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年级 2013级

任课教师张彻

执笔人张佳佳魏雪梅

2015年8 月24日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概要: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着指导。本文重点介绍了了从西欧中世纪开始,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史,分析了不同阶段主要的经济思想。

关键字: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

一·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轮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学说。

《经济论》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在第1部分中,色诺芬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希腊自由民的最重要的职业;然后又讨论了人们应当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好自己的家产。在第二部分中,色诺芬提出:主持家务是妇女的天职,家政训练应该成为女子教育中的特别项目。总的看来,色诺芬拥护自然经济,反对雅典所采取的发展商业和货币经济的方针。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了奴隶主的经济任务,主张把奴隶主的家庭经济管理辟为一门专门学问。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二.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才废弃以重商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三.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四.边际效用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个理论指出,商品价值是一种主观现象,表示人对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其参与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物品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如果其他商品价格不变,则某一商品价格只由该商品供求双方的主观评价来调节,并由能使供求达于均衡边际评价来决定;如果考察所有商品在相互影响和制约条件下价格决定,则各商品的价格之比应等于他们边际效用之比。

边际效用价值论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学派的几种主要的分配理论,虽然都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但其分析的前提条件和具体论证又各不相同。

五.新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在20世纪以后,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理性预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六.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后来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

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所说的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

凯恩斯还指出,政府最聪明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社会控制投资率,增加投资;另一方面,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不过,凯恩斯强调说,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

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凯恩斯指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指出赤字财政有益。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指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

此外,在后来的经济发展中,又产生了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等,随着人类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的发展也必将走向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

百度百科

《西方财政思想史》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

摘要:从重商学派的财政理论到古典经济学派的中性财政理论,再到凯恩斯的功能财政理论,这三次西方财政理论的大发展,尽管它们的主张不同,但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都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财政理论流派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表现为理论内容的相互承接,更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财政理论发展的互动关系。对立中蕴含着统一,正是其发展的显著特点。关键词:重商学派功能财政理论经济结构一、重商学派向古典经济学派财政理论的转变最早从事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当推重商学派。重商学派财政理论的核心集中在国家聚财理论方面,将聚敛和贮藏财富于政府中的货币差额理论和通过贸易顺差聚敛他国金银财富的贸易差额理论,作为国家的聚财手段。西方国家早期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首先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少数国家,如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确实通过贸易掠取他国财富,增强了本国经济实力。但是,随着西方其他国家相继推行重商主义理论政策,重商主义所倡导的贸易差额理论和为取得贸易顺差而执行关税壁垒政策的示范效应,使各国贸易壁垒纷纷建立起来,在客观上阻碍了国际商品流通,切断了通过贸易顺差掠夺他国金银的国际通道。同时通过分配手段过分搜刮国内财富的手段,不仅要受到本国经济能力的限制,而且由于集权暴敛伤害了本国经济发展,使财源枯萎,减弱了政府在国内的聚财能力。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旨在使国家富足的重商主义财政理论,在客观上却把国家推向了贫困的窘境。盛行一时的重商主义财政理论由此走向了破产。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由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从实践上推翻了“唯商是富”的国家富足理论,使产业发展重新受到重视,过去那种仅仅重视商业的畸形经济结构转向生产流通并重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的变迁孕育了自由经济理论的财政思想。以反对国家集权垄断,倡导经济自由发展而著称的古典经济学派适应当时的特定经济结构,提出了反映早期资本主义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财政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财政政策。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以倡导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发展为宗旨,以固定财政收支的自身平衡为目标,主张将政府限制在政治领域范围内,除必要的公益事业外,政府不得干涉经济的自由发展,认为政府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支出,只要保证了政府非经济职能需要即可。政府支出必须实行节俭原则,政府只有将更多财富留在经济领域,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古典经济学派的这种支出理论原则被称为财政支出的最小原则。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特定经济结构,体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小规模的经济竞争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经济竞争。经济竞争规模不断升级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规模效益的提高,增强了社会商品的总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经济竞争加剧了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程度,使整个社会的总需求能力相对减少。在“总供给>总需求”的经济结构中,私人投资者出于追求最大利润的要求,纷纷压缩投资规模并裁减工人,不仅无助干缓解整个社会的供求矛盾,而且会导致经济萎缩。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使仅靠市场作用无法解决经济中的供求矛盾,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由此宣告了古典经济学派中性财政理论的终结。 [!--empirenews.page--] 二、凯恩斯功能财政理论体系的创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在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特定经济结构下,凯恩斯以缓解社会供求矛盾,解决充分就业问题为突破口,以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为目的,重新发展了国家财政理论,论证了国家活动范围和应该担当的职责。认为国家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为了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特定经济结构和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这样,凯恩斯改变了过去固守于财政自身收支平衡的“就财政论财政,不干预经济”的传统中性财政理论思维方式,把财政发展为用来调控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杠杆,创立了宏观功能财政理论体系。从功能财政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来看,包括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赤字预算理论、公债理论、货币理论以及投资乘数理论和边际消费理论等。

读书笔记:西方财政理论的简要回顾

读书笔记:西方财政理论的简要回顾 姓名:侯杰学号:201150010042 财政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即重商主义阶段。这个阶段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形成并走向确立的阶段。作为理论上的反映,重商主义的政策反映了西欧各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并且其分析工具主要是一些针对具体问题的政策主张,即主要是便业务和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英国的托马斯·曼(1571—1641年)是重商主义著名的代表,他所写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认为是重商主义的“圣经”。他所倡导的“贸易差额论”、“国防财政论”,是西欧各国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代的产物。法国的柯尔培尔(1619-1683年)任法国财政大臣期间认为征税就像“拔鹅毛”——“即要尽可能多地拔鹅毛,又要让鹅不叫”。英国的威廉·配第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面对英国财政税收混乱的状况,威廉·配第提出了财政税制的改革意见。他力图阐明“王土、租税赋课、关税、户别税、富笺、恩赐金税、罚金、独占、官职、什一税、提高币制、灶税、物品消费税等”的性质和方法(《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并且意识到攫取剩余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贡赋制”。他还在《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提出了“公平”、“确定”、“简便”、“节省”的赋税四原则。 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即古典经济学阶段。这个时期开始把财政学作为一门科学,并且认为财政理论是经济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1723-1790年)第一次把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肯定了财政是经济范畴,认定了财政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分配,他关于国家职能和财政作用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和《关于司法、警察、岁入和军备》中。亚当·斯密认为,人们之间需要交换劳动和财富,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社会成员在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使社会利益得到最大的增进,而政府的任何干预总会破坏这种自然秩序。此外,不论是工业或农业的劳动,只要是生产的、有用的劳动,就能创造财富,而宫廷、政府官员、军队等人员的劳动都是属于非生产性的劳动,其活动和人员应限制在最低程度。商品的交换价值不仅由劳动所决定,还取决于工资、利润和地租,并以这三部分作为课税依据。财政的职能,是为国防、司法和必要的公共工程筹集税收,分配经费。因此,这一时期所认识的财政职能可归结为两方面,即收入职能和配置职能。《国富论》的问世,使西方财政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大卫·李

西方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说史》 绪论:经济学与经济学说史 一、经济学——术语的演变 1、经济学economics 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 2、经济学术语在西方的演变。 (1)经济学的诞生过程。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 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到了重农主义和英国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再生产。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 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 (2)经济学的成熟。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 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 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3、经济学术语在东方的演变。 (1)“经济”的出现。 在中国古汉语中,早有“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 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經済。 (2)中国“经济学”的使用 到1903年后,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用“经济学”这个学名。 30~40年代,有的经济学家在编写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时,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或“新经济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学界大多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而对政治经济学以外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则使用“经济学”一词。 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二、经济学说史 内涵。 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历史性特点的经济理论学科,研究经济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从中了解一些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政策及其产生和运用的条件。 一般说来,划分经济学说流派的标准是: 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 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

西方财务会计选择判断题

1.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 are formulated by the ( ) A.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B.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C.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IMA) D.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 2.Which accounting concept or principle specifically states that we should record transactions at amounts that can be verified? A. Entity concept B. Cost principle C. Reliability principle D. Going-concern concept 3.Fossil is famous for fashion wristwatches and leather goods. At the end of a recent year, Fossil’s total assets added up to﹩381 million, and owner s’ equity was ﹩264 million. How much did Fossil owe creditors? A. Cannot determine from the data given B. ﹩381 million C. ﹩264 million D. ﹩117 million 4.Assume that Fossil sold watches for ﹩50,000 to a department store on account. How would this transaction affect Fossil’s accounting equation? A. Increase both assets and owner s’ equity by ﹩50,000 B. Increase both assets and liabilities by ﹩50,000 C. Increase both liabilities and owners’ equity by ﹩50,000 D. No effect on the accounting equation because the effects cancel out 5.The financial statement that reports assets, liabilities, and owner’s equity is the: A. Income statement. B. Owner’s equity statement. C. Balance sheet. D. Statement of cash flow. 6.The left side of an account is used to record ( ) A. Debits B. Credits C. Debit or credit,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account D. Increases 7.Accounts that normally have debit balance are: ( ) A. Assets, expenses, and revenues B. Assets, expenses, and owner’s capital. C. A ssets, liabilities, and owner’s drawings. D. Assets, owner’s drawings, and expenses. 8.The time period assumption states that: ( ) A. Revenue should be recognized in the accounting period in which it is earned. B. Expenses should be matched with revenues. C. The economic life of a business can be divided into artificial time periods. D. The fiscal year should be correspond with the calendar year. 9.In a work sheet, net income is entered in the following columns: ( ) A. Income statement (Dr) and balance sheet (Dr). B. Income statement (Cr) and balance sheet (Dr). C. Income statement (Dr) and balance sheet (Cr). D. Income statement (Cr) and balance sheet (Cr).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年级 2013级 任课教师张彻 执笔人张佳佳魏雪梅 2015年8 月24日

西方财政思想与理论 概要: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着指导。本文重点介绍了了从西欧中世纪开始,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史,分析了不同阶段主要的经济思想。 关键字: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 一·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轮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学说。 《经济论》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在第1部分中,色诺芬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希腊自由民的最重要的职业;然后又讨论了人们应当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好自己的家产。在第二部分中,色诺芬提出:主持家务是妇女的天职,家政训练应该成为女子教育中的特别项目。总的看来,色诺芬拥护自然经济,反对雅典所采取的发展商业和货币经济的方针。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了奴隶主的经济任务,主张把奴隶主的家庭经济管理辟为一门专门学问。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一)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一) 自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出版《公共财政学》以来,百余年间西方财政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理论基础问题上则始终存在分歧。本文认为,财政学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学内容,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财政活动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但也包含着派生的宏观经济内容。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着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张随着社会抉择理论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纳入西方财政学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抉择论从威克塞尔开始,就是主张政治程序进入财政分析视野的。为此,作为社会抉择学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前言”中就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尽管许多财政学著作不再指出财政属于何种学科,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有关社会抉择论的内容,总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学的分析。所以,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财政学仅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兼有? 宏观经济学是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西方财政学是谈不上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财政政策的成功运用,它逐步进入西方财政学中而成为其重要内容,就很自然了。这样,西方财政学除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外,同时出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政策》一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该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A编:微观经济学”和“B编:宏观经济学”,前者分析的内容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范围等问题,后者则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与增长、预算与经济政策等问题。(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纽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财政学引论》指出,公共财政学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务,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前二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即稳定任务则属于宏观经济学。(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温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财政学:公共抉择与公共经济》,也将财政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分开论述,即该书第三篇为“微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税收与公共支出;第四篇为“宏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的财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还有许多西方财政学也包括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表明传统地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真题

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这说明了() A . 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 B . 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 C . 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 D . 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 2.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 都主张“礼”、“法”并用 3.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A .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4. 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5. 下表是中国19世纪70—90年代进出口商品价值简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单位:万海关两) 年份 进出口总值

西方财务会计 大纲

《西方财务会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财务会计 课程编码:B0431050 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本科 课程总学时:36 课程总学分:2 理论学时:36 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其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西方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西方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外资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西方财务会计的概念、特征、目标、基本假设、基本原则等基本理论;掌握西方企业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能运用西方财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涉外会计核算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Chapter1 Introduction to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教学内容】the nature of a business.;the role of accounting in business;the importance of business ethic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oper ethical conduct;Describe the profession of accounting;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and relate them to practice;the accounting equation and define each element of the equation.;how business transactions can be stated in terms of the resulting change in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equation 【教学要求】 1.Describe the nature of a business. 2. Describe the role of accounting in business. 3. Describe the importance of business ethic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oper ethical conduct. 4. Describe the profession of accounting. 5.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and relate them to practice. 6. State the accounting equation and define each element of the equation. 7.Explain how business transactions can be stated in terms of the resulting change in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equation

高校本科生西方财政思想史教学漫刘成奎

第9卷第10期 2012年10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Oct.2012Vol.9No.10 在高校讲授经济史或者经济思想史的老师多数都会感受到这些课程难讲,因为就业导向下的学生对那些看起来似乎“无助于”就业的课程都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而事实上,经济史或者经济思想史的课程是有助于经济类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思想演变历史的,其给学生引致的“收益”是潜在的、长期的而且是无形的。《西方财政思想史》属于经济思想史中的一个学科分支,其对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西方财政思想史学习的意义 西方财政思想史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国家财政学家财政思想变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其财政思想形成的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乃至其个人成长背景。由此,通过对西方财政思想历史的学习,可以做到让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反之,如果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没有掌握本学科发展历史与思想演变历史,其知识结构无疑是存在缺陷的。不可否认,受到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选择导向的影响,虽然有一部分的 985或者211高校的财政学专业已经放弃了继续开设西方财 政思想史的课程,但是仍有较多的高校仍在坚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西方财政思想史,实践也证明开设该课程事实上是有助于学生就业的,如在继续深造过程中系统的西方财政思想史知识有助于学生能从更多的视角选择、研究财政学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近年来一些高校举办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与知识面的夏令营活动中,西方财政思想史课程中所讲授的知识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财政思想史课程的特点与难题 (一)财政学派观点较多,学生理解与掌握难度大在西方国家近400年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众多财政学者或经济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经济或财政思想,如重商主义的财政思想、古典经济学的财政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的财政思想、新古典经济学的财政思想、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新政治经济学的财政思想等。在每个学派中每个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而且有些差别是比较细微的,由此就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如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学者对于国家经费、公债的看法就存在差异:早期重商主义者 认为“国家经费是由于保证对外贸易安全和保护国内工商业发展而产生的”,而晚期重商主义者则认为国家经费“要从增进财富的立场出发,分轻重缓急、生产与非生产领域,节减非生产经费”;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公债能促进商品和货币流通”,而晚期重商主义者则认为“无条件地发行公债不能促进资本积累”。由此可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早期重商主义者与晚期重商主义者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由此就会让学生增加其学习与理解的难度。 此外,西方财政思想史上的很多学者都是涉足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的专家,对其财政思想的理解需要与该学者其他领域的思想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内涵,由此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斯密的财政税收思想是其整个经济思想体系的对策部分,也受到其自由放任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其“看不见的手”、“廉价政府”思想就必然衍生出税收政策的“确定”、“最小化”原则。而瓦格纳生活的年代正值德国政治上完成统一、经济上快速发展,同时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当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维持德国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利用财政手段建立社会保障政策,由此必然会大幅度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而这违背了西方一直奉行的廉价政府的传统,则必然需要从理论上支持政府增加财政支出的合理性,瓦格纳定律的发现则突破了传统财政思想的桎梏,为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社会发展首开先河。 (二)课程历史性强,学生的缺乏现实感 财政思想史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历史一样,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尤其是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社会变迁非常迅速,国家体制的变更也经常发生,所以财政学家面对的经济社会甚至有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会发生变化,如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立宪运动、德国的统一等。经济社会的变化必然引致财政学家思想的变化,如斯密、李嘉图、萨伊所处时代的英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些学者的经济思想都明显地带有反对封建贵族压制的色彩,思想主张上都强调自由、公平等,财政税收思想也自然地表现出自由、公平思想;同时,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卖方时期,商品仍处于短缺时期,发展生产就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由此萨伊提出了萨 高校本科生《西方财政思想史》教学漫谈 刘成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西方财政思想史是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对西方财政思想历史的学习,可以做到让学 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西方财政思想史学派众多,思想观点丰富,对其的理解与学习难度较大;而其历史性强,学生缺乏现实感,抑制了其学习积极性。做好西方财政思想史课程的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课前认真备课、教学形式力争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注意引导学生汲取思想精华而摒弃其糟粕;结合中国现实问题介绍西方财政思想史上的观点;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增加课程的现实生活气息。 关键词:高校;西方财政思想史;教学 175··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工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工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摘要:有必要就工资理论给出定义,工资理论:研究工资的所有理论的总称,工资的概念,所谓工资,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狭义的工资只包括货币工资不包括福利;广义的概念则是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的总称,如计时工资、计件、奖金、津贴、补贴及职工、个人福利,更广义:非雇用劳动者,如个体劳动者、农民,的劳动收入,包括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的收入,也属于工资的范畴。 总体来说,西方经济思想史中有这样的工资五大理论:早期的工资学说、边际生产力工资论、供求均衡工资论、工资谈判论、分享工资论。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 (一)早期工资学说,①生存工资论,这一理论是由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的,在这里,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②工资基金论,这一理论则认为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三)供求均衡工资论,其代表人物马歇尔指出:工资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二者均衡时的价格。 (四)工资谈判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取决于市场上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 (五)分享工资论,代表人物马丁.魏茨曼:员工工资不再按工作时间确定固定的工资,而是把员工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的指数相联系的制度。这就是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经营效益挂起钩来。 二、重要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理论的思想

(一)阿奎那 阿奎那在他的封建农奴制度论中提出了关于劳动是上帝所喜悦的说法。按照他的意见,为了维持生活、防止游手好闲、加强到的风尚和获取施舍机会,劳动都是必需的。但是,因为阿奎那生活于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所以他对劳动的看法贯穿了等级制的观念。在他看来,劳动有贵贱之分:体力劳动是低贱的,是“下等人”、即奴隶和农奴所做的事情;只有脑力才是高尚的,适合于“上等人”、即奴隶主和封建主的身份。有他的理论中不难看出其对一般体力劳动力的歧视,奴隶和农奴做的事仅仅只是其应该做的必需的行为,更没有所谓的工资的说法了,这也说明一部分早期没有工资理论的原因。 (二)威廉·配第“工资论” 到了威廉·配第时代的英国,工资是由法律规定的,国家规定了工资最高限额。配第力图从理论上论证政府所规定的工资额。 配第提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他说,法律应该使劳动者只能得到适当的生活资料;法律不应该把工资规定得低于工人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之下。 日平均工资的价值是由劳动者“为了生活、劳动和延续后代”所需的东西决定的。配第还把工人的劳动日分为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 (三)亚当·斯密“劳动成本理论” 斯密有几种工资理论,譬如说生存工资理论,讨价还价工资理论,生产力理论,剩余索取权理论以及工资基金理论两方面. 斯密说,在工资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劳动者相对于雇主来说处于不利的位置。雇主很少,他们联合起来很容易,并且法律允许雇主联合却禁止劳动者组成工会。议会中的很多法律都反对提高工资却没有一个反对降低工资的。而且雇主拥有广泛的资源,即使是在罢工中他雇佣不到劳动者进行生产,他仍然可以生活下去。“而对于工人来说,没有收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能够维持一个星期的生活,极少能够维持一个月,几乎没有人可以活到一年。” 在讨论工资时,斯密提出了工资基金原理,此原理是古典经济学家们的一个重要工具。此原理认为存在着支付工资的一定量的固定资本基金。由于生产过程需要消耗时间,它需要事先生产的物品譬如说食物、衣服、房屋以及生产工具和

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异

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 异

专 业 英 语 论 文 系部:会计系 姓名:许啊倩 学号: 201512012313

班级: ZB会计153 班 目录 一、存货的概念及分类 (5) 二、存货数量的确定对存货数量的确定 (7) 三、存货人帐价值的确定 (7) 四、存货的计价方法 (8) 五、总结 (9) 我们认为,随着会计制度改革的日趋完善,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不断增强,应当逐步引人并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这对于企业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9) 六、参考文献 (9) 中西方会计存货核算上的异同摘要:我国自1993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使我国财务会

计在广泛的领域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协调一致。但由于一国的会计受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财务会计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要遵循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西方财务会计并不能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得到运用,但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财务会计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了解中西财务会计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体系,提高会计人员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人讲悟性,“悟”即领会,觉醒,成语中有恍然大悟、执迷不悟之说。据《孟子》一书记载: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当过一段时间管钱粮的小官,他给会计下过一个定义,曰“会计当而已矣”。何为“当”?“当”就是量入为出、谋求收支平衡,也即会计标准。至于如何“当”则无具体规范可循,从业人员具体拿捏,全靠一个“悟”字。就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一改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禅”是指能通过静坐默想领悟佛理。此种思维方式源于中国的封建制度,事事有规范,皇帝就没人当;行行讲规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凡事必需神秘,人们不愿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故凡事只能靠“悟”。 西方人讲规范,规范即标准。此种思维方式源于西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西方社会事事有规范,如果不讲规范,就没有资本主义今天的规模与发展。 中国政府总是统管着中国财务,国家财务如此,企业财务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政府采用了详尽

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史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直到今天,不少的学者还是认为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及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它发展了百余年的过程中,至今仍未找到统一的概念。其中一个是: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货币资源的获得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企业对资金的筹集、计划、使用和分配,以及与以上财务活动有关的企业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卢家仪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无疑有着与人类生产活动同样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无论就时间还是就理论发展而言,都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育的不完全,以及新中国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制度,使得我国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在总体上显著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此,欲知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构架及其发展过程和趋势,我们就不得不首先从西方谈起。 早在15世纪,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就出现了有社会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商业股份经济的初步发展,要求企业做好资金筹集、股息分派和股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尽管当初尚未在企业中正式形成财务管理部门或机构,但上述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确已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凸现。到了20世纪初,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如何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加速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问题。故在这个时期,财务管理的重点就是筹资财务问题。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Thomas L.Green)所著的《公司理财》,被学界认为是筹资财务理论的最早代表作。其后的如1910年米德(Meade)的《公司财务》、1920年斯通(Arthor Stone)出版《公司财务策略》。由于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市场发育日趋完善,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加上企业扩大规模的需要促使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普通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来筹资;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在公司筹资中的作用。当时财务管理的侧重就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和讨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企业的破产、清偿和合并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是对公司偿债能力的管理,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的重心是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这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及对资产流动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是财务管理划时代的分界线。1952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哈里?马可维兹在《财务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