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

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

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

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

(1)海绵体建设:

①有效保护现有河湖海绵体:a、划定河湖空间保护范围b、重要区域隔离防护

c、监测监控措施

d、确权划界及敏感区保护

②全面修复受损海绵体:a、重建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b、水系恢复c、修复污染严重水体

③大力构建城市新海绵体:a、点状海绵体扩建:蓄水池b、线状海绵体扩建:河湖水系

C、面状海绵体扩建:绿地及透水地面

(2)排水设施建设:多尺度排水系统构建

①小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常见雨情,源头雨水控制,通过渗、蓄、滞策略排水

②中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城市洪涝标准内雨情,通过中小河道、雨水管道、泵站提标改造、增设行泄通道、调蓄区、蓄涝区等策略,通过常规的雨水管渠系统收集排放。

③大尺度排水系统:针对超常雨情,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50-100年一遇,由隧道、绿地、水系、调蓄水池、道路等组成,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输送极端暴雨径流。

(3)科学调度管理

①调度管理:a、协调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

B、海绵体调度多部门合作

C、通过海绵体实现河道生态补水的机制

②监测预警:a、依托现有相关系统B、完善雨洪涝信息的监测、预警、预报、传输系统

C、编制不同降水情景下的调度预案

9、结束语

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地表自然格局和城市上空的降水规律(雨岛效应),造成水循环过程畸变。传统城市建设重社会经济功能、轻生态涵养功能,在内涝防治上片面强调“外排”,导致内涝和缺水问题交替出现——“遇雨即涝、无雨则旱”。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是要落实“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思想,将内涝水“化整为零、变害为利”,在城市水文单元上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绪论

一、城市生态学概念: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控及演替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规划建设,实现城市生态系统高效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学科

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构成

2、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5、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6、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与管理

三、城市生态血的意义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方法

四、城市生态学研究原则

1、联系性原则(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水桶效应)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2、生态流原则(物质循环物质再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生态位原则

(1)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生产生态位、生活生态位

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①生产生态位: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经济水平(物质、信息生产及流通高水平)、资源丰盛度(水、能源、原材料、土地、基础设施等)

②生活生态位:环境质量、生活水平;自然环境(物理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社会环境(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服务水平等)

整体意义上的生态位、空间各组成部分的生态位

(2)城市生态位的特点

①自然特性:对资源的消耗满足生存

②时空、层次性:生存、发展

③社会性:社会体系,需要协调、合作

城市发展中如何改善城市生态位?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城市各层面生态位不断充实的过程

①依靠科技水平提高,扩充城市资源的容纳量,扩充人类生态位,实现城市发展

②依靠科技水平,提高城市环境的容纳量

③改善各层级的生态位质量,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谋生与发展机会,减轻生态位重叠造成的竞争

④发掘新型经济增长点中的有效生态位,适应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城市各层面生态位不断调控的过程

①合理有效的控制城市人口

②以人为本编制城市规划,重塑城市环境生态位

③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位质量

④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开拓新型生态位

4、动态发展原则演替

5、生态平衡原则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具有时间性和区域性;

资源承载力(土地、水、生物等)、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污染承载力(自净能力大小等)

6、人与自然统一性原则

7、多样性与稳定性(diversity & stability)

①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②土地使用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③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④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⑤生物共生原理:人与自然、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科技、历史与未来、开发与保护(异质共存性)

城市生态系统概述

一、系统的概念

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系统的特点

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

①系统外边界----- 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自然/人为)

②系统内分层现象

2、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各组分的量比关系、空间关系、互作关系

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

4、系统整体的环境适应性:系统+环境=更大的环境

三、系统思想和研究方法

1、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

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

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现这种整

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2、系统研究方法:系统作为一个统一整

体,在系统边界确定后,所有跨越边界进入系统的流动就是系统输入;跨越边界离开系统的流动都是系统的输出

①黑箱理论: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的系统研究思路。

②白箱理论: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的了解,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③灰箱理论: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其余部分则是未知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灰箱研究思路来认识分析系统。

四、生态系统

1、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称生态系统。

2、特点:

①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命存在

②具有一定的地区特点的空间结构

③具有一定的时间变化特征④具有新陈代谢特征

⑤处于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中

⑥各生态系统中都是不同程度的开放系统

3、组分: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的相互关系、作用

4、结构

①生物群落的结构:水平、垂直(地上、地下)、时间

②基本结构:形态结构

5、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五、城市生态系统

1、定义: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物与城市非生物环境之间,城市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的综合体。

2、特点:

①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该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②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倒置、对外部的依赖性)

③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④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

⑤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城市人群

定义: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内从事各种工作,享受城市公共设施的城镇居民。

(一)城市人口规模

1、总=固定人口+流动人口

2、城市人口过密化: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超过合理密度

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

3、中国城市人口过密化的原因之一:城市发展水平低下

所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地域扩大的脱节。

4、城市人口的分布是集群的,但集群间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超集群分布格局)

城市人口分布格局深受城市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规划等要素影响

5、人口城市化:①农村人口大批涌进城市

②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就地转化为具有城市生活方式的人口

(二)城市人口构成

1、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反应人口数量变化的可能性和趋势;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2、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反应城市人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民族、家庭、文化、宗教、职业、经济收入结构等

二、城市生物环境

(一)城市植被(人工植被为主、覆盖率低)

1、植被类型

①自然植被②半自然植被③人工植被

2、植被特点

①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之中

②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③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④城市植被结构单一化⑤城市植被演替偏途化

城市植物的指示作用:根据城市植物区系调查、植物生长状况调查及分布调查,可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预测,反映出城市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

(二)城市动物

1、城市野生动物:把与人类共同(常年或季节)在城市环境而不依赖人类喂养,自己觅食的动物称为城市野生动物(含原地区残存下来的野生动物和从外部迁徙进入城市的野生动物,它们与人类伴生(companion))

护养动物:鸟、猫、狗、供实验用的鼠、猴等

2、特性: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

城市环境的空间、时间异质性对城市野生动物的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相当密切

3、种的数量的改变

如果排除人类圈养的野生动物(动物园里的动物)的话,城市野生动物种的数量与城市中人造物程度成负相关(即城市中人造物程度越高,野生动物种的数量越少)

4、形成城市野生动物特性的原因

①开阔空间丢失、作为食物来源与隐蔽条件的植被遭受破坏、人为捕杀、驱赶以及环境污染和交通噪声

②城市人、社会集团有意识的定向活动或者无意识的盲目活动都会对城市动物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亦可看作城市居民对城市动物的选择结果)

③现代城市中的动物是在自然、人工淘汰和突发变异过程中进行组织和功能自我调节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种的数量的改变、种群数量的改变和分布格局的改变)

5、城市动物与人的关系

①可作为环境质量的评价依据②动物是疾病的携带者

③动物对建筑物、观赏植物以及景观的破坏

(三)城市微生物

三、城市物理环境

(一)城市气候

定义: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城市化之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

对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卫生、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与郊区气候的差异

1、辐射和气温:城市直接辐射和总辐射比郊区少;城市气温比郊区高,形成城市热岛

①热岛效应:

城市气温呈现由中心向外递减、显著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即为城市“热岛效应”

②城市中水面和有植被的地方增温和缓,可以降低热岛强度

水体愈大、愈深,绿地面积愈大,群落层次愈复杂,覆盖度愈高,降温效应愈显著

③城市热岛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A、加重城市空气污染

B、夏季城市高温,易产生城市高温灾害

C、影响市区植被的物候期、无霜期(延长)

④城市的逆温

A、t=0时,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这种气层称为等温气层

t<0时,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这种气层称为逆温层。

B、逆温的形成: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因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⑤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总结

A、人为释放热的增加b、植被少

c、下垫面储热,表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大

d、下垫面复杂,增大了地面反射率

e、温室气体等的排放增大大气逆辐射

⑥防治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

A、消减人为热的释放

B、增加城市的潜热和植物(城市绿化等)

C、减少大气污染

D、增大城市反射率(如建筑物颜色为浅色)

E、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大地面长波射出辐射

2、风和湍流:城市的风速比郊区小,风向不稳;由于热力和动力不稳,城市空气的湍流增多;尤其在城市热岛的作用下,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化对城市风的影响机制

a、摩擦使城市风速减小,但有一临界风速值

b、城市内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街道风

c、城市峡谷效应产生“急流”------飓风效应

d、建筑物的阻碍效应

E、城市风分布不均匀,时大时小,阵性大,风向不定

F、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是由于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气温,热气温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冷空气随之侵入市区构成的空气环流;很容易促使空气中污染物向市区内集聚)

3、蒸散和湿度:城市蒸散量和空气湿度比郊区小

①原因(形成城市干岛)

A、城市地面不保水,干燥、蒸发量小

B、城市植被覆盖面积少,蒸腾量小

C、热岛效应

D、城市风速小,不利于水分蒸发

4、云和雾:城市云,尤其是低云量多;城市雾比郊区多(光化学烟雾)

5、降水:比郊区多,尤其是对流性降水

6、酸雨:富含硫酸、亚硫酸和硝酸的降水,PH值小于5.6(湿沉降)

酸雨效应

a、影响植物生长;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b、地下水酸化,影响供水条件

c、淋溶土壤,使土壤贫瘠

d、腐蚀建筑材料、文物古迹、桥梁等

7、城市空气污染

①大气污染即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②气体污染物:指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等

(二)城市水文及水资源

1、城市水系的基本特征

①地面水系人工化:河流裁弯取直、开辟人工河道、修建水库及其他水利设施

②地下建成排水系统:各种不透水通道、地下下水道排水系统

③不同时期其功能发生变化

2、对水文性质的影响(包括水位、断面、流速、径流系数、洪峰、历时、水质、水温、泥沙等)

①流量增加,流速加大

(降水量增加,雷暴雨增多,降水下渗量、蒸发量小,地表径流量增加)

②径流系数增大(径流系数是指某段时间内径流深与降水量之比,表示降雨量用于形成径流的有效雨量;径流系数大,说明降雨用于蒸发渗漏少)

③洪峰增高,峰现提前,历时缩短(城市水管铺设齐全,汇流速度加快,使得城市地区洪水流量过程线变得尖陡,峰值增大峰值历经时间缩短)

④径流污染负荷增加

3、对地下水的影响

①地下水水位下降,局部水质变差②水量平衡失调

③生态环境恶化

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基破坏、海水倒灌------洪涝灾害-----生态环境恶化

(三)城市土壤及土壤污染

1、自然土壤

表土层(A层):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

心土层(B层):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

底土层(C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

2、城市土壤多样性

①有的被剥去表皮,心土露在外面

②土壤的自然剖面结构被翻动,有的仅仅是土壤物质的堆积

3、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①由于人类践踏或重物积压,土体紧实,团粒结构被破坏;

②土壤结构差,透水性不良,渗水性差,土壤湿度小,容易被侵蚀

③在酸雨的影响下,城市土壤的PH值低;

④有的地方由于尘埃、垃圾和废水污染导致了富营养化和碱化

⑤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混入土壤,使土壤含有较多的人为侵入体以及重金属

四、城市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定义:城市人文环境是指以文化积淀为背景,以物质设施为载体,以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城市社会环境

1、城市人文环境的层次性

①城市人文环境的物质表层②城市人文环境的形式浅层

③城市人文环境的体质中层④城市人文环境的观念深层

2、城市人文环境的整体性

这四个层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的。

表现形式:

①城市社会风气:指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时期中,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们言行方面的某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②城市的生命力(城市每时每刻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类型

人群结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

一、人群结构

1、定义:指城市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征的人群个体数占城市总人群个体数的比例(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

2、分类:自然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反映城市人群数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可能趋势)

社会结构:职业结构、知识结构、民族结构、产业结构

(反映城市人群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特征及其作用)

二、自然结构

1、定义:自然环境结构,是组成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和联系,是描述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

2、组成城市生态环境各部分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投入产出的生产代谢、物质供需和废物处理等,形成一个内在的整体

3、城市自然环境结构

①水平结构、垂直结构;遵从自然结构的节律性;具有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

②人控制着城市的自然环境结构,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靠人的智能、创造力调节和控制(具有人工调节功能)

4、城市的自然环境结构维持着固有的物质流、能量流,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也受控于人,人的活动强烈影响和改变着生态系统的过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5、自然的空间结构

①主廊道:以原生环境为主;连续的山体、河流、林带、城市组团间的隔离防护带、城市外围近郊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等(以原生环境为主)

②次廊道:公路、铁路绿化、防护林带、溪流等构成

③嵌块:公园、游园、水池、广场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综合)

6、城市自然结构变异导致环境问题(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结构变异,导致环境问题)

①城市发展,导致城市自然系统的面积减少,城市人均绿化面积低

②城市自然系统的质量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削弱,环境承载力、自然缓冲能力降低

三、社会结构

(一)国外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分异

1、三个层次(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由这些不同层次的社会地域单位所构建和体现)

①邻里:城市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以面对面的个人交往为基础形成,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②社区: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有基本的设施等

③社会区:一种范围更大的社会均质地域单位;一般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城市社会结构由城市社会分化所形成,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居住条件等方面分化;具体体现在居住区的地域分异。

居住的地域分异格局反映出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特征

四、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的内在因素。

(一)城市经济结构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城市经济结构是组成城市经济系统各要素的组织体系

2、①城市产业结构②城市消费结构

③城市基础结构⑤城市管理组织结构

④城市科技结构,多领域的科学、文化等

⑥城市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的素质、知识水平、技能等

⑦城市所有制结构

(二)城市经济结构的特征

1、整体性与复杂性并存

2、开放性和动态性并存

3、均衡性和非均衡性并存

(三)城市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1、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重工业、高加工度、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信息过程取代工业化过程)

2、技术创新是城市经济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动因、先导和本源:技术集约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本质

3、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商业、贸易、金融、证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

4、信息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结构中新兴主导产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无形的智力投入---信息产业,其覆盖性、增殖性,具备独立产业;传统产业信息化,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和物质生产;(软件产业、知识产权等成为产品结构的主题)

5、城市经济结构“软化”:产品结构软化、硬件产业中产品功用软化、就业结构软化、投资结构软化(一些新型知识型产品涌现)

6、城市经济结构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产业结构的演进,使得经济结构更加专业

(工业生产、贸易中心、交通枢纽、信息中心等)

(四)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结构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经济结构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循环运作,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经济结构合理与否,是决定城市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3、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经济结构按降序三、二、一排列;

4、我国的目标:产业结构升级,以信息产业为主导,跨越重工业阶段,向高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迈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建设

五、空间结构

(一)概念及分类

1、概念:又称地域结构,是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中的特点;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

2、分类:

①从形态上分:平面结构:同心圆式结构、带状分布结构、镶嵌型分布结构

垂直结构:地上、地下

②从功能上分: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垂直分异非常弱化

城市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异主要是人工构筑物的垂直分异,包括地上和地下,主要是人口密集直接促进)

(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1、前工业化时代(18世纪中叶以前):消费性;结构简单、演变缓慢、明显的封闭性;城乡共存、混杂;因地制宜建城;

2、工业化时代:工业性、生产性(经济中心),出现功能分区;普遍为同心圆模式;工业化后期,城市出现郊区化

3、后工业时代:重视自然空间的回归

①城市空间结构呈分散化,多中心城市格局出现

②城市空间结构从传统的圈层式走向网络化(工业化、商业化兼用;办公、居住融合)

③大都市区化趋势:较大的城市将周围地区纳入,与中心城市融合

④区域范围上,出现大都市连绵带

(三)演变趋势

1、建城空间与自然和谐

2、城市绿色空间结构网络化

3、城乡空间关系融合

4、城市空间呈开放和多核心

-----即呈大都市区化态势,可分为4个圈层:核心首位城市、城市组群发育带、城市个体分布带、城市群腹地带

以核心城市为轴心,横向发展,使市区、郊区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四)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1、自然条件:峡谷地带多成带状空间分布、平原地貌多呈现块状空间结构、丘陵地带多呈现组团空间结构(越来越弱)

2、地价:根据供需关系决定地价,支付能力决定空间结构

3、交通:交通便利,地租上升;也是城市郊区化的重要原因

4、城市规划:一种政府通过控制土地使用的变化来优化城市地域结构的工具

政府集体理性约束土地所有者、私人开发商的个体或集体非理性的方式

六、时间结构

1、定义:是指城市自然和人工各组分等随时间改变出现的周期性更替和变化

2、特点:

①城市自然环境的季节外貌特征并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明显

②城市经济活动具有周期性,节日、会议、运动会等

③城市社会、环境、经济随城市规划周期发生明显的改变

3、典型城市的演替规律

①大都市的生态演替

演替过程低水平均衡、圈层状组织结构、相对完整的功能体系、网络化空间支撑

②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演替: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一般遵循:开发---兴盛---萎缩---报废;

—产业效率下降—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后期转型;(转型成功,演变为综合性城市;否则衰落)

③小城镇的生态演替“高速发展---有限扩充--- 优胜劣汰”

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原理

一、食物链结构

(一)自然-人工食物链-----自然的、直接的食与被食关系不明显:人工饲料、加工食品

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高级消费者:人群

一级、二级消费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次级生产者)

(二)完全人工食物链----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二、资源利用链结构

(一)除了食,还有不同层次的高级消费:穿、住、行、使用消费、文化消费

(二)城市食物链结构的变形----- 资源利用链结构

1、核心是人

2、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加工、利用、消费,很少部分废弃物回收,大部分回归自然,难降解;

3、城市资源利用链是由各产业部门或团体完成能量传递任务,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4、越复杂,城市的社会、经济越稳定,城市抗干扰能力越强

5、根据资源利用链原理,在城市区域生态系统发展建设中,可充分利用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并将各级的废物通过食物链转化利用,提高资源转化率和转化效率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1、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所具有的作用

2、最基本的功能:

具体表现为城市的

物质生产、物质循

环、能量流动、价值

转化和信息传递

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指能源在满足城市多种功能过程中在城市生态系统内外的转化、传递、流通和耗散过程

一、城市能源结构

1、来源自然能源:太阳能、风、地热、潮汐能等

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生物能源:沼气、木材、秸秆等

2、利用方式

一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原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等)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能源(次生能源,电力、液化气等)

3、能源结构

(一个国家(城市)的能源结构是反映该国(该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①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②能源的生产结构:从总生产量分析能源结构,即各种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所占的比例

③能源的消费结构:从消费量分析能源结构,即能源的使用途径

二、城市能流途径

1、特点

①能量流动具有明显的单向性

②在能量使用上,城市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在非生物之间交换和传递,反映在人力制造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之中

③在传递方式上,可通过农业部门、采掘部门、能源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传递;

④在能量运行机制上以人工为主

⑤在能量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使城市遭到污染

三、城市节能措施

(一)我国城市能源现状

1、人口占世界22%,人均能源资源<世界平均的一半

2、能源消费大国

3、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耗将大幅增加

5、但能源利用率低下、无节制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三)城市节能措施

1、开展能源审计

2、分布式能源

3、汽车节能

4、建筑节能

5、可再生能源

6、合同能源管理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项资源、产品、货物、人口、资金等在城市各区域、各个系统、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反复作用过程

2、不同规模、性质的城市,其输入、输出的规模、性质、代谢水平不同

工业城市:原料、能源;加工产品

交通港口城市:中转物质

3、输入、输出收支平衡

态平衡

一、城市食物代谢

主要通过食物链实现的

分类:栽培食物链、野生食物链

二、城市水循环

水是城市里流量最大、流速最快的物质

1、混悬物质经沉淀排出----以污泥排出系统溶解在

水中的部分有机物经细菌分解使之无机化,CO2

排出但磷酸盐、含氮化合物仍旧随水流走

2、无下水道------- 直接流入江、河、湖、海

进入河流中的物质,除了废水,还有直接抛入的垃圾、随大雨一起从地面流进、空气等

三、城市氧循环

1、城市氧消耗:

②燃料燃烧③缓慢氧化

2、来源:植物光合

四、城市氮循环

1、氮的形态:①有机氮、无机氮、气态氮

②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

2、城市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①大气污染:NO2(汽车尾气、化石燃料);在太阳照射下,NO2产生的氧与碳氢化合物结合形成原子团,再形成甲醛、乙醛等此生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②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硝酸盐+磷----- 水生植物过度生长、藻类大量繁殖----- 藻类死亡后,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氧气------- 鱼类死亡、底栖动物减少

五、城市固体废物

1、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矿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渣等

2、主要是指城市生活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废弃物

3、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大,成分越来越复杂,对城市的空气、水体、土壤等造成污染

4、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特征

1、源广、分散

2、连续性和永恒性

3、成分复杂、多样性

4、产量、组成、性质均不稳定

5、城市垃圾的收集与处理

焚烧和填埋能达到无害化处理,但浪费土地,会产生二次污染

城市垃圾处理的出路---“三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六、城市生态系统物质流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在人为状态下进行(增加产量、种类、满足物质享受,使物质输入、处

理、利用等由人力控制)

2、城市生态系统物质既有输入有输出

3、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

4、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性物质远大于生活性物质

5、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缺乏循环

6、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转换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构成

(一)人类价值(包含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人力价值和初级劳动力价值)

价值主体------ 城市人口

(二)环境价值:自然价值+人造价值

1、自然价值是在没有人类介入的情况下产生的、在经济学上能够作为价值的各种生物

或非生物的环境,分为生物价值和生态价值

2、人造价值是指那些通过人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以及一切可以作为价值的人工环境

+自然价值+人造价值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转化

(一)价值链及价值流

1、资源链(由自然力、人类劳力和智力推动的物质流)----- 城市生态系统特有

2、在城市社会经济上的表现形式即为价值链

存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中,人类一切活

动都围绕价值链开展;本质上表现为价值的流动(资金流)

城市生态系统价值链中每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整个城

市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

是城市价值链体系不断自我完善的一种良性循环,也是人们发现、创造和维持优势的过程。

4、能流、物流、信息流是价值转化的主要载体

5、价值流也就是以资金流为表现形式的

(二)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

1、与能流、物流偶联的资金流

2、不与能流、物流偶联的资金流

3、脱离资金流的能流、物流

(三)城市生态系统价值转换规律

1、价值损耗率------ 生产活动、在价值链和价值流的每一个环节,消费活动、必然有一部分用于该环节的自身消耗(林德曼效率)

2、价值递减率------价值积累率不与价值积累同比例增长,而是增长到一定程度下降价值链不应该太长;

产品的生产环节应尽可能的简化,减少价值损耗,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贡献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积累与增值

四大要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

相互作用、影响,促进了价值的转化和积累,给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增值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积累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增值:小价值——大价值

1、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同化)

2、消费过程的价值增值(异化)

3、还原过程的价值增值(分解)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增值的措施

1、城市生态系统优化增值的总原则

资源化等)、加大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力度(主要加强生态循环)、增加产品在各个环节的附加值等

2、城市生态系统优化增值的具体措施

①提高第三产业比例②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③推进城市化建设④推行清洁生产

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就是知识,就是消息,指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消息。

2、社会物质文明的三大要素:信息、材料、能源

3、信息的特征与功能

①客观性、普遍性————————————提供认识的依据

———————作为实践的指南

———————————保证有序的实现

————————开辟资源的条件

———————激发智慧的源泉

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一、生态学(ecology)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1.德国赫克尔(Em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尺度 1.基因 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①基因多样性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转基因 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2.个体生态学 ①物种的生活史 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 ③环境对个体的制约——生态型 3.种群生态学 同类生物所组成的群体。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大小等。

②种群的格局——空间分布等。 ③格局形成的过程——种内竞争、生殖特征等。 4.群落生态学 不同类别生物所组成的集合。 ①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种类结构。 ②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物种更替等。 5.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①结构——食物链。 ②功能——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③调控——机制、反馈。 二、城市学 1.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矶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3.最早的城市学是依附于建筑学之中的。工业革命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被相继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 三、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 1.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2.美国芝家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首先提出这个科学术语。 3.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人口爆炸”,因此人类生态学也就自然成为生态学中最引人瞩目的分支之一。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生态学?近代生态学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学科,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但是人类生活在特殊的社会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何谓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2)水生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草鱼(次级消费者)→鲇鱼(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植物微生物(藻类) 3)陆生生态系统:土拨鼠,兔子,昆虫(初级消费者)→狐,蜘蛛,鹰(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真菌,霉菌,细菌。生产者:庄稼,草 5.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50+50*10%=55人 8.何谓生态演替?举一个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例子。 1)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2)举例:原生演替:火山造成的大片裸地;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重力侵蚀的陡岩 次生演替:从以前曾经生长过植物的地方,由于火烧、砍伐、洪水、干旱、局部毁灭了植被而成为裸地的地上开始。 9.何谓种群?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种群: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它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2)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第二章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2)我国城市化的标准:市的人口一般应该在10万人以上,镇的人口应在2000人以上。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 2.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前工业社会手工业生产集中地农产品集散地市政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落后规模较小 数量很少城乡分离相对封闭 工业社会机器大工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市政设施完备生活条件改善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中心功能多元化市政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较优越规模数量稳定 形成大都市连绵区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信息社会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城市信息化、园林化、宜人化超级城市裂解中小城镇崛起城乡一体化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学重点

什么叫生态系统?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系统至少应具备3个条件:①有许多成分;②各成分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③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述生态系统的自我反馈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是由多样性成分所构成,它们之间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连锁关系,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反馈调节的能力。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为什么生态系统中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会逐渐减少?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掉;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间,平均约10%。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有何特点?1.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主要消费者,主宰者。2.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3.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4.是自我维持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5.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6.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7.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简述信息的作用及城市的信息功能。传递知识:发布消息、宣传广播、输出数据等 传递情报;军事、科技、经济情报的掌握往往居有利地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功能:输入分散无序的信息,输出经过加工、集中、有序的信息。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何不同?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因而其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除了自然系统本身外,还有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营养结构 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有些什么特点?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的“收入”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而“支出“中的各分量中有如下特点:1.显热交换:大2.潜热交换:小3.城市的贮热量:大4.热平流量:忽略5.光合集能:少 很多城市报导城市降水量多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由于有热岛效应, 空气层结不稳定, 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城市中还有一定量的人为水汽和人工管道供应的水分), 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第二, 城市阻滞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 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 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变、缓进冷锋等)有阻滞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 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 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 降水的时间延长。第三, 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因生产和生活强度较大, 空气中尘粒及其它微粒比周围地区多, 为形成降水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第四,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和郊区相比,城市径流有何特点?城市地表径流系数较大;流速快;径流峰值出现较早;城市径流水多经建筑物、道路及各种堆积物表面流入排水道,一般是难以直接利用的污水。简述城市地面风的总体特点。摩擦使风速减小,但有一临界风速值。城区内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街道风。城市峡谷效应产生“急流”。建筑物的阻障效应产生涡流。城市风分布不均匀,时大时小,阵性大,风向不定 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变化的规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为什么?1.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造成的增温没有地面辐射造成的增温显著,所以在正常条件下,近地面的温度比上层为高。2.由于低层大气中含有更多的吸收地面辐射能较强的水蒸汽和固体颗粒物。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城市生态学试题补充和答案(复习资料).doc

什么是城市化 ? “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篇) 城市 集中居住人口达两万以上的地点?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集中居住区域 城市居民 城市化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转变 城市的优越性和人们的认识 ?城市的密度越大,多样性越丰富,对机动运输的依赖性就越小,对资源的需求越小,对自然的影响就越小。。。。效率就越髙。。。。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生态系统也如此。 ?人类的聚集和追求:食物、住所、安全、好奇心、爱情、性、繁衍后代、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实现(金钱地位)、娱乐的动力和时空距离的影响: ?城市提供了最好的场所,大城市机会更多?城市化是人类的进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特别创造物,综合体,有机体、幽灵和复合机器 ?“城市是人类为实现最大交换量和最小交通的创造物”(David Engwight);交换的内容包括一切:观念、商品、食物、金钱、友谊、希望、恐惧、基因一人类文化、经济、遗传和进化的一切东西。是一个交换中心和集散地。--还包括科学技术、信息, 还有文明和犯罪。 城市化的几大过程 一、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二、城市化是地域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 三、城市化是城市物质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 四、城市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空间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 一、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结构转换 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1、大城市的辖射作用 ?2、城市间交通线的导向作用 ?3、小城市的向心作用 三、技术的进步 ?1、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转换与演进的主要力量 ?2、技术进步改变了劳动力职业结构 ?3、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经济増长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1、人和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的人工生态系统 2、服从人类滯要为第一性的人工环境建设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生态文明试题答案

生态文明试题答案 1. 过度强调均衡发展,将(A)市场竞争力。(单选) A削弱 B增强 C不改变 D不确定 2. 气体废弃物的特征有(D)。(单选) A来源广泛,成分复杂 B空间层次性 C造成多种典型污染 D以上都是 3. 属于二次能源的有(D)。(单选) A海洋能 B小水电 C地热能 D氢能 4. (B)年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都着眼于环境污染的溯源式预防。(单选) A2000 B2002 C2004 D2008 5. 在生态公正前提下的社会公正,就是(ABCD)。(多选) A财富不能为少数人积累和占有 B不能光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C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D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6. 新疆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BC)。(多选) A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以其销售额为计税依据,实行从价计征 B对稠油、高凝油和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实施减征资源税的政策 C对开采稠油、高凝油、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的纳税人暂按综合减征率的办法落实资源税减税政策 D对有色金属从价计征 7. 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有(ABCD)。(多选)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气候资源 D生物资源 8. 有经济学家称:“现在新能源企业没有一个可以不靠补贴生存,这样的行业要想成为主流是不可能的。”(判断) 正确 9.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现代政府采用市场竞争的逻辑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发明。(判断)

正确 10.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判断) 正确 11. 社会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发展包括所有的发展方面,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发展。(判断) 错误 12. 新能源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简答) 答:(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 (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 (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5)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13.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填空) 14.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将会产生重大投资机会。(填空) 15.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填空) 1. (A)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相关的,以绿色行为为表象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单选) A绿色文化 B绿色富国 C绿色惠民 D绿色发展 2. (B),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单选)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征服自然 3. 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使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C A1;2 B1;5 C1;10 D2;5 4. (C)可以通过影响大气污染的光化学反应来影响大气的污染程度。(单选) A相对湿度 B地理位置 C日照强度 D大气运动

城市生态学大纲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1.1 生态学的发展 1. 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类 1.2 生态系统(ecosystem ) 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演替、生态平衡、干扰、稳态机制 1.3 生态学一般规律及实际意义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 衡规律(4)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第二章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城市、城市化(概念、特点、标志、利弊、标准)、存在问题、城市化所带来问题、城市污染、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学 3.1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的概念 3.2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3.3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3.3.1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3.3.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 (4)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不同点: (1)它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2)它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 (3)它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4)它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 (5)它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3.3.3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②城市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反应;③城市 化对人群的影响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 4、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研究 5、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6、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间关系的研究 3.4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特点 3.5 城市生态学研究重点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4.1 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 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 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 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 (1)海绵体建设: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城市生态学重点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系统工程:是一大类新的工程技术总称,是对系统进行组织管理、解决系统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是工程学进入系统发展时代以后的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稳态结构:指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时的功能结构。(指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时的功能结构) 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负责的旅游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2、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 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的所有生活植物的总和。 城市化: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或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生态系统:指由生境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城市热岛: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系统: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绿色和紫色细菌、蓝藻)。 消费者:异养生物,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 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将复杂的动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量决定于满足程度最低的因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讲就是系统的稳定性决定于系统内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 固体废弃物:指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有掌握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界限,调节就不起作用了,这个临界值就是生态阈值。 地质灾害: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 城市生态恢复:利用生态恢复的理论方法,对城市发展变化中的环境生态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以维持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手段。 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一)基本原理 1、“生态位”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多样性与稳定性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3、食物链(网)原理 食物链: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 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2+1/2. ●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 ●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 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 5、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