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二)选修Z课程

l.《选修1一1》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由“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动量与碰撞现象”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三个主题组成。

1.1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

内容标准

1.1.1经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过程,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

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体会

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关注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

体运动。

例1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

描绘做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1. 1. 2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

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2探究为什么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的倾斜度。

l.} 1. 3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

世界的作用。

例3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等事实,说明科学定律的作

用。

例4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

律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 1. 4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5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 1. 5会用洛仑兹力定量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b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7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 1. 6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活动建议

C} )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炮弹的实际弹道与理想抛物线的差异,

尝试做出解释。

C2)收集资料,探讨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C3)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C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

报告。

C5)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Cb)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

1. 2动量与碰撞现象

内容标准

1. 2. 1经历探究碰撞规律的实验过程,初步形成系统和守恒的概念。

x.2.2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理解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能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知道动量守恒定

律的普适性。

例1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

例2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

1.2.3探究物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能定量分析一维碰

撞问题。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1.2.4能领悟用守恒定律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自然界的

和谐与统一。

例3查阅资料,了解太空物体的碰撞和微观粒子的碰撞。

活动建议

C1)制作“水火箭”。

C2}观察台球碰撞前后的运动情况,尝试用动量知识做出定性解

释。

1. 3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内容标准

1. 3.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简谐运动的特征。能用公式和图像描

述简谐运动的特征。

例1比较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不同位置所受的力、速度、加速度、

动能和势能。 1.3.2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1.3.3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以及

共振技术的应用。

例2调查生产生活中受迫振动的应用实例。

例3调查生产生活中利用和防止共振的实例。

1.3.4通过观察,认识波是传播振动和能量的运动形式。能区别横

波和纵波。能用图像描述横波。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1.3.5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反射、折射、干涉及衍射现象。

例4用波动演示器显示波的叠加。

例5观察音叉双臂振动激发的水波千涉现象。

1.3.6通过实验,认识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能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例6上网查询,了解大爆炸理论模型的证据之一:宇宙星光红移现象。

活动建议

C})学生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依次下蹲、起立,模拟机械波。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实际应用。

[选修1一1的教学提示】

本模块是选修工系列的第一个模块,教师要在学生初步形成的运动观、相互作用观和能量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曲线运动、碰撞

现象、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等更复杂的运动形式,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对运动多样性的认识,深化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机械运动的重要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矢量性和变化率的理解,从运动与相互

作用的角度体会机械运动与电磁运动的统一性。本模块内容与学生生

活、现代科技密切相关,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努力创设学生

感兴趣、能激发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复杂运动分

解为简单运动,如何用已有的概念和规律来分析现象、建构模型、解决

问题,进一步体会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中蕴含的极限思想。在研究曲线运

动、碰撞现象、单摆运动等实验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守恒思想,增强证

据意识和规律意识,发展建模能力、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相结合进行科

学论证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和能量的角度认识机械振动

和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了解波动的特征,为深入学习和研究电磁波打

好基础。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经典物理学定律与航天技

术等现代科技的联系,了解人类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的探索历程,从

万有引力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认识自然界的统一性。

[选修1一l的学业要求]

能对常见的机械运动现象进行分类。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特定情境下的抛体运动,会用恰当的物理量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和简谐

振动。能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用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问

题。能用动量、能量的观点分析和解释常见机械运动现象,解决一维碰

撞问题。能说明机械波的特点。

进一步掌握质点、单摆等理想模型建构方法,体会匀速圆周运动等理想化的思维方式,体会系统的思想和描述变化率的极限思维方式,感

受科学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追求描述自然的简约性和一致性。

能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力学领域的实验探究方案。会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基本的力学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获得数据,通过分析获得合理的结

论。能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对结论进行合理论证,写出规范、完整、科学

的报告。能对实验探究进行反思和交流,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在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和广义相对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包含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既具有相对稳定

性,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初步具有探索

自然、造福人类的意识。

2.《选修}-2

本模块由“电势能与电势差”“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电磁振荡与

电磁波”三个主题组成。

2. 1电势能与电势差

内容标准

2.1.1知道电场中的电荷具有电势能。了解电势能、电势的含义。

领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体会其普适性。

例1与重力势能的引入对比,分析物理学中引入电势能的依据。

例2分析物理学中常把无穷远处和大地作为电势零点的原因。

2. 1. 2理解电势差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例3从功能关系研究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2.1.3能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能应用这些规律解

决实际问题。

例4观察静电偏转,了解阴极射线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例5探究影响垂直进入匀强电场中的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因素,

了解速度选择器的原理。

2. 1. 4观察电容器的构造,知道常见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电容。

能举例说明电容器充放电特性的应用。

例b查阅资料,了解电容器在照相机闪光灯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

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物等方式,了解电容器的类型、特性及作用。

分析一个应用案例,并撰写报告,在班内交流。

2. 2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2. 2. 1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探索

中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2. 2. 2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能举例说明电磁感应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1查阅资料,了解利用电磁现象记录与读取信息的基本原理。

分析一个常用的磁记录方法的应用案例,并在班内交流。

2. 2. 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理解楞次定律。

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_

例2分析电动机运转时产生反电动势的现象,分别用力和能量两种观点解释。

例3用能量的观点解释楞次定律。

2. 2. 4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能举例说明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4观察日光灯电路,分析日光灯镇流器的作用和原理。

例5观察家用电磁灶,了解电磁灶的结构和原理。

2. 2. 5通过实验,认识交变电流。能用函数和图像描述正弦交变

电流。

例6用示波器或其它设备观察交变电流的波形,并测算其峰值和有效值。

2. 2. 6通过实验,探究变压器电压与匝数的关系。了解变电站到

用户的输电过程,知道远距离输电时应用高电压的道理。

例7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变压器,了解其作用。

例8探讨远距离输电中影响电能损耗的因素。

2. 2. 7了解发电机和电动机对能源的转化方式和对工业发展的重

要作用。

活动建议

C1)参观当地的小型电厂,了解发电过程。调查发电机的容量、

居民用电和工业用电情况。

C2>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分析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和法拉第电磁感

应定律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 3电磁波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2. 3. 1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

中的意义。例1结合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体会物理学发

展过程中对统一性的追求。

2.3.2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发射、传播和接收,体会电磁场的物质

性。

例2演示赫兹实验,体会理论预言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实验证据对新理论的支撑作用。

2. 3. 3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各个波段的电磁波的名称、特征和典

型应用。知道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活动建议

(1)查阅资料,了解微波炉的加热原理,总结使用微波炉的注意

事项。

C2)查找资料,了解移动通信技术与发展情况,并了解蓝牙、Wi-Fi

等无线通讯设备的原理、使用的电磁波频段和常用频率。

C3)列举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品中与红外线、紫外线有关的应用实

例。

[选修1--2的教学提示]

本模块突出体现电磁运动情境下的物质观、运动观和能量观,反映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电磁学基本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现

实验探究中的归纳思维方式和实践应用等物理核心素养。通过对电荷在

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做功问题的研究,理解引入电势能的原因,进一步

体会引入势能的条件与特征。通过电磁感应中电流方向与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实验探究,强调科学探究过程中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推

理的方式。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理解电荷在电场中运动时电场力做功的

特点,重视电场问题与重力场问题的类比分析,引导学生从做功与能量

改变的关系来讨论和解决问题,重视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现

象进行分类与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本质特征,提升学生对实验结果质

性分析的能力。本模块还注重电磁相互作用原理、电磁学基本原理的应

用,教学中要重视应用电磁学基本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

决实际情境中有关电磁现象的问题,培养学生在生产生活和科技实践中

对电磁理论的应用与解释能力。

[选修}-2的学业要求l

能认识到电场具有“能量”的性质,能从功能关系出发分析处于电场中的电荷具有电势能。能解释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的内涵,能分

析解决涉及点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问题和电磁感应的问题。能描述电磁

振荡的过程,利用场的物质性和场具有能量的性质解释有关电磁波的现

象,能说出电磁技术在生产生活、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一些重要应用。

能根据电磁感应基本原理、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理论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磁

现象,能对电磁设备、家用电器中的有关电磁元件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做

出解释。

进一步认识物理模型的建构和理想化的思维方法,能用与电荷、电场、磁场相关的物理模型和方法分析研究电荷与电场、磁场的相互作用

和规律,解决力学和电磁学的综合问题。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

次定律的实验探究,体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与推理的方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制定有关电磁学的实验探究方案。会恰当地选择

和使用基本的电磁学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获得数据。能运用多种方法处

理信息数据,通过分析获得合理的结论。能写出规范、完整、科学的报

告,与他人交流。能对实验探究进行反思,合理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

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能根据电磁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的历史,体会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以及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重大科学理论在其引起的工业

革命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2光的波粒二象性

内容标准

3. 2.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了解产生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实例,了解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1演示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现象,观察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图样,并以此说明光具有波的性质,进一步认识光的本性。

例2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器材设计小实验,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讨论薄膜干涉的原因。

例3会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测光的波长。能利用光的干涉条件分析自然界的干涉现象。

3. 2. 2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

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对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影响。

例4了解量子概念相关史实,思考具有革命性的物理观念的提出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影响。

3. 2. 3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现象。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及其意义。

3. 2. 4能根据实验结论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

3.2.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体会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识的不

了解电子衍射实验。

活动建议

C1)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光的偏振现象应用实例。

C2)观看3D电影,查阅资料,了解3D电影的原理。

C3)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读物,写出读书体会。

3. 3原子核与基本粒子内容标准

3. 3. 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经典实验。知道原子核的

组成。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3.3.2了解放射性和原子核衰变。知道半衰期及其统计意义。了解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险与防护。

3. 3. 3了解核力的性质。知道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会根据质量数守

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3. 3.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了解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物理意义。

3. 3. 5了解核裂变反应和核聚变反应。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

能关注受控核聚变反应的研究进展。能主动关心核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

发展的影响。

例1查找资料,了解核能开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个人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和平、安全利用核能做出贡献。

3. 3. 6通过史实,了解人类对微观粒子的探索历程。知道粒子的基

本类型。了解宇宙和恒星的演化。

例2查找资料,了解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中的杰出贡献。

例3了解直线加速器、同步加速器、粒子探测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

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选修1-3的教学提示]

本模块通过光学、热学和原子核部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物质观、能量观和理想模型建构等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中应通

过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及其具体

的表现案例,引导学生形成对光的本性的正确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构建物理模型的意义,从理想气体、夸克模型等了解模型建构的方法和

意义;通过对光的波粒二象性、量子论、固体与液体、基本粒子等内容

的教学,完善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念;

通过油膜法测定分子直径和双缝干涉测定光的波长的实验,让学生体会

和掌握测量微观量的思想和方法,能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分析和处理

信息;在教学中应加强应用光的干涉规律、气体实验定律、理想气体状

态方程、质能关系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多种情

境,引导学生探究并讨论,让学生广泛了解诸如材料、核能对人类社会

发展的作用。

C选修1-3的学业要求l

能解释光的干涉、偏振和衍射现象,能用爱因斯坦方程解释光电效应现象,能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能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

及特点,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分子的速率分布和扩散现象。能通过

实验掌握气体的实验定律并能用来解释或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和问

题。能说明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和结合能,解释原子核的衰变、裂变、聚

变和放射现象,说出核变化过程中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能

说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和粒子的基本类型。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物质

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和能量观。

掌握理想气体模型、原子核模型、夸克模型等较为复杂的理想模型的构建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较为复杂的模型构建,并能用所建构的模型分析物理问题。掌握系统的观点和概率分析的思维方法,能用这

些方法分析解释涉及物理系统的问题。

了解和掌握测量微观物理量的思想方法。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实验,获得合理的数据,处理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写出规范、

完整、科学的报告并与他人交流。能对实验探究进行反思,合理分析实

验误差的来源,检验结论的正确性,提出改进方案。

在学习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能基于证据来思考检验物理理论,不迷信权威,能与他人合作。能通过对科技新材料和核能等

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了解

科学技术的应用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问题,科学活动必须

有合理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约束。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保障人类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

4.选修工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体现水平3-4 )

(三)选修n课程

选修II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物理课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

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倾向等选择性开设。本系列的课程应关注学

生的兴趣和特长;关注课题探究与实践性:关注课程对学生视野的拓展。

此系列所列的三个模块的内容只是一种参考,学生可选择课程学习。

1.《选修Z一1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本模块由“物理学改变了人类的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变革”

“物理学与公民生活”三个主题组成。

1. 1物理学改变了人类的认识

内容标准

1. 1. 1了解古希腊的宇宙观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通过查找文献,

理解哥白尼日心说对人类宇宙观的冲击。通过阅读,了解开普勒定律对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作用。

1. 1. 2了解伽利略的实验法和逻辑方法对近代力学诞生的贡献。了

解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的成就和局限性。

1. 1. 3了解热力学定律产生背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I. 1. 4了解发现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意义。

1.1.5了解发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的意义。理解经典

电磁理论建立的思维特点。

1. 1. 6了解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对于近代物理学革命的意义

1. I. 7通过对量子论认识特点的学习,了解波粒二象性的物理思想,

体会经典物理对物质本性认识的局限性。

1. 1. 8了解相对论的时空观,理解质能守恒的意义。

活动建议

C} )通过了解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艰苦历程,理解数学方法

对物理学发展以及对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作用。

C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物理墒的物理意义与信息嫡的社会意义。

C3)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

掌握系统进化与能量退化的物理意义和哲学意义。

C4>通过师生沙龙,讨论经典统计与量子统计的区别。

C5)通过主题为“光的典型干涉实验与光粒子性的概率分析”的

读书汇报,深刻理解微观世界量子化的本质特征。

1. 2物理学与社会变革

内容标准

} . 2. 1了解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举例说

明蒸汽机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1.2.2通过实例,了解电磁学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1.2.3通过实例,了解集成电路的进展,了解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及

其产业规模对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

1.2.4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

的重大影响。

1.2.5知道激光技术,知道光纤通信技术。1.2.6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科技开发和教育的重大贡

献。

活动建议

C1)组织参观或上网查询汽车制造厂,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我国自

主品牌与国外垄断品牌的比例。

C2>组织参观或上网查询气象站,了解当地空气指数与工业发展

的关系。

C3)组织参观或上网查询当地高新工业园区,了解高新技术的竞

争优势。

C4)通过查找资料、了解LED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照明中的应用。

C5>通过阅读,了解李约瑟先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

本内容及其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大意义。

1. 3.物理学与公民生活

内容标准

1. 3. 1列举热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实例。了解太阳能技术的最

新进展。

1.3.2列举微电子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初步了解电视广

播和电视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视广播技术的最新进展对人类生活的影

日向。

1.3.3了解电脑、手机等大致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

的影响。

1.3.4知道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了解信息传播、处理和存储技术的发展。了解网络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3.5列举光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了解光纤通信技术

的最新进展。

x.3.6了解核技术在现代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原子核技术的发

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建议

C} )实地考察或上网查询,了解电冰箱、分体空调或中央空调机

的共性与区别。

C2>实地考察或上网查询,了解手机发射塔基的结构及手机通讯

的基本原理。

C3)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具有自己个性化的网页。

C4)实地考察或网上查询,了解核能发电站大致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选修2一2 }}(物理学与技术应用)

本模块由“物理与健康”“物理与新能源”“物理与环境”“物理

与新材料”“物理与信息”五个主题组成。

2. 1物理与健康

内容标准

2.1.1了解物理学在医学诊断和医学治疗中的应用

2. 1. 2了解B超、彩超、CT、核磁共振、心电图等医疗设备在医疗

检查中的作用。

2. 1. 3了解声的反射在B超中的应用。 2. 1. 4了解多普勒效应在彩超中的应用。

2.1.5了解人体各个组织对X光的穿透性差异。

2. 1. 6了解CT扫描的基本原理。

2.1.7了解物理治疗与生化治疗。

2. 1. 8了解激光的特性及其在治疗中的作用,知道常见的激光治疗

方式。

2. 1. 9了解放射性在医学中的应用。

2. 1. 10了解一些典型射线的特性,知道放射现象的应用及防护。

活动建议

C1 >制作医疗知识小板报,展出所知道的检测手段,并进行班级

评比。

C2)观看影片,了解蝙蝠如何利用回声探路。

C3)对照胸片讲解组织,并在课后自己动手初步绘制部分人体胸

片。

C4>查阅资料,列举所知道的物理治疗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

分类,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C5)观看影片,了解如何利用激光矫正视力。

C6)观看科教片,了解B超、CT、彩超、核磁共振及心电图的检

查过程。

2. 2物理与新能源

内容标准

2. 2. 1了解新能源开发的大致历程及必要性。

2. 2. 2知道太阳能技术的基本原理,知道太阳能利用的常见方式。2. 2. 3了解太阳能的应用领域及应用前景。

2.2.4知道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

2. 2. 5了解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的作用。

2.2.6了解核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活动建议

C} >查阅煤炭等能源的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了解太阳能开发的

必要性。

C2)列举生活中用到的一些太阳能技术,会辨别利用太阳能的不

同方式。

C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以及国际上核技术的利用。

C4)查阅资料,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C5)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辩论放射性利用的利与弊。

2. 3物理与环境

内容标准

2. 3. I了解物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3.2知道噪声的来源和分类。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噪声治理的

重要性。了解噪声治理常用的方法。

2. 3. 3了解温室效应的主要特点,知道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2. 3. 4知道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社会的其

它影响。

2. 3. 5了解应对温室效应的基本对策。

2.3.6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活动建议

C1)分组调查周边有哪些噪声。通过调查,了解噪声的危害。

C2)收集并交流有关噪声的资料,提出防治噪声污染的各种建议。

C3)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哪些地方容易产生温室气体。

}4)观看有关温室效应的相关报道,知道海平面会逐渐上升的原

C5)听环境保护专家作报告,初步了解哪些对策能延缓全球变暖。

Cb)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培养责任感,树立环保意识。

2. 4物理与新材料

内容标准

2. 4. 1了解物理学对新材料开发的作用。

2. 4. 2知道纳米材料,了解纳米材料的特性,初步认识纳米结构。

2. 4. 3了解纳米材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4.4了解功能材料的定义、物理特性及分类。

2. 4. 5了解功能材料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活动建议

C1)举行关于新材料及其应用的辩论赛,了解一些新材料(如纳

米)的发展史。

C2)比较普通材料和纳米材料,总结纳米材料的特性。

}3)参观科技馆或纳米研究所,体会纳米材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

发展的影响。

C4)结合物理方面所学知识,将功能材料按物理性质分类。

C5)列举身边的功能材料,了解功能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2. 5物理与信息

内容标准

2. 5. 1了解物理学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贡献。

2. 5. 2了解手机的大致发展历程。

2. 5. 3了解智能手机内部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2. 5. 4能通过智能手机的传感器进行初步的探究实验。

2.5.5了解全球定位的大致发展历程。

2.5.6知道全球定位的工作原理。

2. 5. 7了解全球定位在生产生活及科技中的应用。

2.5.8了解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全球四大导航

系统。

活动建议

C}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第一台手机面市的时间,了解国内外从

非智能机到智能机的大致历程。

C2)观看周围或视频中拆解手机的过程,了解手机内部各个零配

件的作用。

C3)列举交流日常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

C4)分小组运用手机中的传感器进行一些初、高中的物理实验。

C5>了解全球定位从研制到军用,再到民用的历程,并在全班展

示自己的成果。

C6)户外进行GPS定位,体会什么是定位。

C})查找资料,与同学分享全球定位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选修2一3》(物理学发展前沿)

本模块由“从微观看世界”“从高速看世界”“从宇观看世界”“从统一性看世界”四个主题组成。

3. 1从微观看世界

内容标准

3.1.1比较对宏观物体与微观物体运动特点描述的差异。

3. 1. 2初步了解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和光电效应,知道光的波粒二

象性。

3.1.3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知道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3. 1. 4初步了解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3.1.5初步了解隧道效应的基本原理。

3. 1. 6了解研究基本粒子的微观模型及其特点。

3.1.7了解人类探索基本粒子的大致历程,知道这种探索是没有止

境的。

‘活动建议

C} )查阅物理学史,梳理“波粒二象性”的发展简史,并通过简

报展示。

C2)查阅生活中的二极管、半导体等说明书,了解隧道效应的应用。

3. 2从高速看世界

内容标准

3. 2. 1了解牛顿时空观与爱因斯坦时空观的差异。

3. 2. 2通过案例解释时间延缓效应。

3. 2. 3通过案例解释长度收缩效应。 3.2.4了解定量推导长度收缩效应和时间延缓效应的方法。

3. 2. 5解释“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3.2.6了解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主要思想、结论和观测证据。

3. 2. 7了解人类探索高速世界的大致历程,知道这种探索是没有止

境的。

活动建议

C1)小组讨论牛顿时空观和爱因斯坦时空观各自的特点,在班级

交流。

C2)举出一些时间延缓的例子,交流讨论。

C3>梳理“长度收缩效应”的相关案例,在班级交流。

3. 3从宇观看世界

内容标准

3. 3. 1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思想及理论模型。

3.3.2了解探索宇宙起源的其他理论模型。

3. 3. 3了解黑洞及对黑洞的观测和接受信息的方法。

3.3.4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了解暗物质的发现证据和探测方法。

3. 3. 5了解反物质与物质的主要区别。

活动建议

C1)观看影片,讨论大爆炸理论的观测证据。

C2?查阅资料,了解人造黑洞的信息,进行相关讨论。

C3)查阅资料,讨论对反物质相关内容的认识。

3. 4从统一性看世界

内容标准3. 4. 1

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特点,能通过实例说明这些相互

作用

流。

3. 4.

3. 4.

2了解大统一理论的主要思想和探索历程。

3了解希格斯玻色子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3.4.4了解弦理论的主要思想。

活动建议

C1)查阅资料,了解大统一理论的发展简史,进行班级交流。

(2)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上帝的粒子”及其意义。

C3)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弦理论的主要思想。

C4)举办与现代物理进展有关的科普论坛,通过班级会或墙报交

4.选修II课程学业质量标准

(四)学业质量标准汇总

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和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物理教学通常以知识为线索展开,这就容易导致教师把教学设计的焦点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去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而忽视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为防止这种倾向,必须把核心素养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求至

始至终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物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用物理观念统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把学习具体概念或规律的每一节课,

都作为形成学生物理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逐步学习

和不断应用,促进学生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和相互作用观的持续

发展,并学会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应把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建构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维能力,质点、点电荷、匀强电场等物理概念和匀变速

直线运动、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等物理过程都是物理学家建构的理想模

型,蕴含着发展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

学生了解这些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构建这些物理模型的思维方

法,理解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能构建相关的物理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发展

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电场强度的教学,应创设不同试探电荷先

后位于电场中某位置的情境,让学生比较所受静电力大小和电荷量的差

异,概括静电力与电荷量成正比的特点,抽象出静电力跟电荷量的比值

与试探电荷无关的特征,由此形成电场强度的概念。学生在处理以上信

息的过程中,经历了“比较一概括一抽象”的思维过程,发展了科学思

维能力;再如,在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把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为几个要素进行研究,以及

把问题的几个要素结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认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

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等效”的物理思

想,让他们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得到结论,

发展学生的科学推理和论证能力以及质疑和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科学态度的养成,通过物理学习认识到什么是科学,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应通过

增添联系生活和现代科技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适当的难度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保持旺

盛的求知欲;尽量提供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以体验和享受合作的成果,

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如实记录、客观对待所读

取的实验数据,遵循基本的科学伦理和道德规范。

2.利用真实情境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

创设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概念的建立,需要利用真实的情境。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基于生活经验形成了大

量的口常概念,其中有许多错误的成分,要在此基础上建构物理概念,

必须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重新加工,在诸多客观情境

中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完成从日常概念向物理

概念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维和日常思维

的差异,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

中,学生通常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快,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教师可以

利用纸片和纸团等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

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因素,体会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真实的、有价值的情境是十分关键的,

它让学生经历对感知的情境进行概括和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像研究者一

样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物理规律的探究,需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和提炼问题,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并根据问题情境运用已有知识

制订探究计划,选择符合情境要求的实验装置和器材进行实验,获取客

观、真实的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形成关于物理规律的结论。例

如在学习行星运动规律时,可利用木星的卫星便于观测且绕木星运行周

期较短的特点,教师把每间隔一定时间拍摄的木星(连同多颗卫星)照

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这些照片中分析不同卫星的运动周期,并定量

比较这些卫星绕木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大小,对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和周期的定量关系提出假设,并通过所测出的数据检验或修正自己的假

设,形成自己关于星体运动规律的结论。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具有跟科学

工作者一样的探索行为,能真切感受到科学是一个探究过程,体会到科

学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不仅建立和提升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而且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完整教学案例详见附录)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必须结合真实的情境。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学生把情境与知识相关联的水

平,即能否把问题中的实际情境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物理条件。例如,是

否能把情境中的一段经历转化为一个物理过程,是否能把情境的故事情

节转化为某种物理现象,是否能把描述情境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某个物

理量,是否能把情境中需要完成的工作转化为相应的物理求解要求。我

们常说某个问题很“活”,其“活”的本质就在于情境的转化,能不能

把问题中某一鲜活的实际情境转换成解决问题的物理情境,建立相应的

物理模型,这是应用物理观念思考问题、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关键。

物理教学中,应让学生获得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物理问题的大量体验,形

成把情境与知识相关联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活动来

培养的。

3.通过实验发展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应发掘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方面的潜在价值。教师可在一些物理实验中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

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还可在实验中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

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要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把探究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

件选择有关方法形成探究方案;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等各方面来构思探究计划;学会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来完善探

究计划。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

在收集信息时,要避免让学生按教师或教材的既定步骤“照方抓药”,进行虚假“探究”。不应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假设相符的物

理事实上,同样需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在分析、

处理信息时,应让学生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推理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

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发展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

识进行科学论证和解释的能力。

关于科学探究的交流和表达,应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表达能力:一是交流内容的组织,包括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案的设计、信息

收集过程和数据整理、结论及其解释、存在的问题和新发现等;二是陈

述的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公式、插图等,学会根据内容选择

恰当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学中要提供学生当众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准备

有条理的讲稿,进行准确和富有逻辑的发言。

应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中相互合作的必要性,除了在本实验小组范围内进行分工合作之外,还可让不同的实验小组设计不同

的实验方案,完成同样的探究任务,实现各小组之间的实验数据共享,

感受合作在获取数据中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对待实验的态度,对实验结果实事求是,杜绝编造和修改实验数据,并

把实事求是的作风带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4.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物理核心素养的达成应把物理课程中所形成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用于分析、解决现实

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增强实践意识、

养成科学态度,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很多场合下能生成有价值的科学探究问题。例如,一名学生偶然看见某工人沿着斜靠在墙上的梯子向上登高时,梯子下端突然

向远离墙的方向打滑,导致事故。学生对此真实问题用共点力平衡的规

律进行探究,得出了人在梯子上的位置越高梯子下端越容易打滑的结

论,解释了所观察到的现象。该学生进一步研究得出了梯子安全倾角的

大小和动摩擦因数的定量关系,这是一个对安全施工很有实用价值的结

论。该学生研究时,把人视为质点,忽略梯子的质量、梯子上端与墙之

间的摩擦力等次要因素,合理构建了问题研究的物理模型,形成结论时,

进一步考虑了梯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在解决该现实问题中,学生发展

了科学思维,增强了实践意识。

大众传媒的报导、公共场所的公告等,很多信息都跟物理知识有关,关心这些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某学生看见机场关

于“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充电宝搭乘飞机”的规定,但对

1 fi0wh的含义不理解,一般充电宝的规格标注的是电量,单位是r}Ah

为什么机场的规定要以wh做单位?学生仔细阅读机场公告的文字后领

J晤到,机场限定的不是充电宝的电量,而是充电宝的能量,wh的含义是

瓦小时,160wh相当于5 7. 6吨的重物从1米高处落下来所释放的能量。

若要判断常见铿电池充电宝的能量是否超标,须把它的电量乘以3. 7V

额定电压。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拓展了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加深了对公共传媒中有关信息的科学性认识。教师还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把物理课程中所形成的物理核心素养用

于解决生活的非物理问题,例如,在设计具体活动、制订工作计划时,

让学生会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会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

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会控制相关举措的适用条件,会思考事物间的

因果关系等。

解答习题也是一种问题解决方式,习题教学的优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需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习题教学的目的

进行重新审视。

在习题教学中,应把教学目的聚焦于发展物理核心素养,通过习题教学,使学生在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实践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得到

有效提升。习题教学的效果不要局限于解答某类情境的物理问题,还要

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评价建议

高中物理学习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完善物理课程设计,贯彻落实

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物理学习评价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实

现物理课程目标为宗旨,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创设真

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采用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客观、

全面地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促进

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教师进一步深化对物理课程

本质和育人价值的理解,建立新的物理教学质量观,探索并实践以促

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方式,保障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落实。

1.评价原则

(1)目的明确。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的,

切实发展学生在“物理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

与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每个评价任务都应该清晰地指向一个或

多个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科学有效。评价活动应遵循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符合

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针对学生的学业质量发展水平;做

到科学、有效和可信。

C3)全面深入。评价应尽可能覆盖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

应体现每个核心素养的不同层次,既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检测,也有对高层次能力和素养的评价。

C4)多样平衡。评价应该是方式多样、主体多元。要采取多样的

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

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在评价中的作用,有利于从不同视角分析解释

评价结果。要保持不同评价方式之间的平衡,将整体评价与单项评价、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及时

准确地反馈评价结果,保证评价结果与改进策略的一致性。

(5)激励进步。要将评价作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

手段,建立学生个性化的评价结果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激发

个性潜能,激励学生不断地发展进步。 2.评价目标和内容

物理学习评价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所达到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目标的确定应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内容标准

以及学业质量标准相吻合。

物理学习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目标一致,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的真实物理情境。要能够评价

学生:C1)是否形成关于物质、运动、能量和相互作用等基本物理观

念;C2)是否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思想和方法以及在生活、生产实

践中的实际应用;(3)是否掌握实验探究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能利用

科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他人交流与沟通;C4)是否具有运用物理知识

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5)是否理解科学的本

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

展的责任感。

3.评价任务设计

3. 1日常学习评价

日常学习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平时作业和测验、参与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业水平口教师应设计丰富多

样的评价任务,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开展评价,确保评价全面、真实、

有效。

3.1.1日常学习评价任务设计要求

日常学习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物理核心素养指向。教师要根据必修和选修模块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不同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的培养侧重点不同,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设计有效的评价任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不断发展的过

程,深刻领会真实物理情境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的作用,任务

设计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物理

学的观念、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提取变量、建立模型、

分析综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活动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要制订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能客观、全面、有效地收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信息,真实

地反映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水平。

3. 1. 2日常学习评价任务设计的基本流程

科学设计评价任务、规范评价实施过程、有效反馈评价结果是实现有效学习评价的重要保证。评价任务设计是实施评价活动的基础,

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t})

标准的要求,制定评价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

(2)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评价

目标,设计评价内容:(3)依据物理核心素养内涵和水平、学生在特

定情境中的认知和行为表现,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基本流程

如下图所示。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1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1)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分)将质量为1.00kg的模型火箭点火升空,50g燃烧的燃气以大小为600m/s 的速度从火箭喷口在很短时间内喷出.在燃气喷出后的瞬间,火箭的动量大小为(喷出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可忽略)() A.30kg?m/s B.5.7×102kg?m/s C.6.0×102kg?m/s D.6.3×102kg?m/s 2.(3分)发球机从同一高度向正前方依次水平射出两个速度不同的乒乓球(忽略空气的影响).速度较大的球越过球网,速度度较小的球没有越过球网;其原因是() A.速度较小的球下降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较多 B.速度较小的球在下降相同距离时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较大 C.速度较大的球通过同一水平距离所用的时间较少 D.速度较大的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下降的距离较大 3.(3分)如图,空间某区域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电场方向竖直向上(与纸面平行),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三个带正电的微粒a,b,c电荷量相等,质量分别为m a,m b,m c.已知在该区域内,a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b在纸面内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纸面内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m a>m b>m c B.m b>m a>m c C.m c>m a>m b D.m c>m b>m a 4.(3分)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主要是将氘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用来发电, 氘核聚变反应方程是:H+H→He+n,已知H的质量为2.0136u,He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新人教版)】 必修部分:(必修 1、必修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课程性质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2017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二卷)(含超级详细解答)

2017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二卷) 一.选择题(共5小题) 第1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1.如图,一光滑大圆环固定在桌面上,环面位于竖直平面内,在大圆环上套着一个小环,小环由大圆环的最高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小环下滑的过程中,大圆环对它的作用力() A.一直不做功B.一直做正功 C.始终指向大圆环圆心D.始终背离大圆环圆心 2.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α粒子衰变成钍核,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α粒子的动能 B.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α粒子的动量大小 C.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α粒子所经历的时间 D.衰变后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 3.如图,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2﹣B.C.D. 4.如图,半圆形光滑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半圆的直径与地面垂直,一小物块以速度v从轨道下端滑入轨道,并从轨道上端水平飞出,小物块落地点到轨道下端的距离与轨道半径有关,此距离最大时对应的轨道半径为(重力加速度为g)() A. B.C.D. 5.如图,虚线所示的圆形区域内存在一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P为磁场边界

上的一点,大量相同的带电粒子以相同的速率经过P点,在纸面内沿不同方向射入磁场,若粒子射入的速率为v1,这些粒子在磁场边界的出射点分布在六分之一圆周上;若粒子射入速率为v2,相应的出射点分布在三分之一圆周上,不计重力及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则v2:v1为() A.:2 B.:1 C.:1 D.3: 二.多选题(共5小题) 6.如图,海王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P为近日点,Q为远日点,M,N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运行的周期为T0,若只考虑海王星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海王星在从P经M,Q到N的运动过程中() A.从P到M所用的时间等于B.从Q到N阶段,机械能逐渐变大C.从P到Q阶段,速率逐渐变小 D.从M到N阶段,万有引力对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7.两条平行虚线间存在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方向与纸面垂直.边长为0.1m、总电阻为0.005Ω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位于纸面内,cd边与磁场边界平行,如图(a)所示.已知导线框一直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d边于t=0时刻进入磁场.线框中感应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b)所示(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顺时针时,感应电动势取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6题第7题 A.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0.5 T B.导线框运动速度的大小为0.5m/s C.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D.在t=0.4s至t=0.6s这段时间内,导线框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0.1N 8.某同学自制的简易电动机示意图如图所示.矩形线圈由一根漆包线绕制而成,漆包线的两端分别从线圈的一组对边的中间位置引出,并作为线圈的转轴.将线圈架在两个金属支架之间,线圈平面位于竖直面内,永磁铁置于线圈下方.为了使电池与两金属支架连接后线圈能连续转动起来,该同学应将()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 摘要:物理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生认知能力与学习兴趣趋向偏向两个极端的学科,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从基本概念、兴趣以及抽象理念等内容中产生畏难 以及倦怠情绪。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创新 做细致研究;创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致,提高教学有效性展 开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学生在对物理知识 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晦涩的物理概念、还是抽象的理念,或是从学生对物理的 学习兴趣上来看,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与厌学心理。教 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物理教学展开深入创新型 的教学研究与探索。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时效性。 一、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学生的眼中老师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很难建立平等,和 谐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的学习模式打破这种观念,比如:老师在授 课时与学生多一些互动,多一些表扬的话语,眼神的交流等。这样使学生更容易 从心里和思想上赞同老师的教学,主动的投入学习中。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具有 一定的难度,在新课程改革中针对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与现 代的教学模式相统一,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解决,就需要我们的 物理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物理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该理念中包含这现代教育的特点,并对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高中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掌握与认知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提 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新课标要求,要在高中物理的实际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构建物 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参与热情。对程序化教学模式加以利用,增强 学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加强对实践课的探究,逐步培 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二、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方法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经验的总结基础上所构建的,由一系列教学策略与方 式组成的,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的程序。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 发展情况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灵活组织教学策略,通过构成适合课程教学 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构建物理学科的高效课堂。 (一)采取情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当情境的作用被教学内容取代而不那么明显甚至消失时,课堂将重新进入“讲 授式”模式,则不利于提高教学策略。笔者认为,为了延长情境教学模式的策略,教师应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融入到物理学科中的情境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情境的 渲染下,以较高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较为自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可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情境教学法是教学 研究中最常提及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情境设置,使 学生能通过情境迅速进入到课堂范围中,继而跟随教师引导开展学习活动。情境 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讲授式”课堂的沉闷气氛,以趣味性的形式可达到激发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学公式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 3、求F 1、F 2两个共点力 的合力的公式: F = F 12 F 22 2F 1F 2COS TI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F 2sin 日 tg :■= F 1 + F 2 cos 。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二)选修Z课程 l.《选修1一1》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由“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动量与碰撞现象”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三个主题组成。 1.1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 内容标准 1.1.1经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过程,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 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关注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例1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1. 1. 2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2探究为什么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的倾斜度。 l.} 1. 3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例3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等事实,说明科学定律的作用。 例4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 1. 4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5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 1. 5会用洛仑兹力定量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b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7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 1. 6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活动建议 C} )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炮弹的实际弹道与理想抛物线的差异, 尝试做出解释。 C2)收集资料,探讨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C3)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C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 报告。 C5)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Cb)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1. 2动量与碰撞现象 内容标准 1. 2. 1经历探究碰撞规律的实验过程,初步形成系统和守恒的概念。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202007170637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 2014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 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开发特色课程。 —— 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 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 到17 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 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 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 ( 学习进阶、核心概念、 STEM教育?? ) 1997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 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 一) 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 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 二)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017年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专辑编者按:2018年1月,教育部 印发了语文等14门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将于今年秋季 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 方面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完善?其主要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基于什么样的 教育现实展开,凝结着修订组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些变化又将对今后的高中 各科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2017年版),我刊约请包括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核心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学者 对各学科课标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现物理课程功能促成学生素养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探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负责人/廖伯琴 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 2017年版”)。整体上看,高中课标2017年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均明显增强。高中课标2017年版公 布后,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老师第一时间研读、梳理出一线教师关注的若干问题。以下是陈国文老师与廖伯琴教授的对话整理。 问题1:高中课标2017年版有哪些亮点?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2003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 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高中课标实验版”)进行修订, 总体讲,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有以下变化。 一是凝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国际比较、国内调研,以及关于物理课程功能的探索等,修订组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凝练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物理观念”含有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及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含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要素;“科学探究”含有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含有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要素。 二是优化高中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与选择性。本次修订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为全体学生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设计必修课程,又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选择性,为国家物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由必修1、必修2和必修3构成,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构成,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 求选择学习的课程,对那些拟参加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则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选修1、选修2和选修3构成,分别侧重物理学与社会 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或地方自主开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08T10:27:50.887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袁玉阔[导读]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袁玉阔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 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目标,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中。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的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2.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是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不顾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考试有关的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性的学习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教师的职责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3. 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到底要考什么和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过分强化选拔功能,有时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 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物理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3/2/12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 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 课程。 一、课程性质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的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在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pdf 新课标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pdf 新课标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物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课程,考生在高中物理备考中要特别关注哪些知识点?如何有针对性地弥补薄弱环节?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新课标物理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新课标高中物理知识点 知识点:力和运动 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及其条件,是每年必考知识点。 预计在2014年高考中,本专题内容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从近几年的试题难度看,本专题单独命题,难度可能不大,重在对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的考查,其中卫星导航、航天工程、宇宙探测、体育运动、科技与生活热点

问题要特别关注。 知识点:动量和能量 安徽省高考对本专题的知识点考查频率非常高,每年必考,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考查难度较大。 “动量和能量观点是贯穿整个物理学最基本的观点,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多年的压轴题均与本专题知识有关。”杨坤预计,在2014年高考中,会继续延续近两年的命题特点,一种可能是以功——功率、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为考查热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情况和初步应用的能力。另一种可能是与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电场和电磁感应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题型以计算题为主。考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技等问题,如传送带的功率消耗、站台的节能设计、弹簧中的能量、碰撞中的

动量守恒问题等。 知识点: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从历年来试题的难度上看,大多属于中等难度和较难的题,考题常以科学技术的具体问题为背景,考查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并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题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和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涉及运动轨迹的几何分析和临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2014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仍将突出对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考查,考查形式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计算题,选择题用来考查场的描述和性质、场力。” 杨坤分析,计算题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和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涉及运动轨迹的几何分析和临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其中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13-07-05T14:52:59.84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6月上供稿作者:吴书平 [导读] 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吴书平 〔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养成创新精神的一大要素,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通过具体例子探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课改教学高中物理教育研究 课改之道荆棘满布,教改之路在责骂声中艰难跋涉通过实践,新课改势在必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首先,新教材有着很强大的优势。最突出一点是新教材更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降低了高中物理的入学门槛。 1 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1.1 能力培养阶段划分。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2 具体培养的目标。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2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2.1 课堂恐惧心理,惧怕提问。 2.1.1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1.2 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2.1.3 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2.2 突破自我,大胆提问。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 “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3 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3.1 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2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又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 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而是围绕着是 “220V、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 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 “抢答”。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来想一想”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结语: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优秀后备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