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工程流体力学-牛顿内摩擦定律(简明易懂)

工程流体力学-牛顿内摩擦定律(简明易懂)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摩擦力知识点

运动和力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开始我们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的相关概念,本节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概念上,同学们要多思考。 二、知识要点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重点】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说成:物体在受外力之和为零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重点】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物体质量就有惯性。 注: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把它想成是与生俱来、天生的。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改变改变的性质。就像老虎的本性咬人一样,把它运到北京、运到美国它也咬人。在物理概念中“电阻”是导线固有的性质,不会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和惯性很相像。 (3)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乘客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例题分析报告

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例题分析 基础知识回顾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要点: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ma.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的,可以用分量式表示,

F x=ma x,F y=ma y,F z=ma z; (4)牛顿第二定律F=m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顿(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 4.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程序: (1)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 (3)按照先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场力; (4)画物体受力图,没有特别要求,则画示意图即可。 5.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失重的物体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即F=mg+ma.;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教案

第六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2.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3.通过例题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 4.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思维,解题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及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对物理情景及物理过程的分析。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牛顿的几条运动定律? 学生:三条。 教师:三条定律中,哪条定律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呢?

学生: 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 为什么它是核心呢? 学生: 因为它把物体的受力和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教师: 本节我们就一起应用牛顿的运动定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加深我们对定律的理解。 (二) 新课教学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师: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联系起来,那么,如果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确定物体的运动速度、位移等运动情况?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能否判断物体的受 力情况? 学生讨论与探究,教师引导: 通过讨论教师总结:一类是根据物体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一类是根据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解这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加速度。因为由受力可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利用物体的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也就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这在实际问题中有重要应用,如指挥“神舟五号”飞船的科学家,根据飞船的受力情况可以确定飞船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相反,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此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从物体的运动情况来确定未知力。例如,知道了列车的运动情况,可以确定机车对列车的牵引力;根据天文观测知道了月球的运动情况,就可以知

重点和难点液体粘滞性牛顿内摩擦定律特别

重点和难点: 液体粘滞性;牛顿内摩擦定律,特别是流速梯度;作用于液体的质量力和表面力、单位质量力 绪 论 ★0-1 水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任务:研究液体(主要是水)的平衡和机械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际应用。 研究对象:液体(主要是水)。 液体与固体及气体的区别:①力:压力、拉力、剪切力;②形状与体积。 ★0-2 液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质量与密度 质量:是惯性的度量,惯性是物体反抗改变原有运动状况的物理性质。符号;M 单位;kg 。 密度:单位体积液体的质量。符号:ρ,单位:kg/m 3, 量纲:[M/L 3]。 公式:V M /=ρ。水的密度:3/1000m kg =水ρ,水银的密度:13600 3/m kg 。 二、重力与容重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符号:G ,单位:N 或 kN,注:1N=1kg ×1m/s 2 。 容重:单位体积液体的重量。符号:γ,单位:N/m 3, 或kN/m 3。 公式:V G /=γ。水的容重:33/8.9/9800m kN m N ==水γ,水银的容重=水γ6.13。 密度与容重的关系:g ργ=,g —重力加速度,2/8.9s m g =。注意与比重的关系。 三、粘滞性与粘滞系数 粘滞性:液体质点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液体产生内摩擦力抵抗相对运动的性质。简称粘性。此内摩擦力又称为粘滞力。 层流运动时,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粘滞切应力)τ,经实验证明可表示为 dy du μτ= ----牛顿内摩擦定律,τ与流速梯度成正比,与液体性质有关; 或:dt d θμ τ=,τ与剪切变形速度成正比。[)(θθd tg d ≈] μ---液体的动力粘滞系数,单位:N ·s/m 2。另一种形式:ρμυ/=---液体的运动粘滞系数,单位:m 2 /s 。液体粘滞系数μ或υ与液体的种类、温度及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注意牛顿液体、伪塑性流体、膨胀性流体及宾汉流体的区别。 四、压缩性及压缩系数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来验证。 2)对任何物体都适用,不论固体、液体、气体。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 5)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二)惯性 1 2、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带来的危害: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二、基础知识检测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例题精选讲解解析

2012牛顿运动定律典型精练 基础知识回顾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要点:(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ma.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要点:(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的,可以用分量式表示,F x =ma x ,F y =ma y ,F z =ma z ;(4)牛顿第二定律F=ma 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 顿(定义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 2.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要点:(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 4.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对象;(2)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3)按照先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场力;(4)画物体受力图,没有特别要求,则画示意图即可。 5.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失重的物体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即F=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 ,即F N =mg -ma ,当a=g 时,F N =0,即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6、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3)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微观粒子。 二、解析典型问题 问题1:必须弄清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 牛顿第二定律F=ma 是矢量式,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在解题时,可以利用正交分解法进行求解。 练习1、如图1所示,电梯与水平面夹角为300,当电梯加速向上运动时,人对梯面压力是其重力 的6/5,则人与梯面间的摩擦力是其重力的多少倍? 分析与解:对人受力分析,他受到重力mg 、支持力F N 和摩擦力F f 作用,如图1所示.取水平向右 为x 轴正向,竖直向上为y 轴正向,此时只需分解加速度,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f =macos300, 0 图1

23313007 流体力学答案

23313007 流体力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当空气中的温度从0℃增加至20℃,其运动粘度υ增加15%,密度减少10%,其运动粘度μ将( A ) A、增加3.5% B、降低3.5% C、增加5% D、降低5% 2. 一封闭容器盛有水,在地球上静止时,以竖直向上为正向,其单位质量力为(A ) A、-g B、g C、0 D 无法确 3. 单位质量力的量纲与( B )的量纲相同。 A 速度 B 加速度 C 粘性力 D 重力 4. A、1 kPa B、2 kPa C、8 kPa D、10 kPa 绝对压强P abs 、相对压强p、真空值p v、当地大气压强a p之间的关系是( C )。 5. A、水平面B、斜平面C、旋转抛物面D、球面静止流体各点的( B )等于常数。 6. g a A arctan . a g B arctan .2 2 arcsin . g a a C +2 2 arccos . g a g D + 在等角速度旋转液体中,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7. 理想流体的总水头线沿程的变化是( C ) 。 A. 沿程下降 B. 沿程上升 C. 保持水平 D. 前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 在总流伯努利方程中,压强P是渐变流过流断面上的(A) A.某点压强B.平均压强 C.最大压强D.最小压强 9. 流体流动时,流场各空间点的参数不随时间变化,仅随空间位置而变,这种流动称为( A ) A.恒定流 B.非恒定流 C.非均匀流 D.均匀流 10. 压强的量纲为( A ) A、L-1MT-2 B、L-2MT-2 C、L-1MT-1 D、LMT2 11. 加速度的量纲为(A ) A、LT-2 B、L-2MT-2 C、L-1MT-1 D、L1MT2 12. 速度v、长度l、时间t的无量纲组合是(D)。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题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题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题(一) 1. .如图斜面小车实验中。 (1)实验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上述因素相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伽利略对大量实验进行分析,进一步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5 为__________ ,它的速度将不会__________ ,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__________ 。这 种思维推理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__________ 法 2.(2009恩施)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1)指出实验中应控制不变的相关因素:(注:至少指出三 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有两个变量,其中自变量是 __________,因变量是小车运动的距离。 (3)想象如果图丁所示的水平板是绝对光滑的,且空气阻力为零,则小车的运动情况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2嘉兴)如图是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实验过程用到了许多科学方法((1)怎样控制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的速度相等呢, 方法是:把小车放在同一斜面的,由静止开始下滑( (2)怎样反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方法是: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或 ( (3)怎样得到“小车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呢,必须要用推理的方法,即: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那么小车将 ( 4.(2012?梧州)小明同学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先后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棉布、木板,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小,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阻力和运动的关 系(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必解释错误的原 因)___________( (2)小明用正确方法做了三次实验,小车分别停在如图乙、丙、

教材分析案例——牛顿运动定律1

教材分析案例——牛顿运动定律1 【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讲述牛顿运动定律及其简单的应用,属于力学的重点知识要求。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地面上一般物体的运动到航天飞机的飞行,无不留下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印象。掌握好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对学生正确认识、解释和探索客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结构】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介绍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什么是惯性。 第二单元:第二节至第四节,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第三单元:第五节,讲牛顿第三定律:能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第四单元:第六节,介绍力学单位制:理解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和疑难点解析】 本章着重介绍三个牛顿运动定律,从人类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历史引入,强调对定律本身的理解,以期学生对定律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1.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人类正确认识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同样,学生在认识这一问题时,也有许多错误直觉的干扰。第一节从人类认识的历史讲起,也是希望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充分注意。并由此让学生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认识它的重要意义。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论点,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本思路、主要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的实验,有多种做法,教材中所用的装置比较简单,课堂演示也比较可靠。只是在分析小车受到的水平拉力时,要注意不使学生产生错误概念,书中用了“可以认为等于砝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在页末加了标注:这是一个连接体问题,只有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时,才“可以认为小车所受的水平拉力等于砝码所受重力的大小”而在此处尚无法进行严格讨论。但要让学生知道,并在第七章中给以证明。 3.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是从实验总结出来的,根据大量的实验归纳出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教材分三节由实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此有所认识。因此,认真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十分重要。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第6节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理解领悟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结合运动学公式,我们可以从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以从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本课便涉及这两类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一般问题。 1. 力和运动关系的两类基本问题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两类基本问题,那就是: ①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②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2.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指的是在受力情况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求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利用运动学的有关公式求出要求的速度和位移。 3.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已知物体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指的是在运动情况(如物体的运动性质、速度、加速度或位移)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得出物体所受的力。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然后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力。 4. 加速度a 是联系运动和力的纽带 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 )和运动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v 0+at , x=v 0t+21at 2, v 2-v 02=2ax 等)中,均包含有一个共同的物理量——加速度a 。 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加速度,再由运动学公式便可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反过来,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利用运动学公式可以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便可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可见,无论是哪种情况,加速度始终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求加速度是解决有关运动和力问题的基本思路,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 解决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一般步骤 牛顿第二定律F=ma ,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的右边是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和运动关系的一般步骤是: ① 确定研究对象; ② 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必要时画受力示意图; ③ 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必要时画运动过程简图; ④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 ⑤ 利用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求解要求的物理量。 6. 教材中两道例题的说明 第1道例题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求解时首先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由合力求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物体的运动规律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末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牛顿运动定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xxx 一、教材分析 1、这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前两节探究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展示了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学习这节课的目的: (1)知道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问题。 (2)学会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进一步加强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能力 (4)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求解动力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同时,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生活,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感兴趣。 三、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正交分解法的应 用。 五、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布置课前预习探究,达到回顾已学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有两大难点,一是受力分析,二是运动分析。由于学生对运动学公式已经学过去较长时间,难免有所遗忘。所以,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回顾已学知识是必须的。 2.课堂互动。 在课堂互动中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引领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快乐,体会与同学互动学习、一起探究的成功喜悦。课堂互动的核心内容是对两个例题的处理。在该环节中,时时不忘规范化解题的教学要求和思想渗透。 3.应用练习。 练习题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落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引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牛顿运动定律成功地展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给我们解决了合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那么,我们能否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或者说根据物体运动情况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呢? 新课: 案例1设神州5号载人飞船火箭组合体的质量为500t,若点火启动后的加速度为8.6m/s2,不考虑飞船火箭组合体运动中的质量变化和受到的阻力,求飞船火箭组合体受到的推力。(g 取10m/s2)。 分析:在这道题中,已知载人飞船火箭组合体启动后的加速度a,求飞船火箭组合体受到的推力。它属于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具备的知识(多媒体展示)以神州5号载人飞船火箭组合体为研究对象。点火启动后,它受到推力F和重力G两个力的作用,由它们的合力产生加速度a。现已知加速度和质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得F。 既然已知运动情况能求出物体的受力情况,那么反过来如果已知受力情况如何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呢?先来看我们要具备的知识(多媒体展示)下面我们就将这个思路在下面这道题中来用一下,让大家再次来体会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案例2 2001年12月7日,一场突然降临的大雪,是北京的街道出现了严重的堵车情况,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第六节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3、学会如何从牛顿运动定律入手求解有关物体运动状态参量。 4、学会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参量的变化求解有关物体的受力情况。 主要内容: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受力作用的物体存在加速度.我们可以结合运动学知识, 解决有关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时,一定有加速度, 我们可以由加速度来确定物体的受力. 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推断物体的 二、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画出受力的示意图 3.建立坐标系,根据定理列方程 4.统一单位,代入数据求解 检查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舍去不合理的解. 课本例题讲解 随堂练习 1.一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重物,平衡时弹簧伸长了4cm .再将重物向下拉1cm , 然后放手.则在刚放手的瞬间,重物的加速度是(取g=10m/s 2)( ) A .2.5m/s 2 B.7.5 m/s 2 C.10 m/s 2 D.12.5 m/s 2 2.如图所示,车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车厢内悬挂在车顶上小球与悬点 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放在车厢底板上的物体A 跟车厢相对静止.A 的质量为m ,则A 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 .mgsinθ,向右 B. mgtanθ,向右 C. mgcosθ, 向左 C. mgtanθ, 向左 3.质量为2kg 的质点,在两个力F 1=2N ,F 2=8N 的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大小可能是:( ) A .1m/s 2 B.3m/s 2 C.6m/s 2 D.4m/s 2 4.一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由静止开始运动,经时间t 后速 度为v .为使物体的速度增为2v ,可以采用的办法是( ) A .将物体的质量减为原来的1/2,其他条件不变 B .将水平力增为2F ,其他条件不变. C .将时间增为2t ,其他条件不变. D .将物体质量、水平恒力和时间都增为原来的两倍. 5.质量为m 的木块,以初速v 0能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为s .如在木块上再粘一个质量为 m 的木块,仍以初速v 0在同一水平面上滑行.它们能滑行的距离为 ( ) A . 2s B .2s . C .4 s D .s A

运动和力测试卷(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

运动和力测试卷 (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 考生须知 1、全卷共四大题,32小题,满分为100分。 2、考试时间为60分钟,本次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3、全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4、请用钢笔或黑色墨迹签字笔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分别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做法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汽车轮胎刻有花纹B.轴承中装有滚珠 C.用力握紧羽毛球拍D.运动鞋底装鞋钉 2.如图所示,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向右水平拉力而保持静止,已知F1=7N,G=25N,那么物体受到水平桌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A.2N B.12N C.5N D.7N 3.下列实例中,(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A.来回摆动的秋千 .. ..B.悬浮在水中的鸡蛋 C.挂在墙上的空调 .. ..D.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4.关于惯性现象的解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的小球速度越来越大,惯性增大了 B.“漂浮”在空间站的宇航员,惯性消失了 C.抛出的实心球在空中运动是由于实心球具有惯性 D.系安全带可以减少驾驶员的惯性 5.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坐在静止的列车上,在他们之间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只静止的鸡蛋。列车向甲同学坐的方向启动时,乙将看到鸡蛋() A.向甲运动B.向乙运动C.静止不动D.在原位置转动 6.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实心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抛出后的实心球由于()A.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B.受到推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不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7.图所示的受力示意图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每课一练

4.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作业 1.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现使F 不断减小,则在滑动过程中( ) A .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不断增大 B .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增大,速度不断减小 C .物体的加速度先变大再变小,速度先变小再变大 D .物体的加速度先变小再变大,速度先变大再变小 答案 D 解析 合外力决定加速度的大小,滑动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外力是拉力和地面摩擦力的合力.因为F 逐渐减小,所以合外力先减小后反向增大,而速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而是要看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前一阶段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同向,所以速度增大,后一阶段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所以速度减小,因此D 正确. 2.A 、B 两物体以相同的初速度滑上同一粗糙水平面,若两物体的质量为m A >m B ,两物体与粗糙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两物体能滑行的最大距离x A 与x B 相比为( ) A .x A =x B B .x A >x B C .x A

201X-201x高中物理第5章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5.4牛顿运动定律的案例分析学案沪科版必修1

5.4 牛顿运动定律的案例分析 [目标定位] 1.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学会处理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受力情况→F 合――→F 合=ma 求a , ???? ? s =v 0 t +12at 2 v t =v 0 +at v 2 t -v 2 =2as →求得s 、v 0、v t 、t . 例 1 如图1所示,质量m = 2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现对物体施加一个大小F =8 N 、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斜向上的拉力, 已知sin 37°=0.6,cos 37°=0.8,g 取10 m/s 2.求: 图1 (1)画出物体的受力图,并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2)物体在拉力作用下5 s 末的速度大小; (3)物体在拉力作用下5 s 内通过的位移大小. 解析 (1)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 由图可得:? ?? F cos θ-μN =ma F sin θ+N =mg 解得:a =1.3 m/s 2,方向水平向右 (2)v t =at =1.3×5 m/s=6.5 m/s

(3)s =12at 2=1 2 ×1.3×52 m =16.25 m 答案 (1)见解析图 1.3 m/s 2,方向水平向右 (2)6.5 m/s (3)16.25 m 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运动情况――――――――→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a ――→F 合=ma 受力情况. 例2 民用航空客机的机舱除通常的舱门外还设有紧急出口,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的舱门,会自动生成一个由气囊组成的斜面,机舱中的乘客就可以沿斜面迅速滑行到地面上.若某型号的客机紧急出口离地面高度为4.0 m ,构成斜面的气囊长度为5.0 m .要求紧急疏散时,乘客从气囊上由静止下滑到地面的时间不超过2.0 s(g 取10 m/s 2),则: (1)乘客在气囊上下滑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 (2)气囊和下滑乘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得超过多少? 解析 (1)由题意可知,h =4.0 m ,L =5.0 m ,t =2.0 s. 设斜面倾角为θ,则sin θ=h L . 乘客沿气囊下滑过程中,由L =12at 2得a =2L t 2,代入数据得a =2.5 m/s 2. (2)在乘客下滑过程中,对乘客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沿x 轴方向有mg sin θ-f =ma , 沿y 轴方向有N -mg cos θ=0, 又f =μN ,联立方程解得 μ=g sin θ-a g cos θ ≈0.92. 答案 (1)2.5 m/s 2 (2)0.92 针对训练1 质量为0.1 kg 的弹性球从空中某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该下落过程对应的v -t 图像如图2所示.弹性球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的3 4.设球受到的 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 ,取g =10 m/s 2,求: 图2 (1)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f 的大小;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教案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导入目标一一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一一根据理论提出猜想——实验验证。 2、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教学用具:

多媒体、体重计、装满水的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明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 提出问题: 2、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 况:变小) 3、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 况:变大)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甲站在体重计上,乙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并报给全班同学。 点评: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 2、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作答。 可能出现的答案:1、仅受重力和支持力,都是属于二力平衡。2、速度保持 不变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点评: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面的实例和平衡状态的概念积极思考并回答: 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知识要点 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来验证。 2)对任何物体都适用,不论固体、液体、气体。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 5)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二)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即:运动的物体保持它的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2、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带来的危害: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二、基础知识检测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 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接触面毛巾棉布木板 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大较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s/cm 18.30 26.83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二

4.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学习目标: 1. 知道连结体问题。 2. 理解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动力学中的应用。 3. 初步掌握连结体问题的求解思路和解题方法。 学习重点: 连结体问题。 学习难点: 连结体问题的解题思路。 主要内容: 一、连结体问题 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经常会涉及到相互联系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类问题称为“连结体问题”。连结体一般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物体构成的系统。 二、解连的基本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 当物体间相对静止,具有共同的对地加速度时,就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整体所受的合外力列出整体的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当需要计算物体之间(或一个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就必须把各个物体(或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隔离出来,根据各个物体(或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的受力情况,画出隔离体的受力图,列出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F A B F A B F V B A

许多具体问题中,常需要交叉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有分有合,从而可迅速求解。 【例一】如图所示,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A 和B ,其质量为m A 和m B 。当水平力 F 作用于A 左端上时,两物体一起作加速运动,其A 、B 间相互作用力大小为 N 1;当水平力F 作用于B 右端上时,两物体一起做加速度运动,其A 、B 间 相互作用力大小为N 2。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两次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B .N 1+N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