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庄子选读纲要

庄子选读纲要

庄子选读纲要
庄子选读纲要

庄子选读纲要

参考书目

注释部分:

1、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2、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3、焦竑撰:《庄子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释德清撰:《庄子内篇注》(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夫之撰:《庄子解》,《船山全书》第13册,长沙,岳麓书社,1992

6、宣颖撰:《南华经解》(曹础基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7、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8、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内附: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沈啸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9、胡远濬撰:《庄子诠诂》(吴光龙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6

10、刘文典撰:《庄子补正》(赵锋、诸伟奇点校),合肥/昆明,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11、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庄子新释》,济南,齐鲁书社,1993

12、钱穆撰:《庄子纂笺》,《钱宾四先生全集》第6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3、关锋撰:《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陈鼓应撰:《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初版;2009,修订版

15、曹楚基撰:《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修订版;2007,修订重排版

16、王叔岷撰:《庄子校诠》,北京,中华书局,2007

研究部分:

1、曹础基撰:《庄子浅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2、刘笑敢撰:《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崔大华撰:《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陈鼓应撰:《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崔宜明撰:《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王德有撰:《以道观之:庄子哲学的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陈少明撰:《<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王博撰:《庄子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爱莲心撰:《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0、吴怡撰:《逍遥的庄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绪论:庄子的生平与著作

庄子(369BC—286BC),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癕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列御寇》,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册,第1049—1050页。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839页,中华书局,1983。下简称“陈译”。)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为何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第4册,第920页。陈译,第205页)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係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

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第3册,第687-688页。陈译,第515页)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徐无鬼》,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第4册,第843页。陈译,第641页)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秋水》,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第3册,第605页.陈译,第442页)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列御寇》,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第4册,第1062页.陈译,第850页。)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杆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秋水》,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第3册,第603-604页.陈译,第441页。)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如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其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册,第2145页。)

兹将刘笑敢先生统计的道、德、性、命、精、神、道德、性命、精神这九个词语或概念在九种先秦典籍中出现的情况(次数)表示如下:

逍遥游

对于什么是“逍遥”,在魏晋时期,就有两种十分著名而又互不相同的解释。一种是郭象的解释。郭象说: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册,第1页)

另一种是支道林的解释。支道林说: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旨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余嘉锡撰:《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0-221页)

文章开头,庄子便编造了一个由大鲲化为大鹏并飞往南冥的寓言,随后又引《齐谐》以及“汤

问棘”以证其寓言,是谓寓言之中有重言。《庄子》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杂篇·寓言》)

林希逸曰:“此段只是形容胸中之广大之乐,却设此譬喻,其意盖谓人之所见者小,故有世俗纷纷之争,若知天地之外有如许世界,自视其身虽太仓一粒,不足以喻之,戴晋人所谓蜗角蛮触亦此意也。”(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2页) 大鹏并不逍遥。曾运乾先生曰:“彼大鹏必抟扶摇,一待也;海运必以六月息,二待也;九万里之积风,三待也;背负青天莫之夭阏,四待也。其所待者四,尚何逍遥之有乎?”(杨树达撰:《曾运乾传》,载曾运乾撰《音韵学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卷首)

水不深,其载大舟也无力;风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无大风,则大鹏难以起飞。此即支道林所谓“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余嘉锡撰:《世说新语笺疏》,第220-221页) 蜩与学鸠之讥大鹏,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即支道林所谓“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余嘉锡撰:《世说新语笺疏》,第220-221页)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与蜩、鷃、学鸠同。

宋荣子、列子,虽与众人异,然亦非逍遥者也.潘雨廷先生曰:“宋荣子者,明其小而去之,惜尚未树于大也;列子者,大而犹有所待者也。”(潘雨廷撰《庄子析文》,《易与佛教·易与老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王夫之曰:自“知效一官"以上,三絫而乃逰无穷。前三者,小大有殊而各有穷也。穷则有所不逍,而不足以及遥矣。视一乡一国之知行,则见为至人:彼之所不至者多;而此皆至也。视宋荣子则见为神人:彼于分有定,于境有辨,以形圉而不以神用;而忘分忘辨者,不测之神也。视列子则见为圣人:彼待其轻清而遗其重浊,有所不极;若逰无穷者,尘垢糠粃皆可御,而不必泠然之风,则造极而圣也。于乡国见其功名,唯有其己;内外定、荣辱辨,乃以立功;御风者,去己与功而领清虚之誉、远垢浊之讥,自著其名而人能名之。(王夫之撰:《庄子解》,《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3册,第86—87页)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天正、御六气者,乘化也。乘化者,顺化也,顺其自然也。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成玄英曰:“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故就体言至,就用言神,就名言圣,其实一也。诣于灵极,故谓之至;阴阳不测,故谓之神;正名百物,故谓之圣也.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用名殊,故有此三人之别。此三人者,则是前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人也。欲结此人无待之德,彰其体用,乃言故曰耳。"(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册,第22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中论无我之境数语,似可为《庄子》“至人无己”一语作注。

名者实之宾也.林希逸曰:“名不出于我而出于人,则是在外者也,以名对实,则是实为主而名为宾.吾不为宾者,言吾不以外物自丧其身也。”(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第7页)

王夫之曰:其神凝“三字为一部《南华》之旨”.又曰:“神人之神,凝而已尔.凝则逰乎至小而大存焉,逰乎至大而小不遗焉。物之大小,各如其分,则己固无事,而人我两无所伤."(王夫之撰:《庄子解》,《船山全书》,第13册,第89页)

《庄子·外篇·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3册,第639-641页)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内篇相近之描述有:

《齐物论》: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

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1册,第96页)

《大宗师》曰: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1册,第226页)神人、至人、真人何以能如此?

内篇仅《应帝王》有粗略之解释,谓:“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1册,第307页)

外篇之《秋水》、《达生》均有解释.《秋水》: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言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3册,第588页)

《达生》: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3册,第633—636页) 王夫之曰:“章甫,殷冠也。殷冠已不合于时,而又适诸越。”(王夫之撰:《庄子解》,《船山全书》,第13册,第89页)

尧往见四子,窅然丧其天下.林希逸曰:“此章亦见广而后知自陋之意。以尧之治天下,古今第一人矣,而于汾水之南(案:“南”应作“北”,山阳为南,水阳为北.)见四子于邈姑射之山,犹且恍然自失,况他人乎!丧其天下,忘其天下也。”(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第10页)

潘雨廷先生曰:“夫以邈姑射山之四子,视尧之治天下,犹断发文身之越人何所用于章甫。"(潘雨廷撰《庄子析文》,《易与佛教·易与老庄》,第172页)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林希逸曰:“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言造化自然之道之中,自有可乐之地。役役人世,有福则有祸。若高飞远举,以道自乐,虽无所用于世,而祸害亦不及之。即退之所谓刀锯不加、理乱不闻也。”(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第12页)

徐复观先生曰:以“无用”竞争于人世利害角逐之场,则无用真成为无用。但精神上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是安放不下人世所谓“用”的.将人世所认为无用的,“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亦即是说,若过着体道的生活,则人世之无用,正合于道之本性,岂非恰可由此而得逍遥游吗?(徐复观撰:《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57页)

齐物论

郭象曰:“夫自是而非彼、是己而非人,物莫不皆然.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

林希逸曰:“物论者,人物之论也,犹言众论也。齐者,一也,欲合众论以为一也。战国之世,学问不同,更相是非,故庄子以为不若是非两忘而归之自然也。此其立名之意也。”

锺泰曰:“‘齐物论’者,齐物之不齐、齐论之不齐也。言论先及物者,论之有是非、然否,生于物之有美恶、贵贱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云:‘庄周齐物,以论为名。’后人因之,遂谓庄子有齐物之论。此大谬也.若曰论,则《消摇游》以次七篇皆论也。安得此独以论名哉!齐之为言,非如《孟子》‘比而同之’之云也。美者还其为美,恶者还其为恶;不以恶而掩美,亦不以美而讳恶,则美恶齐矣。是者还其为是,非者还其为非,不以非而绌是,亦不以是而没非,则是非齐矣。《至乐篇》曰:‘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止者不过其当,适者不违其则。不过当、不违则,此齐物、齐

论之要旨也。”

荅焉似丧其耦。

今者吾丧我,女知之乎?林希逸曰:“有我则有物。丧我,无我也,无我则无物矣。汝知之乎者,言汝知此理乎?吾即我也,不曰我丧我,而曰吾丧我,言人身中才有一毫私心未化,则吾我之间亦有分别矣。‘吾丧我’三字下得极好。”(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第13页)

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郭象曰:“此略举众窍之所似.”

陆长庚曰:“大木百围之窍穴,有两孔而似鼻者,有一孔而似口者,有孔斜入而似耳者,有孔方而似枅者,有孔圆深而似圈者,有浅而似臼者,有曲而似洼者,有广而似污者。数句描写窍穴,意态如画。”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郭象曰:“此略举众窍之声殊。”

陆长庚曰:“激者戞而声止,謞者去而声疾(简文云:若箭去之声),叱者出而声粗,吸者入而声细,叫者高而声扬,譹者下而声浊,宎者深而声留,咬者吠而声续。”

林希逸曰:“《庄子》之文好处极多,如此一段,又妙中之妙者,一部书中,此为第一文字。非特《庄子》一部书中,合古今作者求之,亦无此一段文字。诗是有声画,谓其写难状之景也,何曾见画得个声出!自激者至咬者八字,八声也;于与喁,又是相和之声也。天地间无形无影之风,可闻而不可见之声,却就笔头上画得出,非南华老仙,安得这般手段!每读之,真使人手舞足蹈而不知自已也。”(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第15页)

潘雨廷先生曰:“第一节犹全文之缘起,几在‘吾丧我’。凡吾我相合曰人,吾我相对曰地,吾既丧我曰天。故曰:‘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必达‘吾丧我’之境,庶足以闻天籁。闻天籁者,庶足以齐物。然天籁之吹,仍以众窍而显,且与比竹之吹,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潘雨廷撰《庄子析文》,《易与佛教·易与老庄》,第172页)

大智广博,小智细微;大言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世间无非两种人,一为大智大言,一为小智小言。

王夫之曰:“大小皆妄。”(王夫之撰:《庄子解》,《船山全书》,第13册,第97页)

自“大知闲闲”至“其所由以生乎”这一自然段,庄子对论者之行为与心态详加描述,数目近三十种.

王夫之曰:“此极言知之所酿成,为学术机变无穷之始终也.”(王夫之撰:《庄子解》,《船山全书》,第13册,第98页)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林希逸曰:“此者,造物也.这一‘此'字甚重,不是轻。下‘非彼无我’这‘彼’字,却是上面‘此'字。言非造物则我不能如此。"(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第18页)

释德清曰:“彼地籁无心,而人言有心.”(转引自陈鼓应撰:《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2页)地籁和,人言争。

心为身君。然心又有真心、成心之分。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王夫之曰:“人各以成心为论,谁能止之?”又谁能知之,谁能正之?即使是神禹也难。

“夫言非吹也”.

林希逸曰:“风之于窍,比竹之声,吹万不同,皆声而已.声成文而后谓之言,言则非吹比也。所谓言者,皆各言其意也.故曰言者有言,此四字便是是非之论。"(22页)

言者必有所言,然其所言若何,则未足以为据。其自以为所言与初生小鸟之音有别,果真有别?还是没有分别?

《庄子·杂篇·外物》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言哉!(陈译,725页;郭释4/944)

知有大小,言亦有大小。举其大者如儒墨,亦难免于此,其彼此之间之是非,无非“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蒋锡昌曰:“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其所是.”此句实为本篇所作之动机.(参陈译,53页)

与其打算“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还不如用明静之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

彼此是相对的。有彼此,必有是非.欲去是非之争论,必先除彼此之对立。是谓彼是莫得其偶。彼是莫得其偶,即彼此无对待,这是达道(体道、悟道)的关键。

一旦把握了达道(体道、悟道)的关键,便可如同得以入于环之中心;立于环之中心,便可顺应无穷之变化.(以不变应万变)

庄子在这里一再说及“莫若以明”、“照之于天”强调的都是要依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认识。而此中关键在于使“彼是莫得其偶。"

庄子 选读课论文

读《庄子》有感 姓名: 学号: 学院: 联系方式: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作为中国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传承并发扬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学思想派别的独特思想。他留下的传世著作《庄子》虽然有些偏激与消极之处,但其诗意盎然,哲理宏博,恢诡谲奇,汪洋恣肆,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不但表达了他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异端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是中国最早提出人的自由的哲学家,先秦诸子乃至后世的哲学家没有谁比庄子更关注生存和自由这个人生根本问题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对鲲鹏、蜩、学鸠、斥安鸟的描写,暗示了“自由”是有大小的,境界是有高低的,在与蜩、学鸠、斥安鸟这些小鸟的比较中,鲲鹏具有更加宽广和雄大的自由,更加豪迈和宏伟的自由精神。但也正是通过这种差别感,庄子也暗示给世人:即使鲲鹏,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也没有进入他所说的“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的自由仍然是“有待”的,须借助外在力量才能实现,它的自由仍然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精神境界高的宋荣子是圣人,能超越世俗观念,获得一些自由;精神境界更高的列御寇是神人,能超越世俗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是他们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限制。只有精神境界最高的至人,能超越自我,顺应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享受灵魂的真正自由。 “逍遥游”中的“至人”达“到逍遥”、“齐物”之境界,无所依赖,无所凭借,却是世间之至美。首先是因精神而美,其次是因无为而美。庄子将“至人”视为能与天地合一不辩万物的所在。认为他顺人性、合自然,“至人”脱离了形体的残缺,求得了精神的自由。 很多人批评庄子的自由观点是逃避现实、消极避世。也有人为庄子辩解,他是以自在逍遥于崇高精神境界来应当对残酷的现实。所以一些伟大的观点,能否被适当利用,还是需要看个人的理解。当然,怎样去解释更利于自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查阅了侯柯芳编著的《庄子》新解,觉得他对庄子理论的解释特别的好,他认为《庄子》以无己而不失己为人生理想。“无己”即超越私欲己意制约的自我,“不失己”即不失保全本性并提高精神境界的自我。 我认为生活中不需要完全视名利为束缚自由的绊脚石,而是摒弃一些给自己带来坏处的欲望,不是要随物变化,放弃执着,而是不逃避,顺遭遇,尽人事,听天命。包容一切,平等和谐。 在复杂多变而又充满未知与困难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自己不能解决,超出能力范围而感到无力的事情。这时也许你会耿耿于怀,也许因此而发奋,也许会消极逃避,也许就是顺其自然。我不讨论究竟哪种状态更好,只想说如果是我,我希望自己不要整天被一些烦恼

巩固练习_《庄子》选读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提.防dī便笺.qiān 寒砧.zhēn 怙恶不悛.quān B、毗.邻pí风靡.mǐ连累.lěi 踽.踽独行yǔ C、混淆.xiáo 棕榈.lǘ瘙.痒sào 怏.怏不乐yàng D、精髓.suǐ庇.佑bì蕴藉.jí翘.首以待qi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谩骂愁怅殒身不恤毛骨悚然 B.寒暄景仰梦寐以求徇私舞弊 C.沧桑菲薄要言不繁黯然失色 D.缉毒发愤起承转和倚老卖老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________危机方面的苍白无力。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无性,缺少一种强有力的______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大伤。因此,地区合作、________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A. 防御整合沟通 B.防御整治勾通 C.抵御整治沟通 D.抵御整合勾通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 ....,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 就笔走龙蛇 ....,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 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 ....的教学方法。 D.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 已如履薄冰 ....,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高考资源 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它对于对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庄子·养生主》)

庄子选读纲要

庄子选读纲要 参考书目 注释部分: 1、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2、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3、焦竑撰:《庄子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释德清撰:《庄子内篇注》(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夫之撰:《庄子解》,《船山全书》第13册,长沙,岳麓书社,1992 6、宣颖撰:《南华经解》(曹础基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7、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8、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内附: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沈啸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9、胡远濬撰:《庄子诠诂》(吴光龙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6 10、刘文典撰:《庄子补正》(赵锋、诸伟奇点校),合肥/昆明,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11、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庄子新释》,济南,齐鲁书社,1993 12、钱穆撰:《庄子纂笺》,《钱宾四先生全集》第6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3、关锋撰:《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陈鼓应撰:《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初版;2009,修订版 15、曹楚基撰:《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修订版;2007,修订重排版 16、王叔岷撰:《庄子校诠》,北京,中华书局,2007 研究部分: 1、曹础基撰:《庄子浅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2、刘笑敢撰:《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庄子》选读

第六课时《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着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三、《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赏析】同样的一件事物,因为认识的方法或角度不同,就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这就是“道”。如果对事物抱着固有经验的眼光,或者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没有创新的思想,不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跳不出平庸俗碌的圈子,结果就会戕害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东西或人才。 四、故事链接 阅读《望洋兴叹》,对庄子更进一步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庄子》选读教案1

《庄子》选读教案1 《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 … ? ” “ ” “ ? ”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 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 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 之称。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 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三、《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共0条评论... ”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 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 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 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 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 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 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 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 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 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 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检测题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 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 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已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 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 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 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 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 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 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 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 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 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 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 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 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 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 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摘编自聂石樵《庄子》) 1.下列对于《庄子》风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此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难以分清。

《庄子》选读教案资料

《庄子》选读

第六课时《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三、《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知识讲解_《庄子》选读

《庄子》选读 编稿:李晓旭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恰当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善于虚构,《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恂,通瞬) (2)鹜扬而奋鬐(鬐,通鳍) (3)趣灌渎(趣,通趋) (4)王说之(说,通悦) (5)夫处穷闾阨巷(阨,通隘) (6)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7)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 (8)而后乃今培风(培,通凭) (9)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10)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11)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12)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息,通熄)

尊生(高二选修《庄子》选读)

尊生(高二选修《庄子》选读)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2、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也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而不应当成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不应当用自己的私利标准去要求别人,要懂得尊重他人。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2则 要求,读要正确,读出文章的意义,读出重点内容。 (二)梳理内容 第1节: 蔽:遮蔽絜:测量临:从高处往下看,意即“俯瞰” 可以:可以用来旁:将近市:赶集

第2节: 厌:满足 第3节: 已矣:够了,不要再说了。若是:像这样 第4节: 剥:击打辱:挫伤泄:拖拉苦其身:形容词作使动用,使……受苦 终:终了,享尽几:几乎为:对于使:假使 物:当做是有用的物,名词作动词而:通“尔”,你自掊击于世者也: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三)探究: 1、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明确: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才是有用,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也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2、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意义吗? 明确: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当用“有利”和“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生命与尊严 ②(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总结:

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不应该互相利用,更不应该单方面地占有对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生命和尊严。 四、作业:1、课本完成练习二、四 2、完成《导学》本课练习 3、预习《墨子》选读——《兼爱》,思考: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什么联系? 板书设计: 匠石:散木不能做成器具,对自己没有用处 不以自私占有对方 互相尊重 栎社树:能够长寿,不受外物的伤害,对自己有用

作品选读庄子

庄子的理想社会 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理解】:庄子用类比的方法先说了在家庭中子女如何对待父母,进一步说明了在国家中君臣之间应该坦诚。同时通过说明社会中的2种主要的社会关系,也表现了庄子所期望的理想社会父子,君臣应该如何相处。 2.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理解】:这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个庄子的名句,也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很相似。庄子在阐述理想社会时在治国上无为而治也是重要的一个观点---即我们的管理者管理社会时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遵循民意。 3.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翻译】: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理解】:这是庄子在论道的含义----即天道与人道。庄子认为人道必须从属于天道。所以,庄子的理想社会中人做任何事都应该先考虑自然与外界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必须建立在客观的自然基础上。

4.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翻译】: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理解】:这句话也是阐述了在理想社会中,君主应该无为而治。庄子先通过讲述在世间一切规律都是相通的,进一步从自然引申到了人类社会。我们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君主以德治天下,就像远古的尧舜禹一样,不采取过多的措施,仅仅是顺应天道自然就能够治理好天下。 5.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翻译】: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理解】:这句话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尧舜与桀纣做了对比,说明了尧舜之所以比桀纣贤明不是因为智慧的问题,而是因为尧舜比桀纣更懂得如何顺从时运。说明了庄子认为的理想社会应该是要人们懂得如何顺应时代潮流。

《庄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

《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秋水时至 B.不辩牛马 C.拘于虚也 D.反于大通 答案:A 解析:B项,辩,通“辨”,分别,辨别;C项,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D项,反,通“返”,返回。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见笑于大方 ..之家 B.河伯欣然 ..自喜 C.计中国 ..之在海内 D.是非 ..坎井之蛙与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懂得大道理。今义:不吝惜或洒脱。B项,古今都是指愉快的样子。C项,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D项,古义:这不是。今义:①事理的正确与错误;②口舌。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乃逸而走.走:奔跑 B.笃.于时也笃:受限制,局限 C.知.之弗若与知:知道,懂得 D.又奚以自多.多:赞许 答案:C 解析:C项,知:智慧。 @@@@@@@@@@@@@@@@@@@@@@ 4.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莫己若者 A.又奚以自多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D.莫大于海 答案:A 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宾语前置;B项是被动句;C项是判断句;D项是状语后置。 @@@@@@@@@@@@@@@@@@@@@@ 5.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求之以察 B.汒然异之

C.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D.万川归之 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代词;C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汒然异.之 A.穷.众口之辩 B.将忘子之故. C.秋水时.至 D.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答案:D 解析:例句,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A项,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尽。B项,故,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技能。C项,时,名词作状语,按时。D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可译为“看不起”“轻视”。 二、课内阅读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 ..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变,改变 C.望洋 ..向若而叹曰望洋:望着海洋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穷尽,看到尽头 答案:C 解析: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一说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1)于是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这里了。 (2)有俗语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3)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三、延伸阅读

《庄子》选读(巩固练习)

《庄子》选读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提.防dī 便笺.qiān 寒砧.zhēn 怙恶不悛.quān B、毗.邻pí风靡.mǐ 连累.lěi 踽.踽独行yǔ C、混淆.xiáo 棕榈.lǘ 瘙.痒sào 怏.怏不乐yàng D、精髓.suǐ 庇.佑bì蕴藉.jí翘.首以待qi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谩骂愁怅殒身不恤毛骨悚然 B.寒暄景仰梦寐以求徇私舞弊 C.沧桑菲薄要言不繁黯然失色 D.缉毒发愤起承转和倚老卖老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________危机方面的苍白无力。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无性,缺少一种强有力的______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大伤。因此,地区合作、________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A. 防御整合沟通 B.防御整治勾通 C.抵御整治沟通 D.抵御整合勾通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 ....,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 就笔走龙蛇 ....,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 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 ....的教学方法。 D.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 已如履薄冰 ....,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高考资源网 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它对于对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

庄子选读教案

庄子选读教案

《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文学写作特点 2、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 生的思考3、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得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无端崖之辞》 【三维目标】 ㈠、知识目标:1、重点学习第3、4、7则选文的内容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运用辩证全面的观点认识文中所表达出的庄子的思想 ㈡、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㈢、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导入: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

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 东西太多太多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诗意洒脱的人生境界吧! 二、课前积累 《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

庄子选读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生硬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

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庄子〉选读》之《尊生》说课稿

《〈庄子〉选读》之《尊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尊生》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庄子〉选读》中的一篇,旨在阐明庄子尊重珍惜生命的一种思想。文章共前后两段选文,选文1通过尧舜让天下和大王亶父迁都的寓言故事,表达出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思想;而后一则选文通过匠人和栎树的故事不仅体现出庄子散文奇异瑰丽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一种不把生命沦落为工具的思想,这是对第一则选文的补充和深化,生命只有摆脱了工具性,才能更好的珍爱和延续,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维护。可以说本篇文章既有庄子散文瑰丽飘逸的艺术性,更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性。 二、说学情 本册课本是高二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选修内容,通过必修5册书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阅读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虽然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在分析作品的艺术性,探究作品的思想性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仍是整个语文课堂必要的环节。尤其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晦涩难懂,阅读兴趣淡薄,这成为制约文本探究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对选文的热爱,缩小和文本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学习之前一个很必要教学步骤。 三、说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紧扣“积累、理解、思辨”这个思维 过程,分三步完成教学内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尊生主旨 3﹒思辨儒道互补 其中第二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三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必须强调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文本,才能突破语言障碍,进入文本深处,因此诵读法是整个课堂贯穿的主线;选修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地位,激发他们解读文本的兴趣,提高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真展开相互间的讨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明确,让课堂的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高效教学。本文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讨论法、点拨法。 五、说教学过程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庄子》选读之《尊生》教案

课题:《尊生》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2、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也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而不应当成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不应当用自己的私利标准去要求别人,要懂得尊重他人。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2则 要求,读要正确,读出文章的意义,读出重点内容。 (二)梳理内容 第1节: 蔽:遮蔽絜:测量临:从高处往下看,意即“俯瞰” 可以:可以用来旁:将近市:赶集 第2节: 厌:满足 第3节: 已矣:够了,不要再说了。若是:像这样 第4节: 剥:击打辱:挫伤泄:拖拉苦其身:形容词作使动用,使……受苦 终:终了,享尽几:几乎为:对于使:假使 物:当做是有用的物,名词作动词而:通“尔”,你 自掊击于世者也: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三)探究: 1、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明确: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才是有用,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也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2、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意义吗? 明确: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当用“有利”和“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生命与尊严 ②(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总结: 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不应该互相利用,更不应该单方面地占有对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生命和尊严。 四、作业:1、课本完成练习二、四2、完成《导学》本课练习 3、预习《墨子》选读——《兼爱》,思考: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什么联系? 板书设计:

《庄子》选读的教材重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b18518275.html, 《庄子》选读的教材重组 作者:石晶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9期 《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语文选读教材中的一本,这本选读教材希望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的论著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思考和热爱,扎实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庄子》单元是《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五个单元。本书前三个单元详尽系统地介绍了儒家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他们和后学创作的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第四个单元简单介绍了道家学派创始者老子的思想以及《老子》一书中的一些篇章,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将《庄子》放在第五个单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进行比较教学,发现二者之间在政治主张、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又要将老庄二人进行比较,分析庄子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更需要深入了解探究庄子思想的精华所在,从而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有效教学。 庄子思想、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汪洋恣肆,奇诡美妙,这种“奇”历史上罕有。鲁迅曾说过:“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可见,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学习、探究庄子艺术上的“奇”应该是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一单元,编者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将内容分为五节:第一节“无端崖之辞”向学生展现《庄子》写作艺术的新颖奇妙;第二节“鹏之徙于南冥”要引导学生了解庄子不断追求的超然物外的最高人生境界的思想,这一节曾经出现在必修课本中,在这里可以以巩固复习的形式学习;第三节“东海之大乐”告诉学生,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时间、家庭和所受教育的局限,但我们要超越局限,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第四节“尊生”引导学生理解庄子以及弟子们以生命为本的价值选择,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的道德情怀;第五节“恶乎往而不可”,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和面对绝境时坚强的品质。 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材和重组教材,我想以《庄子》第一节“无端崖之辞”为例,谈谈我在选择教材和重组教材时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无端崖之辞”一节共有七则故事。这七则故事,均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也就是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文辞,这些故事想象丰富,意境扩大,奇妙万分。所以在讲授文段时,一定不能脱离“奇”这个重点和难点。同时,在分析文段的时候,我发现第一节中的第一则、第七则和课后“思考与练习”都出现了惠子这个人物,研读后我将庄子、惠子之间的友情作为另一个重点和难点。所以,本节的两条线索是庄子的文章之奇和做人之真;两个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庄子》的新颖奇妙,体味“无端崖之辞”带来的审美体验以及了解庄子对人生的思考,使学生得到立身处世的启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研读第一则、第七则和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二题第一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