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概念解释

概念解释

概念解释
概念解释

习题二

1.简释下列概念:

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规律:一种普遍经济现象的经验总结,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供给:是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规律:一种普遍经济现象的经验总结,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供给的变动: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既定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化。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通常简称为需求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供给弹性: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供求规律:指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习题三

1.简释下列概念:

效用: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的变化。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两者之比率,即X对Y的边际替代率。

习题四

1.简释下列概念:

生产函数:指产品产出量与为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要素量之间的关系。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种典型的齐次生产函数,由柯布和道格拉斯在1928年研究美国1899年到1922年间资本与劳动这两种生

产要素对产量的影响时提出的生产函数,其形式是Q AK L αβ=,这里A 代表技术水平,K 、L 分别代表资本与劳动,α、β是系数。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

生产要素报酬递减:一种普遍经济现象,指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之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即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就是生产要素报酬递减。

等产量曲线: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

等成本线:是生产要素价格一定时,花费一定的总成本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轨迹。

扩展线(扩展轨道):是代表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优投入组合点的轨迹。

规模报酬:是指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2. 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三种情况的区别何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区别如下:规模报酬问题论及的是,一厂商的规模本身发生变化(这假定为该厂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原材料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递增还是递减,或者说是厂商根据他的经营规模大小(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所讨论的则是在该厂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报酬)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

“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规模报酬和可变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问题讨论的是一座工厂本身规模发生变化时相应的产量变化,而可变要素报酬问题论及的则是厂房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增加可变要素时相应的产量变化。事实上,当厂商经营规模较大,在给定技术状况下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即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利用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所以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也会同时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现象。

习题六

1. 简释下列概念:

完全竞争:指不包含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类型,它需要具备下列四个特征:①该产品在市场上有大量的卖主和买主,从而双方都是价格接受者。②产品同质无差异。③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④信息充分。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产品后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销售数量的乘积。

平均收益: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它等于总收益除以总产销量,也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

边际收益: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

会计利润:是指销售总收益与会计成本(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是指销售总收益与企业经营的机会成本或经济成本的差额。

正常利润:是指经济成本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亦即厂商投入经营活动的各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之总额。

利润极大化必要条件:要求每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等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可用公式表示MR=MC。

垄断:指一家厂商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条件下,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自然垄断:指由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引起的垄断。如自来水、煤气、电力供应和污水处理等行业都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它们的成本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即供应量的增加而减少。在这些行业,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垄断势力:可以用价格超出其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的大小来衡量。它也是垄断企业对其价格的控制程度的一种指标。

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厂商短期均衡:指在短期生产规模给定条件下厂商通过变动可变要素实现利润极大或亏损极小的均衡状态,要求满足MR=MC。

厂商长期均衡:指在长期厂商通过生产规模的充分调整实现利润极大的均衡状态,要求满足MR=SMC=LMC。

行业长期均衡:指在长期通过每个厂商对其生产规模的充分调整(不再扩大或收缩生产规模)以及整个行业中厂商数量的充分调整(不再有新厂商进入或原有厂商退出)后的行业均衡状态,对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行业来讲此时所有厂商都不盈不亏,超额利润为零。

习题七

2.简释下列概念:

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竞争与寡头都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类型。垄断竞争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的市场结构,而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其产量在该行业总供给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市场结构。

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指厂商的两种竞争方式,价格竞争指厂商之间相互竞价,而非价格竞争指厂商就质量、性能、款式等产品品质及广告宣传、送货上门等推销活动展开的竞争。

拐折需求曲线:斯威齐模型中基于“跟跌不跟涨”假定得到的一条需求曲线。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断言,寡头厂商推测其他厂商对自己价格的态度是:跟跌不跟涨,即预期自己降价时,其他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降价行为,以免它们丧失自己的市场;而自己涨价时,其他厂商却不跟着涨价,以夺取客户。这样寡头厂商便面临拐折需求曲线。斯威齐以此来说明寡头市场的价格刚性现象。

卡特尔:是一个行业的独立厂商之间通过对有关价格、产量和市场划分等事项达成明确协议而建立的组织,是寡头垄断行业中各厂商用公开方式相互勾结,以达到协调行动的一种形式,其主要任务一是为各成员厂商的同质产品规定统一价格,二是在各成员厂商之间分配产量。

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商开始变更价格,本行业其他厂商就随之变动价格。是通过某种默契进行相互勾结的一种寡头垄断形式。

成本加成定价:是在估计的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赚头,据以确定价格的定价方法。是寡头垄断厂商不按照MR=MC原则追求利润极大化的一种常见的定价形式。

上策均衡:是指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每个局中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所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

纳什均衡:是指参与博弈的每个局中人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策略的条件下选择上策所构成的一种策略组合。

静态博弈:指局中人同时决策或虽非同时决策,但后决策者不知道先决策者采取什么策略的博弈。

动态博弈:指局中人决策有先有后,后决策者能观察到先决策决策情况下的博弈。

极大极小化策略:是为了避免最大损失,一些局中人采取的比较保守的策略,即不管对方选择何种策略,我总是选择我所能选择的最坏策略中最好的策略,即首先找出各策略中自己能获得的最小的收益,然后选择其中最大者作为自己的策略。

习题八

3.简释下列概念:

要素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要素的各种价格,厂商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厂商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并从中获益而对要素产生的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同时也是一种联合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

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价格的乘积。

边际要素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洛伦茨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收入分配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导出,其值由0起最大到1。

习题九

4.简释下列概念:

一般均衡分析:指经济中所有市场同时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研究所有市场如何同时达到均衡的经济分析方法称一般均衡分析,它强调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

契约曲线:在埃奇沃斯盒状图中,表示两个消费者交换两种商品所达到的各个最优位置的一种曲线,它是各种可能的交换均衡点的轨迹。

帕累托最优:指一种如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己境况变得更好的资源配置状态,由意大利经济学帕累托最先提出。

习题十

5.简释下列概念: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因某些情况或原因无法导致资源优化配置即导致无效率,这些情况包括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

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例如,国防、警察、消防、公共道路、教育、公共卫生等。其两大显著特点是:消费或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场提供给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商店里出售的面包、衣服、电视机、计算器等。其两大显著特点是:消费或使用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免费乘客: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

私人成本: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私人收益: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自己带来利益。

社会成本: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了这项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成本。

社会收益: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利益是指全社会从这项活动中获得的利益,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利益。

自然垄断:是由技术条件和需求条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如铁路、航空、邮电、煤气、供电等部门,在技术上都要求有大规模生产才会有效率,需求上属所有消费者共同使用的性质。

外部影响: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科斯定理:科斯为解决外部影响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方案。其内容可以表述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逆向选择:由于事先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往往按平均水平推测产品的质量,从而导致高质量产品的交易价格偏低,交易数量较少,甚至可能导致只有次品才能成交的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指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失效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道德风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非独裁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即满足所有个人偏好的社会偏好选择。

寻租:是个人或企业为维护既得利益或谋求新的利益而向掌权的人进行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习题十一

6.简释下列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的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

总投资:是一定时期的全部投资,即建设的全部厂房设备和住宅等,包括净投资与重置投资。

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的投资。

重置投资:是用来重置资本设备或用于补偿资本消耗的投资。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而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

净出口:是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后的余值。

间接税:是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包括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

国民生产净值: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国民收入: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就得到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储蓄—投资恒等式: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一个恒等式,指经济社会实际发生的投资始终等于储蓄,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

习题十二

7.简释下列概念:

均衡产出或收入: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此时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包括全体家庭和企业在内的各个经济部门想要有的支出,或者说计划或意愿的投资正好等于计划或意愿的储蓄。

消费函数:指关于消费和收入的依存关系的函数,其图形表示即消费曲线。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

比率。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直接税:是对财产和收入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就是负税人,无法转嫁税收负担。

间接税:是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包括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它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通货紧缩缺口与通货膨胀缺口: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低于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它测度着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所需要增加的总支出量。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超过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它测度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所需要降低的总支出量。

习题十三

8.简释下列概念:

货币: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其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

基础货币: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是存款扩张的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法定准备金: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而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超额储备:指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

货币乘数:一单位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通过活期存款的派生机制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乘数。

名义与实际货币: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不问货币的购买力而仅以面值计算的货币供给量,而实际货币供给是指按货币能买到的货物数量来衡量的货币供给,或者说是用货币购买力来衡量的货币供给,把名义的货币量折算成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量,必须用价格指数加以调整。

债券的市场价格:指债券在市场上的成交价格,它与市场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债券的市场价格越高,它意味着利息率越低;反之,债券的市场价格越低,它意味着利息率越高。

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央行可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均衡利率:指货币市场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的利率,即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利率。

投资需求函数:又称投资边际效率函数,指投资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此时人们不管手中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即为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

金融市场:指为实现货币借贷、办理各种票据贴现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

编译原理概念_名词解释

编译过程的六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 解释程序:把某种语言的源程序转换成等价的另一种语言程序——目标语言程序,然后再执行目标程序。 解释方式是接受某高级语言的一个语句输入,进行解释并控制计算机执行,马上得到这句的执 行结果,然后再接受下一句。 编译程序:就是指这样一种程序,通过它能够将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换成与之在逻辑上等价的低级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语言程序)。 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目标代码 句子的二义性(这里的二义性是指语法结构上的。):文法G[S]的一个句子如果能找到两种不同的最左推导(或最右推导),或者存在两棵不同的语法树,则称这个句子是二义性的。 文法的二义性:一个文法如果包含二义性的句子,则这个文法是二义文法,否则是无二义文法。 LL(1)的含义:(LL(1)文法是无二义的; LL(1)文法不含左递归) 第1个L:从左到右扫描输入串第2个L:生成的是最左推导 1:向右看1个输入符号便可决定选择哪个产生式 某些非LL(1)文法到LL(1)文法的等价变换: 1. 提取公因子 2. 消除左递归 文法符号的属性:单词的含义,即与文法符号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类型、值、存储地址等。 一个属性文法(attribute grammar)是一个三元组A=(G, V, F) G:上下文无关文法。 V:属性的有穷集。每个属性与文法的一个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连。属性与变量一样,可以进行计算和传递。 F:关于属性的断言或谓词(一组属性的计算规则)的有穷集。断言或语义规则与一个产生式相联,只引用该产生式左端或右端的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联的属性。 综合属性:若产生式左部的单非终结符A的属性值由右部各非终结符的属性值决定,则A的属性称为综合属继承属性:若产生式右部符号B的属性值是根据左部非终结符的属性值或者右部其它符号的属性值决定的,则B的属性为继承属性。 (1)非终结符既可有综合属性也可有继承属性,但文法开始符号没有继承属性。 (2) 终结符只有综合属性,没有继承属性,它们由词法程序提供。 在计算时:综合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上传递;继承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下传递。 语法制导翻译:是指在语法分析过程中,完成附加在所使用的产生式上的语义规则描述的动作。 语法制导翻译实现:对单词符号串进行语法分析,构造语法分析树,然后根据需要构造属性依赖图,遍历语法树并在语法树的各结点处按语义规则进行计算。 中间代码(中间语言) 1、是复杂性介于源程序语言和机器语言的一种表示形式。 2、一般,快速编译程序直接生成目标代码。 3、为了使编译程序结构在逻辑上更为简单明确,常采用中间代码,这样可以将与机器相关的某些实现细节置于代码生成阶段仔细处理,并且可以在中间代码一级进行优化工作,使得代码优化比较容易实现。 何谓中间代码:源程序的一种内部表示,不依赖目标机的结构,易于代码的机械生成。 为何要转换成中间代码:(1)逻辑结构清楚;利于不同目标机上实现同一种语言。 (2)便于移植,便于修改,便于进行与机器无关的优化。 中间代码的几种形式:逆波兰记号,三元式和树形表示,四元式 符号表的一般形式:一张符号表的的组成包括两项,即名字栏和信息栏。 信息栏包含许多子栏和标志位,用来记录相应名字和种种不同属性,名字栏也称主栏。主栏的内容称为关键字(key word)。 符号表的功能:(1)收集符号属性(2) 上下文语义的合法性检查的依据:检查标识符属性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和合法性。(3)作为目标代码生成阶段地址分配的依据

解释名词概念

(一)、解释名词概念(每题3分,共24分)1.基因座:基因处在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称基因座。2.测交: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称测交。3.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抗原决定簇。4.冈崎片段:DNA复制时,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先合成许多片段,即冈崎片段。 5.密码子:在mRNA中,每3个相互邻接的核苷酸,其特定排列顺序,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可被体现为某种氨基酸或合成的终止信号者称为密码子,统称遗传密码。 6.转座:转座因子改变自身位置的行为,叫作转座。 7.近交:近亲繁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成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8.同义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碱基替换没有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其包括(DNA )和(RNA)两种,其中前者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形式,大量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也少量存在于个别细胞器中,如动物的(线粒体)。2. 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分别为: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独立分配)定律,以及摩尔根的(连锁与互换)定律。3.根据免疫能力的来源,免疫可分为(天然)/(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或特异性)免疫;根据介导免疫应答的成分不同,获得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染色体数量具有物种特异性,如人的染色体有(23)对,猪的染色体有(19)对,鸡的染色体有(39)对。5.人的基因组大小约为(3.2×109)个碱基,鸡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1×109)个碱基。(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答案:(1)每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数量不同,分别为2和4;(2)染色体变化不一样,有丝分裂后染色体数量不变,减数分裂后减半;(3)分裂过程不同,减数分裂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源染色体分离,后一阶段出现染色单体分离,而有丝分裂仅相当于减数分裂的后一阶段;(4)发生分裂的细胞不同,有丝分裂出现于所有细胞,而减数分裂仅

哲学名词解释

1.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3.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4.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5.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6.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8.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10.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传热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称为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5.辐射传热: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辐射传热。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 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 热量。

二、热传导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 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三、对流传热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一概念解释

一、概念解释 1 气溶胶:一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组成一个分散系统,一般把固体或液体微粒分散在气体介质中所构成的分散系统称为气溶胶。(P2) 2 烟:烟是指所有凝聚性固态微粒,以及液态粒子和固态粒子因凝聚作用而生成的微粒,通常是在燃烧、熔炼及熔化过程中受热挥发,直接升华为气态,然后冷凝所形成的。(P2) 3 尘化:使有害物质从静止状态变成悬浮与空气中的过程。(P15) 4 一次气流:块粒、状物料在空气中的高速运动和冷、热气流上升运动,会带动周围空气随其流动的这部分空气称为诱导空气也是就一次气流。(P16) 5 二次气流:由于通风或冷热气流对流所形成的室内气流称为二次气流。(P16) 6 颗粒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粉尘的颗粒数。(P14) 7 局部排风:在集中产生有害物的局部地点,设置有害物捕集装置,将有害物就地排走,以控制有害物向室内扩散。局部排风是防毒、排尘最为有效的通风方法。(P17) 8 全面通风:全面通风是对整个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其基本原理是:用清洁空气稀释室内含有有害物的空气,同时不断地把污染空气排至室外,保证室内空气环境达到卫生标准。全面通风又叫稀释通风。(P21) 9无组织通风:通风房间在由于机械通风而造成的正压状态时,室内一部分空气总会通过房间的窗户、门洞、或不严密的缝隙流到室外。渗透到室外的这部分空气称为“无组织通风”(P29--P30) 10外部排风罩:当有害物源不能密闭或围挡起来时,可以设置外部吸气罩,它是利用罩口的吸气作用将距吸气口有一定距离的有害物吸入罩内。外部吸气罩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分为侧吸式和上吸式两类。(P80) 11控制风速:当排风罩吸气时,为保证有害物全部吸入罩内,必须在距离吸气口最远的有害物发散点(控制点)上造成适当的空气流动。“控制点”的空气运动速度称为“控制风速”(P73) 12吹吸式通风:在槽面一侧设喷口喷出气流,而在另一侧为吸气口,吸入喷出的气流以及被气幕卷入的周围空气和槽面污染气体的通风方式。(P92) 13/14高悬罩、低悬罩:在通风技术中,根据接受罩安装高度H的不同分为两类,H≤1.5√Ap 为低悬罩,H>1.5√Ap的为高悬罩,其中Ap为在热源顶部热射流的横断面积。(P87) 15烟气调质:烟气调质是指采用调节烟气温度或湿度以及增加其他调质剂以降低粉尘电阻率的方法。 除尘器的总效率:指在同一定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污染物的量与进入装置的污染物量之百分比。(百度) 16 全效率:指同一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污染物的量与进入装置的污染物量之百分比。反映了装置净化程度的平均值。 分级效率: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dp或粒径范围dp+△dp内粉尘的除尘效率。若设与此相应的除尘器入口的粉尘流量为▽Si,捕集的粉尘量为▽Sc 所以?i=▽Sc/▽Si×100% 穿透率(通透率):指从净化装置出口逸散的污染量与入口污染量之百分比。(P122-P124)17沉降速度:尘粒在合力的作用下开始由静止作加速度下降运动,随着尘粒运动速度的增加,流体阻力也随之增加,当外力之和为零时,尘粒开始在流体中作等速沉降,这是降落速度为尘粒的沉降速度。 18旋风除尘器的返混: 旋风除尘器中,当气流由椎体底部向上时,可能将一部分已经除下来的微细粉尘重新扬起,并带出除尘器,这种现象称为旋风除尘器的返混。(P135) 19悬浮速度:如果尘粒以沉降速度Vs沉降时,遇到垂直向上的速度为Vw 的均匀气流,当Vs=Vw 时,尘粒将会处于悬浮状态,这时的气流速度Vw称为悬浮速度。(P131)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人们对深度学习模型的真正运行机制还远远没有完全了解,如何提高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近来的一篇论文讨论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7月17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Zachary C. Lipton在ACM Queue上发表了题为《The Mythos of Model Interpretability》的文章,讨论了监督式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Lipton在文中试图明确“可解释性”的定义,并对“可解释性”进行分类,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线性模型的可解释性并不一定高于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 以下是新智元对论文内容的简编。 监督式的机器学习模型具有卓越的预测能力。不过,机器学习模型不仅应该可用,而且应该是可解释的,但“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任务定义似乎不够明确。学术文献中提出了为模型寻求可解释性的许多动机,并提供了无数的技术来提供可解释的模型。尽管存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但许多作者宣称他们的模型在公理上是可解释的,然而对此却缺乏进一步的论证。问题是,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技术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本文旨在完善关于可解释性的表述。首先,文章回顾了以前论文中解决可解释性的目标,发现这些目标多种多样,偶尔还有相互矛盾。接着讨论了研究可解释性的模型属性和技术思路,以及模型对人而言的识别透明度,并引入了“事后可解释性”的概念作为对比。文章讨论了关于模型可解释性概念的不同观点的可行性和合理之处,对“线性模型可解释,深度神经网络不可解释”这一常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在过去的20年中,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自动决策。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用输入数据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然后由算法预测相应的输出。例如,给定一组关于金融交易的属性信息,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长期的投资回报。给定来自CT扫描的图像,算法可以该图像的扫描对象罹患癌性肿瘤的概率。

有关概念解释

法律体系 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体系的特征 1、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国际法。 2、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4、构成法律体系的单位是法律部门,法律部门是由若干相关的法律规范构成的,因此法律规范是法律体系构成的最基本单位。 法系是指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相同法的结构和渊源的一种法的类型,法系的概念更多地表达的是一种法律传统,它是跨越历史和国度的;而法律体系则指的是一个国内的由现行法律规范所组合而成的法律部门的统一整体,它只能是现实法,而且主要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构成。 法律职业共同体 是指以法律连接起来的具有相同的语言、知识背景、专业层次的人们结成的职业集体。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它是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工作的总称,又指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即法律职业者,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人员、法学教师和法学研究人员。 在法制探索的道路上法律职业者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共同体,而维系这一共同体的已不再是血缘或地缘关系,而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同质性。这一同质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法律是一门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学问,是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化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套独特体系,它有自己的概念、术语、范畴,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表达方式。无论是作为学识,还是作为职业技巧,操作法律赋予法律以生命力的人,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掌握法律的话语方式、思维逻辑、分析技巧和解释方法,这样经历相同职业训练的法律家也就必然具备知识结构的同质性。二是,思维方式。T o think like lawyers(像法律家那样思考)。法律是理性的化身,它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又必须具有普适性,因而法律世界同现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分离的。为此,作为法律家必须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

“解释性翻译”概念内涵丰富,只重语言转换,而轻文化传播,亦或只顾文化传播而忽视客观语言内容,都会顾此失彼,有失偏颇,达不到解释性翻译的效果。 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翻译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原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可以通过适当地添加删改 而在源语使用者和译语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由于 文化不同造成的鸿沟。但解释性翻译又不同于注释性翻译。解 释性翻译是直接将缺失的信息融入译文中,是一种隐性填补 的方法;而注释性翻译则采用一种显而易见的加注的形式。解 释性翻译分为解释性增补法、解释性替代法等。解释性翻译在 西方学者中大为推广。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 解释的过程;奈达(Eugene Nida)也认为,翻译就是解释意义; 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更是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 中把翻译放到了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背景下进行研 究,探求翻译中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交际都 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而一切翻译又以其是否解释出源语表 达目的为翻译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6]。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 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解释就是翻 译)。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 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 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 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 翻译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 途径。 二、用于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 例子:He flung himself down at little Osborn’s feet and loved him Even before they were acquainted,he had admired Osborn in secret .Now he was his dog,his man Friday(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5) 译文:都宾拜倒在小奥斯本面前,死心塌地爱他。他没有认识奥斯本之前,已经 暗暗佩服他。如今便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杨必译《名利场》) 此例中星期五此人是一个暗喻,但一般中国对此都不是很清楚。于是译者就做了这样的注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概念解释

概念解释 1、B2B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是英文Business-to-Business的缩写,即商业对商业,或者说是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 B2B中的两个B均代表Business,“2”则是英语“two”的谐音,代表“to”。因此一般来说我们把B2B仍然按照英文的读音“B-to-B”来念,而不是把“2”作为中文发音。但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习惯把“B2B”按照中文读音来发音了,并且在谈论电子商务时也不至于引起误解,因此无论怎么念,通常都可以理解。 B2B电子商务模式包括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企业之间直接进行的电子商务(如制造商的在线采购和在线供货等);另一种是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平台进行的商务活动。例如,国内著名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https://www.sodocs.net/doc/2d13434925.html,)是一个B2B电子商务平台,各类企业可以通过阿里巴巴进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如发布和查询供求信息,与潜在客户/供应商进行在线交流和商务洽谈等。 电子商务相关的缩写词汇还有B2C(商业对消费者)、C2C(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对消费者)、G2B(政府对企业)等。 2、TSM Tivoli Storage Manager 简称TSM,是IBM Tivoli软件家族中的旗舰产品之一,而Tivoli则是IBM五大软件家族中的一个,其他的四大软件为:Websphere、IM(DB2)、Lotus、Rational。Tivoli软件主要定位于为用户提供企业级管理软件,如系统管理、安全管理和存储管理。TSM能够为用户提供企业级的存储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包括备份、归档、空间管理以及灾难恢复管理等功能。 1IBM软件产品TSM历史沿革 TSM的核心功能是提供集中的数据备份管理,能够为大型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可靠的集中数据备份管理,是业界最主要的备份软件之一。TSM能够提供稳定先进的架构,强大的备份功能支持,和更好的可扩展性。 TSM作为Tivoli软件家族的核心产品之一,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IBM长期以来在存储管理领域不断技术沉淀的结晶。TSM存储管理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其系统 TSM 原型是IBM Workstation Data Save Facility (WDSF) ,由IBM Almaden研究中心研发,主要为了解决当时新出现的分布式系统所面临的数据保护问题。此后IBM基于WDSF在分布系统环境下研发基于备份策略的备份产品,并在1993年7月份推出了第一个版本,命

概念和议题解释对探究的重要性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 (《信報通識》於2015年9月30日刊載本文) 概念和議題解釋對探究的重要性 上文談到為獨立專題探究訂題目時有什麼要留意,今次集中談談B、C兩部分,即「相關概念和知識」與「深入解釋議題」的要求。我們先談談概念對整個議題探究的重要性,再解說同學在B、C部分應做什麼。 議題探究的重點在於對議題本質的理解,例如上文提及的舊區建築物應保留或拆卸重建的議題,其爭議的本質可能是文化承傳、發展與保育,與社會資源運用的恰當性等概念層面的核心課題。能掌握和恰當運用概念,有助我們理解議題爭議或討論點的本質。在獨立專題探究方面,我們需要的不是概念詞的一般性詞語解釋,而是概念在探究的作用和意義。現在讓我們戴上「概念眼鏡」,看它如何在探究發揮功效。 一、發現議題爭議的本質。例如「保留」香港舊建築物是否等同「保育」?「保育」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文化承傳和加強社會歸屬感?當我們在A部分定出探究的焦點和焦點問題時,實際上還未完全肯定這些焦點問題的恰當性。「概念眼鏡」有助進一步檢視焦點問題能否帶領我們作聚焦的探究。 二、多角度和批判性分析。在探討是否保留舊建築物時,爭議點可能包括物業的擁有權、誰的責任、用誰的錢來保育和維修等。「概念眼鏡」讓我們看到保障私有產權、社會公帑的運用、文化承傳中市民和政府的角色,與保育成本和社會效益等不同方面的探討,有助找出不同探究角度作有條理的分析。 三、收集相關資料。「概念眼鏡」幫助我們看到探究角度,我們便知道應找尋什麼類別和多少資料來進行探究。例如文化承傳的效果難以量化,我們可能需找尋質性的資料,例如專家、政府、相關委員會或團體的觀點、市民大眾的看法,和其他地區的相關經驗等。 同學須在B部分指出相關的重要概念,並解釋這些概念與探究題目的關係,和對探究起什麼作用,而非單純作概念詞的詞語解釋。此外,視乎題目需要,同學也須指出與題目相關的基本知識和事實資料,例如重要詞彙、簡單的時序或相關研究結果等,但不宜長篇大論。概念讓我們理解所探究的議題的本質,並知道應從什麼角度和找尋什麼資料,所以同學也須在這部分說明資料搜集的方法和原因。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单晶体:是指在整个晶体内部原子都按照周期性的规则排列。 多晶体:是指在晶体内每个局部区域里原子按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但不同局部区域之间原子的排列方向并不相同,因此多晶体也可看成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单晶体(晶粒)组成 点缺陷(Point defects):最简单的晶体缺陷,在结点上或邻近的微观区域内偏离晶体结构的正常排列。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约为一个、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包括空位vacancies、间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s、杂质impurities、溶质原子solutes等。 线缺陷(Linear defects):在一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一维缺陷。主要为位错dislocations。 面缺陷(Planar defects):在两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二维缺陷。包括晶界grain boundaries、相界phase boundaries、孪晶界twin boundaries、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等。 空位:晶体中点阵结点上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当振动能足够大时,将克服周围原子的制约,跳离原来的位置,使得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vacancies 肖脱基(Schottky)空位: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 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挤入间隙位置,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晶格畸变:点缺陷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使晶格发生扭曲,称晶格畸变。从而使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电阻升高,密度减小等。 热平衡缺陷:由于热起伏促使原子脱离点阵位置而形成的点缺陷称为热平衡缺陷(thermal equilibrium defects),这是晶体内原子的热运动的内部条件决定的。 过饱和的点缺陷: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形成点缺陷,包括高温淬火、冷变形加工、高能粒子辐照等,这时的点缺陷浓度超过了平衡浓度,称为过饱和的点缺陷(supersaturated point defects) 。 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作位错 刃型位错:当一个完整晶体某晶面以上的某处多出半个原子面,该晶面象刀刃一样切入晶体,这个多余原子面的边缘就是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线可以理解为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分界线,它不一定是直线 螺型位错:位错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因此一定是直线 混合位错:一种更为普遍的位错形式,其滑移矢量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位错线,而与位错线相交成任意角度。可看作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混合形式。 柏氏矢量b: 用于表征不同类型位错的特征的一个物理参量,是决定晶格偏离方向与大小的向量,可揭示位错的本质。 位错的滑移(守恒运动):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b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 交滑移:由于螺型位错可有多个滑移面,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可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继续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到和原

哲学重要概念

一、哲学重要概念总结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7、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綜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9、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3、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4、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厲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 ③激发作用。 1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7、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概念解释

铁塔绘图及放样软件初学者需掌握的概念 (暂行、欢迎指出错误之处。) 一、铁塔构造 1、基本构造 构件接头采用对接;不同规格的构件对接时,应以外边缘对齐,接头螺栓排列在各自准线上; 主材接头设置在节点时,上、下段斜材的准线应交于各自主材准线(如铁塔瓶口、塔身变坡处),如图4.1所示: 图4.1 铁塔瓶口处准线 构图示意焊接构件应以斜材重心线交于主材的重心线; 斜材与主材准线相交方式,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所有斜材和辅助材以角钢基准线构图; 2. 主材为单排螺栓时,主材以基准线构图,即主、斜材以基准线相交,如

图4.2所示: 3. 主材为双排螺栓时,主材以第一排准线构图,即斜材基准线交于主材第一排准线,如图 4.3所示: 4. 主材为组合角钢时,斜材准线交于主材中心,如图4.4所示; 图4.2 主材单排准线构图示意 图4.3 主材双排准线构图示意 图4.4 主材为组合角钢构图示意 注:1、用两个以下螺栓连接的斜材与补助材,宜直接连于主材,不使用节点板连接; 2、制弯构件,选择顺序应为连接板、短构件、长构件,火曲线与连接构件边缘距离设定为10mm ;

3、热镀锌构件长度不宜超过12米,L100以下角钢构件长度不宜超过9米,宽度不宜超过0.75米; 4、横担悬臂部分超过3米以上应采用预拱,预拱值一般可取横担悬臂长度的1/100~150,具体值可根据实际外荷载在无风情况下的验算查看其位移(*.DIS 文件)确定; 5、塔腿各主材应设置一个接地孔(孔径17.5mm ),距基础顶面距离为500~1000mm ; 地线支架上设置一个引流孔(孔径17.5mm )。 2、螺栓排列 角钢准线 肢宽(mm) 基准线(mm) 第一排 准线 (mm) 第二 排准线 (mm) 角钢最大 使用孔径(Φ) mm ∠40 20 17.5 ∠45 23 ∠50 25 (28) ∠56 28(32) ∠63 32(36) 21.5 ∠70 35(40) ∠75 38(40) ∠80 40 ∠90 45

哲学概念定义整理

1.哲学: a)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e)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f)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 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g)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h)真正的哲学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 a)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 a)用某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 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 方面: i.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 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 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 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哲学要从整体上探 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 回答。不同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ii.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a)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b)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源,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6.唯物主义 a)基本形态: i.古代唯物主义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没有科学依据。 3.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ii.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iii.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 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