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开穴法:十二经络流注时间

凌晨3:00——5:00 (肺经,服用药物效果好)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容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者,应该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并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应最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早上5:00——7:00(大肠经,吃蔬果排便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于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除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早上7:00——9:00(胃经,一定要吃早餐)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称为“足阳明胃经”。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能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早上:9:00——11:00(脾经,禁食辛辣刺激)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巳时》气血流注于脾脏,称为“足太阴脾经”。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也要很小心。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气血不足,唇暗标志寒入脾经。

中午11:00——13:00(心经,适度午睡佳)午时一小息安神养精气

《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陈旺全提醒:很多人说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以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下午13:00——15:00(小肠经,肠胃要休息)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容易在体内累积。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

养进行调整。如果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于小肠降火。

下午15:00——17:00(膀胱经,多喝水利排泄)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

《申时》气血流注于膀胱,此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肾之腑,两者均属水,因此这段时间要多补充水分,有利于膀胱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如果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下午17:00——19:00(肾经,工作完毕多休息)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酉时》血气流注于肾经,称为“足少阴肾经”。肾经是人体协调阴阳能量的经脉,也是维持人体内水液平衡的主要经络,由于此时是工作完毕需要稍事休息的时候,因此不宜过于劳累。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做太强的运动,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晚上19:00——21:00(心包经,晚餐不要太过丰盛)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戌时》气血流注于心包经,称为“手厥阴心包经”。在中医来说,心包经主泄,主血,因此,如果晚餐吃的太丰盛,易生亢热而至胸中烦热、恶心,因此建议晚餐不宜过腻,餐后要休息,运动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晚上21:00——23:00(三焦经,少喝水)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亥时》气血流注于三焦经,称为:“手少阳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通往各脏腑,是为人体血气运行的要道,特别是人体上肢,以及排水的肾脏,均属三焦经掌管的范畴,此时阴盛,要安五脏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时不宜特别压迫到某侧的手部,容易水肿等人睡前不宜多喝水。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俯,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以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果不想此时睡觉,可以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夜里23:00——1:00(胆经,勿熬夜)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子时》血气流注于胆,称为《足少阳胆经》。此时天地磁场最强,胆经会引导人体阳气下降,是身体进入修养及修复的开始,熬夜会导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因此,宜多休养。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泻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

结石。

凌晨1:00——3:00(肝经,愉快入眠期)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

《丑时》血气流注于肝,称为“足厥阴肝经”。本经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且由于与胆经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休息才能使血液回流滋养肝,否则就不利于肝脏的排毒功能,。肝经具有调节全身的血液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宜在精神愉快下睡眠以免过度压抑导致气血不畅。

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不能入睡的,面色青灰,情致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acupuncture based on Midnight-Noon Cycle of Qi),按照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输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为中医时辰治疗学的内容。其思想来源于《内经》,具体方法则形成于金元时期。子午流注的名称,始见于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1153~1163),书中收载了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并加以注解,全面具体阐述子午流注法。临床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遍六十六穴,又称为“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理论依据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的盛衰变化。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子是半夜,午是中午,是每天阴阳变化的分界点,用它来表示每天的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变化状态。人体中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及其五输穴、原穴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取有关腧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法。 天干是古代以太阳运转变化记日的文字,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个,称十天干;地支是古代以月亮运转变化记时的文字,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称十二地支。天干地支配合运用,以记述年、月、日、时的变化,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相合,顺序推移,即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从一个甲子到下一个甲子,需要60个天干地支相合而成的时间单位,称六十环周法,是计算年、月、日、时变化的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符号来表示年、月、日、时,对掌握一年四季气候和昼夜变化规律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农历(又称夏历、旧历)至今仍沿用干支纪年。天干地支配合阴阳,是根据其排列数序的奇数、偶数属性来决定的,奇数(1、3、5、7、9、11)为阳(阳干、阳支),偶数(2、4、6、8、10、12)为阴(阴干、阴支)。干支相配,阴干合阴支,阳干合阳支。运用子午流注法时,则在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再者,干支计时需配合五行、四季,即甲、乙、寅、卯属木为春,丙、丁、巳、午属火为夏,戊、己、辰、戌、丑、未属土为长夏,庚、辛、申、酉属金为秋,壬、癸、子、亥属水为冬。 运用子午流注法,首先要将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的时间(年、月、日、时)所代表的干支找出,然后逐日按时取穴。在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中,以日、时的干支更为重要。其推算方法,有公式、转盘、指掌、查表推算等方法,根据各人不同的习惯来应用。对于较少接触子午流注法者,以转盘或查表二法为宜。此外,在应用此法取穴处方时,必须掌握时间与时辰的转换。一天有24小时,可用十二地支来代表。一个地支代表一个时辰,24小时则分为12时辰,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表1,表中时间以北京时间为根据)。在推算时间与时辰的对应关系时,必须考虑所处地区经度的差异。

关于子午流注的内容

关于子午流注的内容 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最早见于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理论基础有:《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

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来源:中国武当网) 子午流注针法有两种,一为按天干开穴,又称纳干法,或称日干子午流注;一为按地支开穴,又称纳支法,或称时支子午流注。 (一)时支子午流注(纳子法,取之络) 时支子午流注,也称纳子法,纳支法。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地支时辰,病症之虚实,配合五行生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有两种取穴法:一种是按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各配一经,在这个时辰内,该经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选用。例如,肺经病,每日寅时都可取肺经从中府到少商的任何腧穴针刺治疗。此方简便易行。另一种是根据气血流注到某经的时辰,再结合五俞穴,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纳子法是依据"日周期",用本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气血流注本经的时间,在每日的十二个地支时辰按时开穴。开穴的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在气血流经本经的时辰,本经气血最虚,取母穴用补法,可以扶正补虚,使气血

阴阳气血失衡的能量图及治疗方法---任之堂主人)

阴阳气血失衡的能量图及治疗方法 人体是阴阳的统一,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否则人体就会生病…… 本文将人体阴阳失衡的归纳为下列情况,明白其中的含义,可能对于学习、理解中医很有好处。 第一条: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图解。 说明:正常人,左右阴阳能量相等,阴阳 相互制约;上下能量也相当,也能相互制约。 第二条:单纯肾阳虚能量图 脉象:六脉正常,唯右侧沉细而弱。 病机:肾阳虚衰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阴茎及睾丸发凉,或阴汗时出,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小便清长。 治疗:温补肾阳。 第三条:单纯肾阴虚能量图 脉象:六脉正常,唯左侧沉细而弱。 病机:肾阴虚 临床表现: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 梦;男子阳具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崩漏不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 治疗:滋养肾阴。

第四条:肾阴阳两虚 脉象:左右尺部沉细而弱 病机:肾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 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 治疗:阴阳平补。 第五条:气虚 脉象:右寸细弱 病机:肺气虚 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 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见于咳嗽、 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治疗:阴阳平补。 第六条:血虚 脉象:左寸细弱 病机:心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疗:补养心血。 第七条:气血两虚 脉象:左右寸脉细弱 病机: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面色不华,头晕心悸,气短,形寒

治疗:补气养血。 第八条:心肾阳虚 脉象:左寸沉细、右尺沉弱或滑 病机:心肾阳虚(温运无力,致 血行瘀滞,水湿停)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或唇甲青紫,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西医最常见 的是疲劳综合征。 治疗:温经通脉、温阳利水 第九条:心脾两虚 脉象:左寸细弱、右关细弱 病机: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 治疗: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第十条:肝郁脾虚 脉象:左关郁塞、右关细弱 病机:肝郁脾虚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西医临床上多见于乙肝、浅表性胃炎、更年期综合症…… 治疗:疏肝健脾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_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按照针灸治疗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腧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流六十六穴,又称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其具体方法是: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②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针灸治疗的目时辰与经脉对应关系图枣寅肺、卯大肠的,时天干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且以一个时辰为取穴时间单位,10天轮遍六十六穴的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干法。具体方法是:①取穴原则。阳日(日天干属阳),阳时(日天干属

阳)取阳经穴;阴日(日天干属阴),阴时(日天干属阴)取阴经穴。 ②合日互用。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互为合日,在合日间可以互相应用相应时辰的开穴。为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我曾数次赴北京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典高级针刺手法,行针时,结合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融入运气学说和纳甲纳子法,可提高临床疗效。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感到子午流注针法有其局限性,如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 不能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通过阅读调气、导引、丹道诸书,我认为针法与道家丹功有许多相通之处,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实际的修炼和手法操作,可使针法与练功相得益彰,练功 可以提高针刺水平,针法可以打通周天。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原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 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不足之功效。修炼小周天的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

纳甲法 1.按时开穴法: 首先必须将患者来诊的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十二经脉流注和五输穴的相生顺序开穴。如甲日胆经主气,在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甲戌的下一个时辰是乙亥,为阴时,阳日逢阴时则闭,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丙子,属阳,阳日遇阳时则有穴可开,按经穴相生的顺序,胆属木,木能生火,小肠属火,故应用开小肠经穴,窍阴属金,金能生水,小肠经的水穴是前谷,故丙子时当开前谷;丙子时后是丁丑时,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戊寅时,属阳,本着经生经、穴生穴的规律,应开胃经的俞穴陷谷,根据返本还原的规律,同时要开胆经的原穴丘墟;再下一个时辰是已卯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庚辰,属阳,按经穴相生,应开大肠经阳溪穴;下一个时辰是辛巳,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壬午,属阳,按经穴相生,当开膀胱经委中,再下一个时辰是癸未,属阴,无穴可开;最后一个阳时是甲申,甲日两见甲叫日千重见,因为天干10个,经脉12条,十天干不够配十二经,所以必须反复重见,即甲日重见甲,乙日重见乙……。五输穴依次开完后,重见如何开穴?甲申如何开穴?这就要根据阳经气纳三焦,阴经血归包络和阳经纳穴他生我,阴经纳穴我生他的规律来开穴。凡是阳干重见必是纳入三焦而开三焦经穴;阴干重见必定纳入心包络而开心包经穴。根据阳经纳穴他生我的原则,甲申时应开三焦经的水穴液门。 为了便于临床运用,前贤拟定了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将纳甲法按时开穴全部列出,现录于下。 1.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荣, 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恍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2.忆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3.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法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4.丁日未时心少冲,已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5.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

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 按照针灸治疗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腧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流六十六穴,又称一日取六十六穴法。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其具体方法是: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②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针灸治疗的目时辰与经脉对应关系图枣寅肺、卯大肠的,时天干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且以一个时辰为取穴时间单位,10天轮遍六十六穴的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干法。具体方法是:①取穴原则。阳日(日天干属阳),阳时(日天干属阳)取阳经穴;阴日(日天干属阴),阴时(日天干属阴)取

阴经穴。②合日互用。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互为合日,在合日间可以互相应用相应时辰的开穴。为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我曾数次赴北京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典高级针刺手法,行针时,结合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融入运气学说和纳甲纳子法,可提高临床疗效。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感到子午流注针法有其局限性,如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不能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通过阅读调气、导引、丹道诸书,我认为针法与道家丹功有许多相通之处,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实际的修炼和手法操作,可使针法与练功相得益彰,练功可以提高针刺水平,针法可以打通周天。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原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不足之功效。修炼小周天的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运火候使其升降运转。止即河车运转到一定程度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炼、止4个过程,配以时间、针灸手法,

阴阳气血

阴阳气血 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 亦属热,所以称“阴虚则热”,、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阴虚证也叫虚热证,阳虚证也叫虚寒证,前面已详述。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当阴阳虚日久,或久病,会耗伤肾阴肾阳而致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之证,即真阴不足、真阳不足。 (一)真阴不足 【临床表现】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发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见头晕、眼花、腰腿酸软无力,骨蒸;耳失肾阴濡养则耳鸣如蝉,肾主生殖,虚热内扰精室,故发梦遗精。 (二)真阳不足(肾阳不足) 【临床表现】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阳萎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主纳气、主水的功能失常,则喘咳身肿,腹大胫肿。肾主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宫冷不孕;肾虚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则五更泄泻。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 (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非补给换肺部疾患如咳嗽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作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重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总重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于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 1. 侧重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原则 这一点实际上是对于整体机能的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杼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

子午流注(针法)详细讲解

第一节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 一、子午流注的涵义 [子午] 原是对立的名词,用以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春秋、寒暑、日月、夜半与日中两时辰等的表示相对关系的符号。如“子午面”,“子午线”,“子午道”,“子时午时”。[子午的意义] 1.子午代表阴阳:是阴阳的总称。子阴午阳,子午是阴阳的起点与分界线。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 2. 子午代表时间:一天之中,子为夜半(23~1点),午为日中(11~13点)。 [如图] ?/P> 一年之中,子为农历11月(冬至为十一月),午为农历5月(夏至为五月)。 3. 子午代表气候寒热:子时寒,午时热。 4. 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均以子午为推算的开始。 5. 子午代表人体气血流行的阴阳盛衰。[如图] [流注] 流指水流,注指注输、灌注。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作喻,说明人体气血就象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如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通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所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子午流注] 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它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人体气血循行,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气血流注开穴的时间,谓之逢时),过时为阖(某穴开时已过,谓之过时,则穴闭),定时开穴,补虚泻实,把握时机,调和阴阳而治病。[如图]

[子午流注针法] 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古典针刺取穴方法。中心内容:择时——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选穴——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 二、子午流注的起源和发展 子午流注针法历史悠久 1. 萌芽于秦、汉子午流注的起源,是以《内经》“天人相应”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说明人应自然。“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说明人与自然一样,有其“气交”规律。“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即是自然自身的规律。“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指针刺遵守自然界环境、人体环境变化。 2. 产生于宋代干支学说盛行,子午流注由理论趋向临床实践。 3. 发展于金、元、明在前代成熟和基础上,进而对针法运用和机制作了赋予新意的论述。 第二节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子午流注养子开穴法

xx注养子开穴法 xx注养子开穴法基本开穴方法 子午流注针法在应用时有三种基本开穴方法,若按天干来开穴为纳甲法(纳干法),若按地支开穴为纳子法(纳支法),还有一种就是养子时刻开穴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纳甲法 1.按时开穴法: 首先必须将患者来诊的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十二经脉流注和五输穴的相生顺序开穴。如甲日胆经主气,在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甲戌的下一个时辰是乙亥,为阴时,阳日逢阴时则闭,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丙子,属阳,阳日遇阳时则有穴可开,按经穴相生的顺序,胆属木,木能生火,小肠属火,故应用开小肠经穴,窍阴属金,金能生水,小肠经的水穴是前谷,故丙子时当开前谷;丙子时后是丁丑时,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戊寅时,属阳,本着经生经、穴生穴的规律,应开胃经的俞穴陷谷,根据返本还原的规律,同时要开胆经的原穴丘墟;再下一个时辰是已卯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庚辰,属阳,按经穴相生,应开大肠经阳溪穴;下一个时辰是辛巳,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壬午,属阳,按经穴相生,当开膀胱经委中,再下一个时辰是癸未,属阴,无穴可开;最后一个阳时是甲申,甲日两见甲叫日千重见,因为天干10个,经脉12条,十天干不够配十二经,所以必须反复重见,即甲日重见甲,乙日重见乙……。五输穴依次开完后,重见如何开穴?甲申如何开穴?这就要根据阳经气纳三焦,阴经血归包络和阳经纳穴他生我,阴经纳穴我生他的规律来开穴。凡是阳干重见必是纳入三焦而开三焦经穴;阴干重见必定纳入心包络而开心包经穴。根据阳经纳穴他生我的原则,甲申时应开三焦经的水穴液门。 为了便于临床运用,前贤拟定了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将纳甲法按时开穴全部列出,现录于下。 1.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荣,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恍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气血阴阳

一、体虚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 1、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气虚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 忌食或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2、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血虚忌食物品:荸荠、大蒜; 相应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 忌食或少食: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阴虚忌食物品:胡椒、肉桂; 忌食或少食:狗肉(脑血管患者禁食)、羊肉(肝炎患者禁食)、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姜、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 相应膳食:金盆富贵豆腐;怀膳小捆肉;怀菊大枣银耳羹;甲鱼怀牛膝汤;农夫烤鱼;怀膳一品肘;金盆富贵豆腐;怀山煨土鸡;参药煨乳鸽;何首乌煨猪肝;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阳虚忌食物品:鸭肉、兔肉、獭肉(水狗肉)、甜瓜; 忌食或少食:鸭血、鸭蛋、阿胶、牛奶、酸奶、甲鱼、螃蟹、田螺、螺蛳、蚌肉、蚬肉、柿子、柿饼、柚子、柑、香蕉、无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萝卜、丝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落葵、莼菜、发菜、君达菜、罗汉果、荸荠、菊花脑、薄荷、金银花、菊花、槐花等。 相应膳食:海马怀补鸡;三鞭怀补凹腰汤;韭菜怀补虾;爆炒腰花;长生煨老鸭;

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开穴法:十二经络流注时间 凌晨3:00——5:00 (肺经,服用药物效果好)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容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者,应该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并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应最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早上5:00——7:00(大肠经,吃蔬果排便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于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除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早上7:00——9:00(胃经,一定要吃早餐)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称为“足阳明胃经”。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能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早上:9:00——11:00(脾经,禁食辛辣刺激)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巳时》气血流注于脾脏,称为“足太阴脾经”。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也要很小心。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气血不足,唇暗标志寒入脾经。 中午11:00——13:00(心经,适度午睡佳)午时一小息安神养精气 《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陈旺全提醒:很多人说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以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下午13:00——15:00(小肠经,肠胃要休息)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容易在体内累积。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

论_内经_难经_五行生克配穴法

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种山药,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由此可进一步说明,明代是形成道地药材四大怀药的年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①“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萌生时代几乎相近,说明四大怀药是较早的道地药材。②“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概念都是形成于明代,而发展鼎盛年代在于清朝中晚期。这说明“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形成与药材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必然联系。③从“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形成来看,道地药材具有地域的变更性,如地黄就历经了“咸阳”、“彭城”、“同州”、“怀庆”之地域变迁。因此,优质药材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重其质量,道地产品将不道地。要保证道地药材久享盛名而不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与地理、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关系,不断改进和提高培植加工制作 技术,在提高药品质量上下功夫,使之更有效 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29~1027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下册(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76~1677 3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14、206~207。 4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5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6~826。 7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08。 (收稿日期:1996—12—18) 论《内经》《难经》五行生克配穴法 赵京伟 杨素琴 王中元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0;河南省修武县人民医院,河南454350) 主题词 《内经》 《难经》 五行生克 选穴 对针灸处方配穴,前人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纵观历代学者的经验,总不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然而, 真正达到处方配穴之优化,就必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辨证详明,诊断准确,结合腧穴功能、特性,严密组织,有方有法,灵活多变,起到针到病除之目的。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有关资料,就针灸处方配穴,略陈管见。 1 针灸处方配穴三注意 1.1 辨证详明,忌虚虚实实 针灸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针灸能疏通经络,调和气 血,补虚泻实,使阴平阳秘,属非特异性刺激疗法。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按照五行生克的母子补泻法辨证论治,严密取穴配穴。如《难经·八十一难》曰:“假令 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说明肝实而肺虚者应补金,因为金旺能生水,水能生木,木得水滋涵则刚硬者变为柔顺;另外,金能克木,肺气充沛则肝逆自降。如果肝实而肺虚之病,但知泻肝而不知补肺,徒劳无功。如肺实而肝虚微少气,应补肝。“少气”是 · 4·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7年 第12卷 第3期 DOI:10.16368/j.i ssn.1674-8999.1997.03.002

子午流注时间与穴位

中医之子午流注时间与穴位的关系+子午 流注与养生用药 2017-01-11 鹤舞金沙2...转自人和健康lian 修改 微信分享: 中医之子午流注时间与穴位的关系 一、子午流注的含义: 子午: 子午是对立的两个词,古人曾用它表示水火、南北等。它是代表阴阳对立的两个名词。同时子午又是时间的两个极点,表示相对关系。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萌于子”,“子”就是“籽”的意思,犹如种子开始萌芽。以自然界来说,子象征着地下初阳渐生,生物的育芽已经开始萌动。相反,“午”恰与“子”相对。据《运气论奥》所载,它是“长也”“大也”,意思是一岁之中,五月建午,此时禾苗丰满盛壮,开花结果。这就是子午的本意。

中医认为:“子午”有以下含义: 1、子午代表十二个地支,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时,人们常把子午二字看作是代表十二地支的全数,古人计时,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十二地支作为代表符号,十二地支代表一昼夜,子午是第一数和第七数。如一日之中,子为夜半,为23时至凌晨1时;午为午中。就一年而言,子为冬至,午为夏至,对气候而言,子时热,午时寒。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古人用地支配合天干来记述年、月、日、时,所以子午也就成了一种记事符号。“干支”相配,如今日为甲子日,明日即为乙丑日,依次类推。紫金山天文台新编《万年历》(修订本),可以查明一

百年内的年月日“干支”。 2、子午流注代表阴阳。子代表阳生、午代表阴生。它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平衡圆道的运动规律。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意思是白天阳气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黑夜阴气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机体通过阴阳消长的不断平衡,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3、子午代表人体气血流行规律。 子午与五脏六腑相配: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胧、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天干与五脏六腑相配: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1 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

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2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