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宋元文化(一)

宋元文化(一)

宋元文化(一)
宋元文化(一)

设计思路

1、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图书馆、网上多渠道获取信息,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及向世界的传播,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的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2、教法选择

教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阅读、讲述、归纳、动手实践、分组讨论法

3、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

(1)自制活字印刷品、指南针的材料。

(2)复习本章前面四节课和第一章第七节、第八节隋唐文化的内容,尝试探究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3)布置学生搜集与沈括、郭守敬有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

2006-03-28 (原创作品)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 1 / 3

宋元时期的文化

滦平八中历史学科导案编号: 课题宋元时期的文化备课 时间3.22 上课 时间 3.23 主备 人 佟勇建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 司马光《资治通鉴》、宋词、元曲 难点 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个案补充 1、复习13课的内容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导入新课 在屏幕上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通过这节课,总结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发明者、意义。

的朗诵视屏,然后老师再介绍:这首气势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著名词作。宋词是我们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你还想了解宋元时期的其他文化艺术成就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3、讲授新课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同时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内容) 1、先提问学生回答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 2、介绍司马光的生平:(1019~1083)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编写《资治通鉴》一书。 3、请学生根据课本p72上的“思考与讨论”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提问学生:《资治通鉴》:全书 为294卷的编年体通 史,该书记载了从战 国到五代共1362年 的历史,总结出许多 经验教训,给统治者 提供了借鉴。它史料 翔实,考证谨严,文 笔简洁生动。以叙事 论人为主,兼及各代 的制度、文化等。 乐于助人、聪明机 智、勇敢、有胆识、进行情感

宋元文化教案

七(下)《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设计类别:中学历史编号: 【教材分析】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杂剧是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取得突出进步的主要体现。《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也因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二司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意境悠远的宋词”一目介绍了两宋词人及其词风和代表作品。“‘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主要讲述元杂剧的特点、地位和关汉卿的艺术成就。元朝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 宋元文化高度发达,对中国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但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较差,有待提高。因而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时需引导进行。宋词作品学生较熟悉,教学中引导他们通过诵读来感受几位词人的不同风格。7年级学生对元曲较陌生,教学中应多提供图片和文字材料加深学生的感知元曲的特点。

【课程标准】 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学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包括历史史实、史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形成等内容。本课的目标如下:通过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感受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 学习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及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 【教学重难点】 《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是本课的重点。具体而言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资治通鉴》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感受宋词的魅力及元曲的地位,达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元曲特点的感知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路线】 历史学习是一个对历史知识了解、再到理解、进而获得见解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一个由史实到史料,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最后转化为学生行为的特殊的认知过程。本课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他们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宋元时期,是传统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追求个性的书法、反映文人意趣和民间风情的书画,是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宋元时期,是传统科技文化的高度繁荣阶段。 在科技发明方面,这一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代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节省了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这一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火药在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制造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毕昇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印刷后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此后又出现了木活字,至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宋代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突火枪等,威力巨大。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征,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天文学方面,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他主持编订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朱熹与理学思想 理学是宋代的主要哲学思想,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 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的朱熹是 理学发展的极大成者。他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 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 哲学的高度认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 “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宋词和元曲 宋词是继唐诗而起的又一诗歌高峰。作为一种新体诗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或改自格律诗,或传自教坊曲,或源于民间,又称为“长短句”。这一体裁便于灵活自由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根据风格特点的不同,词又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代表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北宋文学家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间,她的前期词作,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格调清新自然,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中年以后,李清照流亡到南方,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渗透了忧伤的情感,其中也有一些满含忧国之情,代表作有《永遇乐》《声声慢》等。 南宋的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大。他年轻时在北方参加过抗金斗争,到南方以后,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都市生活繁华的具体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 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词代表人物以及各自的词风。 3.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宋元都市繁荣生活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材料一: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 当时世界的80%,东京、临安等大城市人 口多达百万,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工商税超 过农业税的朝代。 材料二:13世纪(宋元时期)的中国……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 术诸领域……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 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法国谢和耐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 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自主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着名的大都市:_____、_____、_____。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专供演出的圈子:___。 3、杂剧形成于___。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包含了说唱、杂 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4、欢乐的节日:___、___、___、___。二、宋词 (二)宋词和元曲:

1、词在___时已经出现,成为___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宋词的代表人物: (1)北宋:______。 (2)两宋之交女词人:______。 (3)南宋:______。 3、元曲包括___、___和___等。 4、最优秀的剧作家:元朝的______,代表作是______。 5、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出现的原因 (1)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大大丰富了中原文明。 (2)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北宋都城开封与唐都长安的比较 (1)北宋开封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都长安。 (2)北宋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唐都长安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区别开来;北宋都城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开封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 (3)北宋开封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4)北宋都城开封在城市的布局、经商的方式、都市生活的面貌等方面,与唐代都城长安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特点说明北宋都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堂达标】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宋元时期世界上着名的大都市有( ) ①临安②大都③开封④郑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开封 B.东京 C.广州D.临安 3.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然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尽显愤愤之色。据此推断,小明应该穿越到了( )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4.北宋开封城里的勾栏是( ) A.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C.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 D.专供演出的圈子

《宋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宋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这一课,教师可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如引导学生阅读《资治通鉴》的精彩段落、欣赏一些宋词元曲,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喜爱这些文献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宋元时期文化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本课,通过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和教师的精彩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的温婉才情和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怀。 教学重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备注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资治通 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 引出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长大后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 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的,反对变革,但 在史学方面,他却是成就显著。他在史学方面的最重要 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 体?什么叫通史?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 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 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 对这 一部分,还 可加上司 马光小时 候的一些 小故事,增 加趣味性, 同时注意 对学生进 行培养,教 育他们养 成从小就

宋元时期文化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说明】 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五代宋元时期史书、宋词、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 【课标精解】 1、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宋元时期文化辉煌灿烂,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高峰。宋元时期,《资治通鉴》的编纂,成就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史学著作,宋词在我国文学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书法和绘画也涌现出几位大师及经典作品。 【学情分析】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已经多少接触过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6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一. 思考并完成下面表格 领域成就概况 史学《资治 通鉴》主编体例起止评价 文学宋词苏轼词及 特点 李清照词 及特点 辛弃疾词 及特点 戏剧元杂剧概念 繁荣原因 历史地位 最高成就 二. 探究题 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著作体例起止时间简评 司马迁 司马光 三. 拓展练习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断代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看谁做得最快最好,你可不要落后哟!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②词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下列有关《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记述了从春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D、编写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 7、“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王鸣盛这是在称颂哪一部书?主编是谁?他为什么编写这部书? (2)王鸣盛为什么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8、“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态度非常认真……他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鉴》的部分残高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1)这又是一种什么精神? (2)你做作业、考试的时候,卷面该如何? 答案:小子,学习一要刻苦,二要认真 是,先生

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案: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本课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着准备雕印好的“灿烂的宋元文化”几个大字。学生准备橡皮泥橡皮檫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雕印的“灿烂的宋元文化”提问:这是怎么制出来的?(雕印)师: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出现了什么技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经过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兴旺发达。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与不便之处呢?教师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雕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费时费工浪费性大。师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术需要改革创新了,于是到北宋时,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人是谁?(北宋平民毕升)二、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时王贞发明了木活字,才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毕升的这一创举比欧洲早400年。师: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高速印刷机等)(二)指南针的应用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备什么?(指南针)师:说道指南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修建一座阿旁宫,大门用磁石做成,如有人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观察汉朝的司南模型思考:司南由哪两部分组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到了北宋,人们制成指南针。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出示材料分析: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 针——北宋·朱《萍州可谈》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讲解,“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三)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古代中国,不但有纷呈异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国家行列。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它有哪些作用?师: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答案解析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 一、单选题(共16题;共32分) 1.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A. 《水经注》 B. 《三国演义》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因此被称为《资治通鉴》。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马光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生活在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叫《资治通鉴》,得出答案。 2.宋代市民的服饰呈现舒适化. 非等级化的趋向,大众的衣料主要是() A. 纺织品 B. 麻布 C. 棉布 D. 兽皮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南方的纺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丝织品是富农享有,A 项不符合题意;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棉布也开始成为衣着的原料,C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虽然有了丝织品和棉布,但麻布是大众化的原料,B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3.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 B.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D. 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中毕升是北宋时期的人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是南宋时期的。ABC项表述均正确,故选D。 4.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诗歌、音乐、舞蹈结和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其中最负盛名的元杂剧之一《西厢记》是()的作品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苏轼 D. 李清照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王实甫是元戏曲作家,代表作品是《西厢记》,由此可知,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 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 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答案】A 【解析】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故答案选A。 6.“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用油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之一。现代养生观念认为,应该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我国普遍食用植物油开始于()

第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3(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镐京 2.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3.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 4.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②偶尔去吃一碗宋嫂做的名小吃馄饨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宋之世”耀目于文坛的文学形式是() A.赋B.诗C.词D.小说 6.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的宋代词人是() A.岳飞B.辛弃疾C.李清照D.文天祥 7.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壮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8.除关汉卿外,“元曲四大家”还包括() ①颜真卿②马致远③郑光祖④白朴⑤王实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9.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10.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11.宋元时期,城市发展起来。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不下十个。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广州B.开封C.泉州D.临安 12.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市B.瓦子C.勾栏D.邸店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讲学稿 【学习目标】说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古代文学的成就 【学习重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学习难点】元曲的特点。 【知识梳理】 1.《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________主持编写的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_____时期三家分晋到_________的历史。 2.宋词宋朝主要文学形式是______。其中著名的词人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北宋的(谁)______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豪放派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婉约派代表人物________。 3.元曲__________和_________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_________。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课堂自测】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②词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下列有关《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记述了从春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D、编写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 1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题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其中不包括()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洛阳 2.《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一个地方有说书的、唱曲的、卖饮食的、相面的、算卦的、表演杂耍的。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 A.草市 B.早市 C.瓦子 D.勾栏 3.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60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蝶恋花》 C.《满江红》 D.《念奴娇》 4.司马光的史学著作被宋神宗御批“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史学著作是()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5.《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明确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6.下列对宋代城市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开封、临安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B.瓦子中专供读书的地方叫“勾栏” C.城市的繁荣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D.在北宋的开封出现了文化娱乐场所 7.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我国经济重心发生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8.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其幸福指数在中国古代首屈一指。下列支持这一说法的有() ①在热闹非凡的夜市吃夜宵②在茶馆亲手烹茶招呼朋友③在勾栏里听艺人唱曲儿④在勾栏里看《窦娥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下面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的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 10.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②在“瓦子”里听说书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 ①灿烂的科学技术②发达的社会经济③丰富的文化生活④包容的开放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2.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一组名画前,老师指着其中一幅对同学们说:“名画中有历史,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这幅画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 1 页 共 3 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 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 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能力水平不一,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欣

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而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正是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结合导学案所提供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认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宋元时期的经济概况,从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方面来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是宋元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的结果。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宋元都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城市的生活多姿多彩,宋元文化也得到巨大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的许多社会风尚都值得后人赞叹,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说课稿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我将从以下7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十二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课本由“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三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大都市景象繁华,市民生活十分丰富。 从历史发展逻辑来看,宋朝实现了政局上的局部统一,元朝更是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提供条件,进而促使了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得市民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也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新的高峰。因此,我将本课的主题定位为:市民生活和文化的发展。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市民阶层的出现”、“普通市民的生活”、“市民文化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但是本课内容较多,学生把握起来较为困难,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学习,我将补充市民阶层的相关概念,并用“市民生活与市民文化的发展”为立意,学生跟随主题思路清晰地展开学习。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但历史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而且“00”后偏向自我思考。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整合三维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知道宋朝时期产生的新兴阶级——市民阶级。 2.通过图片展示、播放视频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主要表现,认识到宋词与元曲的风格特色。 3.通过材料展示与问题探究,让学生学会分析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体会到宋元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文化上的又一高峰。 四、重难点: 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可以看出本课内容的重要性,为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市民的生活,难点为市民娱乐文化生活多彩的原因。 重点是:了解市民生活的主要表现。这既是对课标要求的体现,同时只有了解市民生活的表现才能充分体会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特点。 难点是: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七年级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较弱,难以认识到市民文化的繁荣与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攻克难点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五、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我将采用活动教学法、图示法、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因此,与教法相对应的学法是观察法、史料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