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方法】

本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而且比较有趣味性,应锻炼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历史知识和思想意识相结合。

【自主学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

中国电影历程: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京剧《》;

1931年,中国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现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文革时期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向辉煌。

电影媒介的特点:

1. 时效性不强;

2.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 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 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 国家的政策支持。

三、互联网的兴起

思考:互联网有何好处?

1.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 费用低廉;

3.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史论共享】

这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来反应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达标练习】

1.在新民民主主时期,下列哪份报刊,没有

..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

A.《解放日报》B.《红色中华》 C.《中央日报》 D.《新华日报》2.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这部电影是()

A.《歌女红牡丹》B.《渔光曲》C.《风云儿女》D.《定军山》3.下图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的剧照,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影片名称是《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上获荣誉奖

B.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谢晋、张艺谋导演,巩俐

主演

C.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

D.在公映时创下连映84天的纪录

4.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是下面的哪家电视台的试验播出()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

C.广州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

5.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经达到了平均每户拥有一台电视机,档次越来越高,彩色电视代替黑白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对这种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们追求越来越美妙的视听享受

B.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迅速普及

C.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

D.人们提倡高消费,沉迷于电视节目中

6.在电视普及之前和当今对于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他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是()

A.听评书 B.收听广播C.看电影D.欣赏京剧7.目前在传统的三大媒介外,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四媒介,那么第四媒介是指()

A.多媒体 B.三维动画C.互联网D.FLASH

8.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角度看,如果你欣赏一场精彩的球赛,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传播媒介?

A. 报刊

B. 电影

C. 电视

D. 互联网

9.“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0.对电视迅速普及起重要关键作用的技术是

A.无线电传导技术 B.半导体技术

C.卫星传送技术D.因特网技术

11、探究延伸

互联网带来了世界的革命,也带来了教育的革命,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触网”,有的甚至是深陷“网”中,难以自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地认识网络、运用网络?请学生调查相关人员,搜集相关资料,分析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或建议。

答案:

首先:要重视互联网对人类带来的重大影响,以主动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挑战。

其次:必须加强网络教育,引导上网者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可以在德育课中增加网络操作“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其三:细心观察,取得家长配合,及早避免和矫正“网络成瘾症”。

第五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2.下图所示票证曾是老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兴起

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4.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A.中山装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

5.右图谭嗣同内着中装,外披西式风衣,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传统基础上仿效西方的价值取向

B.维新派大多有留洋背景

C.维新派表面赞同改革,实则保守

D.他准备会见外国友人

6.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7.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B.废止缠足C.婚姻自由D.改用阳历

8.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

A.民国时代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

9.“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后这句流行语体现了

①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②效率意识③生活节奏加快④拜金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11.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12.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A.生产合作社──20世纪50年代 B.喊口号挣工分──20世纪60年代C.万元户、暴发户──20世纪70年代D.伊妹儿──20世纪90年代

13.京张铁路被看作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其突出意义在于

A.通车运营后能赢得丰厚的利润

B.大大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

C.“人”字形设计巧妙无比

D.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14.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

15.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6.下列关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创立②中国铁路诞生③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④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试制成功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

17.到2006年6月,我国的移动电话使用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18.下列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源于互联网的产生的是

①乘坐火车外出旅行②开着汽车出外郊游③网上炒股④网上购物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9.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0.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下列活动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发明的有

①乘坐火车外出旅游②通过电脑上网查阅资料③用电话与同学联系④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8题,每题10分,29题20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请回答:

(1)请概述材料内容。(不得摘抄原文)(5分)

(2)说明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3)中华民国颁布上述法令有什么进步意义?(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表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馆。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主持的……从1874年至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纸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7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B 5.A 6.A 7.A 8.C 9.B 10.D 11.C 12.C 13.D 14.C 15.A 16.A 17.D 18.A 19.C 20.B

二、非选择题

21.(1)清朝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反映封建等级制度。共和政体追求民主平等,政府职员是人民公仆,不应再沿用类似称呼。而先生、君等称呼不仅表示对人的尊重,又没有等级之分,适用于共和国家。(5分)

(2)说明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革命思潮的推动。(2分)

(3)顺应时代潮流,革除封建陋习,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促进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分)

22.(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短命,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13分)

(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报刊业遭受重创。(7分)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合作探究】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繁荣: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 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 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 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进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进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奇异的魅力;明白得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关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进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确实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显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显现:要紧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时期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阻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主动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入侵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格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荣的角色,但其主动作用依旧不容忽视的,其本身确实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主动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进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布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要紧舆论工具,还显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方法】 本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而且比较有趣味性,应锻炼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历史知识和思想意识相结合。 【自主学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 中国电影历程: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京剧《》;

1931年,中国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现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文革时期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向辉煌。 电影媒介的特点: 1. 时效性不强; 2.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 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 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 国家的政策支持。 三、互联网的兴起 思考:互联网有何好处? 1.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 费用低廉; 3.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进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进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奇异的魅力;明白得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 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关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进展。难点:大众媒体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确实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显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显现:要紧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时期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 国汉学家郭实腊 1833年 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 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 1872 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阻碍最大的中文报刊。 “申报纸”,成为新 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主动作用。 【合作探究】 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 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 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入侵 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格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荣的 角色,但其主动作用依旧不容忽视的,其本身确实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 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主动作用,这是不可 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 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 刊。 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每周评论》 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红色中华》、《新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布发行 的报纸。 1938年 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 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 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要紧舆论工具,还显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 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 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要紧报 刊之一。 1948年 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产生, 1949年 3月, 迁至北平(今北京),作3、 进展 (1) (2) (3) (4) 华 日报》、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检测】 【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 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 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 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 早的中文报刊。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 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 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 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 3、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4、 改革开放后 授课课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课时 新授课 学习目标及 重难点 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2.电视的普及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精品文档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限时训练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2.右图取自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 电影的情景。据图判断,以下正确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①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②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 露诧异情③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④电影初创寂无声, 旁有吹吹打打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19世纪中后期中国办报的主力军是 A.外国在华传教士B.清朝政府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D.洋务派 5.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主要说明了 A.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D.电视引领了文明的发展趋势 6.近年来中国人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手机、互联网、数码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 A.高科技产品的问世B.大量新事物涌现 C.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变化D.人们都追求时尚 7.中国的互联网日益普及,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A.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B.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D.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8.下列关于中国传媒业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电影事业诞生②中国电视事业诞生③互联网进入中国④中国近代报业萌芽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9.“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诗中所赞叹的是 A.高架铁路B.化学工业的进步C.电报电话D.火车的发明 10.1995年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其影响是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是人类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获取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娱乐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民俗风情发生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民生近百年来的变化,而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本课分别从“报刊业走向繁荣”、“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三大不同视角展示了我国近现代以来大众传媒变迁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他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及互联网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他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法和比较法对本课进行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从而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

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万立玲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万立玲审稿人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前自主学习 .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的代表性党报党刊是、。 4。190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堂合作探究 知识一 报刊业走向繁荣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

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舆论作用。 .中国报业的形成阶段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的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

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18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变式题2】下列中国近代报刊属进步势力创办的有 ①《新青年》 ②《新民丛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②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③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②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师: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生:飞鸽传书烽火传信……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报纸的故乡在哪?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西汉的邸报,是官员间传阅的报纸,具有新闻传播的初步功能。 思考: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归纳。

师: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生: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师:不错。从总趋势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11月,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B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讲述内容】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

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1948年6月,《人民日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教材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路这三大媒介,以点代面,从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种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报刊和电影的历史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是本节课的重点。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历史短暂,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引导。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