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全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加习题练习状元笔记)

最全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加习题练习状元笔记)

最全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加习题练习状元笔记)
最全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加习题练习状元笔记)

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状元笔记)

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秘诀:“想”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

........(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A(成功)=X(艰苦的劳动)十Y(正确的方法)十Z(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

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做题时注意思考、注意总结、善于归纳整理,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同学们一定就能笑傲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

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

对象、条件、状态、过程。(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

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答题技巧:“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会做?做对?不扣分”

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

.............)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

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0 a=0 V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F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⑦波动及共振;

⑧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区别)

⑨类平抛运动;

⑩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

(1)力或定义的公式(2)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⑤加速度a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a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

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

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

⑩根据电荷的正负、电场线的顺逆(可判断电势的高低)?电荷的受力方向;再跟据移动方向?其做功情况?电势能的变化情况 V 。知识分类举要

1.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 ?求F 、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

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三力平衡:F 3=F 1 +F 2 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力的独立作用和运动的独立性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时,其中任何一个运动不因其它运动的存在而受影响,这叫运动的独立性原理。物体所做的合运动等于这些相互独立的分运动的叠加。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可以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VI.几种典型的运动模型:追及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及类似的运动

1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下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D …。(或相邻两计数点间

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如T s s v c 23

2+=(其中记数周期:T =5×0.02s=0.1s )

⑵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 :如2

23T s s a -=

⑶利用“逐差法”求a :()()2

3216549T s s s s s s a ++-++=

⑷利用v -t 图象求a :求出A 、B 、C 、D 、E 、F 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 图线,图

试通过计算推导出的刹车距离s 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

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1s ;刹车后汽车做匀减

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2s ,加速度大小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

????

??????????????><+=><=><+=><=4...............3...............22..........1..................

21220001s s s as v m mg F a t v s μ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

<++

=5..........)(

220

0g m

F

v t v s μ

①超载(即m 增大),车的惯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

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

②同理超速(0v 增大)、酒后驾车(0t 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 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μ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

刹车距离就越长,汽车较难停下来。

因此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公路上行车安全,在公路旁设置“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警示牌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维方法篇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 ① 用定义式:t

s

??=

v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② v =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

速直线运动

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

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

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1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2一个条件:两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

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 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讨论:

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v 相等时,S 追

②若S 追

③若位移相等时,V 追>V 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

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

3.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同向转动:ωA t A =ωB t B +n 2π;反向转动:ωA t A +ωB t B =2π 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 5.逆向思维法解题 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 7.用比例法解题

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

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 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 ③位移=平均速度?时间

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

3.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H =

(2)上升的时间:t=

(3)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2

g

V o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5)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6)匀变速运动适用全过程S = V o t -g t 2 ; V t = V o -g t ; V t 2-V o 2 = -2gS (S 、V t 的正、

负号的理解)

4.匀速圆周运动 线速度: V=

t

s ==ωR=2 f R 角速度:ω=

f T

t

ππ

θ

22==

向心加速度: a =

2 f 2

R=v ?ω

向心力: F= ma = m

2

R= m

m42πn 2 R

追及(相遇)相距最近的问题:同向转动:ωA t A =ωB t B +n 2π;反向转动:ωA t A +ωB t B =2π 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 5.平抛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1)运动特点:a 、只受重力;b 、初速度与重力垂直.尽管其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在改变,但其运动的加速度却恒为重力加速度g ,因而平抛运动是一个匀变速曲线运动。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

(2)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等时性. (3)平抛运动的规律: 证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此时沿抛出方向水平总位移的中点。

证:平抛运动示意如图

设初速度为V 0,某时刻运动到A 点,位置坐标为(x,y ),所用时间为t. 此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水平轴的交点为'

x , 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以物体的出发点为原点,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坐标。 依平抛规律有:

速度: V x = V 0

V y =gt

2

2y x v v v += '

0x

y v gt v v tan x

x y

-==

=

β ① 位移: S x = V o t

2y gt 2

1s =

22y

x

s s s += 0

02

gt 21t gt tan 21v v x y ===α ② 由①②得: βαtan 2

1

tan =

即 )(21'

x x y x y -= ③ 所以: x x 2

1

'

=

④ ④式说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此时沿抛出方向水总位移的中点。

“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物体从顶点开始无初速地沿不同弦滑到圆周上所用时间都相等。”

一质点自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定点O 沿光滑斜槽OP 从静止开始下滑,如图所示。为了使质点在最短时间内从O 点到达斜面,则斜槽与竖直方面的夹角β等于多少?

7.牛顿第二定律:F 合 = ma (是矢量式) 或者 ∑F x = m a x ∑F y = m a 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体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产生加速度,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若合外力恒定,则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保持不变,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轨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④物体所受恒力与速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⑤根据力与速度同向或反向,可以进一步判定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

⑥若物体所受恒力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⑦物体受到一个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外力作用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外力仅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⑧物体受到一个与位移方向相反的周期性外力作用时,物体做机械振动. 表1给出了几种典型的运动形式的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3

22)(33R h R GT GT +==

近ππ

ρ

综上所述:判断一个物体做什么运动,一看受什么样的力,二看初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的关系.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从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的角度,进一步讨论运动规律.

8.万有引力及应用:与牛二及运动学公式

1思路和方法:①卫星或天体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② F 心=F 万 (类似原子模型)

2公式:G 2r

Mm =ma n ,又a n =r )T 2(r r v 22

2π=ω=

3求中心天体的质量M 和密度ρ

由G 2r

Mm ==m 2

ωr =m r

)T 2(2π?M=

23

2GT r 4π (恒量=2

3

T r ) ρ=233

3

3

43T GR r R M ππ=(当r=R 即近地卫星绕中心天体运行时)?ρ=2

G T 3π=

(M=ρV 球

π3

4

r 3) s 球面

=4πr 2 s=πr 2 (光的垂直有效面接收,球体推进辐射)

s

球冠

=2πRh

轨道上正常转:

题目中常隐含:(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这时可能要用到上式与其它方程联立来求解。

【讨论】(v 或E K )与r 关系,r 最小时为地球半径时,v 第一宇宙=7.9km/s (最大的运行速度、最小的发射速度);

T 最小=84.8min=1.4h

①沿圆轨道运动的卫星的几个结论: v=

r

GM ,3

r GM =

ω,T=GM

r 23π

②理解近地卫星:来历、意义 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 r 最小时为地球半径、 最大的运行速度=v 第一宇宙=7.9km/s (最小的发射速度);T 最小=84.8min=1.4h ③同步卫星几个一定:三颗可实现全球通讯(南北极仍有盲区)

轨道为赤道平面 T=24h=86400s 离地高h=3.56x104km(为地球半径的5.6倍) V 同步=3.08km/s ﹤V 第一宇宙=7.9km/s ω=15o /h(地理上时区) a=0.23m/s

2 ⑤卫星的能量,地面上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

⑦卫星在轨道上正常运行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进行

⑥应该熟记常识:地球公转周期1年, 自转周期1天=24小时=86400s, 地球表面半径6.4x103km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 m/s 2 月球公转周期30天

力学助计图 有a

v 会变化

受力

●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

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

结果 原因 原因

受力

F 1>F 2 m 1>m 2 N 1

N 5对6=F M

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 N 12对13=F nm

12)m -(n

◆2.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实例) ①火车转弯

②汽车过拱桥、凹桥3

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⑤万有引力——卫星的运动、库仑力——电子绕核旋转、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重力与弹力的合力——锥摆、(关健要搞清楚向心力怎样提供的)

(1)火车转弯:设火车弯道处内外轨高度差为h ,内外轨间距L ,转弯半径R 。由于外轨略高于内轨,使得火车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F 合提供向心力。

为转弯时规定速度)(得由合002

0sin tan v L

Rgh v R v m L h

mg mg mg F ===≈

=θθR g v ?=θtan 0

(是内外轨对火车都无摩擦力的临界条件)

①当火车行驶速率V 等于V 0时,F 合=F 向,内外轨道对轮缘都没有侧压力

②当火车行驶V 大于V 0时,F 合

2m

v

③当火车行驶速率V 小于V 0时,F 合>F 向,内轨道对轮缘有侧压力,F 合-N'=R

2m

v

即当火车转弯时行驶速率不等于V 0时,其向心力的变化可由内外轨道对轮缘侧压力自行调节,但调节程度不宜过大,以免损坏轨道。火车提速靠增大轨道半径或倾角来实现

(可理解为小球恰好转过或恰好转不过最高点)

2

gR

2.解决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必要时将它从转动系统中隔离出来。 (2)找出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从中找出圆心和半径。 (3)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千万别臆想出一个向心力来。

(4)建立直角坐标系(以指向圆心方向为x 轴正方向)将力正交分解。

(5)??

???=∑===∑0222

2y x F R T

m R m R v m F )(建立方程组πω 3.离心运动

在向心力公式F n =mv 2

/R 中,F n 是物体所受合外力所能提供的向心力,mv 2

/R 是物体作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当提供的向心力等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作圆周运动;若提供的向心力消失或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即离心运动。其中提供的向心力消

失时,物体将沿切线飞去,离圆心越来越远;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不会沿切线飞去,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某条曲线运动,逐渐远离圆心。 ◆3斜面模型(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

◆4.轻绳、杆模型

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如图: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只有θ=arctg(g a

)时才沿

杆方向

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杆的拉力? 若小球带电呢?

V B =

R 2g

假设单B 下摆,最低点的速度

?mgR=2

2

1B

mv 整体下摆2mgR=mg

2R +'2

B '2A mv 21mv 2

1+

'A 'B V 2V = ? '

A V =

gR 5

3 ; '

A 'B

V 2V ==gR 256> V B =R 2g 所以AB 杆对B 做正功,AB 杆对A 做负功 ◆ .通过轻绳连接的物体

①在沿绳连接方向(可直可曲),具有共同的v 和a 。

特别注意:两物体不在沿绳连接方向运动时,先应把两物体的

v 和

a

在沿绳方向分解,

求出两物体的v 和a 的关系式,

E

②被拉直瞬间,沿绳方向的速度突然消失,此瞬间过程存在能量的损失。

讨论:若作圆周运动最高点速度 V 0

即是有能量损失,绳拉紧后沿圆周下落机械能守恒。而不能够整个过程用机械能守恒。 求水平初速及最低点时绳的拉力?

换为绳时:先自由落体,在绳瞬间拉紧(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有能量损失(即v 1突然消失),再v 2下摆机械能守恒

例:摆球的质量为m ,从偏离水平方向30°的位置由静释放,设绳子为理想轻绳,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A 时绳子受到的拉力是多少?

◆5.超重失重模型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1到2到3过程中 (1、3除外)超重状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

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6.碰撞模型:

两个相当重要典型的物理模型,后面的动量守恒中专题讲解

◆7.子弹打击木块模型: ◆8.人船模型:

一个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系统,在系统内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

在此方向遵从①动量守恒方程:mv=MV ;ms=MS ;②位移关系方程 s+S=d ?s=d M

m M +

M/m=L m /L M

载人气球原静止于高h 的高空,气球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若人沿绳梯滑至地面,则绳梯至

20m

O

图9

或◆9.弹簧振子模型:F=-Kx (X 、F 、a 、v 、A 、T 、f 、E K 、E P 等量的变化规律)水平型或竖直型

◆10.单摆模型:T=2π

g l / (类单摆)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11.波动模型:特点: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介质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①各质点都作受迫振动,

②起振方向与振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③离源近的点先振动,

④没波传播方向上两点的起振时间差=波在这段距离内传播的时间 ⑤波源振几个周期波就向外传几个波长。

⑥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频率不改变, 波速v=s/t=λ/T=λf

波速与振动速度的区别 波动与振动的区别:波的传播方向?质点的振动方向(同侧法) 知波速和波形画经过Δt 后的波形(特殊点画法和去整留零法)

◆12.图象模形:识图方法: 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明确:点、线、面积、斜率、截距、交点的含义 中学物理中重要的图象

⑴运动学中的s-t 图、v-t 图、振动图象x-t 图以及波动图象y-x 图等。

⑵电学中的电场线分布图、磁感线分布图、等势面分布图、交流电图象、电磁振荡i-t 图等。 ⑶实验中的图象: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要用到a-F 图象、F-1/m 图象;用“伏安法 ”测电阻时要画I-U 图象;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时要画U-I 图;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要画的图等。

⑷在各类习题中出现的图象:如力学中的F-t 图、电磁振荡中的q-t 图、电学中的P-R 图、电磁感应中的Φ-t 图、E-t 图等。 ●模型法常常有下面三种情况

(1)“对象模型”:即把研究的对象的本身理想化. 用来代替由具体物质组成的、代表研究对象的实体系统,称为对象模型(也可称为概念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种条件下的近似与抽象,如质点、光滑平面、理想气体、理想电表等;

常见的如“力学”中有质点、点电荷、轻绳或杆、轻质弹簧、单摆、弹簧振子、弹性体、绝热物质等; (2)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排除外部条件中干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次要因素,突出外部条件的本质特征或最主要的方面,从而建立的物理模型称为条件模型. (3)过程模型:把具体过理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后抽象出来的一种物理过程,称过程模型 理想化了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

有些题目所设物理模型是不清晰的,不宜直接处理,但只要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恰当的将复杂的对象或过程向隐含的理想化模型转化,就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原始的物理模型可分为如下两类:

对象模型(质点、轻杆、轻绳、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电表、

理想变压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点光源、光线、原子模型等)

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简谐运

物理模型

物理解题方法:如整体法、假设法、极限法、逆向思维法、物理模型法、等效法、物理图像法等. ● 知识分类举要

力的瞬时性(产生a )F=ma 、?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牛顿第二

定律

1.力的三种效应:时间积累效应(冲量)I=Ft 、?动量发生变化?动量定理

空间积累效应(做功)w=Fs ?动能发生变化?动能定理 2.动量观点:动量(状态量):p=mv=K mE 2 冲量(过程量):I = F t

动量定理: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公式: F 合t = mv ’一mv (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

I=F 合t=F 1t 1+F 2t 2+---=?p=P 末-P 初=mv 末-mv 初 动量守恒定律:内容、守恒条件、不同的表达式及含义:'

p p =;0p =?;21p -p ?=? 内容: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所组成的系统) 守恒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理想化条件)

②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③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④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⑤全过程的某一阶段系统受合外力为零,该阶段系统动量守恒,

即:原来连在一起的系统匀速或静止(受合外力为零),分开后整体在某阶段受合外力仍为零,可用动量守恒。 例:火车在某一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拖着拖车匀速前进,拖车在脱勾后至停止运动前的过程中(受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短时间的作用,也适用于长时间的作用。 不同的表达式及含义(各种表达式的中文含义): P =P ′ 或 P 1+P 2=P 1′+P 2′ 或 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P 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 ′)

ΔP =0 (系统总动量变化为0) ΔP =-ΔP ' (两物体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如果相互作用的系统由两个物体构成,动量守恒的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表达式为 m 1v 1+m 2v 2='

22'

11v m v m +; 0=m 1v 1+m 2v 2 m 1v 1+m 2v 2=(m 1+m 2)v 共

原来以动量(P)运动的物体,若其获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动量(-P),是导致物体静止或反向运动的临界条件。即:P+(-P)=0

注意理解四性:系统性、矢量性、同时性、相对性 系统性:研究对象是某个系统、研究的是某个过程 矢量性:对一维情况,先.选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速度取正,反之取负,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状元手写笔记初中物理

找到我们最需要的根据;解决我们最关键的问题!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 杠杆 杠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说明:A.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B. 在力的作用下,不可以弯曲或伸缩;可以转动,但不一定正在转动 生活中常见杠杆:开瓶器、扳手、剪刀、核桃钳、天平、镊子等。 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杠杆上)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施力物体是与杠杆作用的其他物体;作用点在杠杆上)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施力物体是与杠杆作用的其他物体;作用点在杠杆上)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示意图:在图上将杠杆五要素表示出来。 说明:画力臂的要求: 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 确定力的作用线,根据情况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 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用字母L1、L2表示。 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状态: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器材:钩码、杠杆、支架、刻度尺 步骤:a.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方法:哪边偏高向哪边调)说明:杠杆在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排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在支点左侧任意位置挂2个钩码,在支点右侧挂3个钩码,调节钩码位置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量并记录L1、L2、F1、F2 说明:杠杆在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便于测量力臂 c.改变钩码个数和位置,重复b实验两次以上 d.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多次实验的目的:排除偶然性,得到可靠结论 得出结论的方法:归纳法 实验结论即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数学表达式:F1×L1= F2×L2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笔记(人教版){最新_最全}

高中物理 第一节力,重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物质性) 2.要产生力至少要两个物体。 3.力是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 4. 研究支持力时:桌面为施力物体,木块为受力物体 研究压力时:木块为施力物体,而桌面为受力物体 二.力的三要素 1.内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问题:①作用点是否一定在物体上?不一定②作用在物体上不同的点效果是否一样?也不一定)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N) 3.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图示法要求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具备,另外还有标度。 示意图只要求两个要素(方向和作用点,高中作图多是这种)三.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按效果命名:如推力,拉力,向心力等。 记忆技巧:按性质命名的力由名称可知其产生原因,按效果命名的力由名称可知其作用结果。四.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区别于地球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正确说法有①竖直向下②垂直于该处水平面向下 3.重力的大小: ①计算公式:G = mg ②重力的大小与位置有关:在地球表面随纬度的升高重力的大小逐渐增大; 在地球上同一地方 随高度的升高重力的大小逐渐减小。(根据万有引力来推导) 注意:重力的大小变化实质上是由g的大小变化引起的。(质量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所以g 的大小变化规律和重力的大小变化规律一样。 4.重力的作用点(即为重心) 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②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例3:铁环,篮球等 ③悬挂法(只)可以测薄板形物体的重心。悬挂法是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物体的重心。但注意悬挂法并非任何时候都可适用,有条件成立,强调薄板,物体厚度可忽略,其他条件不需要。 第二节弹力 一.弹力的产生过程(弹力的定义)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_____。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常用单位有____,____,____, ____, ____, ____, 3、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__、课桌高0.7__、篮球直径24__、指甲宽度 1__、铅笔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___、手掌宽度1 __、墨水瓶高度6__: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___、___、___。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___。(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___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___和___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___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___。 5、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____。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参照物 1、(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___。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分三种情况:①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二、机械运动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____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高一物理笔记总结归纳

高一物理笔记总结归纳 学习物理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高一物理笔记都整理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笔记总结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 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 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 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 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 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 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速度与位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3、几个常用的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x=x2-x1=x3-x2=……=xn-xn-1=aT2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笔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举例:质点(地球公转长途运行的火车,长跑运动员);非质点(自转的物体上的点,火车过桥,体操运动员)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实际上不存在)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坐标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 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t=t 2—t 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典型题: 一质点绕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了一圈,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若质点运动了 1.75 周,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 第三节 运动运动的描述——速度 1.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坐标的正负表示位置在原点的哪一侧,坐标的数值表示位置到原点的距离 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 ,用正、负表示运动物体位移的方向△X=X 2—X 1 2.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v=s/t 速度是矢量,方向是物体运动的方向;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位置变化)的快慢 3.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是物体的位移s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v=s/t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4.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0 1 2 3 4 n-1 n t /s 第3秒初 第3秒(内) 第3秒末 第n 秒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最全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加习题练习状元笔记)

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状元笔记) 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秘诀:“想”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 ........(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A(成功)=X(艰苦的劳动)十Y(正确的方法)十Z(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 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做题时注意思考、注意总结、善于归纳整理,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同学们一定就能笑傲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 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 对象、条件、状态、过程。(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 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答题技巧:“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会做?做对?不扣分” 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 .............)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 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0 a=0 V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F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⑦波动及共振; ⑧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区别) ⑨类平抛运动; ⑩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 (1)力或定义的公式(2)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⑤加速度a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a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 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 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随着新课标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 M R 02 = g g R R h R h ' ()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 2 = 、v = r GM 、 r mv r GMm 2 2 =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r GM =gR gR 2 =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2 0002 02 2 24 0222 00 1214 21 2αθα 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