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纪录片选题

关于纪录片选题

关于纪录片选题
关于纪录片选题

关于纪录片选题.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一、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

人们都不会否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电视观众,选择看纪录片,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否则会使观众丧失对纪录片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一旦丧失,整个纪录片的概念都会垮掉。作为纪录片的编创者,也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的。不论是把纪录片比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观照自然的镜子”,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在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所在。然而,纪录片决不是现实的原貌,编创者拍什么,不拍什么,取舍之中本身已具有了主观色彩。“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的内涵的判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脱离人的精神世界而独立的,这个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录,而是能够通过客观事物的深层记录,表达出体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有良知的纪录片编创者,所努力追求的正是最大化地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

1、捕捉能表现时代本质的纪录片选题

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你选择怎样的题材来拍摄纪录片,一百个人会出一百种选题,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交友圈子、知识范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程度以及世界观等等。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依据每个编导的新闻素质,这是我们选择拍摄社会人文类纪录片选题最重要的因素。所谓新闻素质,是指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年拍摄纪录片《毛毛告状》的王文黎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打工妹要打官司的事,很快便投入拍摄,结果不仅拍出了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也从中折射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变革的深刻主题;纪录片《重逢的日子》是编导王蔚在主持对台节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兵来大陆寻亲,她追踪拍摄,拍出了一个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古老的戏剧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看到这一消息,我想拍摄这个选题一定是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又在报纸上翻看到一则消息:上海闵行三中的学生学演昆曲。于是我决定从昆曲艺术的传承这个角度来拍摄,最终获得了成功。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受到了外国评委的好评,因为,昆曲的传承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

2、要有良好的创作心态

制作成功一部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心态。记得1991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片《德兴坊》时,那时也不懂什么纪录片的理论,只是想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能真实反映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那时理解的真实,就是生活化,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表现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摄制组在德兴坊里跟踪拍摄了八个月。弄堂里的生活,周而复始,琐琐碎碎,可我们却从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出了普通人真情实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反映出了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以及石库门弄堂里的人情世故。每一代人对下一代都可以成为财富,都可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和有思想。到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策划了“时间的重量”系列,选择了一些90年代制作的中国经典纪录片,组织重访拍摄。我又重回了相隔10年的

德兴坊,拍摄10年后的德兴坊。这次拍摄的感觉与10年前完全不同,我丝毫找不回10年前的那种真诚和对石库门弄堂的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心态变了,变得浮躁,变得功利。《重访德兴坊》这部片子因而拍得十分糟糕。所以,当你遇上好的纪录片选题,而你既无创作激情,又无好的心态时,最好是不要拍,因为纪录片“是要用心来创作”的,拍摄纪录片“耗费的是生命”。

3、拍摄纪录片是反复思考的过程

反复思考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真实。“吕西安·瓦尔说得好:‘有许多影片,从剧本看,是过得去,导演也无疵点,演员也有才能,但是这些影片却毫无价值。’这些影片所缺乏的,就是人称为‘灵魂’或‘吸引力’,被命名为‘存在’的东西。阿倍尔·甘斯(法国导演)说过:‘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我理解这里所指的“灵魂”,就是作品的创作灵感和思想火花,就是好的作品要具有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真实的深透性。人非天才,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往往要有一个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才能达到认识的深度。我拍摄《德兴坊》时,最初并不想涉及住房问题,因为那时住房尚未商品化,老百姓住房困难,怨气很大,政府一时也无法解决,当时被列为敏感为题。但是既然要拍摄老百姓的生活,要表现事物的真实,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为此我经历了几个回合的思考,最终将着眼点放在了住房问题上,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状态。所以,一个好的纪录片编导,应该是一个擅长思考、有思想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纪录片作品也是如此,编导必须心中有,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二、努力追求纪录的艺术

对于纪录片而言,“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纪录片事实的载体,是表意语言的构成基础,是表现手法的显现形式,是拍摄记录的一个过程。约翰·格里尔逊将纪录电影明确地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的积极意义在于否定了那些简单复制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将纪录片划分到艺术创作的范畴。因此,追求纪录片的艺术性,是创作纪录片的重要环节。

“纪录片是拍出来的”。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故事片在事先有完备的剧本,所有场景和镜头都是人为安排的。纪录片则完全不同,不仅事先没有剧本,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自然状态的(情景再现除外),是摄制人员在现场的记录。现场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空间状态,过程则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此,摄像机在现场要从一切有利的角度去抢拍正在进行着的事物。拍摄的好坏,直接影响纪录片的成败。

1、在现场要入戏

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拍摄,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这需要摄制组全体成员(编导、摄像、录音、灯光),都能很快地进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协调一致,紧张工作,精神状态绝不能游离在拍摄场景之外。拍摄主体处于正在进行时,它是主动的,而你是被动的,处于被动方的你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被拍摄的事物稍纵即逝,后悔莫及,直接影响记录的真实性。每一位摄制成员只有进入到正在拍摄的情景中去,才能做到有预见性,预见到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情况,准确无误地捕捉到事物的发展过程。在纪录片《学昆曲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陈婕到北京昆剧院去报考,在大厅里,陈婕看着别人考试,心里紧张,她突然转身朝门外跑去,原来,她是想到外面练练嗓子,把嗓子开一开。开始摄像不知陈婕要干什么,但是他很快就敏感到她可能要练嗓子,于是抗着摄像机紧随其后,记录下了这一过程。在这个突发情节的长

镜头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处理:陈婕有点害羞,不愿让人看见她练声,她跑到一座房子后面藏了起来。摄像龚卫没跟上去,而是停在远处,从空间录下了陈婕练嗓的声音。这个处理非常之好,不仅使事情显得更真实,而且留下了空间,使人更有回味。所以,拍摄纪录片对摄影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有娴熟的摄像技术,还要有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较强的敬业精神。

2、在现场要有创作激情

吉加·维尔托夫称摄像机为“电影眼睛”,他说:“电影眼睛在事件、空间内工作和移动,以完全不同于人眼的方式进行观察和纪录印象。”应该说,“电影眼睛”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高于生活本身就体现了创作过程。这种创作不是虚构,而是在于发现。在拍摄现场,摄制组全体成员都应有饱满的创作激情,用不同于人眼的方式进行记录,摄影机不仅记录生活的图像,而且要记录生活的情境。图像是实物的复制形式,具有表意的符号功能,而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叙事概念。因此,摄影机不能只是机械地复制图像,而是应该完整地记录生活的情境。这个情境之中,既有事物的主体,也有环境、背景;既有叙事的语言,也有想象、抒情的语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靠的是创作的激情。在拍摄纪录片《上海滩最后的三轮车》时,我们了解到陆文义老人自从老伴死后,一直孤独地住在一间租来的小屋里,生活十分悲凉。我们摄制组追踪拍摄到他家里,注意到墙上挂着他老伴的遗照,摄影师建议老人将镜框的积灰擦拭干净,老人轻轻地将镜框擦了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摄影师将这个场景记录了下来。片子播放时,许多观众说,看到这个镜头,禁不住流泪了,这个镜头那么有感染力——这是摄影师带着激情而生发的“电影眼睛”。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激情去拍摄纪录片,就会在各种场景中有新的发现。

三、纪录片是编辑的艺术

纪录片同故事片一样,是靠镜头和镜头间的组接变化来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后期的编辑工作,是把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付诸实现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创作,对纪录片而言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爱森斯坦认为,“主题”(theme)是一个使作品的每一部分具有意义的结构,随着作品这一思想或主题在时间上的展开,它便获得了节奏的形式。即随着各部分在时间上的发展,它们之间具有表现力的相互关系便构成节奏。从爱森斯坦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主题”涵盖了作品的内容、思想、结构和节奏,高度概括了后期编辑工作将要达到的目标。

1、提炼主题

制作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主题有可能是在定选题时就确立了的,也有可能是在拍摄过程中确立的,但无论如何,在拍摄的中后期,主题一定已经确立。而后期编辑是实现主题和完善主题的具体操作阶段。首先要将前期拍摄的素材进行整理。因为在前期拍摄中,由于主题的不确定性和人物、事件的不确定性,拍摄的素材会很多。一般我制作纪录片的片比大约在30比1,即拍摄30分钟素材,可以编成1分钟的纪录片。当然,这得根据个人的创作习惯,有人更多些,有人更少些。所以,后期要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将脱离主题的素材去除。如果说前期拍摄是做加法,那么后期编辑就是做减法。提炼主题的过程,就是“要求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含有统领整个作品的那个主题”(爱森斯坦语)。这个过程往往会很痛苦,因为在拍摄过程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会产生思维的惯性,往往舍不得剔除有些自认为精彩的情节和场景,而这些情节和场景又游离了主题。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是很理性地来完成。不然的话,这也想要,那也舍不得放弃,把这些素材编辑在一起,相互之间缺少逻辑联系,弄得杂乱无章,主题不突出,节奏上不去,绝对成不了好的纪录片。

2、找到一种最恰当的结构方式

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整个趋向是叙事和表现方法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说教走向多元。仅有真实画面的纪录片是远远不够的,观众想看真实生动而又具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格里尔逊主张,纪录片拍摄“门前石阶上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故事,观众是带着一定的期待来看叙事片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永远是引人入胜的重要元素,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是对所有纪录片编创者提出的挑战。有的纪录片题材,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本身就具备戏剧性的元素:人物、事件、矛盾冲突……比如纪录片《毛毛告状》、《重逢的日子》等,就是这一类的选题。然而大部分纪录片选题,本身没有很强的戏剧性。只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情节,如何将这类选题的内容和情节组织好,编得观众爱看,这得依靠编创者积极开动脑筋,调动各种手段,多尝试几种编辑方案,多次反复,找到一种最恰当的结构方式,方能成功。我在编辑《学昆曲记》时,就遇到了挑战。我们从学校新学年的开学那天开机拍摄,经历了学校昆曲剧社招收新学员,新学员接受启蒙教育,追踪三位学员的成长过程,一直到其中一人报考专业剧团,最终被录取,走上献身昆曲艺术的道路。起初我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建立结构,编了100分钟,总感到节奏拖沓,叙事方式没有起伏。我又在原来基础上加以紧缩,去掉了一个人物,再去掉一些多余的情节,编成了80分钟。然而,通篇看下来,还是有节奏拖沓的感觉。另外一个难以处理的是,结尾一场孩子们的汇报演出,镜头十分精彩,内容也有深度,展示了孩子们稚嫩的表演,折射出中国昆曲艺术后继有人的思想内涵。然而,这场镜头用多了又像戏曲节目,用少了总觉得不过瘾。后来,我采用了另一种结构方式,将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列为一条主线,这条线是以时间顺序建立的;第二条线是孩子们的汇报演出,这是时空集中的一条线。这两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爱森斯坦提出的复杂的蒙太奇概念,即被爱森斯坦称之为“理性蒙太奇”——即两个互不相干的和不完全的意义在碰撞后生成一个全新的意义。这个结构,改变了拖沓的节奏,从视觉上注入了一种新的元素——美学。后来纪录片《学昆曲记》成片为64分钟,内容不仅没有减少,艺术性和思想性显然也提高了。“画面再现了现实,随即进入第二步,即在特定的环境中,触动我们的感情,最后便进入第三步,即任意产生一种思想和道德意义。”

纪录片拥有其它媒介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拥有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强大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内涵的艺术。作为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专业人员,应切忌浮躁,努力遵循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努力探寻纪录片的艺术创作空间,对选题进行深层记录。那么,我们的荧屏上就会少一些浮躁之作,多一些有价值的纪录片。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影视艺术范文.doc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影视艺术-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 ◆刘晗 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是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和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现实原貌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英雄的信阳人民》至今,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但是在电视纪录片制作中,仍然存在主题先行,从头到尾灌满解说,运用大量摆拍等问题。正如北京电视台《纪录》栏目制片人陈大立回忆:“一想起纪录片,大家想到的就是对一个人的跟踪,镜头摇晃,节奏缓慢,大段的长镜头,大段不紧不慢的访谈或对话,解说词声调不高,冷静而有距离感”那种平淡的生活状态,小人物的边缘走向,总让人觉得不贴近自己的生活,故我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总不理想。电视纪录片工应该客观理智地反思,才能创造性地摆脱困境。 一、选题的平民化 在电视纪录片前期策划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题材角度选取和前期采访上。电视纪录片前期策划中的选题与文稿是一部片子的灵魂。选题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片的成败。近年来,电视纪录片题材角度的选取越来越明显走“偏”。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地理位置偏,二是题材偏。不是苦大仇深的、就是老少边穷的,编导们总觉得这样的选题收视率一定会高。于是出现了很多纪录

片剧组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或是无人区拍摄。不可否认,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识上的空白,但是,此类题材的拍摄时间周期短、资金有限,使其内容很难保真。曾经一个编导说起他去深山之中拍摄电视纪录片的经历:电视台只给他3天的时间,他一到山中的村落,赶快召集了事先联系好的当事人,按照他前期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根据准备好的“分镜头剧本”进行拍摄与其说是拍摄纪录片,倒不如说是去当地拍摄电视剧。题材偏引起的问题,还会导致与受众心理预期相差太远,影响了与受众的贴近性和认可性,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导向性问题。资金、人力投入了,却没有达到效果。因此,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时候,应该做到选题的平民化。“纪录片与各种观众参与的电视栏目不同的是,它不像摆道具一样将观众作为置景的一部分,而是将普通人作为纪录的主角;假如说电视栏目的平民意识不过是借观众做招牌的话,那么纪录片中的平民形象则是真正平民意识的影射。”①其实,选题的平民化、视角的平民化就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采访中的灵活引导一是不能主题先行。栏目化纪录片的快速生产往往使采访主题先行,蜻蜓点水般不予深挖,粗劣而片面。在采访中,往往一个表面的现象让编导感到有收视率了便戛然而止,打断当事人的诉说,自己编自己的。或在拍摄时,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前期编好的剧本进行,如编导诱导“你就这样说”之类直奔主题。这样的结果是失去当事人本真的情感和事件本来面目,淹没了事件本身的精神内涵,让一个好的选题变得浮躁。二是不能过于拖、过于散。采访是记者与当事人的交流,采访在大部分情 况下代替着叙事。采访中我们得到的素材往往都是比较散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教学提纲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小组成员:唐睿、谢志云、王艳、尹云果、周荃 节目名称:我们的实践课 节目性质:纪实作品 题材来源:大学校园 节目时长:15分钟 小组分工:编导:谢志云 摄像:唐睿、尹云果 制作:周荃、王艳 指导老师:罗梦 二、拍摄目的: 我们常常说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亦或是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一方面用以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果,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尽早了感受实践操作,更加贴近专业。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实践是不是真的达到了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同学们在实践课上是不是真的有所收获?在自由度响度较大的实践课上,同学们是不是真的做到自觉、自主的去学习?而老师方面,给予的辅导是不是能像在室内课堂上一样的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增加的那么多的实践课,对于学生毕业以后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作用,让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处?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决定拍摄这部展现大学生实践课过程的纪录片,以此来为前面的提问做一个解答,我们选择的拍摄目标是广电2010级的《电视策划》实践课。 选择这个班级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我们学校实践课相对较多的专业。

2、各媒体机构对于新闻专业的从业人员动手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包括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 希望大家能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一定的反思以及启示。 三、拍摄简介: 1、拍摄时间:2012年9月26日、10月10日星期三早晨,两个半天。 2、拍摄地点:不固定(随其他组的拍摄地点而定) 3、人物: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0级1班全体成员、指导老师罗梦 4、选题特点:这个选题看似只是在单纯的展现一个真实的实践课场景,实则我们是想要引出后面的一个思考——大学里不断在增加、越来越重视的实践课程到底能够给学生们带来什么?这才是我们拍摄这个主题的最终目的。 5、拍摄中可行性:除了拍摄一些同学积极参与实践课的场景以外,也会有一些其他的画面,例如指导老师的指导画面、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以及一些细节,当然,在拍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一些同学的拒绝拍摄,因此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力通过抓拍、抢拍、偷拍、跟拍等一系列手段努力做到拍摄真实的情景。 6、结构介绍:我们的这部纪录片将采取板块式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的实践课场景,第二部分是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场景。 四、拍摄要求: 1、按照拍摄日程安排,进行有步骤的拍摄。提高时间观念。 2、小组同学之间要讲团结,讲风格,互谅互让,避免斤斤计较,产生分歧 的时候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力争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顺利的完成这 次拍摄。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纪录片选题报告

纪录片选题报告 (一)纪录片选题 撒梅人作为彝族的一支,居住在仅离昆明城区几公里的东郊的阿拉乡,是昆明市官渡区唯一的民族乡,这支从远古走来的彝族人,虽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及生活习俗。 (二)选题背景: 关于彝族撒梅人支系的形成,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三国时期彝族先民孟氏有三兄弟,老大孟优出家修行,老二孟威在家务农,老三孟获学武艺成了彝族头领,由于诸葛亮南征,击败了孟获,撒梅人的祖先迁至昆明周围,正是在战争中被击败,撒梅人四处逃散,因而撒梅人也称自己为“撒弥”,而撒梅语称“跑”为“撒”,“剩余”为“弥”,即跑后剩下来的部份之意。 有关撒梅人的记载,《滇志》卷三十记载了撒弥人的生活情况:“男挽发如鬏,长衣短裩,布系腰。妇短衫,五色短裳,滇池上诸州邑皆有之。拙于治生,无盗贼。山居者耕瘠土、贩薪于市,终岁勤动。滨水者浮家捕鱼,仅能自给。”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很明显,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只看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至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一系列惨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因为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少数民族文化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在这样一个“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大环境中,很多村落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些事物也在逐渐消失,包括名称、周围环境、文化等。 (三)选题意义: 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能够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很重要。撒梅人,是彝族的支系之一,人口约280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拍摄的过程就像是与陌生人的社交经历,只是把我们的眼睛变成镜头,把我们看见的一切用镜头语言记录下来,真实而又不失趣味,让人欲罢不能,这是我们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它的魅力。 首先是选题的确定,一个好的选题是成功的纪录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综合了时代价值、创新视角、故事叙述、形象审美等几个纪录片选题原则后,确定了我们现在的主题《去留研》。因为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同学选择出guo读研究生,甚至我们小组的创作人员中也有要出guo读研的同学,但是许多同学对出guo读研的过程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正在准备中的同学也对其一知半解,因此我们想通过本纪录片帮助同学们了解“留研”这件事。 选题确定完之后,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因为特殊原因,我们小组的时间比别的组短了一周多,本来就紧凑的时间又不得不压缩,因此我们决定从身边相关的人入手,选定采访对象,节省与采访对象相处的时间。想要带同学了解留研的过程,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跟踪拍摄一个人的留研全过程,于是我们选择了四个分别处于留研不同阶段的对象进行采访,从正在准备语言考试的尹盼同学,到已经通过语言考试和申请得到offer的陈天懿,到已经留研归来在英语机构教口语的徐臻老师,到在留学中介工作的梁珂,每一个人在

经历留研中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四个对象的采访能为观众完整呈现留研的全过程。 接下来是拍摄大纲的撰写,和采访问题的准备,我们是先准备采访问题,然后在脑子里有个大概的画面,依据这些画面来撰写拍摄大纲,这部分的难度因人而异,多看些纪录片就会有感觉了。 因为选题定得好,因此我们的拍摄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采访对象都非常配合也比较好相处,没有畏惧镜头,面对镜头也非常自然,这使我们的拍摄工作异常顺利。我们向学校借了一台DV和三脚架拍摄一些固定的镜头,我也自己带了手持云台,辅助拍摄一些动态镜头,在没有动态镜头需要拍摄时,给云台装上三脚架也可充当固定机位。 拍摄过程中,我们有个问题就是固定镜头太少,推拉摇移太多,这对于纪录片来说比较不可取,我们下次会特别注意这一点。另外,我们对于采访对象的提问过多,导致他们自己阐述的部分较少,并且不连贯,这也是我们采访过程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吸取同学们分享的经验,以后采访前会让对象浏览一遍我们的问题并准备,然后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就比较好了。

纪录片选题

纪录片选题 一、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 人们都不会否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电视观众,选择看纪录片,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否则会使观众丧失对纪录片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一旦丧失,整个纪录片的概念都会垮掉。作为纪录片的编创者,也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的。不论是把纪录片比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观照自然的镜子”,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在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所在。然而,纪录片决不是现实的原貌,编创者拍什么,不拍什么,取舍之中本身已具有了主观色彩。“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的内涵的判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脱离人的精神世界而独立的,这个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录,而是能够通过客观事物的深层记录,表达出体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有良知的纪录片编创者,所努力追求的正是最大化地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 1、捕捉能表现时代本质的纪录片选题 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你选择怎样的题材来拍摄纪录片,一百个人会出一百种选题,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交友圈子、知识范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程度以及世界观等等。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依据每个编导的新闻素质,这是我们选择拍摄社会人文类纪录片选题最重要的因素。所谓新闻素质,是指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年拍摄纪录片《毛毛告状》的王文黎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打工妹要打官司的事,很快便投入拍摄,结果不仅拍出了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也从中折射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变革的深刻主题;纪录片《重逢的日子》是编导王蔚在主持对台节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兵来大陆寻亲,她追踪拍摄,拍出了一个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古老的戏剧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看到这一消息,我想拍摄这个选题一定是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又在报纸上翻看到一则消息:上海闵行三中的学生学演昆曲。于是我决定从昆曲艺术的传承这个角度来拍摄,最终获得了成功。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受到了外国评委的好评,因为,昆曲的传承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 2、要有良好的创作心态 制作成功一部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心态。记得1991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片《德兴坊》时,那时也不懂什么纪录片的理论,只是想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能真实反映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那时理解的真实,就是生活化,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表现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摄制组在德兴坊里跟踪拍摄了八个月。弄堂里的生活,周而复始,琐琐碎碎,可我们却从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出了普通人真情实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反映出了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以及石库门弄堂里的人情世故。每一代人对下一代都可以成为财富,都可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和有思想。到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策划了“时间的重量”系列,选择了一些90年代制作的中国经典纪录片,组织重访拍摄。我又重回了相隔10年的德兴坊,拍摄10年后的德兴坊。这次拍摄的感觉与10年前完全不同,我丝毫找不回10年前的那种真诚和对石库门弄堂的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心态变了,变得浮躁,变得功利。《重访德兴坊》这部片子因而拍得十分糟糕。所以,当你遇上好的纪录片选题,而你既无创作激情,又无好的心态时,最好是不要拍,因为纪录片“是要用心来创作”的,拍摄纪录片“耗费的是生命”。

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的选题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进一步来说明: 是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影片,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在电视业务行当里,拍摄纪录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专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纪录片又跟新闻专题有着交叉的地方,而最大的特点是纪录片摄制基本上是尊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不存在操作上有任何人为的雕饰。基本是“原生态”的记录和叙述。能够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当然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 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只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就不难发现,有很多令我们值得关注并回味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来取舍,使它们成为我们镜头下最为宝贵的记录呢?这就需要选题的定位。一般来讲,从拍摄纪录片的角度考虑选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事件是正在发生着的,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 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很快,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所面对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诱惑、压力,甚至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社会的变革过程,也为我们拍摄纪录片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从大的社会层面上来说,国家某项政策的出台,某项重大的国事,都会反映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层面上,倘若按照这样一种的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其实我们能够记录的事物是不胜枚举。比如要拍摄关注历史方面的纪录片,拍摄的内容可以是在新世纪之交,生活着的小脚女人。我国从隋朝开始,先是从宫廷里裹小脚,之后渐渐又传入民间,而一传就是两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以后,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一代又一代以“小脚”为美,遭受摧残的广大妇女得到解放。但是,纪录片怎样来反映这些小脚女人的真实生活呢?在确定了这样的选题后,就可以以《最后的小脚》为题去记录讲述她们真实的生活经历,片子中可以利用对比的手法,用现代人(青年妇女)人体彩绘、美容等的审美观营造出健康美丽的情愫,较之古代沿袭下来的畸形的审美心理相对照,产生较好视觉效果。现在类似这样的大型纪录片,国家也成立了专门摄制机构,并在电视台开辟了相应的栏目,像中央电视台的《探索与发现》、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等,都播出过类似题材的纪录片,从收视调查情况看,还是颇受人们欢迎的。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 一、纪录片选题: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二、选题:xx年国家邮政与荷兰邮政联合发行兰州水车与荷兰风车邮票一套两枚,分别表现了风车之都和水车之都。从邮票中认知了兰州水车的悠久历史,开始去了解水车之都兰州的水车文化。 三、选题背景:xx年8月26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中立桥码头、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对于消失近五十年的景象,这座城市又焕发出她水车之都的魅力所在。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价值,新落成的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形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 一、它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 二、它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大门是由木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进入大门,是水车博览广场的第一部分——水车广场。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五、选题的目的: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水车的转动,大致

关于纪录片选题

关于纪录片选题.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一、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 人们都不会否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电视观众,选择看纪录片,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否则会使观众丧失对纪录片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一旦丧失,整个纪录片的概念都会垮掉。作为纪录片的编创者,也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的。不论是把纪录片比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观照自然的镜子”,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在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所在。然而,纪录片决不是现实的原貌,编创者拍什么,不拍什么,取舍之中本身已具有了主观色彩。“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的内涵的判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脱离人的精神世界而独立的,这个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录,而是能够通过客观事物的深层记录,表达出体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有良知的纪录片编创者,所努力追求的正是最大化地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 1、捕捉能表现时代本质的纪录片选题 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你选择怎样的题材来拍摄纪录片,一百个人会出一百种选题,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交友圈子、知识范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程度以及世界观等等。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依据每个编导的新闻素质,这是我们选择拍摄社会人文类纪录片选题最重要的因素。所谓新闻素质,是指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年拍摄纪录片《毛毛告状》的王文黎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打工妹要打官司的事,很快便投入拍摄,结果不仅拍出了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也从中折射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变革的深刻主题;纪录片《重逢的日子》是编导王蔚在主持对台节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兵来大陆寻亲,她追踪拍摄,拍出了一个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古老的戏剧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看到这一消息,我想拍摄这个选题一定是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又在报纸上翻看到一则消息:上海闵行三中的学生学演昆曲。于是我决定从昆曲艺术的传承这个角度来拍摄,最终获得了成功。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受到了外国评委的好评,因为,昆曲的传承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 2、要有良好的创作心态 制作成功一部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心态。记得1991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片《德兴坊》时,那时也不懂什么纪录片的理论,只是想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能真实反映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那时理解的真实,就是生活化,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表现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摄制组在德兴坊里跟踪拍摄了八个月。弄堂里的生活,周而复始,琐琐碎碎,可我们却从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出了普通人真情实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反映出了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以及石库门弄堂里的人情世故。每一代人对下一代都可以成为财富,都可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和有思想。到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策划了“时间的重量”系列,选择了一些90年代制作的中国经典纪录片,组织重访拍摄。我又重回了相隔10年的

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锦里印象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组员:张晗阎红颖钟艾伶李凌 一、.作品占用的频道和栏目,播出的时段,节目时长 1、作品占用的频道和栏目: 省级卫视 2、播出的时段: 每周四晚8点 3、节目时长: 10分钟 二、作品标题名称,副标题以及供选择标题 1、作品标题名称: 漫步锦里 2、副标题: 锦里印象 3、供选择标题 锦官之里 三、拍摄对象和内容的情况简要介绍 1、拍摄目的和预期目标: 拍摄目的:向游客宣传锦里文化从而产生对四川的向往。 情况介绍:从游人的角度走进锦里,展现出锦里平易近人的氛围与闲适安逸的市井气息,反映成都这个“天府之都”的生活风貌。主要以游人视角来介绍锦里,通过画面加解说的方式来展示一个平常人眼中的锦里,质朴的解说与第一视角的画面介绍相搭配,使整个片子的讲述方式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深入人心。 2、拍摄场点、路线、设备、人员、经费以及拍摄制作周: 拍摄场地:锦里 路线:参照景点路线图 设备:单反相机 人员:导演、后期、摄像、文编 3、作品内容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方法: 基本结构:顺序式结构 表现方法:画面加解说。本本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锦里的风俗民情和锦里的商业发展。以线索人物的视角带入,使得观众的思路跟随着线索人物和行程走,在通过画面游历锦里中感受到四川独特的商业文化和文化氛围,解说词包含线索人物的游历的路线和对所见 4、作品创新点和相关背景介绍: 本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用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走进锦里,不再是利用华美空洞的解说加优美画面撑起整个片子,而是以一种观众能感知触摸的方式,“零距离”认识走进锦里,第一人视角贯穿全片,代入感增强,通过感官共享更易与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相关背景: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七喜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如今锦里已经成为了体验撒宁国文化和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之一,集购物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展现四川独特的文化魅力 5、作品收视对象和收视率预测: 收视对象:16-45岁人群 收视率预测:2%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百度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篇一:《兰州水车》纪录片选题策划案一、纪录片选题: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 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 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二、选题来源:年国家邮政与荷兰邮政联合发行兰州水车与荷兰风车邮票一套两枚,分别表现了风车之都和水车之都。 从邮票中认知了兰州水车的悠久历史,开始去了解水车之都兰州的水车文化。 三、选题背景:年月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 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 东连中立桥码头、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 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对于消失近五十年的景象,这座城市又焕发出她水车之都的魅力所

在。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价值,新落成的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形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一、它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范文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二、它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 大门是由木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 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 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 进入大门,是水车博览广场的第一部分——水车广场。 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 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 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五、选题的目的: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 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 水车的转动,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涨时开始,冬季水落时为止。 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

纪录片的选题与策划

纪录片的选题与策划 在电视业务行当里,拍摄纪录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专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纪录片又跟新闻专题有着交叉的地方,而最大的特点是纪录片摄制基本上是尊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不存在操作上有任何人为的雕饰。基本是“原生态”的记录和叙述,能够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当然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 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只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就不难发现,有很多令我们值得关注并回味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来取舍,使它们成为我们镜头下最为宝贵的记录呢?这就需要选题的定位。一般来讲,笔者从拍摄纪录片的角度考虑选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事件是正在发生着的,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 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很快,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所面对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诱惑、压力,甚至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社会的变革过程,也为我们拍摄纪录片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从大的社会层面面上来说,国家某项政策的出台,某项重大的国事,都会反映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层面上,倘若按照这样一种的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其实我们能够记录的事物真是不胜枚举。笔者曾参与一部关注历史的纪录片的拍摄,拍摄的内容是在新世纪之交,生活着的小脚女人。当初,选择这样的拍摄素材,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一种反思。我国从隋朝开始,先是从宫廷里裹小脚,之后渐渐又传入民间,而一传就是两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以后,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一代又一代以“小脚”为美,却又遭受摧残的广大妇女得到解放。但是,纪录片怎样来反映这些小脚女人的真实生活呢?我们在确定了这样的选题后,就以《最后的小脚》去记录讲述她们真实的生活经历,片子中还利用对比的手法,用现代人(青年妇女)人体彩绘、美容等的审美观营造出健康美丽的情愫,较之古代沿袭下来的畸形的审美心理相对照,产生较好视觉效果,同时,最后的小脚女人也成为记录中国这段历史的终结者,划上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_策划书.doc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_策划书 篇一《水车》选题策划案 一、纪录片选题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二、选题来源2005年国家邮政与荷兰邮政联合发行兰州水车与荷兰风车邮票一套两枚,分别表现了风车之都和水车之都。从邮票中认知了兰州水车的悠久历史,开始去了解水车之都兰州的水车文化。 三、选题背景,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中立桥码头、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对于消失近五十年的景象,这座城市又焕发出她水车之都的魅力所在。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价值,新落成的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形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 一、它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 二、它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大门是由木

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进入大门,是水车博览广场的第一部分——水车广场。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五、选题的目的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水车的转动,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涨时开始,冬季水落时为止。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1952年,兰州黄河岸边仍有水车252辆。自电力灌溉技术普遍应用后,水车逐年减少,制作者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对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近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较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兰州水车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好的保护和传承。 六、选题兴趣点 第一,兰州水车 第二,兰州水车都有多少种类,分别如何去使用; 第三,兰州水车创始人段续是如何将南方的水车制作完成的; 七、本片大体框架通过采访兰州水车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为主线,介绍兰州水车的制作流程以及这种文化遗产方式的传承和兰州水车博览园的风光。全方面的展示水车之都的魅力。 八、本片手段要素

最新-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精品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篇一《兰州水车》纪录片选题策划案一、纪录片选题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 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 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二、选题来源2019年国家邮政与荷兰邮政联合发行兰州水车与荷兰风车邮票一套两枚,分别表现了风车之都和水车之都。 从邮票中认知了兰州水车的悠久历史,开始去了解水车之都兰州的水车文化。 三、选题背景2019年8月26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 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 东连中立桥码头、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 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对于消失近五十年的景象,这座城市又焕发出她水车之都的魅力所在。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价值,新落成的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形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一、它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二、它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 大门是由木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 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 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 进入大门,是水车博览广场的第一部分——水车广场。 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 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 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

对纪录片选题的思考

对纪录片选题的思考 [摘要]正如文学作品的创作,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怕什么”,即选题的确立。只有确立了选题,才能使之后的工作更好地围绕选题展开,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选题标准 多元化价值观渗入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今天,视角的丰富性、叙述方式的多样化为纪录片题材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究竟什么是好的选题,不同的人标准不一样。综合纪录片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多方观点,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题材的选择。 一、普遍性——具有时代意义 中国当今的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不同层次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社会的结构形态、价值体系,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都处于变化之中。关注和见证这种时代的变迁,记录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境况、情感经历以及精神追求,记录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性的潮流面前的处境和走向,这是纪录片创作者的职责所在。 纪录片《铁西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忠实地纪录了时代的变迁。影片用9个小时15分钟描绘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存状况。片中展现了面临着下岗的工人在惶恐、忧虑而又无可奈何中煎熬,面对催债或被催债而不停奔忙的领导,领到补助后聚餐、唱卡拉OK的女工们……在《铁西区》中,我们看到了时间的轨迹。创作者以纪录片的形式,提供了关于一个时代的最好见证与反思。 题材的普遍性还应体现在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譬如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也是纪录片思考的重要逻辑起点和终点。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因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成为纪录片关注的重要题材。 2001四川国际纪录片电视节,一位美国的纪录片专家,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感想:很难从中国的纪录片中了解中国当今真实的状况。这对于我国的纪录片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提醒他们在选题时应充分考虑题材的普通性。

关于我国自媒体纪录片传播特点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418776801.html, 关于我国自媒体纪录片传播特点的思考 作者:段亚男刘乃仲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8期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Web2.0技术产生以来,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已开始萌 芽。而互联网、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异军突起,逐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普遍使用。自媒体的信息交互途径改变了受众在大众传播时代的话语权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参与社会讨论的方式。这些改变对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将对自媒体纪录片在传播环节有哪些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析,并对自媒体纪录片的传播特点有一些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自媒体纪录片传播特点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87-02 一、研究概述以及涉及的主要概念 “自媒体”(We Media)这一概念于2002年前后由美国学者Dan Gillmor在对“新闻媒体3.0”的概念进行定义时提出。2004年7月出版的著作《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对他的“自媒体(we media)”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阐发。[1]2003年7月,Shayne Bowman与Chris Willis联合撰写并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公开发布了世界公认的第一份自媒体专题报告《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中,就对“自媒体”的含义进行了说明:自媒体是普通大众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全球知识信息体系相联系,提供并分享其自身看法、新闻的途径。[2] 19世纪末,作为最早产生的一批影片,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 实质其实就是纪录片。纪录片作为一种很早出现的影视形式,其发布渠道由最早的电影院线,到后来电视这一大众传播方式的开始崛起,后转移到电视平台,纪录片也重新定义为“区别于电影等其他影视形式的、以纪实为主的独立的艺术类型”。以往,主流纪录片项目的选题更多是命题作文,偏重人文、历史性等宏大题材,居高临下,审时度势,缺少人情味,不接地气;抑或是“甲方纪录片”模式,即甲方提供资金,纪录片导演不能独立思考、独立创作,最后纪录片都成了宣传片,属于典型的“WEB1.0特征”,属于精英文化的产物。[3] 如今,纪录片的传播逐渐向自媒体渗透,出现了以自媒体平台为发布渠道的自媒体纪录片。其发布渠道由传统媒体转向自媒体平台,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以2012年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其发布渠道并没有局限于往常的传统媒体,而是在其基础上融合了自媒体的渠道,据统计,《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于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期的短时间内,网站点击量达7亿余次,微博评论一千万余条;二是仅在自媒体平台进行推出的“体制外纪录

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锦里印象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组员:张晗阎红颖钟艾伶李凌 一、.作品占用的频道和栏目,播出的时段,节目时长 1、作品占用的频道和栏目: 省级卫视 2、播出的时段: 每周四晚8点 3、节目时长: 10分钟 二、作品标题名称,副标题以及供选择标题 1、作品标题名称: 漫步锦里 2、副标题: 锦里印象 3、供选择标题 锦官之里 三、拍摄对象和内容的情况简要介绍 1、拍摄目的和预期目标: 拍摄目的:向游客宣传锦里文化从而产生对四川的向往。 情况介绍:从游人的角度走进锦里,展现出锦里平易近人的氛围与闲适安逸的市井气息,反映成都这个“天府之都”的生活风貌。主要以游人视角来介绍锦里,通过画面加解说的方式来展示一个平常人眼中的锦里,质朴的解说与第一视角的画面介绍相搭配,使整个片子的讲述方式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深入人心。 2、拍摄场点、路线、设备、人员、经费以及拍摄制作周: 拍摄场地:锦里 路线:参照景点路线图 设备:单反相机 人员:导演、后期、摄像、文编 3、作品内容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方法: 基本结构:顺序式结构 表现方法:画面加解说。本本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锦里的风俗民情和锦里的商业发展。以线索人物的视角带入,使得观众的思路跟随着线索人物和行程走,在通过画面游历锦里中感受到四川独特的商业文化和文化氛围,解说词包含线索人物的游历的路线和对所见 4、作品创新点和相关背景介绍: 本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用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走进锦里,不再是利用华美空洞的解说加优美画面撑起整个片子,而是以一种观众能感知触摸的方式,“零距离”认识走进锦里,第一人视角贯穿全片,代入感增强,通过感官共享更易与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相关背景: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七喜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如今锦里已经成为了体验撒宁国文化和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之一,集购物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展现四川独特的文化魅力 5、作品收视对象和收视率预测: 收视对象:16-45岁人群 收视率预测:2% 6、栏目制片人和主管领导的意见。 2015年6 月3 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