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内科学--黄疸

中医内科学--黄疸

中医内科学--黄疸
中医内科学--黄疸

第一节黄疸

【概述】

一、定义:黄疸是指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导致湿热困阻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二、沿革:(1)《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

(2)《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

重要方剂。

(3)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

(4)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本证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湿热疫毒;

2、内伤饮食、劳倦:(1)过食酒肉甘肥或饮食不洁

(2)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后伤脾

3、病后继发(胁痛,积聚或其他疾病后)。

二、病机

1、基本病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

2、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血瘀;(关键是湿邪为患)

3、病位:脾胃肝胆;

4、病理表现:(1)湿热(阳黄/急黄)

(2)寒湿(阴黄)

5、病理演变:①湿热蕴结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发为急黄;

②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

③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

【诊查要点】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1、辨阳黄与阴黄;2辨阳黄之湿热轻重。)。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和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

二、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

三、证治分类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

2.湿重于热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薏苡仁、黄芩、连翘。

3.胆腑郁热证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

4.疫毒炽盛证(急黄)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减。

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附子、白术、干姜、茯苓、泽泻、猪苓。

2.脾虚湿滞证

主症:面目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茵陈、茯苓。

(三)黄疸后期

1.湿热留恋证

主症: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舌苔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以除余邪。

代表方:茵陈四苓散加减

常用药:茵陈、黄芩、黄柏、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苏梗、陈皮。

2.肝脾不调证

症状: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佳,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细弦。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山楂、麦芽。

3.气滞血瘀证

症状: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当归,赤芍、丹参、白术、莪术。并服鳖甲煎丸。

【方歌速记】

黄疸应分阴阳后,热重于湿茵陈先,

湿重茵五甘消毒,胆腑郁热大柴胡,

疫毒急黄犀角散,脾虚湿滞黄芪建,

寒湿茵陈术附汤,肝脾柴疏归六丸,

湿热留恋茵陈四,滞瘀逍遥鳖甲煎。

中医内科学资料—黄疸

中医内科学——黄疸 细目一:概述 一、黄疸的概念及源流 1.黄疸的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2.黄疸的源流 《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又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二、黄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证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黄疸的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外因:外感湿热、疫毒。 二、黄疸的病机及转化 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湿热交蒸,发为阳黄;寒湿瘀滞,发为阴黄。病理因索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病理演变:湿热蕴结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发为急黄;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黄疸的诊断要点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黄疸的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痉证:是指经脉失养或热盛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急黄:湿热挟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而迅速发黄如金,壮热烦渴,神昏烦躁,设置红绛

中医内科学--黄疸

第一节黄疸 【概述】 一、定义:黄疸是指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导致湿热困阻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二、沿革:(1)《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 (2)《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 重要方剂。 (3)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 (4)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本证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湿热疫毒; 2、内伤饮食、劳倦:(1)过食酒肉甘肥或饮食不洁 (2)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后伤脾 3、病后继发(胁痛,积聚或其他疾病后)。 二、病机 1、基本病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 2、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血瘀;(关键是湿邪为患) 3、病位:脾胃肝胆; 4、病理表现:(1)湿热(阳黄/急黄) (2)寒湿(阴黄) 5、病理演变:①湿热蕴结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发为急黄; ②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 ③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 【诊查要点】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1、辨阳黄与阴黄;2辨阳黄之湿热轻重。)。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和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 二、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 三、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黄疸、积聚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黄疸、积聚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姜某,男,29岁。平素身体壮实,3天前出现纳食不佳,厌食油腻,形疲乏力,发热口渴,随后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腹部胀满,口苦,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此时最佳治疗的方剂是 A.茵陈蒿汤 B.茵陈五苓散 C.茵陈术附汤 D.甘露消毒丹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2题: 哪一本书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A.《圣济总录》 B.《景岳全书》 C.《卫生宝鉴》 D.《金匮要略》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3题: 黄疸与萎黄的区别在于 A.身黄 B.苔黄 C.以上都不是 D.目黄 E.尿黄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金匮要略》对黄疸的预后提示,黄疸之病,当以多少日为期 A.十五日 B.八日 C.七日 D.十日 E.十八日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5题: 茵陈术附汤是哪一部医籍中创制的方剂 A.《金匮要略》 B.《圣济总录》 C.《卫生宝鉴》 D.《景岳全书》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6题: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急黄的主症 A.神昏谵语 B.突然高热 C.舌质淡,苔白腻 D.衄血,大便黑,小便短赤 E.黄疸迅速加深第九章中医内科学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患者身、目黄色,鲜明如橘皮,发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欲吐,小便短少,色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治疗应首选 A.茵陈五苓散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C.茵陈蒿汤 D.茵陈术附汤 E.大柴胡汤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详细).doc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一、【肺系病证】 1.1 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1.2 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外感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加减泻白散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1.3 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寒(冷) 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缓解期 肺肾两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 合金水六君煎

1.4 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痰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痰平喘 二陈汤 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合蛤蚧粉 1.5 肺胀–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痰浊壅肺化痰降逆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 , 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1.6 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中医内科学(黄疸)模拟试卷5

中医内科学(黄疸)模拟试卷5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治疗湿热黄疸热重于湿的主方是 (分数:2.00) A.大柴胡汤 B.五苓散 C.茵陈蒿汤√ D.甘露消毒丹 E.小柴胡汤 解析: 2.属胆腑郁热证所致的黄疸宜选用 (分数:2.00) A.大柴胡汤√ B.龙胆泻肝汤 C.小柴胡汤 D.茵陈五苓散 E.甘露消毒丹 解析: 3.胆腑郁热型黄疸,治疗宜选用 (分数:2.00) A.至宝丹 B.安宫牛黄丸 C.大柴胡汤√ D.犀角散 E.藿香正气散 解析: 4.茵陈术附汤是黄疸的哪个证型的代表方剂 (分数:2.00) A.热重于湿证 B.脾虚湿滞证 C.寒湿困遏证√ D.胆腑郁热证 E.湿重于热证 解析: 5.脾虚湿滞所致的阴黄,宜选用 (分数:2.00) A.六君子汤 B.补中益气汤 C.归脾汤 D.右归丸 E.黄芪建中汤√ 解析: 6.黄疸消退后,病体仍有气滞血瘀者,宜选用逍遥散合 (分数:2.00) A.

B.鳖甲煎丸√ C.血府逐瘀汤 D.身痛逐瘀汤 E.复元活血汤 解析: 7.黄疸消退后仍有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食少口苦,小便黄,苔腻者,宜选用 (分数:2.00) A.逍遥散 B.柴胡疏肝散 C.茵陈术附汤 D.茵陈四苓散√ E.六君子汤 解析: 8.对黄疸有传染性的患者,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 (分数:2.00) A.15~30天 B.20~30天 C.30~45天√ D.40~60天 E.60~90天 解析: 9.阳黄,若患者体质差,病邪重,黄疸日益加深,迅速出现热毒炽盛症状而转为 (分数:2.00) A.阴黄 B.急黄√ C.积聚 D.鼓胀 E.阳气衰竭 解析: 10.治疗阴黄脾虚湿滞证的代表方剂是 (分数:2.00) A.人参养营汤√ B.茵陈四苓散 C.黄芪建中汤 D.柴胡疏肝散 E.茵陈术附汤 解析: 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急黄的主证 (分数:2.00) A.神昏谵语 B.突然高热 C.舌质淡,苔白腻√ D.衄血,大便黑,小便短赤 E.黄疸迅速加深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3,分数:6.00) 12.患者,男,57岁。既往有胆石症的病史。昨晚酒后突发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脘胁胀痛,胸闷心烦,口苦口干,发热,身重倦怠,大便秘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其证型是 (分数:2.0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黄疸-8页文档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黄疸 细目一:概述 一、黄疸的概念及源流 1.黄疸的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2.黄疸的源流 《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又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二、黄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证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黄疸的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外因:外感湿热、疫毒。 二、黄疸的病机及转化 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湿热交蒸,发为阳黄;寒湿瘀滞,发为阴黄。病理因索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病理演变:湿热蕴结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发为急黄;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黄疸的诊断要点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