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溶出度知识总结

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

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Dissolution test),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

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

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也是评价制剂活

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

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一般认为,难溶性(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药物,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药物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包括易溶性药物),其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设定溶出度检查项。另外固体制剂的处

方筛选及生产工艺流程制订过程中,也需对所开发剂型的溶出度做全面考察。一个可行的溶出度试验法应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或不同的操作者之间的测定都必须达到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必须对溶出度测定试验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美国FDA ):

第1类:高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2类:低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3类:高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第4类:低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高溶解度:单个制剂能在250mL,pH值1.0~8.0介质中溶解——相当于中国药典的“微溶”

高渗透性:绝对生物利用度≥90%

上述分类可以作为设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依据。BSC提示,对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1类)药物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度、低渗透性(3类)药物,其溶出度在0.1NHCL 中15min时为85%即可保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

与溶液相似。

溶出度研究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介质的选择,(2)溶出介质体积的选择,(3)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的选择,(4)转速的选择,(5)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验证,(6)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7)重现性试验(批间)等。

近来在新药审评中发现,部分研究单位在进行溶出度研究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溶出度研究资料过于简单或溶出度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现予以具体分析,希望能对溶出度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1、溶出介质的选择:

介质种类:

水——最常用,良好脱气水的pH值为5.0~7.0,适用于溶解度对pH值不敏感的药物

盐酸溶液——模拟酸性胃液的介质,适用于酸中稳定的药物,浓度一般为

0.1~0.01mol/L,pH值一般为1.0~2.2

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中等酸性至弱碱性胃液或肠液的介质,浓度一

般为0.05mol/L,pH值一般为4.5~7.6

醋酸盐缓冲液——模拟中等酸性胃液的介质, 浓度一般为0.05mol/L,pH值一般为3.4~6.0,醋酸易挥发,导致pH值变化,溶出速率变化、测定时间长的药物

不宜采用醋酸盐缓冲液作介质

普通制剂

(1)酸性药物制剂pH值分别为1.0或1.2、5.5~6.5、6.8~7.5和水;

(2)中性或碱性药物/包衣制剂pH值分别为1.0或1.2、3.0~5.0、6.8和水;

(3)难溶性药物制剂pH值分别为1.0或1.2、4.0~4.5、6.8和水;

(4)肠溶制剂pH值分别为1.0或1.2、6.0、6.8和水;

调释制剂

pH值分别为1.0或1.2、3.0~5.0、6.8~7.5和水

查询药物的PKa值,PKa<3.0,为酸性物质;PKa≥3.0为碱性/中性药物介质的pH值:

原则:根据体内吸收部位的pH值环境

药物溶解度对pH值的敏感性(pH-溶解度曲线测定:取过量的原料药,置

具塞试管中,分别加PH1.0-8.0的溶出介质适量,使之成饱和溶液,过滤,取续

滤液经HPLC法测定准确溶度,计算溶解度并绘制pH-溶解度曲线;观察曲线与PH的变化情况)

药物的稳定性来选择介质的pH值(确保主成分在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

2. 溶出体积的选择

篮法和桨法的溶出体积应在500~1000ml,目前多采用大杯法900-1000ml。除有充足理由。不建议采用该范围以外的体积。该体积范围的设定是为满足药物

的漏槽条件——溶出介质体积应大于药物全部溶解所需体积的三倍,以保证药物溶出不受其溶解性影响而设。而对于小杯法是相对小规格固体制剂,当采用紫外法检测无法满足测定要求时,从第二法衍生改良而得,截至目前仅我国收载。

但该法对于某些活性成分,由于无法满足溶出度试验漏槽条件的要求,故建议在新产品溶出度研究与拟定上尽量勿采用该法,解决的办法:

①加大进样量浓度至100~200μl。

②调整流动相使主成分保留时间缩短,色谱峰成“尖峰”状,积分将更加准确、精密度自然提高。

③不选最大吸收波长,选择末端强吸收处波长作为检测波长,以加大响应值。

3.溶出方法装置和转速的选择

篮法和桨法是目前通用性最强、耐用性最高、仪器最为普及的法定溶出方法,因此,建议首选该两法,桨法—首选,只要药物不上浮就应选桨法,推荐50转/分,一般选用50~75rpm,不推荐采用100转甚至更高的转速,因为这将严重降低

对于不同来源同一制剂的区分力,且大大降低体内外相关性,除非在已验证该制剂体内具有良好生物利用度的前提下,并应提供充足的理由与验证资料;转篮法推荐100转/分,一般选用50~100rpm;桨法通常将转篮法/100转强度看作与桨板

法/50转相当、且将该强度看作与中老年人体的胃肠道蠕动强度等同;当采用桨

法/75rpm试验条件难以准确评价质量时,可改为篮法/120rpm。但是在某溶出介

质中,当结束时间点溶出量仍达不到90%,缓/控85%时,可放宽溶出参数,如现增加转速75转/分,未果的话可以加入表面活性剂。

4. 测定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的设定

测定时间点:

普通和肠溶制剂可分别为5、10、15、20、30、45、60、90120min,此后每隔1小时测定

缓/控制剂:15、30、45、60、90分钟和2、3、4、5、6、8、10、12、24小时结束时间点:

在酸性介质(ph1.0-3.0)中最长为2h,其他PH介质中,普通和肠溶为6h,缓/控为24h,担当连续两点达90%(缓/控85%),且差值小于5%时,可提前结束。

5. 取样时间点和限度的拟定

高溶解度且快速溶解产品:单个时间点,大多数情况。对于普通制剂,建议

以第一次出现溶出量均在85%(或90%)以上的两时间点,且该两点溶出量差值

在5%以内,取前一时间点作为质量标准中的取样时间点,并将该点的溶出量减去15%作为溶出限度。取样时间一般为5的倍数,3以上可向上约靠。

低溶解度且溶出缓慢的制剂或对溶出度有特殊要求的制剂:两个时间点

缓释制剂:药物作用8小时的一般至少设3个时间点

作用12~16小时的至少设4个时间点

作用24小时或以上的至少设5个时间点

6. 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原则:专属好、重复性好、方便快捷、易于自动化

尽可能与含量测定方法相同

紫外分光光度法——首选

无紫外吸收的,可衍生化后比色

溶出度测定普遍采用方便快捷的UV法,但一定要注意辅料的干扰。特别是

在短波长处,更应注意辅料的末端吸收等干扰因素的存在。一般认为辅料的干扰应在2%以内,否则UV法不适用。

采用UV法测定前,一定要进行紫外扫描,以考察辅料是否存在干扰。方法为:分别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浓度最好与对照品溶液一致或略低),进

行紫外扫描。着重观察供试品溶液图谱情况:是否存在基线被抬升的现象,以及与对照品溶液图谱重合的情况。如辅料无干扰,则供试品溶液图谱应与对照品溶液图谱基本重合或整体略低于对照品图谱;如辅料有干扰,就会出现基线或末端

吸收处被抬高的现象。

图1 供试品溶液图谱(上方)与对照品溶液图谱(下方)相比,基线被整体“抬高”

图2 辅料呈一“斜坡形”吸收(下方图谱),在测定波长处的吸收度值约占供试品溶液(上方图谱)的5%左右

另一方法可采用HPLC法,将其测定结果与UV法进行比较,以判定辅料是否有干扰。

当辅料干扰紫外法测定时,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

双波长吸收度差值法:

导数光谱法:

HPLC法:在HPLC色谱柱上可轻松将辅料与主成分分离,该法测定最为准确、可靠,只是工作量略显增加。

验证:

溶出度检测方法按照既定的方法学认证各项要求验证,尚需注意以下各事项:

(1) 对于某些难溶性药物,如难以采用溶出介质直接溶解对照品,可先加少量有

机溶剂(如甲醇或乙醇)溶解后,再加溶出介质稀释的办法,建议最终溶液中有机相比例不超过5%。如超出,应予以相应验证。

(2) 线性范围应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低浓度点情况,如对于溶出曲线或调释制剂

的测定等。并为减小外标一点法的测定误差,建议将对照品溶液配制为约

50%释放量浓度。

(3) 应注意考察活性成分在37℃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若不佳,应在质量标准中

标注“取出后立即测定的”字样;不建议在溶出介质中加入抗氧剂、稳定剂等物质。

(4) 根据实际情况,检测波长可选取非最大吸收波长。

(5) 当测定法为紫外法时,由于易受辅料或胶囊壳的影响,建议分别取对照品溶

液与供试品溶液进行紫外扫描后根据所得图谱予以明了,亦可采用高效液相法进行佐证。如干扰存在,可考虑采用双波长相减法或空白胶囊壳扣除法

等方法予以消除,不建议采用紫外导数光谱法;如干扰排除较为困难,建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6) 空白胶囊壳干扰在2%以内可忽略不计;若大于2%则应校正,并在该品种项

下予以注明;大于25%时,则被视为溶出试验无效,应重新选择测定方法。

关于其测定法,建议取6粒样品,彻底清除其中内容物,同法试验和过滤后,分别量取相同体积混匀测定。测定时、以相应溶剂为空白。

(7) 不应出现溶出度测定结果均值高于含量测定结果3%以上的情况。如出现,应

重新考察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适用性。

(8) 对于小规格制剂,不建议采用大于1cm的吸收池进行紫外法测定,而建议采用HPLC法(并可酌情加大进样量以提高测定精密度)。但对于具有较强紫外吸

收的活性药物,为提高工作效率,可在溶出曲线大批量样品测定时,采用

0.1cm~1.0cm短吸收池,但必须经过验证。

(9) 对一些小规格制剂,样品过滤时会发生吸附,判定吸附与否的方法可采用:

①取溶出液,分别过滤不同体积的初滤液后测定,观察响应值的变化情况,

②取样后一份不过滤,直接采用高速离心,取上清液测定。并与采用过滤法所得的续滤液比较,考察两者间测定数据的差异。判定自动取样溶出仪的固有滤膜是否存在吸附时,一般采用该法。

③取对照品溶液,经滤膜过滤后,与原溶液进行比较,观察测定前后数据

的变化情况。

如滤膜对药物有吸附,可采用将滤膜在沸水中煮沸1h,或加大初滤液体积等

办法予以解决。但建议采用直接高速离心的方法。

7. 溶出曲线比较

产品上市发生较小的变更时,采用单点溶出度试验可能就足以确认其是否未

改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发生较大变更时,则推荐对变更前后产品在相同的溶出条件下进行溶出曲线比较。在整体溶出曲线相似以及每一采样时间点溶出度相似时,可认为二者溶出行为相似。

由于多pH值溶出曲线的绘制已成为剖析和表达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的重要手段,故对溶出曲线比较的科学评价愈发重要。截至目前,报道有多种比较方法。

但自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官方机构认定采用模型非依赖方法之一的“相似因子比较法”之后,现基本上被统一采纳。该法特点是对溶出曲线进行整体评价,通

过计算相似因子(?

)比较溶出行为的相似性。

2

通常,当?

数值介于50-100认为两条溶出曲线是相似的,该数值限定是基于

2

两条比较曲线上任一比较时间点溶出量平均差异限度不大于10%的考虑。表5提

因子临界值的关系。

供了溶出量平均差异与相应?

2

对于普通制剂,15min时溶出量达85%以上,则无需进行曲线比较,此时仿制制

剂亦满足此条件。

-------刘彩霞2014-4-2

片剂溶出度分析之令狐文艳创作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令狐文艳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口服固体制剂在给药后必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方能奏效,从而药物从制剂内释放出并溶解于体液是被吸收的前提,这一过程在生物药剂学中称作溶出,而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溶出度,从药品检验的角度上讲,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品种在逐年增多,从85 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90 年版为44 个(4个胶囊),95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2015年则更多,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 一般可以通过对辅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下文主要是针对一些网上查找及目前本公司现有的苯磺酸

氨氯地平分散片生产时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1 处方——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故应重视辅料的选择。 1.1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处方组成及处方量 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原料成分x g 2 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x g 3 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x g 4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x g 5 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x g 6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适量 共制成1000片 1.1.1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 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水分快速进入片剂内部、使片剂内部和外部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剂和崩解剂。 国外产品的商品名为Avicel,并根据粒径的不同有若干规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口服固体制剂在给药后必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方能奏效,从而药物从制剂内释放出并溶解于体液是被吸收的前提,这一过程在生物药剂学中称作溶出,而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溶出度,从药品检验的角度上讲,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品种在逐年增多,从85 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90 年版为44 个(4个胶囊),95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2015年则更多,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 一般可以通过对辅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下文主要是针对一些网上查找及目前本公司现有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生产时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1 处方——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故应重视辅料的选择。 1.1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处方组成及处方量 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原料成分x g 2 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x g 3 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x g 4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x g 5 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x g 6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适量 共制成1000片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溶出度知识总结 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Dissolution test),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也是评价制剂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一般认为,难溶性(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药物,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药物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包括易溶性药物),其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设定溶出度检查项。另外固体制剂的处方筛选及生产工艺流程制订过程中,也需对所开发剂型的溶出度做全面考察。一个可行的溶出度试验法应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或不同的操作者之间的测定都必须达到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对溶出度测定试验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美国FDA ): 第1类:高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2类:低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3类:高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第4类:低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高溶解度:单个制剂能在250mL,pH值1.0~8.0介质中溶解——相当于中国药典的“微溶” 高渗透性:绝对生物利用度≥90% 上述分类可以作为设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依据。BSC提示,对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1类)药物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度、低渗透性(3类)药物,其溶出度在0.1NHCL 中15min时为85%即可保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

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篇一:片剂溶出度的测定 片剂溶出度的测定 转篮法 1.仪器装置 中国药典收录的转篮法装置如图10—11所示。 (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篮体A由不锈钢丝网(丝径为0.254mm,孔径0.425mm)焊接而成,呈圆柱形,内径为20.2±0.1mm,上下两端都有金属边缘。篮轴b的直径为9.4~10.1mm,轴的末端连一金属片,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通气孔(孔径 2.omm);盖边系两层,上层外径与转篮外径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同;盖上的三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o。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超过±1.omm。 (2)操作容器为1000ml的圆底烧杯,内径为98~106mm,高160~175mm,烧杯上有一有机玻璃盖,盖上有2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另一孔供取样或测温度用。为使操作容器

保持恒温,应外套水浴,水浴的温度应能使容器内溶剂的温度保持在37±0.5℃。转篮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2mm。 (3)电动机与篮轴相连,转速可任意调节在每分钟50~200转,稳速误差不超过±4%。运动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不得晃动或振动。 (4)仪器应装有6套操作装置,可一次测定6份供试品。取样点位置应在转篮上端距液面中间,离烧杯壁lomm处。 (5)转篮防腐涂料不得在测定用溶剂中溶蚀。 2.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人每 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o.5℃,调整转 速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片(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 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 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s内完成。取续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个)的溶出量。 第三节溶出度测定法-page2 3.结果判断 6片(个)中每片(个)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 不低于规定限度(Q)。如6片(个)中仅有1~2片(个)低于规定限度,但不低于Q-10%(百分数均依标示量为基数),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仍可判为符合规定。如6片

头孢呋辛酯片溶出度研究分析

头孢呋辛酯片溶出度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适宜头孢呋辛酯片的处方与制备工艺,以此来提高其溶出度和利用率。方法:设计处方运用不同的辅料,筛选最适宜的辅料,并通过研究微晶纤维素的用量、 硬度及含水量,选出头孢呋辛酯片的最佳处方与制备工艺。结果:观察当微晶纤维素的硬度 为4~6kg,用量为主药的50%,水分为2% 时,所制备的头孢呋辛酯片溶出度为91%,符合相关标准。结论:运用适宜的辅料及制备工艺,能有效提高头孢呋辛酯片溶出度和增强药物利 用率。 【关键词】头孢呋辛酯片;溶出度;处方;制备工艺 溶出度是指在规定的溶剂中,药物从固体中溶出的程度与速度,其是一种通过模拟固体制剂 或片剂在消化道中的崩解与溶出,反应出固体制剂或片剂质量的主要方法。头孢呋辛酯具有 抗菌活性的作用,口服后会被肠道内的酯酶水解,释放的头孢呋辛可以发挥抗菌作用。由于 其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已被用于各种敏感菌治疗中,如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等所导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软组织等感染。筛选出适应的辅料和制备工艺,能有效 提高药物溶出度和利用率,本文通过研究适宜头孢呋辛酯片的处方与制备工艺,通过设计处方,并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出制备工艺,最终筛选出适应的辅料和制备工艺,以提高头孢呋辛 酯片的溶出度。详细报告如下。 1 仪器与食试药 1.1 仪器 采用RCZ-5A型智能溶出测定仪、TU1901紫外分光光度仪、TDP型压片机。 1.2试药 头孢呋辛酯原料(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4000 .25g*6s)、羧甲基淀粉钠(CMS-Na)(西安富士得)、Vivastar P(海森君化工制剂辅料有限公司)、国产微晶纤维素(曲阜市药用辅料有限公司鲁药准字(2002)第582007号)、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进口微晶纤维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十八烷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2 实验方法 通过相关实验,找出影响孢呋辛酯片溶出度的因素,并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出制备工艺和优化 处方,以确定其最佳工艺和处方。 2.1制备片剂方式 先对头孢呋辛酯原料与辅料进行称量,称取适宜的量以达到最佳的药物疗效,通过研细、过筛、混匀,制成颗粒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润滑剂,然后进行压片,最后对片剂的质量进行检测。 2.2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利用搅拌法,水温(36度±0.7)℃,转速(60r/min),并以900mL 0.07mol/L的盐酸溶液作 为介质,在15~45min时间段选取适量的溶液,补充溶出的介质量,把溶液进行过滤、稀释,然后再(275±2)nm处对头孢呋辛酯片吸收度进行测定,最后算出头孢呋辛酯片的溶出度。 2.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数数据采取x2检验。

盐酸二甲双胍片溶出度的测定分析

盐酸二甲双胍片溶出度的测定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盐酸二甲双胍片的溶出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溶出度测定法。结果:3个厂家的产品均符合规定。对照品、B厂产品各个时间点溶出度的标准差很小,反映出这2个厂家产品每片之间溶出度差异很小,质量均一、稳定,而A厂产品各个时间点溶出度的标准差较大,反映A厂产品各片之间溶出度差异较大,提示A厂产品质量均一性较差,需查找原因,改善其产品质量。结论:吸收速度受溶出速度限制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与溶出速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提示药品生产部门应加强对药品溶出速度的监测,以便在生产中控制制剂的内在质量。 关键词:盐酸二甲双胍片;溶出度;测定 盐酸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降血糖药,可降低肝糖元的异生,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1],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外周组织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氧化代谢,且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不引起低血糖,价格相对较低,目前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市售的盐酸二甲双胍片的种类较多,笔者选择了河南兴源制药有限公司的产品进行溶出度检查,并与其它厂家的产品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UV2100型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ZRS-8型药物溶出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AG245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Toledo公司);微孔滤膜及过虑装置(Millipore USA)。 1.2 试药 盐酸二甲双胍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666-200501),盐酸二甲双胍供试品(河南兴源制药有限公司,250mg/片);另外2个厂家的盐酸二甲双胍片(分别为A:国产,250mg/片;B:进口,250mg/片);超纯水(自制)。 1.3 方法 1.3.1 储备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盐酸二甲双胍对照品约25mg,置50mL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摇匀,即得0.5mg/mL的对照品储备液。 1.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 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 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 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

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 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在37±1℃下,测定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在250mL pH值介于1.0和8.0之间的溶出介质中的浓度,当药物的最高剂量除以以上介质中的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可认为是高溶解性药物。一般情

实验十七 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实验十七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固体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溶出度的原理、方法与数据处理。 2、熟悉溶出度测定的意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提要 溶出度系指在规定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崩解(或溶散)度无法反映崩解后微细颗粒的再分解和溶解过程。当溶解过程为影响吸收的主要限速过程时,崩解(或溶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药物制剂吸收的指标。采用血药浓度法,尿药累计量法等等体内测定法虽可推测药物的吸收速度,但实验方法较复杂,成本高。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法是一种较简单的体外实验法,对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久贮后变为难溶物,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与其他成分共存易发生化学变化的药物,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或溶散)时限检查。 溶出度的测定原理为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t)式中:dc/dt为溶出速度,k为溶出速度常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Cs为药物的饱和浓度,Ct为t时溶液的药物浓度。试验中,溶出介质的量必须远远超过使药物饱和的介质所需的量。一般至少为使药物饱和时介质用量的5-10倍。现行《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规定有转篮法和浆法,并对装置的结构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通常以固体制剂中主药溶出一定量所需时间或规定时间内主药溶出百分数作为制剂质量评价指标。 本实验以氨茶碱片为材料,测定氨茶碱的溶出度。 三、实验内容 仪器溶出度测定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10ml容量瓶、1ml移液管、0.8um 微孔滤膜等 材料氨茶碱片(0.1g)、氢氧化钠、牛黄解毒片等 1.氨茶碱片中茶碱溶出度的测定 取本品一片,照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转篮法),以蒸馏水800ml为溶剂,转篮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10分钟时,取溶液10ml,滤过(0.8um微孔滤膜),精密量取续滤液1ml,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定量稀释成10ml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75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茶碱的吸收系数为650计算出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量的60%,应符合规定。 2.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溶出度的测定 (1)比较E值的测定 取样品10片,精密称定,计算平均片重,将称定的片子研细,再精密称取相当于 的量,置1000mL容量瓶中,加入人工胃液至足量,摇匀,置37度水浴中,浸渍24h,不时振摇,取样,滤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76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E值。 (2)样品E i的测定

实验六 阿斯匹林片的溶出度测定

实验六片剂的溶出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固体制剂(片剂、胶囊)溶出度的意义。 2、掌握《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溶出度测定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口服固体制剂在体内胃肠液中需经崩解和溶解过程才能经生物膜被机体吸收,对许多药物而言,其吸收量通常与该药物从剂型中溶出的量成正比,即溶出的药物量愈大,吸收的药量就愈大,药效就愈强。 药物溶出原理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来表示:dC/dt=KS(Cs-Ct) (1) 式中dC/dt:溶出速率;K:溶出速率常数;S:固体药物与溶出介质接触的表面积;Cs:药物的溶解度;Ct:任一时间溶液浓度。 假设溶出的药物立即被吸收,Ct远小于Cs,公式(1)可简化为:dC/dt =KSCs(2)(2)式表明:药物的吸收速度与K、S、Cs成正比,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可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对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小于0.1~1mg%)而言,溶解是其主要过程,崩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吸收指标。因此,对口服固体制剂,尤其是在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缓控释制剂,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固体制剂,均应做溶出度检查。《中国药典》和许多国家药典对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及其测定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实验内容 (一)仪器与材料 仪器:型溶出度测定仪、转篮、容量瓶(1000ml、50ml)、吸量管(5ml)、微孔滤膜(应不大于0.8μm)、滤器、取样器、滴管、电炉、水浴,TU-190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 材料:阿斯匹林片(0.3g)、稀盐酸、0.4%氢氧化钠、稀硫酸、蒸馏水。 (二)实验部分 阿斯匹林(C9H8O4)片剂的溶出度测定 本品含阿斯匹林(C9H8O4)应为标示量(0.3g)的95%~105%。 [测定方法]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 C第一法),以稀盐酸24ml 加水至10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30分钟时,取溶液10 ml滤过;精密量取(可用吸量管)续滤液3 ml置50 ml容量瓶中,加0.4%的氢氧化钠溶液5 ml,置水浴上煮沸5分钟,放冷,加稀硫酸2.5 ml,并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303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C7H6O3吸收系数()为

药剂学实验4(片剂与溶出度)

实验12 片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过程和技术。 2.了解单冲压片机的调试,能正确使用单冲压片机。 3.会分析片剂处方的组成和各种辅料在压片过程中的作用。 4.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指导 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通过制剂技术压制而成片状的固体制剂。片剂由药物和辅料二部分组成。辅料是指片剂中除主药外一切物质的总称,亦称赋形剂,为非治疗性物质。加入辅料的目的是使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有一定的黏结性;遇体液能迅速崩解、溶解、吸收而产生疗效。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无生理活性,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但是,实际上完全惰性的辅料很少,辅料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有时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辅料的选择。片剂中常用的辅料包括填充剂、润湿剂、黏合剂、崩解剂及润滑剂等。 通常片剂的制备包括制粒压片法和直接压片法二种,前者根据制颗粒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湿法制粒压片和干法制粒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较为常用。湿法制粒压片适用于对湿热稳定的药物。其一般工艺流程如下: 三、实验内容 (一)片剂成品的制备 1.阿咖酚片的制备 [处方] 每片用量(g)制100片 乙酰水杨酸 0.230 咖啡因 0.030 对乙酰氨基酚 0.126 淀粉 0.03g 10%PVP乙醇溶液适量 滑石粉 0.01g [制法] 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压片 取乙酰水杨酸、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混合均匀,加入10%PVP乙醇溶液拌和制成软材,将软材通过20-24目筛制湿颗粒,湿颗粒于60-700C烘干30分钟,得到干颗粒通过24-28目筛整粒,然后加入淀粉、滑石粉混合均匀,压片。 [附注] (1)粘合剂用量要适当,使软材达到以手握之可成团,手指轻压又能分裂但不成粉状为度,即“团而不粘,裂而不散”。湿颗粒以无长条、块状和细粉为宜。 (2)本品采用湿法制粒,但乙酰水杨酸易水解,所以采用PVP乙醇溶液,防止主药水解。 (3)本品中的淀粉可以用L-HPC、CMS-Na、CMC-Ca、交联PVP等代替。

片剂溶出度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专业药物制剂学号 1042311 姓名陈萌 摘要:通过对辅料的选择,工艺的影响,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片剂;溶出度;影响因素 前言:近二十年来,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发现同一药物的不同片剂,虽然主药含量以及崩解度等指标均符合药典规定,但其疗效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其中就涉及到药片中药物的溶出(释放)性能,也即溶出度差异的问题。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 片剂生产中如何解决溶出度问题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从85 年版开始, 为7个品种, 90 年版为44 个(4 个胶囊) , 95 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下文就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探讨。 1 处方——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十分重视辅料的选择。 1.2选用优良的填充剂 要求填充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并具一定的粘结性,遇体液能迅速崩解。预胶化淀粉为淀粉经水解,保持了淀粉的形状,改善了其可压性、流动性,不改变其崩解性,制成的片剂硬度、崩解性都较好,释药速度快,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水分快速进入片剂内部、使片剂内部和外部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剂和崩解剂[1]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有较强的亲水性、膨胀性,吸湿性,同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孔隙率,可压性强,易成形,压制片外观整洁美观,硬度大而又崩解迅速,溶出速率高,是优良的崩解剂和黏合剂。乳糖可压性、流动性都很好,制得的片剂光洁美观,释药速度快,对药物含量测定影响很小,对溶出度有好处。国外90%以上片剂都采用乳糖作填充剂。硫酸钙可压性、光洁性好, 与其他辅料间结合紧密,尤其是处方中有中药提取物时,采用硫酸钙作填充剂时,不仅使颗粒成型性改观,也利于中药片的崩解[2] 。 处方中应避免使用糊精,糊精在水中的水解不均匀,不稳定,影响溶出,对某些药物有吸附作用,尤其对于某些小剂量药物,糊精的吸附作用会严重干扰主药的含量测定[3] 。从溶出度角度,处方中凡用

溶出度测定技术知识点(精)

溶出度测定技术 溶出度系指药物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固体制剂中的药物只有溶解之后,才能被机体吸收,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通常由溶解的快慢决定的。因此,溶出度是评价固体制剂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观察生物利用度的一种体外试验法。 (一)操作方法 《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了三种测定法,除转篮法和桨法外,还收载了第三法小杯法。 第一法(转篮法) 1.仪器装置见图1-1和药典附录中的有关说明。 2.测定法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转篮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除另有规定外,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900ml, 图1-1 第一法(转篮法)仪器装置图 置各溶出杯内,加温,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后,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投入6个干燥的转篮内,按照各品种项下的规定调节电动机转速,待其稳定后,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自供试品接触溶出介质起,立即计时;至规定

的取样时间,吸取溶出液适量(取样位置应在转篮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10mm 处;在多次取样时,所量取溶出介质的体积之和应在溶出介质的±1%之内,如超过总体积的1%时,应及时补充溶出介质,或在计算时加以校正),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孔应不大于0.8μm )滤过,并使用惰性材料制成的滤器,以免吸附活性成分。取澄清滤液,照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100?= 标示量 溶出质量溶出量 3.结果判断 (1)6片(粒、袋)中每片(粒、袋)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不低于规定限度 (Q ); (2)6片(粒、袋)中,如有1~2片(粒、袋)低于Q ,但不低于Q -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 (3)6片(粒、袋)中,有1~2片(粒、袋)低于Q ,其中仅有1片(粒、袋)低于Q -10%,但不低于Q -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时,应另取6片(粒、袋)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袋)中有1~3片(粒、袋)低于Q ,其中仅有1片(粒、袋)低于Q -10%,但不低于Q -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 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的10%、20%是指标示百分含量(%)。 第二法(桨法) 1.仪器装置 除将转篮换成搅拌桨外,其他装置和要求与第一法相同。搅拌桨由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搅拌桨的下端及桨叶部分可使用涂有合适的惰性物质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其形状尺寸如图1-2所示。

5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的测定

实验五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的测定 一、试验目的 1.掌握片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及溶出速率曲线的绘制。 2.能正确使用溶出度测定仪。 二、实验指导 片剂等固体制剂服用后,在胃肠道中要先经过崩解和溶出两个过程,然后才能透过生物膜吸收。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其吸收量通常与该药物从剂型中溶出的量成正比。对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小于0.1~1.0g/L)而言,体内吸收常受其溶出速度的影响,即溶解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崩解虽然是药物溶出的前提,但崩解后药物的颗粒受粘合剂等辅料的影响,药物的溶出度会呈现显著地不同。估难溶性药物片剂的崩解时限与吸收没有相关关系。 为了有效地控制固体制剂质量,除采用血药浓度法或尿药浓度法等体内测定法推测吸收速度外,体外溶出度测定法不失为一种较简便的质量控制方法。目前一些国家药典收载与体内测定结果相关的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该法是难溶性片剂的内在质量评价及筛选固体制剂处方和评定制备工艺的重要手段。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特别是对哪些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的固体制剂,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的固体制剂,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并作为质量标准。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在溶出度试验中,不同时间的溶出量存在一定规律,符合零级、一级或Higuchi 方程等不同的溶出规律。 测定片剂溶出度的方法,药典规定由转篮法、桨法和小杯法,并规定有特定的装置。转篮法测定溶出度的方法为: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入溶出杯中,加温,加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片,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过滤应在30s内完成。取滤液,照各项药品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的溶出量。结果判定:6片中每片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不低于规定限度(Q),除另有规定外,限度(Q)为标示含量的70%。如6片中仅

2011片剂溶出度试验

对乙酰氨基酚片剂溶出度试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2. 了解溶出度测定的重要意义及其应用。 二、实验提示 片剂溶出度是指片剂主药在体外协助适当装置于适宜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测定溶出度的依据是Noyes-Whitney的扩散理论,近年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表明,难溶性药物的片剂,崩解时限不能作为判断难溶性药物片剂吸收的指示,因为片剂崩解后的粉粒还不能直接被机体所吸收,溶解是吸收的主要过程,溶解度小于0.1~1mg/mL的药物,其体内吸收常受其溶出速度的影响。溶出速度除与药物的晶型、粒径大小有关外,还与制剂的生产工艺、辅料、储存条件等有关。所以为了控制这些片剂的质量,需测定血药浓度或尿药浓度,对于一些体外溶出度与体内血药浓度有相关性的药物,则可测定其主药成分的体外溶出度作为控制该片剂质量的一项指标。本实验以对乙酰氨基酚片为样品,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度。 原理:对乙酰氨基酚在0.04%氢氧化钠溶液中,在257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测定其在257nm的吸收度(A),用E(1cm,1%)=715计算其对应浓度。 三、实验内容 1. 对乙酰氨基酚片标示量为500mg 2.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的测定 A.仪器准备转篮是用40目不锈钢制成的圆筒,高3.66cm,直径2.5cm,顶部通过金属棒连接于变速小马达上。转篮悬吊于盛有溶媒的容器中,距溶出杯底2.5cm,使用前安装就绪,开动电机空转,检查电路是否畅通,有无异常噪音,转篮的转动是否平稳,加热恒温装置及变速装置是否正常,如一切符合要求,就可以开始测定样品。 B. 测定方法取溶出介质(盐酸9mL加水至1000mL)1000mL,加热至37℃,置溶出杯中,调节转篮转速为100转/分,将一片药片放在转篮内,以溶出介质接触药片时为零时刻开始计时,然后按2、5、10、15、20、30分钟定时取样,取样位置固定在转篮上端液面中间、距离杯壁1cm处,每次取样5mL,将样品液过滤,吸取滤液1mL,置50mL容量瓶中,加入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50mL,摇匀,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在257nm处测定吸收度A值,以 A表示。 S 注: (1)对所用的溶出度测定仪,应预先检查其是否运转正常,并检查温度的控制,转速等是否精确、升降转篮是否灵活等。 (2)溶出方法分转篮法、桨法和小杯法三种。本实验选用转篮法,转篮的尺寸和结构应符合药典规定。 (3)每次取出样品液后,应同时补充相同体积的空白溶液。 (4)根据药典规定,应同时测定6片的溶出度,鉴于实验时间限制,每实验组仅要求完成1片的测试。 四、测定结果与数据处理 1. 每片测定结果记录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口服固体制剂在给药后必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方能奏效,从而药物从制剂内释放出并溶解于体液是被吸收的前提,这一过程在生物药剂学中称作溶出,而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溶出度,从药品检验的角度上讲,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品种在逐年增多,从85 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90 年版为44 个(4个胶囊),95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2015年则更多,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 一般可以通过对辅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下文主要是针对一些网上查找及目前本公司现有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生产时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1 处方——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故应重视辅料的选

择。 1.1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处方组成及处方量 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原料成分x g 2 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x g 3 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x g 4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x g 5 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x g 6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适量 共制成1000片 1.1.1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 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水分快速进入片剂内部、使片剂内部和外部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剂和崩解剂。 国外产品的商品名为Avicel,并根据粒径的不同有若干规格。国产微晶纤维素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种类也有待于丰富。 另外,片剂中含20%微晶纤维素时崩解较好。成品硬度好,崩解性好。 1.1.2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 磷酸氢钙属无机盐类,其性质稳定,无嗅无味,微溶于水,与多种药物均可配伍,制成的片剂外观光洁,硬度、崩解良好,对药物无吸附作用。 1.1.3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roscarmellose sodium,CCNa是交联化的纤维素羧

药剂学实验4(片剂及溶出度)

实验12片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过程和技术。 2.了解单冲压片机的调试,能正确使用单冲压片机。 3.会分析片剂处方的组成和各种辅料在压片过程中的作用。 4.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指导 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通过制剂技术压制而成片状的固体制剂。片剂由药物和辅料二部分组成。辅料是指片剂中除主药外一切物质的总称,亦称赋形剂,为非治疗性物质。加入辅料的目的是使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有一定的黏结性;遇体液能迅速崩解、溶解、吸收而产生疗效。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无生理活性,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但是,实际上完全惰性的辅料很少,辅料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有时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辅料的选择。片剂中常用的辅料包括填充剂、润湿剂、黏合剂、崩解剂及润滑剂等。 通常片剂的制备包括制粒压片法和直接压片法二种,前者根据制颗粒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湿法制粒压片和干法制粒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较为常用。湿法制粒压片适用于对湿热稳定的药物。其一般工艺流程如下: 三、实验内容 (一)片剂成品的制备 1.阿咖酚片的制备 [处方]每片用量(g)制100片 乙酰水杨酸0.230 咖啡因0.030 对乙酰氨基酚0.126 淀粉0.03g 10%PVP乙醇溶液适量 滑石粉0.01g [制法] 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压片 取乙酰水杨酸、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混合均匀,加入10%PVP乙醇溶液拌和制成软材,将软材通过20-24目筛制湿颗粒,湿颗粒于60-700C烘干30分钟,得到干颗粒通过24-28目筛整粒,然后加入淀粉、滑石粉混合均匀,压片。 [附注] (1)粘合剂用量要适当,使软材达到以手握之可成团,手指轻压又能分裂但不成粉状为度,即“团而不粘,裂而不散”。湿颗粒以无长条、块状和细粉为宜。 (2)本品采用湿法制粒,但乙酰水杨酸易水解,所以采用PVP乙醇溶液,防止主药水解。 (3)本品中的淀粉可以用L-HPC、CMS-Na、CMC-Ca、交联PVP等代替。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测定(详细参考)

项 目 任 务 书 一、项目描述 项目 3.4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测定 姓名: 提出问题 如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欲使溶出度测定结果准确,实验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任务 分析 1.掌握片剂溶出度测定的方法以及溶出度测定仪的调试与使用。 2.掌握实验中影响溶出度测定结果的因素以及实验设计中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所采取 的措施。 3. 熟悉溶出度的概念,了解溶出度与口服固体制剂中药物吸收的关系,以及溶出度 的测定在药物评价中的意义和运用。 4. 学会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 相关 知识及资料 溶出速度除与药物的晶型、颗粒大小有关外,还与制剂的生产工艺、辅料、贮存条件等有关。为了有效地控制固体制剂质量,除采用血药浓度法或尿药浓度法等体内测定法推测吸收速度外,体外溶出度测定法是一种较简便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特别是对那些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的固体制剂,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的固体制剂,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并作为质量标准。 对乙酸氨基酚(扑热息痛)由Morse 于1878年首次合成,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解热镇痛药,和其它解热镇痛药相比,它具有起效快、作用缓和而持久、不良反应小等特点,是世界各地医生和医院所推荐的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但其可压性差、易裂片,生产中多采用高黏度的黏合剂以解决外观问题,但崩解时间延长,不利于药物溶出。所以对乙酸氨基酚的溶出度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溶出度仅指一定时间内药物溶出的程度,一般用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如药典规定30分钟内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限度为标示量的80%。

二、材料清单 序号各种材料清单数量备注 1 乙酰氨基酚片 6 2 盐酸 3 氢氧化钠 4 溶出度测定仪 1 5 50毫升容量瓶 6 6 注射器 1 7 滤膜 6 8 烧杯等 9 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 10 说明:以上为一名学生所需材料 三、项目实施过程 (一)任务分析: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明确 1. 在片剂中,溶出度检查的重要性,并掌握片剂溶出度测定的方法; 2. 能正确调试溶出度测定仪,并能熟练使用; 3.能了解溶出度与口服固体制剂中药物吸收的关系,以及溶出度的测定在药物评价中的意义和运用; 4. 能掌握实验中影响溶出度测定结果的因素以及实验设计中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5. 能熟练使用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了解其工作原理 6 对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溶出度测定仪进行清洁与维护。 7. 根据中国药典要求,检查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 (二)任务实施要求: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得影响因素分析 溶出度:就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得速度与程度。就是片剂质量控制得一个重要指标。 固体口服制剂得生物利用度与药物得溶出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口服固体制剂在给药后必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方能奏效,从而药物从制剂内释放出并溶解于体液就是被吸收得前提,这一过程在生物药剂学中称作溶出,而溶出得速度与程度称溶出度,从药品检验得角度上讲,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在规定得溶剂中溶出得速度与程度。 《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品种在逐年增多,从85 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90 年版为44 个(4个胶囊),95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得品种为183个,2015年则更多,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得积极意义。 一般可以通过对辅料得选择,生产工艺得控制,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得因素,提出合适得条件,切实提高片剂得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得质量,以利提高片剂得生物利用度、 下文主要就是针对一些网上查找及目前本公司现有得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生产时影响片剂溶出度得因素进行得可行性分析。 1 处方——辅料得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得溶出与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得理化性质就是影响片剂质量得重要因素,对片剂得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得影响,故应重视辅料得选择。 1、1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处方组成及处方量 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原料成分x g 2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 x g 3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 x g 4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x g 5 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x g 6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 适量 共制成1

药物分析:片剂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的检查

1.含量均匀度(contentuniformity)系指小剂量片剂、膜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等制剂每片(个)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凡检查此项不再检查装量差异。 1)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为含量测定方法时检查结果判定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10片(个),按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求其均值X和标准差S以及标示量预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A=100-X);如A+1.80S≤15.0,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S>15.0,则不符合规定;若A+1.80S>15.0,且A+S<15.0,则应另取20片(个)进行复试,根据初试结果计算30片(个)的均值X、标准差S和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如A+1.45S≤15.0,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1.45S>15.0,则不符合规定。若该药品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的限度为+_20%或其他百分数,应将上述各式判断式中的15.0改为20.0或其他相应值,但各判断式中的系数不变。 2)含量均匀度检查所有的方法与含量测定方法不同时,且未能从响应值(如吸收度)求出每片(个)含量时检查结果的判定,可取供试品10片(个)照该药品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定法的响应值Y(可为吸收度、峰面积等),求其均值Y。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A,由XA除以响应值的均值Y,得比例系数K(K=XA/Y)。将上述诸响应值Y与K相乘,求得每片标示量为100的相对百分含量X(X=KY),同上法求得X 和S以及A,计算,判定结果,即得。 2.溶出度检查溶出度(dissolution)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检查此项不检查崩解时限。评介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内在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溶解度小于0.1%~1%的药物,在体内一般均受溶解速度的影响。因而片剂的溶出度主要用于难溶性药物的测定。溶出度不一定与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试验结果都有相关性,但控制处方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与药物在体内药效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 1)测定方法药典采用转蓝法和浆法,具体见药典附录ⅩC项下的规定。 2)测定条件(1)样品量:投入的药量一般不超过溶解度的10~20%;(2)溶剂:考虑两个因素;药物的性质和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部位,部位不同,其pH值有显著差异。弱酸性药物在胃内吸收容易,如乙酰水杨酸片采用pH4.5醋酸盐缓冲液作溶剂;相反,弱减性药物选用人工肠液,如苯丙胺片、甲苯磺丁脲片;对溶解度甚小的如灰黄霉素片,则采用苯、氯苯和0.02%吐温80水溶液的两相溶剂。(3)温度:对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有影响。37+-0.5℃(4)搅拌速度:转蓝法5.0~150rpm,取样时要注意在中间。(5)测定方法灵敏度要高。 3)影响因素(1)药物本身的粒子大小:愈小速度愈快,晶型,无定型比结晶型药物溶解度大。(2)制剂中的赋性剂会影响溶出度。(3)压片压力的影响:(4)贮存期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