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

(2)至于通材.达识 同“才”,才学,才能。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同“蓄”,积蓄,富于。

(4)恶人无有所纪. 同“记”,记录,记载。

2.古今异义

(1)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2)而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3.一词多义

(1)铭⎩⎪⎨⎪⎧ 夫铭.志之著于世:名词,墓铭

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一样

一.欲褒扬其亲:一心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数词,一

一.归于先生:全,都

(3)书⎩⎪⎨⎪⎧

寄欧阳舍人书.:名词,书信

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动词,写 (4)乎⎩⎪⎨⎪⎧

则与铭乎.何有:句中舒缓语气,无实义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相当于介词“于”

(5)恶⎩⎪⎨⎪⎧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形容词,坏的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副词,相当于“何”,怎么

4.词类活用

(1)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3)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4)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6)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作动词,详细考证。 5.文言句式

(1)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何有”应为“有何”。

(2)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安近”应为“近安”。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莫之拒”应为“莫拒之”。

(4)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世”应在“有望”前。

(5)苟托之非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

本文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答谢信,但全文的主旨是否仅是对欧阳修的感谢?还包含哪些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虽为一封答谢信,但也并非是一味感谢,而是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的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赞扬了欧阳修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文才,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也只有二者兼备,为别人写作铭志才能公正、正确,而铭文和墓中人也才能一起流传于世。对当时那些铭志不合事实、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评。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铭.志之著于世(铭:墓铭)

②至于通材

..达识(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③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勒:刻)

④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蓄意)

⑤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

..焉(兼胜:加倍胜过)

⑥先祖之言行卓卓

..(卓卓:高卓,卓越)

⑦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蹶:挫折)

⑧世之魁闳

..豪杰不世出之士(魁闳:器宇宏大,不凡)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⑧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④⑥

答案 D

解析④“畜”同“蓄”,积蓄,富于。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夫.铭志之著于世(句首发语词,无义)

B.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介词,对)

C.则必铭而.见之(连词,表顺承)

D.则以愧而.惧(连词,表并列)

答案 B

解析以:介词,因为,由于。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足为后法.

A.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

B.非畜道德而能文章

..者

C.条.写如后云云

D.此数美.者

答案 B

解析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8题。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

传,则勇于自立

..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

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

...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

..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勒:约束

C.有名侈.于实侈:奢费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答案 D

解析A项严:尊敬。B项勒:刻。C项侈:过分,超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众人则能辨焉.于是余有叹焉.

B.惧后世之.不知石之.铿然有声者

C.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A

解析A项均为句末语气词。B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起定语后置的作用。C项连词,来、用来/连词,并且。D项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

B.至于

..通材达识

C.一欲褒扬

..其亲而不本乎理

D.则人情

..之所不得

答案 A

解析自立:古义为建立功业;今义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论述了“铭志”与“史传”的不同特点,目的是区别二者的不同,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

B.文章阐述了“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是近世铭志不能行世而传后的缘故。

C.本文笔法纡徐百折,跌宕多姿;吞吐抑扬,极尽腾挪。形成了舒展自如、婉丽从容的风格。

D.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不仅表达了对欧阳舍人的感激之情,而且论述了为文要“公与是”的观点,论证严密有力。

答案 A

解析“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错,应该是说明铭志有警劝之道,义近于史。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译文: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2)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译文: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往往要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译文:不是富于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

....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

......、右谏议大夫

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

几所,库钱仓廪

..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

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

..,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节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B.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C.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D.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答案 A

解析“故事”是“旧例”的意思,引起下文,应单独成句。“穷人”为宾语,其后应断开。“公”为主语,其前应断开。“者”为句末助词,其后应断开。“石”为量词,其后应断开。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政殿为北宋皇宫中的一处用于藏书和理政的宫殿建筑,同时也用作宴殿和讲习之所,并设立资政殿大学士一职,以备咨询国政。

B.谏议大夫,古代官职。秦开始设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C.米藏曰仓,谷藏曰廪。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

D.病坊是收养贫病平民的机构。

答案 C

解析应为“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下文书给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几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代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搜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做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答案 D

解析“不循章法,将广为搜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做裁减”分析不当。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译文:估计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2)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

译文: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为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册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做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两万一千九百多人。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到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两千余石,用平时的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

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劳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殓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搜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

(201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

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

..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 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

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

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

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

之于上古 参:检验 答案 B

解析 “可惜”是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是“值得”的意思,“惜”是“爱惜”的意思。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饰以.温慎举以.予人

B.⎩⎪⎨⎪⎧

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儿之.成,则可待乎 C.⎩⎪⎨⎪⎧ 其.有国者成败废兴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 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之、其、而”的用法。A 项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B 项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其:代词,那些/连词,表选择。D 项而: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

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答案 C

解析C项张冠李戴。第5段中“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而不是说作者自己。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

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的前后语境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因为名词和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初步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仆、足下”都是人称代词,“仆”作“自知顽滞”的主语,可在“顽滞”后断开;两个“足下”分别作“美”与“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而“足下之美”与“足下之教”分别作了“欲成”“既受”的宾语,因此,可在其后断开。再次,看标志性虚词的位置,进一步断句。“假使”“亦”常放在句子开头,前面应该断开。“之”跟在动词“施”后。因为“恳恳”修饰“欲成”作状语,所以“之”应为宾语,故在“之”后断开。最后,通读整个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看句意是否通顺。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译文: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译文: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安置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解析本题涉及词类活用、重要虚词、固定用法等。(1)“资”,供给,给予。“迹”,事迹,功业。“光”,名词用作动词,光耀。“勉”,努力。(2)“所解释”,“所”与动词“解释”构成“所”字结构,解释为名词“分析说明”。“完具”,完备。“虽”,表假设,即使。“挈置”,提携安置。

参考译文

我与您年龄相同然而主张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智,内心正直,态度温和,用

温和谨慎修饰(自己),所以为人处世光明高尚没有过失、后悔的事。(我)在京城期间,家里的事,人际往来,整天局促束缚,不能够每天说出心中所想来使自己明白,自然不敢用同辈之流期待你啊。

去年请假,从江、汉之间回京城,才知道您调任地方官的缘由,敢于做正义的事,以前我期望您的心思,果然不是谬误,私下里自己恭喜道贺,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给予的、我期望仰慕的,这两者就是我恭喜道贺您的原因,好啊,好啊。我不值得一提,虽然能做学问,也没有什么长进,像您的才华、时机,真是值得爱惜啊。以前所说的俊逸通达、坚定明智,内心正直,态度温和,用温和谨慎修饰(自己),这才华值得珍惜;年龄四十岁做刺史,得到偏僻小郡,有衣服和食物,没有做吏的苦楚,这是时机值得爱惜啊。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我常想百代之后,不一定不幸,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书记载详尽而且所记事情繁多。现在的谏官一定说:“假使圣人精深微妙的意旨没有流传,就是写注解的郑玄等人的罪过。”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安置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假使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不值得学习,那就得圣人复活,像周公、孔子那样亲自教授精深微妙的意旨,这样以后才能做学问。那么圣人不复活,就终生不能做学问了;假使圣人复活,也就跟随并且扰乱他们。这是不学习的人,喜欢口出大话,欺骗扰乱常人罢了。自从汉朝以来,那些诸侯的成功失败、衰败兴盛,功业行迹,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事,根据事实,都可以描述出来,考察它们的由来,判定它们的是非,十件里能有四五件,就能够用来应对当代的事务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依据所见所闻,能够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的结果。楚王问蓬草的果实,回答说:“我以前听童谣知道的。”这就是把小孩子当作老师罢了。用上古时代的知识来检验它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反复斟酌,才能成为圣人啊。诸葛孔明说:“你们这些人读书,是想做博士啊。”这就是因为被自己的见识阻滞,不知道适宜地变化,叫迂腐的儒生,这也是求学的人的一个弊病。

我自从元和年间以来,直到今天,自己见到听到的名家才子的讨论,常法制度,征讨叛逆作乱,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形,用古代事迹进行检验,能够做到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也能够成就一家的事业了。但是随时见到随时忘记,随时听到随时丢弃,轻视看到的重视听到的,这也是求学的人的一个弊病。像您有上天给予的天赋,我与您差距太大。我知道自己愚妄固执,不能耗费心思做学问,假使能学成,也不能够拿出来实施,诚挚殷切地希望成全您的美好愿望,改天在接受您的教导之后,对于官吏事务没有过错罢了。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却能在后代人中流传名声的,您努力吧。

11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 (2)至于通材.达识 同“才”,才学,才能。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同“蓄”,积蓄,富于。 (4)恶人无有所纪. 同“记”,记录,记载。 2.古今异义 (1)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2)而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3.一词多义 (1)铭⎩⎪⎨⎪⎧ 夫铭.志之著于世:名词,墓铭 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一样 一.欲褒扬其亲:一心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数词,一 一.归于先生:全,都 (3)书⎩⎪⎨⎪⎧ 寄欧阳舍人书.:名词,书信 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动词,写 (4)乎⎩⎪⎨⎪⎧ 则与铭乎.何有:句中舒缓语气,无实义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相当于介词“于”

(5)恶⎩⎪⎨⎪⎧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形容词,坏的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副词,相当于“何”,怎么 4.词类活用 (1)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3)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4)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6)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作动词,详细考证。 5.文言句式 (1)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何有”应为“有何”。 (2)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安近”应为“近安”。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莫之拒”应为“莫拒之”。 (4)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世”应在“有望”前。 (5)苟托之非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 本文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答谢信,但全文的主旨是否仅是对欧阳修的感谢?还包含哪些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虽为一封答谢信,但也并非是一味感谢,而是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的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赞扬了欧阳修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文才,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也只有二者兼备,为别人写作铭志才能公正、正确,而铭文和墓中人也才能一起流传于世。对当时那些铭志不合事实、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评。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2018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含答案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 之 同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通材. 达识 同________,________。 (3)非畜. 道德而能文章者 同________,________。 (4)恶人无有所纪. 同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于众人.. 则能辨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世之学者..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勇于自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铭??? 夫铭.志之著于世: 则必铭.而见之: (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一.欲褒扬其亲: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一. 归于先生: (3)书??? 寄欧阳舍人书.: 书. 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4)乎??? 则与铭乎.何有: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

2019-2020年高二语文选修2练习题: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2019-2020年高二语文选修2练习题:第12 课寄欧阳舍人书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所谓 ,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

【课内挖掘】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 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弟兄们学习都刻苦认真,常常五更起床,废寝忘食,冬夏不辍。果不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嘉祐(1056—1063)初年,曾家弟兄五人都取得了上京参加省试的资格。临行前,曾巩弟兄五人一同来到上堂屋,向曾母拜别。曾母感叹地对他们说:“你们五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能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 谁也没有料到,张榜那日,曾巩弟兄五人都榜上有名,而且名次都在前茅。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月同日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选自百度文库) 【课外运用】

基于知识可视化的化学教学——以利用Chemoffice 2004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为例

网络环境下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现实却是高中学生处于文言文学习的高原期。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的研究,正在创造出各种个性化、高效益、多样式的教学模式。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今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出发,通过对高中学生的特征分析,确定学习目标,结合学校的多媒体环境,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以期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研究问题背景 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1]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2]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从而热爱民族语言,学习并发展民族语言的表现力。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德育的重任,我们要培养良好精神品质的学生,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应多和杰出人物、一流人才“对话”,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然后逐步涵养其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选修教材还是必修教材,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下面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我们来看看文言文所占的比重: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1.通假字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同“技”,技艺。 2.古今异义 (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斜着眼看,表示厌恶或傲视。 (2)其疏数.偃仰。 古义:读cù,密集。 今义:数字。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古义:得到赏识。 今义:卖出。 3.一词多义 (1)而????? 其一少北而.东:并列连词,并且土断而.川分:承接连词,不译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连词,却 (2)为????? 其上为 .睥睨:形成不为.伟人:造就,造作愈以为.诚有:认为 (3)类????? 类.智者所施设也:像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种类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4)径?????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直径 (5)少????? 其一少.北而东:稍 少.时,一狼径去:一会儿

4.词类活用 (1)逾黄茅岭而下.:名词作动词,向下,往下走。 (2)其一西.出:名词作状语,向西。 (3)环.之可上,望甚远: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 5.文言句式 (1)投以小石:状语后置句。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省略句,省略“于”。 (3)是固劳而无用: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译文:它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土堡,还有像城门一样的一个洞穴。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译文: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停止。 (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译文: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以为真的存在。 (4)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文:有人说:“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第课寄欧阳舍人书 .通假字 ()则必铭而见之同“现”,显现,表彰。 ()至于通材达识同“才”,才学,才能。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同“蓄”,积蓄,富于。 ()恶人无有所纪同“记”,记录,记载。 .古今异义 ()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而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一词多义 ()铭 ()一

()书 ()乎 ()恶 .词类活用 ()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作动词,详细考证。 .文言句式 ()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何有”应为“有何”。 ()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安近”应为“近安”。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莫之拒”应为“莫拒之”。()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世”应在“有望”前。()苟托之非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 良风气。 本文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答谢信,但全文的主旨是否仅是对欧阳修的感谢?还包含哪些 意思? 答: 答案本文虽为一封答谢信,但也并非是一味感谢,而是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的祖父写墓志 铭为切入点,赞扬了欧阳修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文才,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 修养的重要性。也只有二者兼备,为别人写作铭志才能公正、正确,而铭文和墓中人也才能 一起流传于世。对当时那些铭志不合事实、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评。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宋]曾巩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1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希2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3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4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幸甚,不宣。巩再拜。 注:1细然:伤痛的样子;2希:仰慕;3屯(zhūn)蹶:艰难颠仆、频受挫折的样子;否塞:困厄不得志;4魁闳:俊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致:表达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雕刻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悬:悬挂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宠荣:使荣耀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能说明墓志铭“行世”而“传后”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①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②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③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2020秋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美 字 体 赏美文 感受曾巩散文之美

曾巩不是为文而文的文学家,但他见之于世,主要是他的散文。虽然在当今,曾巩之散文并不如东坡、欧公的受人称誉.但其文在当时曾一度仅次于欧公,在后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汉江星之斗。”能享其盛名,巩之文章必定有其独特之美。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所谓“文如其人”。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 曾巩之文章不同于欧阳修的流畅婉转、兴致勃发、文思如涌,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感情激荡,更不同于苏东坡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而是锋藏不露,敛气蓄势

感激之情写得既真挚而又自然,文中没有一句泛泛的 赞誉之辞,却能显示出自己与感谢之人的关系非同一 般。 曾文之纡徐婉曲虽不具欧文那种摇曳生姿的情韵与风神,但却显示出一种极深厚的底蕴,于婉曲中见 涵养。这不仅是因为文章取法的原因,还因为他本于 六经之道,深厚的儒学修养和渊博的学识的缘故。 (选自梅丫头的家的博客,有删改)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 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由于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第4课 百丈山记 1.通假字 以纪. 其胜 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 (1)乃⎩⎪⎨⎪⎧ 十余级乃.得度:才,副词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就 (2)其⎩⎪⎨⎪⎧ 阁据其.上流:它的,代小涧以纪其.胜:那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 3.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 (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 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描绘石台、瀑布→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二、中心主旨 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控. 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控:临 B.前揖. 芦山,一峰独秀出 揖:正对着 C.日薄. 西山,余光横照 薄:迫近 D.卑庳迫隘,无足. 观 足:足够 答案 D 解析 足:值得,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12课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勒:约束 C.有名侈.于实侈:奢费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答案】D 【解析】A项,严:尊敬。B项,勒:刻。C项,侈:过分,超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 ..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B.而世之学者 ..,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 C.至其所可感,则往往 ..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D.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答案】A 【解析】A项,古今意义均为副词,于是。B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C项,古义:常常,指事情发生的频率。今义:指事情的发生具有规律性。D项,古义:两次。今义:动作再次发生。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而善人喜于见传B.惧后世之不知 C.非近乎史,其将安近D.则人情之所不得 【答案】A 【解析】A项,被动句。B项,是“不知后世”。C项,是“近安”。D项,是“不得人情”。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

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 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 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 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 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众人则能辨焉. 于是余有叹焉. B .惧后世之.不知 石之. 铿然有声者 C .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 D .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A 【解析】A 项,均为句末语气词。B 项,第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助词,起定语后置的作用。C 项,第一个“以”是连词,来、用来;第二个“以”是连词,并且。D 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含答案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之同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通材.达识同________,________。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同________,________。 (4)恶人无有所纪.同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于众人 ..则能辨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而世之学者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勇于自立..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铭⎩⎪⎨⎪⎧ 夫铭.志之著于世: 则必铭.而见之: (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 .也: 一.欲褒扬其亲: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一.归于先生:

新粤版选修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 ...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 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 ..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蒙.赐书蒙:副词,表敬意 B.先大父 ...墓碑铭先大父:名词,去世的父亲 C.则以愧.而惧愧:形容词,惭愧 D.警劝之道.道:名词,作用 解析:选B。“先大父”:死去的祖父。 2.下列各句中的“致”字与“生者得致其严”中的“致”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C.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解析:选C。A项,表“达到”;B项,表“致使”;D项,表“达到”;C项,表“表达,传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 1.通假字 (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 (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 ..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 ..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 ..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 ..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 ..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 ..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 ..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 ..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 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 ,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②指学习功课。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 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 (1)穷⎩⎪⎨⎪⎧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 (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 (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 (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 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2)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降服。 (3)屡道.于两府间:名词作动词,取道。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第9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通假字 无.忽同“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景气 ..和畅。 古义:气候。 今义: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也指兴旺,繁荣。 (2)僮仆静默 ..。 古义:指已休息。 今义: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做声,表示悼念。 (3)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 古义:不一一详述,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今义:不相同(只做谓语,不做定语)。 (4)非子天机 ..清妙者。 古义:天性。 今义:①比喻自然界的秘密,也泛指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②神秘的天意。

3.一词多义 (1)过⎩⎪⎨⎪ ⎧ 故山殊可过.:过访,游览秦师将袭郑,过. 周北门:经过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超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错闻将军有意督过. 之,脱身独去:责备 (2)方⎩⎪⎨⎪ ⎧ 足下方. 温经:当,正在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方. 七百里:方圆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 之前朝贡禹:比方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道理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理 (3)因⎩⎪⎨⎪⎧ 因. 驮黄檗人往:凭借沃野千里,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依靠更延英俊,因 . 力授爵:根据批大郤,导大窾,因. 其固然:顺着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覆压,继承愿见相君,无因. :机会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与山僧饭.讫而去:吃饭。 (2)名词作状语 夜. 登华子冈:在夜里。 (3)形容词作动词 ①露湿.青皋:打湿。 ②王维白.:说。 5.文言句式 (1)憩感配寺:省略了介词“于”,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明灭林外:(于)林外明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3)步仄径:(于)仄径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4)携手赋诗:(我们)携手赋诗,省略句。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第16课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1.通假字 序. 天伦之乐事 同“叙”,叙述,叙说。 2.古今异义 (1)大块.. 假我以文章。 古义:大自然。 今义:成疙瘩或成团儿的东西,形体大。 (2)大块假我以文章.. 。 古义:自然风光。 今义:①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②泛指著作。③暗含的意思、复杂的情况。④做事情的方法、计划等。 3.一词多义 (1)伸⎩⎪⎨⎪⎧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抒发手指不可屈伸.:动词,舒展,伸直 (2)良⎩⎪⎨⎪⎧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副词,诚,真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形容词,良好的,优秀的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 实,志虑 忠纯:名词,善良、贤良的人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副词,的确,果真,确实秦王目眩良.久:副词,很 (3)以⎩⎪⎨⎪⎧ 良有以.也:名词,原因开琼筵以.坐花:介词,在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介词,用

(4)之⎩⎪⎨⎪⎧ 万物之.逆旅也:助词,的会桃花之.芳园:助词,补足音节 4.词类活用 (1)飞.羽觞而醉月:使动用法,使……飞动 (2)秉烛夜.游: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高谈转清.:形容词作名词,清雅的话题 (4)群季.俊秀:形容词作名词,弟弟 (5)如诗.不成:名词作动词,写诗 5.文言句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者,……也”,判断句。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介词结构后置句。 (3)罚依金谷酒数: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依金谷酒数罚”。 (4)会桃花之芳园:省略句,“会”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转折自如的笔调,记述了作者与诸从弟聚会桃李园饮酒赋诗畅叙天伦一事,慷慨激昂地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显示出少许浮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消极色彩。 1.概括本文中的主要场景及其意义。 答: 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