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性别角色与社会行为

性别角色与社会行为

性别角色与社会行为
性别角色与社会行为

性別角色與社會行為

一、性別角色歧視的社會現象

職場(玻璃天花板);兩性交往(三高、年齡、主動與否);家庭(參與父職)

二、性別平等的理念

(一)性別:生物的性別(sex)及社會的性別(gender)。

(二)平等:“男女本來就不相同,怎麼可能平等?”

三、性別差異

Maccoby&Jacklin(1974)回溯了上千個研究,發現兩性只有在下列四個特質上有差異:(一)女性語言能力較佳;(二)男性視覺/空間能力較佳;(三)男性數學能力較好;(三)男性攻擊性較強。

她們同時發現並沒有證據支持一些傳統的兩性差異迷思,例如:女性社會需求較強,成就動機較低;男性有較高的自尊,分析能力較好。

四、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透過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和其所屬社會環境下的社會化過程,覺察認知自己是男性或女性。通常三、四歲左右的孩子已能理解自己的性別,並知道性別是穩定的,不會因外表、情境而改變。性別認同是孩子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部份。

五、性別角色刻板化印象

隨著孩子性別認同與性別行為的發展,他/她們對不同性別的人應該會做什麼行為,以及會有什麼特質,也開始形成一個固定、刻板的看法(stereotype)。(一)傳統對性別角色的看法

1.工具/情緒二分(instrumental/expressive dichotomy)

2.男性優勢(masculine superiority)

(二)現代性別角色的轉變

1.兩性化、剛柔並濟的人格(androgynous roles)

2.平等的角色(egalitarian roles)

六、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

(一)生物學理論(Biological Theory)

(二)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三)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四)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10.1复习笔记 一、角色 1.社会角色的本质 (1)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的观点 ①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 ③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2)肖和康斯坦佐的观点 ①从历史渊源上说,角色概念取自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戏剧和舞台,它指的是演员在某场戏剧中扮演的那个人物所具有的特征; ②角色以其舞台原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并无变化,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③正如演员扮演角色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人; ④社会科学中角色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主要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 ⑤现代角色理论的先驱者们都是在他们各自的学科中建构自己的角色概念的; ⑥这种通过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而造成的结果,导致了一种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

心理学有关内容,并形成独特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角色理论的产生。 2.社会角色的类型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H.凯利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先赋性角色是指那些不必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先天因素决定或由社会所规定的角色。 (2)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3)林泽和阿让森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撰写《角色理论》一文的T.萨宾和V.艾伦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3.社会角色的功能 (1)角色的互动功能 一方面,角色通过互动表现自己,而互动又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和形成也无一不是在互动中进行的; (2)角色的规范功能 角色的规范功能说明了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 (3)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 二、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1.角色的定义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213977955.html,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张松群陆卫群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7期 【摘要】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关键词】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 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 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父权社会对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的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3]社会性别理论提出男女 两性的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的。而个体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生态圈中得以完成。 家庭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个场所,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做出限制,孩子的性别不同,父母对其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摔倒,父母会对男孩子说:“我们是男子汉,要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

为什么男尊女卑?——浅析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形成 及其后世影响 摘要:在中国固守两千多年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角色在形成之初经历了从“男女无别”到“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的演化过程。而这种在中国社会早期形成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化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程乃至今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社会性别角色分化的表现和内涵也在不断被深化或改变。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男尊女卑;影响 一.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历程 在史前时期华夏民族的先民们曾经有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对于生育过程的片面认识和早期人类的群婚习俗,男子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长期不被重视。所以中国远古时期最早出现的生殖崇拜首先围绕女性展开,其也是判断母性氏族公社的直接证据之一。而随着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男权和父权开始被人重视,也最终导致母系氏族公社瓦解,父权制应运而生。[1]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形成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社会性别从“男女无别”到“男女有别”,从“夫妇不别”到“夫妇有别”发生转变,并影响了从此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 在三皇五帝时期,“社会发展进入了由母系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时期”,人们的性别意识由“‘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渐渐转变为‘知母’又‘知父’的时期”,而“五帝”阶段父权地位得到有效提升,男性成为社会的主人,并形成了最初的“男女有别”。此时男女社会性别分工已较为明确,即男性负责生产活动,女性执行生育职能;男性的社会角色更加全面而完善,而女性的社会角色活动范围则局限在身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狭窄范围内。夏时期男性的角色更加动态而多元,涉及社会管理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方方面面,而女性角色在“文献不足征”的夏朝崭露头角的更是微乎其微,偶居于政治家背后的女性虽然可以染指政治,但也是“妹嬉何肆”。由于“殷革夏命”,先商时期社会性别既有对夏代的继承,也有独特成分。先商时代有明确的男性世系传递,表明其时男子在家族和社会群体中已占有主导地位,。而女性之为男子助手或代表的角色,往往既参与政治,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或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尽管人们对它的定义、功能以及范围的看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 我们可以将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的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象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 一、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社会中的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或者说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对每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着一定的要求,我们称此为社会期望;与此相应,当个体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力时,我们又称他是在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其社会行为乃是一种角色行为。 (一)社会角色的本质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 也都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威廉·莎士比亚。他在《皆大欢喜》) 在中国早就有“人生如戏”的说法,并且智慧的中国人用自己毫不逊于莎士比亚的方式表达了与后者同样深刻的看法: 尧舜生,汤武净,桓文丑末,古今来几辈角色; 云霞彩,日月灯,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大戏台。 上述比喻所以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20世纪符号互动论者建构社会角色理论的基石,根本在于社会与舞台、社会中的人与舞台上的演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演员在舞台上有明确的角色,社会中的行动者也占据明确的地位;演员必须按照写好的剧本去演戏,行动者在社会中也要遵守规范;演员必须听从导演的命令,行动者也必须服从权势之人或大人物的摆布;演员在台上必须对彼此的演出作出相应的反应,社会成员也必须调整各自的反应以适应对方;演员必须与观众呼应,行动者也必须扮演各种不同的观众或…一般他人?和概念化的角色;技能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以独特的解释意义,行动者也由于各自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而拥有独特的互动方式。”(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版, 第430页。) 尽管用舞台上的角色来比喻社会中的人十分贴切,但这个概念本身却似乎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有时,角色被用来指一个社会地位,有时则指与某个地位有关的行为……角色还被用来表示个人行为或者典型行为?。”(罗森堡、特纳主编:《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01页。) 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认为,角色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最后,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肖和康斯坦佐又进一步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

从性别角色理论分析女性的_灰姑娘情结_

从性别角色理论分析女性的“灰姑娘情结” ●林美如 性别角色即社会性别,是指男女在社会生活中 扮演的角色,由于文化传统、社会期望的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意识已经基本普及,女性的学识及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她们不再如过去一样依赖男性,然而“灰姑娘范式”的影视剧依然很受欢迎,且大有机械复制之势。偶像剧《MY GIRL 》、《我的名字叫做金三顺》等在相对高学历的知识层中受到欢迎即是例证。可见,像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当今女性依然希望通过外界的事物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灰姑娘 情结”,仍困扰着现代女性并阻碍着她们自身的发展,女性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将受到阻碍。因此,当前探究女性“灰姑娘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灰姑娘情结”的涵义及渊源 《灰姑娘》这一早期格林童话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广大女性同胞。在影视作品中,“灰姑娘范式”作为一种情节模式被演绎了成百上千次。在白领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灰姑娘却成了女性“我有一个梦想”的文化代号。其实,“灰姑娘情结”的存在并非偶然。从一开始,它就是各民族不约而同的想象和表达。作为女性的一个典型而独特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有着超时空性和普遍性,十分具有影响力。心理学上将灰姑娘寻求庇护、依附于男性的被动心理称为“灰姑娘情结”。美国作家柯莱特·道林在其畅销书《灰姑娘情结》中,对这一名词作了解释:即女性对于自信的缺乏和对独立的畏惧。“灰姑娘情结”展现出的是一种“一劳永逸”式的救赎,———“灰姑娘”邂逅“王子”,从此携手人生,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灰姑娘范式”的影视作品最让人着迷的部分也就在于它以爱情的名义打破阶层、跨越界限,实现了女性对安全感的渴望及对归属和爱的需要。它反映了女性内心渴望完善自我,从而达到完美状态的理想和愿望。的确,人们也常常渴望在淡如止水、了无突破的生活中能出现某些彻底的逆 转。灰姑娘们憧憬着某个强大的、 优秀“王子”的到来,以便达成实现自身各种需要的梦想。 “灰姑娘范式”的影视剧作是男权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而按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去塑造自己的文化属性,并以此取悦于男权文化的创作产物。该类型作品的广泛流传表明,这种价值观普遍为民众所接受。正如刘晓春在《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中谈到的“灰姑娘型故事 要么满足了故事讲述者对女性命运同情的心理需 要,要么适应故事产生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故事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来说,无疑是黑暗人生中一丝希望的亮光。”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情结的存在可谓 源远流长。随着父权社会的到来,女性的主动权和独立性逐渐泯灭,因为父权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期待是截然不同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盖尔·如宾指出“传统的父权制度造成了社会性别的不平等。”的确,从父权制度的分工角度看,女性 “主中事、务蚕织”,男性则偏重狩猎、种植,“男主外 女主内”的性别分工随之慢慢形成。从父权制度的 婚姻角度看,它采取女方入户到男方家即男婚女嫁、妇从夫居的婚姻居住形式,因此才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社会心理的存在;再者,从父 作者简介:林美如,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女性的“灰姑娘情结”形成由来已久,从性别角色理论视角对其根源进行分析,结合现实,我们发现必须正确评价这一社会心理特征来重塑性别角色,营造两性平等与和谐发展的新天地,这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媒体和女性自身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性别角色理论;灰姑娘情结;社会心理特征热点透视

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认同

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認同 1.性別角色如何習得 2.性別角色與個人適應 (a)女性與害怕成功 (b)男性的兩難 (c)權力、性與弱點 3.達成性別角色認同的三種理論 (a)心理分析理論 (b)社會學習理論 (c)認知發展理論 4. 新兩性觀的角色如何再造 5. 討論 6. 結語 性別角色(Gender role)定義: 是由性別所反應出來的行為期待,也就是社會文化根據性別為其所屬個體所反映出來的行為腳本,而(男性)(女性)應扮演那些角色,有那些規範與期許,而個體在發展過程中透過社會化學習,社會文化中對兩性、角色及其行為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三、性別角色(Gender Role) 由上述對角色的定義中得知,性別角色的概念包括兩個層面:「性別角色期待」與「性別角色表現」。「性別角色期待」是指社會期待某種性別的人從事的活動內容,「性別角色表現」則為兩性依循社會期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性別角色(Gender Role)是指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因為社會結構對男女兩性所持有的權力與義務,所反映出來的行為期待;也就是指社會、文化根據性別,

為其所屬個體所規劃的行為腳本(陳皎眉,1996)。以性別角色期待而言,如:男性化的人格特質多跟工具性及主動性有關,女性化的人格特質則與人際關係、情感表達等有關。另一層面,以性別角色表現而言,如:男生理工科較拿手,女生語文科較強等。 性別角色發展的三個基本思想 1.強調兒童與嬰兒期的重要 2.提出並強調潛意識(conscious) 3.人對內在焦慮(anxiety)的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若運作不當則易生異常行為。 性別角色如何習得 1.經由模仿而習得 2.心理分析學派 3.由增強作用(reinforcement)而學得:由父母使用獎懲方式來強化,以塑造大家認可的行為 4.由自我社會化學得 男性的兩難: 改變中的男性角色 1.牽絆著兩種文化理念: (1)依據傳統角色,主宰權力與力量的傳統模式做個大男人,極取男性刻板化的誇張版,逐漸形成男性不夠自信、畏懼親蜜的傾向。 (2)為了男女平等而放棄權力,並探索一度被否定抗拒的「柔性」的選擇,而呈現內在的真實情緒。 2.演化至今男人生活中的兩項改變:

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

形考任务一 一、选择题 ●(自我知觉)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 ●(内部归因)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连续性)体现在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对后期发展产生影响。 ●个体通过社会化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能力)有关: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语言能力决定的。 ●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是指(社会自我) ●现实自我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真实情况),即目前的心理、生理、社会等等方面的最真实的表现,也包括目前别人眼中的个体是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的心理品质。包括能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意见、特质、以及愿望等是指(精神自我)●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所有物是指(物质自我) ●智商可以理解为(智力),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障碍策略是一种“故意的”自作自受。指人们预期到自己可能失败时,提前准备一系列(基于现实)的行为。 二、选择填空题 社会化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和A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不强调个人反过来影响社会和社会对于个人的调整与适应。 社会化的目标是指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C–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 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E-积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D-巴纳姆效应 智商可以理解为智力包括注意、观察、I-想象、思维、记忆等五种能力 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既有H-社会性又有G-个体性 社会化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形成符合于社会需要的稳定的F-行为定向系统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B-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三、判断题 从形成过程来看,个体首先得到大力发展的是智商。对 内部归因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对 情商更适用于处理社会关系问题。对 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对 社会化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对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对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对 没有语言,也可以有文化,有社会化。错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没有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错 四、简答题补缺选择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CABDE 个性化与社会化的互动过程?CBDA 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CDA 1.自然人“社会化”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是指?CABD 形考任务二 一、选择题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个性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 ●(情绪)是由生理唤起、认知解释、主观感觉和行为表达四部分组成的过程。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基础知识: 1、性别认同的概念。 2、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3、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 1、性别差异的表现。 2、性别定型化理论。 3、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基本技能: 1、掌握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2、掌握性别定型化理论、性别差异的表现。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形成和稳定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为理解的方便,现将相关术语及定义做简要介绍。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性别恒常性(一致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对于人的性

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 人类性的区分: 男性(正常个体) XY 大小阴囊、阴茎、睾丸等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 变性人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识。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4), 218-224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3213977955.html,/journal/ass https://www.sodocs.net/doc/3213977955.html,/10.12677/ass.2015.440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Role and Social Ada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 Shen, Hong Ch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Nov. 1st, 2015; accepted: Nov. 20th, 2015; published: Nov. 23r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321397795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western culture, three theories regarding the utility of sex-role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con-gruency model, the androgyny model, and the masculinity model. The congruency model posits that masculinity facilitates males’ mental health but not females’, while femininity facilitates fe-males’ well-being but not males’. Androgyny model states that people with high levels of both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enjoy the highest level of well-being independent of their gender. Masculinity model holds that masculinit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promotes on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is study used Students’ Sex Role Inventory (CSRI-50) and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Scale (CSAI) to investigate, random sample of 188 subjec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ree model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culinity model is most appropriate in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of sex-role to social adapt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 Role, Social Adaption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申可,陈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3日 *通讯作者。

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差异产生的原因 2010年12月15日来源:中国吉林网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要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没有社会化,一个个体就很难与他所在的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在生活中取得一致。人的社会化就是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的整个过程。社会化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如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职业角色社会化、伦理道德社会化等等,性别角色社会化便是其中内容之一。无论是哪一种内容的社会化过程,都受到社会文化、教育、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个体之间出现了社会化结果,即个性的差异,性别角色的获得也是如此。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各种角色技能,以求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接。性别角色社会化是训练男女两性习得自己在成年生活中的不同指定角色的过程。因此说性别角色的最终定型及性别角色差异的产生,是由社会,而不是由人的生物结构来决定的。正如法国作家波伏瓦尔在《第二性》中讲到的那样:“人不是生来作为男人和女人,而是成为男人和女人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所著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中写到:“两性人格的许多方面(虽不是全部方面)极少与性别差异本身有关,就象社会在一定时期所规定的男女的服饰、举止等与生理性别无关一样。”在她的考察中,明确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男女的生理结构、素质不能成为两性人格特征产生的原因,性别角色差异的出现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两性特征是人为选择并塑造的。 性别角色差异是在社会化过程在形成的,分为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学习性别角色行为;第二,形成性别角色观念,即指个体对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形象的认识;第三,确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即个体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与评价。这三个互为联系的阶段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区别教育,二是角色模式认同,前者涉及到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后者则论及到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同。这两种类型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交叉进行的。 (责任编辑:季晔)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进入学校后,男性教师代替了父亲的形象和女性教师则代替了母亲的形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性别角色的研究就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回顾,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分别从性别角色概念、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展望等方面对性别角色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关键词: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发展 一、引言 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心理双性化”被提了出来。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由性别角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的作用产生的,是非生理因素的,它的实质是与人的生理方面无关的社会行为。有研究将夫妻关系分为权力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维度。在夫妻权力的空间范围局限于家庭,它反映的是丈夫与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权力的分享及决策的平等程度状况。夫妻情感关系是心理学界更多关注的领域。研究者常用夫妻冲突来衡量夫妻情感关系状况。夫妻冲突越少越轻意味着夫妻情感关系越好,反之则夫妻情感关系越差。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报告指出,父母情感冲突与子女的行为、适应、情绪、健康、学业成绩等问题存在显著相关。国内目前对夫妻权力关系及情感关系与子女性别角色形成的关系研究极少,尤其未见有关夫妻权力关系对子女性别角色形成影响的研究资料。 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作为父母持有的与性别有关的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以及与子女的互动上所持的性别角色态度。其内容涉及父母对子女的知觉、期待、行为管教、物质环境的选择、家务分工、游戏活动的差异、学业性向、学科成就的态度与期待等。传统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强调两性差异,在教养过程中注重两性区分,认为子女的行为应该符合其自身性别角色特点。目前国内很少有研究考察父母持有怎样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另外,国外大量关于儿童跨性别行为的研究均表明,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反对男孩的跨性别行为,对男孩的性别角色要求也更严格。与女孩的父母相比,男孩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更为传统。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性别角色形成的基本因素,但他们对性别角色行为形成影响作用的发挥则取决于父母等人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和儿童的性别自认和模仿学习。生物学的两性差异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前提条件性染色体决定着男女差异的遗传基因,这是性别角色差异的生物学开端。性激素与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的,所以性激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决定作用两性角色的分化是社会化的结果,当然,这是建立在两性的生物特性分化的基础之上的。影响性别角色行为差异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性别刻板印象、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

[语言文化]浅谈英语学习中性别差异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 becaus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heredity predisposi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 the society raises different social norms and behavior standards to men and women. As for gender , individuals gradually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 social norms to obtai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patterns suitab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gender. These gender role boundaries and differences have certain influence on various social activities including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 and the teache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 In 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s ,to actualize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 this article relie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gender role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boys and schoolgirls in language thinking ability , interest , otivation , social cognition , and so on ,hence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摘要: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男女两性个体遗传素质存在差异,社会对男女性别提出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也不同,个体依照自己的性别逐渐将外在的社会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他们获得与性别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些性别角色的界限及其差别对各种社会活动都有一定影响,同样也表现在学生的外语学习活动中。学校教师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依据性别角色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男女学生在认识能力、专业兴趣、成就动机、社会认知等方面的性别角色差异,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引言 个体社会角色的获得需要经历社会化过程才能完成,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等等。性别角色说认为,性别角色是特定性别的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化过程获得与分化的社会角色之一,男女两性不同的生理和解剖特征决定了两性不同的性别,性别又决定了社会对两性所持的不同的期望,个体从出生到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要不断接受来自各家庭、社会、教育、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等方面的持久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影响,长此以往,形成被该社会群体所接纳的相对稳定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自我概念、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等,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认识标准、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由于性别角色具有定向性、约束性和稳定性,男性和女性的大部分习得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性别角色的影响, 英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习得过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成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英语语言的差别也同样表现在学生英语学习活动中。因此,性别角色与英语学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和规律,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性别角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认识能力、兴趣爱好、成就动机、自我意识、社会认知5 个方面。19 世纪初期,语言学家就发现男女两性在英语使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60 年代以后,人们对男女在句法、音位以及在用词上等言语模式的性别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男性支配、性别角色社会化和相称语域3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为英语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对男女两性在英语使用上的差别,如果只停留在言语模式差异及原因的探讨上,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局限性,也影响理论研究在英语教学中推广应用的实际效果。本文依据性别角色理论,从语言思维、专业兴趣、成就动机、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5个方面,对英语学习的性别角色差异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阐述,以便拓展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男女在认识能力方面的性别角色差异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由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所组成。感知系统接受由环境提供的信息,即首先把刺激的基本特

性别角色认同

2.2社会文化的因素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获得的,而社会化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社会所期望的男性或者女性的一整套的行为规范强加给男人或者女人,最终男人和女人接受、内化进而自觉的扮演男人或者女人的性别角色.可见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所在社会的影响的过程.不同社会文化影响下发展出来的人,其性别角色的具体内容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人类学家和跨文化研究的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性别角色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形成,具有相同的原因,即社会文化的影响.世代相传的性别角色的社会模板,规定着该社会的两性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创造出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集群社会化理论是当前性别角色发展中较新的理论观点.Harris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影响并不大,角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体.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父母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并无显著性差异,以双性化方式教养孩子并不减少孩子具有性别特征的行为和态度.群体社会化理论预测当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一项研究证明了男孩在场对女孩行为的影响:女孩单独玩球时表现得很有竞争性,在男孩加入后,女孩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们显得比较害羞而且没有竞争性.另外,德国汉堡的奥默中学和诺伊斯的一家中学自从在情报学课程和企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上尝试让女生单独学习以来,发现男女混合班中对上述课程兴趣索然的女生,在分班学习中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兴趣[7](P114). 2.4认知因素 性别角色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儿童的早期形成的,在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还不成熟、不稳定.因而在早时期,认知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发展的影响是很小的.但是,性别角色的发展毕竟是个持续一生的过程,在我们早期性别角色基本形成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个体的性别角色事实上在不断的修正和改变.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就必然受到我们以前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做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Martin强调性别图式作为一种预期结构,为搜索和同化性别知识和信息作好准备.性别图式表征了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一般性的知识结构.性别图式越突出,就越能利用性别信息,性别图式理论预示儿童拥有的性别知识越多,就越能表现出性别偏好.Levy和Carter的性别图式理论阐述了性别图式的加工如何影响有关性别信息的注意、组织和记忆.Bem和Markus认为不同的个体的性别图式在信息加工时是存在明显差异的[9].对性别高度分化的人来说,他(她)按性别组织信息的阈限比较低,易把与性别有关的特征与行为联系在一起.对“双性化”(androgyny)的人而言,其性别图式的主导性比较低. 2.5大众传媒 在现代社会里,电视、电影、广播、书籍、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它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不断的被它左右和塑造.人们的性别角色行为和意识也不免被大众传媒所影响和塑造.有关性别角色的规范和标准就通过这些大众传媒作用于幼儿,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幼儿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以电视中的人物为模仿对象,并将社会对性别角色定型的看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进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现实中,由于“还珠格格”形象的影响,中学女生中那些桀骜不驯、过分追求个性、做事不计后果的行为越来越多.因为李宇春的走红,现实生活中长发女孩都快成了稀世珍品,而温文尔雅的女孩比国宝大熊猫可能更稀少和珍贵.这些无不说明,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影响我们的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因素. 3小结 在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上一直存在着“遗传”与“教养”之争.,但二者都不能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