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乘法运算律》复习课教案

《乘法运算律》复习课教案

《乘法运算律》复习课教案
《乘法运算律》复习课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

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加强生与

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

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

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合作归纳

教学用具:课件

课型课时:复习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 : 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书名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12

《成语故事》25

《科幻故事》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

学问题?

(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

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 4 个班,每个班买 3 本《成语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一填。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 + 35 = 35 + 86()

72+57+43=72+ (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65×28 +35×28=(65+35)×28()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口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并说一

说运用了么运算律?

45+26=26+□23×56=56○□

122+(78+45)=(□ +□) +457× 25× 4=7×(□×□)

45× 67+45×33=(□ +□)○ 45

提问:我们在四年级一共学习了这五个运算律。你学哪个运算律时觉得最轻松,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个运算律吗?(根据学生

的回答板书运算律的字母表示式。)四、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

1、你觉得哪个运算律的知识学习起来最难?为什么?(了解学生

运算律知识学习中的薄弱点,估计学生的薄弱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二是对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

结合律的区分。)

2、举例比较,启发思考。

(1)出示题组: 125×( 80×8)125×( 80+8)

(2)谈话: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做这

两题时容易出错。你猜猜那些做错的学生是怎么做的呢?

(3)这两题你会做吗?请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五、综合训练。

1、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

(1)自主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各种题型。

(2)汇报展示,学生口答。可以师课件预设以下题型。

77× 37+ 23× 37156×37-56×37

25×( 40+ 4)25×( 40-4)

99× 37+ 37101×37-37

102×3598×35

(3)通过训练,你有什么新收获吗?(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乘

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关的解题经验。)

2、星星水果店运进32 箱苹果和 48 箱梨,每箱都重15 千克。运

来的苹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3、有一块长方形农田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种上了小麦、油菜

和蚕豆。种小麦的面积比油菜大多少平方米?(请用简便方法

计算)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六、课后作业:

练习册上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a

×b=b ×a

乘法结合律

( a

b)

× c=a

(b

× c)

×

×

乘法分配律

(a+b)

× c=a

× c+b c

×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三里畈小学:陈郑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4 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列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

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五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五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 (1)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2)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采 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 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 用规律,尝试练习;扩展延伸;全课小结”共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是规律的学习,就资料本身而言枯燥,单调,学生很难感兴趣,所以我从 男女生的比赛开始,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经过比赛的形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到用相同的数,相同的运算符号,组成的结果也相同的算式,由于运算顺序不一样,使计算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引导学生找这些式子的 相同点和不一样点时,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初步感知 了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归纳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经过例题的教学,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后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肯定为这一发现 感到欣喜不已并有表达的欲望,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就让学生先交流, 但受学生的抽象概括本事的制约,表达的肯定不是很清楚,这时教师立刻让学生 练习课前练习题来比较、观察,一来让学生明白用语言表达困难时能够借助式子 用行为表达,二来也是以此来验证规律是否成立。接下来让学生把众多的的案例 概括起来——即用符号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除了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 质资料。学生在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也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最终教师把文 字规律呈现出来,一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进一步巩固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 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我让学生经过“课堂活动”第1题的练习,再次体验乘法分 配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之后设计了一组紧扣规律的简单填空练习,让学 生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中“分配”的意义。紧之后经过一组确定题 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最终的拓展延伸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体会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这样的类 型题也能够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使学有余力学生的本事进一步得到提高。乘法分配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乘法结合律与简便计算说课稿

乘法结合律与简便计算说课稿 乘法结合律与简便计算说课稿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结合律与简便计算说课稿。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设计意图: 一、公开课平常化。公开课平常化,平时课公开化。公开课总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要不然听课的老师也会觉得没有价值。其实不然,不管成功与失败,它都会体现出我们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成功有着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而失败也会给我们带来学习、反思。特别是我们校级的教研课,最好就是暴露我们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老师教时存在的问题。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初衷来上这节课的,无试教、上前没有向学生说明上哪一节内容,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这样的课较为真实,也最能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当然镇级、市级的除外,今天的`这节课,我自己觉得成功和失败各占50%,从教学任务的完成

来看,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敬请我们听课的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促进我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我们平时的课向公开课靠拢,公开课呢则向平时的课靠靠拢,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游戏,在游戏中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这样的一个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思路是符合当今的新理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但是在验证当中的时间没掌握好,我自己也忘了,这也反映出教师的驾驭课堂、灵活调控的一种教育机智,而且在教学中也有颠三倒四的现象,本来是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然后提出假设验证,但在教学中到最后才概括出这个规律来。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也就是当今最新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24—25页的例5、例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写意图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例5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6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定律并进行简算。 (5)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运算定律。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例6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了解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教学例5 1、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结果。 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从而得出4×25=25×4 4、再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观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从而得出乘法交换律。 5、让学生用喜欢方式来表示乘法交换律。 6、应用乘法交换验算乘法。 教学例6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 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点,从而得出(25×5)×2=25×(5×2) 4、学生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5、引导学生比较例2的两种计算方法,哪种简单,并说明理由。同时老师说明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7、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第一关:设计目的是:想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二关:设计目的是:应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关:设计目的是: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初步看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用。 第四关:设计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习七的第1、第2题。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平叙(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反面(间接)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二、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课件“学校购买课桌椅情景”引入:一张课桌65元,一把椅子每把35元。 问题:买3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 X35+35 X35=3500 (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 X5+35 X5= (65+35 ) X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的解决,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X2+3 X和(7+3 )X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X2+3 X2= (7+3 )X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 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Xc=a Xc+b X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 32+25) X4= ( )X4+ ( )X4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09《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4—P55的内容。 2、教材地位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是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探索与发现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本节课与以往教材安排的特点有所不同,教材的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的运算定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论证—归纳结论。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的重点,而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与发现乘法结合律的交换律这两种运算规律并用字母表示,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来简便计算乘法算式。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论证—归纳结论的探索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学习的乐趣,体会乘法运算定律的价值所在。 二、说教学重、难点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会如何学习数学才是对学生最有用的知识。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论证—归纳结论的探索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难以从表象性思维中解脱出来,虽然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运算让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所以小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往往难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难点确定为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来简便计算乘法算式。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永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诱导法: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3、自主探究法:教师不同于以往的说教形式,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四、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益终生”,教师既要管教,又要管学,教学重点是把教落实到学上,使学生会学、乐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要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1、探索学习法:当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大胆提出猜想,并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论证—归纳结论的科学的探索过程。 2、通过操作练习法,巩固学生这节课学习的知识。 3、迁移法:能借助学过的知识,参考类似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学习后面的知识。 五、说教学准备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形象性,我特意制作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乘法结合律(21min)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求一求这个大长方体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列出乘法算式并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列?(指明两位学生上去列出两种不同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小组合作讨论想法,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的表象。 (1)计算并观察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以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还可以列出类似这样的等式吗? (3)如果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应该怎么表示(板书乘法结合律的字母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练习六的第1~4题。 2、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意图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定律并进行简算。 (5)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运算定律。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例2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 2、课前谈话,复习在乘法中几对好朋友,5×2=10、25×4=100 、125×8=1000,主要是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3、课前游戏——师生比赛,计算25×89×4 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简算中如何交换结合作渗透准备并由此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小学生语文阅读课教案三篇

小学生语文阅读课教案三篇 导读:本文小学生语文阅读课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走近《草房子》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走进桑桑的内心世界,为整本书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关注人物内心。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写《童话大王》的大作家*和小朋友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下: “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 “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 “当然开门。” “我要是晚上敲门呢?” “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 同学们猜,*怎么回答的?

“我就在书中等你。”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是啊,“我就在书中等你。”这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约定,作家永远静静地守候在他的书中,等待着我们,当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我们就是走进了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文轩叔叔的《草房子》。 二、走近《草房子》 1、大家已经读完了《草房子》,那你对《草房子》有了哪些了解?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2、你还查阅了哪些相关的资料? 学生交流,出示: (1)曹文轩简介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主要经历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分别是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

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具体的数学计算,让学生在仿写之中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2、发现和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在验算中的作用。 3、让学生在经历发现和归纳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以及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三.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又或者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用字母α+b=b+α,a×b=b×a表示,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 课题: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二.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一.讲座式教学法。 二.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教师) 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学生) 三.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学生) 教学设想: 一.以课<<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二.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尤其是中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下发讲稿),教师解读――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四.比较阅读(阅读名人传记或有关资料) (一)<<鲁迅自传>>有关资料链接(附后) (二)阅读<<老舍自传>>(原文附后),开展讨论,比较特色。 《鲁迅自传》《老舍自传》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教师,当学校有说课的活动时应该予以积极参加。对于从事才一年的新老师来说,可能会不知道说课时什么意思,而且它和讲课是否一样呢?答案当然是不一样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吧?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一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购买球衣、球裤等应用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归纳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归纳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乘法分配律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对一些小朋友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

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我主要采用发现教学法和发现学习法,引领学生自己动手,在探索交流中去发现一般规律、去思考问题本质、敢于质疑。 四、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环节。 第一环节:以两道应用题作为复习,分别包含了乘法交

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使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使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仅仅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61-62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使用乘法结合律实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水平,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水平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实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使用乘法结合律实行简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使用乘法结合律实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

设计中,我以数学好玩,开篇引题,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行验证、总结规律、实践应用、拓展提升这样的一个思路实行的。我是通过让学生协助老师搭建领操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理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实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素材表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然后提出假设验证,直到在教学最后才概括出这个规律。同时我还把重难点放在如何应用上,如我先用定律,学生感到这个方法好,学起定律有了主动性,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三组好朋友协助学生提升速度和准确率,等等吧!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实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在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就能获得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在巩固练习阶段,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使用知识实行解题的水平。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50×225×48×125125×80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安塞区沿河湾镇中心小学钟正民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的运算定律》第24、25页例五、例六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天长市实验小学翁壁银 一、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问题。 二、说教材 本课时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的调查了解,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方面: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青岛版《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青岛版《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29页的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重难点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说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

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活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同时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意义。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纽带,以展示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应用”这一过程的演绎,探究和揭示乘法的分配律.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习方法 本节课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程序(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精品文档案例名称:科目:数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主备人:翟孟鲲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四年级课时:: 教学内容—35页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 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小节第33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也在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了乘法,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的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植树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下册的小学生,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乘法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2.体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将 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五、教学方法让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具准备六、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七、创设情境,自主提问(一) 1)联系生活12日是什么节日吗?你们知道3月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