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的选题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进一步来说明: 是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影片,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在电视业务行当里,拍摄纪录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专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纪录片又跟新闻专题有着交叉的地方,而最大的特点是纪录片摄制基本上是尊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不存在操作上有任何人为的雕饰。基本是“原生态”的记录和叙述。能够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当然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

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只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就不难发现,有很多令我们值得关注并回味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来取舍,使它们成为我们镜头下最为宝贵的记录呢?这就需要选题的定位。一般来讲,从拍摄纪录片的角度考虑选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事件是正在发生着的,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

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很快,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所面对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诱惑、压力,甚至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社会的变革过程,也为我们拍摄纪录片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从大的社会层面上来说,国家某项政策的出台,某项重大的国事,都会反映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层面上,倘若按照这样一种的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其实我们能够记录的事物是不胜枚举。比如要拍摄关注历史方面的纪录片,拍摄的内容可以是在新世纪之交,生活着的小脚女人。我国从隋朝开始,先是从宫廷里裹小脚,之后渐渐又传入民间,而一传就是两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以后,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一代又一代以“小脚”为美,遭受摧残的广大妇女得到解放。但是,纪录片怎样来反映这些小脚女人的真实生活呢?在确定了这样的选题后,就可以以《最后的小脚》为题去记录讲述她们真实的生活经历,片子中可以利用对比的手法,用现代人(青年妇女)人体彩绘、美容等的审美观营造出健康美丽的情愫,较之古代沿袭下来的畸形的审美心理相对照,产生较好视觉效果。现在类似这样的大型纪录片,国家也成立了专门摄制机构,并在电视台开辟了相应的栏目,像中央电视台的《探索与发现》、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等,都播出过类似题材的纪录片,从收视调查情况看,还是颇受人们欢迎的。

二、事件的典型性,人物的个性特点鲜明,事件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脉络和延续性

中央台曾经播出《大凤和小凤》,该片纪录了一家人因为孩子的寄养问题而发生的一场诉讼。这是一个在法与情的冲突中发生的故事。大凤小凤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时妈妈去世了,姐妹俩由大姨和大姨夫抚养。大凤小凤两岁的时候,她们的亲生父亲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孩子回到自己身边。片中反映出了很多的因孩子的归属问题而引发的争执,有孩子的父母、亲戚、也有法官的劝解,但是围绕事件的发展铺展镜头,整个贯穿了法律与人情冲突、矛盾,每个人物在片中个性突出,没有丝毫人为的掩饰,应该说是一部很好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录片。还有一部记录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最古老民族的片子《最后的山神》,讲述了一位在山林中生活的少数民族狩猎人的生活,随着环境的变化,他感到山林中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子女们渐渐的都走出去山林,他们作为山林的守护者迟早也要走出去。纪录片的编导以老猎人的生活片段为主要的撷取对象,生动的刻画出老猎人对山林依依不舍的感情,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片子以《最后的山神》定名,也十分切题。纪录片大多都以记录人物为主要的对象。《雕塑家刘焕章》基本的记录镜头就是围绕着刘焕章的雕刻工作环境展开,伴随着他雕刻的作品和他本人辛勤工作的镜头,娓娓的解说,一直到片子结束,人们仍感到意犹未尽。

三、环境的因素,人物的命运,时间的推移应是构成纪录片的要素。

拍摄纪录片不能不考虑所记录的人和事所处的环境,当然还要因人而异,因为环境往往能够给纪录片带来第一印象的视觉感受,观众有如身临其境。从大的方面讲,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种环境都会给人物和事件产生影响。往往社会环境能够交代时代大背景,自然环境则说明人物所处的具体生活场景,两种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一些带有文献性质的纪录片是很注重环境要素,像大型文献纪录片《诗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是以各个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为烘托,来记录并讲述人物的命运,从他们的出生、成长乃至最终走向革命道路所经历的坎坷、曲折、光荣而辉煌的一生。在时代背景得以展示的同时,我们也领略到伟人们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下,所遭受的苦难和困惑。白色恐怖、战火硝烟、雪山草地、黄土窑洞、羊肠小道等伴随着人物的活动而有次序的出现在人们眼前。因此自然环境最能反映社会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大到伟大领袖,小到我们普普通通的百姓,没有哪一个人物能够摆脱环境的影响和束缚。环境所带给观众的镜头冲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看到,同胞们被日本鬼子残酷屠杀的场面,会激起无限的愤怒;当我们看到共和国的成立,天安门城楼声响起一代伟人洪亮声音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振奋、骄傲和自豪;还有更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有那些刻画细节的精彩镜头,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一部纪录片如果脱离环境要素,那么是难以称之为纪录片的。

四、纪录片要有故事性、趣味性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 纪录片是一门叙事的艺术。把一个人物、一件事情讲述得生动有趣应该是纪录片的基本要求之一。在电视竞争日趋激烈、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今天, 故事性、趣味性更是纪录片市场化生存的一个重要策略。在众多选择面前, 现在的观众越来越少有耐心地去看冗长而乏味的片子, 即使它的题

材和意义有多么重大,不会讲故事、缺乏趣味性恰恰是国内纪录片常见的弊病, 像BBC、discovery、国家地理等纪录片能吸引人的原因在于故事性与趣味性强, 对观众有吸引力。要想提高纪录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选题上事先把关非常重要,那些本身就具有丰富、曲折故事或者戏剧性元素的人物、事件总是更容易俘获观众的兴趣, 在组织作品结构时也更容易做到跌宕起伏。其实国外的大公司在纪录片制作上的差别不大, 甚至程序化, 比如多

久形成一个兴奋点, 多久达到一个小高潮, 都是有明确的规定, 所以,差别就体现在对选题的筛选上。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纪录片中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故事, 是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精

心挑选出来的故事, 而绝对不是虚构出来的。

BBC.Himalaya.喜马拉雅之旅 BBC.Hiroshima.广岛BBC.The.Human.Body.人体漫游BBC.How.to.Build.A.Human.复制新人类

BBC Horizon:Einstein's Equation of Life and Death爱因斯坦的生死方程式

BBC Horizon The Lost Pyramids Of Caral.被遗忘的秘鲁卡拉尔金字塔

选题是不断思考的过程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 好的选题就应该是那些能够在创作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的选题, 而选题策划就是寻找此契合点的一个探索过程。因此, 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是重要的, 好的选题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当然, 在细心观察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思考, 不断尝试给自己提一些问题。

1. 我真的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吗?以艺考这个题材为例,听到学生谈每年有很多的考生,为了上大学, 他们不得不选择艺考这个道路, 可是到底有多少人适合这个专业, 有多少人能够考上, 他们是否喜欢艺术, 带着这些问题和疑问, 让自己对这个选题产生兴趣。

2. 这个题材为什么不平常? 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如果仅仅是因为没有办法选择参加艺术考试, 还不是选这个题目的根本原因。有很多学校的老师, 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 就鼓励那些成绩在中游的学生选择艺考, 有些学生家里经济压力很大, 根本没有能力支付高额的艺术类学费, 在艺考生和艺考的高中学校像工厂一样, 复制那些艺术高考生。

3. 观众会对它也感兴趣吗? 高考作为每年的热门话题, 一直是观众所关注的话题, 而高考对于我们的众多观众来说, 可能就

是我们的昨天和明天。

4. 这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形象性, 它能不能在片中被展现出来? 在艺术加试的时候是冬天,经常下雪, 很多感人和辛酸的场面都让人为之感动。

5. 有人拍过类似的题材吗? 在调查当中有类似的题材, 并且有拍摄高考班级的纪录片。关于艺术考生方面,有类似的纪录片, 但是主要侧重点是在美术方面, 此题材的纪录片将全面展示艺

术考试的各种学科: 美术、音乐、传媒、模特等方面。

6. 我能找出什么新意超过原来的作品? 比如说进入考生的考场内部, 全程跟踪进行拍摄。

纪录片拥有其它媒介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拥有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强大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内涵的艺术。作为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专业人员,应切忌浮躁,努力遵循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努力探寻纪录片的艺术创作空间,对选题进行深层记录。那么,我们的荧屏上就会少一些浮躁之作,多一些有价值的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影视艺术范文.doc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影视艺术-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 ◆刘晗 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是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和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现实原貌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英雄的信阳人民》至今,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但是在电视纪录片制作中,仍然存在主题先行,从头到尾灌满解说,运用大量摆拍等问题。正如北京电视台《纪录》栏目制片人陈大立回忆:“一想起纪录片,大家想到的就是对一个人的跟踪,镜头摇晃,节奏缓慢,大段的长镜头,大段不紧不慢的访谈或对话,解说词声调不高,冷静而有距离感”那种平淡的生活状态,小人物的边缘走向,总让人觉得不贴近自己的生活,故我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总不理想。电视纪录片工应该客观理智地反思,才能创造性地摆脱困境。 一、选题的平民化 在电视纪录片前期策划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题材角度选取和前期采访上。电视纪录片前期策划中的选题与文稿是一部片子的灵魂。选题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片的成败。近年来,电视纪录片题材角度的选取越来越明显走“偏”。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地理位置偏,二是题材偏。不是苦大仇深的、就是老少边穷的,编导们总觉得这样的选题收视率一定会高。于是出现了很多纪录

片剧组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或是无人区拍摄。不可否认,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识上的空白,但是,此类题材的拍摄时间周期短、资金有限,使其内容很难保真。曾经一个编导说起他去深山之中拍摄电视纪录片的经历:电视台只给他3天的时间,他一到山中的村落,赶快召集了事先联系好的当事人,按照他前期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根据准备好的“分镜头剧本”进行拍摄与其说是拍摄纪录片,倒不如说是去当地拍摄电视剧。题材偏引起的问题,还会导致与受众心理预期相差太远,影响了与受众的贴近性和认可性,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导向性问题。资金、人力投入了,却没有达到效果。因此,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时候,应该做到选题的平民化。“纪录片与各种观众参与的电视栏目不同的是,它不像摆道具一样将观众作为置景的一部分,而是将普通人作为纪录的主角;假如说电视栏目的平民意识不过是借观众做招牌的话,那么纪录片中的平民形象则是真正平民意识的影射。”①其实,选题的平民化、视角的平民化就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采访中的灵活引导一是不能主题先行。栏目化纪录片的快速生产往往使采访主题先行,蜻蜓点水般不予深挖,粗劣而片面。在采访中,往往一个表面的现象让编导感到有收视率了便戛然而止,打断当事人的诉说,自己编自己的。或在拍摄时,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前期编好的剧本进行,如编导诱导“你就这样说”之类直奔主题。这样的结果是失去当事人本真的情感和事件本来面目,淹没了事件本身的精神内涵,让一个好的选题变得浮躁。二是不能过于拖、过于散。采访是记者与当事人的交流,采访在大部分情 况下代替着叙事。采访中我们得到的素材往往都是比较散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教学提纲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小组成员:唐睿、谢志云、王艳、尹云果、周荃 节目名称:我们的实践课 节目性质:纪实作品 题材来源:大学校园 节目时长:15分钟 小组分工:编导:谢志云 摄像:唐睿、尹云果 制作:周荃、王艳 指导老师:罗梦 二、拍摄目的: 我们常常说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亦或是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一方面用以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果,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尽早了感受实践操作,更加贴近专业。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实践是不是真的达到了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同学们在实践课上是不是真的有所收获?在自由度响度较大的实践课上,同学们是不是真的做到自觉、自主的去学习?而老师方面,给予的辅导是不是能像在室内课堂上一样的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增加的那么多的实践课,对于学生毕业以后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作用,让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处?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决定拍摄这部展现大学生实践课过程的纪录片,以此来为前面的提问做一个解答,我们选择的拍摄目标是广电2010级的《电视策划》实践课。 选择这个班级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我们学校实践课相对较多的专业。

2、各媒体机构对于新闻专业的从业人员动手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包括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 希望大家能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一定的反思以及启示。 三、拍摄简介: 1、拍摄时间:2012年9月26日、10月10日星期三早晨,两个半天。 2、拍摄地点:不固定(随其他组的拍摄地点而定) 3、人物: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0级1班全体成员、指导老师罗梦 4、选题特点:这个选题看似只是在单纯的展现一个真实的实践课场景,实则我们是想要引出后面的一个思考——大学里不断在增加、越来越重视的实践课程到底能够给学生们带来什么?这才是我们拍摄这个主题的最终目的。 5、拍摄中可行性:除了拍摄一些同学积极参与实践课的场景以外,也会有一些其他的画面,例如指导老师的指导画面、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以及一些细节,当然,在拍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一些同学的拒绝拍摄,因此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力通过抓拍、抢拍、偷拍、跟拍等一系列手段努力做到拍摄真实的情景。 6、结构介绍:我们的这部纪录片将采取板块式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的实践课场景,第二部分是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场景。 四、拍摄要求: 1、按照拍摄日程安排,进行有步骤的拍摄。提高时间观念。 2、小组同学之间要讲团结,讲风格,互谅互让,避免斤斤计较,产生分歧 的时候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力争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顺利的完成这 次拍摄。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审批稿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纪录片选题报告

纪录片选题报告 (一)纪录片选题 撒梅人作为彝族的一支,居住在仅离昆明城区几公里的东郊的阿拉乡,是昆明市官渡区唯一的民族乡,这支从远古走来的彝族人,虽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及生活习俗。 (二)选题背景: 关于彝族撒梅人支系的形成,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三国时期彝族先民孟氏有三兄弟,老大孟优出家修行,老二孟威在家务农,老三孟获学武艺成了彝族头领,由于诸葛亮南征,击败了孟获,撒梅人的祖先迁至昆明周围,正是在战争中被击败,撒梅人四处逃散,因而撒梅人也称自己为“撒弥”,而撒梅语称“跑”为“撒”,“剩余”为“弥”,即跑后剩下来的部份之意。 有关撒梅人的记载,《滇志》卷三十记载了撒弥人的生活情况:“男挽发如鬏,长衣短裩,布系腰。妇短衫,五色短裳,滇池上诸州邑皆有之。拙于治生,无盗贼。山居者耕瘠土、贩薪于市,终岁勤动。滨水者浮家捕鱼,仅能自给。”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很明显,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只看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至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一系列惨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因为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少数民族文化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在这样一个“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大环境中,很多村落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些事物也在逐渐消失,包括名称、周围环境、文化等。 (三)选题意义: 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能够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很重要。撒梅人,是彝族的支系之一,人口约280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拍摄的过程就像是与陌生人的社交经历,只是把我们的眼睛变成镜头,把我们看见的一切用镜头语言记录下来,真实而又不失趣味,让人欲罢不能,这是我们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它的魅力。 首先是选题的确定,一个好的选题是成功的纪录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综合了时代价值、创新视角、故事叙述、形象审美等几个纪录片选题原则后,确定了我们现在的主题《去留研》。因为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同学选择出guo读研究生,甚至我们小组的创作人员中也有要出guo读研的同学,但是许多同学对出guo读研的过程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正在准备中的同学也对其一知半解,因此我们想通过本纪录片帮助同学们了解“留研”这件事。 选题确定完之后,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因为特殊原因,我们小组的时间比别的组短了一周多,本来就紧凑的时间又不得不压缩,因此我们决定从身边相关的人入手,选定采访对象,节省与采访对象相处的时间。想要带同学了解留研的过程,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跟踪拍摄一个人的留研全过程,于是我们选择了四个分别处于留研不同阶段的对象进行采访,从正在准备语言考试的尹盼同学,到已经通过语言考试和申请得到offer的陈天懿,到已经留研归来在英语机构教口语的徐臻老师,到在留学中介工作的梁珂,每一个人在

经历留研中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四个对象的采访能为观众完整呈现留研的全过程。 接下来是拍摄大纲的撰写,和采访问题的准备,我们是先准备采访问题,然后在脑子里有个大概的画面,依据这些画面来撰写拍摄大纲,这部分的难度因人而异,多看些纪录片就会有感觉了。 因为选题定得好,因此我们的拍摄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采访对象都非常配合也比较好相处,没有畏惧镜头,面对镜头也非常自然,这使我们的拍摄工作异常顺利。我们向学校借了一台DV和三脚架拍摄一些固定的镜头,我也自己带了手持云台,辅助拍摄一些动态镜头,在没有动态镜头需要拍摄时,给云台装上三脚架也可充当固定机位。 拍摄过程中,我们有个问题就是固定镜头太少,推拉摇移太多,这对于纪录片来说比较不可取,我们下次会特别注意这一点。另外,我们对于采访对象的提问过多,导致他们自己阐述的部分较少,并且不连贯,这也是我们采访过程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吸取同学们分享的经验,以后采访前会让对象浏览一遍我们的问题并准备,然后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就比较好了。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电视纪录片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闻纪录、专题纪录、创新纪录、媒 介融合。从研究历史出发通过对当下纪录片生态环境、市场化问题、 话语权三大问题的现状分析归纳出体制内外纪录片发展中共同面临 的问题。世纪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语境下中国当下的电视纪录片依 托传播学的理念从自身改造突破问题寻找出路。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话语权传播过程引言引言研究缘起在年第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名单中华人女导演杨紫烨凭借执导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成功入围最佳纪录短片提名。杨紫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的时代。与“最好时代”不相称的是纪录片现状的尴尬局面翻阅电视报几乎找不到它的身影即使找到了也被安排在午夜等非黄 金时段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竟猜节目……充斥于荧屏成为了老百姓茶 余饭后的谈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相比电视纪录片节目渐渐 冷清甚至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纪录片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把电视台的资源拱手让于其他节目电视纪录片在中国为何会有此境遇它的出路又 在哪里这就是笔者写作的缘起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纪录得益于电 影。年月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电影的先河,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进餐》等影片的公开收费放映使得电影真正走入了人类世 界展示出独有的光影魅力。这些影片就像一幅幅活动的相片带有很大程度的纪实性质。而就在年电影很快登陆中国。上海、北京、香港、

台湾陆续出现电影但放映的都是外国人的影片。直到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以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为拍摄对象拍下了他表 演定军山》的几个片断观众反响热烈。这预示了中国纪录片的萌芽。 而国际上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电影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充满着无穷的魔力被热爱纪录片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欣赏图本。原因就在于他开创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纪录片依托电影发展壮大在电影和电视界闯下了一番天地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从年电视发明以后人们就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新闻、博览社会百态。影视合流成了趋势。电视 纪录片应电视技术的成熟、媒体力量的聚合诞生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依托纪录片而崛起、发展英国的日本的在世界上在纪录片的专属领域中享有美誉。中国的电视杨紫烨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时代新浪网? 引言纪录片发从年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五十三年的历史 现状又是如何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作为 论文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新千年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电视纪录片自身在承载内容和外在形式上都 表现出个性化、丰富化的特点通过回顾半个世纪的电视纪录史分析出每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共性站在历史的肩头才能更好的审视现在展 望未来。第二电视生态环境与纪录片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时代纪 录片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探讨是 纪录片现状生存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三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复杂动态的

纪录片选题

纪录片选题 一、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 人们都不会否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电视观众,选择看纪录片,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否则会使观众丧失对纪录片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一旦丧失,整个纪录片的概念都会垮掉。作为纪录片的编创者,也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的。不论是把纪录片比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观照自然的镜子”,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在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所在。然而,纪录片决不是现实的原貌,编创者拍什么,不拍什么,取舍之中本身已具有了主观色彩。“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的内涵的判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脱离人的精神世界而独立的,这个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录,而是能够通过客观事物的深层记录,表达出体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有良知的纪录片编创者,所努力追求的正是最大化地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 1、捕捉能表现时代本质的纪录片选题 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你选择怎样的题材来拍摄纪录片,一百个人会出一百种选题,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交友圈子、知识范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程度以及世界观等等。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依据每个编导的新闻素质,这是我们选择拍摄社会人文类纪录片选题最重要的因素。所谓新闻素质,是指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年拍摄纪录片《毛毛告状》的王文黎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打工妹要打官司的事,很快便投入拍摄,结果不仅拍出了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也从中折射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变革的深刻主题;纪录片《重逢的日子》是编导王蔚在主持对台节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兵来大陆寻亲,她追踪拍摄,拍出了一个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古老的戏剧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看到这一消息,我想拍摄这个选题一定是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又在报纸上翻看到一则消息:上海闵行三中的学生学演昆曲。于是我决定从昆曲艺术的传承这个角度来拍摄,最终获得了成功。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受到了外国评委的好评,因为,昆曲的传承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 2、要有良好的创作心态 制作成功一部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心态。记得1991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片《德兴坊》时,那时也不懂什么纪录片的理论,只是想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能真实反映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那时理解的真实,就是生活化,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表现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摄制组在德兴坊里跟踪拍摄了八个月。弄堂里的生活,周而复始,琐琐碎碎,可我们却从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出了普通人真情实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反映出了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以及石库门弄堂里的人情世故。每一代人对下一代都可以成为财富,都可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和有思想。到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策划了“时间的重量”系列,选择了一些90年代制作的中国经典纪录片,组织重访拍摄。我又重回了相隔10年的德兴坊,拍摄10年后的德兴坊。这次拍摄的感觉与10年前完全不同,我丝毫找不回10年前的那种真诚和对石库门弄堂的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心态变了,变得浮躁,变得功利。《重访德兴坊》这部片子因而拍得十分糟糕。所以,当你遇上好的纪录片选题,而你既无创作激情,又无好的心态时,最好是不要拍,因为纪录片“是要用心来创作”的,拍摄纪录片“耗费的是生命”。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的选题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进一步来说明: 是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影片,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在电视业务行当里,拍摄纪录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专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纪录片又跟新闻专题有着交叉的地方,而最大的特点是纪录片摄制基本上是尊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不存在操作上有任何人为的雕饰。基本是“原生态”的记录和叙述。能够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当然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 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只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就不难发现,有很多令我们值得关注并回味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来取舍,使它们成为我们镜头下最为宝贵的记录呢?这就需要选题的定位。一般来讲,从拍摄纪录片的角度考虑选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事件是正在发生着的,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 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很快,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所面对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诱惑、压力,甚至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社会的变革过程,也为我们拍摄纪录片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从大的社会层面上来说,国家某项政策的出台,某项重大的国事,都会反映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层面上,倘若按照这样一种的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其实我们能够记录的事物是不胜枚举。比如要拍摄关注历史方面的纪录片,拍摄的内容可以是在新世纪之交,生活着的小脚女人。我国从隋朝开始,先是从宫廷里裹小脚,之后渐渐又传入民间,而一传就是两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以后,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一代又一代以“小脚”为美,遭受摧残的广大妇女得到解放。但是,纪录片怎样来反映这些小脚女人的真实生活呢?在确定了这样的选题后,就可以以《最后的小脚》为题去记录讲述她们真实的生活经历,片子中可以利用对比的手法,用现代人(青年妇女)人体彩绘、美容等的审美观营造出健康美丽的情愫,较之古代沿袭下来的畸形的审美心理相对照,产生较好视觉效果。现在类似这样的大型纪录片,国家也成立了专门摄制机构,并在电视台开辟了相应的栏目,像中央电视台的《探索与发现》、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等,都播出过类似题材的纪录片,从收视调查情况看,还是颇受人们欢迎的。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 一、纪录片选题: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二、选题:xx年国家邮政与荷兰邮政联合发行兰州水车与荷兰风车邮票一套两枚,分别表现了风车之都和水车之都。从邮票中认知了兰州水车的悠久历史,开始去了解水车之都兰州的水车文化。 三、选题背景:xx年8月26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中立桥码头、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对于消失近五十年的景象,这座城市又焕发出她水车之都的魅力所在。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价值,新落成的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形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 一、它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 二、它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大门是由木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进入大门,是水车博览广场的第一部分——水车广场。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五、选题的目的: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水车的转动,大致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51175462.html,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作者:刘博群张笑岩 来源:《活力》2010年第14期 [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化;制作者 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 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 第一个因素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从纵的、历时性的角度 亦即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进化效应”。 第二个因素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这是从横的、共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转播效应”。 第三个因素是从上述纵与横、时与空的交叉亦即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纪录片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的中国,最突出的则是纪录片与政治 的关系问题,姑且称之为“功能效应”。 在中国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理论的论争、思潮的演变、实践的成败、创作的得失(包括主题思想与形式风格的变化),都无不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这三个问题往往是纠缠在一起才对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作用的,这叫做“文化综合效应”。 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电影的历史,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但其发展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是曲折而艰辛的。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 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90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 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当年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

关于纪录片选题

关于纪录片选题.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一、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 人们都不会否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电视观众,选择看纪录片,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否则会使观众丧失对纪录片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一旦丧失,整个纪录片的概念都会垮掉。作为纪录片的编创者,也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的。不论是把纪录片比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观照自然的镜子”,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在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所在。然而,纪录片决不是现实的原貌,编创者拍什么,不拍什么,取舍之中本身已具有了主观色彩。“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的内涵的判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脱离人的精神世界而独立的,这个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录,而是能够通过客观事物的深层记录,表达出体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有良知的纪录片编创者,所努力追求的正是最大化地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 1、捕捉能表现时代本质的纪录片选题 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你选择怎样的题材来拍摄纪录片,一百个人会出一百种选题,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交友圈子、知识范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程度以及世界观等等。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依据每个编导的新闻素质,这是我们选择拍摄社会人文类纪录片选题最重要的因素。所谓新闻素质,是指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年拍摄纪录片《毛毛告状》的王文黎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打工妹要打官司的事,很快便投入拍摄,结果不仅拍出了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也从中折射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变革的深刻主题;纪录片《重逢的日子》是编导王蔚在主持对台节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兵来大陆寻亲,她追踪拍摄,拍出了一个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古老的戏剧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看到这一消息,我想拍摄这个选题一定是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又在报纸上翻看到一则消息:上海闵行三中的学生学演昆曲。于是我决定从昆曲艺术的传承这个角度来拍摄,最终获得了成功。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受到了外国评委的好评,因为,昆曲的传承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 2、要有良好的创作心态 制作成功一部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心态。记得1991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片《德兴坊》时,那时也不懂什么纪录片的理论,只是想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能真实反映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那时理解的真实,就是生活化,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表现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摄制组在德兴坊里跟踪拍摄了八个月。弄堂里的生活,周而复始,琐琐碎碎,可我们却从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出了普通人真情实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反映出了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以及石库门弄堂里的人情世故。每一代人对下一代都可以成为财富,都可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和有思想。到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策划了“时间的重量”系列,选择了一些90年代制作的中国经典纪录片,组织重访拍摄。我又重回了相隔10年的

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锦里印象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组员:张晗阎红颖钟艾伶李凌 一、.作品占用的频道和栏目,播出的时段,节目时长 1、作品占用的频道和栏目: 省级卫视 2、播出的时段: 每周四晚8点 3、节目时长: 10分钟 二、作品标题名称,副标题以及供选择标题 1、作品标题名称: 漫步锦里 2、副标题: 锦里印象 3、供选择标题 锦官之里 三、拍摄对象和内容的情况简要介绍 1、拍摄目的和预期目标: 拍摄目的:向游客宣传锦里文化从而产生对四川的向往。 情况介绍:从游人的角度走进锦里,展现出锦里平易近人的氛围与闲适安逸的市井气息,反映成都这个“天府之都”的生活风貌。主要以游人视角来介绍锦里,通过画面加解说的方式来展示一个平常人眼中的锦里,质朴的解说与第一视角的画面介绍相搭配,使整个片子的讲述方式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深入人心。 2、拍摄场点、路线、设备、人员、经费以及拍摄制作周: 拍摄场地:锦里 路线:参照景点路线图 设备:单反相机 人员:导演、后期、摄像、文编 3、作品内容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方法: 基本结构:顺序式结构 表现方法:画面加解说。本本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锦里的风俗民情和锦里的商业发展。以线索人物的视角带入,使得观众的思路跟随着线索人物和行程走,在通过画面游历锦里中感受到四川独特的商业文化和文化氛围,解说词包含线索人物的游历的路线和对所见 4、作品创新点和相关背景介绍: 本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用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走进锦里,不再是利用华美空洞的解说加优美画面撑起整个片子,而是以一种观众能感知触摸的方式,“零距离”认识走进锦里,第一人视角贯穿全片,代入感增强,通过感官共享更易与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相关背景: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七喜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如今锦里已经成为了体验撒宁国文化和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之一,集购物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展现四川独特的文化魅力 5、作品收视对象和收视率预测: 收视对象:16-45岁人群 收视率预测:2%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 百度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纪录片选题策划方案》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篇一:《兰州水车》纪录片选题策划案一、纪录片选题: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 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 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二、选题来源:年国家邮政与荷兰邮政联合发行兰州水车与荷兰风车邮票一套两枚,分别表现了风车之都和水车之都。 从邮票中认知了兰州水车的悠久历史,开始去了解水车之都兰州的水车文化。 三、选题背景:年月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 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 东连中立桥码头、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 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对于消失近五十年的景象,这座城市又焕发出她水车之都的魅力所

在。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价值,新落成的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形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一、它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范文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二、它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 大门是由木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 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 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 进入大门,是水车博览广场的第一部分——水车广场。 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 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 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五、选题的目的: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 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 水车的转动,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涨时开始,冬季水落时为止。 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

浅谈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化的运营和发展

浅谈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化的运营和发展 发表时间:2011-05-09T09:34:47.62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陈瑜东 [导读] 纪录片栏目化是电视媒体在发展进程中创新的一种节目形式。 作者陈瑜东 (清远广播电视台广东清远 511515)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纪录片栏目化是电视媒体在发展进程中创新的一种节目形式,也是国内纪录片在大众传播时代发展产生的特有生存方式。纪录片栏目化具有栏目定位明确、制播周期固定、播出时间连续、收视群体集中等优点。特别是节目本土化的特色和故事性强的优势,更容易在观众的心理产生共鸣,形成固定的收视习惯。当前地市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主要是以体制内的创作为主要形态。从目前纪录片栏目化的运营体系发展趋势看来,纪录片栏目走商业化的道路是正确的。一些地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栏目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单一的商业模式或纯纪录片的模式,长远看来,这些运营方式并不适合地市级电视台的运作。只有将节目的艺术性和栏目的商业化相结合,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纪录片栏目的运营体系,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本文对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化运营体系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主要以清远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化运营实况为例,从当前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化运营体系的现状入手,对今后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化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现状运营体系商业化品牌意识运营发展 一、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化运营体系的现状 从20 世纪90年代以来,纪录片栏目化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各地市级电视台纷纷开办相关的纪录片栏目,并根据各台的实际情况建立纪录片栏目的运营体系。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说,栏目的运营体系要用商业化的手段去管理、设置和策划,这也是符合走市场化道路的一种方式。地市级电视台新开辟的纪录片栏目均以当地的人文特色为构成节目的主要元素,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艺术化的风格,去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实故事。例如:清远广播电视台《北江纪实》栏目就是顺应了纪录片栏目化发展的需求而创立的。栏目以记录本土人文故事为主,选题方向走“新”、“奇”、“特”路线,同时也注重弱势群体和城市边缘故事。节目播出后,观众透过“平民化”这一独特的视角,了解到了发生在清远本土的人和事,这些贴近群众的画面和声音使广大观众产生了亲切感,满足了精神上的迫切需求,特别是用画面语言讲故事的方式使观众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反思。所以,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然而,随着国内电视传媒的高速发展,电视传播业进入了营销时代,电视频道数量庞大,节目类型日新月异。观众的收视心理也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在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各电视台的新闻、综合、娱乐等类型的栏目占据了大量的黄金时段,作为可以代表电视台综合实力的纪录片栏目则安排在一些非黄金时段播出。另外,为了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方式,有些地市级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盲目地频频改版,甚至大大缩短纪录片的制播周期。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纪录片栏目陷入收视率滑坡的困境。同时也暴露出了在体制内创作纪录片的很多问题。为了扭转这个局面,使收视下跌的纪录片栏目找到新的出路,完善纪录片栏目化的运营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当然,在这之前,各地市级电视台首先还是要解决好体制内创作纪录片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 不注重叙事表达方式,缺乏故事性或故事结构连贯性不强,而且节奏缓慢、平淡无趣,造成收视率下降。 在体制内进行创作纪录片,通常会受到栏目的运作经费、制播周期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节目质量。而仓促制作的节目又容易出现节奏性不强,内容不集中等现象,这就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会产生节目拖沓的感觉。各地市级电视台对纪录片创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制播周期也有长有短。所以,各地创作纪录片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以清远广播电视台《北江纪实》栏目为例,每期节目的制作周期为10个工作日,在时间上确保了纪录片节目的制作需求。相比较而言,有的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周期只有5个工作日,在制作上很难保证节目的完整性,所以就容易出现片子缺乏故事性等问题。很多人从小就是听故事长大的,对听故事产生了一种故事情结。故事吸引的是达到了某种情感和智慧层次的观众,并刺激观众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来说,具有张力和能激发感情的故事才是最有吸引力的节目。而对于制片人和编导来说,怎样掌握好观众在看节目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是很重要的。因为,好的拍摄技巧和好的故事情节能营造出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节目中去。准确地说,纪录片也是要靠故事去打动观众的,一个没有故事情节或者说故事性不强的纪录片就象一具灵魂缺失的躯壳。最终会遭到观众的抛弃。毕竟,无论从叙事美学还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上来看,故事化是纪录片的一种有效的表述方式。 另外,一些地市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叙事方法运用的不好,经常采取单一的模式或平行的叙事方式,所以给观众形成一个节目平淡无趣、甚至沉闷的感觉。栏目化纪录片的创作除了要用对叙事方法之外,还要注重用画面语言来讲述故事。以清远广播电视台《北江纪实》栏目摄制的纪录片《我的魔术我的梦》为例:片子在结构上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纵向为主,层层铺开。以片中主人公“小强”在街头表演魔术为引子,引出另外一个主人公“大强”,片中故事曲折、生动有趣,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我的魔术我的梦》采用以小见大,由点到面的表现手法,每个段落设伏悬念,在故事中穿插精彩的魔术表演,整体感觉生动、丰润。在选送省台播出后,取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2)纪录片作品的创作周期过短,造成节目质量和收视率下降。 业内人士都知道,在纪录片创作领域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纪录片相对于其它片种而言,在创作周期上拍摄制作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往往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才创作完成的。例如, 201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广东日”南派优秀纪录片评选活动中,清远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的《我为南斯塑雕像》获得了南派纪录片优秀作品奖。这部作品从当初的选题策划到拍摄制作所用的时间就长达一年半。佛山电视台的《佛山老字号》大型纪录片在2009年度获得了“纪录中国”栏目类一等奖,《佛山老字号》历时两年精心打造,详尽记录了佛山老字号企业的人物和故事,材料真实,极具艺术性。还有些国外的纪录片拍摄时间甚至长达几十年。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纪录片的摄制周期决定了纪录片作品的深度。就目前地市级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些地市级电视台一味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模式。忽略了纪录片是要通过时间的冲刷和洗礼才能提取到最精华部分,从而捕捉到最生动、最真实的故事。另外,地市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是一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往往缺乏艺术化、个性化。在这样的创作机制影响下,很多地市级电视台的纪录片质量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