钩衔接;下级的某个特设部门也要与上级政府相应部门挂钩衔接。

4.根据机关的不同性质核定编制。

一般而言,决策机关的编制员额宜少而精,对其成员素质的要求要高,人员数量不宜多。执行机关,因其具体工作量较大,编制员额可多一些。辅助决策的参谋机关,因要求其人员的素质要髙、专业知识要配套,因此,在总编制允许的条件下,其员额数量也可多一些,以便集思广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二)机构内部编制设计的依据

1.以最少的职位完成最大的工作量。

既要事事有人做,勿使工作遗漏;又要人人工作饱满,勿使人员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通过编制设计达到人适其位、位得其人,优化编制管理。

2.尽量将业务相同的工作任务交给一个具体的单位或个人去完成。

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凡工作量不满者,应将相近的业务工作归并在一起,分工不能过细。3.员额的结构要合理。

员额的结构合理是指一个单位内领导与被领导职数、业务人员与政工人员、非后勤人员与后勤人员、干部与工勤人员等比例要合理。一般来说,要保证业务人员占总人员的70%以上,各级领导职数只能接近30%,在领导职数中要严格控制副职。其次,老中青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等均要适应该单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的需要,要规定各类人员的合理比例。

第三节行政组织编制设计和审批程序

一、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程序

编制方案从设计到批准实施的流程,应以调査研究为基础,自始至终均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设计程序,一般而言有四个阶段:一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二是拟制方案,分析选优;三是试行实施,反馈调整;四是依法呈报,核定实施。

(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问题是应当和可能达到的状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为了发现编制管理中的问题,首先是设计者要有关于编制工作的广博知识,要懂得编制工作的管理规律,从而知道什么是编制工作的理想状态、当前编制工作中的哪些现象是违背编制工作规律的,看出问题的症结;其次要把握住现状与理想的差距,从而准确地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就可初步确定编制设计的目标了。目标就是要解决问题,就是要消除差距以达到预期的结果或指标。确定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目标体系。

设计任何一个行政组织编制的目标,都是由多层次、多方面的目标组成的一个目标系统、体系,如它应包括横向部门结构、纵向层次结构、部门内单位的纵横结构、各种职位的配置、人员结构的配置等方面。

(2)既要设计中长期目标,又要设计目前可以实现的目标,要将目标的需要与现实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3)要将目标尽量数量化,如机构数量、人员数量、编制经费数量及其在当地财政开支的比例数量等,都需要有个极限规定。

(二)拟制方案,分析选优

拟制方案,就是拟订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而这只有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故这个阶段的调査研究工作比上个程序还要繁重,还要细致、深人。调查研究有关

编制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该行政组织职能的历史和现状,弄清它有何变化、为什么变化;

(2)与该行政组织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动态,以及这些动态对行政组织编制的影响;

(3)该行政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4)各项编制法律、法规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5)编制设计的最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6)国内外可供参考的编制工作情况、经验。

至少要对这六个方面的问题作出系统的、周密的、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的调査研究,我们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行政组织职能,手段,制定合理的行政编制方案。

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再制定方案。一般而言,制定方案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尽量设想出各种可能的方案,不要遗漏可能的方案。因为只有全面,才有可能选优,否则很可能将最好的方案遗漏掉了。这一步主要是求全,不能求细,只要求将各个方案的轮廓大致勾画出来就行。

第二步是进行初步筛选和具体设计。首先要对各个方案进行大致的评估筛选,去掉一些明显不合理或不可能实现的方案,保留一些比较合理又比较可行的方案;然后对这些比较少的方案,进行具体的设计。所谓具体的设计就是要设计方案的具体步骤和措施,设计出这些措施的环节.

第三步是分析评估,最后选优。这时的任务是要从几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方案,要对各个方案进行分析评估,主要分析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方案的优越性,即它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由它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要分析评估方案的可行性,这不仅包括政治上、法律上、经济上、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行政组织内外成员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个人心理上的可行性。

(三)试行实施,反馈调整

方案确定后,先在局部单位试行。试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方案。这个阶段的基础仍是调查研究、收集反馈信息,了解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和坏的反映。由于这种信息反馈工作是处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因此,要求信息反馈要快、要及时,否则就影响整个方案设计的进度。

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修正、补充,达到完善方案的目的。

(四)依法呈报,核定实施

在完成上述三个阶段后,编制设计方案工作基本结束.在最后完善的方案基础上,按照编制法规规定的报批程序,上报给有关部门审查核批。上报的材料要完全,论证要充分,分析要准确,文字要简练。一般包括如下的资料:项目任务、调查报告、原始资料整理、可行性分析报告、论证意见书等。

二、行政组织编制审批程序

编制审批程序应纳人法治化的轨道,严格执行编制程序法,这是杜绝首长个人随意审批编制的关键。

(一)审批权限及程序

1.中央政府机构编制的审批及程序。

《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和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决定。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撤

销或者合并,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决定。

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立后,需要对职能进行调整的,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决定。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在职能分解的基础上可以设立司、处两级内设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司、处两级内设机构,也可以只设立处级内设机构。

国务院行政机构的司级内设机构的增设、撤销或者合并,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国务院行政机构的处级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由国务院行政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决定,按年度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

2.地方政府机构编制的审批及程序。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根据工作需要,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地方行政编制总额内对特定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调整职责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但是,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要的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行政机构解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确定。结合《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对地方各级政府行政编制的具体审批程序是: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

(2)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3)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派出机关;市辖区、不设立市的人民政府,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其编制总额也由上级政府批准。

(4)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内部机构的设立,在上级政府批准的编制总额内,由各工作部门报请同级编制部门批准。

(5)中国共产党党务机构的设置,按党章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由各级政府的同级党委授权编制部门审査批准;人大、政协办公机构则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委员会决定,由同级编制部门审定;而检察院、法院内部机构的设立审批则按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进行,但需报同级编制部门办理批准手续。

(二)编制审批要求

1.批准编制应根据国家有关编制的一系列法律规定以及辅助这些法规执行的方针政策,决定报审的内容是否合理、合法。

2.审批编制工作要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具有相当权威的编制管理机构进行,任何其他单位和首长个人都不能代替这个机构自行审批编制。

3.审批工作应根据编制程序法严格执行。在程序法中对编制方案的制定、审批、试点到实施过程,都有基本规定,尤其是对编制的审批权限有严格的规定。一般而言,各级政府编制的

增加,只能报上级政府主管编制的委员会审批,本级政府的编制委员会无权审批;同级政府编制委员会只有权审批同级政府编制的内部调剂、划转问题。

4.应严格执行编制程序法中有关编制管理的纪律。编制程序法的重要内容就是规定编制纪律。凡违反法规擅自增加机构人员编制者,应按照编制程序法分别给予不同的处分,包括政纪乃至法律处分。

第四节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方法

结合各国政府的实践,其编制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注重编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编制管理手段的多样化和编制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一、编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其具体做法是:

(一)标准化

根据行政组织设计的原则和依据,制定出各个层级的行政组织人员编制的总额、机构总额、各种人员比例结构、动态调整幅度等四项指标。根据这四项指标对各级行政组织编制进行监督、控制、调整,制定每项指标的详细衡量与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检视行政组织的每个部分。通过标准化的推行,确立了评价体系,能较好地控制编制管理的随意性问题。

(二)程序化

编制管理本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系统。编制管理按照这个客观系统的要求,制定出一套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套、完整的编制工作程序。编制的总体设计、单元设计、局部调整的程序化一般主要是遵循三个程序:

(1)方案设计的程序。在凋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制多种方案,从多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

(2)优选的方案经由本单位的直接领导部门同意后,由该部门向同级政府编制委员会申请。

(3)同级编制委员会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法定的权力,决定是由本级编委会审批,还是申报上级编制委员会审批。编制方案只有经过这三个程序,并在内容上符合设计原则和依据才获准实施。否则,即使方案内容正确,但不符合这三道程序,也难以进人实质性的组织建立阶段。

(三)制度化

编制管理的制度化就是将以上这些关于编制工作的行为要求,制定成规章条例,使之规范化,成为一种人人都要遵守的、严格的、统一的、稳定的制度。

二、编制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编制管理在传统上较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其长处是可根据行政管理实际的需要相机地调整编制,但也存在编制控制不严、编制的增减随意性太强、手段单一、效果不彰的问题。在实践上倾向于通过增加编制以示对某些职能工作的重视,通过编制数量的裁减以显示改革的力度,容易造成职能膨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代行政编制竹理则较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通过法律规范的建立与刚性的财政约束和激励将编制管理纳入法治的轨道内,并体现公共财政改革的理念。

(一)法律手段

机构编制管理的法治化是依法行政的前提,也是现代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主要手段。用法律手段进行编制管理,是指运用宪法和法律,通过颁布编制法规,依照这些编制法规对编制工作进行管理。编制管理法规的内容一般包括:

(1)编制管理的原则、方法、各类编制标准。

(2)编制管理的程序及权限划分。

(3)编制管理责任追究机制等。

编制管理中法律手段的运用,首要工作是编制立法。这包括制定编制管理的基本法和各类专

项法,将编制纳人法治化轨道;其次是严格编制司法工作,编制一旦制定,即具有法律效力,违反编制就是违反法律。在编制管理中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经济手段

即以经济利益为杠杆,激发行政单位控制编制、节约编制经费的积极性。这里主要是指用国家行政预算的方法来调节、控制行政编制的增长。它包括:

1.在宏观上,确定各级行政预算在财政预算中的数量比例,以及行政预算与行政编制的数量比例,以保证各级行政组织有合理的经费以维持其正常运转。一般而言,是根据各级财政收支情况与各级行政编制的需要等综合情况来决定这一比例,它包括静态比例和动态比例。

2.在微观上,确定各个单位的人员编制与办公费用的比例,确定人员工资福利经费和办公费用数额,实行超编超支不补,节编节支资金按一定比例或全部归部门处置,对连续有节余且对节余经费处置得体的,予以奖励。

(三)行政手段

行政组织一般是依靠自己的权力,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的办法来管理行政编制。用这种手段管理编制的好处是,因公共组织具有权威性,编制管理效率也较高;它不需以物资利益作为执行指示的条件,具有无偿性的特点;它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某项要求的具体指导,编制处理较直接;同时,这种手段还具有灵活性,因为它可以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比较迅速地作出决策。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不足:通过无偿性的行政指令管理编制,忽视了经济激励;直接性和灵活性使其易于忽视编制的整体系统性和稳定性。因此,只有将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相结合或是交互使用,才能将编制管理得更规范、更有效益。

三、编制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编制管理要充分反映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借鉴和运用各学科先进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数理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等。我国行政组织编制管理实践中,也大力推广、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将其运用到对编制的统计中,并积极地开展编制的比较研究。

编制统计是对作为编制管理对象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结构及相关情况加以数量表示,并通过数量指标体系研究人员编制结构及其规律的方法。编制统计的程序是:调査统计、统计资料的整理和统计资料的分析。统计的主要指标包括机构指标、人员编制指标、实有工作人员指标。

编制统计的方法是由调査目的、调査对象的特点来决定的。调查的对象和目的不同,采用的调查方法也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年报综合统计调査,由一级编制部门根据上述内容制定统一的表格和统一的指标,自上而下地向各单位下达编制情况的报表,各单位则按要求及时、如实填报;

二是专题统计调查,根据行政单位机构编制调整和其他特殊的需要,确定调査目的和任务。这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题性的调査,针对其特殊目的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为取得对机构编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更好地指导现实的编制工作,编制管理机关往往采用比较借鉴法进行编制分析和审批工作。比较借鉴法包括:

(1)纵向比较。

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个时期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职能确定的情况,分析其中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比较,找出各类行政组织编制发展的规律,预测编制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寻求应对策略。

(2)横向比较。

将同一时期两个以上的、职能相类、性质相似的机构加以比较,主要是比较人员编制的数量、人员素质的优劣、人员结构的异同,分析这些异同对完成其工作任务有何影响。这种横向比较,不仅在不同的省、地、市、县级机构中进行,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政府中承担相类似职能的机构相比较。纵横比较的目的是找到影响各种机构编制确定和变化的因素及其变化

规律。比较借鉴法操作简单、信息容量大,能使我们从编制工作的实践中找出其内在的、固有的联系,其现实感与针对性较强,在编制管理中比较实用。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一)培训目的 为配合本社会组织发展目标,实现职工对本社会组织文化、发展战略的了解和认同,实现职工对本社会组织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要领的掌握,不断地增长职工的工作知识和技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特制订《内部培训管理制度》,作为本社会组织进行人员培训实施与管理的依据。 在本社会组织工作满一年以上的职工享有本社会组织安排的外出考察、培训活动,所有外培人员均应到人力资源部办理备案手续。 (二)培训原则 结合本社会组织业务发展与组织能力提升的需要,全员参与,重点提高,讲究实效,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建立健全本社会组织培训机制,按需施教。根据本社会组织发展需要和职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三)适用范围 凡本社会组织所有职工的各项培训计划、实施、督导、考评以及改善建议等,均依本制度办理。 二、培训机构及职责 (一)培训机构

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建立培训目标、培训实施和评价、建立培训档案等。 1、培训制度的制订及修改; 2、本社会组织培训计划的制订、审议; 3、培训的督导、追踪和考核; 4、建立本社会组织培训工作档案,包括培训范围、培训方式、培训费用、培训人数、培训时间、考核情况等。 5、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将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记录备案,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培训效果等。 6、其他部门负责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培训的实施、评价,同时负责组织部门职工培训以及培训结束后的督导和追踪。 (二)培训类别 1、内部培训 1)新职工入职培训 在新职工入职第一周集中培训,未经培训原则上不准上岗。新职工的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内容包括本社会组织发展和前景、单位文化、单位组织架构、人事行政制度、办公礼仪、各部门职能等,考核成绩将存入新职工档案。 2)内部培训 针对本社会组织内部所有职工的集中培训,每周一次。培训内容包括技术类、管理类、业务类以及职工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培训结

2018年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总结

2018年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总结 一、积极开展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继续认真落实市批《方案》,整合机构、安置人员、解决存在问题,并制定评估方案,积极开展自查、检查,已经完成对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并按期上报了《宁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自查评估报告》。 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围绕推进乡镇职能转变、规范设置乡镇党政机构、优化乡镇事业机构设置、严格控制乡镇人员编制等四个方面要求展开调研,对全县18个乡镇的机构设置、编制配备、人员状况、职责职能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分析,了解了实情,掌握了现状,并对清理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归纳,已着手进行乡镇政府“三定”规定和乡镇事业单位“九定”方案的基础审核工作。 二、强化机构编制日常管理 一是始终对《条例》、《通知》等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宣传学习常抓不懈。督促全办干部职工不断学习,提高依法履职水平,利用县广播电视台、《九龙周刊》、《九龙》杂志、“宁县机构编制信息网”等宣传媒体,多途径、多形式对《办法》等政策规定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和学习。 二是严格审核编制和工资发放人数。始终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工资发放人数审核工作作为加强编制管理工作重点来抓,分类别、分

单位建立了工资审核台帐,准确核对供养人员,坚持机构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共同把关的联动机制,做到“三对口”,对调动、退休、死亡、供养到期等各类人员流动,及时建立、运转帐卡册和工资基金、机构编制台帐,并按季度逐单位审核审签了第一季度的《宁县机关事业单位拨付工资人数通知单》。 三是继续认真落实进人控编审核制度。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继续严格落实进人控编审核审批制度,控编卡经编委办审核后,整理提交县编委会议研究,统一由县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至目前,调动的3名工作人员,均按要求先办理了《进人控编审批卡》,没有出现违规操作,认真落实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流动“事先把关”的要求。 四是严格落实机构编制工作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到目前,共收到各部门、单位要求增设机构、机构更名和增加编制的报告14份,对这些报告,我们认真分类,查找政策依据,并按“三个一”的规定程序,整理形成编委会议议题XX份,对宁县科学技术协会报送的申请成立“宁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不在职责范围之内和不符合机构编制相关规定的XX份报告予以退回,并进行了书面或电话答复,对“宁县督查考核办公室”等副科级以上机构的设置调整,经县编委会议、县委常委会议讨论后,上报市编委办公室请示审批,没有违反程序设立机构、增加编制、提高机构规格。 五是完成了第一季度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年检、审核、运转,做到编制管理与人员管理对应一致、实名管理。

自考【行政组织理论】笔记整理

【行政组织理论】 第一章绪论 一、行政组织: 1、广义: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 2、狭义:国家的行政机关,是社会组中中最大的组织。(本书研究的是狭义) 二、行政组织的要素: 1、物质要素:①人员(主体、核心);②经费(不可缺少);③物资设备(物质基础) 2、精神要素:①目标(灵魂);②权责机构(形成部门体系);③人际关系 三、行政组织的性质: 1、一般性质:①静态的组织结构;②动态的组织过程;③生态的组织环境;④心态的组织意识 2、特殊性质:①阶级性;②社会性;③权威性;④法治性;⑤系统性;⑥主动性(现代组织仅有) 四、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1、管理对象不同; 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 3、活动的依据不同; 4、活动的目的不同 五、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2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六、行政组织的功能: 1、含义:在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2、内容:①政治功能(核心问题:巩固国家政权);②经济功能(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③文化功能;④社会功能(①提供社会保障;②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③控制人口增长;④环境保护)。 3、特点:①广泛性和有限性、②稳定性和变异性 七、本书的研究内容: 1、行政组织的综合性总体研究(①一般原理的阐述;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

2、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①目标、②结构、③体制) 3、行政组织的生态和心态研究(①外部环境;②内部条件) 4、行政组织的动态研究(①研究行政组织的建立于管理;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变革) 八、本学科性质:阶级性、社会性 九、行政组织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行政组织理论的专业基础理论是政治学 2、行政组织理论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3、行政组织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4、行政组织理论与心理学有相互渗透的关系 十、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 2、系统分析的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 5、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 十一、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意义: 1、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组织理论体系 2、实现行政组织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3、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改革的需要,为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4、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供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行政组织的演变 一、奴隶制时期外国行政组织的特点: 1、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 2、初步的原始分工

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聘用和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聘用和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聘用和管理制度 为规范社会组织内部人员招聘流程和人才选用机制,确保人才梯队建设满足业务、发展、管理需要,特制定本聘用和管理制度。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社会组织各管理层及基层岗位。 二、聘用管理 (一)招聘原则 1、按需招聘:依据社会组织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招聘计划,明确计划招聘人数及岗位胜任力模型; 2、鼓励推荐:经过设置人才感召、推荐奖励鼓励内部员工推荐符合社会组织发展需求及岗位任职标准的专业人才; 3、试用考核:各岗位人员入职均需进行试用期工作考核,以保证所有入职人员都能够满足岗位录用的标准。 (二)招聘分工 1、社会组织整体招聘活动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进行; 2、各用人部门应在人力资源部的组织协调下直接或间接参与招聘工作; 3、人力资源部与用人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人力资源部负责: 1)招聘策略策划;

2)招聘计划的审核、具体实施与监督; 3)对应聘人员综合素质、基本要求的审核、评定; 4)新职工的岗前培训; 用人部门负责: 1)本部门招聘计划的拟定和实施; 2)对应聘人员综合素质、基本要求的审核、评定; 3)新职工的业务、工作能力培训、辅导。 (三)招聘审批程序 用人部门主管根据社会组织整体规划及业务需要提出招聘需求-》 人力资源部审核,拟定招聘计划、方案-》总负责人审核批准-》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招聘。 (四)招聘流程 1、人员选拔程序 简历筛选-》初试(人力资源部)-》复试(用人部门主管)-》 资格审查-》录用办理手续(核心岗位人员需经总负责人亲自面试) 2、对应聘者个人资料进行审查内容: 1)《应聘人员登记表》; 2)毕业证、学位证、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3)工作经历、家庭背景;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题[1]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 第2章案例分析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于1985年4月1日施行。 为了做好施行专利法的准备工作,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应的专利管理机构和专利服务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中国专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设置专利工作机构的通知》。专利管理机关具有执法和管理的双重职能。 据此,广州市于1984年l0月成立了广州市专利管理处,属事业单位,定编10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利纠纷案、专利侵权案、假冒专利案也逐年上升,专利处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广州市人大两次检查广告专利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市委、市府有关部门也想了许多办法,决定将广州市专利管理处改称广州市专利管理办公室,升格为副局级单位管理,编制增加至25人。 1992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修改。修改后的专利法加强了执法的力度,增加了打假的内容、手段,给专利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专利法的调整,专利工作量的增加,得到市委、市府的关注。考虑到广州专利工作的具体情况,在广州市1995年机构改革时将广州市专利管理办公室改称广州市专利管理局.编制增至35人,归口市科委管理,并明确:市专利局是市政府授权主管全市专利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机构,安排有13项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增加:参与制定知识产权法规、参与重大经济政策的专利保护评价、管理专利技术许可合同、专利权、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以专利为主的无形资产评估等内容;专利执法方面增加:查处将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或者将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并做出处理决定等新的内容,并定性专利局就是行政管理和执法。 问题: 1.广州市专利机构设置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每次都较大幅度地削减了机构和人员,为什么专利管理机构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呢? 2.广州市专利机构经历了专利处、专利办、专利局的变化,人员编制由10人,25人.再增至35人。机构规格由低到高,人员由少到多,是否是所有行政机构发展的必然规律?机构设置一般要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 1.答案要点: (1)广州市专利机构的设置是根据行政环境提出的要求,为了做好施行专利法的准备工作而设立的。 (2)专利管理机构建立和发展的原因:其一,尽管在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每次都较大幅度地削减机构和人员,但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相应地裁减,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有没有必要。一些机构庞大,冗员过多,当然要削减。相反,有些机构“势单力薄”,当然要加强。其二,专利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满足行政环境提出的要求,它的发展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2.答案要点: (1)并非所有行政机构都象广州市专利机构那样经历规格由低到高、人员由少到多的。有些机构则恰恰相反甚至取消。行政机构的设置与变化应符合行政环境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行政组织编制管理原则。 (2) 机构设置一般要遵循精简原则、统一原则、效能原则和编制立法原则等。 第3章案例分析 时下,国家机关向社会公开招考领导干部的做法不再是新鲜事了。下面是摘自某市向全国公开选拔副厅、局级领导干部信息中的部分内容。 参选人员基本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作风民主,顾全大局,清正廉洁,并有实绩。 2.具有拟参选职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宏观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现任正县(处级)职务并任职2年以上(1998年8月31日前任职),现任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层正职、国有大型企业厂级副职、国有中型企业厂级正职并任职3年以上(1997年8月31日前任职)。 现任副厅、局级以上职务、国有特大型企业厂级副职以上职备和国有大型企业厂级正职职务的,不受任职年限限制。 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不受本款任职资格条件限制,但应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

机构编制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机构编制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1)职能管理。即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方针政策及行政管理的需要,对各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配置、调整。其主要任务是:在拟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时,提出转变和调整政府职能配置体系的总体意见;在各部门实行"三定"时,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与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职责分工。 (2)机构管理。即对机构设置与调整的管理,具体包括机构设置的名称、性质、级别、规模·序列、层次、数量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和格名(表明规格级别)三项内容,分别说明这些机构的管理范围、隶属关系、管理内容及机构层次。如某市政府部门名为"某某市民政局",此处的"某某市"表明了其所处的位置和管理范围,"民政"表明了其管理内容,"局"则表明了其机构的地位。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格名主要有"政府"、"部"、"委员会"、"署"、"行"、"局"、"厅"、"处"、"室"、"科"等。 (3)人员编制管理。即对机构中的人员总额、人员结构、职位配置等方面的管理。

什么是“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载体,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按照宪法第三章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家军事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国家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此外,在我国还有人民政协、社会团体等组织,也被视为国家机构。 什么是“三定” 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 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务院的三定方案主要内容是: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行政组织理论(简答、论述)

简述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构成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大类 1物质要素包括:人员,经费,物资设备 2精神要素包括:目标,权责结构,人际关系 简述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力量源泉 2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①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活动的载体②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是行政人员分工明确合理,合作协调,沟通顺畅,关系融洽的物质保证③行政组织将行政人员聚合起来,发挥合力 简述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 1行政组织的综合性总体研究:①研究性质组织的性质、要素与作用,及其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等一般性原理的阐述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在和理论发展2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①研究行政组织的目标②研究行政组织的结构③研究行政组织的体制,即行政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关系3行政组织的生态和心态研究:①研究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变革 试述行政组织的性质 1行政组织的一般性质 ①静态的组织结构。从静态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由按照职能目标分工、权力指挥关系、责任归属、工作程序设 臵的各个层级、各类部门、各个职位等所共同构建的一个完整体系 ②动态的组织过程。从动态的角度看,行政组织就是一个把人、财、物、时间、信息、只是、环境等因素在特定 的时间和空间内联系和配臵起来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发挥组织功能的动态活动过程 ③生态的组织环境。从行政组织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来看,行政组织是处于外在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邮寄系统,是一 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 ④心态的组织意识。行政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群体 2行政组织的特殊性质 ①阶级性。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者,作为国家职能的执行机关,其管理活动中必然会表现出鲜明的阶级 特性 ②社会性。社会性是行政组织的基础,阶级性是其核心 ③权威性。政府行政组织以整个社会生活为自己的控制对象,强制付出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突出特征 ④法治性。任何一个行政组织的建立、撤销都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并要依据宪法和法律展开活动 ⑤系统性。从纵向看,它主要以分层管理的方式展开工作。从横向看,各层级的行政组织内部都有横向职能部门 划分,这些部门分工领导和管理各有关的事务 ⑥主动性。这只是现代行政组织的特征。政府不仅应主动地研究、提出社会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划,而且要促使 本组织的工作人员,以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热忱,主动地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试述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1管理对象不同①企业。事业组织只是以本组织为管理对象②群众团体也只管辖本群团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有关事宜③国家行政组织除管理自身组织外,更重要的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为自己的管理对象 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①企业组织以从事物质、非物质商品生产和流通为活动内容②事业单位从事非物质生产、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服务为主③群团组织是为自己所联系的群众提供某些福利和一点的行为规范④行政组织视为社会提供各种行为规范、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重要措施 3活动的依据不同。①企业组织主要以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和各种社会中的基本经济规律为自己轰动的依据②事业单位主要以自己所特有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运行规律为其活动一句③群团组织以其自愿组合、共同定力的规章制度为活动已经④行政组织则以国家权力运行规律为自己的活动一句,具体而言,就是以国家法律作为活动的已经和准绳,因为法律是国家全力的象征,依法行政是行政组织的重要特点 4活动的目的不同①企业组织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和盈利,故以经济效益为目的②事业组织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精神财富③群团组织在不妨碍全体人民利益的前提条件下,以追求群团组织所联系群众的利益为目的④行政组织的目的是促进整个社会秩序和整个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他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试述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意义 1是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组织理论体系 2是事项行政组织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3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改革的需要,它可以为行政组织改革时间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4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 简述奴隶制时期外国行政组织的特征 1行政组织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 2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组织与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开始有了初步的原始分工 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对简单 4在共和制时期,行政组织的官员都无报酬,任期短,行政工作未职业化。担任国家公职被认为是一种荣誉 简述我国古代行政组织的主要特点 1强化中央集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人之手,是中国古代行政组织发展的主流 2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演变具有前后因袭、循序渐进的特点 3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结构研究,分工精细,层级节制,集中统一 4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具有强烈的宗法色彩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的特点 1具有充分的人民性 2行政组织的设臵与运行,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3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我国行政组织基本上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机构编制管理总结

机构编制管理总结 县编委办年度工作总结 xx年,我县机构编制工作在市编办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编办各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机构编制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法、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较好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年开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完成情况 (一)统一思想,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1.加强学习、领会精神。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对当前机构编制管理

形势的分析判断,统一思想,增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把学习贯彻《关于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省编办字〔xx〕66号)等文件精神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和结合起来,严肃机构编制管理纪律,杜绝越权审批机构、擅自提高机构规格,严禁超编进人、超职数和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等现象。 2.完善机制,强化管理。进一步强化组织、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12310”举报电话制度、机构编制管理协调约束机制、机构编制“十个不准”、机构编制公开等监督制度。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审核审批,坚决杜绝违反机构编制法律法规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日常管理中推行“进编补员”制度。根据要求对进编补员单位的报告,对空编岗位及调进人员进行初审,按照空2进1的原则进行审批。本年度,我办共办理进编补员156名,设立事业单位2家,分配政法专项编制5名;增设派出机构2家,新增内设机构11家,事业单位挂牌2家,调整经费形式1家。更名2家,机构升格2家。对军粮供应站等13家事业单位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未发现违反机构编制管理事件。对全县行政机关人员进行摸排,建立实有人员台帐。积极推进超编人员消化工作。加强与人社局的联系,采取

全国2012年01月自学考试00319《行政组织理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行政组织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辖范围最广的是( D ) 1-2 A.企业组织B.事业组织 C.政党组织D.狭义的行政组织 2.在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中,着重从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来把握行政组织的方法是( C ) 1-18 A.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系统分析方法D.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 3.“在实行梯层等级的组织中,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层级”,这是组织理论中的( B ) 3-75 A.帕金森定律B.彼得原理 C.跳板法则D.木桶原理 4.雷格斯认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行政组织模式是( B )3-73 A.融合型行政B.棱柱型行政 C.衍射型行政D.服务型行政 5.强调治国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维护行政组织的等级秩序看作是国家行政管理重要原则的是( A ) 4-88 A.孔子B.孟子 C.荀子D.老子 6.曾论述社会分工与组织的重要性,并提出“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的思想家是( C ) 4-90 A.墨子B.孟子 C.荀子D.韩非子 7.制定目标时采用在过去信息的基础上逐渐改变现状,以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方法是 ( D ) 5-137 A.目标分解法B.目标综合法 C.资源规划法D.目标滚动法 8.认为目标管理是“目标”与“管理”的结合,其“管理”需要具备目标认知、责任与权力、资源整合与目标决策四个属性的管理学家是( D ) 5-134 A.韦里奇B.奥蒂奥纳 C.登哈特D.杜拉克 9.在行政组织中,人、目标、权责的最初结合形成( D ) 6-146 A.岗位B.职务

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机构编制是“龙头”,是个很敏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联审工资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入编(减员)通知单》制度、人员编制管理台帐等。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影响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单位和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机构编制管理存在忽视和松懈的情况 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 不足,无视“三定”方案的严肃性,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自觉地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而是只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大都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很少有单位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要开展某一项工作,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动辄要为行政机构;如果行政机构不能设置,就要求设立为财政补助的事业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 (二)机构设置的多样性。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以“合署”、“挂牌”、“挂靠”等形式设置机构。如农业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乡镇企业局,经济贸易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企业工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如果仅仅是挂牌、合署或挂靠倒未尝不可,问题是挂牌、挂靠之后,组织部门要相应地配备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配备后,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够,出现“官多兵少”和人手紧的现象,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政事人员混岗情况的产生,甚至直接导致人员超编。 (三)编制管理失之于弱。虽然有“编制就是法”的说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管理的软弱性随处可见。按照国家规定,只有军队转业干部可以超编安置。但在实际工作中,组织部门在领导班子调整时,超编配备领导干部;人事部门在机构撤并、调整时,由于人员分流难度较大,让超编人员暂时在岗。有的部门由于人员结构(年龄、专业、职务等)的原因,缺少专业人员或年轻干部,在招考或调剂时,超编配备。更有甚者,一些部门、乡镇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视编制规定而不见,大量使用临时性人员。 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客观上,目前社会事务方面新的工作很多,一项工作的开展总得有一个机构来管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doc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1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一、总则 (一)培训目的 发展实现职工对本社会组织文化、为配合本社会组织发展目标, 战略的了解和认同,实现职工对本社会组织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营造良好的工作不断地增长职工的工作知识和技能,作要领的掌握,,作为本社会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气氛,特制订《内部培训管理制度》实施与管理的依据。 在本社会组织工作满一年以上的职工享有本社会组织安排的外 出考察、培训活动,所有外培人员均应到人力资源部办理备案手续。(二)培训原则 重全员参与,结合本社会组织业务发展与组织能力提升的需要, 点提高,讲究实效,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建立健全本社会组织培根据本社会组织发展需要和职工多样化培训需求按需施教。训机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三)适用范围

凡本社会组织所有职工的各项培训计划、实施、督导、考评以及 改善建议等,均依本制度办理。 二、培训机构及职责 (一)培训机构 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包括培训 需求分析、建立培训目标、培训实施和评价、建立培训档案等。 、培训制度的制订及修改;1 、本社会组织培训计划的制订、审议;2 、培训的督导、追踪和考核;3 、建立本社会组织培训工作档案,包括培训范围、培训方式、4 培训费用、培训人数、培训时间、考核情况等。 、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将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5 记录备案,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培训效果等。 、其他部门负责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培训的实施、评价,同时6 负责组织部门职工培训以及培训结束后的督导和追踪。 (二)培训类别

2018年04月00319行政组织理论真题

2018年04月00319行政组织理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促进收入的公正分配,这是行政组织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答案】D 【解析】行政组织功能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提供社会保障,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控制人口增长及环境保护。 【考点】绪论——组织与行政组织 2.行政组织最外观的表现是()。 A.行政组织结构B.行政组织意识C.行政组织环境D.行政组织过程 【答案】A 【解析】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组织最外观的表现形式。 【考点】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概述 3.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孙中山主张()。 A.中央集权制B.均权制C.君主立宪制D.共和制 【答案】B 【解析】孙中山提倡地方自治,提出均权制主张。 【考点】中国行政组织理论——中国近现代行政组织思想 4.中国的王位世袭制度创立于()。 A.商朝B.夏朝C.周朝D.秦朝 【答案】B 【解析】禹死后,启通过武力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 【考点】行政组织的演变——中国行政组织的演变

5.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学者是()。 A.泰罗B.法约尔C.马克斯·韦伯D.古立克 【答案】C 【解析】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考点】外国行政组织理论——传统早期的行政组织理论 6.密尔提出并论证衡量一个行政组织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是()。 A.行政职能是否分立B.应以不妨碍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 C.是否能让优秀人才适才适任D.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 【答案】D 【解析】密尔提出并论证了衡量一个行政组织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 【考点】外国行政组织理论——传统早期的行政组织理论 7.提出“节用”、“非乐”的组织经济原则的思想家是()。 A.孟子B.墨子C.荀子D.孔子 【答案】B 【解析】墨子提出“节用”、“非乐”的组织经济原则,认为必须限制上层统治者的奢侈浪费。 【考点】中国行政组织理论——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 8.孟子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是()。 A.义B.礼C.法D.仁政 【答案】D 【解析】孟子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行政组织要实施仁政,其关键在于得民心。【考点】中国行政组织理论——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

机构编制管理名词解释

机构编制管理名词解释(一) 一、机构:编制管理中的机构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实现某种职能所建立的,由人财物和信息若干因素有序地联结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单位。通常指机关、团体或其他工作单位及其内部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有某种目标或担负某种职能;二是有一定的人员,具有社会性;三是必要的条件,是一个社会实体;四是人为的组织;五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二、编制:编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编制是指各种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定额、结构和职务配置;狭义的编制即人员编制,是指为完成组织的功能,经过被授权的机关或部门批准的机关或单位内部人员的定额、人员结构比例及对职位(岗位)的分配。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⑴编制员额的规定; ⑵各职位(岗位)的名称、设置以及领导职数的规定;⑶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的规定;⑷人员配备的质量要求。 三、机构编制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属行政管理范畴。广义上的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对一切法定社会组织内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组织形式及工作人员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管理。狭义上的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组织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数额及人员结构的管理。 区别于一般行政管理的特点是:⑴集中程度高。尤其是对国家机关,为了保障其高效和廉价,对其进行集中管理。⑵综合性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范围较宽,涉及到各个机关和单位,要掌握其共同性,又要了解其各自特点,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过程须与组织人事工作、财政工作等密切配合、搞好协作。⑶是一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只要有管理机关和单位、组织存在,机构编制管理就不能停止。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职能、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是机构编制管理的目标。机构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财政管理关系尤为密切。在与人事管理方面,编制管理中关于人员数量的确定,要考虑人员来源和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而人事管理中的计划录用、聘用和调配工作,要以人员编制数量为依据,以人员编制数额及结构来制定录用、聘用计划、调配人员,在与财政管理方面,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确定要考虑到经费来源及财政支付能力;而财政管理中行政和事业经费的开支要以机构的设立为前提,以编制数额为依据。即必须先有机构和编制才能决定支付经费的方向和数量。一般情况下,由于编制管理的首要依据是工作需要,因而对人事管理和财政管理的影响具有主动性。 四、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体制。概括地说,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本地区编制总额,具体安排本地区的编制;审批下一级国家机关工作部门和本级各部门的内设机构;管理本地区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体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1、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地方各级党政群机关的大部分工作部门,即机构编制在上级党委、政府核定下达后,主要由同级党委、政府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统筹安排。上级业务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对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出参考意见,但没有决定权。 2、编制单列、条块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公、检、法、司等政法系统。

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考知识讲解

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考

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考(符应军)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构编制部门要解放思想、机构编制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解决当前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重新审视机构编制工作的突出矛盾,不断加大机构编制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为益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 机构编制工作不是中心,影响中心,不是大局,影响大局,它涉及执政资源和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新的形势下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综合性强。机构编制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管理机构数、管编制数,必须要着眼于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权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必须要紧扣市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做到该加强的及时加强,该控制的严格控制,该精简的坚决精简,尤其注意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中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系统性强。机构编制工作是系统性工程,机构编制管理包含“决策、执行、监督”诸多内容,涉及组织、纪检、人事、财

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个部门,涉及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的配置和调整,涉及提出目标,进行研讨,制定方案,实施改革,管理控制、监督检查众多环节。 (三)前瞻性强。机构编制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存在内在的规律,每次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结束后,部门职责履行、机构运行都有一个磨合期,必须予以关注并加强跟踪考察;每次领导班子换届和领导干部调整之后,都有一个要求增加机构编制的高峰;每次部署中心任务、阶段性任务或者强调加强某项工作时,都有一个要求加强机构编制的问题。要求机构编制部门掌握这些规律,做到能早则早尽量早,能快则快尽量快,早调研、早谋划、早部署。变被动为主动。 (四)实践性强。无论是职能配置、职责调整、机构设置,还是人员编制核定、领导职数配备方案,必须要符合工作实际需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防止脱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工作未动,调研先行,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准确全面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较高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五)政策性强。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管理,中央和省均有一系列的政策加以规范。在机构设置上,中央根据市、县、乡不同类别,确定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机构设置限额;在行政编制数额上,中央根据各地人口、面积、财政收入,并综合考虑区位、城镇化水平、交通、民族结构等因素,确定了市、县、乡各层级的行政编制总额;在部门职责配置方面,有诸多法律法规进行分

十一章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行政组织理论 主讲老师:杨建成 第十一章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第一节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概述 一、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和种类 在行政组织设置原则确定后,就要将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对行政组织的职能、机构和人员进行具体的配置,这就是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这个工作是建立行政组织实体的一个关键环节。没有这个环节,行政组织就无法建立,行政活动也就没有归依。可以说,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是建立行政组织实体的具体化过程。 (一)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 编制工作是根据组织的计划,按照法定程序界定职能、设置机构并聘用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与方法。任何组织职能的开展、经费的预算与收支均以编制工作为基础。一般而言,编制一经确定,对其组织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 行政组织编制是行政组织的结构表现形式,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组织、一个行政单位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其中,人员定额是指人员数额上的限制;人员的比例结构是指各种职务、职级人员的比例关系。行政结构是按职能的需要设置的,人员是按机构的级别与工作量而聘用的。人员定额和结构合理是任何单位、任何部门得以开展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编制的基本要求。广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的职能划分、机构设置、人员聘用等项工作的总称,它包括职位配置、权责关系、机构设置、规格级别、人员结构、数额、经费预算等。 (二)行政编制的种类 任何组织都有编制,编制的种类,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组织的种类所决定的。现代人类社会有五大类型的组织,即国家机关组织、政党组织、人民团体组织、企业组织、事业组织。由此,编制也相应地划分为五大类,即国家机关编制、政党组织编制、人民团体编制、企业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我们所研究的编制,只是国家机关中行政组织的编制。但由于我国整个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机关、人民团体机关的编制,都是由国家统一编制其预算,由财政统一支出其经费,其编制内容都是由国家人事主管行政机关统一管理的,所以都列人行政编制之列。我国行政编制具体管辖的类别有如下几种: 1.行政组织编制。 行政组织编制是人类社会中比较庞大的组织编制,是各国组织编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类,也是国家机关中最庞大的组织编制。在我国是指国务院所属的整个系统,包括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归口机构和非常设机构,以及省、自治区、市、地、县、乡、镇等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整个行政系统的机构及其人员编制。 2.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的编制。 即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各级检察院、人民法院的编制。 3.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的领导机关的编制。 它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地方各级委员会机关,以及政府各个部门中的中国共产党委员会机关等党务系统的编制。 4.各民主党派的中央与地方的各级委员会的办事机关编制。 它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8个民主党派的各级办事机构的编制。 5.各人民团体的领导机关编制。

机构编制管理常用名词解释.

机构编制管理常用名词解释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所指的机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实现某种职能所建立的,由人、财、物和信息等若干要素有序地联结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单位。通常指机关、团体,或者它们的内部组织。 【机构级别】指用法规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机构的行政地位,它主要用于行政机关和其他有上下指挥和服从关系的机构系统。 【机构规格】机构规格在一定情况下和机构规格可以通用。目前,我们用规格这个词来表示事业单位机构的等级大小,以区别行政机构的级别。 【办事机构】在政论机构系统中,办事机构通常指协助政府首长办理专门事项的机构。办事机构属于政府内部的组织机构,一般负责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职权,名称上一般冠以所属政府的名称,通常称为办公室(厅)。它直接对所属政府及政府首长负责。 【派出机构】指被机构派驻到某区域或地方,代表派出机关行政某些方面职权的机构,有时也称为代表机关。如市公安局、税务局等在市辖区设立的分局。 【合署办公机构】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由于工作性质相近或联系密切,在同一处所办公。合署办公机构多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合机构,它们仍保留各自的名称,但只有一个领导班子,只算作 —1 —

一个机构。如纪检会与监察局。 【两块牌子机构】指同一个机构,同时具有两个名称,对外表现为两种身份的机构。 【垂直领导机构】指机构的组织体系上所采用的由上级领导机关直接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的机构。 【双重领导机构】指同时具有两个直接上级并接受这两个上级领导的机构。双重领导机构必须明确以一方领导为主,以避免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 【代管机构】指与领导和管理它的机构之间的关系属于代管关系的机构。如国务院将一些“国家局”委托给一些部委代管。 【靠挂机构】指规模较小或规格较低,人员较少的机构,将某些行政关系挂在别一个单位内,这个机构对于被靠挂的单位来说,就属于靠挂机构。 【一级机构】指在同一层次机构中级别或规格最高的一类机构。 【二级机构】指级别或规格比一级机构低一级(格)或半级(格)的机构。 【非常设机构】指为完成某项临时性、突出性的任务或者组织协调某种跨地区、跨部门工作而设置的机构。前者,由于其存在的时间一般相对较短,所以又称临时机构。 【常设机构】指为完成具有长期性和常规性工作任务而设置的机构。如地方各级政府的局委等。常设机构并非永久不变,在实际工 —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