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代计量管理知识要点

现代计量管理知识要点

现代计量管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计量概述

1、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可靠的活动。

2、国际上趋向于把计量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3类。

3、计量的特点概括地说,可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4个方面。

4、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第二章计量管理基础

1、计量法共6章,35条主要内容有:

(1)立法的宗旨;(2)立法的原则;(3)适用范围;(4)法定计量单位;(5)计量基准;(6)计量标准;(7)计量检定;(8)国家检定系统表和计量检定规程;(9)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10)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1)计量纠纷的处理;(12)违反计量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3)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计量工作。

2、我国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单位和由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法定计量单位。

3、国家计量基准是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

4、计量检定包括: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

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范围有:

(1)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2)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3)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列入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计量检定工作应当按照经济合理、就地就近的原则,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实行“定点、定周期检定”。

5、我国计量法同国际上的一些国家的计量法相比较有三个方面特点:

(1)实行统一立法,区别管理的原则。

(2)加强工业计量的法律调整。

(3)适应改革需要的放权、授权。

6、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对全国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7、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根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行使职责5条。计量授权的原则是:统筹规划、经济合理、就地就近、方便生产、利于管理。

8、处理计量纠纷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仲裁检定,二是计量调解。

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被授权单位应当遵守4条规定。

10、《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商品量计量违法行为处罚规定》构成了我国完整的商品量计量监督体系。

第三章法定计量单位

1、我国计量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制度。法定计量单位是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2、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内容包括5个方面。

3、国际单位制(SI)单位的构成:

(1)7个基本单位;(2)21个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3)组合形式的导出单位;(4)SI单位的倍数单位。

4、量是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而量值为数值与计量单位的乘积。

第四章计量技术简介

基本了解几何量、温度、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电离辐射、声学和化学等计量(十大类)内容。

第五章计量器具

1、计量器具是指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特征表现为:用于测量;能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本身是一种计量技术装置。

2、计量器具按结构特点分类可分为:实物量具,计量仪器和计量物质(如标准物质)。按技术

3、计量基准器具作为统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测量标准。

4、有关计量器具的特性的名词解释

第六章量值传递与溯源

1、量值传递是指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检定(或传递方式)传递给下一等级的计量标准,并依次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计量的量值准确一致。

2、量值(溯源性)是指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计量标准或国际计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3、量值传递和溯源方式:实物标准逐级传递;发放标准物质;发布标准数据;发播标准信号以及计量保证方案。

4、国家溯源等级图内容包括:

(1)测量设备或基准,标准的名称;

(2)测量范围;

(3)准确度等级、测量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

(4)比较方法或手段。

5、计量标准器具简称计量标准,是指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用于检定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6、计量标准考核的内容和要求共6条

第七章计量检定与校准

1、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2、1987年国家计量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有12大类》。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中规定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工作计量具55项111种属强制检定范围,1999年增补了4项5种,2001年又增加了2项2种,去除汽车里程表1项1种,合计60项117种。

3、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检定系统表进行(第六章)。检定的依据是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

4、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5、检定与校准的比较:(1)性质不同;(2)对象不同;(3)目的不同;(4)依据不同;(5)结果不同。

6、按检定的目的和性质分类:首次检定、后续检定、使用中检验、周期检定及仲裁检定。

7、我国实行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的范围是:

(1)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

(2)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

(3)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4个方面,并列入《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前共有60项117种。

(4)用于行政执法监督用的工作计量器具。

8、计量检定人员,检定人员的条件及要求:

计量检定人员是指经考核合格,持有计量检定证件,从事计量检定工作的人员。

(1)具有中专(高中)或相当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序;

(2)能熟练地掌握所从事检定项目的操作技能。

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有关计量的法律,法规和规程,熟悉检定系统,检定规程,同时必须按这些法律法规办事。

9、计量检定人员具有以下职责:

(1)正确使用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

(2)执行计量检定的原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

(3)保证计量检定的原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

(4)承办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委托的有关任务。

10、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技术机构,“计量检定人员出具的检定数据,用于量值传递、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裁决计量纠纷和实施计量监督,具有法律效力。”

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伪造检定数据;

(2)出具错误数据造成损失的;

(3)违反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计量检定的;

(4)使用未经考核合格的计量标准开展检定的;

(5)未取得计量检定证件执行检定的。

12、检定人员的考核:

(1)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计量检定人员必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取得证件,方可从事检定。

(2)被授权单位执行强制检定和法律定的其他检定、测试任务的计量检定人员,由授权单位组织考核,特殊需要,也可以在受授权单位监督下,委托有关主管部门考核。

(3)无主管单位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

13、检定周期制定的依据:

(1)计量器具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

(2)使用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

(3)使用频繁程度;

(4)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

(5)配备位置的重要性;

(6)影响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和长期稳定因素,依据计量器具历次周检的合格情况,考虑是否缩短或延长检定周期。

14、检定原始记录的信息应包含有足够的信息(12项内容)。

15、检定印、证种类:

检定证书;不合格通知书;检定印证;检定合格证;注销印。其他印证有:校准证书/报告,检测证书/报告,测试证书/报告。

16、检定证书的信息:

(1)名称;(2)检测单位;(3)被检测单位(或用户);(4)受检产品(名称、型号及规格、准确度);(5)检定环境条件;(6)检测结果;(7)检定日期、签发日期、有效日期;(8)检定及使用事项。

17、《检定证书》或《不合格通知书》必须字迹清楚、数据无误,有检定、核验、主管人员签字,并加盖检定单位印。检定合格印应清晰完整。残缺、磨损的检定合格印应立即停止使用。

18、计量校准实施受控的条件:

(1)使用符合要求的测量标准或有证标准物质;

(2)应用有效的校准规范;

(3)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

(4)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5)由具备资格和能力的校准人员实施校准。

(6)合适的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方式。

第八章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

1、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组操作(可以是自动地进行的)。

2、绝对误差:所获得结果减被测量的真值。▽=X-X。

误差绝对值:不考虑正负号的误差值。

修正值: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

偏差:某值减去其标称值。即某值与其参考值之差。

3、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之比。

4、引用误差:计量器具的绝对误差与其特定值之比。(计量器具标称范围上、下限之差的模)。

5、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1)器具误差;(2)环境误差;(3)人员误差;(4)方法误差。

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6、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组合测量

8、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偏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区间的半宽度。

9、随机误差:是由很多暂时未能掌握或不便掌握的微小因素所构成,这些因素在测量过程中相互交错,随机变化,以不可预知方式综合影响测量结果。具有单峰性、对称性、抵偿性、有界性。

10、误差计算方法:算术平均值、残余误差、实验标准偏差、算术平均值实验标准偏差、最

小二乘法。

11、实验标准偏差的其他计算方法:最大残差法、最大误差法、极差法。

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分类

(1)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A类评定。

(2)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类评定。

13、测量不确定度结果有效位数的保留

(1)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只需用1-2位数字表达。

第一位非零数字≥3取1位效数字;第一个非零数字<3,取2位有效数字。

(2)最后保留结果与保留的测量不确定度位数对齐,截断修约。

(3)相关系数保留3位有效数字即可。

(4)一般测量结果不确定度采取只进不舍(全进法);有效自由度采取只舍不进(全舍法)。

第九章数据处理:

1、有效位数:从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算起所有有效数字的个数,即为有效数字的位数,简称有效位数。

在有效数字位数中“○”不能随意取舍,否则会改变有效数字的位数,影响其准确度。

2、数值修约规则:

数值修约规则有“1”间隔修约、“2”间隔修约、“5”间隔修约(修约间隔中“○”只起定位作用)。

(1)“1”间隔修约规则:

拟舍弃的数字最左一位数字小于5时则舍去,保留的各位数不变。

拟舍弃的数字最左一位数字大于5时,或是5且后跟有并非全部为○的数字时,则进1,即保留的末位数字加1;

拟舍弃的数字最左一位数字为5而其后无数字或皆为○时,若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奇数(1、3、5、7、9)则进1;为偶数(0、2、4、6、8)则舍去。即“4舍6入,遇5偶数法则”

(2)“2”间隔修约规则是将约数除以2,按“1”间隔规则修约,所得数乘以2则为修约数,按“2”间隔修约结果均为2的整数倍。

(3)“5”间隔修约规则是将拟修约数除以5,按“1”间隔规则修约,所得数乘以5即为修约数。按“5”间隔修约结果末位均为○和5两数。

3、近似运算:

(1)近似数的加减运算

近似数的加减,以小数点后位最少的为准,其余各数均修约成比该数多保留一位,计算结果的小数位数与小数位数最少的那个近似数相同。

(2)近似数的乘除运算:

近似数的乘除,以有效数字最少的为准,其余各数修约成比该数多一个有效数字;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与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相同,而与小数点位置无关。

第七章企业计量常用名词和定义(略详见教材内容)

第十一企业计量管理体系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一、测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

1、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2、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二、计量职责的要求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要求:

3、质量目标的要求: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4、管理评审的要求: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三、资源管理的要求

1、人力资源的要求:

(1)人员的职责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

(2)能力和培训:

确保管理体系中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

(3)测量管理体系涉及的所有人员:计量管理人员、计量技术人员、计量校准、验证人员、测试人员、检验人员,内审员等。

2、信息资源的要求:

(1)程序: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2)软件: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

(3)记录: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要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储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理。

(4)标识: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

3、物资资源的要求

(1)测量设备: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的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

(2)环境: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

4、外部供方的要求: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

四、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的要求:

A、计量确认的实现

1、计量确认的总则: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图),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

2、计量确认间隔: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3、设备调整控制: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

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记录应有足够的信息内容。

B、测量过程的实现

1、测量过程的总则:应对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2、测量过程设计: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过程控制要素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

确认的设备,有效的测量程序,要求的信息资源,要求的环境条件,具备能力的人员,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按规定实施监视。

4、测量过程的记录: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的记录内容。

C、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1、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

2、溯源性: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

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

五、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1、总则: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

2、审核和监视:计量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它适用技术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包括顾客满意,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3、不合格控制:

包括:(1)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

(2)不合格测量过程

(3)不合格测量设备

4、改进: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

(1)纠正措施:当有关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

(2)预防措施: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预防措施应与潜在影响程序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

第十二章计量保证确认

一、计量保证确认要求是参考ISO10012-1标准并结合我国计量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同时考虑到我国中等计量水平企业的实状况而制定的。要求一共有12条,其中总体要求1条:计量管理;过程性要求有8条:计量单位、计量设备、计量检测、储存与管理、量值溯源、计量标准、计量检定和不合格计量设备控制;基础性要求有3条:计量记录,环境条件和计量人员。

二、确认要点:

1、计量管理:计量管理是企业建立并有效运行计量保证体系的关键性要求,它涉及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和责任、权限和相互关系,以及计量文件的制定和实施。

(1)计量方针:结合实际情况规定本企业的计量方针和目标。

(2)计量组织:明确主管领导、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计量文件:计量文件包括计量手册,计量管理程序和计量技术文件三部分(及记录)。

2、计量单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一律使用国家法计量单位。

3、计量设备: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在投产或服务前配备符合预期使用所要求的计量特性(如准确度、稳定性、量程和分辨力等)的计量设备。企业应将计量设备的配备程序编成文件并编制检测能力分析表。包括:设计/开发计量设备、工艺控制计量设备、终端产品检测设备、经营管理(含经营、能源、安全、环保)等方面检测设备。

4、计量检测:企业应制定检测管理程序并根据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的需要,开展计量检测工作。计量检测必须按文件化的程序进行,检测结果要有记录。包括:设计/开发中的计量检测、工艺过程中的检测、终端产品计量检测、经营管理(含经营、能源、安全、环保)等方面计量检测。

5、储存和管理:企业应建立计量设备的采购、运输、验收、储存、发放、管理程序,以防止滥用,误用及损坏。

6、量值溯源:企业应编制完整的量值传递系统图,保证全部计量设备量值能源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7、计量标准: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必须经考核合格后开展检定(校准),企业其他计量标准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方可开展检定(校准)。企业应制订计量标准器的管理程序,标准器的原始记录必须齐全。

8、计量检定(校准):

设备的检定(校准)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类管理办法应批准后组织实施。

(2)周期检定计划应包括: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的计量设备。并对计量检定(校准)后的设备实行标志管理。

9、不合格计量设备的控制:

(1)企业应制定不合格计量设备的管理程序对任何不合格的计量设备都应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并作出明显的标签或标志。不合格设备应在不合格原因已排除并经再次检定(校准)后才能投入使用。

(2)不合格计量设备是指:已经损坏,过载或操作显示不正常,功能出现可疑,超过了规定的检定(校准)周期、封缄的完整性已被损坏等6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10、计量记录:

(1)企业应制定管理程序以保存足够的记录,证明计量管理的有效运行,计量设备符合规定和要求,计量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2)记录应保留一段时间,用以分析和确定计量工作情况。

11、环境条件:企业制定环境条件的管理程序以保证计量检定(校准)和计量检测的环境条件符合相应的条件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必要时,应对环境条件进行连续控制和记录。

12、计量人员:

(1)企业应制定管理程序并保证所有计量工作具备相应资格,受过培训,有能力接受监督的人员实施。

(2)计量人员包括:计量管理、计量内审、检定(修理),测试、检斤人员等。

第十三章计量合格确认

一、计量合格确认是对企业计量工作符合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计量的最基本要求的认定。因此计量合格确认的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计量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要求。

二、确认要点:

1、计量管理:计量管理是企业计量工作的基础,它涉及法律管理、计量组织,计量制度、计量人员等方面内容。

2、计量单位: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3、计量器具:企业必须按生产工艺文件、产品标准、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环保等需要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计量器具。

4、计量检测:企业必须按生产工艺文件、产品标准、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环保等需要开展相应的计量检测工作,检测结果要有记录。

5、计量检定:

(1)企业应统一编制本企业计量器具的帐册和周期检定计划、实行统一管理、依法执行周期检定。

(2)周期检定期包括: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3)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必须考核合格开展检定。

(4)企业应对检定后的计量器具实行标志管理,标志应有检定日期、有效期、检定单位、检定人员。

第十四章计量体系的建立:

一、计量体系是为实施计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过程、程序和资源。

二、计量体系建立的步骤与要求:

1、计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2、计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3、计量体系运行;

4、计量体系的审核和评审。

三、组织机构的建立:

1、机构形式(框图)包括领导层、职能层、相关层、基础层。

2、机构职能:领导职能、职能部门职能、相关部门职能、有关人员职能。

四、计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体系文件包括:计量管理手册、计量程序文件、计量技术文件,计量记录。

组织结构及职责;计量体系要素的描述;定义;支持性文件附录。

2、计量程序文件:

(1)程序结构和格式:文件编号和标题;目的和适用范围;职责;工作流程;相关文件和术语;报告和记录表格。

每个程序应体现由谁干、什么时间干、什么场合(地点)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怎么干、如何控制?

2、计量保证确认必须复盖的管理程序:14个。

3、相关支持文件: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技术标准或规范。

4、记录:包括管理型记录、技术型检测记录,与计量设备有关的记录三种类型。

5、体系运行的有关要求:

(1)计量设备的配置:

应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用于检定(校准)的,用于检验的,用于测试或试验的。应进行MCP值测量能力或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是否满足要求。

(2)计量人员配置:

检定(校准)人员,调修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审核人员等应具备相应资格,合理配置。

(3)环境条件的保证:

计量工作的温度、湿度、防震、防尘、防腐、防电磁干扰、噪声等环境条件应满足规定要求。

第十五章计量确认

通过系统的独立的审查、对计量活动及有关结果符合有关规范;计量活动中的各项规定得到有效贯彻并满足生产经营对计量的要求。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计量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2)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3)是否满足生产经营对计量的要求。

1、确认步骤:(1)策划和准备;(2)现场审核和审核报告;(3)纠正措施跟踪和证后监督。

2、确认准备:(1)提出确认;(2)受理后确认评审组长及评审员;(3)计量体系文件初审;(4)确认前的访问;(5)审核计划编制;(6)检查表。

3、确认实施:首次会议;(2)现场审核;(3)评审汇总提出不合格报告;(4)计量体系运行状况的判断;(5)末次会议;(6)审核报告。

4、评审结果:(1)无主要不符合项或五项以下(含)次要不符合项时待整改后则通过评审。(2)有一项主要不符合项或六项以上次要不符合项、短期可改的,可推迟通过。不能在短期内整改的则不通过。(3)有两个以上主要及以上主要不符合项时,则计量确认不通过。

5、不合格类型:(1)主要不合格指:a、规范与文件不符;b、系统与区域严重失效;c、造成后果严重。(2)次要不合格指:a、孤立人为错误;b、后果不严重;c、未产生重要影响。(3)观察项:a、证据不足、估计存在问题、提醒注意。b、已发现问题,尚不能构成不合格。C、需要提醒事项。“观察项”报告不属于不合格报告,也不列入最后的评审报告。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126.试将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参数列表。

答:表3标准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参数对照表信息来源半宽度α包含因子kj uB=α/kj技术说明书指标(±Δ)ΔΔ

(b+-b_)

分辨力(δ)δ

δ

127.举例求B类标准不确定度。答:

(1)测量器具的技术指标为±0.5%,计算其B类标准不确定度为:(2)电子天平称量分辨力为1mg,计算其B类标准不确定度为:(3)某功率敏感器校准证书给出校准因子不确定度为

3.0%(k=2),作为工作标准使用时,计算该项B类标准不确定度并用分贝表示:

(4)某电压表的测量范围是10mV~1000V,最大允许误差为±(2×106×读数+10μV),计算测量范围内B类标准不确定度:

当测量值是10mV时,Δ=2×10-6×10mV+10μV+10μVΔ/10mV=10μV/10mV=1×10-3B 类标准不确定度uB=1×10-3/=6×10-4

当测量值是1000V时,Δ=2×10-6×1000V+10μV=2mV

Δ/1000V=2mV/1000V=2×10-6

B类标准不确定度uB=2×10-6/=1×10-6

因此,电压表在测量范围10mV~1000V内,引入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范围是6×10-4~1×10-6。(5)手册给出铜的线膨胀系数a的范围为16.52×10-6/℃至16.92×10-6/℃,计算引入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

a=(b+-b_)/2=(16.92-16.52)×10-6/℃=0.40×10-6/℃

设为均匀分布,则kj=

线膨胀系数a引入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为:uB=0.40×10-6/=0.23×10-6/℃

128.什么是直接测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如何计算?

答:被测量由测量设备直接测得,当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包含N个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且各分量相互独立不相关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按下式计算:

129.试举例计算直接测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

答:例如,用高频电压标准校准某高频电压表,测量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1.5%,高频电压标准的技术指标为±1.0%,若其他影响因素可忽略不计,计算包含因子k为2时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U=2uc=3.2%(k=2)

130.如何对单台仪器完成的测量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答:如果测量由单台仪器完成,一般来说,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至少由测量的重复性(A 类评定)与仪器的技术指标(B类评定)合成。其公式为(这是我们目前在不确定度评定中常用的公式)。

131.什么是间接测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答:间接测量是指:被测量的测量结果是通过测量各输入量后,由函数关系计算得到的。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请参见JJF1059—1999。

132.如何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答:扩展不确定度U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乘以包含因子k得到。其计算公式为U=kuc。133.简述测量不确定度的分类。

134.总结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及相应的公式。答:

表4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有关公式名称符号条件公式标准不确定度u

A类标准不确定度uA重复性测量结果标准偏差

B类标准不确定度uB a置信半宽度k为包含因子uB=a/k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参见JJF1059-1999

扩展不确定度U U=kuc

135.测量不确定度如何用相对形式表示?

答:用不确定度除以测量结果,称之为相对不确定度,这是一个无量纲的量,通常以百分数或10的负数幂表示。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用u(x)/计算(其中x为标称值)。

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用uc(y)/计算(其中y为测得值);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用U/计算(其中y为测得值)。

例如:ucr=2%,ucr=1×10-6;U=0.1%或Ur=0.1%(易混淆时加下脚标r)。

136.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连用时要不要加“±”号?

答: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经过评定,可以定量表示;单纯用数值表示不确定度时,其数值前不加不加±(正负)号,与测量结果连用时要加±(正负)号,同时要指明k值。137.为什么稳定性实验标准偏差值不参加不确定度评定?为什么还要考核?

答:对于新建标准不但要考核测量标准的重复性,同时也要考核其稳定性,证明其所复现的量值稳定可靠,方可申请建立测量标准。已建测量标准应有历年的稳定性考核记录,以证明其计量特性的持续稳定。

对于测量仪器,尤其是测量标准或某些实物量具,稳定性是重要的计量特性之一,示值的稳定性是保证量值准确的基础。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很多,如元器件的老化,零部件磨损以及使用、储存、维护工作不仔细等等。测量仪器进行的周期检定,就是对其稳定性的一种考核。稳定性也是科学合理地确定检定周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我们所建的各项标准应常年进行稳定性考核,并且要有详细的跟踪记录。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一般不考虑标准器具的长期稳定性的性能。测量不确定度的含义是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定量表征,与测量过程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随机因素都有关联,长期稳定性是排除各种随机因素的。所以稳定性和不确定度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所以稳定性不参与不确定度的评定。

138.为什么要编写建标报告?

答:新建测量标准必须要编写建标报告,主要理由是:(1)建标报告是重要的技术文件;

(2)通过编写建标报告,能够全面考核测量标准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完好受控;(3)考核复查测量标准时,建标报告是重要依据。以此来了解和确认是否具备量值传递的技术能力。

139.编写建标报告主要有哪些项目?

答:根据GJB/J2749——1996《建立测量标准技术报告的编写要求》,编写建标报告共有11项内容:(1)测量标准概述:包括测量标准目的、用途、组成、开展的检定项目、检定方法。(2)测量标准性能:应包括主要的技术指标(参数、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等)。

(3)构成测量标准的测量器具及配套设备:应包括允许误差极限或准确度等级,有效期内检定证书。

(4)检定人员:至少两名持证人员,并填写相应的检定参数(项目)。

(5)校准(检定)环境条件:温、湿度均为一年内的变化,且必须符合检定规程要求。(6)测量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略,详见前述。

(7)测量标准重复性:用实验标准偏差计算。无条件的,可委托上级技术机构出数据。(8)测量标准稳定性:稳定性考核时间间隔至少一个月以上。复查时,可采用检定证书数据计算。

无条件的,可委托上级技术机构出具数据。(9)测量标准不确定度的验证:一般采用送检法。标准装置主标准器送上级计量技术机构校准(检定),得到该标准装置给出值y与上级计量技术机构检定值y0的差值y-y0,如小于该标准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U,得到验证合格。(10)结论:根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验证,可开展参数(项目)的检定,符合检定规程JJG—的要求。

(11)附录:包括检定规程、技术说明书等。

140.如何理解建标报告注解中的?

答:“<<”符号是远远小于的意思,至少差3个数量级。数量级用10n幂表示。例如:=10-5,=10-2,与相差3个数量级。

在建标报告B类评定中,有的=10-1,=10-2就看成,k取值为,笔者认为不妥,k应取值为2。

141.为什么一般假设为均匀分布,k取值为?

答:只要测量次数足够多,每个变量影响均较小时,被测量的随机变化应服从正态分布。但在缺乏任何其他信息情况下,一般假设均匀分布。现将均匀分布时置信水平与包含因子k的关系列入表5:

表5均匀分布时置信水平与包含因子k

P(%)k51.741951.65991.711001.73()

从表5中可以看出置信水平为100%时对应的包含因子k为,B类评定中除以所得的标准不确定度为最小。所以在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中估计包含因子k=是有道理的。

142.在B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中,要不要将上级标准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作为一个分量?答:只要上级标准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被检测量器具最大允许误差极限的1/3~1/10,此时上级标准装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已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所以在评定中可以不把上级标准引入的不确定度作为一个分量。在建标报告中这一项可不参加评定。

143.在B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中,读数误差要不要算作一个分量进行评定?

答:在误差评定时,读数误差算作一个分量加以评定,但在不确定度评定中,读数误差已包含在测量重复性中,已在A类标准不确定度中评定过了,所以无需在B类中单独提出来评定,否则就有重复评定之嫌。在建标报告中读数误差可以考虑不参加评定。

144.在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中,为什么通常以独立观测列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标准不确定度即答:通过贝塞尔公式计算出的实验标准偏差s(x)为单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n为测量次数,n>1所以<,即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比单次测量标准偏差小。

145.什么是有效数字?答:有效数字是计量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对规范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什么叫有效数字?我们通常规定“近似值误差限的绝对值不超过末位的单位量值的一半”,则该量值的从其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位数的全部数字称为有效数字。

例如:3.1415意味着误差限为±0.00005。值得注意的是左边起第一位非零数字左边的0不是有效数字,非零数字中间和右边的0是有效数字。如3.8600为五位有效数字,0.0038为两位有效数字,1002为四位有效数字。

146.如何进行数据修约?

答:拟舍弃数字最左边一位小于5时,舍弃;大于5时(包括等于5而后边尚有非零的数),进一,即保留的末位加一;拟舍弃数字最左边一位的数为5,且其后无数字或皆为零时,按所保留的末位为奇数时,则进一,为偶数时,则舍弃。这就是奇进偶不进的修约方法。

例如:1.2623≈1.3;1.15001≈1.2; 1.1500≈1.2;1.0500≈1.0; 1.2365≈1.2;1.2489≈1.2;

为了安全保险起见,有时将后边舍去的数字全部进上去。如:1.1111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即:1.1111≈1.2。如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即1.1111≈2这就不允许了。

在进行数据修约时,需要注意只能进行一次性修约,而不能逐次修约。例如,将数据1.327465取到小数点后三位,则为1.327;若逐次修约则有 1.3274651.327461.32751.328。这样修约是错误的,正确值应为:1.327。

147.合成标准不确定度υC和扩展不确定度U为什么一般取1~2位有效数字、答:用贝塞尔公式计算的实验标准偏差是个估计值,它本身还存在概率分布和标准偏差。当测量次数n=9时,s的相对估计标准偏差约为1/4,即为25%。所以一般实验标准偏差s取1~2两位有效数字。不确定度是用标准差来表征的,所以保留1~2两位有效数字。

148.在法定计量单位使用中,常见错误有哪些?答:

(1)单位符号的字母一般用小写体,单位名称来源于人名时其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例如:kPa 不能写成kpa或Kpa;kV不能写成KV或kv。

(2)如果表示的量值为量值的和或差,则应当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于全部数值之后。

例如:t=(20±0.1)℃不能写成t=20±0.1℃。(3)相对量值的表达。

例如:相对湿度应写成55%~65%,而不能写成55~65%。

(4)无量纲的量表示量值时不写单位。可用%代替数字0.01。.例如r=0.8=80%。注意不能用‰代替0.001,可用0.1%表示。

(5)在量值表达时不能在单位符号上附加表示量的特性和测量过程信息的标志。例如:应表达为Vmax=500V,而不应为V=500Vmax。

参考文献

1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司组编.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解释.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3郭勇主编。.医学计量.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现代计量管理知识要点

现代计量管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计量概述 1、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可靠的活动。 2、国际上趋向于把计量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3类。 3、计量的特点概括地说,可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4个方面。 4、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第二章计量管理基础 1、计量法共6章,35条主要内容有: (1)立法的宗旨;(2)立法的原则;(3)适用范围;(4)法定计量单位;(5)计量基准;(6)计量标准;(7)计量检定;(8)国家检定系统表和计量检定规程;(9)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10)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1)计量纠纷的处理;(12)违反计量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3)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计量工作。 2、我国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单位和由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法定计量单位。 3、国家计量基准是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 4、计量检定包括: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 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范围有: (1)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2)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3)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列入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计量检定工作应当按照经济合理、就地就近的原则,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实行“定点、定周期检定”。 5、我国计量法同国际上的一些国家的计量法相比较有三个方面特点: (1)实行统一立法,区别管理的原则。 (2)加强工业计量的法律调整。 (3)适应改革需要的放权、授权。 6、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对全国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7、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根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行使职责5条。计量授权的原则是:统筹规划、经济合理、就地就近、方便生产、利于管理。 8、处理计量纠纷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仲裁检定,二是计量调解。 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被授权单位应当遵守4条规定。 10、《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商品量计量违法行为处罚规定》构成了我国完整的商品量计量监督体系。 第三章法定计量单位 1、我国计量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制度。法定计量单位是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2、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内容包括5个方面。 3、国际单位制(SI)单位的构成: (1)7个基本单位;(2)21个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3)组合形式的导出单位;(4)SI单位的倍数单位。 4、量是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而量值为数值与计量单位的乘积。 第四章计量技术简介 基本了解几何量、温度、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电离辐射、声学和化学等计量(十大类)内容。 第五章计量器具 1、计量器具是指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特征表现为:用于测量;能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本身是一种计量技术装置。 2、计量器具按结构特点分类可分为:实物量具,计量仪器和计量物质(如标准物质)。按技术

计量管理及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座

计量管理与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座 申欢友 一.前言 为了宣传、普及计量管理知识,让现场计量工作者加深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理解,促进珠钢计量贯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特编写本知识讲座。 本讲义内容主要根据有关培训资料编辑而成。考虑到初学入门者的特点,这里主要是对计量和计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测量管理体系结构及原理作概括性解释。其中部分内容是本人学习“计量” 的理解和发挥,供大家参考。 概念是推理的基础和前提,概念名词是人们描述事物现象或特性的标记,尤其对于新知识、新理论、新系统的概念名词有新的含义。如果对概念模糊不清,思维就会发生概念冲突、概念混淆和逻辑推理混乱的现象。所以,我们只能从概念和概念名词开始学习。下面先就计量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1、我们先从汉字本身来解释计、量这两个字的含义。 “量”字有两个读音,①à读去声,作名词,如计量,估量, 度量,这里的“量”是作标准器具或量具解;“计”是计算、 结算的意思,因此,计量的传统含义是用标准器具去测量同类 型的未知量的大小或多少,表示一种活动。②á读上声,作动 词,如测量、丈量,量体温,表示一种测量的动作。 2、现代的计量概念与传统的计量概念已经有很大不同。

从后面的定义可以看到,这时的“量”是代表事物的属性,因此,现代计量是要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这种属性的量值。它用计量单位来定性区别,用测量数据来定量确定。可见,现代计量是包括了传统的计量概念,但又远远大于传统的计量概念。 同时,计量概念是包含测量概念的。 3、要注意区分计量与计数的概念区别。 计量是对某个未知量的状态、大小的测量,而计数是对相同的已知事物的数量计算或统计;如统计出席会议的人数,计算一天(月,年)的出钢炉数或钢水吨数等属于计数范畴。应该说,计数不同于测量和计量,但计量工作包含了“计数”,如计量数据处理等。 4、学习质量管理和计量管理等知识,要注意区分许多名词在不 同场合和位置表示的多重不同含义和一个概念用不同名词表示的相同或相近含义。 如计量单位、基本单位与工作单位中的“单位”含义不同;作名词的“组织”与作动词的“组织”含义不同;计量标准与工作标准中的“标准”含义不同;如“被测量”一般解释为“被测的量”(ià读去声),也可以解释为某参数“被测量”(á读上声)。同时,在计量管理中也有许多表示相同概念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如计量设备、测量设备、计量器具、计量仪器,计量管理、测量管理等。 5、计量的作用问题。 计量是信息数据的主要来源。计量对国家、社会、科学、经济、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1、问:《计量法》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答:《计量法》是国家管理计量工作的基本法,是计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还是个体经营者,包括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如有违反,就是违法行为,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实行行政处罚,严重的违法行为还要追究刑事责任,由司法部门处以刑罚。《计量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最终还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问:什么是检定? 答:计量检定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计量检定应依据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计量检定工作应当符合就地就近、经济合理的原则。计量检定可分为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两种。 3、问:什么是校准? 答:计量校准是量值溯源的一种方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的示值与对应的测量标准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活动。 计量校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计量器具的量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不像检定那样,既有计量技术要求又有法制管理要求。检定的结果要给出计量器具是否合格的结论,并出具检定证书或检定不合格通知书,而校准的结果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上. 4、问:什么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答: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是指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设置或者授权建立并经市场监管部门组织考核合格的计量检定机构。 5、问:什么是法定计量单位? 答: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法定计量单位。 6、问:企业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有什么作用? 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管理风险。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应该达到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测量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的目标。因此管理由于不正确测量结果可能产生的风险是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管理的思想也贯彻于测量管理体系实施的全过程。测量管理体系管理的重点是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管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核心问题是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7、问:什么是计量器具?其特点是什么? 答:在我国,一般来说计量器具是测量仪器的同义语,指“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用于进行测量的装置”。它是用来测量并能得到被测对象确切量值的一种技术工具或装置。为了达到测量的预定要求,测量仪器必须具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计量学特性,特别是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一台可单独使用的测量仪器是一个测量系统。测量仪器可以是指示式测量仪器,也可以是实物量具。 测量仪器的特点是:1、用于测量;2、具有多种形式,可以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 3、测量仪器本身是一种器具或一种技术装置,是一种实物。

计量法律法规与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法律法规与计量基础知识 引言 计量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计量法律法规对于保障计量活动的可信度和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计量法律法规的概念、作用以及与计量基础知识的关联。 计量法律法规的概念 计量法律法规是指为了规范和管理计量活动而制定的法律和法规。计量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计量活动的要求和标准,保障计量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维护计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计量法律法规的作用 保护消费者权益 计量法律法规规定了计量器具的准确度要求和使用范围,保护消费者免受计量器具误差带来的损失。例如,商品的计量单位必须符合法定计量单位标准,以保证消费者能够准确理解产品的数量。 维护公平竞争 计量法律法规对计量器具的检定和使用进行了规范,以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这有助于消除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 促进贸易发展 计量法律法规还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贸易中的计量标准需要符合国际计量组织(BIPM)制定的国际计量标准,以保证贸易双方能够对商品的数量和质量有共同的认识。

计量法律法规与计量基础知识的关联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计量活动的基础,也是计量法律法规与计量基础知识的 重要连接点。计量单位的规定与计量法律法规的制定密切相关。例如,国际计量单位制度规定了国际通用计量单位,而计量法律法规中也会 将这些单位作为法定计量单位进行规范。 计量器具管理 计量器具管理是计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量法律法规的核 心内容之一。计量法律法规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使用和维护等 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依赖于计量基础知识中的计量器具技 术要求和操作方法。

计量管理制度

计量管理制度 1. 概述 计量管理制度是一种通过制定计划、实施、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来确保组织计量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制度。随着各行各业对质量、成本、效率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计量管理制度越来越成为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建立测量标准、确保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等多方面措施,确保了组织各项工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计量管理制度的作用 - 保证产品和过程不受到计量的干扰,以确保了可靠和准确的测试数据。 - 通过定量化的衡量指标,有助于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在推动组织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保障组织的质量标准,确保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达到指定质量要求。 - 保证测试的可信性和可复现性,从而得到稳定的测试结果,保证产品的良好品质。 - 有助于检审人员了解计量设备的合理性,评估已采取的措施的效果,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 有助于防范设备误校和误用、消除误差和偏差、减少人为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计量管理制度的内容 -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计量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可以保证计量设备稳定的性能以及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设备保养、校准、测试等内容。 - 测量标准体系 测量标准体系是制定计量管理的基础。根据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建立测量标准体系。包括确定标准、测量量与单位,确保实验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等。 - 测量过程检验与控制 测量过程检验与控制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步骤。包括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过程的监测与记录、质量分析与评估。 -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与分析包括给出标准的数据处理流程、数据的详细处理,以及基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过程。通过数据分析检验得出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是测试工作的重要保障。 4. 计量管理制度的落实 - 制定计量管理制度,包括确定负责人和工作流程、建立监督体系,并把计量管理制度制定为相关规定文件。 -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准确性。 - 严格执行测量过程检验与控制,确保测试数据的可信性和可重复性。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它是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定量化的方法体系。计量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事物的大小、数量和特征,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一、计量单位 对于某一物理量,计量单位是表示该量大小的标准量。计量单位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原则:唯一性、普遍性、稳定性、精确性等。 国际单位制是现代的计量单位体系,它包括一系列已经确定的标准单位,如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等。与国际单位制相关的其他系统包括公制、英制、美制、厘米-克-秒制等。 二、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误差,导致连续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系统误差通常由于人员操作不当、仪器设计或校准不准确、环境因素或测试样本的变化等原因造成。 随机误差是指由于各种随机原因导致的测量结果的不稳定性。随机误差通常由于仪器精度有限、条件不稳定、测试样本的不同或操作者的技术不同等原因造成。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测量精度、改进测量

仪器、规范测量条件等方式来减少误差。 三、测量精度和分辨率 测量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程度,它可以 通过比较多次测量的结果与真值的差异来确定。测量精度越高,测量误差越小,越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 分辨率是指测量仪器的最小量度,也就是最小可测量的 差异,常用单位为数字化的比特(bit)或字节(byte)。分 辨率越高,表示可测量的精度越高,结果将更加准确。 四、误差处理 误差处理是一种通过各种数学方法来处理数据,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误差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加减法、乘除法、半差法、三分压降法等。其中,半差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减小误差并提高测量精度。 误差处理还包括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是指对 原始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包括数据清洗、修正和转换等。数据分析是指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组、分类、描述和统计,以推断或检验某种假设或理论。 五、量程和灵敏度 量程是指测量仪器能够测量的最大物理量和最小物理量 的范围,它通常以计量单位来表示。在选择量程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测量需求进行选择,以确保测量精度和数据可靠性。 灵敏度是指测量仪器的最小可测量的差异,通常用分辨 率来表示。灵敏度越高,表示仪器能够检测到更小的变化,从而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六、硬件和软件测量 硬件测量是指使用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测量,例如使用 称量器、温度计、压力计等仪器进行物理量的测量。硬件测量

计量工程师知识点总结

计量工程师知识点总结 计量工程师是一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测量、检测、系统集成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计量是现代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基础,计量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下面将从计量工程师的要求、工作内容、知识点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计量工程师的要求 1.专业知识要求 计量工程师需要具备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需要了解国家相关的标准、法规等内容。 2.操作技能要求 计量工程师需要具备使用各种测量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能够进行实际的测量、检测、试验等工作。 3.沟通能力要求 计量工程师需要和相关的科研人员、工程师、管理人员等进行沟通协调,所以需要具备较 强的沟通能力。 4.团队合作能力要求 计量工程师通常需要和团队合作,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5.创新能力要求 计量工程师需要关注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向,具备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解决 方案。 二、计量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1.测量 计量工程师需要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测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电压、功率、温度、湿度、压力等。 2.检测 计量工程师需要进行各种产品的检测,包括原材料的检测、半成品的检测、成品的检测等。 3.试验 计量工程师需要进行各种物理量的试验,包括力学试验、热力学试验、电气特性试验、光 学特性试验等。

4.标定 计量工程师需要对各种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标定,以保证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系统集成 计量工程师需要根据需求设计和集成计量系统,以实现对各种物理量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6.技术支持 计量工程师需要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和故障。 7.质量管理 计量工程师需要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质量控制、质量监测、质量改进等。 8.数据分析 计量工程师需要对测量、检测、试验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效的信息。 三、计量工程师的知识点总结 1.测量仪器 计量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结构、使用方法和标定方法,如示波器、万用表、频谱仪、光谱仪、气体分析仪等。 2.传感器技术 计量工程师需要了解传感器的原理、类型、特性、选择和使用方法,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3.自动控制 计量工程师需要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设计方法和调试方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4.检测技术 计量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产品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如光学检测、电子检测、射线检测、声波检测等。 5.质量管理 计量工程师需要了解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6σ质量管理体系、SPC统计过程控制等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

计量法律法规及综合知识

计量法律法规及综合知识 1. 引言 计量是一门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它关乎日常生活、贸易、 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确保公平交易、 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国都制 定了一系列的计量法律法规,以确保计量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化。本 文将对计量法律法规及综合知识进行介绍和分析。 2. 国内计量法律法规 我国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计量 法实施条例》等。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是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计量法律法规,它确立了计量制度及其管理和监督的基本 原则和要求。《计量法实施条例》则对《计量法》的具体实施细则 进行了规定。 另外,我国计量法律法规还包括《计量单位法》、《计量器具管理 办法》、《国家标准法》等。《计量单位法》规定了我国计量单位 的体系、计量单位的规定和使用、计量单位的缩写等。《计量器具 管理办法》则对计量器具的管理、使

用和检定进行了详细规定。《国家标准法》则规定了我国国家标准 的制定、发布和管理等。 3. 国际计量法律法规 在国际上,计量领域也有一系列的国际计量法律法规。最重要的是《国际计量法》(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SI)。这套法规规定了国际公认的计量单位及其定义,并对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了规范。SI是全球计 量工作的基础和指导,保证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计量结果能够 互相对比和交流。 此外,国际计量组织(BIPM)和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也制定 了一系列与计量有关的法规和指南,包括《国际计量体系》、《国 际计量大会程序规则》、《国际度量标准通用术语和通用符号》等。这些法规和指南确保了国际计量工作的统一、协调和互认,促进了 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 4. 综合知识 除了法律法规外,熟悉计量领域的综合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 知识包括计量单位的分类和换算、计量器具的种类和使用、计量误 差的评定和控制等。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科学、工程、商业 等各个领域。作为衡量和度量事物的方式,计量对于确保质量、公正 交易以及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计量基础知识,包括计量的定义、计量单位、计量误差以及计量器具等内容。 一、计量的定义 计量是通过比较、计算和测量来确定事物量值的过程。它既可以是 定量描述,也可以是定性描述。计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性质、 品质、规格等信息,从而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用来具体表示和量度事物的量值的标准。国际计量单位 制(SI制)是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制度,它包括七个基本单位:米(m,长度单位)、千克(kg,质量单位)、秒(s,时间单位)、安 培(A,电流单位)、开尔文(K,温度单位)、摩尔(mol,物质的 量单位)和坎德拉(cd,发光强度单位)。除了基本单位外,还存在 一系列导出单位,用于衡量其他物理量,例如力的单位牛顿(N)、能 量的单位焦耳(J)等。 三、计量误差

计量误差是指所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在任何计量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误差主要分为系统 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或测量方法本身的固有特性而引起的误差。它可能具有常值偏差或者与测量值大小相关的偏差。系统误差会导致 测量结果整体上偏向某个方向。 随机误差是由于各种无法精确控制的因素引起的误差,它是指在重 复测量中所得结果的随机波动。随机误差是由于人为操作不精确、环 境变化、仪器故障等引起的。 为了减小误差,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 平均值的方法,或者使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方法来进行计量。 四、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是进行计量活动所使用的工具,它们有着各自特定的测量 范围和精度要求。常见的计量器具包括尺子、天平、温度计、血压计等。 在使用计量器具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择合适 的仪器,根据测量需要选用量程和精度适当的计量器具;其次是正确 使用仪器,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来进行测量,不随意调整仪器参数; 最后是保养和校准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和校准,保证其测量精 度和可靠性。 五、总结

质量计量知识培训1

质量计量知识培训1 1. 引言 质量计量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任何希望成为领先者的组织来说,质量计量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质量计量工作的有效进行,组织需要确保其员工拥有足够的质量计量知识。在此文档中,我们将介绍质量计量的主要概念和原则。 2. 什么是质量计量? 质量计量是指测量和评估质量的过程。通过对生产和过程进行测量,我们可以检测出任何偏差和缺陷,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质量计量包括多个方面,例如: •标准化:通过确定标准和规范,确保所有相关方面都采取相同的测量方法。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确定其中的数据波动和偏差。 •技术:通过使用现代技术和设备,进行精确和高质量的测量。 3. 质量计量的重要性 质量计量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质量计量的几个重要方面: 3.1 产品质量 通过质量计量,可以测量产品质量,并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这有助于降低产品缺陷和退货率,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3.2 成本控制 通过精确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控制生产成本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利润率。 3.3 持续改进 质量计量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组织进行持续改进。通过监测各个方面的数据,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它们再次出现。

3.4 竞争优势 拥有有效的质量计量系统可以帮助组织建立良好的声誉,并获得竞争优势。顾客更倾向于购买那些符合标准、高度可靠、安全运行和质量稳定的产品。 4. 质量计量的原则 以下是质量计量的主要原则: 4.1 可靠性 质量计量的方法和设备必须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这意味着它们必须能够提供一致和准确的结果,并保证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4.2 精确性 质量计量必须高度精确,能够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测量结果。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标准化测量流程和使用高质量的设备来实现。 4.3 可重复性 相同的测量方法和设备应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之间产生类似的结果。这样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和数据一致性。 4.4 可追溯性 所有测量结果都应该能够追溯到确定的标准或规范。这样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合法性。 4.5 敏感性 测量方法和设备必须足够敏感,能够检测到最小的变化或偏差。这对于支持持续改进非常重要。 5. 本文档提供了质量计量的主要概念和原则。拥有有效的质量计量系统可以帮助组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并进行持续改进。同时,质量计量必须符合可靠性、精确性、可重复性、可追溯性和敏感性的原则,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计量基本知识

计量基本知识 计量 第一部分计量基本知识:一、计量管理概论: 1、计量的一般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计量发展的历史是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大口然的过程中,通过思维对口然界的各种现象进行大量的比较,这种用比较方法來确定事物“量”的大小的过程,就是早期“测量”的概念。测量既然是一个“比较”过程,必然需要一个比较物作为测量的“标准” °最初作为比较的标准也是任意的,它会因人、因事、因时而改变。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成果有了剩余,开始出现了物物交换,出现了商品和商品流通。商品的流通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经济利益乂使人们在交换中“斤斤计较”,这就要求对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地点,经不同的人的测量结果必须一致,这就是早期的“计量”概念。 计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计量属于测量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为使被测量的单位量值在允许范围内溯源到基本单位的测量。起初的测量方法是原始的,单位是任意的。当商品交换、分配形成社会活动的时候,就需要测量的统一,即在一定的准确度内对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达到其测量结果的一致。为此,就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建立统一的单位制,复现出基准、标准,并以这种基准、标准來检定测量计量器具,保证量值准确可靠,这就出现了“计量”。因此,计量的含义可以理解 1 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它涉及整个测量领域”,或者说“是以单位统一,量值准确一致的测量,它对整个测量领域起指导、监督、保证和仲裁作用。” 计量应包括计量学、计量经济、计量法制、计量组织和计量管理等内容。 2、计量学的分类: 计量学是计量的基础,它是研究测量、保证测量统一和准确的科学。计量学包括的专业很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我国目前大体上按专业分为十大类,即儿何量计量、温度计量、力学计量、电磁学计量、电子计量、时间频率计量、电离辐射计量、光学计量、声学计量、标准物质计量。3、计量工作的特点: (1)统一性:统一性是计量工作的本质特征,它主要反映在横

现代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点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立法的宗旨是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房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维护国家、人名的利益。 2.我国《计量法》规定,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3.我国《计量法》规定,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各种计量基础器具,作为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 4.我国《计量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经上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 5.我国《计量法》规定,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6.我国《计量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7.我国《计量法》规定,处理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国家计量基准器具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的数据为准。 8.我国《计量法》规定,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的,责令停止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9.我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规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会对社会上实施计量监督具有公证作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部门建立的本行政区域内最高等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须向上一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其他等级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 10.我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规定,县级以上人民计量行政部门依法设置的计量检定机构,为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1.我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规定,国家法定计量机 构的计量检定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 政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检定证件。无计量检定 证件的,不得从事计量检定工作。 12.我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 数据的产品质量检定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未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的,不得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13.计量检定机构可以分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和一般 计量检定机构两种。 14.计量强制检定是由县级以上人名政府计量行政部 门指定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 对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实行的定点定期检定。 15.计量检定人员出具的检定数据,用于量值传递、 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裁决计量纠纷和实施计量监督 具有法律效力。 16.计量检定人员有权拒绝任何人员迫使其违法计量 检定规程,或使用未经考核合格的计量标准进行检 定。 17.某量测量值为2000,真值为1997,测测量误差为 3,修正值为-3. 18.某仪表量程0~10,于示值5处计量检得为4.995, 则示值引用误差为0,05%,示值相对误差为0,1%。 19.仪表示值引用误差是仪表示值误差与仪表全量程 值之比。 20.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它又称 测量绝对误差。 21.误差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22.对于相同的被测量,绝对误差可以评定不同的测 量方法的测量精度高低。对于不同的被测量,采用相 对误差来评定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精度高低较好。 23.测量上限为100V的两块电压表A、B经检定A 表的最大示值误差发生在50V处,为2V,B表的最 大值误差发生在70V处,为2,5V,因此A表准确度 高于B表。 问答题; 1.什么叫法定计量单位?这种计量单位具有什么特 点? 答;由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强制使用或允许使用的计 量单位叫做法定计量单位。凡属法定计量单位,在一 个国家里,任何地区、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 应该规定执行。 2.计量检定人员的职责是什么? 答;1,;正确使用计量基础或计量标准并负责维护、 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2.执行计量技术法 规,进行计量检定工作。3.保证计量检定的原始数据 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4.承办政府计量部门委托的 有关任务。 3.当一名计量检定人员应具备哪些业务条件? 答;1.具有中专(高中)或相当于中专(高中)以上 文化程度。2.熟悉计量法律、法规。3.能熟练地掌握 所从事检定项目的操作技能。 4.计量检定人员在检定工作中,有哪些行为构成违 法? 答;1.伪造检定数据的。2.出具错误数据造成损失的; 3.违反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计量检定的; 4.使用未经考 核合格的计量标准开展检定的;5.未取得计量检定证 件执行检定的。 5.省辖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计 量监督员应具备哪些业务条件;? 答;1.具有中专(高中)或相当于中专(高中)以上文 化程度;2.熟悉计量法律、法规;3.具有监督工作范 围内一般的专业知识;4.掌握有关的检定规程,能正 确地检定有关计量器具; 6.aa 7.计量标准的使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经计量检定合格;2.具有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条件;3.具有称职的保存、维护、使用人员;4.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8.计量检定为什么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答;计量检定规程属于计量技术规范,它是进行检定、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判断计量器具是否合格而制定的技术性文件,是计量检定执行人员执行检定任务的重要法定依据;在计量检定中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可以确保测量方法的统一,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一致,使全国的计量器具的量值都能在一定的允差范围内溯源到国家计量基础。

计量知识问答

-- 计量知识问答 一、什么叫计量? 按照JJG1001—1991《通用计量名词及定义》,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 二、计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统一性; 2、准确性; 3、社会性; 4、溯源性; 5、法制性。 三、什么是计量的溯源性? 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量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四、根据工作特性的不同,计量工作可分为哪几个方面? 可分为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和工业计量三个方面。 五、根据专业分类,计量大体上可分为哪十大类? 几何量(或长度)、温度、力学、电磁学、电子(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化学、声学、物理化学(含标准物质)。 六、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及构成* 法定计量单位是指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主要有三部分构成:1.国家单位制单位;2.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3.上述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单位。 七、请简述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单位的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长度米 m 质量千克(公斤)kg

时间秒 s 电流安[培] A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K 物质的量摩[尔] mol 发光强度坎[德拉] cd 八、什么叫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测量仪器)是指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九、什么叫量值传递?* 量值传递是指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或其他方式,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由各级计量标准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的活动。 十、什么叫计量检定? 计量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十一、什么叫校准? 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计量管理办法

计量管理办法 一、引言 计量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产品质量、确保公平交易、推动技术创新的基础。为了规范和提升计量工作水平,制定和实施计量管理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计量基本概念、计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计量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计量基本概念 计量是通过使用计量单位确定量的数值的过程,通过测量或量化的方法获取准确的、可靠的数据。计量包括物理量、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物理量是描述物体、物质特性或现象的属性,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化的量度标准,计量方法是进行计量的具体步骤和流程。 三、计量管理的重要性 1. 保证产品质量 计量对于产品的质量控制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精确测量,可以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和客户需求。 2. 确保公平交易 计量是保证公平交易的基础,它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作为交易依据。只有通过计量,才能实现诚信交易,防止欺诈和不合理定价等问题的发生。

3. 推动技术创新 计量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准确测量,才能积累实验数据和科学规律,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计量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 1. 制定计量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组织编制计量管理制度,明确计量工作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等内容。制度要符合实际情况,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计量管理。 2. 建立计量管理体系 建立符合国际计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计量管理体系,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设立计量标准、建立计量设备管理制度、提供计量技术支持等。 3. 培养计量人才 加强对计量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计量队伍,为计量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4. 加强计量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计量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计量不合格行为。对于违反计量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处理,严惩不贷。 5. 推广应用新技术

质量计量标准化管理知识点

质量/标准/计量管理知识点 (公司首届“精益管理知识竞赛”专用教材) 一、质量管理 1、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ISO 9000标准把质量特性定义为:与要求有关的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特性。 3、产品质量特性包括:性能、寿命、可信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4、服务质量特性一般包括: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六个方面。 5、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6、质量概念涵盖的对象是一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 7、质量环是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概括。 8、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一致的活动。 9、一般可以将现代质量管理分为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0、全过程质量管理强调必须体现两个思想,一是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二是为顾客服务的思想。 11、朱兰三部曲是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12、质量策划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1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 14、质量改进和基本工作程序是PDCA 循环。 15、质量检验的实质是事后把关。 16、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认为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最终的质量状况。 17、菲根鲍姆在1961年首次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8、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主要是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范和标准。 19、我国企业在实践中将全面质量管理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其中“三全”是指全过程、全员、全组织。 20、质量管理八大原则分别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计量基本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计量?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的测量. 广义的理解是指有关测量知识的整个领域.计量在历史上称之为"度量衡〞.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计量已远远超出"度量衡〞的X 围.现有长度、热学、力学、电磁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光学、声学、化学等计量专业,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计量学.计量涉与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试验、国内外贸易、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 二.什么是计量器具?计量器具如何分类?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计量器具广泛应用于生产. 科研.领域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在整个计量立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全国量值的统一,首先反映在计量器具的准确一致上,计量器具不仅是监督管理的主要对象,而且是计量部门提供计量保证的技术基础. 按结构特点分类,计量器具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量具.即用固定形式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如量块、砝码、标准电池、标准电阻、竹木直尺、线纹米尺等;〔2〕计量仪器仪表.即将被测量的量转换成可直接观测的指标值等效信息的计量器具,如压力表、流量计、温度计、电流表、心脑电图仪等;〔3〕计量装置.即为了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须的计量器具和辅助设备的总体组合,如里程计价表检定装置、高频微波功率计校准装置等. 按计量学用途分类,计量器具也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计量基准器具;〔2〕计量标准器具;〔3〕工作计量器具. 三.什么是计量基准器具?计量基准器具简称计量基准,是指用以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量值,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统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通常计量基准分为国家计量基准〔主基准〕、国家副计量基准和工作计量基准三类.国家计量基准是一个国家内量值溯源的终点,也是量值传递的起点,具有最高的计量学特性.国家的计量基准是用以代替国家计量基准的日常使用和验证国家计量基准的变化,一旦国家计量基准损坏,国家副计量基准可用来代替国家计量基准.工作计量基准主要是用以代替国家副计量基准的日常使用.检定计量标准,以避免由于国家副计量基准使用频繁而丧失其应有的计量学特性或遭损坏.计量基准器具的地位,国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货量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各种计量基准器具,作为统一全国最值的最高依据.〞建立计量基准器具的原则,是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统一规划,组织建立.属于基本的、通用的计量基准器具,建立在国家设置的决定计量检定机构;属于专业性强的或者工作条件要求特殊的计量基准器具,可以授权其他部门建立在有关技术机构. 四.什么是计量标准器具?计量标准考核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 计量标准器具简称计量标准,是指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用于检定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包括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计量标准和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 计量标准在量值传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计量基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通过检定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从而确保工作计量器具量值的准确可靠,确保全国测量活

计量管理制度

计量管理制度 计量管理制度「篇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计量工作是公司组织生产、经营、实现企业现代化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搞好计量工作对指导生产,强化企业管理,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安全,提高公司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和其行政法规,特制定本管理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理制度是我公司计量工作的基础规定,在生产、经营及其它管理中,在计量工作上都应按本制度执行。 第二章计量管理的目的 第三条计量工作具有法制性、统一性、准确性、社会性的特点。特别是国家已颁布了计量法,要求企业将计量法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这就需要企业强化计量管理,使计量工作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并且,当企业正当权益受到外界损害时,亦可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四条计量工作涉及企业各部、室、生产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如计量工作不能形成一个以管理、技术、信息组成的闭环计量系统,就无法适应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第五条计量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计量器具给出的数据为依据,可及时向公司领导和决策层提供可靠信息,以达到对本公司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最佳有效控制。

第三章计量工作的任务 第六条宣传、实施、贯彻国家计量法令、法规、方针和政策,参加各种类型计量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计量知识和计量法制观念及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水平。 第七条组织、设计全公司各种计量网络图,制定计量器具配备规则,并付诸实施。统一管理全公司计量标准器具和计量设施。 第八条制定本公司的计量管理办法和计量器具管理目标,制定各计量管理制度,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组建计量管理网络,制定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保证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准确一致。 第九条组建量值的传递系统,开展计量检测,研究完善计量手段,制定计量器具的配备、购置、使用、封存、报废等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组织强检与监督管理,认证计量数据,处理计量纠纷。 第四章计量管理系统的组成 第十一条计量管理委员会是公司的计量管理机构。委员会的负责人由分管计量工作的公司领导担任,成员可由有关部、室领导组成。负责审查公司计量管理制度、计量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协调全公司计量工作。 第十二条制造工程部在公司分管副总经理的领导下,统一归口管理全公司计量工作的执法机构,实施计量技术、行政和法制监督管理。制造工程部下设检定室。 第十三条各部、室必须有一名部长(或主任)分管计量工作,下设一各兼职计量员,报请分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在制造工程部的统管下组成计量管理网,负责日常计量管理工作。 第五章计量管理机构的职责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