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马哲复习提纲 来源

最新马哲复习提纲 来源

最新马哲复习提纲 来源
最新马哲复习提纲 来源

最新马哲复习提纲

本提纲系以课本目录为主干,综合康敏老师课件、人人网所传若干版本复习提纲所造。余非文科生,但虑及大学政史考试出题思路、评分标准盖异于高中,复善思维以往应考经验,造是提纲,以飨同侪。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是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包括①创造者、继续者的认识成果:由马恩创立的,并由后来的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学说体系。②阶级属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组成部分: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马哲(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基础)、马政经(主要内容)、科社(核心、指导无产阶级斗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哲的组成)

(二)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唯心)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并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老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培根、洛克、拉美特里)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叔本华客观唯心主义:朱熹、黑格尔)

可知论: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观点,就是可知论。(荀子)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没有同一性,主张世界不可以认识或不可以完全认识的哲学观点,就是不可知论。(休谟、康德)

辩证法: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

形而上学: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①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

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形式主观,内容客观)

③意识的功能: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 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2)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空间位置未变;根本性质未变

运动——绝对静止——相对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别和利用事物

割裂运动和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方位性。三维性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离的: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时空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时空的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所经历的时间、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

(4)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时空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时空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②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的联系;实践活动既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又在不断改变历史条件,推动历史发展。

实践的具体形式: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③科学实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依靠实践活动来生存,动物依靠本能活动来生存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人依靠自己的活动创造出人类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产生于实践活动之中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 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①人类世界的基本特:人为性、为人性、组织性。②实践与人类世界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2、联系的特点

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标志着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是不可战胜的;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提供了认识世界、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③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无条件绝对的

同一性——有条件相对的

二者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相经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量变);

②打碎旧的矛盾统一体的限制,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瓦解,建立起新的矛盾统一体(质变)。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互相区别、互相对立;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量、度

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范围或幅度。

2、量变与质变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微小、不显著的变化。

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

(2)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事物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的中断。(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

变化发生在度的关节点之内——量变

变化发生在度的关节点之上——质变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肯定和否定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

2、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自我运动和发展的完整过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构成的有规律的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分析法蕴涵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中: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矛盾分析法蕴涵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中

归纳和演绎个别——一般

分析和综合局部——整体

抽象和具体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

历史和逻辑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规律的层次性

规律可以根据其范围大小和层次高低区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等类型。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联系:客观性

(2)区别

自然规律:

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

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历史性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2、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人工智能的意义:突破了人脑的许多自然局限性;促进意识的发展;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2)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不具备意识中的情感、意志及非理性因素等;没有社会性;缺乏创造力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实践及实践中的主体、客体的含义

主体: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并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或人类。

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与主体发生关系的、人的活动实际指向的那部分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主体、客体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的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前者是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后者是形而上学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认识的两个特点:A、反映具有摹写性;B、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第二,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确定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第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揭示了认识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规律、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全体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四个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最终转化为群众的实践力量;

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第二,真理内容具有客观性;

第三,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其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不是谬误。

其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其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第二,真理的发展要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

第三,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可以在直观的结果中证明认识是否主观和客观相一致。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于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的.

第二,价值评价的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价值评价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

1、自然观和历史观第一次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

2、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一。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三要素:

1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别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2 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实现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3 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

经济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它们构成了贯穿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

3、两个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在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种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现,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三节人们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对外经贸大学马哲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之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 哲学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5 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 思维 B 物质 C 存在 D 实践 6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 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8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10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 多元论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 求真务实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2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D 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B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 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 D 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5 “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6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7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折衷主义 18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

江苏大学 马克思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1辽宁科技大学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1、试述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否定之否定,它具有周期性而且是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3)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4)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辩证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 试述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 (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涌现,而当这一进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则会产生科学技术上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把人类社会的这一历史现象称为科技革命。(一般地说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3)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②第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马哲复习提纲后来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着哪些条件的制约? (1)、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性 ①经济条件是决定性条件②政治条件有直接影响。③文化条件是重要因素。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任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但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创造活动又能够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打破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无限的。 4. 什么是时势?时势造英雄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1)所谓时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 (2)时势造就英雄:①时势召唤英雄。②时势锻炼英雄。③时势筛选英雄。 时势造英雄,只能在自己时代所许可的范围内才有可能。 (3)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策划者;②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③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④局部改变历史进程的面貌。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领袖和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 (1)①首先,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②其次,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 ③最后,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2)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一方面,群众、阶级需要先进的政党和领袖的领导。因为政党和领袖在群众和阶级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启发、组织、领导的作用; ②另一方面,领袖、政党又依赖于阶级和群众。因为政党和领袖是从群众和阶级中产生的,必须代表和服务于阶级、群众,否则就会被群众、阶级抛弃,就无法发挥其领导作用。 6.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理解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概括起来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内容(广义和狭义) 狭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广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 ①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观念;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③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④执政为民、走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大学马哲考习题型资料(问题+答案)

精心整理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第一、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 2 3.答:第一、果。 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本身。世界是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探求和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即多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 样。 4. 5. 道路?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活动改造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贯彻实施,从而处理和解决好我国经济与社会、当前近期发展与未来长远发展的关系。

最新马哲复习提纲 来源

最新马哲复习提纲 本提纲系以课本目录为主干,综合康敏老师课件、人人网所传若干版本复习提纲所造。余非文科生,但虑及大学政史考试出题思路、评分标准盖异于高中,复善思维以往应考经验,造是提纲,以飨同侪。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是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包括①创造者、继续者的认识成果:由马恩创立的,并由后来的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学说体系。②阶级属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组成部分: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马哲(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基础)、马政经(主要内容)、科社(核心、指导无产阶级斗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哲的组成) (二)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与答案

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垄断统治的实质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2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23.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2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2012年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D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工程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C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1、古希腊麦加拉派哲学家欧布利德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故事中欧布利德 D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承认了运动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1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1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14、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D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15、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6.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都是有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规定着事物性质的是A

精选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参考 答案] 一、单选题 1.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B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6.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9.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经典论断的含义是C A.科技革命对统治阶级有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可以直接变革社会制度 C.科技革命可以促进社会政治革命 D.滥用科技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1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考试试题及答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1. 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 ) (1分) 2.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1分) 3.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 4.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意味着( ) (1分) 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

6.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 7.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1分) 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 9. 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 (1分)

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 11.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 1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1分) 13.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1分)

14.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1分) 15.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1分) 16.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1分) 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1分) 1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1分)

马哲复习提纲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基本内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只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的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各个环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斗争与统一、质与量、肯定与否定,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