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正确归因在教育中的意义

在学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主要是通过考试这个手段进行的。每一次考试后,学生都会校对试卷,看看自己做对了哪些和错在哪里,哪里需要改正,成绩和排名是多少;或者老师给学生讲解试题并总结此次考试的学生出现的情况等等。其实这就是一种归因的行为。现在许多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归因;他们认为归因就是找找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然而这只是片面的。事实上,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在教育中,老师、学生总是对成败作解释,即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就行为和学习成绩。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影响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因此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来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归因理论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合理的、适当的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那学生怎样归因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归因的模式一般分为:积极归因模式和消极归因模式。学生如果把考试成功结果归因于能力高,这让学生感到自豪,且增强对成功的渴望。而把失败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时,就会增强学生的内疚感,从而更努力的去学习,最终够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学习。这就是积极归因模式。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运气好的原因,会导致他不在乎本次的结果,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而失败时却归因于缺乏能力的原因,就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容易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高,也不愿付出努力。因此,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学生的归因模式环境因素有关。若学生的学习水平一般,但他却处在一个学习水平都较他之上且比他强很多的群体中。他每次考试都是中下水平,那他就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会形成学习习得性无助。但学生处在一个学习水平和他相当或比他水平不会太高的群体,那他学习压力没那么大,得到成功的概率较大。若得到成功后,再进行正确归因,那他的进步肯定比前者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家长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首先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的,还有学校的学生的水平与孩子的差距。客观的根据孩子的情况去选择学校,不要迷恋名牌学校。虽然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出出色的学生,但这前提条件是,学生间的学习水平差距。要明白,不是所有读重点学校的孩子都是出色的;选择非重点学校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学生的归因模式与自身性格有关。性格乐观、开朗的学生,一般的归因模式是较积极的。他们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若失败了,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说,没关系,下次在努力点就会有进步。性格较内

向、自卑、缺乏信心的学生,做事情时,总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害怕失败,未战先输。面对成功是一般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面对失败时,一般归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的自卑或自信越来越低。

既然我们知道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到后来的期望和行为,而且我们也知道有的归因方式更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归因理论的有关研究结果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作为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归因方式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对学生归因倾向的重要影响,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归因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行。

学生考后的心理调整(正确归因)

学生考后的心理疏导与调整 乐清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随着期中考试的结束,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考后的分析、总结、提高等各项工作接踵而来,而且考后的这些分析与总结工作远比考试本身更加重要。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考试和考试成绩,正视考试暴露出的问题,认真分析考试的成败以及归因,将是影响学生下一步能否保持积极态度,激发持久动力的重要因素。 一、正视考试的成功与失败 真正影响学生情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不是考试的分数如何,而是对这个分数的认识与评价。可以说考后的心态决定了以后学习与考试的结果。 考试的功效:考试是给考生发现问题的一个机会,还是给自己做合理定位的机会。 成功的考试是令人喜悦的,但它往往会掩盖一些问题;失败的考试虽然令人沮丧,但它往往会暴露一些平日没有注意或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1.成绩好首先是好事,反映自己的复习有一定成效,会增强自己的信心。但是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考了100分就等于学习得了100分,这门功课完全学懂了,那么负面效应就来了。有些同学好的成绩往往掩盖了自己复习中的漏缺之处,给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因此,在考后的分析时,要充分重视自己的查漏补缺。 2.成绩不好则反映了自己在知识、能力和心理上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如果能正确对待,会带来正面效应。因为考试暴露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使自己能及早的发现问题,警钟早鸣,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耐挫训练,汲取失败教训,以后的考试会有好的发挥。但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已经不止一次失败了,没希望了,就开始放弃了,这才是真正的失败。 3.正确对待失败。所谓失败,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行动多次受阻而产生的绝望感,是自己在自己心中滋养起来的“纸老虎”。对于这种吓人的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你不打,它是不会倒的。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会做错,可能走了弯路,可能离原来的目标更远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宝贵的体验和收获,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地尝试和努力,那么原来的错误就是我们前进的阶梯。但是,如果我们在挫折之后对自己的能力或“命运”发生了怀疑,产生了失败情绪,想放弃努力,那么我们就已经失败了。 二、考后归因分析与指导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社会行为结果进行推断和解释原因的过程。诸如:“我为什么成功(失败)?”“我这次英语考试为什么没及格?”“为什么我的数学考不到满分?”这些问题都是归因现象的反映。韦纳等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自己行为成功或失败时的四种最主要的原因,换言之,个体通常从能力的大小,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机遇)的好坏这四个方面对行为的成败作出归因,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可从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1)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当个体从事某一活动时它们不会变化)和不稳定的原因如努力、运气(会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 (2)内外源维度,把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归之于外界情境的外部原因如运气、任务难度和归之于主体如能力、努力的内部原因;

正确归因 实现自我

正确归因实现自我 ---考试之后的心理辅导 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结果是几家欢喜,n家忧啊,考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安慰:“失败乃成功之母。”请问各位: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是的,不一定。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心理学上所谓归因,就是指原因总结,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理解为尝试寻找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可见,正确归因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就是“正确归因,实现自我”。 一:个例分析 先请各位当当专家,看下面的个例: 小张是一名初一学生,小学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初中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很大。平时他非常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很晚,电视很少看,文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可第二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还是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请你帮小张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办。(每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总结:以后他可以这样调整对策:1.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继续以小学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毕竟都是小学的精英,聚到一起来,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2.改进自己

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小学的一套。初中不但课程多,难度也加大了,小学的学习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3.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4.取得家庭的配合,不给太大的压力。二:尝试自我归因: 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得如何?请你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三:原理介绍 心理学家张铁忠教授等人发现,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 1.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2.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 4.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5.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6.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四:正确归因的目的—完善自我

学习归因

学习归因

学习归因理论教案 一、教学主题 对学习归因进行解析,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二、教学时间地点 教学时间: 教学地点:59号楼微格教学 四、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向学生简要介绍几种经典的归因理论。 (2)能力目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归因理论进行合理归因,明确目标,体验成功,促进积极归因方式的稳定获得。 五、教学内容 1、归因定义: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2、归因理论: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把个体分为“外控型”与“内控型”。内控型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无论成败都归结为他人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往往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维纳将成败结果原因归结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又可以从内在性、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 归因类别 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 能力√√√努力√√√ 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方法√√√外界环境√√√ 归因事 件 归因情绪期望行为倾向 积极的成 功 能力高、努力的 结果 自豪、自尊 增加对成功的期 望 愿意进行有成就 的学习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高期望 愿意进行有成就 的学习 消极的成 功 运气好、侥幸无所谓 很少增加对成功 的期望 缺乏进行有成就 的学习 失 败 能力低 羞愧、无能、 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 望 避免进行有成就 的学习 4、培养积极归因 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积极归因 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 难点:归因理论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把个体分为“外控型”与“内控型”。内控型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无论成败都归结为他人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往往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维纳将成败结果原因归结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又可以从内在性、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 归因类别 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 能力√√√努力√√√ 任务难度√√√运气√√√

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归因训练研究_王丽

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归因训练研究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030024)王丽钟南林 【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共抽取了17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当代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及负性事件上的归因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提出了归因训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训练 本研究探究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及负性事件上的归因特点,通过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ASQU)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当代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上的归因方式,探求出归因方式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维度上是否有差异,并在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的方法及具体实施办法。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太原科技大学随机抽取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共施测170名大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53份,有效率为90.0%。在最终的样本中,男生78名,女生75名。大学一年级学生57名,大学二年级学生46名,大学生三年级21名,大学生四年级学生29名。理科学生88名,文科学生65名。独生子女46名,非独生子女108名。被试年龄18~24岁,平均(20.5±1.4)岁,见表1。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ASQU问卷共包括18道题,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有9道,正性事件包括正性人际关系、正性学业成绩各4道,负性事件包括负性人际关系、负性学业成绩各4道,每道题都有对被试在内在性、整体性、持久性3个维度上的测试,每个维度有5个选项,内在性从1~5代表由“由于他人”到“由于自己”,整体性从1~5代表由“仅此事”到“所有方面”,持久性从1~5代表由“不会存在”到“总是存在”。 采用团体实测的方式,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后,被试开始回答问卷。在回答问卷时,请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及例题,独立完成,除向主试提问外,不得与其他被试讨论,作答完毕后当场收回问卷。1.3统计学处理:处理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t 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体情况:由分析结果得到,当代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进行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对正、负性事件在内在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负性事件在整体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负性事件在持久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不同性别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男、女大学生在正、负性事件的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的归因方式基本趋同。 2.3不同年级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各年级时期的归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年级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基本稳定,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归因训练,对大学生与自身有关事件的归因、认识上的成长是有必要的。 2.4不同专业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管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在归因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是否独生子女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是否独生子女在正性、负性事件的各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归因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并不受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 3讨论 3.1研究结果分析 表1被试分布情况 年级 专业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理科文科男性女性是否 大一年级292826312433大二年级16302818937大三年级192912813大四年级2451514524总计8865787546108 表2正负性事件各维度得分(x±s) 项目内在性整体性持久性正性事件 3.8±0.6 3.5±0.7 3.7±0.7负性事件 3.6±0.7 2.9±0.7 2.7±0.6 t值13.8569.64913.103 P值<0.05<0.05<0.05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 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

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 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这种间接压力更使该生认为自己无能,从而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 四.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归因训练有多重方法,在教育上应用较多也较方便的是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强化矫正法。例如,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努力重要性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加以训练,先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对他们的成败结果进行归因。对那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予以强化,面对那些未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的学生予以引导,甚至明确指出他们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学会正确归因

一导入 1.热身活动 一只青蛙跳下水咚 二只青蛙跳下水咚咚 2.寻找游戏中成功失败的归因 3.引出主题:合理归因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下如何进行合理地归因,期中考试刚过,不知每个同学考得怎样。现在我请同学们将自己考完后最突出的感受谈一下(同学说感受)。通过刚才同学的发言,使我了解到大家对考试的心情,很令人理解。在谈的过程中,自然涉及到考好考坏的原因。究竟怎样的归因方法合理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首先进行一个小调查——《学习诊断》 二学习归因自评 学习诊断 了解影响自己学习的原因,如果你认为符合自己的情形,请在题号后面打。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 1.家中无人指导我解答疑难作业 2.学习科目过于枯燥 3.家里环境差,没法学习 4.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学习 5.班级学习风气不好 6.学校令人讨厌 7.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 8.运气不好,复习的内容总不考 9.考题总是太难 10.不喜欢任课教师 11.平时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不愿学习 12.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13.情绪不稳,常被无端情绪干扰 14.缺乏恒心和毅力 15.不会妥善安排学习时间 16.学习基础不好 17.自己努力不够 18.身体不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19.对学习没有兴趣 20.本身能力不够 三交流反馈 1.小组交流,看自己所选的和别人的一样吗?为什么自己这么选择? 2.学生反馈,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补充) 3.教师反馈 (1)我们刚刚在做的这个过程就是归因。什么是归因呢? 人对行为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这叫归因。原因非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因此归因可以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2)你觉得自己是内归因还是外归因呢?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归因偏差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概述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 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出现原因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 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矫治归因 在矫治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的认识常常有下面几种归因偏差: 浅层归因——在总结自己走进矫治所的原因时,常常说是由于自己抵挡不了诱惑、控制不住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只从直接原因上分析,而不从根本原因入手,作蜻蜓点水式分析,不愿进行深入地剖析。

外部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主观以外的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强调客观原因。 片面归因——在对自己行为进行归因时,不进行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上综合地归纳总结,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论一点,不及其余。 消极归因——用一些不可控制的和具有稳定性的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如个人禀赋、天资,任务难度等,把自己的行为的成因归结到难以改变的因素上。 教育应用 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归因偏差指人们在归因时总是倾向于 归结为某些因素,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容易出现两类偏差。

合理归因教案

为什么?怎么办? ——合理归因,有效决策 教学理念: 一个人把他(她)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他(她)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归因理论是韦纳的观点,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失败归因: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成功归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失败归因: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失败归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于减轻任务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运气好——侥幸 失败归因: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2、让学生认识到归因方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归因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应用合理归因的方法 教学形式:游戏活动问卷调查分析讨论讲述小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准备: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游戏导入:穿针引线(5分钟)——幻灯一 1、说明游戏规则: ①每组派两位同学参加。 ②一位同学拿针,一位同学拿线,在5秒钟内将线穿过针孔。

教师资格证考试:成败归因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个人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把行为的原因或者归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人内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三维度六因素。后者的成败归因理论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是我们需要重要备考点之一,可作为单选题也可是材料分析题。在本文中,将带领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维纳三维度分别是内部与外部归因、稳定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六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在这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是六因素中的前四个。在考试过程中有三种类型,单选题我们要能够把前四个因素和三个维度对应起来。例:①能力三维度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或者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哪个因素 ------能力;②小明认为这次考试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因为题目简单,请问小明把成功归因与什么因素-------任务难度;③材料分析的形式通过案例的描述后让我们回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根据以上考点我们需要掌握一下概念: 1. 内外性维度: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的因素,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个体本身的力量决定的,是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有个体外部的力量决定的,是外部原因。 2. 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能力、任务难度等因素是稳定的,心境、运气和一时努力因素是不稳定的。 3.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别人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

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归因及纠正方法

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归因及纠正方法 做题错误原因: 概念不清、知识模糊 使用方法不当 习惯不好(审题不仔细、做题粗心、书写不规范、想偷懒图省事、没有检查检验) 过于紧张 不会做 减少学生作业错误的策略 (一)自检。就是学生自己复查发现错误,就会真正体验出错的原因。所以要把检查监督的着重点,放在学生自检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改错的习惯。要求学生在每日自检的基础上,每月都检查总结一下数学学习的情况。务必使每一个学生都牢固地树立自己是错误的负责人。 (二)互检。就是两个性格、成绩相近的同学要求组成互助组,在一个时期内搞数学学习互助,互相督促检查对方数学学习的情况。有时也可以临时组成的互助组,发现的错误现象,及时给予批评纠正。 (三)班干部检查。值日班长、数学课代表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检查监督同学执行数学错误的情况。 (四)班集体检查。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形成一种批评帮助的集体舆论,这是最重要的集体检查监督方式。他们不定期地评选“学习最认真的人”、“学习最不认真的人”、“错误最负责人”、“错误不负责人”等。 (五)建立错题本。错题本学生有,教师也有。很多优秀学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时,都提到他们的学习“秘籍”——“错题本”。在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个学科都建一个错题本。学生把平时在作业练习、考试训练中做错的典型题目,“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在错题本上。 一、学生作业常见错误产生的原因 为了能准确应对小学生数学作业中的错例,让教师的教学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根据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小学生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的原因主要有: (一)概念不清、法则不明 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概念也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做题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由于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认识不清或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而产生的一些错误就是概念性错误。 例如判断“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时,有的学生丢开了假分数概念的另一部分“或等

学会正确归因(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案)

学会正确归因 (一)归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换言之,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不言而喻,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只从某些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如何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遵循的规律?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心理学家对这些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作了探讨,从而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构架。因此,归因理论是近十年来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已从基本概念发展到实际应用范围,对理解人们的行为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1、成就动机低的人具有如下归因特点: ⑴把成功较多归因于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不认为努力是成功的因素,因此不爱参加有关成就的活动。 ⑵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因此面对失败时容易放弃。 ⑶选择太易或太难的任务,因为过易或过难的任务产生最小的自我评价的反馈(太难的任务,失败了可推诿个人责任;太易的任务,容易成功,成就感不强)。 ⑷认为结果与努力关系不大,因此付出相对少的努力。 成就动机和成败归因关系的研究在教育上有其应用价值。例如,怎样的原因解释会如何影响教师施行奖励和惩罚,因为归咎于他没有做出努力;能力低但付出高的努力的学生比能力高亦付出同样努力的学生受到更多的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受归因的影响而变化。把成功归因于努力,但不倾向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但不把成功归因于高努力的人,表现出最小的自我奖励。 纳维研究了先前的成功率和现在结果的差异对归因的影响。实验表明,当一个人过去屡屡失败现在成功了,或者过去成功现在失败了,那么人们大多会归因于不稳定因素、机遇和努力。当过去的行为和现在的结果一致,过去成功现在也成功,过去失败现在也失败,则倾向于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 维纳研究了成就动机和归因的关系,他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具有如下归因特点: ⑴把成功归因于高的能力和努力,因此当取得成功时,提高自我奖励或提高自豪感。 ⑵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因此面对失败能坚持努力。 ⑶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因为中等难度的任务会产生最大的自我评价的反馈(成功的可能性越小,成就感越大,但也很难实现。中等难度的任务最富挑战性)⑷认为结果是努力决定的,因此工作努力。 2.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的构架是以人民总是用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为假定的,因此它的一般形式中包含一种逻辑的、合理的机制。然而人的行为并非都是纯粹理性和逻辑的,归因过程往往产生偏差。有些偏差来自认知,有些偏差来自动机。

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正确归因在教育中的意义 在学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主要是通过考试这个手段进行的。每一次考试后,学生都会校对试卷,看看自己做对了哪些和错在哪里,哪里需要改正,成绩和排名是多少;或者老师给学生讲解试题并总结此次考试的学生出现的情况等等。其实这就是一种归因的行为。现在许多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归因;他们认为归因就是找找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然而这只是片面的。事实上,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在教育中,老师、学生总是对成败作解释,即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就行为和学习成绩。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影响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因此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来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归因理论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合理的、适当的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那学生怎样归因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归因的模式一般分为:积极归因模式和消极归因模式。学生如果把考试成功结果归因于能力高,这让学生感到自豪,且增强对成功的渴望。而把失败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时,就会增强学生的内疚感,从而更努力的去学习,最终够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学习。这就是积极归因模式。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运气好的原因,会导致他不在乎本次的结果,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而失败时却归因于缺乏能力的原因,就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容易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高,也不愿付出努力。因此,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学生的归因模式环境因素有关。若学生的学习水平一般,但他却处在一个学习水平都较他之上且比他强很多的群体中。他每次考试都是中下水平,那他就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会形成学习习得性无助。但学生处在一个学习水平和他相当或比他水平不会太高的群体,那他学习压力没那么大,得到成功的概率较大。若得到成功后,再进行正确归因,那他的进步肯定比前者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家长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首先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的,还有学校的学生的水平与孩子的差距。客观的根据孩子的情况去选择学校,不要迷恋名牌学校。虽然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出出色的学生,但这前提条件是,学生间的学习水平差距。要明白,不是所有读重点学校的孩子都是出色的;选择非重点学校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学生的归因模式与自身性格有关。性格乐观、开朗的学生,一般的归因模式是较积极的。他们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若失败了,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说,没关系,下次在努力点就会有进步。性格较内

大学生情绪归因指导

大学生情绪归因指导 【摘要】情绪归因是情绪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了解大学生情绪归因方式以及特点,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归因,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归因;研究综述 一、情绪归因的界定 情绪归因是归因的一种,指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境做出原因性解释和推断,即对情绪做出归因。有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情绪归因就是指个体根据他对行为当事人情绪反应的知觉。以往的概念反应的大都是针对他人情绪原因问题的。我们则认为情绪归因不仅包括对他人情绪的归因,也应该包括对自我情绪的归因,对自我情绪的归因即个体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中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进行的原因性理解和推论。总起来说,情绪归因是人对他人和自我情绪的认知归因,是个体对他人或自己某种情绪体验发生的原因进行认知上的推理的一种现象。 二、情绪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心理学家海德开创性的提出,他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行为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了归纳,提出内归因和外归因。后来,罗特对归因理论进行发展,提出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维纳在海德和罗特的基础上,对归因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把归因理论推向心理学研究的最高峰。韦纳认为个体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原因都有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原因是可控还是不可控的。归因理论对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归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指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归因 情绪归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积极的情绪归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能起到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归因则有损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的情绪归因主要表现在把成功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即当自己成功时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而不归因于运气好,这样的归因模式能增强自己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当失败时归因于内在、可控的因素,即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强,这样的归因使自己对将来还充满希望,通过努力争取成功,避免产生沮丧、绝望的情感。相反,消极的归因引发不良的情绪。李占江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作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因而在实践中,我们要指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归因,以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改变不合理信念。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理论告诉我们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即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因此改变不良情绪的困扰的关键不是改变外界事件,而是改变对外界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评价,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当代大学生不管是面对大学的学习、情感或者生活等问题时,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理念。纵观他们的不合理理念,都符合艾里斯所提出的非理性信念的特点,即要求绝对化、过分概括化,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归因理论中的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那么什么是归因,都有哪些内容,他的作用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看几张图片。 一、归因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活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可见,这种主观解释比客观、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归因理论是对人的行为结果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完领域。归因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是许多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不断探索的结果。弗里茨·海德、内德·琼斯、基恩·戴维斯、凯利、伯铂德,韦纳等人时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开展对归因理论和归因应用研究将时我国的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起到推大促进作用。 二、重要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十分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海德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朴素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做出原因分析。(他还认为,人有一种基本的需要,那就是预测和控制环境;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掌握了其中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控制环境。)

小学生心理辅导——积极归因

【辅导目的】 ⒈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积极归因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归因意识。 ⒉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归因类型。 ⒊通过辅导,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积极的归因。 【辅导重点】 ⒈分析、了解常见的归因类型。 ⒉在创设的情境中领悟积极归因的重要性。 【辅导难点】 ⒈启发引导学生领悟积极归因的重要性和消极归因的害处。 ⒉培养积极归因意识。 【辅导准备】 课件制作、录像等。 【辅导过程】 一、谈话导人 同学们,你们有过成功的喜悦吗?有过失败的悲伤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它——成功,但是做任何事情不会每次都是成功的,会有挫折,会有失败。你对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或做某件事未能成功,分析过它的原因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研究,做事未成功怎样分析原因(板书课题)。 二、分析常见的归因类型。 ⒈弄清什么是归因。 ⒉屏幕出示:归因理论认为,把失败原因归为内部的,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原因时,可能有利于今后的改进。 ⒊情景体验:(组织学生观看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几组录像片段并回答问题。) 镜头①小红平时学习不错,有一次没有考好,放学回到家里,妈妈问起考试成绩,小红埋怨这次考试,老师出的题目太深太难了。 提问:小红这次考不好,她认为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任务太难 分析:这是一种外部归因。虽然它可以使没有考好的小红羞愧感减弱,但是它不有利于今后的进步。因为大家做的题是一样的,你难他也难,抱怨是没有用的。 屏幕出示:跌了跟头,莫怨石头。 镜头②小红平时学习不错,有一次没有考好,放学回到家,妈妈问起考试成绩。小红说是肚子痛、天气太热、笔不好用、昨天晚上睡不好…… 提问:小红这次考不好,她认为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运气不好 分析:这种归因确实会使小红的内疚减弱,但是这些外部因素是极难控制的,所以这种归因也不会有利于今后的进步。一个人的运气不可能次次好,也不可能次次差。运气这东西似乎不可捉摸,其实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屏幕出示:一个人总拿运气当失败的遁词,不会有大出息。 镜头③小红这次考不好,她说,是老师没教好,老师没讲过。她说,我爸爸妈妈不管我;我的家里穷,没有钱买课外书,爸妈不给我请家教…… 提问:小红这次考不好,她认为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环境太差 分析:这仍是外部归因。其实,在更差的逆境中,仍然有人成才。显然这种归因也不会有利于进步。 (让学生举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 镜头④小红这次考不好,她说,学习的失败是因为我没有长一个学习的脑子。 提问:小红学习不好,她认为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脑子太笨

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后来,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如表12-2所示的归因模式。 表12-2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积极归因》优质课教案

积极归因 【辅导目的】 ⒈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积极归因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归因意识。 ⒉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归因类型。 ⒊通过辅导,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积极的归因。 【辅导重点】 ⒈分析、了解常见的归因类型。 ⒉在创设的情境中领悟积极归因的重要性。 【辅导难点】 ⒈启发引导学生领悟积极归因的重要性和消极归因的害处。 ⒉培养积极归因意识。 【辅导准备】 课件制作、录像等。 【辅导过程】 一、谈话导人 同学们,你们有过成功的喜悦吗?有过失败的悲伤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它——成功,但是做任何事情不会每次都是 成功的,会有挫折,会有失败。你对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或做某件事未能成功,分析过它的原因吗? b5E2RGbCAP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研究,做事未成功怎样分析原因(板书课题)。 二、分析常见的归因类型。 ⒈弄清什么是归因。 ⒉屏幕出示:归因理论认为,把失败原因归为内部的,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原因时,可能有利于今后的改进。 ⒊情景体验:(组织学生观看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几组录像片段并回答问题。) 镜头①小红平时学习不错,有一次没有考好,放学回到家里,妈妈问起考试成绩,小红埋怨这次考试,老师出的题目太 深太难了。 p1EanqFDPw 提问:小红这次考不好,她认为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任务太难 分析:这是一种外部归因。虽然它可以使没有考好的小红羞愧感减弱,但是它不有利于今后的进步。因为大家做的题是 一样的,你难他也难,抱怨是没有用的。 DXDiTa9E3d 屏幕出示:跌了跟头,莫怨石头。 镜头②小红平时学习不错,有一次没有考好,放学回到家,妈妈问起考试成绩。小红说是肚子痛、天气太热、笔不好用、 昨天晚上睡不好…… RTCrpUDGiT 提问:小红这次考不好,她认为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运气不好 分析:这种归因确实会使小红的内疚减弱,但是这些外部因素是极难控制的,所以这种归因也不会有利于今后的进步。 一个人的运气不可能次次好,也不可能次次差。运气这东西似乎不可捉摸,其实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5PCzVD7HxA 屏幕出示:一个人总拿运气当失败的遁词,不会有大出息。 镜头③小红这次考不好,她说,是老师没教好,老师没讲过。她说,我爸爸妈妈不管我;我的家里穷,没有钱买课外书, 爸妈不给我请家教…… jLBHrnAILg 提问:小红这次考不好,她认为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环境太差 分析:这仍是外部归因。其实,在更差的逆境中,仍然有人成才。显然这种归因也不会有利于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