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

https://www.sodocs.net/doc/3c16188245.html,/s/blog_4a6d40030100i4lp.html

很难以清晰的笔墨囊括尽述后现代城市规划的复杂的思维特征,因为其特征之一就是持续追求的宽容性、多元化意识,在此只能提炼出几条最基本的思维特征。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

现代主义追求城市规划、发展的逻辑理性,讲求真实、秩序、明晰等理性主义特征,城市因而易被凝固的空间和僵化的形式所束缚。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城市的空间形式往往是含混的、多变的,城市作为一种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绝不是因果关系式的直线性理性思维所能把握与左右的。

现代主义基于因果关系的思维是一种单向的矢量思维,即假定事件的状态和最终的目标状态均为已知,然后试图通过规划来组织从初始状态向终极状态的转变。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追求一个规则系统、一套逻辑上严格的能产生满意甚至最佳结果的规则。这各矢量思维过程是封闭的、终极式的,也是一个“决定论”的过程,是一个规划师“孤芳自赏”的意识表现过程。而后现代主义则摈弃了逻辑思维的规划过程,它是一种启式(Heuristic)的探寻过程,它的每一步都是探寻性的,而不是终端式的。同时,它也强调规划师应做到“自我消除”(Self-elimination),即努力避免将个人的主观价值与逻辑判断影响到个体的规划设计之中。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拟宣称的:人民的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2)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

后现代主义倡导人性、个性的解放,故借以用现实的多元差异来表达自我主体的丧失。反映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后现代主义多追求不同究竟的连

续性,用多元的涵义把城市各部分、各单元组合起来,并试图借助含混折中、复杂性、矛盾性、不确定性等,集中反映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综合体系(有机城市、生态城市、族群城市等)。

后现代主义将城市社会看作一个没有边际的整体,认为其复杂的功能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分解、理解要素来认知,而整个有机体将会自我维护着一种动态的自动平衡。C.Alexandex说:“城市就是一个重叠的、模糊的、多元交叠集合起来统一体。”而R.V enturi更是提出:“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确统一。”后现代主义以有机思想来理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组织,强调城市中多元社区文化、精神单元并存,并尽可能“自给自足”,以反映城市的宽容性、功能的叠合性、结构的开敞与灵活性,达到“不和谐之和谐”的目标。

3)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

后现代主义规则思想强调城市为了保持它的持久魅力,必须实现历史的延续,返璞一种被现代主义所割裂的历史情感。后现代城市规划常用的文脉主义手法有:

—地区/环境文脉手法:把整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加以延续,它倾向于“传统式”(如“拼贴城市”)。

—时间/文脉手法:讲求从传统城市空间中提取符号和传统的历史信息,赞同现代与传统结构的兼容,它倾向于“现代式”(如慕尼黒市中心通过步行系统组织历史街区)。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文脉主义,并不是一种片面复古的历史情结,而是更加体现了现代、未来社会对传统、人性回归的渴求。

4)模糊空间的规划理念

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以软环境为主导的,具有历史的特定性和人的主性,因而也是一种无限与不定的理想模式。后现代主义赞赏用非理性的隐喻手法来进行城市空间组织,既增加了运动感和深度,又加强了城市的想像力。C.Jackns曾生动地把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城市空间形态比喻成中国园林空间的意境:“把清晰的最终结果悬在半空,以求一种曲径通幽、永远达不到的某种确定目标的路线。”

L.芒福德:当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我们曾经在前文提到过近现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三位大师,L.芒福德就是20世纪最具世界声望的城市规划思想家,他的理论思想对西方当代城市规划发展与评判价值体系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关心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诩为“事通教授”;他著作等身,而所有的文字中都闪烁着人主义思想的光辉;他是一个社会正义者,从来没有因为压力而改变过自己的价值判断……正是因为如此,芒福德虽然离世不久,但是却成为世界规划思想史中最受人崇敬的巨星,并且当之无愧地屹立在20世纪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相比于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是一个更加激进的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对美国的社会、体制进行一场革命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经济体系[308]:“倘若土地私有制妨碍了作为人类原则。”他甚至把他的主张称为“共产主义”,提出要建立人道的“绿色共和国”,他对美国政府许多政策的批评虽然给他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然而这也更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并决心用自己的方法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芒福德对城市、区域的许多问题都有其深刻而独到的研究,但是人主义思想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其所有学说的核心主线,

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些他有关城市发展、规则的重要思想。

1)芒福德的城市观

芒福德始终坚持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认识城市,因而他倾力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他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焦,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310]他于1938年出版的《城市文化》与1961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两部著作,都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深刻认识城市的发燕尾服过程。

芒福德把西方的城市发展历史、现在与未来概括为6个阶段:原始城市(Eopolis)、城邦(Polis)、中心城市(Metropolis)、巨型城市(Megalopolis)、专制城市、(T yannopolis)、死城(Nekropolis),并分别阐述了城市在不同发燕尾服阶段的社会以、文化演变特征,高度强调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局部成长、部分死亡、自我更新”;“城市文化可以从遥远或长久的孕育中突然新生;它们可以借助于多种文化的三班倒来延续它们的物质组织;它们可以通过移植其他地区健康赛区或健康文化的组织而显现出新的生命”[。这些观点芒福德虽然早在193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他认为即使到了1970年代,这种认识“依然处于现行思想的前列”。

2)芒福德的区域观

所有的人本主义思想家者极其关注区域的问题,芒福德更是将区域理解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并把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区域。他认为:所谓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是既定的;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则部

分是人类深思熟虑的愿望和意图的体现。因而,芒福德所理解的区域事实上是人文区域(Human Region),它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综合体。恰恰与大都市带的热情支持者相反,芒福德坚持认为都市带并非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态,而是城市无限度生长和蔓延的结果,将会抹掉农村、模糊人类处境的真实状况,最终成为“类城市混合体(Urbanoid Mishmash)” 。3)芒福德的规划观

芒福德对现代西方城市规划中的许多思想持批判态度(包括高速公路与小汽车支持下的城市形态和方式,以及Megalopolis等区域形态),指出全社会对金钱、物质、技术的崇拜已经发展到了否定人类政党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程度。他经常用“无机”(机械)、“有机”(生物技术)等对立的词汇来形容两种根本对立的规划思想:是盲目炫耀机械、技术的进步,还是用新的技术来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他对现代城市规则中所充斥的种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予以了坚决的批判,把那些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城市布局称之为“非城市”(Non-City),这样的规划也因而被称为非规则(Non-Plan),芒福德明确地提出了“城市的最好运作方式是关心人,陶冶人”这一崇高的思想命题。新城市主义的思想与实践

1)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

1993年J.康斯特勒出版了《无地的地理学》,严厉地提出二来美国松散而不受节制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沿着高速公路无序向外蔓延的恶果,并由此引发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345]。他因而提倡要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必须从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寻找合理的状况,即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思想。新城市主义主要强调的是通过重新改造那些由于郊区化发展而被废弃

的传统的旧市中心区,使之重新成为居民集中的地点建立新的密切邻里关系和城市生活内容,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有关对郊区城镇采用紧凑开发模式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城市主义是西方过去城市更新、城市复兴政策的一种持续推进。

二战以后,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经历了不受节制的郊区化蔓延过程,出现了“增长危机”、“非都市化”(高成本低效率、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内城衰败、城市结构瓦解、侵蚀社会生活)等矛盾。1980年代末以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对郊区化增长模式的一股强大反思[346],“新城市主义”领导了这个潮流,并已经成为1990年代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新城市主义以“终结郊区化蔓延”为己任,倡导“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努力统进的纲领之一[347]。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有Peter Calthorpe、Elizabeth、Moule、Stefanos Polyzoides、Daniel Solomon、Andres Duany、Elizabeth Zyberk夫妇以及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宗师Leon Krier等。1993年10月,在美国的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https://www.sodocs.net/doc/3c16188245.html,U),CNU也已经始作俑者一个精英论坛发展成为目前融会广泛社会阶层的主流力量、具体国际性影响的一个组织。在一系列新城市主义的实验社区取得商业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政府与开发商也积极加入到支持新城市主义者的行列之中[348]。1996年的第四届CNU大会签署了《新城市主义宪章》(The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正式得以确立。

2)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在西方有关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思想述中,有两个术语是会被新城市主义

者常常提及的:Highway 66Main Street。Highway66是贯穿美国东西的主要干道,它代表了当年由东向推动形成的城市扩张、蔓延精神,是美国现代主义城市的代名词;而Main Street是大多数美国城市中心区主要干道的名称,以它来代表历史的、温情的、具有人情味的新城市主义规划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调要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巴尔的摩、纽约时报广场、费城“社会山”以及英国道克兰地区等的更新改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城市主义与简单的“文物保护”项目不同,它具有发展、改造、提供新的内涵等更为明确、更为宽泛的动机。而在城市的郊区,新城市主义则提倡采取一种有节制的、公交导向的“紧凑开发”模式。1990年代以后,“紧凑城市”(Compact City)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增长形态。从侧重于小尺度的城镇内部街坊角度,Andres Duany和Elizabeth Zyberk夫妇提出了“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 rab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从侧重于整个大城市区域层面的角度,Peter Calthorpe 则提出了“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 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TND、TOD是新城市主义规则思想提出的有关现代城市空间重构的典型模式,它们共同体现了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特点: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境。总之,新城市主义成功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城市主义者给自己制定的明确任务是:①修复大城市区域现存的市镇中心;恢复强化其核心作用;②整合重构松散的郊区使之成为真正的邻里社

区及多样化的地区;③保护自然环境;④珍存建筑遗产,其最终目的是要扭转和消除由于郊区化无序蔓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重建宜人的城市家园[350]。为此,他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核心规划设计思想: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315]。如今新城市主义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各个领域中都已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在区域规划层面,美国新城市主敲锣打鼓主要实践活动有: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区域规则、波特兰2040年规则、芝加哥大都市区面向21世纪区域规划项目、纽约大都市区“拯救危机中的区域”、盐湖城区域规则项目;而更多的新城市主义规划实践是集中在城镇层面和邻里社区尺度,代表性的有: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社区”(Seaside)、芝加哥的West Garfield Park社区重建、弗吉尼亚州Diggs T own改造、纽约曼哈顿Bryant Park再生项目等等。

针对有人提出新城市主义的规则思想、设计手法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欧洲的老城改造、环境保护主义等活动相比,并没有太多“新意”的批评时,新城市主义者坦承他们并无意去创建什么前所未有的奇思妙想。相反,他们提醒人们与其挖空心思去一味求新、求异,不如把目光转向那些早已存在的、历经时间考验而生命力依早的东西,去探究蕴藏在其中的持久不变的物质。精明增长与管理

1)有节制增长思想的产生

与西欧许多国家在二战后就已经明确确立了控制大城市无序增长的思想不同,美国、加拿大战后城市增长的高潮、放任的郊区化造成了畸形的城市蔓

延(Urban Sprawl)。长期以来在北美,增长都被认为是正面、引以为荣的[354]。虽然美、加两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这种蔓延增长方式提供了空间基础,高速公路、小汽车的发展为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由此导致的生态、社会方面的负效应[355],使得1990年代后北美学者不得不开始检讨传统的这种不受控制的城市增长方式,提出要对土地开发活动进行管制以提高空间增长的纵使效益[356],即增长管理(Growth Management)的思想。

受到生态主义和新城市主义等思想的影响,1997年美国马里兰州州长P.N.G.Lendening首先提出了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概念,并在后来被戈尔副总统作为总统竞选纲领—21世纪的可居议程(New Livability Agenda for the 21st Century)中的重要内容。简单地说,实现精明增长是目标,实施增长管理是手段。1999年,美国规划师协会(APA)在联邦政府资助下花了8年时间,完成了对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纲要。到了2000年包括佛罗里达州(1985)、佛蒙特州(1988)、华盛顿州(1990)等在内,已经有20个州建立了增长管理计划或制定了各自的“精明增长法”(Smart Growth Act)与“增长管理法”

2)精明增长的目的与做法

一般认为精明增长的三个主要目的是:①通过城市增长采取可持续、健康的方式、使得城乡居民中的每个人都能受益;②通过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耦合,使得增长能够达到经济、环境、社会的公平;③新的增长方式应该使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得到良好的发展[357]。因此,精明增长特别强调对城市外围有所限制,而更要注重发展有城区。

精明增长提出的基本做法主要有如下一些方面:

(1)保持良好的环境,为每个家庭提供休憩的场所。扩展多种交通方式,借鉴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强调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

(2)鼓励市民参加与规则,培育社区意识。鼓励社区间的协作,促进共同制定地区发展战略。

(3)通过有效的增长模式,加强城市的竞争力,改变城市中心衰退的趋势。(4)强调开发计划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基础高州,鼓励对土地利用采用“紧凑模式”,鼓励在现有建成区内进行“垂直加厚”。

(5)打破现绝对的功能分区思想和严格的社会隔离局面,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房类型和价格的多样化。

3)增长管理定义与手段

事实上西方对于增长管理还没有形成明确而统一的定义,收集有关的主要观点有:

(1)美国城市土地协会(ULI,1975)在《对增长的管理与控制》中指出:增长管理是“政府运用各种传统与先进的技术、工具、计划及活动、对地方的土地使用模式,包括发展方式、区位、速度和性质等进行有目的的引导。”

(2)B.Chinitz(1990)指出:增长管理是积极的、能动的、旨在保持发展与保护之间、各种形式的开发与基础高州的同步配套之间、增长所产生的公共服务需求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财政供给之间以及进步与公平之间的动态平衡。

(3)Foder(1990)指出:增长定理泛指用于增长与发展的各种政策与法规,包括从积极鼓励增长到限制甚至阻止增长的所有政策法规。

总体而言,增长管理强调的主要方面是:①它是一种引导私人开发过程的

公共的、政府的行为;②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编制规划与后续的行动计划;③必须强化预测并适应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限制发展;④应能提供一定的机会和程序,来决定如何在相互冲突的发展目标之间求得适当的平衡;⑤必须确保地方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地方与区域之间的利益平衡。

在具体做法中,增长管理一般是对城市增长的不同类型区域,对那些需要促进增长的地区(优先资助区)予以鼓励和支持,而对不应该增长的地区(非优先资助区)则要求坚决予以控制。最著名的增长管理实践是美国俄勒冈州划定的“城市增长界线”(Urban Growth Boundaries,UGBS)—将所有城市增长都限定在界线之内,其外只发展农业、林业和其他非城市用途,在这个新土地。除了通过规划以外,增长管理的手段还包括法规、计划、税收、行政手段等多方面。

4)对增长管理与精明增长的评价

毫无疑问,实行增长管理与精明增长的措施在北美地区取得了大量的积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城市的蔓延,保护了土地和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与改善社区生活质量,保证老街坊和商业区的活力;确保各社区之间的财政与社会公平;政府借此拓展了住房和就业机会,降低了公共、私人开发过程中的投资风险,等等。

但是,也有人反对增长管理与精明增长的政策,例如Shaw、Utt等人就指责由于实施空间管制造成了土地供应紧张、房价上涨,加重了中低收入者的负担;Duanny、Plater-Zyberk等人认为UGBS是“预见到并切实鼓励未来20年的恶性增长,把大量最常见的蔓延包容在界线以内”;Gordon、Richardson则

通过成本—利润、土地压力、发展潜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分析,认为紧凑型的开发是不可取的;也有人对美国公共北能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实际效果(如轨道交通交通费用占了全国公交开支的25%,但运量却承担了不足总量的2%)进行分析,怀疑TOD模式的有效性;A.Bartheet则更毫不留情地批评到:精明增长与“愚蠢增长”是殊途同归,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来源:定鼎园林)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冯长安 摘要:高速铁路从诞生至今已近50年,纵观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而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依据我国高速铁路规划,在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高峰时期。本文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形势、国外高铁建设的相关经验、高铁建设的作用与目标进行系统的说明,通过区域的视角和严密的论证来分析高铁建设对城市本体以及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为我国今后高速铁路以及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铁建设;城市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1引言 在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仅有的普通铁路运输系统已经日益饱和,负重越来越大,日渐不能满足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形势下,加快作为资源节约型的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应运而生,由此我国开始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新篇章。 在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时期,研究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以便为今后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建设,合理发展。 2研究意义 2.1我国高铁建设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4年1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时代的来临。其规划至2020年实现“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 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建设完成。建 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运速度目标值 达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如图所示: 在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中,又确定了高速 铁路建设的近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实现 “五纵六横八连线(568网)”;远期实现 “8 图 1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 纵15横26连线(81526网)”。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时期。 2.2高铁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2021智慧城市规划试卷70分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2021智慧城市规划试卷70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需要通过完善的服务体制和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支撑。 A.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B.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C.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D.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实现城市居民在“吃、住、行、游、购、娱、健”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使用任何设备或方式获得其所需的各种社会服务,是智慧社区建设的()。A.近期目标 B.远期目标 C.根本目标 D.终极目标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的出现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感知和控制提供全面支持,并应用于智慧的各个领域。 A.泛在网络 B.云计算 C.物联网 D.大数据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从技术实现上,智慧社区包括五个层次和两大保障体系。其中两大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保障和()。 A.信息共享保障 B.信息智能保障 C.信息安全保障 D.信息多样化保障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的出现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平台与支撑,对异构、多维和海量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方法、模型预测和可视化分析,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用户可用信息。A.泛在网络 B.云计算 C.物联网 D.大数据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过于强调信息通信技术易于导致()。

A.商业利益主导城市发展 B.城市发展缓慢 C.经济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D.社会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E.城市两极分化 用户答案:[ADE] 得分:8.00 2.与以往的“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A.更加提倡人文与和谐 B.更加聚焦民生与服务 C.更加鼓励创新与发展 D.更加关注共享与协同 E.更加强调认知与关联 用户答案:[BCD] 得分:8.00 3.相对于传统社区,智慧社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其关键特性是(),而智慧社区因其组织管理更为先进合理更加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A.智能感知 B.可持续发展 C.和谐社区 D.主动服务 E.信息技术 用户答案:[AE] 得分:0.00 4.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技术也成为继农业、工业生产力之后的新兴生产力,并迅猛发展,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A.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B.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C.不断创新信息技术 D.促进信息交流 E.知识共享 用户答案:[AD] 得分:2.00 5.智慧城市是以()为目标,整个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具有空天地多平台协同能力。 A.发展更科学 B.社会更和谐 C.管理更高效 D.交通更便利 E.生活更美好? 用户答案:[ABCE] 得分:8.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3道题】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1-09T14:08:47.530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第15期作者:张自安[导读]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居民营造更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 山东省菏泽市建设工程勘察院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从当前城市规划的弊端、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划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规划;弊端;规划理念;创新与发展所谓城市规划,就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得到最佳城市布局和空间规划。通过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居民营造更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析,并从创新角度谈谈城市规划的改进和发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城市规划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当前城市规划的弊端 (1)首先,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力,珍贵古遗迹遭到破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上遗留下来各种珍贵的古建筑和遗迹,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古迹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从大炼钢、文化大革命,再到今天的旧城区改造,都使一些珍贵遗迹遭受了毁灭性的危害。 (2)其次,环境保护不当,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另外,对于城市下水道的规划不当,使得大的污水流入河道,严重的污染了生态环境。 (3)再次,区域规划不协调,没有做到地方统筹。一些城市规划的管理人员由于自身观念的限制,在规划的过程中仅从自身城市布局出发,并没有结合周边城镇的发展情况制定一个协调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4)最后,个人意见导致的城市规划混乱。这里的个人意见主要指的是市政领导,由于私人原因对于城市规划进行干预,严重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有序的进行。另外,据统计,我国600多个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违法建筑的现象,一些开发商和市政领导进行不法交易,对土地擅自开发利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2.1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生态保护同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营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环境。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管理者提出了“区域绿地”的概念,其主要宗旨实现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并突出本地的人文特色,利用城市和乡村景观的结合来营造集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城市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也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2.2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无论是城市基本建设还是旧城区改造工程,都逐渐扩大了规模,提升了速度。作为城市规划的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积极地创新思路,拓宽视野,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的优秀城市规划经验,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拓宽旧城改造中的保护范围,宁可牺牲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多保护一些有价值的、有特色的老建筑、老街区,不能留遗憾。城市规划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历史建筑加以保护,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并得到合理修缮,成为城市秉承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城市规划部门应从规划入手,制订法规,健全机制,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3提倡节能,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面积小、密度大,节能是其维持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而建筑节能是其中的焦点。城市规划建筑应当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极力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努力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城市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和大气气象学的原理进行空气净化,达到环保的要求。通过充分利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保温隔热、节能防污,达到高新科技和传统材料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创造一个高效、以人为本的具有强烈城市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城市生态节能更新项目可以选用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及燃气补能系统、辐射吊顶技术、内遮阳节能系统、绿色材料及保温体系、屋顶花园、节能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即时展示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十大绿色节能技术。还可以利用最新智能灯光控制和设计节约照明用电。紧凑型节能荧光灯、高光效荧光灯、高强度气流放电灯等都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利用光线模拟出不同时段自然界的光环境,设计不同区域的灯光效果。 2.4注重公众参与,促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城市规划虽然是有关市政部门的管辖范围,但是可以积极的采纳各方建议,吸收各方优势,如可以用招标的形式征询专业咨询机构及学术机构参与课题的研究及开发规划。政府通过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机构,为其规划及政策的制订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通过论坛、讲座、展览等多种渠道,使政府与市民社会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规划结果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界市民共同组成一个工作团体进行规划前期的调查研究、分析协商等工作。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业内对该问题的关注,以上仅为笔者拙见,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张自安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张自安 发表时间:2018-08-29T09:13:01.22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4期作者:张自安[导读]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从当前城市规划的弊端、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山东省菏泽市建设工程勘察院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从当前城市规划的弊端、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划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规划;弊端;规划理念;创新与发展所谓城市规划,就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得到最佳城市布局和空间规划。通过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居民营造更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创新角度谈谈城市规划的改进和发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城市规划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当前城市规划的弊端 (1)首先,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力,珍贵古遗迹遭到破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上遗留下来各种珍贵的古建筑和遗迹,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古迹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从大炼钢、文化大革命,再到今天的旧城区改造,都使一些珍贵遗迹遭受了毁灭性的危害。 (2)其次,环境保护不当,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另外,对于城市下水道的规划不当,使得大的污水流入河道,严重的污染了生态环境。 (3)再次,区域规划不协调,没有做到地方统筹。一些城市规划的管理人员由于自身观念的限制,在规划的过程中仅从自身城市布局出发,并没有结合周边城镇的发展情况制定一个协调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4)最后,个人意见导致的城市规划混乱。这里的个人意见主要指的是市政领导,由于私人原因对于城市规划进行干预,严重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有序的进行。另外,据统计,我国600多个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违法建筑的现象,一些开发商和市政领导进行不法交易,对土地擅自开发利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2.1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生态保护同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营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环境。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管理者提出了“区域绿地”的概念,其主要宗旨实现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并突出本地的人文特色,利用城市和乡村景观的结合来营造集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城市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也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2.2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无论是城市基本建设还是旧城区改造工程,都逐渐扩大了规模,提升了速度。作为城市规划的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积极地创新思路,拓宽视野,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的优秀城市规划经验,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拓宽旧城改造中的保护范围,宁可牺牲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多保护一些有价值的、有特色的老建筑、老街区,不能留遗憾。城市规划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历史建筑加以保护,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并得到合理修缮,成为城市秉承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城市规划部门应从规划入手,制订法规,健全机制,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3提倡节能,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面积小、密度大,节能是其维持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而建筑节能是其中的焦点。城市规划建筑应当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极力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努力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城市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和大气气象学的原理进行空气净化,达到环保的要求。通过充分利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保温隔热、节能防污,达到高新科技和传统材料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创造一个高效、以人为本的具有强烈城市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城市生态节能更新项目可以选用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及燃气补能系统、辐射吊顶技术、内遮阳节能系统、绿色材料及保温体系、屋顶花园、节能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即时展示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十大绿色节能技术。还可以利用最新智能灯光控制和设计节约照明用电。紧凑型节能荧光灯、高光效荧光灯、高强度气流放电灯等都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利用光线模拟出不同时段自然界的光环境,设计不同区域的灯光效果。 2.4注重公众参与,促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城市规划虽然是有关市政部门的管辖范围,但是可以积极的采纳各方建议,吸收各方优势,如可以用招标的形式征询专业咨询机构及学术机构参与课题的研究及开发规划。政府通过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机构,为其规划及政策的制订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通过论坛、讲座、展览等多种渠道,使政府与市民社会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规划结果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界市民共同组成一个工作团体进行规划前期的调查研究、分析协商等工作。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业内对该问题的关注,以上仅为笔者拙见,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城市规划思想归纳.

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1. 宗教世界观统治了物质与精神领域的一切, 《圣经》 成为最高的权威。 2. 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神权。 3. 11世纪以后,西欧社会就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之间的 关系进行了许多辩论,世俗权力的地位逐渐提高。 4. 凸显了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一般格局很一致: 在教堂前面有围合感较强的广场,道路基本以教堂和 广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并逐渐形成蜘蛛网状的 道路系统。 5. 城市总体结构布局都非常自然,无论是景观还是尺度 都非常接近人,建筑环境亲切可人,每个城市都有它 的环境特色,是所谓的“自然主义” 。 6.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中世纪和谐的城镇环境具有极高 的美学 艺术价值,将一定得体系引入大自然,结果使 自然和几何学之间差距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消 失。 公元476年:日耳 曼人入侵西欧。 公元4世纪 --- 公园9世 纪:西欧衰落,拜 占庭强大。 9世纪——12 世纪:西欧封建社 会形成的初期。 1.中世纪指的是 从 西罗马灭亡 到14、15世纪 欧洲资本主义 制度萌芽(文艺 复兴)这其中的 封建时期。 12世纪——15 世纪:西欧封建社 会的盛期。 1. 教区与社区和二唯一。当时城市的整体结 构、城市的分片区空间组织以及其中所包 含的种种社会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大大 小小的教堂而展开的。 2. 9——10 世纪,手工业分化,带动商业。 3. 11---12世纪,城市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4. 11------13 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本质 上讲是一场反封建的斗争,为后来的文艺 复兴做好了铺垫。 5. 12世纪后期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大学组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作者:————————————————————————————————日期: 2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摘要】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它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配置城市资源、调控城市布局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市的发展规律与现状,本文主要从城市规划的概念、阶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简要分析与描述。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发展;重要性;影响 1978年11月,我国在经济上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而后的三十多年里,我的经济的发展果然不负众望,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在飞速进行中,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还是沿海内地,城市的面貌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华灯璀璨。在建筑设计者、城市规划设计师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工作者们的辛苦努力下,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环境与形象变得越来越美好,居住的家园变得越来越温馨。 一、城市规划的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在早期,人们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场所,三五成群,靠捕鱼打猎为生。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开始崛起,人们也开始由此进入到群居的最高级模式,逐渐的走向了成熟与文明的时代。当然,伴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一个新的名词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城市规划。 谈及城市规划,每个民族对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知识的组成。所谓城市规划,顾名思义就是科学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处理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它侧重于研究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根据,在城市管理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中位于最首要的地位,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分析 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随着时代与地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也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且紧跟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对城市规划的研究自古以来就存在了,而因为各个学科的参与,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例如地理学科、社会学科、历史学科以及考古学科等知识文化对研究城市

数字城市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展望

数字城市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展望 1 数字城市的产生背景与基本概念 1.1数字城市的产生背景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并指出数字地球是一种能嵌入巨量地理信息,对我们的星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描述之后,各国政府和科技界迅速作出积极反应,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于1999年11月底在我国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指出:中国将力争在数字地球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表明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对数字地球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经过两年的研究和讨论,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对数字地球的概念、支撑技术应用前景以及优先发展的应用领域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和阐述,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提了数字中国、数字北京及数字海南等概念,这些概念在全球、国家及区域三个层次上概括了数字地球的作用,在数字地球的背景下城市问题的专家提出了数字城市概念。 1.2数字城市的含义 数字城市的概念,正如数字地球概念一样,目前尚无公认的严格定义,实际上,数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的城市,是真实城市(物质城市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特征综合体)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城市的核心是真实城市及其时空变化在虚拟三维空间的数字化重视与认识,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延伸与发展,其技术基础是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的内容包括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网络化、城市智能化和可视化等主要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还会被赋予不同的新的内涵.数字城市是一种通俗说法用数字化手段处理城市问题是数字城市概念的本质. 1.3数宇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居环境复杂.国民经济产值80%以上集中在城市.发达国家8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同时.诸如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集结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与膨胀.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科技企业带来的失业.工业、汽车尾气噪音生活垃圾影响城市环境、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影响城市交通等诸多城市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发展.这些城市问题.不能仅仅依靠领导意志、专家个人经验对局部或单一问题进行调整解决.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考虑.城市现代化智能化.需要构建数字城市.对城市问题的现状作出全面、准确的估计与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与预测.目前计算科学、空间信息科学、城市科学,地球科学、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发展,已经为构建数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数字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2构建数字城市的核心支撑技术 2.1遥感技术 航天航空遥感具有信息丰富、影像直观现实性好及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根据遥感信息可以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建立地面数字高程模型.自动识别地面目标及其性质等.它们将是数字城市的几何空间信息和部分属性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手段. 目前航天遥感影像的长线阵CCD成像扫描仪可达到1~2m的空间分辨率.使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中的建筑道路上的车辆等.成像光谱仪的光谱细分可达到5~6nm水平.能自动程度较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面前一项紧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背景 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展。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可以说自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之初,对人的关怀就成为其紧扣的核心与主题。 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英国的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他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规划理论”。其思想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之后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均为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 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居住区街坊的规划也得到了进化,同时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处在一个战后的转性时期,不免流露出不少的时代局限性,如他们大多数只偏于绘制蓝图,陈述结果,但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设,从而产生很多矛盾;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城市规划的管理不完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规划不能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导致城市规划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些决策者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格外重视眼前的利益。很多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Nature factor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ity planning 作者:…… 摘要::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有许多,文章认为自然因素应该更多的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的构成、科学内涵、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及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应该更多的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呼声,而不应成为行政和金钱的奴隶。许多国家已经将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Abstrac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ity planning have many,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nature factor shoulds be more to rises in city planning predominant function. This text expatia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posing, science content,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of the concept,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to influence and ecology principles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city planning.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reflect the society morely with the civil noise of shouting, but shouldn't become the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peculiarly slave. Many nations have modernized the protection conduct and actions c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to level with the civilization degree of a measures the standard. 关键词:城市;城市规划;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 Key words:City;City planning;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影响 城市规划有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城市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规划问题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系统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系统、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可归结为城市规划范畴内。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浅谈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浅谈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从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作用谈谈 了解城市规划,首先从了解城市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中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两种形式。而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在中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则加强了全面规划;宋开封城是按照五代的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北宋中叶,开封城已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而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代罗马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纺机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安德烈亚·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 通过研究前人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我们知道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而城市规划就有着有它无法取代的作用: 城市规划师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展开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作,但纯粹的市场机制运作会出现“市场失效”的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手段是多样的,既有财政方面的,也有行政

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一)

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一) 内容摘要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新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起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