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研究III

Composed and Compiled by Dept. Prof. Li Yi-zhong

第三讲

2011年11月11日周五

一、中英文化语言对比概论

1.什么是对比语言学?

2.我国学者关于对比研究的主要观点

3.什么叫单项对比?什么叫双向对比?

4.学习中英文化语言对比的功能是什么?

5.什么叫正向迁移?什么叫逆向迁移?

6.如何利用好两种迁移学好英语?

一、中英文化语言对比概论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近年来,特别是对双语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通过对双语的比较、对比,互译、和信息转换从而得出普遍的语言和文化规律,从而极大地推动着外语教学和语言交际的发展,大大丰富了语言学宝库,成为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交际和语言教学的法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党号召全国人民奋起建设文化强国,证明语言文化已经超出其固有的界线,成为当今世界建设强大国家的法宝之一,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和国际意义!

对比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对亲属语言进行历时的比较,寻找共同点,确定亲属关系和原始母语;而对比语言学则是对任何双语进行共时性的对比分析,寻找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研究其成果对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外文化交际、翻译工作等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这种对比研究对语言学理论有好处,双语对比研究的成果有助于语言普遍现象的探索,可以大大丰富语言学理论。这种对比研究对语言学的应用也是有好处的,它为第二语言教学、翻译、机器翻译、同声传译、语言的有效交际、双语词典的编纂等应用领域提供了双语对应规律。受到广大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翻译界、外交界、对外汉语学界、以及一切交际领域界的广泛欢迎。

1.什么是对比语言学?对比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分析方法。例如,我国古代高僧对印度佛经

的翻译,日本在五六世纪时期对汉文的训读,中世纪欧洲各国以拉丁语为蓝本编写的本族语

语法书,总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对比语言学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们创立起来的。到了上个

世纪70年代中期,又由结构语言学派,对对比语言学做了更加完善的发展,正式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

但是对比语言学在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上又都是基于19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

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对比语言学所强调的是不

同语言之间在同一历史阶段共时性的比较。比较语言学则强调的是同一语言或相近语言现在

和过去历时性的比较。对比研究追求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从而找到交际的切入点,更

好地推动语言教学或第二语言习得,以便使人类相互之间更好地交际和沟通。而比较语言学

则是追根寻源,研究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发展和改善自己的语言,使之更加

完善,更加科学,更加富有前瞻性,以便使自己更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我国学者关于对比研究的各种观点:我国学者近年来也非常重视语言的对比研究。他们的主

要观点简介如下:

(一). 单向对比与双向对比

我国过去和现在都以英语做为主要外语,这为我们进行英语语言研究提供了方便。但是语言对比有单向和双向之分。而单向对比又因目的和任务的不同而分为英汉对比和汉英对比。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即本族语),英汉对比是以帮助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为目的的,通过对比加深对英语的了解,

提供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能力;汉英对比则主要是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使他们(外国人)对中文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把汉语译成英语的能力。双向对比则是互为兼顾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两种语言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比。

(二). 对比语言学的功用

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有助于语言普遍现象的探索。可以通过对比语言学,特别是双向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促进对英语和汉语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促进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和世界语言的融合。

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等完全依赖本族语和外语对比分析方法进行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结构语言学派非常重视语言结构的对比分析。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则认为各种语言之所以不同主要是表层结构的转换形式不同而深层结构基本上相同的,因此,对比分析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个深层结构代码转换的好坏与对比分析的深入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对比分析得到大多数语法学派的认可。只有直接翻译法教学流派(即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都主张排除母语干扰,不主张利用对比进行外语教学。这种理论主要来源于美国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即布龙菲儿德(Bloomfield)的语言学观点,这一理论观点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传到中国,盛极一时,到处是“听说领先法、视听法、情景法教材”铺天盖地,黑云压城!简直是不可一世,现在看一看,几乎销声匿迹了。现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国情,面对什么也不知道的中国人在那里放洋屁,短时间有些人没转过弯来,还在那里装模作样地听,时间长了,什么也没听懂,什么也没学着,就没有人再相信那一套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的那一套鬼把戏只能是自欺欺人了,再也没人买它的帐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还在上大学,这种方法在中国一推广,我就有反感!自有自己明白,别人都是糊涂蛋的教学法不是在进行外语教学,而是在搞愚民哲学!有这种主张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他们看到中国要兴盛了,要起来了,要走向世界了,他们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因此,要设置障碍,阻止历史车轮的滚滚先前!真是螳臂挡车不自量!我可以预言:得到大多数语言学界认可的对比法必将在中国,在世界各地兴起,因为这种方法才是最实用、最科学、最正确的方法!原因是:跨文化交际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那就是跨语言干扰,中国人学英语你不可能绕过汉语去学英语,绝大多数学英语的中国人只能在国内学英语,不可能人人都跑到英国,美国,去学英语,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在国内学英语就不能学好英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国内也是照样可以学好英语的,有些出类拔萃的还可以学得比英国人还英国人,比美国人还美国人,为什么不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只要我们正确地解决好跨语言干扰的问题,是完全可以做到:在国内学习和在国外学习一样好的。在对比语言学中有一项是专门对两种语言异同进行研究的,两种语言相同、相近、相似的部分就比较容易学,这在对比语言学上叫正向迁移;两种语言不同,相距甚远的部分学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在对比语言学上交逆向迁移。只要我们能把正向迁移发挥到淋漓至尽的地步,把逆向迁移缩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学好英语就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

(三). 对翻译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翻译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母语和原文的理解深度以及全方位的知识水平。对比研究的知识水平当然也在其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翻译就要获得两种语言之间信息的近似值,这就不得不进行有效地对比分析,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以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好的翻译作品不仅要求文字上要传情达意,而且要求在写作风格上要雅俗共赏!《红楼梦》的英译本翻译了九稿,每一稿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九种版本中我看了七种,最好的一种当属一对英国老夫妇的译本,这对老夫妇当年是英国剑桥大学毕业,是专门搞文学艺术的,他们在中国生活了四五十年,可以说是中国通了,北京话说的非常流畅,甚至连一些北京的乡土文化都了如指掌。但是我看了以后依然感到有不过瘾的地方,特别是一些诗词的翻译,只把意思翻译过去了,但中国诗词的那种韵问儿却丢失的无影无踪了。中国的古典诗词讲求格律,平平仄平,讲求对仗工整,讲求韵问,讲求内涵,寓意悠长,使人三日不知肉味!他们把红楼梦里的诗词几乎都译成了白话,毫无诗词的韵味,枯燥乏味,味同嚼蜡!

[中英,语言,文化]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当今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巧,而且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中英翻译中,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英翻译基于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实践意义。翻译的中心研究是语言的转变及其相关问题。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中文与英文是不同的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对中文及相关背景知识是十分了解的,但是在学习英文时则会遇到很多问题。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翻译,不同的国家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对于翻译技巧的掌握,不仅需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还需要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习俗,这些对于中英翻译语言的对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字典《辞海》中,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翻译理论家趋向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处理翻译语言。翻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变化,更多的是文化传递。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需要使用语言,每一种语言又是独特文化的载体。在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中,对文化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明,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第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第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更重视物质文化财富,而西方人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财富。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不同国家间文化是不同的,在进行翻译时,国籍、历史、社会机制和生活方式都会影响翻译。翻译可能为文化所影响和限制,一些学者认为翻译是文化交际的内容,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是语言符号所反应的文化。翻译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翻译单词的意思,更需要我们了解语言知识。 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俗语。中文中有些关于佛教的俗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崇尚基督教,所以就会有很多关于基督教的俗语,如下地狱(go to hell)、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和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中国深受佛教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人都喜欢数字8,因为8象征着发财;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喜欢数字4,觉得意味着死亡。中国人民也习惯用古代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如盘古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等,西方国家则是有很多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表达,如争斗之源(an apple of discord)、薄弱环节(the heel of Achilles)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着不同的表达含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意义。 历史因素也会影响翻译。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文化,所以在翻译句子时应该注意历史因素和内涵。例如在中文中就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 Liang。译者应该向读者解释诸葛亮的人物背景。中国有堂兄、堂姐、表哥、表弟、姑姑、舅舅、伯伯等的说法,然而英语中仅仅是cousin和uncle。所以译者应该采取容忍的态度理解语言和文化。 地理因素通过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对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当男女爱陷入爱河时,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月老牵的红线,而西方人多认为是丘比特射的箭。如果某人脑袋不是很灵光,西方人常说笨蛋(as foolish as ass),中国人则常说笨得像猪一样,所以译者应该考虑到地理因素。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气候,比如中国人与英国人对西风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是岛国,英国人民就认为西风意味着温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廖国强夏宏钟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643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差异点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 谱系的差异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拼音(alphabetic)文字,单词有重音、次重音等,没有四种声调(tone),但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调(intonatio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表意(ideographic)文字,音节有四种声调变化,语调也很丰富。 2. 语言类型的差异 英汉语言从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主要通过词本身形态变化(inflected forms)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analytic language),即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word order)等手段来表示。 3.词汇的差异 1)功能上的差异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汉语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限制,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受限小,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英语中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英汉语言都有许多相同的构词手段,但重叠法汉语常用,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力戒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如:He hated failure,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risen above it,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2)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汉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远到近,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3)词义上的差异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对比 班级: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姓名:卢芳学号:201105015 【摘要】: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第一步是对比两者的基本结构单位,正如我们所指出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言的细胞,它们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的结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英语以词为单位,汉语以带义的单音节(我们叫做“字”)为单位。因此,我们可以说,英语语法研究是在词本位的基础上,而汉语语法的研究是在字本位的基础上。研究了基本结构单位以后,第二步就是对比两种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讲“基本使用单位”,不论英语或是汉语,一般都会同意是“句”或“句子”。句子的问题非常复杂,从基本结构单位到基本使用单位,可以说,包含了句法问题的全部。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属于主语—谓语型;而汉语句子是竹式结构,属于话题——说明型。本文将在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的基础上对汉英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对比。 【关键字】:汉英对比,基本结构单位,基本使用单位,字本位,词本位,树式结构,竹式结构. 一、汉英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 1、从音韵讲起 萨丕尔强调文学形式的研究离不开音韵,我们想再进一步,强调语言结构,也就是语法的研究,也要从音韵讲起,从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它的动力特点讲起,看看音韵特点对一种语言的整个语言文字系统的影响。 对比两种语言的音韵特点,要从它们的“动力特点”着手。所谓“动力特点”,按照萨丕尔的说法,包括语言对音量、音势、音高(汉语中常指声调)等的敏感性,构成音节的不同方法,语音成分组合上的可能性等。他认为:“总起来说,这些动力因素对适当地了解一种语言的语音本性是和语音系统本身一样重要的,甚或更为重要。”根据萨丕尔归纳的几条,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汉语和英语在音韵上各自的一些特点: (1)在对语音除音色外三要素的敏感上 语音四要素音量、音势、音高、音色中,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只是各种语言所选择的具体的音位不同而已。而对其他三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就造成了各种语言特殊的“动力习惯”,对语言的组织发生了不同的作用。英语是音势敏感的语言,而汉语是音高敏感的语言。因此英语强调重音,重音可以成为划分各级语言单位的标准;而汉语则成为典型的声调语,声调对字、词、语、句各级单位的组成都有影响。 (2)在构成音节的方法上 汉语构成音节的方法非常单纯:前声后韵,声调则附骊在整个音节上。就汉语普通话来说,声母由21个辅音加上一个“零声母”组成;韵母由介音、主要元音、韵尾组成,共38个。声韵相拼的音节,除儿化音和轻声外,部分声调的又432个,分声调的有1376个。英语的音节构成就相当复杂,本来,英语的元辅音并不很多,据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封里的音标表所载,单元音才12个,辅音才24个,与汉语相去并不远。但由于英语中的辅音在构成音节时大多既可以出现在元音前,又可以出现在元音后,加上有大量的辅音连缀,因此如果仿照汉语“声母”、“韵母”的办法来分析,会达到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3)在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上 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即哪些音跟哪些音能组合,也就是构成音节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英语的辅音音丛特别丰富”。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doc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 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 作。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在下编这部分,一开头就开始讲明了字与文化的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字,没有了文字文化也会慢慢失去传承。 从词语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的过去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来。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例如,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便不能撇开文字。现在和钱 币相关的字,像财、货、贡、赈、贷、赊、买(買)、卖(賣)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何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行。又如当初造字时“纸”字何以从纟(糸)呢?那是因为在蔡伦没 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还有“笔(筆)”字,从“竹”从“聿”,《说文解字》解释说:“聿,所以书也。”就是说,聿是用来写字的工具。秦汉时期,笔杆大多是用竹子做的, 所以又加了竹字头。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语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现在姑且舍去几个文化较高的族语不谈,单从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些少数部族的语言里找几个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针婆”,云南的少数民族叫“结婚”做“买女人”。从这两个语词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社会对于妻子的看法和 买卖婚姻的遗迹。当我们调查文化较低的族语时,遇到抽象一点的语词,像代表动作或状态一类的词,往往比调查看得见指得着的东西困难得多。可是一旦明白他们的造词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 比方说,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发怒”做“血滚” ,“欺负”叫“看傻”,“伤心”叫“心冷” ,这几个词的构成,多少都和这些动作或状态的 心理情景有关。在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知识所能解答的范围以外,往往也容易发生许多神意的揣测。例如,福贡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黄马吃水” ,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 日食叫太阳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语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块。所谓“借字”就 是一国语言里所糅杂的外来语成分。它可以表现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 言上所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例如把外国语词的声音转写下来,或混合外国语言和本地的意义造成 新词。就像纯音译的:软椅叫沙发(sofa ), 咖啡 coffee 、可可 cococa、

中英文化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因为两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美学观点都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反映在分属两种不同文化的听、说、读、写和译等语言交际活动中。因为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异性”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必然导致不同的文化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语言文字本身这几个方面来对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实行分析。 1 物质文化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 英国曾是一个极富有攻击性的国家,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统治着这个世界。而对于自己的国家,英国人似乎并没有任何“破坏性”,上百年的古建筑没有一丝一毫的破坏,狭窄的只能容下两辆车的街道出现在伦敦的中心地段,五层楼的老宾馆没有电梯。你也许觉得这些很难想象,但英国人乐于继承这些事物,哪怕它几个世纪从未改变过。中国人讲究一个破旧立新,有了新鲜事物,就把旧的彻底清除。现在我们城市的街道上甚至找不到超过20年历史的建筑。我不能说这意味着我们留不住历史,但却能够说明英国人不会破坏历史。在人口日益膨胀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通过重新建造更高的建筑以满足人口的需要。英国以它们不多的人口,有理由让每一段承载着历史的建筑、街道到如今还安然竖立。这样的保守让英国的现代与历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的不协调。这可能有些奇怪,矮小的三层建筑旁盖起了全新的摩天大楼,但这就是英国。 2 中英文化在精神方面上的差异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文化背景等,如西方现代的自由平等观点、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都源自于古希腊文化,而中国受儒释道影响较深刻 英国人的性格似乎也带有这样那样的保守。英国人不善言谈,更尽量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认为过度的亲密往往带有几分不礼貌。这样性格一方面被称为保守,在另一方面又被称为绅士,永远彬彬有礼,虽然有很多的规矩规范着自己。但不要以为这样的英国会停滞不前,他们的开拓探索精神也是出了名的。在英国,在剑桥,就仅仅是在三一学院里,几百年来无数个未知的奥秘被揭开,无数个为人类进步奉献一生的科学家曾在这里完成他们的事业。英国,不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本文是北京师大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在汉语文化学院成立大会上所作学术讲演的提纲。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据国内学者说有500多种。我没有看到关于500多种的资料和论述,大概这是基于任何一个人说了文化是什么就算是一种定义所得出的数字。据国外哲学家说,现在已有20多种定义;大概这是就比较权威的著作而言,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由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又由于有人不研究文化本身,而热衷于在定义中折腾,所以有的学者主张“最好不下定义”。我想这是希望人们把精力集中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研究,不要在定义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不是“定义不可知论”。定义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出发时的认识和到达既定目标时的认识会有差别,甚至可能是较大的差别。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定义还是需要的。 我比较同意如下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要点。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2.即使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也是文化。3.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画的画,蚂蚁所堆积的蚁山,蜜蜂所造的巢。4.文化是人类有意创造的,无意识形成的东西不是文化,例如婴儿涂抹的东西。 当然,任何定义都不能把定义对象囊括无余,对象的边缘也常常是模糊的。例如对于弱智者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界定?这是值得研究的。 二文化的分类 关于文化的分类,说法很多,角度也多种多样。有的学者还从教学或学习的角度又重新分类。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在这一前提下再参考教学或学习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再分类,否则类是分了,条分缕析,但是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却难以遵循或自乱其例。 我把文化分为三类: 1.物质文化:衣食住行 这是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社会文化: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 这是上层建筑中的主体。 艺术虽然主要也是凭借物质显现,但是物质不是其本身。例如雕塑、绘画。 民俗无所不在。它实际是民族哲学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现。但是民俗的来源(或者说对它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多元的:自然规律、生活规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政治制度、学术流派、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等。但是民俗的整体却不是这些来源、决定性因素的拼合,而是经过了民族的选择、加工,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哲学观念。 宗教是超国界、超民族的。即使是外来宗教也是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任何宗教当它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落脚生根,就必须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即吸收本土文化的营养,以适应当地人民的心理、习惯。这样,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也就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对于中国都是外来的,但是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因而在中国生根了,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袄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就被排淘汰了。即使是佛教,其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68050539.html,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作者:周振峰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 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 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 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国际教育杨亚丽201322050762 摘要: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它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 关键词:语言;文化;汉语教学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各个国家文化相互影响,而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途径就是通过语言。文化传播离不开语言的传播。人们的交际背景、社会制度、思想方法、观念、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存在信任和理解的障碍。只有了解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一个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社会习俗、是非标准等文化因素,才能提高我们有意识的和有志向的交际技能。 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包括了语言,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而语言只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语言是音义结合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的核心是语义,而语义又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语义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认识和态度,记载了该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思维方法。不同的语言社团各有独特看待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各自个性化的语言。同时,他们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他们文化系统的线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1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2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特定的语言并非总是和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而是呈现出种种复杂的情况。比如同样是使用英语或西班 1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 2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着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

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汉英语言文化对比翻译

汉英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语言文化差异 (3) 1、词汇本身的意义 (3) 2、词汇的文化差异 (3) 二、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4) 1、文化行为差异 (4)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 (4) 三、语言的理解与分析 (4) 1、结构分析 (5) 2、语义分析 (6)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心理过程即对两种语言的分析理解过程。这一理解过程是汉英翻译的关键。只有理解判断正确,做到表达自然地道,再现原文风格。 [关键词]文化差异分析翻译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汉英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表面上看,汉英翻译只是把汉语原文的表层结构直接转化为英语的表层结构,但是这并不能正确刻画出译者所经历的语言心理过程,即理解过程。汉英翻译的过程不是汉语(原文)一字词对应一英语(译文),而应该是汉语(原文)一理解、分析 +对比、选择一表达一英语(译文 )。汉英翻译不是“对号入座”,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汉英翻译必须采取英文的句法来表达汉文的意念。如照汉语逐词硬译则译出来的只不过是一堆让人费解的英语拼凑罢了。从语言心理的运作上看,译者须先将汉语语法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的深层结构了解清楚,并分析成若干语法与语义单位,然后再将这些单位一一转化成英语的语法及语义单位,最后经过重整组合才能成为译作。以下即是对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分析。 一、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语: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分析语: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名词化:Nominalization refers to the replacement of clauses,which contain finite verbs,with complex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nouns and noun adjuncts. 词化:lexic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vice that one word is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that one clause or phrase denotes. 形合: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 意合: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1.英语、汉语语篇模式 英语:演绎式是英语语篇结构的基本模式。英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一落笔就点明主题、交代要点。然后再逐层细叙、分析推理,较常按照从一般到细节、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 汉语:比较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或是螺旋式的思维模式 英译汉时破局重组化繁为简 Eg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推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 2 形合意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英语形合: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形态变化形式等其他连接手段 汉语意合: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局四字格 3英语句子扩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增加句子修饰语 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 基本句型的组合 4名词作形容词举例注意那些方面 报刊标题Job Opportunity Discrimination 科技文章space shuttle flight test program 注意方面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存在种种不同的语义关系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常常不能从字面上判断出来也不能简单的把前一个名词理解为修饰语而已 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往往还要联系其语境甚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过分堆积名词,认为这会使语言失去活力,缺乏动态感,有时还会造成语义含混,甚至产生歧义 几个名词连用,也会让人分不清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甚至分不清词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