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记述身边的历史

记述身边的历史

记述身边的历史
记述身边的历史

记述身边的历史

我说,历史这东西离我们远着呢。历史微笑道,我就在你身边啊。

——题记暑假里,我在家中翻寻着一切历史留下的脚步,在我苦苦找寻不到时,转头,却看见了屋子角落里被灰尘所掩盖的“历史”。

这是一个花瓶,瓶身的白釉如脂,上面是一圈又一圈的青花,缠绕着厚厚的历史云烟,线条纤细,色彩鲜艳。但是,瓶口却是豁了一块。不过,这一切我竟都没有留意过,我竟然忽视了这身边的历史!

细细观察,抹去瓶底的灰色,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字样。哦!还真是历史啊!

小心翼翼的捧着花瓶去问爷爷,一问,竟拖出了一大堆的回忆……

那还是花瓶完好无缺时的事。当时,我们家还在白蒲镇上,是当时的“富豪”级家族了。但是,没过多久,鸦片传到了中国,家里有人抽了鸦片,很快就败光了家里的钱,还欠了一大堆债,家里人只好变卖了家产,我爷爷的爷爷也从白蒲迁到了如皋居住。

没想到家里还有这样的一段历史,我听着略感吃惊,同时对帝国主义下的英国感到无比痛恨,若不是英国,这美丽的花瓶会缺一块吗?

爷爷笑了笑说,那时花瓶还是好的嘞!那是什么时候坏的呢?我急着追问。别急,听我慢慢讲嘛,爷爷去倒了杯茶,才继续开始说。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打到了如皋,家里人将贵重的东西都藏

在了屋子后面的草堆里,战争打响了,鬼子在村子里到处抢东西,走的时候,碰倒了家后面本就摇摇欲坠的土墙,正好砸到了花瓶……于是花瓶就坏了,是不是?我抢着说道。

不是。花瓶口正好被一块石头砸到了,但只是裂了,并未坏掉……

那是什么时候坏的?我又抢着问。

解放后,爷爷说。当时家里已经很穷了,住的房子是平房,一派破败的风景,一天下大雨,屋顶塌了,把本就裂开口的花瓶碰坏了。

原来是这样!这个花瓶竟然经历了这么多啊!

历史的发展,就这样子被一个花瓶串联在了一起,从景德镇出来,被一位富人买去,在大堂里呆了几个世纪,又在一路的颠簸后到了如皋,在炮火硝烟中只砸裂了瓶口,在本该安稳的日子里被屋顶碰坏。

时间开启一幕幕的画面,它见证了世间的变化,我们终会变成时间中的一枚符号,却依旧留恋在记忆之中,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意义吧!

发现身边历史——书写身边的历史

发现身边历史——书写身边的历史 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为什么近代科技诞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为什么明末以后中国科技急剧地从先进变成落后?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一、政治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西欧各国都或主动、或被动地顺应历史潮流,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既增加了财富又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明末清初“闭关锁国”的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作用,但也严重妨碍了东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交流,扼杀了先进科学思想的成长,使先进科学技术因缺乏新陈代谢而日益萎缩。 二、经济方面,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科技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满足于一时的风调雨顺,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绝少有改变传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迫切的需求,因而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最根本的原动力,只能在日益没落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轨道上蹒跚而行。 三、文化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和封建奴化教育阻滞科技的发展。 我国封建教育偏重于政治与伦理道德,轻自然科学。封建教育是替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一种奴化教育,鄙视技艺。“八股取士”的选官制度,其考试命题范围是以儒学为主的“四书五经”,培养、选拔出来的是“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奴才,而不是科学人材。在这种氛围下也就根本不能产生有气魄创立新学说和新理论的科学家,科技发展也就失去了文化基础。 思想文化上的儒家文化氛围也束缚了科学的发展。西方科学的发展往往都有一个较好的文化氛围,如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增加了理性和科学的意识,也就大大增强了这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几次科技革命则更是科技史上的辉煌。而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特别浓厚的国家,儒家文化氛围笼罩着一切,支配着一切,理学的唯心主义,使人们放弃科学的头脑,经学的独断像紧箍咒一样,造成了人们非科学的心态,形成了阻滞科学发展的巨大历史惰性。 四、社会价值观导向方面,反功利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制约着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科学界一般认为,功利主义是近代科学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中国的功利思想表现为对利禄、社会地位的追求,因而文人都热衷于人文、政治制度。而西方人追求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寻求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及与此相关的物质、精神价值,因而热衷于生产技术和科学。我国的这种反功利主义思想与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活动二编历史小故事

初中七年级资料 活动课:编历史小故事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历史故事擂台赛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史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使原本平面的、干瘪的、 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立体、充盈、具体起来。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搜集整理,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 品质。 4.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5.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 新意识。 德育目标 通过对历史故事地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我们的先民,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 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 ●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课下准备。 ●教学难点 课堂秩序的维护,课堂气氛的营造。 方案一 ●活动准备 一、学生搜集故事。 1.列出本册所学的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然后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到二则,查阅相关 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充实、润色加工成短篇故事。 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从课文或参考书、成语辞典中寻找出相关的故事,多多 益善,选择一二则自己欣赏、喜欢的进行改编。 3.阅读其他课外书,如《上下五千年》,寻找我们课本上没有但认为精彩的故事。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画一些这一时期的特征性的图案,写上本期话题:“故事会”或“故事擂台赛”或“故事龙虎榜”等字眼。 2.准备一两盘古筝、古琴类的经典磁带,让古典音乐行云流水般的在教室里静静流淌。 三、参赛规则 1.六人一小组,自由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得主既代表个人又代表本组。 四、评分标准 1.选材符合要求,只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和事。内容故事性强,可以充实故事内容,发挥想像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与历史。 2.讲述时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观点鲜明,有自己独立看法和见解。 4.各小组选出一个人当评委,评比时要客观公正。评委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

“中学生身边的历史”征文

2013 东莞市“中学生写身边的历史”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选登 土改——我家的故事 大朗一中初一(16)班叶晓彤 指导老师:张仑 茶余饭后,奶奶总爱给我们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也总会用左手撑着下巴,目不转睛地望着奶奶,津津有味地听着,让奶奶的故事把我带入那时那景…… 我认为,不一定只有革命战士才有曲折的人生,普通人也会拥有一段段曲折的人生插曲,使人生不再平淡无味。 土改时期批斗“地主” 很早以前,奶奶的娘家人就已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他们很勤劳,不管炎炎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下田忙活;只是在农忙的时候,会请福记(临时工)、长工等来帮忙。土改时期,奶奶的家人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的运动;它给奶奶的家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奶奶的爷爷为人很善良,平时很照顾生活 贫苦的人,逢年、过节都会给贫苦的乡亲派发一些米粮。一次,奶奶的爸爸“漂洋过海”去了一趟香港,看到当时香港已经有“风雨欲来”的趋势,,他猜想家乡今后也将不再平静,便劝父亲不要再派米给穷人,以免惹来麻烦。奶奶的爷爷不知是固执、不相信,还是过于善良,不听取儿子的话,继续派米给穷人,结果,灾难真的来临了。 1951 年,东莞开始了土地改革。在“分田地”之前,先给农村各家各户定“阶级成份”。 奶奶家因为总是给穷人派米,显得很有钱,结果不由分说被定了个“地主”成份,成了“专政”的对象。 奶奶抿了抿嘴巴,闭了闭眼睛,给我们娓 娓道来:“那时候可惨了,当时首先批斗的就是我们家。那些批斗的人其实都是村里的人,有很多还曾经接受过我们家的救济,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突然变得那么残忍、可恨。一天,那些人来到我家二话不说,就拉了我爷爷、我父亲和我叔叔去到鱼塘边批斗。我爷爷被打得昏死在鱼塘边,那些人就从鱼塘里勺水上来泼醒他。昏一次,泼一次,醒一次,又被打得昏死过去。我记得很深刻,当时我爷爷是被我父亲和叔叔抬着回来的;你有见过烧鹅皮吗?”用手撑着下巴的我连连点头。“当我第一眼看到爷爷时,我被眼前的一幕吓傻了,全身上下的衣服被打得稀巴烂,就跟什么都没有穿一样,全身的皮就像烧鹅皮一样,人已奄奄一息;我父亲和叔叔也被打得衣服上只剩下纽扣那丁点布条了,那脸可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走路也不是很稳。”奶奶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我 婶婶赶紧从屋里跑出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搀扶叔叔到床边,让他轻轻躺下,婶婶连忙打来一盆温水,把毛巾放在水中湿一湿,轻轻为他抹去身上血迹,叔叔已被打得有气无力,连痛都无法大声地叫,婶婶身为多愁善感的人,面对如此悲惨的事情发生,怎能不落泪呢?她一边为叔叔清理伤口,一边哭泣道:‘那些人真是坏透顶了。’”说到这儿,奶奶的眼眶里有些湿润了,虽然没有哭出来,但是不难看出这次批斗给她们家带来的伤害是多么的惨痛。 其实,按照奶奶家里当时的条件,最多只 能算“富农”,根本不符合“地主”的条件。 那些家中有大量田地,全部田地让别人去耕种,自己在家享清福,有钱、有权势,剥削贫苦百姓的人,才算是“地主”。而奶奶家人每天都去田里干农活,仅仅是请了一个福记。后来,政府发现了评定“阶级成份”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奶奶家经过重新划分“阶级成份”,被评定为“中农”。

寻找身边的历史

寻找身边的历史——张氏始祖 黄岛四中八年级一班张桂玮 张姓始祖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当时社会贡献很大,所以帝颛顼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因此说中华张姓始祖为挥公,张姓祖根在清河。 张姓子孙从清河之水播迁神州大地,走向世界各国,而他们与祖先血脉相连,带着异地创出的辉煌业绩,踏上祖源地“寻根问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清河县委、县政府站在清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弘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张氏文化的研究挖掘,大力开展对内对外交流,并结出了丰硕成果。 张姓祖居在清河,清河之水不知养育了多少代张氏子孙,他们秉承先祖血脉,扮演着推动历史、社会前进的角色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在华夏大地流传了已近5000年。 上古时代,轩辕部落与蚩尤部落争战,八战不胜,节节败退。轩辕的第五子挥,夜观天象,发现流星飞渡弧矢星,顿生灵感,于是制造了弓矢献给父王,并辅佐轩辕发起殊死决战,利用弓矢远射近攻,逼使蚩尤逃遁人海而诛之,从而平定天下。轩辕战胜蚩尤,其它部落受到震撼,纷纷归顺,拥轩辕为天子,称黄帝。黄帝奠定君临天下的地位后,对挥公大加封赏,并赐姓为张,世居清阳,即今天的清河县。

历代古籍对张氏起源清河有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修订的《张氏统宗世谱》记载:“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清阳,后改清河郡”。 历史文化的核心是历史人物,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黄帝25位子嗣中得姓氏者14人,但惟独张氏历史渊源构成了迥异于其它姓氏的人文品位。张氏家族典型名人灿若星汉。 张挥发明弓矢,不但奠定了当时军事上的强盛基础,同时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其价值超越国界,传及世界。挥之十一世孙张单,在任“火正”之职时,发明了“造灶”,使人类生活有了用“灶”烹饪食物的飞跃,张单也成了至今人们供奉的“灶君公”。 张氏族人自黄帝至禹帝540年间,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均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建树。继而自商到周,张氏连续28世,文有宰相,武有将军。自秦统一之后,历朝辅冶天下的忠臣勇将以及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更是繁若星辰:如帮助刘邦完成灭秦兴汉大业的张良,研制出“候风地动仪”的张衡,“医圣”张仲景,绘出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等等。挥公的世孙们,成了推动历史、社会进步的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张姓是一个极富开拓与进取精神的家族,先秦时期他们就从清河开始向各诸侯国迁徙;秦汉时代的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又推动了张姓先民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人丁兴旺的张姓家族,更需追寻新的生活空间。具体说来,张姓的迁徙有三次大的浪潮:

身边的故事x

第二课时身边的故事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二课。第五单元主要讲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课时从空间的角度让学生关注区域变化的不同,本课承接第一课内容,以时间为主线展示事物的变化及变化的轨迹。课本中讲述了离学生比较近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两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如家庭、服饰、文字、书籍等的变化,目的是想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去感受到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着,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身边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着 2、能力目标:培养对身边生活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身边事物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去感受变化,感受历 史。 2、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描述熟悉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并能 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对大量图片和影音资料的观赏,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的变化的历史。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形成一个理性认识:一切事物都是有变化轨迹的。形成正确对待身边事物,爱护与珍惜的健康心态. ■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人们衣食住行的演变、历史上文字、武器、货币、书籍和风俗习惯等等变化的图片和影音资料。

二、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时间把我们从古代带到了现代。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发展历史,都有着一段发展的故事,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身边的故事,从身边的故事出发,去感受一下生活的历史。 ■走进家庭 1、展示一张20世纪初期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对比现在的家庭,找出不同之处。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仔细观察,从人口、衣服、房屋、头发和规模等方面找出差异。 2、通过课件展示衣食住行四方面的变化历史。 〈1〉衣:远古——战国——盛唐——清朝(插入旗袍的电影片段)——现代思考题:A战国时期赵国国王为什么要学习北方民族穿窄衣小袖的衣服? (胡服骑射) B从唐代仕女雍容华贵的服饰中看出唐朝是个怎样的社会? (社会繁荣开放) C现代人的服装的发展方向? 〈2〉食:生吃——火烤——烹饪 〈3〉住:树屋——山洞——木屋——砖瓦房——现代化住宅小区。并展示温州人民路的住房变化的照片。 〈4〉行:徒步——马车、轿子——自行车、摩托车、轿车——火车、飞机 ■其他事物的变化 1、学生讨论:除了衣食住行,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请举例说说。 2、课件展示文字、书写材料、通信技术、生活用品、武器、货币、生产工具和风俗 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1〉文字:播放一段关于中国文字变化的音像资料。并结合书上的内容。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 〈2〉书写材料:展示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一些书写材料。如中国的竹简、埃及的纸草书卷。 〈3〉通信技术:烽火台——骑马——信件——电话、手机、电脑等等。

了解身边的“历史” 教学设计

了解身边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节活动探究课。学生在学习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内容后,对社会发展的历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推进有了初步认识,了解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感受到时代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用身边的“历史”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感悟,激发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同时,历史课的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但书本的历史距离他们毕竟很遥远。他们渴望走出教室,用自己的头脑、眼睛和行动,近距离感受身边的“历史”变化,见证社会的进步。 2.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能自主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想法,并具备来证明这种观点和想法的一定能力,如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定的表达能力等。 3.初中阶段的孩子们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愿意通过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历史的探究活动课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计划采用的教学方法:互动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也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和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上要勇于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四、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会合作学习,在对搜集资料进行整合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并进行妥善处理,培养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市场调查,家庭采访进一步了解身边历史的变化;能够通过社会调查,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努力学习,与时俱进而自励,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活动重点和难点

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 初中作文【3000字】

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初中作文【3000字】 “千里淮河穿城过,华夏故里英雄多”,这是当代着名词人闫肃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着名的帝王之乡、歌舞之乡、军事重镇、科教名城—安徽蚌埠市的由衷赞美。找寻历史留下的印记,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而作为一个蚌埠人我就来写写我的家乡。 抱璞岩 在我们蚌埠的怀远县有一个抱璞岩相信大家都知道,抱璞岩之所以成为闻名四方的胜地,是与卞和献玉的故事分不开的。据说在春秋年间,楚国人卞和在这座山得到一块璞玉,并把它献给了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卞和犯期君之罪被刖了左足。到了武王即位的时候,卞和再次向武王献玉,可工匠任说这是石头,于是又被刖了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之下嚎啕大哭。文王派人来问,他哭诉道:“我哭的不是因为我失去双足,而是正直之士被诬陷成骗子,一块宝玉被说成石头。”文王派人剖开这块璞玉后,果然得到了天下无双的良玉。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 《中国名胜词典》有记载:安徽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

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凤阳府志》有:“今两崖间凿痕犹存”的说法。 卞和洞的绮丽,唐宋以来,已名播江淮。沿卞和洞循石而上,有一采玉坑,俗称白玉堆,卞和得玉于此,虽系传说,但也不无因由。 石榴 蚌埠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久负盛名。据传为涂山禹王宫道长李慎羽于唐代武后天授三年从长安引入,到了清代则见诸正史。怀远县志中记载“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可见怀远石榴在数百年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自唐代起就有栽植了。清人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武则天命即将石榴二百株,传谕兵部,解交武八爷查收。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附近流传,莫不保护。”李翁所言虽有神话色彩,但自汉代至唐代,石榴在我国已有八百余年的栽培历史,从长安传到淮河流域的可能性是无疑的。 怀远石榴见诸文字记载的,从现有资料看,可追溯到明代。明嘉靖年间,上蔡人张惟恕,时任巡按御史,游怀远时有《九日登山》诗:泉水细润玻璃碧,榴

记述身边的历史

记述身边的历史 我说,历史这东西离我们远着呢。历史微笑道,我就在你身边啊。 ——题记暑假里,我在家中翻寻着一切历史留下的脚步,在我苦苦找寻不到时,转头,却看见了屋子角落里被灰尘所掩盖的“历史”。 这是一个花瓶,瓶身的白釉如脂,上面是一圈又一圈的青花,缠绕着厚厚的历史云烟,线条纤细,色彩鲜艳。但是,瓶口却是豁了一块。不过,这一切我竟都没有留意过,我竟然忽视了这身边的历史! 细细观察,抹去瓶底的灰色,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字样。哦!还真是历史啊! 小心翼翼的捧着花瓶去问爷爷,一问,竟拖出了一大堆的回忆…… 那还是花瓶完好无缺时的事。当时,我们家还在白蒲镇上,是当时的“富豪”级家族了。但是,没过多久,鸦片传到了中国,家里有人抽了鸦片,很快就败光了家里的钱,还欠了一大堆债,家里人只好变卖了家产,我爷爷的爷爷也从白蒲迁到了如皋居住。 没想到家里还有这样的一段历史,我听着略感吃惊,同时对帝国主义下的英国感到无比痛恨,若不是英国,这美丽的花瓶会缺一块吗? 爷爷笑了笑说,那时花瓶还是好的嘞!那是什么时候坏的呢?我急着追问。别急,听我慢慢讲嘛,爷爷去倒了杯茶,才继续开始说。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打到了如皋,家里人将贵重的东西都藏

在了屋子后面的草堆里,战争打响了,鬼子在村子里到处抢东西,走的时候,碰倒了家后面本就摇摇欲坠的土墙,正好砸到了花瓶……于是花瓶就坏了,是不是?我抢着说道。 不是。花瓶口正好被一块石头砸到了,但只是裂了,并未坏掉…… 那是什么时候坏的?我又抢着问。 解放后,爷爷说。当时家里已经很穷了,住的房子是平房,一派破败的风景,一天下大雨,屋顶塌了,把本就裂开口的花瓶碰坏了。 原来是这样!这个花瓶竟然经历了这么多啊! 历史的发展,就这样子被一个花瓶串联在了一起,从景德镇出来,被一位富人买去,在大堂里呆了几个世纪,又在一路的颠簸后到了如皋,在炮火硝烟中只砸裂了瓶口,在本该安稳的日子里被屋顶碰坏。 时间开启一幕幕的画面,它见证了世间的变化,我们终会变成时间中的一枚符号,却依旧留恋在记忆之中,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意义吧!

我身边的历史

我身边的历史 ——我家的历史班级:高二(9)班/原高一(2)班姓名:郭涯学号:42 A篇: 在1923年的邵阳,我的外公就出生在了这里,在那之前,老外公的家中已经有了9个女儿,在那个深受封建思想重男轻女的影响的年代,老外公与老外婆商量着如果第10胎仍旧是女儿的话,就偷偷把女儿扔掉,而我的外公就是这样代替了那个可怜的女婴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也来到了那个动乱不已的世界当中。自打有了外公,老外公家的中心立马发生了偏移,由原来的绝对公平制变成了“一边倒”的局势,家里的重心全都放在了我外公的身上,而我外公的9个姐姐也就是因为如此引起的照顾不周而一一离开了那个世界,而外公也就顺势成为了家中的“独生子女”。虽说是独子,但老外公却从不因此而娇惯我的外公,家中家规仍旧是四四方方的立于家中,凡有触犯“家规”的人,一律给予最严苛的处罚。我的外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但同时他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传统美德。凡是都有正反两面,“家规”也并不是那么好遵守的。还记得有一次,外公肚子饿的不行,变偷吃了贡品,这可惹怒了老外公,从而遭到了一顿“棒打”。从此以后,外公也经常被教育道:“客人上了桌之后你是绝对不能

上桌的,要负责端菜、盛饭的事情,贡品更是碰也不能碰的。”严厉的家教不仅打造了外公温顺、孝顺父母的个性,同时也有为外公的多病垫下了基础。当时由于家中经济是在不算优秀,营养跟不上是当时小孩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外公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当时体质不好、瘦弱书生的代表。受传统观念控制的老外公一直都让外公上私塾,学习“国学”,直到外公12岁时,听别人说应当上公办的学校才行的时候,老外公顿时醒悟了过来,可外公却只能由五年级开始读了,这也是外公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努力学习的外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又一次被滚滚的历史长河所吞没,1945年,日本鬼子凶残的敲开了我们的大门,疯狂的践踏我们的土地。在那时,外公的学校便组织着学生离开学校,开始了漫长的逃命之旅,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外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也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感悟。就在大家都在逃命的时候,外公瘦弱的身体就曾多次饥饿而几近极限,而就在外公即将倒下的时候,一位好心的村民将本就不多的红薯根分给了我外公,硬是让外公撑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外公在那个时候培养了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行。 再后来呀,日本鬼子离开了,外公又一次跳级,同样是因为年龄,外公的数学更差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一直女里学习自己薄弱的科目以及知识,最终考上了当时的重点大学。在学校,由于表现突出,外公每年都会当选为班长或者学生会干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测评人教版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段歌词所评述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宋代(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崇文抑武 3.“杨家将”的故事,以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主要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下列哪一事件不会 ..出现在“杨家将”的系列故事中( ) A.阿保机发起澶州之战 B.宋真宗亲征澶州城 C.宋辽议和结澶渊之盟 D.北宋北伐辽遭失败 4.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南下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交纳的岁币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晋和东晋的关系 B.隋和唐的关系 C.曹魏和北魏的关系 D.武周和北周的关系 7.岳飞的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的是( )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8.“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秦汉时期 9.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0.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史实不相符 ...的是( ) A.京城的主要街道店铺林立 B.京城的主要街道买卖昼夜不绝 C.纸币与铜钱并行 D.广州的人口多达百万 11.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舞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 ) A.蒙古族 B.突厥族 C.女真族 D.回纥族 12.下列图1、图2、图3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图3反映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3.五代至元朝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辽②金③西夏④蒙古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历史··我身边的历史人物

我身边的历史人物——韦昌辉 身为一个桂平人,小的时候没少听家里的老一辈说起一些历史战事,每逢这个时候他们都爱讲讲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中学时上我们历史课的老师都是年长的老夫子,他们也总是乐此不疲地跟我们讲这段历史。虽然这场运动只是中国历史长河上的一个小小的浪花,但是对于桂平这个小地方来说却是历史一个深刻的印记。 在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王——韦昌辉的故居就在此。去过金田参观故居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有上下两座,有左右厢房、橫屋、门楼和屋前月池等。金田起义前太平军在韦家橫屋开了12座打铁炉打造武器,秘密藏于犀牛潭。在月池养鹅,借鹅群的叫声来掩盖打武器的声音,以此混淆视听。金田起义太平军北上后,全村200多间房子尽遭清军火烧。1987年,故居按原貌得以修复。之所以重修这故居,大概是为了纪念桂平的名人韦昌辉吧。 韦昌辉是广西桂平金田村人。韦昌辉家境富有殷实,但是祖上却少有功名,有钱无势,不断受到当地豪强地主的欺压和官府的勒索。韦昌辉的父亲痛感有钱也要受尽欺凌,认为唯有考取功名才能扬眉吐气,所以他父亲努力栽培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是由于朝廷的腐败,韦昌辉在桂平乡试就已名落孙山,他的一身才华无法得以施展。他深恶痛疾“清政”的腐败,却也为了衣锦还乡花钱捐了个“国子监生”。后来因为遭奸人陷害还曾入狱,

幸好最好只是被敲诈了银两后就了事了,但是这件事让韦昌辉更加憎恨官府和地方的豪权豪势,反抗情绪也日益热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认识了当时刚出狱准备回紫荆山的冯云山,两人志趣相投,很快韦昌辉就加入了拜上帝教,但是其实他加入拜上帝会是想借会中势力来报自己的私仇。但是虽说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报仇,但是他却甘冒杀头乃至抄家灭族的危险,毁家纾难,举族从征,并且为洪秀全举兵反清的密谋出言献策,我觉得做到这个份上,韦昌辉加入太平军早已是超出了他报私仇的范畴而走上了真正的反清革命的道路了。 纵使这样,历史上关于韦昌辉的评价也总是负面评价较多。他们骂他是“混入革命的阶级异己分子”、是“制造天京反革命政变的罪魁祸首”,但是纵观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为,韦昌辉也曾为运动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也曾委曲求全地协调他与杨秀清的矛盾。 金田组织团营的时候,韦昌辉尽献家财,率韦家男女老少一百多人参加了团营,还在韦家秘密开炉火打刀枪,为起义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所以人们都说:“金田是团营的中心,韦家是起义的大本营。”韦昌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大大地支援了太平天国运动,可以不愧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有功之臣了。至于韦昌辉与杨秀清的矛盾激化到引发天京政变也并不能完全归罪于韦昌辉一个人。韦昌辉是个知识分子,小有才华,而且他又常常在外统兵打仗,手握重兵,这对于热衷于专权的杨秀清来说是一

寻找身边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案 (1)

七年级历史学科探究作业(一) 学校: 班级: 姓名:

课题名称:《发现身边的历史》 一、活动目的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虽然过去了几百年、几千年,以至若干万年,但并不是消逝得没有痕迹。只要你留意,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会发现历史的。从居住的乡村或社区到就读的学校、生活的家庭,以至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经历了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你想真正了解这些事物,就要了解它们的历史,就要进行调查探究。 此次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给学生一个探究体验的机会。通过收集资料、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学习历史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历史情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培养协作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这也是我们历史教师寻求促进历史教学水平提高的一种尝试。 希望借此推动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二、活动准备 1.主题的选定 ⑴以“身边的历史”为主题,以我村(我生活的附近)所在的办事处某个村名(或地名)的由来或典故。 ⑵也可以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个来调查研究。如:我村(我生活的附近)所在办事处中一处美丽景观或历史遗址的由来或变迁的典故等等。 (3)选材要求具体,可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字数在800——1500字之间,严禁全部从网上下载。 2. 具体方法: 运用收集有关文献记载、访谈记录、文物图片、事物等资料等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整理有关资料,按历史的时序编成相应的“历史”展示品。展示品可以用文字形式,也可以用图表、数据、音像形式,等等。具体来说有三个步骤:(1)收集资料;(2)资料的分类、整理,分析资料提供的信息;(3)如何根据各方面的资料,自己动手去写历史。

身边的历史的调查报告

身边得历史得调查报告 晚年生活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得老兵们,她们孤苦无依、缺少工作、有得被子女所嫌弃晚年生活过得十分得艰苦,有得甚至还靠卖塑料瓶维持生活。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 (二)、老人采访总结 据徐爷爷回忆,当时她得爸爸,因家里太穷,1943年,她便在当地报名参军,徐爷爷说:“因为当时得情况很困难,没给我配枪,只给我配了信号枪,随后跟战友们一起参加抗战。”“打得惨啊,好多战友就在我身边倒下,都来不及掩埋。因为身材瘦小,有很大得优势,要不然早就战死。”徐爷爷一边与我们说着她得感受,一边想着她爸爸得话,回忆战争惨烈得境况时不断得摇头。爷爷谈起她爸吹冲锋号得情景,“冲锋号一响,全军都往上冲 ,将士敢不用命!”爷爷大声地说。项目组成员站起来挺胸,头向上扬做出吹号得姿势。老人见状说:“这样不对,军号就是要平着吹。”老人说,很少有站在高处吹号得,有敌人专门打号兵,站在那么显眼得位置,那不就是找死吗。紧接着,老人以双手抱拳得姿势给我们演示了冲锋号、起床号、集合号,在演示过程中,徐爷爷根据不同得种类,嘴

里发出“滴答滴”、“滴滴答”、“滴答得哩”得声音,并用另一只手上下挥动,以说明音阶得起伏、长短。 徐爷爷就是一位军人。她与我说起她当兵得事迹,虽然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就是当了一辈子得兵了。军人就是一项很光荣得职业。军人就是值得尊敬,并且引以为傲得。我们说到徐爷爷真就是个民族英雄,徐爷爷说:“勋章我不敢当,我也不就是英雄,但就是我们得部队跟鬼子打血战数次,死伤无数,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她们才就是英雄。” 徐爷爷现在家中生活很简朴。在这里祝愿爷爷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三、调查分析 (一)现状 许多像徐爷爷这样得老兵们曾经在抗战中作出了自己得一份贡献。但就是如今,她得生活却十分贫苦甚至更差。瞧到这些,心里感觉沉甸甸得。她们,曾经就是捍卫中华民族得第一道防线,也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她们,曾经为了这个民族,奋力搏杀,流下过鲜血,受过伤痛。然而,现在,在垂垂老矣之际,她们却没有收到任何补偿,如此窘迫地生活着。绝大多数人,在未来得十年时间里,将永远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她们,将带走一个时代,带走那个屈辱与光荣并存得时代。我们后人在缅怀这些人得时候,就是否想过,曾经,我们面对她们贫困得晚年,却无动于衷,没有施予任何帮助,当我们回想起来,我们就是否会心中有愧?还有很多老兵,也过着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活动二 编历史小故事

活动课:编历史小故事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历史故事擂台赛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史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使原本平面的、干瘪的、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立体、充盈、具体起来。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搜集整理,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4.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5.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德育目标 通过对历史故事地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我们的先民,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 ●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课下准备。 ●教学难点 课堂秩序的维护,课堂气氛的营造。 方案一 ●活动准备 一、学生搜集故事。 1.列出本册所学的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然后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到二则,查阅相关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充实、润色加工成短篇故事。 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从课文或参考书、成语辞典中寻找出相关的故事,多多益善,选择一二则自己欣赏、喜欢的进行改编。 3.阅读其他课外书,如《上下五千年》,寻找我们课本上没有但认为精彩的故事。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画一些这一时期的特征性的图案,写上本期话题:“故事会”或“故事擂台赛”或“故事龙虎榜”等字眼。 2.准备一两盘古筝、古琴类的经典磁带,让古典音乐行云流水般的在教室里静静流淌。 三、参赛规则 1.六人一小组,自由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得主既代表个人又代表本组。 四、评分标准 1.选材符合要求,只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和事。内容故事性强,可以充实故事内容,发挥想像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与历史。 2.讲述时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观点鲜明,有自己独立看法和见解。 4.各小组选出一个人当评委,评比时要客观公正。评委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

身边的历史作文

身边的历史 高一杨梓辰 每个人的身边都存在着许多历史,或大或小,但都难以忘却。我身边的历史源于我的爷爷,我从他那儿得知到的故事,是我感触颇深。 我的爷爷和奶奶都是是地主的儿女,而爷爷却没因此获得更多良好的教育,直到现在也不会说普通话,字也不认识几个。奶奶呢,据说当初斗地主时,因为家庭为了留住后代,她和兄妹们都被抱给了帮忙种地的农民家里。 奶奶本姓倪,因为抱给了一户杨姓人家,就随姓杨,关于奶奶家的故事,她不愿意告诉我,我自然也就不敢追问。爷爷姓袁,祖上是在江西、河南一带,是清嘉庆年间袁家的某位祖先考中了举人到丽江华坪做官,才来到了云南。到天平天国运动时,因为国家动乱,袁家的另外三个家族也因避难来到了华坪,听爷爷说他家过来时拉了四车的黄金,可以说是非常“阔”了。 虽说祖上是地主,但据爷爷说,他们袁家从不迫害农民,都是以公道的价格买了农民的地,请农民来地里干活,平时也经商来赚取钱财,才在当地有了不小的名望。正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时,我家族的

一场灾难来临了。红军的队伍来到了华坪,所有富裕人家都没能幸免,袁家也不例外。当袁家人都被赶出家门时爷爷才6岁,只剩下爷爷的几个哥哥带着他生存,其它几户袁家人至今没有下落。 但爷爷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总是刻苦能干,因为知道自己是被哥哥们收养的,所以爷爷每次干活时都比别人更多了一份猛劲。别人砍一担柴,爷爷就砍两担,不到天黑不回家。哥哥们也很关心爷爷,有吃的都先拿给他。他长大后,他踏踏实实的性格,也被奶奶的养父所看中,不久,爷爷和奶奶纠结为了夫妻,就有了以后的故事。而我爷爷因为不想给哥哥们造成负担,做了上门女婿,所以我才会姓杨。 奶奶的养父去世后并没有给奶奶和爷爷留下多少遗产,有的就是那屋后的一片土地。爷爷也不会什么技能,自然而然地下地成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有时连过年都扛着甘蔗去街上卖,维持生计。爷爷奶奶有两个孩子,爸爸和姑姑,家里还有祖母,所以生活难免会有些艰苦,但他不怕苦,硬是用自己那黑黝黝的手,撑起了一片天。使这一大家子人挺过了中国近代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爷爷也因为总是干活,练就了那一身顽强的体魄,直到今日,爷爷还可以下地干活,种西瓜、种土豆、种花生、莴笋、青菜、清理鱼塘的淤泥……样样都干得麻溜溜的。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去老家玩,捉河蚌、抓鱼、挖泥蚯、偷吃那还未成熟的芒果……好不快乐!犹记有一次,我在厨房玩,看到爷爷正在田里劳作:他穿着两只长到

七年级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七年级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

我身边的历史征文

我身边的历史 ——我家交通工具的变化 西大附中初2018级10班熊攀然 喧嚣,浮躁的现代生活让我们逐渐失去历史,失去事物的源头,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我们的行为举止,无不受到历史的影响,无不影响着未来。让我们暂时安静下来,静静地聆听历史的回音…… 我就从我们家的交通工具说起吧:记得爸爸给我讲过他的童年,所有的交通工具就是步行。等到他参加工作了几年,才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自行车见证了他和妈妈的爱情。2003年,我出生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也渐渐地富裕起来,刚出生时,我拥有了一辆婴儿车;半岁左右,我有了自己的第二辆车——学步车;三岁时,我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小孩骑的,前面有一个轮子,后面有三个轮子)我的童年也就是伴着这几个车子长大的。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摩托车、小轿车慢慢刷新着车子在我家的变革…… 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历史带给我们的传统,历史带给我们的基础,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亦是义务。 纵观古今,历史的沿革,社会的变迁,足以构筑一个历史的画廊。在这个画廊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社会发展的足迹,听见社会前行的足音。无论其所谓信仰何如,其成功与否的内在动因,都是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存条件和权利的结果,只不过伴随科学的演变和社会物质的不断富足,人类对“生存”的内涵的理解越发地丰富而多彩,同样

也就铸成历史的美丽与繁荣。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的言谈举止,都渗透着中国的气息,而这些气息聚合起来,就是完全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就是一个民族的特质。而这些所作所为,就是我们历史的精华,我们中国五千年历史遗留下的沉淀。

了解身边的历史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习与探究之二(原作名:了解“岩岗寺”的历史) 〖教学目标〗 学习和运用收集材料、调查访问、探究等方法,了解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身边的“历史”。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拓宽了解历史的途径,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想像力。 学会开展访问等社会调查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以及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历史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家乡的可爱,增强自豪感,养成环保意识。 改变学习方式,加大活动力度,为学生自由发展、形成个性创造广阔的空间。 全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 〖活动准备〗确定主题 了解佛教圣地“塔尔寺”的前身“岩岗寺”的历史。(全班为一个主题,分三组开展调查、采访活动) 确定主题的思想 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题材,确定这个很少有人了解,甚至被人们遗忘的“岩岗寺”为调查访问对象,使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真正理解“塔尔寺”的前身“岩岗寺”的历史和先有“岩岗寺”后有“塔尔寺”的说法。 这个主题对我们吸引力大,真实性强,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高,而且收集有关资料比较方便。 收集资料 教师收集:《塔尔寺文化》《塔尔寺概况》《圣域》《塔尔寺全景图》《宗喀巴大师馏金塑像图》《菩提树图》《晒大佛全景图》以及部分“酥油花照片”“堆绣”“壁画”照片等。 学生收集:《岩岗寺全景图》《岩岗寺概况》,岩岗寺内《宗喀巴大师药泥馏金像图》。 采访对象 “岩岗寺”主持。 整理有关资料 教师整理:教师将整理收集到的有关“塔尔寺”的资料、图片,按历史时序编制成展品,活动前在班级内展出。并根据展品,向学生简要讲解“塔尔寺”的历史、传说,使他们了解“塔尔寺”的历史概况。 塔尔寺藏语称为“贡本噶丹贤巴林”,位于雪域东部宗曲(湟水)之滨的宗喀莲花山中。这里是被佛教界誉为“第二佛陀,雪域高原智者庄严顶饰”的格鲁派宗师至尊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圣地,因在诞生地奇迹般地长出一棵每片叶上各显一尊狮子吼佛像的菩提树,又被誉为“第二蓝毗圣园”,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丛林之一。自藏历土羊年(1379)建圣塔,已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沧桑,藏历金猴年(1560)建成的贤巴林(弥勒佛殿)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之后逐步建成以供奉菩提大银塔的大金瓦殿为中心,以四大院为重点的规模宏大的寺院。寺中有各类殿宇37座,占地四十余万平方米。 塔尔寺四周群山环抱,状似八瓣莲花视地观天;陵涧起伏,宛如八幅法轮。宫殿式建筑与平顶式建筑依山就势,巧妙布局,独具风格,气势磅礴。寺中建筑恢宏壮观,体现了藏汉文化交汇融合的特色和风格。佛殿和经堂内供奉的佛、菩萨、罗汉等塑像,造型精美。 据说塔尔寺鼎盛时期有僧侣5000余人,常住活佛僧侣达3600余人,梵宇高僧辈出,格西人才济济。 塔尔寺还是一座文物精品荟萃、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宝库。寺院佛教文化,包涵在藏族传统文化“大小五明”学科之内。其中内明学(佛学)是寺院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是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塔尔寺佛教文化与藏区其他格鲁派寺刹一样,也是通过札仓这个学术机构来传播的。贡本贤巴林的四大札仓(学院)可以说是雪域佛教文化学苑的一个缩影。寺内的壁画、堆绣、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三绝”。古往今来塔尔寺引起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学习研究的极大兴趣。 近几年来,国家拨专款对塔尔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全面维修。如今的塔尔寺比以往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神奇迷人。因此,不分春夏秋冬,慕名前来朝圣进香的善男信女以及前来游览观光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 学生整理:学生整理各组收集、调查到的有关“岩岗寺”的资料、图片,并按历史时序编制成展品以备活动后展出。(可用图表、符号等形式) 联系采访对象 教师在活动前到“岩岗寺”与主持取得联系,说明这次采访活动的目的,请主持给予支持,并约定采访时间。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