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2020届高2017级步步高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全套课件学案第一章第4讲

高2020届高2017级步步高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全套课件学案第一章第4讲

高2020届高2017级步步高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全套课件学案第一章第4讲
高2020届高2017级步步高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全套课件学案第一章第4讲

第4讲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其配制 考纲要求 1.了解溶液的含义。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3.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4.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考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

1.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

(2)表达式:c B =n B V

。 (3)单位:mol·L -1(或 mol/L)。 2.溶质的质量分数

――→概念??? 以溶液里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表达式w (B)=m (B )m (aq )×100%

(1)1 mol·L -

1 NaCl 溶液是指此溶液中含有1 mol NaCl( ) (2)用100 mL 水吸收0.1 mol HCl 气体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恰好是1 mol·L -

1( ) (3)1 L 水中溶解5.85 g NaCl 所形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1 mol·L -

1( ) (4)将25 g CuSO 4·5H 2O 晶体溶于75 g 水中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

(5)将40 g SO 3溶于60 g 水中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 )

(6)同浓度的三种溶液:Na 2SO 4、MgSO 4、Al 2(SO 4)3,其体积比为3∶2∶1,则SO 2-4浓度之比为3∶2∶3( )

(7)0.5 mol·L -1的稀H 2SO 4溶液中c (H +)为1.0 mol·L -

1( ) 【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1.在标准状况下,将V L 氨气溶于0.1 L 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cm -

3,

则此氨水的物质的量

浓度为____________ mol·L -

1。 【参考答案】: 1 000Vρ17V +2 240

【试题解析】:n (NH 3)=V 22.4

mol, 溶液体积:V =V 22.4×17+100ρ

×10-3 L c =V 22.4V 22.4×17+100ρ

×10-3

mol·L -1 = 1 000Vρ17V +2 240

mol·L -1。 2.将32.2 g Na 2SO 4·10H 2O 溶于水配成1 L 溶液。

(1)该溶液中Na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溶液中Na +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2)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Cl 固体,使溶液中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 mol·L -1(假设溶液体积不变)需加入NaCl 的质量为__________,Cl -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0.1 mol·L -1 0.2 mol·L -1 (2)11.7 g 0.2 mol·L -1 【试题解析】:(1)n (Na 2SO 4)=n (Na 2SO 4·10H 2O)=32.2 g 322 g·mol -1

=0.1 mol, c (Na 2SO 4)=0.1 mol·L -1,c (Na +)=0.2 mol·L -

1。 (2)n (Na +)=0.4 mol·L -

1×1 L =0.4 mol, 则加入n (NaCl)=0.4 mol -0.2 mol =0.2 mol,

m (NaCl)=0.2 mol ×58.5 g·mol -

1=11.7 g, c (Cl -)=0.2 mol 1 L

=0.2 mol·L -1。

1.正确判断溶液的溶质并计算其物质的量

(1)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如Na 、Na 2O 、Na 2O 2――→水NaOH ;SO 3――→水H 2SO 4;NO 2――→水

HNO 3。

(2)特殊物质:如NH 3溶于水后溶质为NH 3·H 2O,但计算浓度时仍以NH 3作为溶质。

(3)含结晶水的物质:CuSO 4·5H 2O ―→CuSO 4;Na 2CO 3·10H 2O ―→Na 2CO 3。

2.准确计算溶液的体积

不能用水的体积代替溶液的体积,尤其是固体、气体溶于水,一般根据溶液的密度进行计算:

V =m (气体或固体)+m (溶剂)ρ

×10-3 L 。 3.注意溶质的浓度与溶液中某离子浓度的关系

溶质的浓度和离子浓度可能不同,要注意根据化学式具体分析。如1 mol·L -

1 Al 2(SO 4)3溶液中c (SO 2-4)=3 mol·L -1,c (Al 3+)=

2 mol·L -1(考虑Al 3+水解时,则其浓度小于2 mol·L -

1)。

题组一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的换算

1.[2016·全国卷Ⅱ,36(5)节选]一种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27.5%(密度为1.10 g·cm -

3),其浓度为________mol·L -

1。 【参考答案】:8.9

【试题解析】:假设溶液的体积为1 L,则1 L 溶液中含H 2O 2的质量:

m =1 000 mL ×1.10 g·cm -

3×27.5%=1.10×275 g c (H 2O 2)=n V =1.10×275 g

34 g·mol -11 L

≈8.9 mol·L -1。 2.某氯化镁溶液的密度为1.18 g·cm -3,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1%,300 mL 该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5 mol·L -

1 【试题解析】:300 mL 溶液中n (Mg 2+

)=300 mL ×1.18 g·cm -3×5.1%24 g·mol -1≈0.75 mol, 依据MgCl 2的化学式可知n (Cl -

)=0.75 mol ×2=1.5 mol,

c (Cl -)=1.5 mol 0.3 L

=5 mol·L -1。 3.已知某饱和NaCl 溶液的体积为V mL,密度为ρ g·cm -3,质量分数为w ,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 -

1,溶液中含NaCl 的质量为m g 。 (1)用m 、V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w 、ρ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 、ρ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w 表示该温度下NaCl 的溶解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 000m 58.5V mol·L -1 (2)1 000ρw 58.5 mol·L -1 (3)58.5c 1 000ρ×100% (4)100w 1-w

g

【试题解析】:(1)c =m 58.5V 1 000

mol·L -1=1 000m 58.5V

mol·L -1 (2)c =1 000 mL·ρ g·mL -

1·w 58.5 g·mol -1×1 L =1 000ρw 58.5 mol·L -1。 (3)w =58.5 g·mol -1·c mol·L -

11 000 mL·L -1·ρ g·mL -1×100%=58.5c 1 000ρ×100%。 (4)S 100=w 1-w ,S =100w 1-w

g 。

从定义式出发进行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的换算

(1)由定义式出发,运用守恒(溶质守恒、溶剂守恒等)及公式c =n V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100%进行推理,注意密度的桥梁作用,不要死记公式。

(2)在进行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三者之间的转换时,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假设法,使问题简单化。

例如: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w ,溶液的密度为ρ g·cm -3,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 -1,求物质的量浓度c 。

我们可以假设溶液为1 L,所以溶液质量为1×1 000×ρ g,溶质的质量为1×1 000×ρ×w g,溶质的物

质的量为1 000ρw M mol,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求出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1 000ρw M

mol·L -1。 题组二 溶液的稀释与混合

4.V mL Al 2(SO 4)3溶液中含有Al 3+m g,取V 4

mL 该溶液用水稀释至4V mL,则SO 2-4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25m 36V

mol·L -1 B.125m 9V mol·L -1 C.125m 54V

mol·L -1 D.125m 18V

mol·L -1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V 4 mL 溶液中Al 3+的物质的量为m g ×1427 g·mol

-1=m 108 mol,稀释后溶液中Al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Al 3+)=m 108 mol 4V ×10-3 L =250m 108V

mol·L -1,c (SO 2-4)=32c (Al 3+)=32×250m 108V mol·L -1=125m 36V mol·L -1。 5.现有V L 0.5 mol·L -1的盐酸,欲将其浓度扩大一倍,以下方法中最宜采用的是( )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二备课组唐斌 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师的最高追求,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有限时间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呢?经过半年的实践和学习,研读教材、新课程标准、教纲和考纲,学习和讨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组在同模块实施不同的高效教学模式,采集数据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再采用学生访谈法和学生问卷法,以及教师问卷法,了解课堂设计者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和体会。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到底哪种模式更能体现高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模式呢? 所谓高效课堂我认为是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是学生通过过程体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课堂,高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高效课堂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高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高效课堂也需要教师具有主导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一般来说,要做到高效课堂,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教学设计要精美。教师准确研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②、精讲精练展高效。教师在

教学中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③、学生主体作用要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④、面向全体教师落实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⑤、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两基”落实,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业与练习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 本学期我们对同模块八个班进行实践,四个老师各承担一种模式,分别采用学案探究式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杜郎口“10+35” 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评价:①采集月考、平时考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参量,特别是学生年级名次变化,通过分析班级总体成绩优秀率、及格率、过差率,还有每个学生个体成绩变化,并对照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和名次,来定量分析课堂双基落实的效率;②对学生课堂检测和作业反馈。

高中化学优秀课件

2011-2012学年鲁教版化学必修1同步练习 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 一. 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四. 知识分析 (一)电解质的电离 、金属导电: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电离: (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离方程式:用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电离方程式。 练习:写出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B a(O H)2=Ba2++2OH- Fe2(SO4)3=2Fe3++3SO42-(NH4)2CO3=2NH4++CO32- 3、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a、写出CH3COOH、H2CO3的电离方程式(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CH3COOH?CH3COO-+H+ H2CO3?HCO3-+H+HCO3-?H++CO32- b、写出NH3?H2O、Fe(OH)3的电离方程式: NH3?H2O?NH4++OH-Fe(OH)3?Fe3++3OH- 练一练: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弱电解质的是(),非电解质的是() A、KI B、乙醇 C、氨水 D、蔗糖 E、HClO F、硫酸氢钠 G、NH3?H2O H、液氯 I、CO2 J、硝酸 K、Na2O (2)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A、Al2(SO4)3=2Al3++3SO42- B、NH3?H2O =NH4++OH- C、NaHCO3=Na++HCO32- D、H2SO4=2H++SO42-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Cl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Cl— B、溶于水后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 C、HCl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HCl不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4)把0.05mol的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NH4Cl溶液 答案:(1)AFJK;GE;BDI (2)C (3)C (4)BD 小结: 1、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出离子 2、常见的强电解质: 强酸:HCl HNO3H2SO4 强碱:NaOH KOH Ca(OH)2Ba(OH)2 盐:NaCl K2SO4KClO3 FeCl3 金属氧化物:CaO Na2O 常见的弱电解质: 弱酸:CH3COOH H2CO3HClO 弱碱:NH3?H2O H2O

高中教育化学人教版必修1 郑洪开微课教案

专题四离子反应 [考纲要求] 1.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在离子共存问题上,常常设置一些“陷阱”,做题时应引起注意。 1.警惕“颜色陷阱” 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2+、Fe3+、Fe2+、CrO2-4、MnO-4等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 2.警惕溶液酸、碱性的几种表示方法 (1)表示酸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c(OH-)或c(OH-)=10-(8~14)mol·L-1(25 ℃);②能使pH试纸显红色的溶液;③能使甲基橙显红色或橙色的溶液;④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溶液。 (2)表示碱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7加酸或加碱抑制水的电离);③与NH4HCO3或(NH4)2CO3等反应放出气体的溶液。 3.警惕几种隐含情况 (1)含有大量Fe3+的溶液,隐含是酸性溶液,并具有强氧化性。 (2)含有大量NO-3的溶液,隐含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3)含有大量AlO-2的溶液,隐含是碱性溶液。 (4)含有大量S2-、SO2-3的溶液,隐含不是酸性溶液。 4.警惕相互促进水解的几种情况 (1)NH+4与CH3COO-、CO2-3,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存在相互促进水解情况,但水解程度较小,在溶液中仍然能大量共存。 (2)Al3+与CO2-3、HCO-3、AlO-2、HS-、S2-,Fe3+与CO2-3、HCO-3、AlO-2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沉淀或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5.警惕几种说法 (1)HCO-3可存在弱碱性环境中,HSO-3可存在弱酸性环境中。 (2)Al3+、Fe3+在中性条件下不能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也可能不存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使用及现实意义,阐述了微课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分析了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践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微课化学教学实际应用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例”的简称,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以“微视频”的提供形式结合教学中的习题、例题、问题、难点和相关知识点,提供“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课件和课例为核心,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不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是在其基础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知识点突出、资源容量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实践为例,研究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1.微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深度 每个人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老师很

难让每位学生都理解教学难点,所以教学难点是让教师很头疼的一点。但借助微课这个线上学习平台,每位教师都能贡献出自己对教学难度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微课会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例如在微课上,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对相关概念、方程式、氧化性与还原性的理解都有不止一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更深入细致多方面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根据科学研究,人们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内的学习效率是最佳的,人们的注意力保持非常集中,思考能力和记忆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对于一个化学知识点的讲解只需要不超过十分钟,通过这个最佳时间段进行授课,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点。微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化学的特点就是有繁多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分散的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记忆。同时教学难点不容易理解,微课上会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教师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甚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2.微课帮助学生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实验教学,虽然实验教学受到师生的重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没有足够的学时,教师会舍弃实验教学选择教学录像或者直接口述讲解实验部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系列微课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化学反应限度微课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按从熟悉到陌生、从形象到抽象认知规律理解化学反应限度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按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量变角度(C 、υ)理解化学平衡状态。使抽象知识图表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对规律的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大自然是很奇妙的,让学生是体验化学之美科学之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探究精神。 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理解 难点 理解化学平衡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Ⅰ、导入展示拔河比赛的图片 教师讲解拔河比赛的规则和比赛时的发生的情况引出化学反应限度 [思考1][投影] 在一定条件下把3摩尔氢气和1摩尔氮气置于容积为1升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中N 2、H 2、NH 3浓度变化情况填入下表,最终能生成2摩尔NH 3? [分析] [投影] 你能以N 2 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为例作出可逆反应进行过程中正、逆反应速率各自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吗? 开始:正反应速率 =最大 逆反应速率 =O 过程:v (正)减小 v(逆)限度:v (正) = v(逆) 图示: 2、化学平衡 (1)定义:[教师]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v(正)= v(逆),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一定的状态(限度),这种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记忆)[教师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分析并得出化学平衡特征] (2) 化学平衡特征:逆、等、动、定、变 例题N 2+3H 22NH 3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 2和H 2不再化合 B. N 2、H 2、NH 3浓度相等 C.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索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情要做,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动手做题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的学习资料,适时地指导和点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高效课堂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1更新教学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以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了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努力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客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创设情境,促使自主学习 2.1利用化学实验。鲜明的实验现象可引发学生的思考。教材中的“观察思考”和“活动探究”栏目设置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验,教学中要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做好这些实验。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补充实验,例如:Na2O2和H2O、CO2的反应,可分别设计滴水生火,吹起生火的学生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以一系列的问题为线索完成Na2O2性质的学习。再如:学习碘单质的检验方法时,补做实验:在一张吸水性能较好的白纸上,用淀粉溶液写上“碘酒”两字,待字迹稍干后,用棉花蘸少量碘酒涂在纸上,原来看不到的“碘酒”两个字就会显现出来。通过这一实验,引入碘单质的特性。 2.2利用图表和模型。图表和模型能够直观清晰地呈现出事物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如:“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利用课本中“活动探究”提供的数据让学生亲自绘制图表发现规律,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学到了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一节,甲烷、

浅谈高中化学微课的注意事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415600947.html, 浅谈高中化学微课的注意事项 作者:钟东华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19期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微课。虽然我们经常谈论微课,相信很多老师都不是很清楚微课具体指的是什么。首屆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认为,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①。还有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一般用于解释知识点的核心概念或内容、方法演示、知识应用讲解,时间长度一般在5~10分钟。除了视频,微课还包括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微课短小精悍、生动灵活,不能采用课堂教学过程再现的实录方式或剪辑课堂实录的方式制作②。由此可见,微课有以下一些特征:微课是一个简短视频,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疑难问题展开,不系统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进行。在我看来,微课就是以视频为载体,以帮助学生理解或掌握某个知识点、解决某个问题为目标,采用多媒体技术为辅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故而,我们认为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有注意以下几点: 一、尽可能突出碎片化知识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位置 我们前面提到了,微课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比较零碎,不是很系统。我们教师在微课中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中,要顺带提一下这个知识点在本学科知识中的位置,即前后之间的联系;同时不要忘了告诉学生该知识应用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不知道某个解题方法在什么地方运用。比如:当我们制作有关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等微课时,必须让学生知道这种知识是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 二、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或掌握某个知识点。因此,微课的对象必须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共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 1.以学生的视觉拍摄视频,用学生的耳朵听声音。这个主要是指在拍摄动手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微课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视觉来拍摄微课。也就是说,在拍摄视频时,要从方便学生观察、模仿的角度进行拍摄;需要采用俯拍、同侧拍摄等方式进行画面制作。在录制声音的时候也要方便学生听,尤其要让学生听清楚;背景音乐不能影响学生听教师讲解的声音。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拍摄角度,以便学生观察。 2.要让学生方便接受微课的内容。故此,我们不需要录制全部的教学过程;也不需要把教师个人的形象加到微课中,更不需要把自己的授课的样子贯穿整个视频的始终;课堂调动学生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v1.0可编辑可修改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失去2乂“ I I TOO -1 2KBr + Cl 5— B 乓十 2KC1 I 卞 得到羽L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化綁 硕卜奸 金属氧化物 非全屈氧化靭 (碱性氧化物) 「 氧化还原反应

(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还原剂T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 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一一只有氧化性,如Fe3+、H2SQ、KMn?等; 中间价态一一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I2等; 最低价态一一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I-、S2-等。 (3) 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 ?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 ? CI2 Br 2 I 2 S --------------------------------------------------------------------- ?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 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 16HCI (浓)=2KCl + 2MnCI 2 + 5Cl 2? + 8H 2。 MnO + 4HCI(浓)=△= MnCI 2 + CI 2? + 2H 2Q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Q> MnQ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女口:2Fe + 3CI 2 = 2FeCI 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I 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 摘要:普通高中传统的化学教学形式]有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智力差异、接收新知识能力的不同,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局面。实施分层教学可以使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分层教学包括:基础不同的学生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学生作业和测试的分层、利用化学微课进行分层指导等。 关键词: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提高教学 学生的认知结构、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对接收新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异,还有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将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差异,为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必须进行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均得到提升。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发现分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当前,不少高中化学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长期以往,学生对对化学学习丧失了兴趣,甚至a生抵触情绪,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被逼无奈的进行死记硬背,最终导致学生成为学习机器人,难以及时内化化学知识,更别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高中,化学教学占据了重要地位,密切相连学生成绩,加之高中生面临升学考试,所以化学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成绩及化学水平。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态度过于严苛,以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

对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显得难以满足其需求,影响了学生化学水平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转变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一)做好课前准备 分层教学模式对化学教师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将教材知识视作起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正式上课之前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备课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在备课时需要依据学生分层实况,对教材内容实施分层处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定位,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共同进步,高中化学是一门难度系数较大的学科,在备课时教师还要将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寻找适宜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二)加大课堂分层教学实施力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细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掌握教学方法,切实有效的开展分层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论是课堂教授、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要进行分层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满足化学教学实际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对待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不可依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与中等生等,但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师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分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方式,如将学生分成粉笔层、铅笔曾、钢笔层,

对比教材驾驭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对比教材驾驭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1-08-23T16:42:50.53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上供稿作者:对比教材驾驭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读] 教师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每个教师都应成为研究型教师。 袁祎萍 (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江西上饶 3331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摘要:探讨了新旧化学教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对比,总结了高中化学教学应加强的教学观念及自身学习观念的转变,强调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教材对比教学理念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学习力 为了体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江西省对高中化学教材进行了又一轮新的改革,2008年秋季在江西省各重点高中得以全面推开,教材的更新是发展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体现了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现在新课标已经实行三年了,今年也是江西省新课标的第一年高考,现在要探讨的不是新旧交替而是如何对比好新旧教材的改变,教师如何驾驭好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的教学? 对比高中化学新旧教材,从内容上察觉教材上整体的变化与改革的方向 在教学理念上, 高中化学新教材强调“实用论”,新教材没有把培养化学专业人才作为主要的课程任务,而把目光瞄向全体学生,重在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化学素养。新教材的必修模块降低了难度,增加了许多内容,阐释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旧教材则以“专业论”为主,注重传授化学知识,忽视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把培养化学专业人才作为主要的课程任务。 在师生关系上,新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新教材的编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语言生动活泼,采用了比喻等手法,非常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能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非常贴近学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自学。如人教版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节中,一开如就描绘了地球上主要以水为主,为一个水球,大部份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而且离子间的反应没有活化能的要求…这些内容在课本上体现出来,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有一种享受的感觉,这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旧教材是以教师为本体的,强调教师的权威与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从传授书本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力,教师需要扮演一位引路人的角色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载体,或者说只是提供了学习的一个范例,培养学生的学力比传授书本知识更加重要。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1]我们要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不需再受教材的严格约束。如一些学生自学可以解决的纯叙述性的内容不需要再在课堂上讲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学生的特点来大胆地处理教材、选择授课的内容,为了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也可以有选择地增加教学的内容,做到最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的性质。 三、冲破固定不变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特别是类比思维的运用化学教学中类比思维运用的设置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种既孕育着迷雾而又引人人胜的情景,提出既不是唾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运用直觉、联想、分析、比较去推理,去活化思维,教师则乘机诱导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2] 例如:科学实验证明,同主族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其性质相似,例如,硫化物的性质类似于氧化物,过硫化物的性质类似于过氧化物,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CS2与Na2S溶液一起振荡,水溶液由无色变为有色:__________________。(2)As2S6溶于Na2S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2S2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淡黄色沉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同主族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性质相似的规律,运用类比思维即可解决问题。(1)类比CO2与Na2O的反应得: (2)类比P2O5与Na2O的反应得: (3)类比Na2O2与盐酸的反应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