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对比

班级: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姓名:卢芳学号:201105015

【摘要】: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第一步是对比两者的基本结构单位,正如我们所指出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言的细胞,它们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的结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英语以词为单位,汉语以带义的单音节(我们叫做“字”)为单位。因此,我们可以说,英语语法研究是在词本位的基础上,而汉语语法的研究是在字本位的基础上。研究了基本结构单位以后,第二步就是对比两种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讲“基本使用单位”,不论英语或是汉语,一般都会同意是“句”或“句子”。句子的问题非常复杂,从基本结构单位到基本使用单位,可以说,包含了句法问题的全部。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属于主语—谓语型;而汉语句子是竹式结构,属于话题——说明型。本文将在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的基础上对汉英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对比。

【关键字】:汉英对比,基本结构单位,基本使用单位,字本位,词本位,树式结构,竹式结构.

一、汉英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

1、从音韵讲起

萨丕尔强调文学形式的研究离不开音韵,我们想再进一步,强调语言结构,也就是语法的研究,也要从音韵讲起,从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它的动力特点讲起,看看音韵特点对一种语言的整个语言文字系统的影响。

对比两种语言的音韵特点,要从它们的“动力特点”着手。所谓“动力特点”,按照萨丕尔的说法,包括语言对音量、音势、音高(汉语中常指声调)等的敏感性,构成音节的不同方法,语音成分组合上的可能性等。他认为:“总起来说,这些动力因素对适当地了解一种语言的语音本性是和语音系统本身一样重要的,甚或更为重要。”根据萨丕尔归纳的几条,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汉语和英语在音韵上各自的一些特点:

(1)在对语音除音色外三要素的敏感上

语音四要素音量、音势、音高、音色中,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只是各种语言所选择的具体的音位不同而已。而对其他三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就造成了各种语言特殊的“动力习惯”,对语言的组织发生了不同的作用。英语是音势敏感的语言,而汉语是音高敏感的语言。因此英语强调重音,重音可以成为划分各级语言单位的标准;而汉语则成为典型的声调语,声调对字、词、语、句各级单位的组成都有影响。

(2)在构成音节的方法上

汉语构成音节的方法非常单纯:前声后韵,声调则附骊在整个音节上。就汉语普通话来说,声母由21个辅音加上一个“零声母”组成;韵母由介音、主要元音、韵尾组成,共38个。声韵相拼的音节,除儿化音和轻声外,部分声调的又432个,分声调的有1376个。英语的音节构成就相当复杂,本来,英语的元辅音并不很多,据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封里的音标表所载,单元音才12个,辅音才24个,与汉语相去并不远。但由于英语中的辅音在构成音节时大多既可以出现在元音前,又可以出现在元音后,加上有大量的辅音连缀,因此如果仿照汉语“声母”、“韵母”的办法来分析,会达到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3)在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上

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即哪些音跟哪些音能组合,也就是构成音节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英语的辅音音丛特别丰富”。

以上三条“动力特点”,造成了汉英语在音韵系统上的最大区别:英语的元辅音系统和汉语的调韵声系统。英语没有像汉语那样采用声韵母分析而采用了元辅音分析,这是英语的“动力特点”决定的,因为采用声韵母分析势必导致非常繁琐的结果,徒增纷扰;而汉语之所以能够采用调韵声的简便分析方法,也是汉语的“动力特点”决定的。除了这三条之外,还有两条英汉语的重要区别是一般书上注意不够的。

(4)汉语的“零声母”与英语的词首元音

“零声母”分为四类,i类、u类、y类和a类。前三类都是以半元音开头的,由于汉语/i/、/u/等的舌位比英语更高,因此更具辅音性,在字头成功地起了与前面的音节隔开的作用,其应该看作声母是毫无疑义的;a类(a、e、o等)不是半元音,但在汉语中,前面却有个声门闭塞音,起了与前面的音节隔开的作用。这个特点在汉语中非常明显,例如“库恩”≠“昆”、“里昂”≠“梁”。德语也有这样的情况,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词首元音与前面音节末的辅音连读。英语的情况恰好相反,在实际说话中,如果遇到一个意群内前面一个词以辅音煞尾而后面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要求必须“连读”(liason),如a pear and an apple 读起来就像a pea(r)-ran-da-na-pple,shall I tell you读起来就像shal-litel-lyou (中国人初学英语常不容易做到这一点);而汉语的“延安”、“恩爱”绝不可能读成“叶南”、“饿奶”(这又是说英语的人学汉语的一个难点)。

(5)在音节拼读的特点上

同样是一个音节,英语和汉语的拼读过程也不相同。英语的元、辅音都很清晰,其音节有明显的拼合过程,如:th-a-n-k、b-r-i(gh)-t等,加之英语的辅音、元音都既可在音节前,又可在音节后,如bed、ink等,结果造成音节间乃至单词间界限不清。汉语中元、辅音本身不明显,最清晰的单位是音节。辅音和元音不是慢慢地拼合,而仿佛是一个共生的板块,一团一团地往外扔,与英语作比较,就更加明显:sway与“岁”、why与“外”、lie 与“来”等。

这两条特点,一条是音节内部的凝聚乃至超浓缩力,一条是音节间的同样明显的离散力,就使汉语音节的孤立性特别强。传统把汉语看作孤立语是从形态特点着眼的,其实,如果从音节特性着眼,这一结论就更能令人接受。同时,也跟英语等采用拼音方式的语言更明显地划清了界限。

英语和汉语在音韵动力上的这些特点,对两种语言的结构方式至关重要,可以说,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必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2、汉英文字的对比

汉语是调韵声体系,英语是元辅音体系;汉语的音节是外松(音节间清晰)内紧(拼合过程模糊),英语的音节是内松(音素和拼合过程明晰)外紧(音节和单词间界限不清)。这两个特点对文字体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英语的音素明晰,拼合过程明晰,因此就适合于使用以字母与音素相对应为基础的字母文字体系;而由于单词间在语音上的界限不明显,就必须采用强制的空格手段把词一个个隔开。汉语的情况正相反,音节明显而音素不明显,就比较适合以一个个孤立的音节为单位的文字,这正好与汉语以图象来反映概念的传统心理合拍;而由于汉语语音系统简单,同一个音节运载的信息太多,为了分化同音字,就不得不采用汉字的形式。

3、汉英语法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

可以说,讲音韵,讲文字,都是为了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做铺垫。语法研究的第一步是要解决基本结构单位问题,而这是与音韵结构与文字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而关于音韵结构和文字形态,我们有太多的西方语言学先入之见,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因此,我们认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从而与英语根本不同。

“本位”这个词有三个意思:①它可以指最重要、最根本的单位,作为语法研究出发点

的单位;②它可以指语法研究的基本单位,这种单位还可以不止一个。譬如英语的语法基本单位就有语素、词、短语、句子等;③它指的是语言基本结构单位,语法研究的“基本粒子”。我们交叉使用第一、第三种含义,但以第三种为主。

我们把汉语基本单位确定为“字”,以与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基本单位“词”对立,是出于以下的考虑:

(1)“字”和“词”分别是汉语和英语的天然语言单位

这是最简单、最原始,然而却是最充分的理由之一。基本结构单位应该是一个语言最天然的单位,也就是说不需要语言学家,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只要稍加指点都能迅速学会辨认的单位。在英语里,词就是这样一个天然单位。英语的句子也是这样一个天然单位,但由于不是“最小的”,因而不能算是“基本单位”。在汉语中,字是人人皆知的天然单位。拿一个句子过来,或者拿任意长短的一个语言片段过来,谁都能说出其中有几个字,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是如此。而要说出一句话里有多少“词”,那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受过专门教育,经过专门训练,但即使如此,也不见得人人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可见汉语中所谓的“词”不是天然单位,充其量只是和所谓“短语”一样,是个由字到句的过渡单位。

(2)“字”和“词”是不同编码机制的产物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文字记录思想的途径并不相同,英语(以及其他拼音文字)走的是曲径,从意义先到语音再到文字,中间有一个语音的中介;汉语走的是直径,从意义直接到文字,而语音只是伴生的附属性成分。从文字直接联系的对象来讲,英语联系的是语音,而汉语联系的是语义。联系语音,文字首先必须忠实于语音:词是表达概念的,而概念可能是单音节,可能是多音节,音节内又有各种各样的元音、辅音,要忠实地记载语音,就必须把这些都忠实地记下来。加上英语在音韵上的特点(内松外紧等),就使它只能采取以词为基本单位的手段。联系语义,文字忠实的是客观世界的图像。汉字的构成,传统有六书说。这六书中,除了不易解释的“转注”外,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形记义,象形、指事、会意就是;一类是以音记义,假借就是;一类是形音结合来表义,而以形为主,就是形声。依我们的看法,这三类实际上还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形为主,第二阶段以音为主,第三阶段形音结合而以形为主。第二阶段大约在殷商时期,从甲骨文中大量使用假借字可以知道。但这一阶段没有发展多久便戛然而止,可见纯表音的道路在汉语中走不通。第一阶段的文字最典型地表现了汉字忠实于客观世界图像的特征,同西方文字记音表义的手段相反,汉字采取的是以形构义的手段。记音表义是线性的,音有多有少,记音使用的字母组也有长有短,只能以强制手段来保持词形的清晰;以形构义是两维的,可以而且必须将多种形体浓缩在一个平面(汉字采用了方形),通过彼此间的相对位置等空闲音素来暗示或体现整个图像的意义。之所以“必须”浓缩在一个平面是因为否则就成了连环画。因此汉语之以字(图像)为单位也是必然的。

(3)“字”和“词”分别是汉语和英语语言组织研究的枢纽,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在词法和句法的研究中,词处在关键的位置:词法谈词的构成和功能,句法谈组词成句的问题;离开词,词法和句法都无从谈起。而只有以字为本位,才能为汉语建立起正确的字法和句法体系,并且在传统和现代化的结合上向更高的方向迈进。

(4)“字”和“词”是汉语和英语中各种语言现象的交汇点

“字”“词”作为语言研究的本位,作为结构本位,它应该是语言各个结构层面,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的交汇点,是其焦点和枢纽。“字”所代表的语言现象是汉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的交汇点,隐含着“一个音节、一个概念、一个词”的一对一的结构关联。汉语的句法结构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复音词之类的现象也可以通过这种结构格局得到合理的解释。“词”在英语中也有这样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正如英语研究必须抓住以词为本位一样,汉语的研究必须抓住以字为本位。不同的本位导致了语言不同的发展道路;而抓住了本位,也就在纷繁的语言现象中抓住了一条根本的线索和研究的出发点。

二、汉英句子的宏观对比

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第一步是对比两者的基本结构单位,第二步即使对比两种语言的基本交际单位,或者说,基本使用单位。用“基本使用单位”这一名称比“基本交际单位”要好,因为讲“基本交际单位”,有人会主张是“篇章”或“话语”,但讲“基本使用单位”,不论英语或是汉语,一般都会同意是“句”或“句子”。我们的下一步对比就将在这一层面上展开。

1、对比的前提:什么是句子

对比汉英句子,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事句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相当复杂,在考虑了众多因素之后,叶斯帕森给句子下了个定义:“句子是人所说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话语;完整性和独立性表现在它具有单独存在或可以单纯存在的能力上,即它本身可以单独说出来。”我们可以把英语句子的定义说得更简单一些: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结束的语言片段叫句子,可以是简单句,也可以是复合句或复杂句;可以是双部句,还可以是单部句。

但同样的定义用在汉语中就比较困难,所谓的“完整意义”是因人而异的,同一段话,各人的语感不同,可以断成不同的句子。如果联系到古代汉语就更麻烦。像‘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这个‘唯’字,按现在的说法也是一个句子;按从前的理

解是不是一句子呢,就难说。这样看来,对汉语的句子,我们就无法使用英语句子的定义,而只能下一个似乎很不科学,而且有弹性的定义:口头上有较长停顿的,书面上以句号、问号或感叹号结束的语言片段。由于作者、读者对同一段话的停顿断句不同(句号安放的位置不同),看来我们应该允许汉语的句子有伸缩性。

从翻译或语际转换得角度看,英译中时如果拘谨一些,我们可以使汉语的句子大致与英语相应,即在原作使用句号的地方使用句号,但也不妨按汉语的习惯重新改造;而在汉译英时恐怕没法让英译文的句子与汉语原文一一相应,汉语的一个句子可能相当于英语的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分句、一个单句、一个复句或者一个句群。如:

(词)你好!

Hi!

(短语)夜,漆黑的秋夜。

A pitch-dark night.

(复句)他越说越起劲。

The more he talked, the more excited he became.

从事英汉对比的许多人是在心里把英语句子译成汉语后再来对比,因此总觉得英汉句子是对应的;英语句子的界限是明显的,因此汉语句子的界限不言而喻也是明确的。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时也说明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片面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汉语向英语转换的角度去看,只要我们承认汉语句子的断句有弹性这个事实,我们就会承认汉英句子不是对应的,在从事宏观对比的时候,尤其要看到这一点。

2、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

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而汉语句子是竹式及认购。这对比喻最早见于1987年香港出版的一本书《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作者是陈定安。他在书上说:“英语中,主干结构突出,即主、谓、宾结构突出,有如一棵树的主干。英语在表达较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先把句中的主语和主要动词这两根巨栋竖起来,然后再运用各种关系词把定语从句以及其他短语往这两根巨栋上挂钩。有人把英语长句比作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其道理就在这里。”“汉语中,动词用得多。在表达一些较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借助动词,按动作发生的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其句子结构,犹如一根竹子,一节一节连下去。”以后也有一些学者提到,例如范仲英:“一般来说,英语长句较多,而且结构比较复杂,往往从句里含从句,短语中又有短语。宛如一棵大树,有树干,有枝杈,有树叶。”“与此相反,汉语句子一般简洁明快,很少长句。即便是较长的句子也不像英语那样,盘根错节十分复杂。恰似一根春竹,一节之后又生一节,中间掐断无伤大雅。”我们要强调的是,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的比喻不仅仅适用于英语和汉语的长句,实际上,它是英、汉两种语言组织句子的最基本的规律。树式结构的背后是以整驭零的封闭性结构,竹式结构的背后是以零聚整的开放性结构。

(1)英语的树式结构

树式结构的第一层意思是句子有一个基本的主干。这个基本主干就是主谓对待,或者说主谓一致的原则。英语的句子千差万别,但是可以归纳为七种句型:SV,SVO,SVC,SVA,SVoO,SVOC,SVOA。综观这七种句型,我们发现有个共同的东西是七种句型都有的,即SV机制。事实上,SV相对待和一致的原则是英语最基本的原则。

树式结构的第二层意思是所有的枝桠都是从基干上派生出来的。英语的六大成分有很明显的三个层次:主语、谓语是主要成分,是所有句型不可或缺的;宾语、补语是连带成分,是有的句型不可缺少的;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一般来说,对句子的基本格局没有影响,凡是名词性的成分都可加上定语,凡是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都可加上状语。英语句子的分析也可依照这个顺序:先把句子分析为主谓两个部分,再在谓语部分把动词及其连带成分划分开来,然后进行各种零星挂件的划分。就好像一棵大树,先有一根主干,然后分出较粗的树枝,较粗的树枝上再分出更细的树枝,然后再长出各种枝叶。枝叶的残缺并不影响大树的基本格局。

树式结构的第三层意思是英语句子的扩展或者说复杂化仍是在主干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把主谓比作树干,各种连带、附加成分比作树枝,那么句子成分的复杂化就好比树枝上长满的树叶。英语句子的扩展或复杂化是在不改变句子基本主干而通过把单词替换为短语、从句,或在从句内再套从句等方式来实现的。下面是一首著名的英语童谣:

This is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This is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第一个句子里套了两个定语句子,但基本的句子格局按传统语法是SVC。一直到最后一个句

子,套了四重定语从句,但基本句子结构仍是SVC。

(2)汉语的竹式结构

汉语的句子不是树式结构而是竹式结构。这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

第一个意思汉语不存在一个主干结构,也没有主干和枝杈之分。汉语句子中可以没有主语,在汉语中所谓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各占据一半。在文言文中大约主谓句还要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主谓结构作为句子的基本形式就没有了意义。

竹式结构的第二个意思是汉语句子的构造方式就像竹子一样是一节一节拔起来的。这样的竹节可多可少,是开放性的,正好符合汉语句子界限不定的特点。构成句子的“竹节”是语音语义凝在一起的团块。竹式结构说的实质是指汉语的造句法是“积顿以成句”。这个“顿”,可能是词、词组、分句,如:

彼,人也;余,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注意到“顿”,正是注意到停顿和节奏在汉语语法上的功能。

竹式结构的第三层意思是,不存在主干的汉语句子,在扩展的时候会引起结构的不断变化。如:

梅花粪桶

一朵梅花两个粪桶

鬓边斜插一朵梅花肩上横挑两个粪桶红颜小姐鬓边斜插一朵梅花黑脸长工肩上横挑两个粪桶

四句话的结构依次是名词句、定中短语句、主-动-宾句和主-主-动-宾句。

这两个例子的比较还可以使我们看到汉英语句子的另外一点不同:汉语的扩展方向一般是向左的,而英语的扩展方向一般是向右的。用刘宓庆的话来说,“汉语基本句具有句首开放性和句尾收缩性或封闭性。而英语句子则恰恰相反,具有句首封闭性和句尾开放性。”有人因之想出了另一个比喻:汉语的句子是“狮子型”,而英语的句子是“孔雀型”。

3、主语-谓语型和话题-说明型

最近几年来,关于主语-谓语类型和话题-说明类型的问题,说得很是热闹,有人还把它作为语言类型学的一个新的分类标准,认为有的语言是偏重主语-谓语性质的语言,如英语;有的语言是偏重话题-说明性质的语言,如汉语。无可厚非,英语是主语-谓语型,而汉语是话题-说明型,我们赞同“话题——说明”说,因为它确实符合汉语的需要和实际。我们的理由是:

第一,主语-谓语框架采用的是形式标准,主题-评论框架采用的是形式、语义双重标准,而话题-说明采用的是语义标准。如果我们承认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汉语的语法研究有必要从语义着手的话,这实在是三者中最好的选择。

第二,汉语的主语后有一个潜在的停顿,这正好符合说汉语的人关于“顿”的语感,这就使任何所谓的主语都有可能成为一个话题,同时又使它纳入“积顿以成句”的汉语竹式句子结构的大范畴里去。这里我们先要提出一个前提:凡是句首的语音语义团块后有停顿的都

是话题,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亮。

英语的主谓间大多数没有停顿,有也是因为主语前有长定语,或有长修饰语而潜在的停顿,因此大多数不是话题。汉语的主语后一无例外都有潜在的停顿,因此都是潜在的话题。

第三,现行汉语语法体系的主语说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它的内容已经膨胀得容纳不下自己了。试将现行体系的英汉主语作一比较,就可见到,现行的主语说既不利于解释汉语本身,也不利于汉语与外语间的转换,徒具形式,徒增麻烦。

英语的主语从语义上来看只有四种:

(1)施事主语:We caught a thief.

(2)受事主语:The thief was caught red-handed.

(3)形式主语:It rained heavily last night.

(4)主题主语:The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

从主语的条件来看,英语只有一个,即名词性。其它词类要做主语,必须通过构词变化,变成名词。比如“幸福不会从天降”,“happy”不能作主语,要变为“happiness”(will not

fall from the heaven)。

汉语的主语从语义上来看,至少有十种:

(1)施事主语:警察抓住了小偷。(The police caught a thief.)

(2)受事主语:三个小偷都抓住了。(All 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3)零位主语:()下雨了;()刮风了。(It is raining. The wind is blowing.)(4)主题主语:老虎是一种动物。(A tiger is an animal.)

(5)时间主语: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last night.)(6)地点主语:公共汽车上抓住了三个小偷。(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on the bus.)

(7)工具主语:一把菜刀闹革命。(He began his revolutionary career with a chopping knife.)

(8)方式主语:这么快就盖好了一座房子。(The house was built at admirable speed.)

(9)存现主语:处处有热心人。(There are warm-hearted people everywhere.)(10)关系主语:这件事请保密。(Please keep quiet about this.)

除了第(3)、(4)种我们是仿照英语情况而定的之外,其他八种都是从语义上着眼的。说它

们是主语,只不过是因为它位于句首。从与英语的对译来看,第(5)到第(10)这六种在英语里都是状语。这就使我们对汉语“主语”的认识发生了动摇。

从主语的条件来看,成为汉语主语的不一定是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这当然是由于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所致,如:

散散步可以帮助消化。

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主语是跟谓语相对而言的,讲主语不能离开谓语。英语的谓语只有一种,即动词谓语,不管哪种句子的谓语,少了动词就不行。汉语的句子却确有四种谓语:

(1)动词谓语句:花长得真美。他是上海人。(叙述句)

(2)名词性谓语句:今天星期三。他上海人。(判断句)

(3)形容词谓语句:这朵花真好看。(描写句)

(4)主谓谓语句:这个人头大身体小。(描写句)

后三类句子在英语中都不存在,都更难用主语的理论来框住。事实上,所谓判断句和描写句的主语都只能看做话题。

既然汉语四种谓语句中有三种是话题,剩下的动词谓语句中又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话题,那么用主谓模式来套用汉语是不合适的。话题—说明才比较适合汉语的情况。

三、结论

本文旨在从汉英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使用单位来对汉英语两种语言的结构进行对比。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第一步是对比两者的基本结构单位,正如我们所指出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言的细胞,它们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的结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英语以词为单位,汉语以带义的单音节(我们叫做“字”)为单位。因此,我们可以说,英语语法研究是在词本位的基础上,而汉语语法的研究是在字本位的基础上。研究了基本结构单位以后,第二步就是对比两种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讲“基本使用单位”,不论英语或是汉语,一般都会同意是“句”或“句子”。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属于主语—谓语型;而汉语句子是竹式结构,属于话题——说明型。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生出版社,1994.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2.

(4)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5)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4.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7)潘文国,《汉语的构词法研究:1989-1990》,[M].台北:台湾学生分局,1993. (8)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4(2).

(9)徐通锵,“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4(3).

(10)叶斯柏森,《语法哲学》,[M],中译本,北京:语文出版社,1924.

(11)赵世开,《现代语言学》,[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3.

[中英,语言,文化]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当今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巧,而且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中英翻译中,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英翻译基于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实践意义。翻译的中心研究是语言的转变及其相关问题。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中文与英文是不同的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对中文及相关背景知识是十分了解的,但是在学习英文时则会遇到很多问题。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翻译,不同的国家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对于翻译技巧的掌握,不仅需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还需要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习俗,这些对于中英翻译语言的对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字典《辞海》中,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翻译理论家趋向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处理翻译语言。翻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变化,更多的是文化传递。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需要使用语言,每一种语言又是独特文化的载体。在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中,对文化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明,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第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第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更重视物质文化财富,而西方人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财富。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不同国家间文化是不同的,在进行翻译时,国籍、历史、社会机制和生活方式都会影响翻译。翻译可能为文化所影响和限制,一些学者认为翻译是文化交际的内容,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是语言符号所反应的文化。翻译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翻译单词的意思,更需要我们了解语言知识。 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俗语。中文中有些关于佛教的俗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崇尚基督教,所以就会有很多关于基督教的俗语,如下地狱(go to hell)、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和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中国深受佛教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人都喜欢数字8,因为8象征着发财;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喜欢数字4,觉得意味着死亡。中国人民也习惯用古代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如盘古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等,西方国家则是有很多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表达,如争斗之源(an apple of discord)、薄弱环节(the heel of Achilles)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着不同的表达含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意义。 历史因素也会影响翻译。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文化,所以在翻译句子时应该注意历史因素和内涵。例如在中文中就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 Liang。译者应该向读者解释诸葛亮的人物背景。中国有堂兄、堂姐、表哥、表弟、姑姑、舅舅、伯伯等的说法,然而英语中仅仅是cousin和uncle。所以译者应该采取容忍的态度理解语言和文化。 地理因素通过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对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当男女爱陷入爱河时,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月老牵的红线,而西方人多认为是丘比特射的箭。如果某人脑袋不是很灵光,西方人常说笨蛋(as foolish as ass),中国人则常说笨得像猪一样,所以译者应该考虑到地理因素。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气候,比如中国人与英国人对西风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是岛国,英国人民就认为西风意味着温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廖国强夏宏钟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643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差异点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 谱系的差异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拼音(alphabetic)文字,单词有重音、次重音等,没有四种声调(tone),但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调(intonatio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表意(ideographic)文字,音节有四种声调变化,语调也很丰富。 2. 语言类型的差异 英汉语言从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主要通过词本身形态变化(inflected forms)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analytic language),即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word order)等手段来表示。 3.词汇的差异 1)功能上的差异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汉语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限制,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受限小,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英语中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英汉语言都有许多相同的构词手段,但重叠法汉语常用,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力戒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如:He hated failure,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risen above it,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2)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汉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远到近,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3)词义上的差异

汉英语言对比 重点知识

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可以用于什么方面? 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差异(汉语的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区别) 1.以语音的形式对自然界发出的声音进行直接的摹拟就是汉语的摹声格与英语 的Onomatopoeia。2.汉语的摹声格使用迭音词或迭音结构,大多表达为四种模式:AA,ABB,AABB,ABAB.英语的Onomatopoeia没有这种叠音形式,英语的拟声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这与汉语正好相反。3.差异:1、不同语言的民族各自固有的语音系统影响或限制。2、在摹拟相同的自然声响时,摹拟的角度不同。 3、“摹拟”过程中,加上自己民族的主观色彩或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发挥,极力拓展,以便使各自的语言更为形象,生动,逼真的结果。 双声,叠韵与Alliteration, Assonance的辨别 汉英隐喻的共性、个性分析-来源(汉英隐喻共性和个性产生的原则) 1.汉英隐喻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人类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以已知经验去认知未知的自然现象。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也总是建立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未知事物”究竟是什么,只有在同已知事物的对比中找出相似点,才能弄清。这便是隐喻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了一个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逐渐模式化,最后形成了隐喻这一人类的思维方式。 2.地域民族不同,社会文化,政治宗教,风土人情的差异以及时代进程的快慢会使人类获取的直接经验有所不同,因而人们对一事物与它事物间的联想就不同。汉英隐喻个性产生。 隐喻: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概念和理论。汉英隐喻都是一种比喻方式,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用它事物来阐明所要描绘的事物。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对比 班级: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姓名:卢芳学号:201105015 【摘要】: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第一步是对比两者的基本结构单位,正如我们所指出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言的细胞,它们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的结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英语以词为单位,汉语以带义的单音节(我们叫做“字”)为单位。因此,我们可以说,英语语法研究是在词本位的基础上,而汉语语法的研究是在字本位的基础上。研究了基本结构单位以后,第二步就是对比两种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讲“基本使用单位”,不论英语或是汉语,一般都会同意是“句”或“句子”。句子的问题非常复杂,从基本结构单位到基本使用单位,可以说,包含了句法问题的全部。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属于主语—谓语型;而汉语句子是竹式结构,属于话题——说明型。本文将在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的基础上对汉英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对比。 【关键字】:汉英对比,基本结构单位,基本使用单位,字本位,词本位,树式结构,竹式结构. 一、汉英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 1、从音韵讲起 萨丕尔强调文学形式的研究离不开音韵,我们想再进一步,强调语言结构,也就是语法的研究,也要从音韵讲起,从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它的动力特点讲起,看看音韵特点对一种语言的整个语言文字系统的影响。 对比两种语言的音韵特点,要从它们的“动力特点”着手。所谓“动力特点”,按照萨丕尔的说法,包括语言对音量、音势、音高(汉语中常指声调)等的敏感性,构成音节的不同方法,语音成分组合上的可能性等。他认为:“总起来说,这些动力因素对适当地了解一种语言的语音本性是和语音系统本身一样重要的,甚或更为重要。”根据萨丕尔归纳的几条,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汉语和英语在音韵上各自的一些特点: (1)在对语音除音色外三要素的敏感上 语音四要素音量、音势、音高、音色中,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只是各种语言所选择的具体的音位不同而已。而对其他三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就造成了各种语言特殊的“动力习惯”,对语言的组织发生了不同的作用。英语是音势敏感的语言,而汉语是音高敏感的语言。因此英语强调重音,重音可以成为划分各级语言单位的标准;而汉语则成为典型的声调语,声调对字、词、语、句各级单位的组成都有影响。 (2)在构成音节的方法上 汉语构成音节的方法非常单纯:前声后韵,声调则附骊在整个音节上。就汉语普通话来说,声母由21个辅音加上一个“零声母”组成;韵母由介音、主要元音、韵尾组成,共38个。声韵相拼的音节,除儿化音和轻声外,部分声调的又432个,分声调的有1376个。英语的音节构成就相当复杂,本来,英语的元辅音并不很多,据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封里的音标表所载,单元音才12个,辅音才24个,与汉语相去并不远。但由于英语中的辅音在构成音节时大多既可以出现在元音前,又可以出现在元音后,加上有大量的辅音连缀,因此如果仿照汉语“声母”、“韵母”的办法来分析,会达到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3)在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上 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即哪些音跟哪些音能组合,也就是构成音节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英语的辅音音丛特别丰富”。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语: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分析语: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名词化:Nominalization refers to the replacement of clauses,which contain finite verbs,with complex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nouns and noun adjuncts. 词化:lexic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vice that one word is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that one clause or phrase denotes. 形合: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 意合: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1.英语、汉语语篇模式 英语:演绎式是英语语篇结构的基本模式。英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一落笔就点明主题、交代要点。然后再逐层细叙、分析推理,较常按照从一般到细节、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 汉语:比较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或是螺旋式的思维模式 英译汉时破局重组化繁为简 Eg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推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 2 形合意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英语形合: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形态变化形式等其他连接手段 汉语意合: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局四字格 3英语句子扩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增加句子修饰语 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 基本句型的组合 4名词作形容词举例注意那些方面 报刊标题Job Opportunity Discrimination 科技文章space shuttle flight test program 注意方面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存在种种不同的语义关系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常常不能从字面上判断出来也不能简单的把前一个名词理解为修饰语而已 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往往还要联系其语境甚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过分堆积名词,认为这会使语言失去活力,缺乏动态感,有时还会造成语义含混,甚至产生歧义 几个名词连用,也会让人分不清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甚至分不清词类。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817049494.html,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作者:周振峰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 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 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 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期末重点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讲义 第1讲语言与文化概述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y intertwined. (1)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2) Language is a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Culture manifests itself both in pattern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in forms of activity and behavior.) (3) Language is the stimulus of culture (A flourished languag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2.English speakers are good at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the Chinese are apt to think in terms of images. 3.English speakers prefer analytical thinking while the Chinese prefer comprehensive thinking. 4.English speakers think more in a linear way while the Chinese think more or less in a curving way. 5.According to Whorf hypothesis, “The language that an individual speaks facilitates particular ways of thinking.” 第2讲英汉语发展简史1 1.Based on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形态分类法), English belongs to inflected language (屈折语), while Chinese belongs to isolating language (孤立语). 2.Based on 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结构分类法),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analytic language (分析语). 3.Based on genetic classification (谱系分类法), English belongs to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and Chinese belongs to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4.English is a West Germanic (西日耳曼语支) language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Anglo-Frisian dialects brought to Britain by Germanic invaders. 5.English is a phoneme language (表音文字) and Chinese is an ideographic language (表意文字). 6.The first people in England about whose language we have definite knowledge are the Celts. 7.After the Norman Conquest, English entered the period of Middle English. 8.The period from 450 to 1150 is known as Old English. From 1150 to 1500 the language is known as Middle English. The language since 1500 is called Modern English (1500-1700, early Modern English, 1700 until now, later Modern English). 9.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ords and English words: a) Letters in English are like strokes in Chinese. b) Morphemes in English are like radicals in Chinese. c) Chinese associative compounds (会意字) are like English compound words. 第3讲英汉语发展简史2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

英汉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一) 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二) 各种称呼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 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实例为出发点,力求多方位,全角度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为突出主题,注重意合,具有静态性,实说性和临摹性的分析语;而英语为突出主语,注重形合,具有动态性,虚用性和剪辑性的综合分析语。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特征有助于英汉互译工作,并能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英语特征;汉语特征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is atopic prominent , paratactic , dynamic, concrete, and chronicle, analytic language while English is a subject prominent, hypotactic, stative, abstract, non chronicle, 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s a great help to translatio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正是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类型、文字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词法上的差异,因此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必须使用汉语的句法来表达英语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语句法直译,译文将受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反之,汉译英时也必须采用英语的句法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熟悉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对正确地进行英汉翻译十分重要。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谓形合是指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是指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法特征是“形合”,注重语法形式和功能。句子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

中西语言文化对比

要对中西方语言文化进行对比,首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不同之处,只有全面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够更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化上的异同之处。 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有很多的农谚。如: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而英国人喜欢航海,故很多谚语都源于航海。如: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扬帆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二、风俗上的不同 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但是在英美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相反,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三、联想上的不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又是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共同感受,所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但有时候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民族也常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如;汉语用“一箭双雕”,而英语中用“一石二鸟”。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类似的还有: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In the land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挂羊头卖狗肉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 四、制度,信仰和世界观的不同 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红色的玫瑰,人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但颜色可以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由于特定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如在英语中黑色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