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运动负荷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运动负荷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运动负荷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运动负荷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方法

一、了解几个名词

(一)、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三)、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运动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项目。

(四)、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二、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每学期对所有体育教师体育课进行1次以上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填好两张表作好两个分

析)

1、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表(表一)

2、体育课密度测量表(表二)

附:(表一)(男女各抽测3名学生、每生一张)

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表

学校:上课教师:测量者:记录者:班级:受试者:性别:测量时间:

结束部分

运动负荷曲线图

分析运动负荷检测分析应包含教师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2、策略

3、改进措施等

附(表二):每学期填写一张:例:

体育课密度测量表

学校:上课教师:班级:测量者:记录者:测量时间:

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简易检测方法

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简易检测方法 体育教学中对运动负荷的把握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质发展的大事,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适宜的负荷量,首先要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再确定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练习的次数。在体育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引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 望,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如若学生精神饱满,运动欲望较强,可以适当的增加预定的运动负荷,相反则减少运动负荷。在练习过程中也要再仔细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变化情况,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来调整运动负荷。 闻,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用“听”的方法来判断学生的负荷情况,在教学中听到学生在运动中呼吸比较急促,喘息的比较厉害,则应降低他们的运动负荷。相反,则增加其运动负荷。 问,其实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练习者最有发言权,他们可以更直接的感受到负荷量的大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询问学生练习的感受。另外,平时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作息、饮食及学习时间等情况,对制定适宜的运动负荷也是有帮助的。 切,在运动过程中,除去环境、心理刺激或疾病等因素外,心率和运动强度间存在线性关系,所以用心率(脉搏)来换算运动强度是非常简便且可靠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要把握比较适宜的运动负荷,最好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会自测心率,然后采用年龄减算法(运动适宜心率=180-年龄)来判定运动负荷是否适宜。 1)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是体育锻炼中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体运动时,身体要承

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物质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由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等原因,运动后便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但经过休息调整,消耗的能量物质又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疲劳也随之逐渐消失。从疲劳到疲劳消失的这一过程叫恢复过程。恢复过程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贮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 (2)运动过度疲劳综合症 运动过度是指运动者在锻炼过程中承受的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所能正常承受的能力。 一般表现为参加锻炼后的第二天,锻炼者感到疲劳或肌肉酸痛僵硬、精神不振,出现所谓“锻炼的延续效应”。严重者还会产生注意力涣散、容易激动等心理症状,以及睡眠不好、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等。 出现运动过度的一般症状后,可以通过增加两次锻炼之间的休息时间、减小锻炼的运动负荷等方法加以缓解。但严重者,还需要采取增加营养、接受理疗和按摩等措施,尽快使机体得到恢复。否则,会导致症状进一步恶化。 运动负荷过大是引起运动过度症状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合理的休息或饮食质量差、营养不平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整理)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作者:梁海燕(通识甘肃张掖临泽三期通识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1 / 591 ?发表日期:2010-12-03 09:49:50 人教版课标初中体育七年级-九年级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考身体锻炼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七年级(1)(2)(3)(4)个班体育课教学,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3.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4.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

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5.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6.教学课时:2课时 7.教学过程: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认识和策略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认识和策略 摘要: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认识,对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负荷、认识、策略 前言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

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2)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身感疲劳。 (3)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

运动负荷分析

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分析 关键词】体育课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负荷;脉搏频率 当进行体育锻炼时,体内代谢过程比平时大为增加,能量消耗增加;锻炼后,能量物质的恢复更充分,可达到比锻炼前更高的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增加,这是体育锻炼增加体质的基本原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某高校大学一年级某班60人,以1次体育课为例进行运动负荷监测。 1.2 方法 分别测定课前安静时、课的开始部分、课的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脉率。课开始的准备部分为9 min;课的基本部分为27 min,分别测第2、7、12、17、22、27分钟脉率;结束部分为4 min。 以每分钟脉搏平均值为基础,以课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数、各部分每分钟平均脉搏数、主要教材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数绘制脉搏测定曲线图,计算平均生理负担量和生理负荷量等级,确定生理负荷量指数。要特别注意课前安静时脉率,尽量设法排除课前影响脉率的各种外部因素,否则,计算出来的生理负荷指数可因安静时的脉率的上升而偏低。 2 结果 课前安静时脉率为80次/min;课的开始部分脉率为100次/min;课的基本部分第2分钟脉率为128次/min,第7分钟脉率为130次/min,第12分钟脉率为142次/min,第17分钟脉率为158次/min,第22分钟脉率为178次/min,第27分钟脉率为140次/min;结束部分脉率为100次/min。 通过分析得知,此次体育课的平均生理负荷量脉率为133次/min,已知课前安静时的脉率是80次/min,所以生理负荷指数为:128/80=1.6。通过对照运动强度指数评定表可知,这次课的生理负荷量等级属于中等。 3 讨论 一般来说,心、肺功能锻炼的最佳运动强度是在心脏每搏输出量的最大范围内,多数在140~150次/min之间。如果脉率超过180次/min、运动时间达20min以上,约需12 h才能恢复。所以,一般体育课中的最高脉率以不超过180次/min为宜。体育课的密度一般在25%~45%之间。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教学设计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教学设计 十二中学刘宏雷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为本章重点的教学内容之一,而且教学内容又具有知识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思想: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优点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及大量的探究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以及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 (2)运动与休息的关系; (3)自觉养成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并在运动后积极休息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如何根据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问导入课题。 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锻炼无须刻苦努力,跟自己过不去。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非常刻苦,练得越狠,锻炼的效果越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正确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负荷?”——导出运动负荷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通过观察得知:哪些运动图片的负荷量大,哪些运动图片的负荷强度大。 (三)、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提出问题:“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 1、用跷跷板的直观形象说明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负荷量大,负荷强度相应降低,反之,负荷强度相应增加。 (四)、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超量恢复”的概念。 2、教师讲解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必要性。 3、根据学生阅读课本,提问“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4、教师总结“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5、拓展:运动负荷安排的两种模式介绍——学生根据介绍的讨论安排第三种模式。 (五)导入问题: “大家都知道,合理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但是如果我们只是重视体育锻炼而不注意适当休息,是否会影响健康呢?”——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转移到合理安排休息的知识点学习上。 (六)教师向学生讲解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述人体机能提高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合理安排休息对增进健康和促进身体发育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合理安排休息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 (七)然后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平时“锻炼——休息——学习和睡眠”的问题上,进而通过说明睡眠不是唯一的休息的方式而引出“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的概念,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和休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六、综合练习、加深认识。 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完成问题: (1)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分析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分析精品文档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分析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应用自我检测,增加运动潜质。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 1 / 5 精品文档

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每分。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而睡眠、休息时则减缓。参加运动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之加快。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 1.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 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在增加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每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高脉率可以达到220次每分。最高脉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通常,比较适宜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内。由于人们的体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出自己最为 2 / 5 精品文档 适宜的运动脉率: 适宜的运动脉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安静是的脉率 2.脉率的测定方法 1.准备一块秒表; 2.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 3.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6秒种的脉搏跳动次数;

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之令狐文艳创作

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是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两个指标。 令狐文艳 一、体育课密度的评价 体育课的密度是指课中各种活动合理应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也称为教学密度。一般来说,体育课的活动可分为五种:教师的指导(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等)、学生做练习、相互帮助与观察、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整队、调动队伍等),这些活动中某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 评价体育课的密度和课中各种活动所占时间比例安排得是否得当,应建立如下指标: 1、课的密度和各项活动时间的分配,是否依据课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负荷能力,以及场地器材、上课时间与气候条件,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组织是否严密。

3、观察教学方法、技巧的应用是否灵活、合理、有效。 4、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到自觉地遵守组织纪律;是否发动学生相互保护和相互帮助,提高时间利用率。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评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所承担的生理负荷,它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方面。反映着练习过程中身体的生理机能变化。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这是评价体育课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可建立如下考查指标: 1、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遵守了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依据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渐加大的原则。 2、运动负荷是否根据课的任务和要求来安排。 3、运动负荷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的实际。

4、运动负荷安排是否考虑到教材的性质、活动范围、难易程度、练习强度,以及与学生的生理特点之间的关系。 5、安排运动负荷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其他体力负担量、气候变化以及学生的生活制度等因素。 6、是否考虑到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课后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运动负荷的测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2、学生自我感觉法。 3、生理测定法。 一堂课中学生平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叫平均心率。体育课的平均心率,小学应是120—130次/分,初中生应是130—140次/分,高中女生应是130—140次/分,高中男生应是130—150次/分为宜。

运动负荷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方法 一、了解几个名词 (一)、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三)、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运动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项目。 (四)、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二、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每学期对所有体育教师体育课进行1次以上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填好两张表作好两个分

析) 1、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表(表一) 2、体育课密度测量表(表二) 附:(表一)(男女各抽测3名学生、每生一张) 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表 学校:上课教师:测量者:记录者:班级:受试者:性别:测量时间:

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a14031556.html, 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分析 作者:高嵘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第10期 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进行运动练习时必然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而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则直接影响其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常常作为我们评判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究竟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它应如何定义?对这一基本前提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则直接影响我们对体育课运动负荷本质的把握,也制约着我们将运动负荷作为体育课教学评价参照时的科学性把握。 一、国内有关体育课运动负荷概念定义的简要回顾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体育理论》教材中就已提出了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的概念,但该教材并未对运动负荷做出明确的定义,只在其测定与评定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方法中重点介绍了脉搏测定方法[1]。其后从体育理论课程中分化出来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将体育课 的运动负荷定义为“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的…量?和…强度?”;并指出,“动作的质量也会对运动负荷大小有影响”[2]。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体育课心理负荷”有关研究的出现[3][4],其后的于90年代出版的有关学校体育学教材,也相应地增加了体育课心理负荷这一概念[5]。于是,体育课程的 负荷这一概念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将其定义为:学生在课中所承受的身心刺激及其值,它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是指学生从事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其心理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所承受的心理刺激及心理能耗[6][7],或者“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与强度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注意、情绪、意志等方面的变化,主要以“注意”、“情绪”、“意志”三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评价[8]。 然而,九十年代中后期,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技术传授的传统体育教学范式受到了诸多质疑或批判,而随着部分学者对观摩课、评优课中与运动负荷有关的“心率曲线”[9]和“心理负荷”概念及其测试评价标准的质疑[10],体育课运动负荷这一概念在步入21世纪后逐渐淡出了学校体育学及其有关的著作和教材。而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开始,特别是对新体育课程理念、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强调,体育课运动负荷评价指标也不再作为体育观摩课、评优课中的重要评价指标,甚至被弃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周登嵩教授主编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则启用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这一概念,其意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的反映”[11]近年来,随着大家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问题的正视和新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体育课运动负荷这一问题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作为评价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参照指标。 二、对国内体育课运动负荷概念的归纳分析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学习目标: 1.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 2.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3.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学习内容: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 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 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早正常情况下, 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每分。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而睡眠、休息时则减缓。参加运动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 之加快。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 (一)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 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在增加了, 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每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高脉率可以达到220次每分。最高脉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 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通常,比较适宜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内。 由于人们的体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出自己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 适宜的运动脉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 + 安静是的脉率

学校体育 测负荷、密度表

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表 任课教师: 课的部分 测定时间 测定时练习内容 脉搏次数 备 注 课 前 5 安静时 62 基 本 正 常 准备部分 3 整队 66 5 慢跑 78 10 徒手操 78 基 本 部 分 12 徒手操 84 14 讲解、示范 94 17 8字绕膝练习 96 20 运球练习 108 23 纠正错误 96 25 练习 114 26 练习 126 27 讲解 96 30 开始行进间运球 96 32 行进间运球 114 35 教师讲解 96 37 完整技术练习 132 结束部分 40 整队 120 41 整理活动 108 45 下课 90 课 后 5 恢复脉搏 84 教学内容:篮球行进间运球 任课教师:李晨 受试者:学生-体育委员 平均脉搏:97次/min 根据曲线图波动状况分析运动负荷为一般水平,有效的达到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技能技 78 94 96 96 108 114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min 次min 体育课运动负荷脉搏测定曲线图 132 126 97

术的目的,脉搏曲线波动过大,说明每次练习的间隙时间过长,所以应该更注重合理分配练习与间隙时间,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体育课密度测量表 教师:李晨 部分 顺序 教学活动内 容 各项活动名称 活动结束时间 合理时间 不合理时间 备注 指 导 练习 措施 互帮 休息 开始 部分 1 整队 √ 1min 14:40—15:25 2 慢跑 √ 3min 3 徒手操 √ 7min 基 本 部 分 4 教师讲解、示范 √ 12min 5 纠正错误 √ 12min 6 教师组织 √ 13min 7 学生观察 √ 13min 10s 8 带球上篮 √ 16min 9 整队 √ 16min 10 观察 √ 16min 11 带球上篮 √ 17min 12 换队形 √ 18min 5s 13 观察 √ 19min 3s 14 带球上篮 √ 20min 15 集合 √ 20min 16 教师讲解 √ 21min 20s 17 正确示范 √ 21min 18 讲解 √ 21min 5s 19 变换队形 √ 22min 10s 20 观察 √ 23min 15s 21 整队 √ 23min 2s 22 教师讲解示范 √ 26min 40s 23 布置场地 √ 26min 24 教师讲解 √ 27min 10s 25 观察 √ 32min 1min 26 练习 √ 34min 27 纠正错误示范 √ 34min 结束 部分 28 教师讲解 √ 35min 29 集合 √ 36min 30 放松 √ 39min 31 总结 √ 43min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前言】: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着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的生理机能一系列变化。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生的机能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增加是逐步的、适度的,增加过快、过猛,不仅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产生意外的伤害事故。所以,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课结束前,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学校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来安排运动负荷。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如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复习课一般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安排大一些。 2、运动负荷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水平。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安排运动负荷还应考虑其他有关的制度,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练习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3、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调节运动负荷。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 教学内容: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场地器材篮球41只录音机1台篮球场一个。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2' 1、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并向教师报告。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注意事项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要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准备部分(8' 一、配乐游戏小渔网4' 方法:游戏开始担任小渔网”的同学在场内用手触及正在跑动的其他同学其他同学用各种躲闪、摆脱动作在场内积极跑动被触到者加入小渔网”等小渔网”扩大到四人时重新组成二个小渔网”进行活动。以此类推逐渐组成许多小渔网”直到剩下最后一名时游戏结束。 教法:讲解示范师生按规则集体练习。 要求:鱼”要机智、灵活、勇敢。鱼网”要动脑筋、协力、果断、快速。 规则:

1小渔网”不得松手触人。 2在游戏过程中不得逃出界外被迫出界者作被触到论处。 二、熟悉球性(4' 方法:球绕肘转、绕腰、膝转、“8字绕环指尖拨球各种姿势的抛接球 等。 组织:散点练习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 要求:球尽量不要落地。 基本部分(30' 一、运球(6' A、高低运球B、单手前后左右运球C、左右手交替运球D、体前变向运球E、胯下运球F、急停急起运球。 重点:运球的手型按拍球的部位、力量。 要求:原地和行进间交替进行。护球尽量眼睛注意前方。 二、抢运球(5' 方法在整个篮球场上进行。一半同学持球另一半同学无球。游戏开始持球同学在场内运球在运球中要躲避无球同学的抢断无球同学则用合理的动作进行抢断球一旦抢到球后互换。规则A、无球者不得用推、拉等 犯规动作抢球B、发生被迫运球出界或违例情况按被抢断论处。 重点:对球的控制与掌握难点技术要准确熟练。 三、原地二人一球传接球(3'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四、原地二人一球运球、传球(2' 重点:技术的衔接连贯 五、4人一球行进间运球后传球(4'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1.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在体育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 在课前的备课中周密的安排运动负荷,要重视并且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例如,跑的项目和投掷项目它们的运动负荷不同,那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不能100米跑两次,掷实心球也掷两次。确定任务时,新授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 2.合理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

--连续立定跳远。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九年级(1)(2)(3)三个班体育课教学,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3.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4.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

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5.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6.教学课时:2课时 7.教学过程: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成人安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 教学内容: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与对球得控制与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英勇、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得优良品质与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得集体主义精神。 场地器材篮球41只录音机1台篮球场一个。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2’) 1、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并向教师报告。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得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注意事项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要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准备部分(8’) 一、配乐游戏小渔网4’ 方法:游戏开始担任“小渔网”得同学在场内用手触及正在跑动得其她同学其她同学用各种躲闪、摆脱动作在场内积极跑动被触到者加入“小渔网”等“小渔网”扩大到四人时从头组成二个“小渔网”进行活动。以此类推逐渐组成许多“小渔网”直到剩下最后一名时游戏结束。 教法:讲解示范师生按规则集体练习。 要求:“鱼”要机智、灵敏、英勇。“鱼网”要动脑筋、协力、果断、快速。规则:

1“小渔网”不得松手触人。 2在游戏过程中不得逃出界外被迫出界者作被触到论处。 二、熟悉球性(4’) 方法:球绕肘转、绕腰、膝转、“8”字绕环指尖拨球各种姿势得抛接球等。 组织:散点练习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解放模仿、创造练习。 要求:球尽量不要落地。 基本部分(30’) 一、运球(6’)A、凹凸运球B、单手前后左右运球C、左右手交替运球D、体前变向运球E、胯下运球F、急停急起运球。 重点:运球得手型按拍球得部位、力量。 要求:原地与行进间交替进行。护球尽量眼睛注意前方。 二、抢运球(5’)方法在整个篮球场上进行。一半同学持球另一半同学无球。游戏开始持球同学在场内运球在运球中要躲避无球同学得抢断无球同学则用合理得动作进行抢断球一旦抢到球后互换。 规则A、无球者不得用推、拉等犯规动作抢球B、发生被迫运球出界或违例情况按被抢断论处。 重点:对球得控制与掌握难点技术要确凿烂熟。 三、原地二人一球传接球(3’)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四、原地二人一球运球、传球(2’) 重点:技术得衔接连贯

人教版 九年级 体育与健康 第一节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教案设计

第一节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一、学情分析: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 主要包括 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三、教学目标: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 1 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四、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依据

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依据 东莞市石排镇独洲小学——黄作锋 [摘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承受和应该承受多大的运动负荷,取决与主客观许多因素,在课堂中,经常对这些决定因素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依据这些因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变化,对负荷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调整,是实现在课堂中对运动负荷科学合理、安排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运动负荷体育教学学生 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中都是关键问题。在教学和锻炼中没有运动负荷,就不会有锻炼和教学效果,而如何运动负荷安排不当,就会导致运动损伤等不良后果,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负荷是对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更是评价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往往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目的。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极大重视。那么体育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负荷呢? 一、依据教案内容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新课标的理念提出后,有各种新兴的体育运动走进我们的课堂,比如各类体育活动、地方传统项目和民族体育活动。

在这些项目当中,不同项目的活动具有不同的运动特点,对学生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同时,每一个具体运动项目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人体所产生的刺激也不相同,因此运动负荷是不同的。所以,在研究如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时,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该项目运动的固有特点,爱派不同的运动负荷。在一般的情况下,运动项目的强度越大,那么运动量就要相应减少,运动强度小多,我们就应该增加相应的运动量。如在体育课的项目广播操、体操、投掷和跳跃等项目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增加练习次数,提高练习技术要求和高度来增大运动负荷;在田径课跑步的练习中运动强度相对较大,我们可以相对地减少练习的次数,缩短练习的距离,增加练习过程中的休息时间来调整运动负荷等等。 二、依据学生的特点作整体预计 在现代体育教育的领域里,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关键就在于有一定运动强度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学生的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把握应该在教案制定时就应该有个整体的预计。由于不同类型的课任务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同,运动负荷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训练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展、体质强弱等方面,同时要考虑课的内容、性质、活动范围、难易程度、练习强度以及与学生生理特点之间的关系。 小学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游戏为主要内容。在组织学生上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