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逾】越过【老妪】老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犹得】还能够【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更,再。惟,只。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

6、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六、总结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复述写作背景、课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

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3、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4、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5、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6、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四、总结

学生总结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在这篇课文里自己学到了什

篇二:《石壕吏》国培优秀教案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后人称他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

别》《垂老别》。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段:石壕(há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

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

第三段:邺(yè)戍(shù)。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

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六、分析内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七、分析人物形象

1、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八、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

九、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十、作业

十一、板书设计

官差乘夜抓丁——吏呼妇啼开端

征战情况发展

石壕吏家庭情况

自请应役

诗人凄楚告别——独与老翁别

高潮结局

篇三:石壕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更,再。惟,只。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

(3)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六、总结

担苦难的精神。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案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 2、听录音,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石壕吏(háo)逾(yú)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 戊中空,注意区别。妪(yù)。咽(yè) 3、再读课文。点评 4、疏通文意。 四、分析情节、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石壕吏》_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

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石壕吏》教学设计A

《石壕吏》教学设计 龙华中学初一语文组刘卓 教学设计说明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了。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介绍进入这个作品的“点”学习;由简单情节的熟悉到复杂深沉的情感把握;由感知到质疑到品味。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简介背景,整体感知 一般情况下,虚构的作品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而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略知一二的大事件,往往会强烈的吸引着学生。“安史之乱”就是一个例子,学生知道一些相关情况,却不详实,渴望进一步的了解,如果能绘声绘色的介绍一番,就会紧紧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很好地导入课文。所以,我设计的导入就是作品背景的介绍即“安史之乱”的介绍,也算是“激趣”性导入。 学习古文,我不喜欢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零碎讲解零碎阅读,我觉得这就是“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所以正音、散读、朗读之后,我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以达到整体把握文本的目的。至于字词句的解释,我把它们穿插在研读过程中。 【第二环节】沉浸文本,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石壕吏》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情节性也较强。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

并颇为紧张。这很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阅读后对整件事情也有较深的感触,这是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的一个优点。所以在教学时,我从情节入手来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沉浸文本。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忧国忧民”已成为他的“情感标签”,学生在学习本诗时,简略一读就立即会“归纳”出这种情感,其实只是“贴标签”、“戴帽子”,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在整体感知之后,我认为不必马上让学生品味情感,应进一步介绍了诗歌的社会背景,并紧紧围绕文本自身,反复诵读、解读,让学生沉浸文本,渐次深入文本,了解与他们生活太远的饱受战乱摧残的社会现实,深化其对诗歌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层次。 【第三环节】质疑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矛盾【难点】 本诗的情感基调当然还是沉郁顿挫,诗人贯穿始终的感情也还是忧国忧民,但值得深思的是,尽管诗人对饱受战乱摧残的老妇一家非常同情,对冷酷粗暴的“悍吏”鄙视厌恶,但是在记叙此事时,诗人并未正面展现悍吏的反面形象,甚至不曾记录悍吏的只言片语,只是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为何要这样处理?这对缺乏阅历、直率单纯、爱憎分明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将这一环节设置成教学难点,让学生先自主讨论、探究,再从形式美和社会背景两个层次与他们交流。 作者在本诗中隐晦流露出的思想矛盾是教学的难点,但是不必深讲,理解即可。而作者刻意省略的“吏”的逼问,却可以让学生当堂详尽补出,并可安排角色对话,(侧重老妇的回答),以进一步感受诗歌展示的战乱之苦。 【第四环节】品味字句,挖掘诗人隐晦的爱憎【重点、难点】 叙而不议,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正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他的作品有“诗史”之誉。但是真的就是情感的“零度介入”吗?难!就本诗而言,作者虽未直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电子教案

石壕吏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杨万凤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石壕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石壕吏公开课精品教案讲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邓状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尝试完整地复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文法: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明白诗人“兼济天下”关注民生疾苦的博爱情怀,做一个有良知,关注现实的中学生。 教学重点: 一、复述课文,理解本文思想意义。 二、反复诵读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p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 备选的题目有(石壕村的一夜,躲兵役)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古体诗在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炼的语言。 3、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提前预习、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1、采用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读对联,猜诗人:多媒体出示对联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3、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学生齐读 师:有谁知道这几幅对联所写的是哪位诗人? 生1:杜甫 师:你怎么知道是杜甫? 生1:因为“诗圣”是杜甫,还有“草堂”是杜甫在成都郊区的住所。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有根有据,不错。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走进石壕村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石壕村,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我们先来听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歌的?学生点评。 有谁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 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1、明确古诗朗读方法(出示投影)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得顺畅 第二步——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 第三部——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的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见课文注释) 2、指名学生读: 师评价: 3、早上我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还有那些字词感觉到理解的还不清楚的? 4、翻译检查:出示PPT.(PPT上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优质教案.doc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千古诗心忧万般难眠愁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节奏和感情,感知诗意。 2.通过品读诗歌,涵泳字词句内涵,体悟情感。 3.通过悟读诗歌,了解叙事诗特点,赏析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诗歌,涵泳字词句内涵,体悟情感。 2.通过悟读诗歌,了解叙事诗特点,赏析手法。 ?教学难点: 赏析叙事诗的材料裁剪、形象塑造、留白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曾学习过杜甫的名篇《望岳》,对杜甫有一定了解。但学生对其作品认识,大多停留在《望岳》所呈现的青年杜甫的积极向上和雄心壮志;或是对杜甫及作品有模糊的了解,对杜诗现实主义风格认识尚浅,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另外,在朗读方面,学生能力有限,有待于老师引导和点拨。 ?文本解读: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在事实的诉说中寄予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色即傍晚时分,百姓此刻躲无可躲,诗人也是辗转很久才到了石壕村,这个时间官吏才来捉人,说明其狡猾、狠毒。用“捉人”而不是“征兵”,说明百姓是被强迫带走的,“捉”字仿佛让我们看到,百姓在前面跑,官吏在追,追到了,抓了就走,更点出了百姓惧怕战争。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对比之下,石壕吏凶恶、暴虐,更显出百姓的卑微可怜、生活困苦。“听妇前致词”领起对家中景况的叙述,突出战争的频繁惨烈,带给百姓和普通家庭的巨大伤痛,蕴含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方面表现了儿媳泣不成声的伤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逾】越过【老妪】老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犹得】还能够【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方 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 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 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 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

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 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

《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公开课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简洁的写法。 3、理解诗歌主题并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歌曲播放完毕)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唐王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包容的大帝国。但是,因为一场战乱这个大帝国从此走向衰亡,那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史八年给无数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的唐朝,和诗圣杜甫一起来到石壕村,去看看那时的百姓生活。(大屏幕播放动画《石壕吏》视频故事)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视频看完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朗读叙事长诗《石壕吏》。(大屏幕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一)熟读诗歌 1、学生自读。要求:标出生字、难字读音。 2、听读诗歌,划分节奏(多媒体播放音频朗读) 提示:五言诗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二二一,个别句子情况特殊除外。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读出感情。 4、同学互读。 5、检查朗读并评价。 6、全班齐读。 (二)理解大意 1、学生试译全诗,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 预设:逾(越过)走(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书(信)偷生(苟且活着)更(再)裙(衣服) 2、检查反馈。 三、复述故事,体会诗歌写作手法。 1、请学生复述故事 学法指导: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记叙文的基本特征,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可以先找出记叙的要素,然后将要素组合起来。 学生动手,找出六要素: 时间:夜地点:石壕村人物:吏老妇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结果:老妇被捉。 2、难点突破:理解作者是如何写事情经过的。 (1)请几位同学表演事情的经过。 (2)提问:第二节写到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说明“吏”和老妇都是说了话的,为什么第三节只写到了老妇人的话,吏没有说话吗 讨论明确:“吏”有说话,老妇人的话都是被差役逼问出来的。

石壕吏 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 课题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

石壕吏公开课精品教案

石壕吏公开课精品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邓状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尝试完整地复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文法: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明白诗人“兼济天下”关注民生疾苦的博爱情怀,做一个有良知,关注现实的中学生。 教学重点: 一、复述课文,理解本文思想意义。 二、反复诵读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

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p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 备选的题目有(石壕村的一夜,躲兵役)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教案.doc

211《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通过情景想象,合作表演,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3.增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社会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体会老妇的致词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探究法,情境体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同学们,你们对杜甫了解多少呢?请看大屏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作

“诗圣”。他的诗立足现实,广泛而深刻的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残暴,揭示了社会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公元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力,洛阳一带也骚动起来。当时,身在洛阳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被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一路上,他所看到的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忧愤交加,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石壕吏》 二、听读课文,学会朗读 要求:听准字音,明确停顿,把握朗读感情 过程:听读——自读——抽读——学生点评——齐读 三、自读课文,读懂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遇到疑问,同桌合作解决。 2.提出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老师适时点拨。 3.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翻译。 四、想一想,议一议 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吗? 书: 1. 一男附书至。 2. 昨天我买了一本书。 走:1. 老翁逾墙走。 2. 小明走着去上学。 前途:1. 天明登前途。 2. 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五.研读诗歌,探究思想内容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诗中的语句回答。 2.明明是朝廷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抓壮丁”,而说“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