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很多语文教师有这样的共识:在众多的语文教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密切相关。在?提问──回答──反馈?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我翻阅过一些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教案,并听过他们的示范课,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他们都是课前在教案上先行设计好问题,教学时一个个提出来,学生呢?只是等待着教师的提问。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积习甚深,课堂提问步入误区,甚至?病入膏肓?,主要表现在:

一、?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

二、?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中轻车熟路,很多教师甚至玩得炉火纯青。

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成定势:问题和标准答案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给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多费心思。

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

课堂教学中,教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生怕节外生枝、打乱步骤、耽误时间,开明一点的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教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心惊胆颤,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有的教师没抓准提问契机,或者不懂提问艺术,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提问内容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的提问,学生几乎不必思考就能立即回答,整个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不能训练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的益处。

二是只求答案正确,排斥求异思维。

有的教师一心期望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或书本的答案完全一致,如果学生的回答不一样,就把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全盘托出。教师的这种做法往往窒息了创造之花,异想之苗。

三是提问没有新意,只注重结论,忽视思维过程。

有的教师提问,几乎篇篇文章都雷同。如: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有的教师往往只偏重于结论,而很少问?为什么这样回答?,不善于引导学生思维,导致学生思维缺陷得不到及时纠正,水平难以提高。

四是提出的问题或空泛,或难度大,使学生无所适从。

有的教师提问大而空,或者超出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有什么写作特色?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能回答呢?学生只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五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

个别教师提问时只喊几个优生回答,而不顾及后进生,这样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提问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

以上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和问题,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

?学贵知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强化学生提问意识在培养学生发现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治这些?弊病?,实现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要结合实际,进行教法改革。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倡导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揭示题意、探究知识、总结规律、归纳学法。

其次、教师应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和回答。

当学生提的问题幼稚时,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的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

看法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别出心裁的观点。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老师就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提问的情境。

在教学前,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出问题,并由学生思考解答,意见不统一的,再由教师指导。这样,课堂学习氛围就会空前浓厚,学生主体地位在?提问──思考──探究──解答?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体会到探索者的成功,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就感。

有位教育家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引导学生作答。?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提问艺术,掌握提问技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大纲)要求与教材内容,把准教材重难点精心设问、发问,同时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下面,笔者根据教学新理念,结合几年来的反思与探讨,谈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体会和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深钻教材,把重难点,抓住突破口,有意创设问题的?障碍?,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矛盾冲动的心理,当学生急于解决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如:学习《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又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于是教师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造成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名字的深刻性,从而解决本文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创设障碍,然

后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从而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作用。

二、层次设计问题,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想象能力,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显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如果向中等水平的学生问?这段描写的作用和含义是什么??难度就较大。教师可以将这一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以减小问题的难度:1、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什么的描写?(神情描写)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3、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4、她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会羞愧呢?(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为)5、连母亲也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为,这说明了什么?(结合小说背景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利于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来,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如《小橘灯》一文中写到: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表现出?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能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可问: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掉太行、王屋两座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谈谈你的观点。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挖山不已,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歌颂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说?愚公?不?愚?。象这些可以引起激烈争论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些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恰当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避免传统单一的注入式?满堂灌?,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掌握提问的艺术与技巧,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力求形成有秘书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最新资料推荐------------------------------------------------------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以便和大家一起探讨。 1. 评价内容更加全面。 新课程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而且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从传统的单纯的量性评价形式转变到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的结合,并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作出评价,以此来克服单纯测验带来的片面性。 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评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2.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诊断、激励等功能。 1/ 6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种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 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并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不断发展。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化,让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与学生学习有关的第三方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将学生从处于被动的位置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 发展性评价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要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双方认同;同时,实现目标和实施评价,是评价者和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许岩 序言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工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特殊的能力,是人类最高心智的产物。而艺术与科学结合,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会弥补艺术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缺陷,互为补充,最终造福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的进步。 (一)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与科学进步的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结合,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也有利于艺术家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加深对艺术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同样,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有利于科学家从审美的角度来发明创造,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出发,探索人类的需求,以满足现代人的价值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之情感会得到升华。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不会开拓创新。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是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无意识中把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了。最典型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艺术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自已多才多艺的天赋。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留下的大量机械类的手稿就可以看出,它对人类进步的欲望非常高。而且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他对人体解剖学也有做过深入的研究,他绘制的人类解剖图和所做的研究对医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贡献。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其次,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有重要关联。现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就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

科学与艺术 最美的遇见

科学与艺术最美的遇见 科技的“机械味”与艺术的“文艺范”似乎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却怎知也会遭遇最美的“遇见”,从爱因斯坦到钱学森,古往今来,不乏以科学成果闻名的音乐“发烧友”。近日,在香港科技大学持续两周的“创意间的亲昵”音乐会上,这种最美的遇见展现得淋漓尽致——享誉国际的音乐大师遭遇学生尖锐的质疑,整日与数字为伴的理工科学子提出让大师称赞的创意。科技大学里的文艺范儿别有一番意味。 一曲“几何学”拉近了彼此 “萤火虫是这样的吗?您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去…表达?萤火虫?” 4月23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展艺厅,在一曲名叫“萤火虫”的交响曲结束后,有学生向演奏家提出了疑问。 这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意间的亲昵”音乐会排练现场,音乐会由著名华人作曲家盛宗亮积极推动而成,今年已是连续举办的第三届。 已连续两年参加音乐会的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研究生郑爽介绍,“创意间的亲昵”音乐会是一场音乐家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其间,国际知名的音乐大师和年轻的音乐家,将通过讲座、公开排练、讨论会等形式与学生共享音乐创作的过程。音乐家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学生的质疑。 郑爽正准备听一场名叫“几何学”的乐曲排练,整日与数学打交道的她,从没想过数学概念可以通过交响曲的形式表达,因此想要一探究竟。 作为理工科学生的郑爽并不掩饰自己音乐知识的匮乏,她笑称自己这是去“打酱油”,但打过几次“酱油”后竟发现这个“酱油”味道不错。 郑爽说,她本来以为音乐艺术的创作与自己的世界毫不沾边,可音乐会活动让她改变了想法。音乐会期间,通过聆听大师讲座和参与曲目排练的讨论,她发现大到曲目的结构和创造理念,小到一个节奏和音符,她都可以参与其中,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融入。 音乐会让理工高校有了不一样的氛围

领导科学与艺术考试题

名词解释(10): 1、什么是领导 领导就是决策,沟通和协调;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率领大家共同实施的人。 领导是在一定条件下,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其中,把实施指引和影响的人称为领导者,把接受指引和影响的人称为被领导者,一定的条件是指所处的环境因素。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 2、什么是愿景 未来美好的愿望和途径 “愿景”是一种由组织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在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环境中,提出方向性的长程导向,把组织活动聚焦在一个核心焦点的目标状态上,使组织及其成员在面对混沌状态或结构惯性抗力过程中能有所坚持,持续依循的明确方向、步骤与路径前进;并且藉由愿景,有效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所有成员提升职能,激发个人潜能,促使成员竭尽全力,增加组织生产力,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组织目标。因此,愿景受到领导者及组织成员的信念和价值观、组织的宗旨等影响,是一种对组织及个人未来发展预期达成未来意象的想法,它会引导或影响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和行为。简答题(50): 1、简述领导设置愿景的科学和艺术 树立正确理念:正确的理念可以帮助领导者用正确的眼光看待问题,保证视角的客观性,保证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和方针策略能够准确无误的对政策目标发生作用。 把握内外大势:愿景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帮助领导者准确的把握内外的形式,对症下药,提高解决方法的科学性,抓住问题的关键,直击问题痛点,提高解决问 题的效率。 紧贴民众需求:愿景是组织领导者和成员共同形成的,而不仅仅来自于领导者,而是领导者和成员共同决定的,可以更加全面的反应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可以避 免脱离群众。 注重共同参与:结合领导者和成员的建议共同设置的愿景,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公共活动的参与度。 2、简述领导正确决策的科学和艺术 信息情况要明:在社会众多信息中,加以区分,准确的把握有效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决策程序要遵:遵循正确的决策程序可以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避免顺序颠倒所带来的决策失误。 不同意见要听:要采纳不同的意见,保证愿景的科学性,避免极端情形,让社会各方踊跃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效地贯彻共同参与。 各方关系要顺:要完善解决问题的渠道,使得解决方法能高效的作用于目标。疏通各方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 3、简述领导选人用人的科学和艺术 不拘一格选人:一直存在不拘一格和循格用人两种选人用人方法。创大业,干大事,用非常人,就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姜子牙、韩信、诸葛亮、王猛、薛仁贵,都是不 拘一格选人用人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光辉传统。扬长避短用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都有擅长之处,要利用人,就要把他的擅长之处发挥出来,扬长避短,合理用人。 千方百计育人:人才培养,是综合因素长期积累产生的结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保障。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近些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作家、科普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仅积极参与讨论,而且热情投身于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很可喜的。毫无疑问,这种探索与实践,对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亲密结合,使近大众,走进生活,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这里,我想就科学与艺术怎样融合,如何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讨论时参考。 一、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事物发展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抽象,寻求客观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学追求的目标;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由些可见,科学与艺术在反映的客观对象上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追求目标在很多方面却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思维,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华组成部分。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和美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没有真实,就没有科学,同样,也没有艺术。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文学艺术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科学创造也是美丽的,科学探索客观真理,也在创造美,只有真实地总结、抽象自然现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才带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学和艺术的灵魂,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爱慕、联姻结合,创造和营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从科学发现中找到灵感,许多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都是从文学艺术中得到启示,它们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和艺术大师,无不在科学与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修养。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建筑学、机械学科学家。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质学、植物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构思相对论的时候:从自己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获得灵感。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自然界的“对称”使他获得美的灵感,他和杨振宇在对称与不对称中发现并提出了基本粒子弱互相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学的证明,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华罗庚、苏步青、茅以升等,这的确是一种很有趣却又很合乎规律的现象。难怪一些年来,李政道、杨振宁,在向青年人传授科学思想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讲到文学、讲到艺术。李政道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以极大热情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科学与艺术都钟情于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和创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照抄照搬;是科学艺术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超 越,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科学艺术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的确,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是它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艺术与科学》教案2

《艺术与科学》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很少把美术教育和其他的学科进行联系。但在以“促使学生健康、 全面、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视艺 术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课程需要扩大美术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的空间,把艺术和科学等多门学科联系在一起,进行融合学习。把学生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而对于学习艺术总感觉可有可无的现象,予以纠正。 二、学习内容分析: 艺术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创造性工作。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规律。它们共同追求真善美的普遍真理。课程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很容易唤起学生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学生在实例的讨论中,也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生活的重要作用。经典的作品具有永恒性,在学 习中让学生多接触这样的作品,无形之中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学习目标分析: 、能够联系生活,了解美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科学对艺术发展 的重要影响。 、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特点。 、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美术的热爱,了解著名科学 家和艺术家的工作经历,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四、教学方法: 练习、交流、欣赏、评价 五、学习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课件、因特网、生活中的设计实物与图片、 六、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了解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科学与艺术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 把握世界方式(美学理念)理性方式 (和谐、秩序、简洁、统一) 审美方式 (形象美、形式美、情感美) 追求的目标(创造的结果) 概念世界。具有普遍性、必然 性,是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 映。 形象世界。弘扬更典型、更普 遍、更理想的价值追求。 表述客观世界用概念的逻辑体系来表述客 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并可以用逻 辑论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 由人们加以认证。表达的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它用艺术的形象,把历史与生活的真实与艺术家再现的历史与生活的内心情感统一起来,激发人们的美感。 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提升,保持科学 认识特有的严谨、冷静、客观 性与真实性。通过科学研究的 创造,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的规 律,发明新的事物。是一种情感的提升,包容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在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领悟中,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展现人性的才华与魅力。 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辞海》中关于科学的定义: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分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和其他科学。特征是理性客观、可证伪、存在一个适用范围和普遍必然性。 艺术指人类群体或者个体对于审美知,以及审美之下的产物。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2、什么是美商,它含有哪些能力?美商与大学生的关系? 美商(BQ),全称美丽商数(Beauty Quotient),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漂亮程度,而是一人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程度,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甚至包括一个人在社交中对声音、仪态、言行、礼节等一切涉及到个人外在形象的因素的控制能力。 它包括 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世界建筑》等的观后对科学与艺术的感悟有哪些? 《音乐之声》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这两种文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求真的精神;一种是艺术精神、道德理性、求善的精神,人们希望它们统一起来。如果我们把它合在一起而不冲突,那么这就是一种美,一种和谐美。这是全人类未来的文化追求。科学和艺术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铸造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 4、试谈一下你所学专业的科学与艺术之美 5、简述现代人应有的科学与艺术的情怀。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014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领导科学与艺术》试卷 1.考试时间为90分钟,闭卷考试 2.试卷满分100分 姓名:专业:得分: 1、 选择题(3*8,共计24分) 1、下列不属于执行力障碍的是? A领导不力 B管理不当 C文化和谐 D团队障碍 2、下列不人力资本的特点的是? A高附加值性 B边际收益递减 C能动性 D不可替代性 3、下列不属于用人误区表现的是? A任人唯贤 B任人唯亲 C任人唯派 D任人唯全 4、提出激励过程中的目标设置理论的是? A 洛克 B 亚当斯 C斯金纳 D赫西 5、提出激励过程中的公平理论的是。 A弗卢姆 B亚当斯 C麦克里兰 D赫西 6、下列不属于授权的基本原则的是。 A权、责、利相互独立原则 B授权有度原则 C注重成效原则 D及时授权原则 7、下列不属于决策力特点的是? A 固定性 B 果断性 C风险性 D广泛性 8、下列不属于执行力特点的是? A态度上果断 B时间上快捷 C方向上虚无 D效益上优先 2、 名词解释(4*56,共计24分) 1、成见效应 2、月光效应

3、情绪管理能力 4、沟通 3、 简答题(5*8,共计40分) 1、领导者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试分析自我管理的基本内容? 3、人际关系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和具有的特点有哪些? 4、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说服和谈判的技巧有哪些? 4、 论述题(12分) 请结合事例分析领导者人文素养应该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一、 1-5 CBAAB 6-8AAC 二、名词解释 1、成见效应,指在以往的直觉印象和认识定势的基础上,领导者很难改变对某人的固定看法。 2、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但却可以借助于太阳而发出皎洁迷人的光辉,产生众首仰望的效应。 3、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一种识别、理解、管理情绪的能力,属于非认知的技能、潜能和素质范畴,她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面对环境的要求和压力。 4、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受者进行信息、知识与情报等交流、传递或

1---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人类的审美欣赏或创造活动。 科技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自然,社会,自我)的活动。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进一步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比如乐器音色的改进,特色摩天大楼的落成... 当然同时随着艺术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力内驱力,比如,建筑艺术对于起重机,吊机的发明实在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时候科技就是艺术。科技玩转得好的科学家,比如麦克斯韦对于光速的测定极其巧妙,堪称艺术。又比如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与人们的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当然科学技术并非时时与艺术向右。就算再精确的计算机也画不出凡高的“自象画”,就算运转再快的电脑也不一定能下赢围棋的高段位高手。 科技与艺术就像是两个亲兄弟,在不断相互影响和鼓励之下改变着自己却又不失本性。 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入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

领导科学与艺术名词解释

德才兼备的含义:德:是领导者选才用人的首要方面,它是指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才是指从事某方面的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即所谓“真才实学”反向激励:就是指领导者通过向下属的心理施加反向的负刺激,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方法。 非模式化的领导艺术:包括直觉性、随机性、情感性、模糊性等含义,具有随机,非模式化的特征。? 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人对自己的工作或者工作经历的评价而产生的愉快或积极的情感状态。 公共组织领导者: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领导权力并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其中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 共同愿景:指组织的共同愿望。它建立在组织的理想和愿望的基础上,只组织所有成员发自内心认同,共同期望组织未来的某种发展景象,包括组织的远大抱负,发展方向,渴望的行为和目标。?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过程,其目的是激励和影响人的行为。 管理力:就是通过计划和预算、组织、控制和决策等行为对组织的各个资源进行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广义的激励:是指激发和鼓励,就是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行为或事态的构想、概念和判断。 经验决策:是决策者依靠个人的经验、智慧和胆略做出的决策。? 决策:是指人们就面临的问题所进行的目标确定、行动设计和方案选择等一系列活动。或者说,决策就是决策者制定、选择、实施行动方案的整个过程。 科学决策:是指在现代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决策者依靠专家和群众,采用现代

科学技术手段所做出的决策。? 领导:领导实在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有影响力的一种关系,当一些人试图真正地改变现实并期望得到反映他们共同目标的结果的时候,在这些人当中就回自然低产生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领导沟通:就是组织及其领导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履行管理职责,实现管理职能过程中,通过信号,媒介和渠道,有目的地交流观点,信息和情感的行为过程。? 领导环境:领导环境就是制约或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它与领导、领导者共同构成了领导活动基本要素。领导环境在概念上又有微观和宏观之分。 领导激励:就是领导者从组织目标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引发人们产生某种动机或愿望,激发人们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积极行动的一种领导行为。 领导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下属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领导绩效:是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依据组织目标,在领导过程中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实际效果。是对领导者的领导活动进行的全面,客观评价的一项综合指标,既要关注目标,又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成绩。?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组织目标,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整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领导科学:是关于领导理论、方法、艺术的知识体系,是一门研究领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领导问题,目的在于开发领导力,提高组织的领导效能。? 领导力:是领导者在特定的情景中带领和激励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力的主要内容有:建立愿景与战略规划、建立组织关系、激励和决策。

艺术与科学的互补之美2014

艺术与科学的互补之美 □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 ■吴慧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格》:1987年5月,李政道教授亲自设计了这个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图案。图中“格”字由李政道书写,表示“格点”或“测量”,含格物致知之意,其背景是用于研究格点规范理论的哥伦比亚并行机的线路图。(摘自中国大学生在线网) 前段时间,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谈论到科学与艺术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给科学史研究带来的影响问题,这促使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起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来。就直观印象而言,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显然属于完全不同种类的人。如果让我们看图猜人,答案只有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话,衣着随意甚至褴褛、表情丰富甚至过于兴奋、性格怪异甚至略带神经质的形象,肯定会更多地被指认为艺术家;而穿着白大褂、表情冷静而刚毅、性格理智而稳重的形象则显然会更多地被指认为科学家。事实上,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差异与界限往往就是这样被不断建构的,以至于人们似乎忘了它们曾经是那样的不可分离。 恰好在上个月,我收到上海交大出版社邮寄过来的由戴吾三和刘兵两位教授编的《艺术与科学读本》,如果没有记错,这似乎是国内为数很少的相关书籍之一。作为一本面向大众和带有指导性的文集,这本书或许对我们思考艺术和科学的问题有一定帮助。就书中收录的文章可见,编者试图从各种角度来帮助读者解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包括应用的、历史的、知识的、哲学的维度等,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不同学者对艺术与科学之间差异性的坚持,更能看到他们对二者之间联系性与互补性的强调。

■不知道你怎样看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我读完这册读本,无法归结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掩卷之际,对科学和美之间的关联却是浮想联翩,既有想起并不赞同书中所展示的历史上对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也有想起中学时代在数学课堂上的惊叹。中学时代,每天在交数学作业之前总是事先和同窗核对一下答案,对那些不能肯定的答案,判断的标准总是说,“这个数字看看很像的”,“这个数字太难看了”。做考卷也是一样,得到一个奇奇怪怪、数字复杂的答案时,总是没有信心的。当我看到《读本》里介绍爱因斯坦只要觉得一个方程是丑的,就对之完全失去兴趣,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愿在上面花费很多时间的时候,我觉得挺玄妙的。爱因斯坦天赋异秉,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方,可是转念一想,类似的经历,不是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吗? □从某种意义上,我同意《读本》部分选文的观点,即科学和艺术从理念、方法到形式都是有差异的,它们属于气质不同的两个学科。但或许我们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它们的联系上,因为在当下的话语中后者似乎更多地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况。依据《读本》,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应用层面的、观念层面的和哲学层面的。在实际中,公众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往往更多集中在应用层面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会带来艺术创作的方法革新,这几乎已成为一个直觉判断,但即使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至少还应该看到对科学技术产品与活动的艺术表现,也能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你说的现象或许可算得上是二者在观念上的联系,在这方面人们似乎更多地强调艺术对美的追求会影响到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以至科学发展的历程,当然科学观念和思想也会影响到艺术的发展。上升到哲学层面,我觉得赫胥黎的说法很好,“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艺术和科学都是对事物秩序的表达,只不过表达的形式有所不同。也如同萨顿的金字塔隐喻,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后会统一到一个点上。 ■对,刚才我提到了科学和美之间的关系的最凡常的经验和体验,科学和艺术的美感之间是否真的存有对应,这种联系又是否具有共通性,这个是我阅读到科学家的审美感时发出的疑问。书中引用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数学家华生(G.N.Watson)在阅读和证明拉玛努扬的恒等式时受到了极大的震颤,他说这种感觉同面对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昼》、《夜》、《晨》、《昏》时受到的震颤一样。我久久端详着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雕塑里的不安和距离感都让我很难联系起那些恒等式,只能承认我们的感知力不同。 从生活经验出发,我曾经多次听到理工科的研究生讨论,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习惯听巴赫的作品,我相信其中不乏古典乐的发烧友,但他们说在那段时间里对其他一切作品都不敢兴趣,而只听巴赫。巴赫的无止境的回环往复、整齐划一的节奏,它们多像那种规律而恒常的思维方式!可是没有人觉得江南丝竹中的《三六》带来的心理体验是相同的。从这两个例子出发,我认为从心理感知力出发,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固定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取决于人——这一主体本身的素养。艺术家口中的科学和科学家头脑中的科学肯定不是一回事,反之亦然,而能够达成联系,取决于其本身的素养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 的结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一、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 二、自主探究的艺术 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三、结论确立的艺术

2018领导科学与艺术-自测答案

领导科学与艺术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5 题,每题 7 分)
1 . 某团队领导刚被聘任,他想更加了解该团队中的成员。对于该团队领导来说,在与团队成员交流的过程 中最应该强调的是( )。
? ? ? ?
A.倾听 B.交谈 C.思考 D.关注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 2 . 人员的发展能够提高部门整体工作效率与综合素质, 帮助员工发展通常较常用且直接有效的方法有 ( ) 。
? ? ? ?
A.批评 B.指导、培训 C.交流 D.沟通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 3 . 建立和增加部门人员之间的公开性是很重要的,下列说法对公开性的建立不起作用的是( )。
? ? ? ?
A.面对每个成员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B.通过班组集体活动,帮助成员相互了解 C.班组成员各自都有自己单独做事的方式 D.欣赏班组成员不同形式的贡献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 4 . 一个领导的领导方式可以影响整个部门,成功领导者通常需要具有较高的激励技巧。下列说法中,不正 确的是( )。
? ? ? ?
A.在要求员工时总是以身作则 B.对工作充满热情,并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员工 C.自己可以没有激情,但团队成员必须充满激情 D.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努力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 5 . 领导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 )。
? ? ? ?
A.看是否代表上级领导层的意思 B.看是否代班组成员的利益 C.看是否适合部门当前的情况和发展 D.看是否得到部门人员的欢迎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 3 题,每题 10 分)
1 . 对部门人员的表扬,需要遵循( )原则。
? ? ? ?
A.表扬要明确具体 B.确保员工明确为什么被认可 C.确保其他人员知道该员工为什么被认可 D.对能动性高的员工,不用表扬,他心里清楚
我的答案: ABC 参考答案 :ABC
答案解析: 暂无 2 . 下列关于领导的表扬策略,说法正确的是( )。
? ? ?
鼓励
A.遵循“多表扬,公开表扬”的原则 B.表扬必须及时,延时的表扬,没有效果 C.在大家提建议时,可以一边听,一边与发言者目光交流,同时微微点头,这是对发言者无声的
?
D.可采取“迂回表扬”的方式,即背后赞扬,通过第三者将这些表扬话传到被表扬人那里,这样做 的效果会使人感到更加真实。
我的答案: ACD 参考答案 :ACD
答案解析: 暂无 3 . 下列关于领导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命令,没有下属参与,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这一领导方式又被称为严父式的领导 B.说服,是多给下属一些说明和指导,增加下属执行这项命令的自觉性,但是发出的命令是不容 置疑的,这一领导方式又被称为慈父式的领导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 结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一、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 二、自主探究的艺术 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三、结论确立的艺术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002年9月3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刘巨德、包林、张泰昌、郭慕孙) 主讲人简介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包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留法博士 张泰昌:中国青少年辅导员学会副理事长 郭慕孙:中国科学院院士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我们几位在台上,坐的几位主讲老师呢,一位是我们著名的郭慕孙先生,他是我们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的德高望重的院士,是个化学家,一会儿他要演示,他所搞的几何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模型,动态模型,一位是我们刘巨德教授,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是我们美术界的权威,还有一位呢,是我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包林先生,他刚从法国回来,他是博士生导师博指导,在工艺美术方面,很有成就的一位,年轻有为的一位教授,我们今天这样,准备这么开,因为我们没导演过,我们互动性的台上台下,我们四人也互动,你们有什么问题也随意问,开始呢先请郭慕孙先生,把他所搞的,我们叫几何动态模型,动态艺术,或者叫魔摆,魔是魔术的魔,摆是摆动的摆,就是在有一阵风啊,有(别的)什么情况下,它能够产生一些动态,它本身这是一个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把他这个东西,请他介绍一下给大家,给大家一个启示。 这个几何动艺是,特殊性的艺术品,现在可以这么说,它的外型不模仿,自然界的什么东西,一只狗一头狮子,一头象或者是一个飞的老鹰,不做这种东西,都是几何的形状,把这些几何形状,通过设计计算结合在一起的,有个立体的造型能够运动,那么把这些东西,因为要做的尽量简单,我看我们在座的,有很多青年同志,你们自己可以回去做,我的工具就是一个铅笔盒,一个大的铅笔盒里面,全部工具都在(里面),很容易做的,那么这样呢,我这个构思很快可以实现,出来造型是什么样子的,运动是什么样子的,不行(的话),因为我是用计算机,都由公式推导好的,你把这个参数把它一改,改了以后再可以造,再可以做,不像要做大的,室外的东西(那样麻烦),再下一张,我现在具体来介绍一些,这些做好的东西,再下一张,这个是我爱人的,打毛衣(的)针做的,一个个都是毛衣针,这个铝条,每一根就是一个"秤" ,这样做出来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可以表示它的动态,再下一个,这个牙医,牙医做的不锈钢丝,长短是对数的增加,因为这个人的感觉对于这个都是有规律的东西,就觉得是会好看的,现在用的这样一个规律,在气流中间会动的是亮的,下一个,这个是焊条,铝焊条做的画成这样,这个有空气起动了以后,它这个也会动,再有一个,这个粗的铝焊条,每一个是一个方的形状,是个方的 Motif (法语:主题),那么按一定的几何的比例生长,最小的挂在第二个上边,第二个连着最小的,挂在第三个上边,那么这个就要,做一些力的一些计算,最后这个形状是怎么样的,这个是类同的,下一张这个类同的这个,我起了个名字,起不到什么(好)名字,就是叫做是“图腾”,“图腾”不是具体,一个自然界的东西,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表现的方式,这个做起来比较难做,做好了以后,这根东西一定要是垂着,这个呢现在是,(用)做板片的东西做的,板片的东西硬纸板,三合板、塑料板,这些我都是用铝板,铝板是PS板,是印刷板做的,这两块东西都可以,在空气中都可以动的,下边有两个重垂,这个呢是用一样的三角,每一个三角要切掉一块,然后根据计算,它有等角的距离可以排出来,也会动的你可以看,第一个切掉很多,中间的就切掉一点点,再下一个,这个呢也是另外一种,三角的一种排列的样子,再下一个,这一个也是一个三角,是一个整个三角,然后再按等边三角形来,切到这个三角完全切完,因此它是按比例的从大到小,这个是平面也是动的,这个是一块四方中间对开,然后呢变成两个长方形,长方形斜开就是这样子,每个的位置排的是90度,这个也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共是八个有横的有竖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结构,再下一个,这个是矩形的了,我们三角的刚才说了一些例子,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