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化学作业设计

九年级化学作业设计

九年级化学作业设计
九年级化学作业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作业设计

XXX

教材来源:普通初中《化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内容来源: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下第十一单元

主题: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课时2)

适合对象:九年级学生

作业性质: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者:XXXX

主体内容:

一、作业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纯碱,小苏打,碳酸氢钠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物理性质,并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并能总结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通过归纳碳酸盐相关反应的相同时,初步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二、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1.为了使糕点蓬松,你知道在制作的的过程中加了什么物质吗,为什么它可以是糕点

蓬松呢?

2.烧水的水壶时间久了,里面会有一层厚厚的水垢,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怎么清除呢?

3.烧碱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你知道工业上使怎么制备烧碱的吗?

课中作业

板块一:常见盐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指向目标1)

活动一:观看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问题1: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用途有哪些?

问题2: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有怎样的物理性质?

问题3:与碳酸钙有关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板块二: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碳酸盐的性质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11-1中,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

问题1:从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问题2:猜想生成的气体可能是谁?如何检验?

问题3: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问题4:如何检验一个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

板块3: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

活动四:完成教材实验,记录碳酸钠与氯化钙或氢氧化钙反应的性质

问题1:从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问题2:生成的沉淀是谁,另外一种生成物是谁?

问题3: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问题4:检验一个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问题5:归纳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问题6:分析上述反应,结合反应方程式,思考反应物通过怎样的方式变成了生成物,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补钙剂的是( )

A.纯碱 B.小苏打 C.碳酸钙 D.食盐2、下列各组物质名称不代表同一物质的一组是()

A.氯化钠、盐B.氢氧化钠、苛性钠

C.碳酸钠、纯碱D.碳酸氢钠、小苏打

3、如何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4、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中和反应是否也属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浅谈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浅谈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化学作业设计应着重体现以下原则: 一、联系生活情境,让作业具有趣味性 趣味性设计原则是指: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作业设计要求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作业时,自始至终保持高兴趣。学生做作业如同吃饭,“家常菜”千篇一律做多了会腻,不妨翻翻花样,加入一些富有创意、趣味性的元素,情境尽量创新,联系生产生活,用好丰富多彩的素材,形式新颖、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习变得鲜活有趣,让学生感知体验。让作业从书本回到生活,将问题置于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以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让作业具有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事情有了兴趣都不会成为负担,作业也是如此。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就应当视野开阔,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使其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和情境性,成为开放性的作业,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感,还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结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让作业具有探究性 “问题的结论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 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这就是探究性。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提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四、兼顾差异分层,让作业具有层次性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既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等生,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科学能力都得到展示。可以让作业“放”一点。设计“弹性”作业,兼顾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差异,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有轻松构建的基础题,快乐运用的综合题,趣味拓展的创新题,让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任务,将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优等生“吃得好”,后进生也“吃得了”,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励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32S Al 、3AlCl 、23N Mg 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系。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时,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二、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三、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的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例题:在实验室里制氧气时常用氯酸钾作原料,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含义,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的质量不变,并说明实验程序和主要操作步骤。 解析:要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质量不变,就必须测定两个质量,一个是加到反应器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另一个是反应后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加到反应器中的2MnO 的质量可以在加入前测得,而反应后的质量,必须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将2MnO 分离出来才能测得。因此,整个实验便以如何解决2MnO 的分离为实验目的。 根据学过的知识,2MnO 不溶于水,而KCl 溶于水,由此可应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 (1)用天平称量31KClO g w 和22MnO g w ,混合均匀,放入大试管中; (2)组装成制氧气的装置,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 (3)待大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取出放入一小烧杯中,加水搅拌使KCl 溶解; (4)取一张滤纸对折后剪去多余部分,称量其质量为3w ; (5)用该滤纸做成过滤器,过滤(3)制成的液体,全部过滤完后,再用清水洗涤不溶物; (6)取下滤纸,小心干燥后称量,滤纸连同滤纸上滤出的不溶物的质量共为4w ; (7)将滤液蒸干称量其质量为5w ; (8)将收集到的氧气换算成质量为6w ;

最新九年级化学作业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作业设计 XXX 教材来源:普通初中《化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内容来源: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下第十一单元 主题: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课时2) 适合对象:九年级学生 作业性质: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者:XXXX 主体内容: 一、作业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纯碱,小苏打,碳酸氢钠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物理性质,并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并能总结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通过归纳碳酸盐相关反应的相同时,初步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二、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1.为了使糕点蓬松,你知道在制作的的过程中加了什么物质吗,为什么它可以是糕点 蓬松呢?

2.烧水的水壶时间久了,里面会有一层厚厚的水垢,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怎么清除呢? 3.烧碱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你知道工业上使怎么制备烧碱的吗? 课中作业 板块一:常见盐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指向目标1) 活动一:观看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问题1: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用途有哪些? 问题2: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有怎样的物理性质? 问题3:与碳酸钙有关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板块二: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碳酸盐的性质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11-1中,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 问题1:从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问题2:猜想生成的气体可能是谁?如何检验? 问题3: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问题4:如何检验一个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

初中化学作业的创新设计

初中化学作业的创新设计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作业是教学最为重要的常规环节之一, 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同时也是反馈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中,很多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思想,作业观念老化,作业设计不合理,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提出创新建议,以期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作业布置提供参考。 作业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交叉点,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 地位。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实现工具,同时也是师生学习活动中交流的重要窗口,对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因此,作业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根据目前化学作业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一、当前初中化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作业对于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设计的作业存在很多问题,缺乏有效性,造成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很重,但学习效率极低,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1)作业繁重,层次水平低。 很多教师都是布置大量的作业,这样才算是留了作业。传统的 作业功能认为是为了强化技能,巩固知识,教师往往认为作业做得多了总比少做好,做了就比不做强,学生只有多做题,才能掌握得更好,

作业的设计上往往是多多益善,面面俱到。这就造成了设计的作业,经常会出现很多的过偏和过难的题目,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布置作业,不能起到作业应有的效果。 (2)作业形式单一,缺乏统整性,结构失调。 教师如果设计统一难度的作业,同样的作业内容,很难适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会造成很多的无用功。同时很多教师设计的作业经常纯是重视书面书写作业而忽视其他形式的作业,注重各种练习册和辅导书上的习题,而对课后习题重视不够。基础性作业太少,重点放在了难度较大的题目上。作业的形式很多都是封闭性的作业,与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 (3)缺乏有效的矫正性,作业批改重结论轻过程。 很多教师往往是只关注最后学生作业完成的结果,以此来衡量作业情况。而对于完成作业的想法、思路以及所用时间等方面则不予点评,较多的化学教师只关注作业结果,以对错论优劣,而对错误的原因、解题思路、有效时间、解法创新不予点评,不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学生从作业批改中得到的有效信息少。 作业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改革进程,化学作业设计必须进行创新,提高作业的设计水平。 二、初中化学作业创新设计的措施 (1)精选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水平。 创新设计作业,促进学生发展,教师首先就应该在作业的选取上下工夫。选取的作业内容应该量少而富有代表性,精选作业内容,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实验题目:盐酸的化学性质微型实验学校名称:卢龙县潘庄镇中学 实验教师:何秀芳

实验方案 实验内容:在教学中酸的化学性质是以实验的形式分散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知识缺少系统性,实验较多操作较麻烦,改进后把酸的性质系统化简化了实验的操作过程。 一、改进实验名称:盐酸化学性质微型实验 二、改进实验目的: 1、将初中化学课标实验教材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中的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实验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简化实验步骤,使学生获得鲜明突出的印象。 实验创新点: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一个100毫升洗净的盛放过氯化钠注射液的玻璃瓶、用输液器和输液管改进的导管、五个洗净的盛放过青霉素的玻璃小瓶、带铁圈的铁架台、、药匙、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石蕊指示剂、硝酸银溶液、锌粒、氧化铁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如图所示,此装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铁架台及铁圈:对装置起固定作用。 2、对输液器进行改进,利用三通做成连通 器,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瓶内液体顺着输 液管往下流,通过简易的连通器流到各个 不同的反应容器中,避免做多个实验多次 添加药品的麻烦。 3、在干路导管和支路导管间都安装了控制 器,可以根据反应得需要打开不同的控制器,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通过调整控制器,控制滴入液体的速度,从而达到控制反应速度的目的。

4、该装置还可以用于部分液体与固体反应的对比试验,比如通过金属与酸反应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时,在大玻璃瓶中加入稀盐酸,在小玻璃瓶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打开控制器,就可以同时进行几个反应,节约实验时间,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5、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调整支路导管的条数,如果拔掉一个三通就可以减少一组反应,由五组变成四组。 五、实验操作: 1、连接反应仪器并添加反应物,注意要使导管保持通畅,在开始实验之前要关紧控制器,在盛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中预先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成红色。 2、打开干路控制器和支路一的控制器,使液体流下来滴入到盛有石蕊指示剂的小玻璃瓶中。观察到溶液变红,验证了盐酸可以使石蕊指示剂变红这条酸的通性。 3、顺次打开各个支路控制器,使盐酸滴入不同的反应器中,观察现象,验证盐酸不同的性质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缩短了反应时间,操作简单 2、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反应的个数 3、把零散的实验集中在一起,复习物质的性质时更具有直观性,加深印象

2020九年级上册化学作业本答案

2020九年级上册化学作业本答案1.D2.D3.D4.B5.D6.D7.C8.A9.B10.C 11.(1)② (2)③ (3)① (4)④ 12.(1)②⑤ (2)④⑥⑧ (3)③⑦(4)① 13.(1)对环境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的开发(2)对可降解塑料的开发(3)利用化学 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4.(1)能够节约金属资源(2)能够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B2.A3.B4.D5.B6.D7.C8.A9.B10.C11.C 12.(1)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 13.(1)电灯在通电时发光是物理变化 (2)电灯在通电时发热是物理变化(或者 电熨斗在通电时发热等)(3)用涂料刷墙

属于物理变化(4)干冰升华产生气体属 于物理变化(5)食盐水蒸发有固体产生 属于物理变化 14.(1)①②③ (2)④⑦ (3)⑦ 15.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下身边的 化学:(1)衣:化学纤维(人造纤维或者合成 纤维)、聚丙烯无纺布、塑料、橡胶的生产等, 改变了人们的衣着,提升了生活的质量。 (2)食:化肥、农药的研制,使粮食、蔬菜、水 果等生产大丰收,不但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 题,还改变了饮食结构,使人们的饮食朝着 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3)住:钢铁、铝、 水泥、塑钢门窗等建材的大量生产,带动建 筑业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大改 善。(4)行:石油加工、高速公路的建设、合 成橡胶的生产、汽车的制造以及轿车进入家 庭等,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5)医: 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器材的研究、医院设备 的更新、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改观。(6)用:人们日常所用的计算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手机、各种黏合剂、不粘锅、铅笔、尺子等等,无不体现化学带给我们的种种改变。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作业设计新版鲁教版

第二节海水“晒盐”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时,液面要高于滤纸边缘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在漏斗中不时地搅拌,加快过滤速度 C.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一杯浑浊的液体,过滤时只能一次性倒人过滤器中过滤 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40 g甲、乙物质,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一定温度下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都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2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是() 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B.t2℃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 D.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N2中少量的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B.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C.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D.除去Cu(NO3)2溶液中的少量Ag NO3:加入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5.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选用试剂操作 A CO2(HCl)NaOH溶液洗气 B CaO(CaCO3)H2O 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 C KNO3溶液(K2CO3)稀盐酸加入适量的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D NaCl溶液(CaCl2)①Na2CO3溶液 ②稀盐酸 先加入过量试剂①,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 量试剂② 选项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CO)通入O2点燃 B NaCl(KNO3)溶解、蒸发、结晶 C K2MnO4(KMnO4)加热 D CaCO3(CaO)溶解、过滤 7.) 序号物质杂质(少量)试剂和操作方法 A O2H2O蒸汽通过浓H2SO4 B 稀盐酸稀硫酸加入适量BaCl2溶液,过滤 C Na2CO3粉末NaHCO3粉末加热 D KNO3溶液Ba(NO3)2溶液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过滤 8.)、溶剂质量(b)和溶液质量(c)具有的关系是() A.c:b=4:5 B.a:c=l:5 C.a:b=l:3 D.b:c=3:4 9.小明将取来的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静置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改正图中的一处错误:过滤时滤纸的边缘要略低于漏斗的边缘 B.指出图中的另一处错误:倾倒液体的烧杯没有靠在玻璃棒上

九年级化学作业本答案2020

九年级化学作业本答案2020 1. 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一) 1.(1)发出耀眼白光,留下白色粉末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产生大量气泡 2.乙同学。镁带燃烧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可能也有 发光发热现象 3~7 C B C C BC 8. ①②③ ④⑥ ⑦⑧ ⑤ 9.(1)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因为海水中的水被蒸发导致食盐析出。 (2)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熔化、汽化并不产生新物质。 (二) 1.银白色固体发出耀眼白光,留下白色粉末白色氧化镁粉末 2. B 3. B 4.(1)用试管夹夹镁带会烧坏试管夹 (2)用烧杯盛石灰水实验时间过长,现象不明显 (3)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污染胶头滴管 5. B

6. A 7.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难 8.碳酸钙产生大量气泡二氧化碳木条熄灭 9. B 10. BC 11. 垃圾分类名称 具体垃圾(填序号) 有机垃圾 4 5 9 10 金属 塑料 有害 可回收 1 7 6 11 2 3 12.略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1~5 B C D D AD

6.溶液变红色溶液有红色变无色 7.蓝蓝沉淀蓝色沉淀消失 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 9. BD 10.颜色变化热量变化气体生成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1.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小结实验步骤现象实验结论(二) 1.(1)试管烧杯铁架台圆底烧瓶漏斗量筒 (2)a b d b d 2. C 3. AB 4.(1)灯芯上的酒精挥发后不易点燃且浪费酒精 (2)液体会溢出 (3)放出的大量热会使量筒底部爆炸 5.(a)(1)瓶塞正放在桌上瓶塞应倒放在桌上 (2)标签朝下放标签应朝上握于手心 (b)(1)加热时试管没倾斜加热时试管应倾斜 (2)试管内液体超过1/3 试管内液体应低于试管1/3处 6. D 7.略 1.3 物质的提纯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化学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教学设计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李君蕾 教学地位分析: 《广州市2010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提出了“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具有初步的条件控制意识,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 、“了解物质的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等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试要求。再结合近三年的《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上传递的精神:近三年都出现了实验方案设计题目,通过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综合地考查了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物质分类的思想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包括制定计划、解释与结论以及书面表达等科学探究要素在内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常规教学中渗透训练和复习阶段进行系统地综合训练,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 2、能熟练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书写实验报告。 3、能针对一个化学问题所设计的多种实验方案,进行优劣可行性的判断,或在多个实验方案中选择符合实际的合理方案,同时对自己的判断做出合理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解决一道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题目,并进行讨论、评价; 2、与学生共同寻找实验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注意要点、解题策略以及实验原理设计上体现的分类、思维有序性等学科思想方法; 3、在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实 验的设计,并多方面考虑合理性、评价优劣可行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善于动脑、敢于置疑的科学精神,培养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通过对问题讨论、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九年级上册化学作业本答案人教版2020

九年级上册化学作业本答案人教版2020 1化学九年级上人教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D2.D3.D4.B5.D6.D7.C 8.A9.B10.C11.(1)②(2)③(3)① (4)④ 12.(1)②⑤(2)④⑥⑧(3)③⑦(4) ① 13.(1)对环境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的开发(2)对可降解 塑料的开发(3)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其他合理答案 均可)14.(1)能够节约金属资源(2)能够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 的变化和性质1.B2.A3.B4.D5.B6.D7.C8.A9.B10.C11.C12.(1)化学变 化(2)物理变化13.(1)电灯在通电时发光是物理变化 (2)电灯在通电时发热是物理变化(或者电熨斗在通电时发热等)(3)用涂料刷墙属于物理变化(4)干冰升华产生气体属于物 理变化(5)食盐水蒸发有固体产生属于物理变化14.(1) ①②③(2)④⑦(3)⑦ 15.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下身 边的化学:(1)衣:化学纤维(人造纤维或者合成纤维)、聚丙 烯无纺布、塑料、橡胶的生产等,改变了人们的衣着,提升了生活的 质量。(2)食:化肥、农药的研制,使粮食、蔬菜、水果等生产 大丰收,不但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改变了饮食结构,使人们的 饮食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3)住:钢铁、铝、水泥、塑 钢门窗等建材的大量生产,带动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条 件大大改善。(4)行:石油加工、高速公路的建设、合成橡胶的 生产、汽车的制造以及轿车进入家庭等,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5)医: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器材的研究、医院设备的更新、 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改观。(6)用:人们 日常所用的计算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手机、各种黏合剂、 不粘锅、铅笔、尺子等等,无不体现化学带给我们的种种改变。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金属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同步练习(附:答案) 课题1金属材料 1.下列不属于 ...合金的是 A.焊锡B.黄铜C.生铁D.石墨2.在金属铝所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导热性C.延展性D.还原性 3.以下各组物质中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灰水、水银 B. 钢、24K金 C. 蒸馏水、汽油 D. 大理石、金刚石5.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就是人类的进步史。下列物品的主要材质当时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取的是 A.马踏飞燕(青铜器)B.龙泉剑(铁器)C.金缕衣D.塑料器具6.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 击,它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上制成的核心筒。其中 钢属于 A.金属材料:B.合成材料 C.天然材料D.复合材料 7.2009年2月12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圆 明园兔首和鼠首两件文物,发表严正声明:中国对其拥有不可 置疑的所有权。这两件文物均为青铜器,青铜属于 A.金属材料B.合成材料 C.无机非金属材料D.复合材料 8.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性质属于金属共性的是 ( ) A.硬度很大、熔点很高 B.有良好的导电性、传热性 C.是银白色的固体 D.易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答案:D D C A C A A B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在这五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铁B.金C.银D.铜 2.下列物质中,不能 ..在氧气中燃烧的是() A.金箔B.铁丝C.木炭D.氢气

3.下列金属中,只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的是()A.镁B.银C.铜D.铝4.下列关于铁、铝、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银白色的金属B.都能被磁铁吸引 C.都能与氧气反应D.都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 5.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含有Mg、Al、Cu、Ag等金属。为了回收重金属,将旧手机部件浸入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中含有的金属是 A.Cu、Ag B.Mg、Ag C.Al、Cu D.Mg、Al 6、在氯化铜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 A、Fe和Cu; B、Cu; C、Fe; D、Mg和Cu 7.下列物质中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A.Ag B.Fe C.NaOH溶液D.HCl溶液 8.将甲、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丙的硫酸盐溶液中,甲表面有金属丙析出,乙表面没有任何变化。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甲>丙>乙B.丙>甲>乙C.乙>甲>丙D.甲>乙>丙9.A、B、C、D是四种金属单质,A能从B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B,但A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相同条件下,C、D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H2,且D比C反应剧烈。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A、B、C、D B.B、A、C、D C.D、C、A、B D.D、C、B、A 10.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甲能产生气体;将乙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乙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甲>丙>乙 11.将M、N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M表面析出铜,N没有明显现象。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 N>Cu>M B. M>Cu>N C. Cu> M > N D. M > N> Cu 12.有A、B、C三种金属,如果把A和B分别放入稀盐酸中,A溶解并产生氢气,B不反应;如果把B放到C的硝酸盐溶液中,过一会,B表面有C析出。则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有强到弱的顺序为 A. A>C>B B. A>B>C C. B>A>C D. C>B>A

九年级下册化学课堂作业的答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课堂作业的答案 导语】这篇关于九年级下册化学课堂作业的答案的文章,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1.C2.A3.C4.B5.C6.D 7.C8.B9.C10.D 11.硬度增大(熔点降低或其他合理答 案) 12.延展导电导热 13.(1)铁汞钛(2)CaZn 14.(1)黑色银白色 (2)活性炭Cu 15.铝合金密度小(或质轻)、不易生锈 (或耐腐蚀) 16.(1)铝(2)导电性、延展性、导热性 (3)②④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1.B2.D3.C4.C5.D6.D 7.D8.C 9.(1)氧气水加速铁粉生锈,使之 更快地放出热量 (2)Mn+FeSO4MnSO4+Fe Mg>Mn>Fe>Cu

10.(1)①④①④①②③⑤(2)有 气泡冒出2Al+6HCl2AlCl3+3H2↑ 11.(1)FeCl2HClCuSO4(或 H2SO4)FeSO4(从左自右,其他合理答案 均可) (2)用磁铁吸引铁屑用稀盐酸(或稀 硫酸)将铁屑溶解 12.(1)A (2)Fe+CuSO4FeSO4+Cu (3)将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红色固 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铜的活动性大 于银 13.(1)Cu-Zn(2)0.235%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A2.C3.A4.B5.D6.C 7.D 8.(1)作为燃料提高炉温生成还原剂 CO(2)C+O2 高温 CO2CO2+C 高温 2CO(3)隔绝氧气和水(4)Fe2O3+ 3H2SO4Fe2(SO4)3+3H2O(5)铁与酸反应生成易被人体吸收的亚铁化合物

9.C+O2 高温 CO2 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 10.(1)化合反应(2)H2OC (3)CuO+H2 △ Cu+H2O 11.(1)铁架台酒精灯 (2)Ⅱ (3)Fe2O3+3CO 高温 2Fe+3CO2 Ca(OH)2+CO2CaCO3↓+H2O红色粉末变为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12.(1)2850t(2)4630t 第八单元综合练习 1.B2.B3.A4.C5.D6.D 7.A8.A9.A10.D11.B12.A 13.B14.A15.A 16.能导电 17.(1)混合物(2)氧气水(3)防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案例(3篇)

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布置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要有多样化的化学课后作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课后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有效课后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2.应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3.课后作业要打破传统的书面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作为化学教师,如何精选作业,怎样布置作业,使具有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和实实在在的提高,是每个化学老师都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设计课后作业要充分体现作业的具体性、趣味性、层次性、与生活贴切、探究性等。具体体现在: 1.课后预习作业。要求老师事先列出预习提纲和练习题,学生再针对提纲找出内容的疑难点。 2.分层次作业。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有些作业不能“整齐划一”,要充分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要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教师可以实行“分层次”作业。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其次,对作业进行分层。 ·作业量分层 ·作业难度分层 ·作业要求分层 ·完成作业时间分层(10—20分钟) 3.课后作业的设计要与生活相贴切。作业应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其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4.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趣味性。教师应该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学视野和课程理念来设计作业。要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尽量把课后作业中的化学知识编成故事,化学谜语、探究实验和课外观察、调查、实践等。 5.有效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探究性。新课程改革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化学课后作业要渗透探究思想,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化学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教学设计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李君蕾 教学地位分析: 《广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提出了“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具有初步的条件控制意识,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了解物质的分类的思想和方法”等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试要求。再结合近三年的《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上传递的精神:近三年都出现了实验方案设计题目,通过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综合地考查了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物质分类的思想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包括制定计划、解释与结论以及书面表达等科学探究要素在内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常规教学中渗透训练和复习阶段进行系统地综合训练,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 2、能熟练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书写实验报告。 3、能针对一个化学问题所设计的多种实验方案,进行优劣可行性的判断,或在多个实验方案中选择符合实际的合理方案,同时对自己的判断做出合理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解决一道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题目,并进行讨论、评价; 2、与学生共同寻找实验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注意要点、解题策略以及实验原理设计上体现的分类、思维有序性等学科思想方法; 3、在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实验的设计,并多方面考虑合理性、评价优劣可行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善于动脑、敢于置疑的科学精神,培养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通过对问题讨论、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增强协作精神。 4、通过对一些简单探究实验的设计,增强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 1、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2、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评价; 3、正确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分析实验是否 合理、可行。 教学过程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88g。 2.如①1952年冬天,伦敦的烟雾事件。②1955年日本的四日市的空气污染事件。③1952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事件。④我国近年来福建、浙江沿海的赤潮事件。 3. 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消除大气污染物等课题。用化学的方法对大气进行检测和污染防治,回收处理生产的大量垃圾,变废为宝等都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练习与实践 1.C 2.D 3.D 第三节练习与实践 l.(1)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沿略倾斜的试管缓缓倒人,瓶口紧靠试管口。 (2)根据试管的大小折叠纸槽,将药品放在纸槽上,水平送入试管中,竖起试管,抽出纸槽。也可以用药匙代替纸槽。 (3)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l/3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均匀预热,后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4)废液倒在废液缸中,废渣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随意丢弃。 2. 见P73表 3.猜想: (1)铝能导电; (2)铝能与氧气反应; (3)铝能与食醋反应。 实验设计: (1)将打磨好的铝片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 (3)将一小片铝片放人食醋中。 实验现象: (1)电珠亮了;

(2)铝片表面光泽度下降,变白; (3)现象不明显,若加热,则有少量的气泡产生。 结论: (1)铝能导电: (2)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但没有像镁带与氧气反应那样剧烈; (3)铝几乎不能与冷的食醋反应,加热则有少量气泡产生,不如镁带与食醋反应现象明显。 本章作业 1.C 2.A 3.A 4.不一定。(1)固态二氧化碳受热升华变成气态二氧化碳,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成氨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有: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挥发,易溶解碘等物质。化学性质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6.⑴变黑⑵上下浮动,像跳舞一样。 7.(略)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A 2.C 3.(略) 4.(1)红磷的用量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红磷不足:进入瓶中液体的体积不到1/5;原因是红磷没有将瓶中的氧气耗尽。 红磷过量:瓶中进入液体的体积大约为1/5;红磷将瓶中的氧气耗尽了。 (2)(略) 5.氮气,78%;氧气,2l%。3.36。 6.水蒸气;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导致瓶中气压减小;高山上氧气含量较低,携带氧气瓶可补充供呼吸的氧气。

2020化学作业本初三上答案

2020化学作业本初三上答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一、选择题 1.C 2.D 3.C 4.B 5.A 6.B 7.A 8.C 二、填空与问答 9.①②③⑤④ 10.(1)j g ( 2 ) d h f 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一)水 一、选择题 1.C 2.B 3.D 4.C 5.C 6.D 二、填空 7.下段进入上端流出水蒸气沸点不同液体 8.(1)水分子 (2)氢元素氧元素(3)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复燃。 (4)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2.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9. ①过滤②肥皂水③加热煮沸 10.(1)水通电生成水和氧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二)分子原子 一、选择题 1.D 2.C 3.A 4.C 5.A 6.B 7.B 8.C 9.C

10.分子、原子、离子,氮分子;汞原子;钠离子和氯离子 11.(1)分子 (2)原子 (3)原子核、质子 (4)分子、原子、电子 (5)电子 (6)质子、电子(7)质子、中子、 12.(1)物质由元素组成 (2)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3)反应物的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 13.(1)白、红、(2)浓氨水易挥发成氨气,氨气持续运动到棉团上,遇到水又变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14.(2)原子内原子间有间隔 (3)原子核带正电,质量大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选择题1.C 2.B 3.C 4.A 5.C 二、填空与简答 6.(1)3N nH2O 2Na+ (2)①6 7.73% (3)①稀有气体元素②13 26.98 三、实验与探究 7.(1)门捷列夫 (2) 12.01 S (3)A (4)118 (5)每个钠原子失去电 子变成阳离子,每个氯原子的电子变成阴离子,氯离子和钠原子相互 作用形成氯化钠 8.(1)16 7 F(2)Mg²+ Ne (3)同一横行中,从左到右最外层 电子数依次增加 第三单元溶液 一、选择题 1~10CCDDDCADCB

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

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 一、化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教师要开阔视野,改造传统封闭性作业,设计开放性作业,使其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或主题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创 新的成就感和快乐。例如,某同学在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细铁丝在瓶中未能持续燃烧,请同学们分析原因?(这是情景过程开 放题)。 2.探究性原则问题的结论隐蔽,需要学生去探索:条件和结果之间有 一定跨度,存有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 路径不明确,需要学生去尝试,这就是探究性。学生能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思路获取结论。例如,小红、小燕对超市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 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她认为这样包装,主要是为了使蛋糕 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那么,小塑料袋内填充的什么气体?小红猜想 是二氧化碳,小燕猜想是氮气。(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判断小红、小燕的猜想是否准确。(2)如果小红的猜想准确,现象应 是什么?(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什么(写出 三条以上)? 3.层次性原则学生之间存有差异是客观存有的。作业的设计要充分尊 重这种差异,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的差异,设计“弹性”作业,能够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有夯实基础的基本题,有知识使用的综合题,有拓展提升的创新题。 这样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既要注重学困生,又 要注重优秀生,让学困生有学习化学的自信,让中等生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让优秀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突出的水平都得到展示。 4.合作性原则学会合作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合作型作业 有利于思维碰撞,发掘潜能,有利于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水平。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1.化学原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作用是平衡的,使分子在一定的位置上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也就确定了。当不同物质混合后,由于其他分子的渗入,改变了分子之间的这种平衡,分子之间的作用改变了,使分子间距发生了改变,从外观上看,就使物质的总体积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种物质的体积和,但也有少数物质混合物,体积反而增大了。 2.实验仪器:量筒、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实验药品:酒精、水等。 3.探究方案: ⑴ 取一去200 mL量筒,向其中倒入接近100 mL刻度的水。视线平线100 mL刻度线,用滴管慢慢向其中加水至正好到100 mL刻度线为止。如图9-1。 用同样的方法量取100 mL酒精,待用。 将酒精倒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静置,观察读数。总体积为193 mL(室温下)。 4.探究评价: 该实验仅就混合溶解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但由于200 mL 量筒口径较大,总体积仅减少7 mL左右,不易观察。准确

平视液面凹液面的最底点也不易做到,误差较大。这为实验的准确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5.资源开发: 在小型饮料瓶(颈部尽可能细些)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晶体(视饮料瓶大小而定),缓缓注入冷水直接完全加满为止。盖上瓶盖并旋紧,上下颠倒若干次,到白糖完全溶解为止。静置片刻,小心打开瓶盖,观察液面下降了。 该实验可安排学生家庭实验,很方便,且现象不难观察到。 6.创新思维: 在水中滴入少量红墨水,使其变红色,用量筒量取此液体50 mL。倒入100 mL烧瓶中,再缓缓加入酒精直到加满为止,塞紧带长玻璃管的单孔塞。用橡皮圈记下玻璃管内液体的高度(如图9-2A)。 用手堵住玻璃管口,将烧瓶颠倒多次,待液体呈现均匀的红色时,静置观察,玻璃管内水位高度明显下降了(如图9-2B)。 玻璃管的管径小,体积减少后形成的高度差较大,更方便观察。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时作业1 走进化学世界%28含解析%29

课时作业1走进化学世界 夯实基础 1.(2020·宁夏中考)下列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A.合成新药 B.开发新能源 C.研究物体运动 D.研制新型材料 2.(2020·安徽合肥包河区二模)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下列工艺过程,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3.(2020·湖南株洲中考改编)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4.(2020·湖南湘西州中考)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1

5.(2020·江苏连云港中考)下列化学品标志与化学试剂对应错误的是() 6.(2020·四川成都中考)实验时发生意外需及时处理。下列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过滤液体滤纸被戳破——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B.蒸发时食盐四处飞溅——撤去酒精灯并不断搅拌 C.触碰热试管手被烫伤——冷水冲洗后涂抹烫伤膏 D.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涂硼酸溶液 7.(2020·浙江台州中考)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 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A.导电性 B.腐蚀性 C.不助燃 D.沸点高 提高能力 1.(2020·黑龙江龙东中考)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2.(2020·山东东营中考)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对下列做法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原因是火柴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 2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将灯芯拨得松散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2020·山东德州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创新拓展 (2020·湖南怀化中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课时作业1走进化学世界 夯实基础 1.C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