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一支出曲线和IS -LM 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6—2l(a)和6—21(b)所示。

当价格水平为0P 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0Y ,于是在图6—21(b)图中得到与0P 相应的0Y ,即图6—21(b)中的A 点。A 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0P 上升为1P 。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图6—21(a)图中,总支出从0AE 下降为1AE ,从而使均衡收入从0Y 下降为1Y ,于是又得到了图6—21(b)图中的B 点,B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 、B 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图6—2l(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如图6—22(a)和图6—20(b)所示。

图6—22(a)为IS -LM ;图6—22(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

线。当价格为1P 时,此时的LM 曲线(1P )与IS 相交于1E ,1E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1Y 和1r 。将1P 和1Y 标在图6-22(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1D 点。

现假设P 由1P 下降为2P 。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右移到(2P )位置,它与IS 的相交点为2E 点,又可在图6—22(b )中找到2D 点。2D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 和r ,于是就有许多对P

图6—2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6—2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图6—20(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7章 总供给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七章 总供给理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短期总供给模型 短期总供给模有三种形式: 1.工资粘性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思路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率的变动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动,即工资率不能对劳动供求的变动作出及时而迅速的反应。工资粘性模型的基本假设有:①名义工资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使劳动成本降低;②实际工资下降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③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产出水平;④工人和厂商都是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性人。 (2)模型的推导 假定企业和工人根据实际工资心理价位w 和对总价格水平P 的预期e P 确定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的物价水平,即: e W w P =? 实际工资可以表示为/W P ,根据式e W w P =?,有: ()//e W P w P P =? 这表明,如果实际物价水平与预期的物价水平背离,实际工资就与其目标背离。 就业由企业需求的劳动量决定: ()/d d L L W P = 这说明,实际工资越低,企业雇用的劳动越多。劳动需求曲线如图7-1(a )所示。 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企业生产函数可以用熟悉的公式来表示: (),Y F K L = 这说明,在短期内,资本是不变的投入要素,只有劳动是可变的投入要素,产出的变化总 供 给曲 线 凯恩斯区间(水平线) 中间区域(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古典区域(垂直线) 工资粘性模型 工人错觉模型 不完全信息模型价格粘性模型 微观基础模型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 在偏好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预算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动,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消

费者均衡点的移动。把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PCC)表示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时,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在不同价格下的效用最大化的各种组合。将商品X1的不同价格和消费量组合绘制在一张图形上,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的变化具有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 了解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1)对于正常物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从而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

变动。因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对于低档物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而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从需求曲线来看,就是低档商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而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更大。 【例题·多选题】(2007、2008年)使需求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化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A.替代效应 B.互补效应 C.收入效应 D.蛛网效应 E.乘数效应 [答疑编号911020108: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C

8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8.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其政策含义如何? 答: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假设为:①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②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1)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在图6—26中(a)图的s N 和d N 相交于均衡点E 。在该点,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顺次为0W P ?? ??? 和0N 。 (b) 图是生产函数的图形,表示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当就业量为 0N 时,相应的国民收入为0Y 。这相当于把0N 代入于生产函数,以便求得0Y 的数值。 (c) 图的斜线是一条45°线。该线被用来把0Y 的数值从纵轴转换到横轴,因为, 45°线上的任何一点到纵横两轴的垂直距离总是相等的。 (d) 图表示P 与Y 之间的关系。例如,0Y 是相当于价格水平等于0P 时的国民收入的数值。根据0Y 和0P 的数值可以得出(d)图上的一点。从(d)图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相当于垂直线段的底端。当W 不变时,任何大于0P 的价格水平,如1P ,都会使(a) 图的实际工资水平小于 图6—26 用图形转换的办法得到凯恩斯主义的 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0W P ?? ??? 的数值。处于这种情况,例如,相当于(a)图的1W P ?? ???的实际工资水平,劳动的需求都大于劳动的供给。这时,企业之间争相雇用劳动者会提高货币工资。按照假设条件,货币工资的上升不会受到阻挠,所以货币工资会很快上升到使根据新的价格水平(1P )而计算出的实际工资等于原有的实际工资0W P ?? ???的水平。图(a)表明,相当于0W P ?? ??? 水平的实际工资,就业 量为0N 。通过图(b)和图(c)转换,相当于0N 的国民收入为0Y ,因此,在(d)图中得到了相当于1P 和0Y 之点。上述转换不但适用于1P ,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大于0P 的价格水平。这样,便得到图(d)中的垂直线段。 现在,假设价格水平下降到小于0P 的数值,譬如说为2P 的数值。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2W P ?? ???会处于图(a)所示的较高的位置。图(a)表明:相对于2W P ?? ??? 的实际工资, 虽然劳动的供给很大,但企业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只能雇用2N 数量的劳动者,因此,就业量为2N 。2N 通过图(b)和图(c)的转换,成为图(d)中的2Y 。这样,得到图(d)中的相当于2Y 和2P 之点。由于2Y 和2P 分别小于0Y 和0P ,所以这一点处于图(d)垂直线底端的左下方。上述情况不但适用于2P ,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小于0P 的价格水平,因此,我们得到图(d)中的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段。把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便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2)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对于凯恩斯(主流学派)总供给曲线(AS )的政策含义,必须把它和凯恩斯总需求曲线(AD )结合起来,即从AS -AD 模型中才能看到。按照修正的凯恩斯AS -AD 模型,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均衡产量一般是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如果国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相当于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不断提高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在达到充分就业时,社会总需求继续提高就要引起价格水平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如果国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相当于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来降低与压缩社会总需求,就可以消除通货膨胀。所以,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不管社会经济是处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还是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都是必要的。 也就是说,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相应地,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消费者行为理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十三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
前述各章所论述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即:完全竞争市场经 济在一系列理想化的假定条件下,可以导致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 衡,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并不适用于现实的资 本主义经济。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 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这种情况被称 为所谓“市场失灵”。市场失灵通常涉及:垄断与政府管制;外 部性;公共物品与搭便车(机会主义行为);信息不对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外部性 公共物品与搭便车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与市场

第一节 外部性
)一、外部性及其分类 )二、外部性与资源配置 )三、外部性的传统校正措施 )四、产权理论

一、外部性及其分类
?
上述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分析告诉我们,完全竞争型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是 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之一是不考虑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或 者说外部性不存在),即假定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上 的销售与购买而产生联系的,在市场之外不存在成本与收益的关联性。这就是 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没有差异。 但是,这种假设常常与现实不符:在有些情况下,生产者给社会中的其他人带来 了收益,却无法从他人手中得到报酬;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生产者使他人蒙受了 损失,却不必为此付出代价。总之,市场的外部性使个别生产成本与社会生产成 本之间产生差额,这个差额可能会导致社会收益的损失。 市场失败理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但另一方面靠 自身的力量却不能削弱和消除外部性这个缺陷。因此,要借助市场机制以外的力 量予以校正和弥补。 外部性理论研究的内容特指外部性的负效应,而不包括其正效应。
?
?
?

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 导过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一支出曲线和IS -LM 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6—2l(a)和6—21(b)所示。 当价格水平为0P 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0Y ,于是在图6—21(b)图中得到与0P 相应的0Y ,即图6—21(b)中的A 点。A 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0P 上升为1P 。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图6—21(a)图中,总支出从0AE 下降为1AE ,从而使均衡收入从0Y 下降为1Y ,于是又得到了图6—21(b)图中的B 点,B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 、B 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图6—2l(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如图6—22(a)和图6—20(b)所示。 图6—22(a)为IS -LM ;图6—22(b)表示价格水平和 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为1P 时,此时的LM 曲线(1P )与IS 相交于1E ,1E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1Y 和1r 。将1P 和1Y 标在图6-22(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1D 点。 现假设P 由1P 下降为2P 。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右移到(2P )位置,它与IS 的相交点为2E 点,又可在图6—22(b )中找到2D 点。2D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 和r ,于是就有许多对P 和Y 的组合,从而构成图6—20(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图6—2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6—2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12试推导古典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12.试推导古典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指出其政策含义。 答:(1)凯恩斯以前的古典总供给曲线是西方学者根据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劳动市场模型和生产函数得出的。这一总供给曲线的导出过程如下: 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劳动市场的均衡方程可知,方程中有待决定的变量为实际工资(W /P ),因此,只要求出W /P 的数值,并代人劳动市场的均衡式d N (W /P )=s N (W /P ),使能得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值f N 。再把代人生产函数(,)Y Y N K =,便可以求得充分就业的收入f Y 。 由于价格(P )的变动不影响根据d N (W /P )=s N (W /P )求得的数值,所以,把这个数值代入d d N N (W /P )或s N =s N (W /P )而得到的f N 也不受P 的影响。同样,把f N 代入生产函数(,)Y Y N K =而得到的f Y 也不受P 的影响。这样,如果用纵坐标代表P ,用横坐标代表Y ,那么,由此而得到的表示P 与Y 之间的关系的曲线便是一条垂直线。该线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为f Y 。这条表示P 与Y 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垂直线AS 被西方学者称为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图6—28)。 (2)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由上述推导过程可知:AS 垂直线的含义为,不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国民收入均为它的充分就业的数值。而总供给曲线的变化可通过把这一曲线和“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根据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得出。如图6—29所示。 如图6—29 中,总供给曲线(AS ) 和总需求曲线(AD )相交于E 点,对应于E 的价格水 平为P ,国民收入为f Y 。如果国家执行货币政策采 扩大货币供给量(M ),那么,按照古典模型,其结果 只不过是把AD 线移到AD '的位置。AD '和AS 相 交于E '点。对应于E '点,价格水平为P ',国民收 入并没有改变,仍然为f Y 。 以上结果说明,由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所以不论总需求如何变化,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相交总是对应于充分就业f Y 之点。这就是说,不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此外,由于AD 线的移动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国民收入,所以通过经济政策来改变总需求并不能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后果,而仅仅会使价格水平发生波动。 图6—28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 图6—29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

最新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汇总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 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一支出曲线和IS -LM 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6—2l(a)和6—21(b)所示。 当价格水平为0P 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0Y ,于是在图6—21(b)图中得到与0P 相应的0Y ,即图6—21(b)中的A 点。A 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0P 上升为1P 。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图6—21(a)图中,总支出从0AE 下降为1AE ,从而使均衡收入从0Y 下降为1Y ,于是又得到了图6—21(b)图中的B 点,B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 、B 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图6—2l(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如图6—22(a)和图6—20(b)所示。 图6—22(a)为IS -LM ;图6—22(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 线。当价格为1P 时,此时的LM 曲线(1P )与IS 相交于1E ,1E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1Y 和1r 。将1P 和1Y 标在图6-22(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1D 点。 现假设P 由1P 下降为2P 。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右移到(2P )位置,它与IS 的相交点为2E 点,又可在图6—22(b )中找到2D 点。2D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 和r ,于是就有许多 图6—2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6—2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基本形式

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基本形式 总供给曲线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平直线,即水平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这时整个社会资源出现大量闲置,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产量增加时,成本保持不变,价格也不发生变化,这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研究的关键区域,不需要考虑总供给对产出的限制。 第二部分为垂线,即其垂直部分,称为古典区域,这时整个社会资源已经全部被充分利用,图中标为f Y,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这种情况下不管价格水平为多高,经济中的产量都不会增加。古典学派认为价格自由灵活地调整资源配置,经济能够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垂线形式的总供给曲线称为古典区域。 界于二者之间的第三部分称为中间区域,即向右上方倾斜区域,随着经济资源逐渐接近充分利用,产量水平提高会带来生产成本上升,进而造成价格水平提高,产出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当劳动市场均衡时,确定了均衡就业水平,根据生产函数即可确定相应的短期产出水平。

一、古典学派总供求模型 由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因此其总供求模型也相当简单。如图8.17所示,AS 曲线是一条起始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f Y 的垂线。当总需求水平为1AD 时,产出水平不变,仍为f Y ,价格水平为1P 。反映了这时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的高低,总需求变化只有价格效应而不存在产出效应。当总需求水平提高到2AD 时,产出水平仍不变,但价格水平提高到2P ,总需求水平提高的部分一对一地反映到了价格水平上。在均衡点,意味着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这是因为,总需求曲线是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IS -LM 模型推导出来的,AD 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满足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而总供给曲线是从劳动市场均衡推导出来的,AS 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也都能满足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这样在均衡点上所有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图:古典学派的总供求模型 古典学派的总供求模型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一是产出水平要想增加,只有总供给曲线移动才是可能的,在短期技术和资本给定的情况下,总供给的移动是缓慢的,只有技术水平提高、资本投入增加的情况下,才能推动总供给移动,从而增加产出。这就提出了需求管理政策没有实际效应的结果。二是总需求的扩张只会全部反映到价格上涨上来,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总需求作用的结果,控制通货膨胀,只要控制好总需求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他政策手段不起

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一支出曲线和ISLM 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6—2l(a)和6—21(b)所示。 当价格水平为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于是在图6—21(b)图中得到与相应的,即图6—21(b)中的A 点。A 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上升为。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图6—21(a)图中,总支出从0AE 下降为1AE ,从而使均衡收入从下降为,于是又得到了图6—21(b)图中的B 点,B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 、B 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图6—2l(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2) 根据ISLM 模型推导,如图6—22(a)和图6—20(b)所示。 图6—22 (a)为ISLM ; 图6—22(b) 表示价格水 平和总需求 量之间的关 系,即总需 求曲线。当价格为时,此时的LM 曲线()与IS 相交于,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将和标在图6-22(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点。 现假设P 由下降为。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右移到()位置,它与IS 的相交点为点,又可在图6—22(b )中找到点。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按照同 样的程序,随 着P 的变化, 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 许多交点,每 一个交点都 标志着一组 特定的Y 和r ,于是就有许多对P 和Y 的组合,从而构成图6—20(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图6—2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6—22 根据IS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特征

1. 假设条件(1)货币工资W和价格P具有“刚性”--不能调整。即货币工资不会轻易变动。提出背景:经济大萧条,劳动力和资本大量闲置。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和生产能力。当产量增加时,对劳动的需求增加,但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均不发生变化。(2)凯恩斯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没有时间来调整货币工资和价格。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编辑本段古典总供给曲线 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总供及曲线显示的是一种极端情形,那么图2所给出的所谓古典总供给曲线则是另外一种极端情形。可以看出,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线。这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都是固定不变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基于下面的假定: 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一支出曲线和IS -LM 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6—2l(a)和6—21(b)所示。 当价格水平为0P 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0Y ,于是在图6—21(b)图中得到与0P 相应的0Y ,即图6—21(b)中的A 点。A 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0P 上升为1P 。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图6—21(a)图中,总支出从0AE 下降为1AE ,从而使均衡收入从0Y 下降为1Y ,于是又得到了图6—21(b)图中的B 点,B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 、B 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图6—2l(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如图6—22(a)和图6—20(b)所示。 图6—22(a)为IS -LM ;图6—22(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 线。当价格为1P 时,此时的LM 曲线(1P )与IS 相交于1E ,1E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1Y 和1r 。将1P 和1Y 标在图6-22(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1D 点。 现假设P 由1P 下降为2P 。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右移到(2P )位置,它与IS 的相交点为2E 点,又可在图6—22(b )中找到2D 点。2D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 和r ,于是就有许多对P 图6—2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6—2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由价格消费曲线推导消费者需求曲线(结合图形说明)

结合图形说明如何由价格消费曲线推导消费者需求曲线 在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某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必然引起预算线斜率的改变,使预算线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新的均衡点.把该种商品 不同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这就是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 Curve).因此价格—消费曲线就是在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某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如图4-15).在图4-15中横轴表示商品X的消费量,纵轴表示对其他商品Y的开支,当预算线为L M1时,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均衡点为E1.如果商品X的价格不断下降,预算线就会以L为轴点,向外旋转到M2、M3,分别与较高的无差异曲线I2、I3相切,形成新的均衡点E2、E3,把E1、E2、E3连接起来,就得到价格—消费曲线.正如从收入—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恩格尔曲线一样,从价格—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的分析表明: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购买物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的.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解释方法有所不同,按照它的分析,

在消费者偏好和货币收入为一定的条件下,他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随之确定,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满足而购买的物品数量也随着确定.如图4-16所示. 图4-16中,如果商品X价格下降,预算线将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向外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也就确定了消费者对商品X的最佳消费量.一定价格下的最佳消费量,也就消费者心目中最符合愿望的需求量.所以把图4-16(a)图中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均衡购买量在(b)图中表示出来,就得到需求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斜.序数效用论的分析同样表明:购买物品的最大效用原则,是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第6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六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名词解释题 1.扩张性财政政策 3.扩张性货币政策 5.总供给 7.交易动机 8.投机动机 11.自生支出 13.边际支出倾向 15.流动性偏好 17.IS曲线19.工资粘性21.菲利普斯曲线 23.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 1.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是由于()。 A、实际资产效应 B、跨期替代效应 C、开放替代效应 D、以上三项都是 3.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弹性的条件下短期总供给曲线是()。 A、垂直的 B、水平的 C、向上倾斜的 D、向下倾斜的 5.在古典模型的长期均衡中,当货币供给增加时()。 A、均衡的就业水平和产出不受影响 B、均衡的产出和均衡价格水平不受影响 C、均衡的价格水平,货币工资不受影响 D、均衡就业量和均衡货币工资不受影响 7.变动时不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是()。 A、公众的预期 B、价格水平 C、宏观经济政策 D、汇率 9.“滞胀”理论不符合()观点。

A、货币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理性预期学派 D、实际经济周期 11.假设可支配收入增加50元,消费支出增加45元,那么边际消费倾向为()。 A、0.05 B、0.10 C、0.90 D、1.00 13.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以上三项 15.一般地说,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 A、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B、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C、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D、产品需求小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17.IS曲线向左方移动的条件是()。 A、总支出增加 B、总支出减少 C、价格水平下降 D、价格水平上升 19.IS曲线为y=500-2000 r,下列哪一个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不在IS 曲线上()。 A、r=0.02,y=450 B、r=0.05,y=400 C、r=0.07,y=360 D、r=0.10,y=300 21.计划总支出曲线()。 A、是向上倾斜的 B、是向下倾斜的 C、是垂直的 D、是水平的 23.如果总存货等于计划存货,那么()。 A、总支出超过国民产出 B、总支出小于国民产出 C、总支出等于国民产出 D、经济低于其均衡产出 25.在计划支出线和45°线交点的左方是()。

宏观经济学第十八章--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499页 7. 若某一经济的价格水平1984年为107.9,1985年为111.5,1986年为114.5。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若人们对1987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是按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算术平均来形成。设1987年的利率为6%,问该年的实际利率为多少? 解答: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π1985=P1985-P1984 P1984×100%= 111.5-107.9 107.9×100%=3.34% 同理可得:π1986=2.69%。 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πe1987=π1985+π1986 2= 3.34%+2.69% 2=3.015% 1987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6%-3.015%=2.985% 8. 设某经济某一时期有1.9亿成年人,其中1.2亿人有工作,0.1亿人在寻找工作,0.45亿人没工作但也没在找工作。试求:(1)劳动力人数;(2)劳动参与率;(3)失业率。 解答:(1)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2+0.1=1.3(亿) (2)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数 可工作年龄人口数 ×100%= 1.3 1.9×100%=68.4% (3)失业率= 失业人数 劳动力人数 ×100%= 0.1 1.3×100%=7.69% 9. 设一经济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线: π=π-1-0.5(u-0.06) 问:(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多少? (2)为使通货膨胀率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 解答:(1)由所给的菲利普斯曲线可知,当u-0.06=0,即失业率为6%时,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即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6%。 (2)由所给的菲利普斯曲线,得 π-π-1=-0.5(u-0.06)(1) 使通货膨胀率减少5个百分点,即在式(1)中,令π-π-1=-5%=-0.05,则式(1)变为-0.05=-0.5(u-0.06) u-0.06=10% 所以,为使通货膨胀率减少5%,必须有10%的周期性失业。 10. 试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解答: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虽然表面上所揭示的关系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表示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11.设某一经济的菲利普斯曲线为π=π-1-0.4(u-0.06),试求: (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 (2)画出该经济的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解答:(1)自然失业率是指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一致时的失业率。在本题中,预期通货膨胀率为上一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故在所给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中,令π=π-1,得u=0.06,因此,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6%。 (2)由所给方程知,该经济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为-0.4,且是一条经过点(u=0.06,π=π-1)的直线。如图18—2所示。

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给的五个模型

宏观经济学 短期总供给的五个模型 ○吴汉洪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由于各个经济学家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和强调的内容不同,出现了五个短期总供给模型,包括:强调劳动市场不能出清和不完全性的刚性工资模型;强调劳动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工人错觉模型;强调厂商在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信息模型;强调产品市场的价格刚性的刚性价格模型;主张将完全竞争经济中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加总的微观基础模型。 [作者简介] 吴汉洪,1957年生。经济学博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邮政编码:100872。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供给(或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出或总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称为总供给曲线。西方宏观经济学关于总供给曲线的讨论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对于长期总供给曲线,西方学者的分歧并不大,而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则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并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就目前来看,西方学者就以下两点达成共识:第一,都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不同的;第二,都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但是,在如何更好地从理论上对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加以解释的问题上,西方学者却存在着分歧。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五个模型(其中,前四个模型与某些市场的不完全性有关,第五个模型则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做一综述,从一定意义上丰富人们对总量供给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进而为理解西方学者关于经济政策问题的主张提供若干理论背景。 — 8 6—教学与研究 1999年第6期

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前面已经说过,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其要素的边际产 品价值曲线。现在进一步讨论整个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在这里,首先碰到的问 题是:如何从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推导出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初看起来,似乎可以 认为:既然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故可以通过简单加总市场上 所有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而求得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然而,这是错误的 上一节已经说明,单个的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有 定的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假定其他厂商均不进行调整。否则,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将“脱离”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当我们从单个厂商转到研究整个市场的情况时,这个条件 显然不再得到满足,因而单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不再代表其要素需求曲线,它们的 简单加总也不再代表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下面首先考虑使用同一种生产要素的多个厂商同时调整的情况,并研究此种情况下某

单个厂商(例如厂商m)对要素L的需求曲线。在研究使用一种要素的完全竞争厂商m 的要素需求曲线时,如果不考虑其他厂商的调整活动,则要素价格的变化就不会影响产 的价格,从而不会改变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其理由如下:设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根 据其他厂商均不调整的假定,要素价格变化只引起厂商m的要素需求量和使用量的变化 从而只引起它的产品数量的变化。由于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故其产量变化 并不能改变产品的价格。如果允许其他厂商也进行调整,则情况将完全不同。现在要素价 格变动不仅引起厂商m,而且引起所有其他厂商的要素需求量和使用量,从而其产量的变 动。尽管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的产量变化不影响价格,但全体厂商的产量都变化 时却不是如此。要素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全体厂商的产量变动将改变产品的供给曲线,从而 在产品市场需求量不变时,将改变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价格的改变再反过来使每一个厂 商从而厂商m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改变。于是,厂商m的要素需求曲线也不再等于

补充:常规总供给曲线AS的推导

补充: 一、推导常规总供给曲线AS:***** (辅导班上没有讲常规总供给曲线AS。常规总供给曲线AS应该由菲利普斯曲线来推导;它是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或者曲线,跟垂直的LAS和水平的SAS相区别;常规总供给曲线AS更符合经济现实;《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上有合理的详细推导,以下把推导过程给出,便于对总供给曲线有个较深的理解)假设前提: A.价格P和名义工资W并非完全可伸缩,也并非完全粘性,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地调整; (至于说P和W为什么这样调整,在《宏观经济学》曼昆上有详细阐述,涉及到几个理论。本部分不做要求,辅导班也没有提) B.预期通货膨胀率πe=0;(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不为0,还要区分是适应性预期还是理性预期,两种 预期理论在高鸿业的书上倒数第二章里有阐述,如果把预期理论掺杂进来不便于分析,这里简化掉预期的因素) C.(为简化推导)生产函数设为:Y = a. N;a.为劳动生产率; D. 厂商按加成成本定价法对产品定价:P = (1 + z)W∕a ; W∕a为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z为加 成利润; 推导常规AS: 生产函数:Y= a. N (1) 产品定价:P = (1 + z).W∕a (2)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g w =(W t+1 - W t)∕W t =- ε(u – u*) (3)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π= - ε(u – u*) 失业率表达成:u = (N*- N)∕N* (4) 由(3)和(4)推出: W t+1 = W t [1- ε.(N* - N)∕N*] ……(5), N*为经济可供使用的劳动总量,N为就业量。 推导出→ P t+1 = P t[1+ ε(Y - Y*)∕Y*] 常规总供给曲线AS:P t+1 = P t[1 + λ(Y - Y*)] (令ε∕Y*=λ) 可见:常规AS曲线与“工资-就业关系曲线W t+1 = W t [1- ε.(N* - N)∕N*]”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态调整的,也就是说:对应于每一个特定的时间,都有一条静态的确定的AS线与之对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AS线会上下移动。

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基本形式

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基本形式

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基本形式 总供给曲线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平直线,即水平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这时整个社会资源出现大量闲置,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产量增加时,成本保持不变,价格也不发生变化,这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研究的关键区域,不需要考虑总供给对产出的限制。 第二部分为垂线,即其垂直部分,称为古典区域,这时整个社会资源已经全部被充分利用,图中标为f Y,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这种情况下不管价格水平为多高,经济中的产量都不会增加。古典学派认为价格自由灵活地调整资源配置,经济能够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垂线形式的总供给曲线称为古典区域。 界于二者之间的第三部分称为中间区域,即向右上方倾斜区域,随着经济资源逐渐接近充分利用,产量水平提高会带来生产成本上升,进而造成价格水平提高,产出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当劳动市场均衡时,确定了均衡就业水平,根据生产函数即可确定相应的短期产出水平。

一、古典学派总供求模型 由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因此其总供求模型也相当简单。 如图8.17所示,AS 曲线是一条起始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f Y 的垂线。当总需求水 平为1AD 时,产出水平不变,仍为f Y ,价格水平为1P 。反映了这时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的高低,总需求变化只有价格效应而不存在产出效应。当总需求水平提高到2AD 时,产出水平仍不变,但价格水平提高到2P ,总需求水平提高的部分一对一地反映到了价格水平上。在均衡点,意味着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这是因为,总需求曲线是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IS -LM 模型推导出来的,AD 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满足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而总供给曲线是从劳动市场均衡推导出来的,AS 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也都能满足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这样在均衡点上所有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图:古典学派的总供求模型

序数效用论如何推导需求曲线

管理学作业答题纸 经济学基础作业01(第1-4单元)答题纸 本次作业满分为100分。请将每道题的答案写在对应题目下方的横线上。 简答题 题目1 [50 分] 答:序数效用论者运用价格消费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并由此得到价格消费线。价格消费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即价格消费线上每一点,都存在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种价格水平与对应的需求量描绘在一张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出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同时,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题目2 [50 分] 答: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递增速度先减后增;不变成本曲线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而是一条平行于产量轴的直线;总成本与可变成本之间的距离为不变成本,其形状及变动规律与可变成本曲线一样。 平均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先递减后增加,即呈现U型。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关键取决于边际成本的性质,而边际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的性质被称之为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在生产中,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成本在开始时是递减的,然而,随着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边际成本最终会不断上升。期成本曲线共7 条,分别是总成本TC 曲线、总可变成本TVC 曲线、总固定成本TFC 曲线以及相应的平均成本AC 曲线、平均可变成本A VC 曲线、平均固定成本AFC 曲线和边际成本MC 曲线。短期成本曲线一般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总需求曲线

4.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1)从总需求曲线的获得方法来看 图6—23(a)为IS -LM ;图6—23(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为1P 时,此时的LM 曲线(1P )与IS 相交于1E ,1E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1Y 和1r 。将1P 和1Y 标在图6—23(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1D 点。 现假设P 由1P 下降为2P 。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右移到(2P )位置,它与IS 的相交点为2E 点,又可在图6—23(b)中找到2D 点。2D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 和r ,于是就有许多对P 和Y 的组合,从而构成图6—23(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 从总需求曲线的产生效应来看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时际替代效应和国际替代效应三个因素。 ① 实际余额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资产效应。实际资产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② 时际替代效应。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提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跨期替代效应。跨期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③ 国际替代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从而商品需求总量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图6—23 IS -LM 总需求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