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5.心脾两虚证证候: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6.心肾阴虚证证候: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肾,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朱砂熟地山药丹皮泽泻山茱萸黄连肉桂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练习题

第二十八单元郁证 一、A1 1、郁证主要的病因是 A、情志内伤 B、感受外邪 C、饮食所伤 D、胃失和降 E、肝气上逆 2、郁证的形成常以何者为先 A、血郁 B、火郁 C、痰郁 D、食郁 E、气郁 3、郁证的发生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受累之脏为 A、心、肝、肾 B、肝、心、脾 C、肺、心、肝 D、肺、脾、肾 E、心、肺、肾 4、各证型的郁证均可出现 A、血郁症状 B、湿郁症状 C、气郁症状 D、热郁症状 E、痰郁症状 5、郁证肝气郁结证的最佳选方是 A、四逆散 B、柴胡疏肝散 C、越鞠丸 D、逍遥散 E、小柴胡汤 6、郁证心神失养证的最佳选方是 A、知柏地黄丸 B、清金化痰汤 C、甘麦大枣汤 D、泻心汤 E、龙胆泻肝汤

7、半夏厚朴汤适用于郁证的哪一证型 A、肝气郁结证 B、气郁化火证 C、痰气郁结证 D、心脾两虚证 E、心肾阴虚证 二、A2 1、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其治法是 A、益气养血 B、补肾宁心 C、养心安神 D、解郁化痰 E、疏肝解郁 三、B 1、A.柴胡疏肝散 B.丹栀逍遥散 C.半夏厚朴汤 D.甘麦大枣汤 E.龙胆泻肝汤 <1> 、郁病心神失养证的治疗宜选用 A B C D E <2> 、郁病痰气郁结证的治疗宜选用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郁证的病因: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其中以情志因素最为主要。【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郁证的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郁证以气郁为先。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5、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丁元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古代没有抑郁症之名,但从历代文献中可以见到许多与本病临床表现近似的描述,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疾病及其证候与抑郁症有诸多相似之处,故相关内容散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等病证的记载之中。当代医家则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实践。 一、当代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疏肝解郁法气郁为诸郁之始,治郁先治气,调气先疏肝。多数学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基本方法,从肝论治抑郁症,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二)理气化痰开郁法用于痰浊郁闭,清窍蒙蔽之老年人抑郁症。涤痰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涤痰开窍;常用方剂如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痰热证用温胆汤。 (三)补肾疏肝法乙癸同源,肝肾互生。肾虚肝郁证,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解郁,以标本兼治,常用方剂如滋水清肝饮。 (四)宣阳开郁法阳气不达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指出对抑郁症的治疗当以调和营卫、宣阳开郁为基本方法,同时配伍和营、调神之法,使营卫调和、阳气宣达从而诸证或可愈。治疗抑郁症应重视温通阳气和温补阳气,肝脾之阳气虚弱,其功能渐衰,因阳气虚衰,肝用不强,气不摄血,肝血失调,肝阳虚弱,肝气的激发动力不足,疏泄无力,不能条达气机,抑郁诸症势必加重,此时非温通、温补不能宣达。 (五)调气和中法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失调,升降失司,运化无力,从而产生气郁、痰阻等病理因素以及气血不足的病机变化;此外,土壅木郁,肝气不舒,治疗应当调气和中,畅利中焦气机,振奋阳气,用《温病条辨》桂枝半夏汤加减。 (六)利肺治肝法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季是抑郁症好发或加重的时间。肺合皮毛,肝主疏泄,五脏以肺应秋,肺属金,金能制木,有学者介绍临床用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汤加减调治肝气郁结所致抑郁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指出解表宽中法适用于由外邪而致的气机郁闭,情志郁结病。 简而言之,当代医家大多将抑郁症等同于郁证,因而,将抑郁症的基本病机归于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发生肝气乘脾、肝损及肾,气滞痰凝、血瘀,因实致虚等病机变化;治疗则以疏肝解郁为中心。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小柴胡汤以及甘麦大枣汤等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常用方剂。 二、关于抑郁症的治疗 (一)宣阳开郁是抑郁症证治关键“阳郁神颓”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神形兼病,神病为主,是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抑郁症临床表现虽然复杂,不出神形兼病之范围,并且主要表现为功能活动呈现出抑制性的变化,其中神机颓废是其特征性的改变。而阳气郁痹,生发异常是抑郁症之病机核心。阳气郁痹,则生发之机抑遏,表现为功能活动减弱。功能活动减弱的特征是昼不能精,且至夜则不能寐。进而提出畅达阳气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方法,通过畅达阳气以求达到舒畅气机,鼓舞脏腑气化,振奋神机,宁神定志之目的。心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藏神明,又为人身精神心理活动之总司。因此,通阳可以治心,治心可以调神。 (二)抑郁症证治以《内经》阳气理论为指导,应用经方治疗抑郁症。在《内经》阳气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抑郁症发病原理,创立宣阳开郁,振奋神机之证治大法,形成抑郁症证治的基本思路。 1.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低落,胸胁胀痛,痛无定处,纳呆少寐,脘闷嗳气,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中医内科学证治分类

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气虚参苏阴葳蕤)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寒三止嗽热桑菊,温燥桑杏凉杏苏;痰湿二三热清化,肝火泻黛肺阴沙) 1.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温燥)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4.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 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3.肺痈:(初银成千金解散,溃桔沙清桔杏煎) 1. 初期:清肺化痰,疏散风热-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4.肺胀:(蒙涤至安浊苏三,痰热桑皮或越半;肺肾气虚平固补,阳虚真武五苓散)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 5.哮病:(冷热射青定越夏,寒包青石厚朴麻;风三虚固脱急脉,脾六肾金生地加) 1. 发作期: ①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②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③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④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⑤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 缓解期: ①脾肺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②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3.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6.喘证:(风寒麻盖热麻甘,痰热桑白浊二三;气郁五磨虚生补,肾虚金匮参蛤散;喘脱蛤蚧附黑丹) 1.实喘: ①风寒袭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 ②表寒肺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③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中医内科(整理)

中医内科学 目录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肺: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胀、(肺痿、肺痨、) 心:心悸、不寐、胸痹心痛、癫狂、痫证、痴呆、厥证。 脾胃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噎膈、呃逆) 肝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病、疟疾 肾: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阳痿,遗精、耳鸣、耳聋) 气血津液:郁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痰饮、血证,自汗盗汗 肢体经络:腰痛、痹证、痿证、(痉证、颤证)。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关格、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5)风热咳嗽与肺痈。(6)肺痈与肺痨。(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10)肺胀与心悸、水肿。(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16)胸痹与真心痛。(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18)惊悸与怔忡。(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24)暑厥、气厥、蛔厥。(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30)呃逆与干呕、嗳气。(31)泄泻与痢疾。 (32)干霍乱与腹痛。(33)腹痛与疝气、肠痈。(34)胃痛与真心痛。 (35)急黄、胆黄、瘟黄。(36)虚证黄疸与萎黄病。(37)积证与聚证。(38)鼓胀与水肿。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1)感冒与咳嗽。(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4)哮证与喘证。(5)咳嗽与喘证。(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7)肺胀与心悸、水肿。(8)胸痹与心悸。(9)心悸与不寐。(10)泄泻与痢疾。(11)活人败毒散与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 (12)痢疾的预后与转归。(13)呕吐与反胃。 (14)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15)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16)淋证与癃闭。(17)淋证、癃闭与水肿。(18)消渴与中风、胸痹。 (19)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20)头痛与眩晕。(21)头痛、眩晕与中风。 (22)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23)湿、水、饮、痰相互转化在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发展的意义。(24)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5)肺痨与虚劳。(26)痿证与痹证。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抑郁症的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虽然抑郁症的主要致病机理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因此具有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复方汤剂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对缓解和消除抑郁症状,同时调理气血,有着双重功效。 中医辨证: (1)辨证论治本病以虚证多见,实证较少,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肝肾。临床首当辨证虚实,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五型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主证:多愁善感,悲观厌世,情绪不稳,唉声叹气,两胁胀满,腹胀腹泻,身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分析:本证因情志不遂,肝郁抑脾所致,情志所伤,肝失条达,脾虚气结,思虑太过,情绪不稳,悲观厌世,唉声叹气;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故两胁胀痛,肝郁乘脾犯胃,则出现腹胀腹泻,身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肝郁脾虚之象。以多愁善虑廉见善太息,胸胁胀满,腹胀腹泻,身倦纳呆为辨证要点。 2、气滞血淤主证:情绪抑郁,自杀企图,心情烦躁,思维联想缓慢,运动迟缓,面色晦暗,胁肋胀痛,妇女闭经。舌质紫暗或有淤点,苔白,脉沉弦。 辨证分析:本证因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痰血停积所致。以情绪抑郁,思维联想缓慢,面色晦暗,胁肋胀痛,舌质紫暗或有淤点为辨证要点。肝血淤滞,肝失条达,则情绪抑郁,时有自杀企图,心情烦躁,痰血停着,心神不宁,故思维联想及运动迟缓。肝郁气滞。则胁肋胀痛,妇女闭经。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淤点,脉沉弦,均为血淤之象。 3、心脾两虚主证: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心悸易惊,善悲易哭,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少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故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头昏易惊,善悲易哭。脾气虚则倦怠乏力,脾虚健运失职,则腹胀便溏。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以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心悸怔忡,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4、脾肾阳虚主证: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纳呆便溏,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本证因禀赋素虚,久病失养,或劳房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脾阳得不到温养所致。阳虚阴盛,故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卧少动。脾肾阳虚,痰饮内停,上凌于心,心神失守,故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苍白,阳痿遗精,带下清稀,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5、阴虚火旺主证:情绪不宁,烦躁,易激惹,伴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本证多由于长期思虚太过或是房劳伤肾,导致阴虚火旺,扰乱心神而致。阴虚火旺,心神被扰,故情绪不宁,烦躁,易惹,阴精亏损,虚神被扰,故情绪不宁,烦躁,易惹,阴精亏损,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以情绪不宁,烦躁,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常用药方: 【方名】逍遥散

中医内科学(郁病)-试卷1

中医内科学(郁病)-试卷1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下列哪项不是郁证的临床特点 (分数:2.00) A.失眠多梦 B.情绪不宁 C.烦急易怒 D.胁肋胀痛 E.四肢厥冷√ 解析: 2.比较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加以论述,始于 (分数:2.00) A.唐代 B.金元时代√ C.宋代 D.明代 E.东汉 解析: 3.郁证主要的病因是 (分数:2.00) A.情志内伤√ B.感受外邪 C.饮食所伤 D.胃失和降 E.肝气上逆 解析: 4.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作了必要强调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张景岳 B.朱丹溪 C.王清任√ D.巢元方 E.李东垣 解析: 5.与郁证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分数:2.00)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解析:解析:郁证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6.“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的记载,见于 (分数:2.00) A.《类证治裁》√ B.《古今医统大全》

C.《金匮要略》 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解析: 7.治疗阴虚火旺之郁证的方剂 (分数:2.00) A.百合知母汤 B.大补丸 C.滋水清肝饮√ D.化肝煎 E.知柏地黄丸 解析: 8.郁证肝气郁结证的最佳选方是 (分数:2.00) A.四逆散 B.柴胡疏肝散√ C.越鞠丸 D.逍遥散 E.小柴胡汤 解析: 9.郁证的形成常以哪项为先 (分数:2.00) A.血郁 B.火郁 C.痰郁 D.食郁 E.气郁√ 解析: 10.治疗气滞痰郁所致的郁证的最佳方剂是 (分数:2.00) A.柴胡疏肝散 B.丹栀逍遥散 C.半夏厚朴汤√ D.半夏秫米汤 E.二陈汤 解析: 11.将痰气郁结证称为“梅核气”的著作是 (分数:2.00) A.《伤寒论》 B.《医宗金鉴》√ C.《景岳全书》 D.《医学正传》 E.《证治准绳》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5,分数:10.00) 12.患者女,症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属郁证中的哪一证候 (分数:2.00) A.心脾两虚

中医学-郁证

郁证 病因病机 1.病因情志内伤,愤懑郁怒,忧愁思虑。 2.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病理因素是气、血、湿、痰、热、食六郁。 病初因气滞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属虚证。 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类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各型郁证的治法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速记: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归肝滋肾六王 2.气郁化火证 主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

中医内科证型及药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梅核气

郁证、梅核气 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 早在《内经》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并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郁证的病因 1.情志失调 2.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郁证的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

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类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郁证的辨证要点 郁证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应依据临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六郁。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实证病程较短,表现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咽中梗塞,时欲太息,脉弦或滑;虚证则病已久延,症见精神不振,心神不宁,心慌,虚烦不寐,悲忧善哭,脉细或细数等。 (二)郁证的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郁证的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川芎、芍药、甘草。 2.气郁化火证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栀子等。 3.痰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苔白腻,脉弦滑。本证

中医内科学总结5版教材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B 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痿 1.虚热:滋阴清热,清肺生津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 2.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五、哮证 A.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小青龙汤 哮证剧甚者,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 若病久,阴盛阳虚,当标本同治--苏子降气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若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麦门冬汤+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等 若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三子养新汤,另吞皂荚丸 必要时可予控涎丹。 B.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若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不纳气者+参蛤散 六、喘证 A.实喘 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 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 1 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 2 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用苏气降气汤 如阳虚饮停,上凌心肺,而喘咳心悸或水邪泛滥而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者--真武汤 若出现喘脱危象(喘逆剧甚,张口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等)--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抑郁症中药处方大全

抑郁症中药处方大全 近年来,抑郁症中药治疗越来越受重视。中医认为,虽然抑郁症的主要致病机理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因此抗抑郁症中药如复方汤剂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对缓解和消除抑郁症状,同时调理气血,有着双重功效。一些天然抗抑郁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下是虽然不敢说是抑郁症中药处方大全,但是也算是抑郁症中药处方比较权威的介绍。 一、中医辨证:辨证论治。本病以虚证多见,实证较少,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肝肾。临床首当辨证虚实,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五型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主证:多愁善感,悲观厌世,情绪不稳,唉声叹气,两胁胀满,腹胀腹泻,身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抑郁症中药治疗辨证分析:本证因情志不遂,肝郁抑脾所致,情志所伤,肝失条达,脾虚气结,思虑太过,情绪不稳,悲观厌世,唉声叹气;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故两胁胀痛,肝郁乘脾犯胃,则出现腹胀腹泻,身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肝郁脾虚之象。以多愁善虑廉见善太息,胸胁胀满,腹胀腹泻,身倦纳呆为辨证要点。 2、气滞血淤主证:情绪抑郁,自杀企图,心情烦躁,思维联想缓慢,运动迟缓,面色晦暗,胁肋胀痛,妇女闭经。舌质紫暗或有淤点,苔白,脉沉弦。 抑郁症中药治疗辨证分析:本证因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痰血停积所致。以情绪抑郁,思维联想缓慢,面色晦暗,胁肋胀痛,舌质紫暗或有淤点为辨证要点。肝血淤滞,肝失条达,则情绪抑郁,时有自杀企图,心情烦躁,痰血停着,心神不宁,故思维联想及运动迟缓。肝郁气滞。则胁肋胀痛,妇女闭经。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淤点,脉沉弦,均为血淤之象。 3、心脾两虚主证: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心悸易惊,善悲易哭,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少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故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头昏易惊,善悲易哭。脾气虚则倦怠乏力,脾虚健运失职,则腹胀便溏。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以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心悸怔忡,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4、脾肾阳虚主证: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纳呆便溏,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本证因禀赋素虚,久病失养,或劳房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脾阳得不到温养所致。阳虚阴盛,故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卧少动。脾肾阳虚,痰饮内停,上凌于心,心神失守,故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苍白,阳痿遗精,带下清稀,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5、阴虚火旺主证:情绪不宁,烦躁,易激惹,伴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本证多由于长期思虚太过或是房劳伤肾,导致阴虚火旺,扰乱心神而致。阴虚火旺,心神被扰,故情绪不宁,烦躁,易惹,阴精亏损,虚神被扰,故情绪不宁,烦躁,易惹,阴精亏损,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以情绪不宁,烦躁,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二、抑郁症中药处方大全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知识提纲 上篇 总论 第一节 感冒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二节 淋证 第四节 喘证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五节 肺痈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六节 肺痨 第七节 肺胀 第四节 阳痿 第八节 肺痿 第一节 心悸 第五节 遗精 第二节 胸痹 第一节 郁证 第三节 不寐 第二节 血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四节 癲狂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痰饮 第五节 痫病 第四节 消渴 第六节 痴呆 第五节 自汗 第七节 厥证 盗汗 第一节 胃痛 第六节 内伤 第二节 痞满 发热 第三节 呕吐 第七节 虚劳 第四节 噎膈 第八节 肥胖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五节 呃逆 第九节 癌病 第六节 腹痛 第一节 痹证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二节 痉证 第九节 便秘 下篇 各论 第一节 胁痛 第七章 肢体经络 第三节 痿证 第二节 黄疸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颤证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头痛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 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中医内科学资料—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细目一:概述 一、郁证的概念及源流 1.郁证的概念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郁证的源流 《内经》有关五气之郁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二、《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 《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三、郁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郁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郁证的常见病因 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郁证的基本病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病理性质初起属实,日久属虚或见虚实夹杂。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本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 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 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 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 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 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 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 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 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