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案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赵河中学:杨卫华教学目标:1、识记古文言字词知识。

2、了解诗文结构和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3、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文结构和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2、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感情。

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作——《望岳》和《春望》,下面,请我们的同学来齐背这两首诗。

(点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石壕吏》(板书:石壕吏)

2、点名学生介绍诗人简历,并引出“三吏”“三别”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都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著名学者、诗人郭沫若评价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三吏”中流传最为广远的《石壕吏》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带,并提问。

(1)诗作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读?

(2)将你读不准、读不懂的字词标注出来,听的时候把做好标注。

(3)这首诗和前面学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听完之后,全班齐读课文并点评。

【点拨:诗作的感情基调是凄惨沉郁的,要用凄惨沉郁的语气来读;播放幻灯片,检查指导字词知识;前两首诗侧重描写和抒情,《石壕吏》侧重叙述——引出叙事诗】

2、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这是由一件真实的事情写出的一篇叙事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夜宿石壕村时目睹官吏在一村民家强行征夫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了解结构,感知内容。

1、点名朗读,提示问题(这首诗共分为几个部分?大意是什么?)

评点朗读,询问讨论结果并板书:

(1)夜宿石壕凶残夜捉(开端)(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氛围)

(2)苦诉惨境 被逼服役(发展)(如何悲惨?战场丧子,抚育遗脉,被逼

服役)

(3)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结局)(结局如何?老妇被捉,惨别老翁)

2、讲解内容,疏通翻译。(见课件)

四、深入研读,把握情感。

1、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诗人是如何刻画人物的?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两个,老妇人和石壕吏;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是明写。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

是暗写。“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2、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表现差吏的冷酷,暗示战事紧张。(暗示战事紧张的句子还有吗?急应河阳

役,犹得备晨炊)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

家国之间难以两全,但必须保存男丁。

4、“泣幽咽”的人是谁?

老翁——伤心;诗人——同情。

5、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

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课文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

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

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

民的诗人。

六、作业设计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

样看待这个说法?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

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将这首古诗歌改写为一篇现代记叙文。

七、板书设计

附表:

1 合作经营协议书

(1)夜宿石壕 凶残夜捉 (开端) (2)苦诉惨境 被逼服役(发展高潮) (3)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结局) (1)战场丧子 (2)抚育遗脉

(3)被逼服役

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

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 % 、乙方 %。作为确定盈余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

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元额度(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 2 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乙方:

年月日年月日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5课(石壕吏)学案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5课(石壕吏)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读文要求: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自行查阅资料解决。 2. 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关键词:安史之乱三吏、三别: 【二】课堂学习 导课: 关键词:唐诗郭沫假设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一〕写作背景解说 指名学生解说,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指名学生解说:你认为哪些字词需注意字音或字形? 〔三〕泛读课文,读通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要点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或内容? 〔四〕研读课文,读出感悟。 问题预设: 1. 诗中描写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2. 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差役与老妇情态形成鲜亮对比的句子是: 4.说明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5. 老妇的致词是一气呵成,跟差役没有关系,对吗?请同学们补充差役的语言〔补白〕。 6.老妇的致词从内容上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出层意。

〔五〕细读课文,读出人物及其情感特征。 要点提示:抓住人物在其所处事件中表现出的情感。 老妪: 差役: 〔六〕精读课文,读出文章主题。 要点提示:抓住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来概括。 〔七〕创新阅读 整篇文章是作者以旁观者的口吻来表达的,请你以以下人物的口吻进行解说,要求能表达人物在特定事件中的行为及心理特征。 1.老妪 2.老翁 3.儿媳 4.差役 〔八〕学后评点: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用一句话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九〕小结 托尔斯泰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文中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被抓去服役了,足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那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请同学们也拟一那么标语,表达你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心声: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补充材料 《石壕吏》课本剧 时间——暮夜地点——石壕村 人物——官司吏甲,官吏乙,老妇,老翁,儿媳,孙子 背景——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人人自危 场景——一破旧房子。 〔《江河水》音乐起秋,暮。房子大门紧闭着,秋风吹来,门有些晃动。不远处,立着一个刻有“石壕村”三个大字的木牌。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房了外空无一人,只是屋子里透出些许昏暗的亮光。屋子里时不时地传出孩子的哭声。〕 话外音:公元758年,安史之乱中,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又一个深秋的晚上,在石壕村的一所破旧小屋中,一对老夫妇在昏暗的亮光下,正在痛苦地说些什么。一切基本上那么宁静……〕 【老妇人】:〔手拿信,哽咽地〕老伴,大儿子来信了,莫不是…… 【老翁】:〔强作镇定〕别,别瞎想。让我看看。〔拿过信〕 【老翁】:〔读信哭〕……儿子,儿子……〔几欲昏倒,信纸飘落〕 【老妇人】〔手颤巍巍地看信,眼神呆直〕:老天爷啊,你什么原因不给我们留条后路哪?〔老

石壕吏导学案

樊城区太平店中学学校八年级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主备人:史莎备课组长:乾怡蹲点领导(签字):课题:石壕吏课型:精品赏读课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时间:15分钟 落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二、默写 1.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2.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发展能力★★ 三、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 (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案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石壕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学习实践】《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

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石壕吏》_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

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邺.()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逾:(2)吏呼一何怒一何: (3)有孙母未去去:(4)犹得备晨炊犹得:二:研读课文: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 一:() 二:() 三:()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石壕吏赏析 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电子教案

石壕吏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 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的,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史诗”,还可以为“诗史”。我们知道,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还有“诗史”之誉。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的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 1、题解:《石壕吏》中的“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介绍: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并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逾.()墙走邺成戍.()老妪.()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5、(补充)从表达方式上来分,是个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三、精讲点拨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人物:老妇人和官吏事件:官吏抓壮丁。) 2、差吏为什么在夜间“捉人”? (一个“夜”字,含意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4、诗人对老妇人和差吏的情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杜甫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粗暴行径而始终保持着沉默?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杨万凤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石壕吏公开课精品教案讲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邓状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尝试完整地复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文法: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明白诗人“兼济天下”关注民生疾苦的博爱情怀,做一个有良知,关注现实的中学生。 教学重点: 一、复述课文,理解本文思想意义。 二、反复诵读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p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 备选的题目有(石壕村的一夜,躲兵役)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石壕吏 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 课题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读—品—背—默写 五:自主学习 (一)积累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邺.()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逾:(2)吏呼一何怒一何: (3)有孙母未去去:(4)犹得备晨炊犹得: (二):研读课文: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 一:() 二:() 三:()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石壕吏赏析 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优质教案.doc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教案.doc

211《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通过情景想象,合作表演,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3.增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社会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体会老妇的致词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探究法,情境体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同学们,你们对杜甫了解多少呢?请看大屏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作

“诗圣”。他的诗立足现实,广泛而深刻的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残暴,揭示了社会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公元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力,洛阳一带也骚动起来。当时,身在洛阳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被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一路上,他所看到的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忧愤交加,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石壕吏》 二、听读课文,学会朗读 要求:听准字音,明确停顿,把握朗读感情 过程:听读——自读——抽读——学生点评——齐读 三、自读课文,读懂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遇到疑问,同桌合作解决。 2.提出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老师适时点拨。 3.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翻译。 四、想一想,议一议 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吗? 书: 1. 一男附书至。 2. 昨天我买了一本书。 走:1. 老翁逾墙走。 2. 小明走着去上学。 前途:1. 天明登前途。 2. 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五.研读诗歌,探究思想内容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诗中的语句回答。 2.明明是朝廷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抓壮丁”,而说“捉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石壕吏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关键字】八年级 石壕吏(第3、4学时) 课题:石壕吏(第3、4学时)课型预习交流+展示探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借助课下注释,并复述诗中的故事情节。 2、结合背景,说说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文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结合背景,说说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给下列字词注音 壕邺戍逾妪咽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全诗, 说说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理清故事内容。 二、合作探究 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 样的情感? 2.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 社会境况并说说老妇的人物形象。 3.作者是怎样叙事的?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4.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杜甫为什 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 样看待这个说法?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四、达标反馈 1. 《石壕吏》是一首(),以()为顺序,中心人物是(),事件是 (),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历史事件中。 2. “三吏”“三别”分别是:

3. 写“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句子: 4. 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的句子: 5. 道出老妇家中贫寒的句子: 6. 侧面描写(暗示)老妇被抓的句子: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初三语文《石壕吏》导学案

初三语文《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一、填空: 1、《石壕吏》是一首(),以()为顺序,中心人物是(),事件是(),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历史事件中。作者(),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3.“三吏”“三别”分别是:《》《》《》,《》《》《》。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附书.至()(2)新.战死() (2)未去.()(4)犹得 ..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6)死者长已.矣() (6)泣幽咽 ..() ..()(8)听妇前致词 (9)天明登前途 ..()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 5.《石壕吏》中“()”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导学案《石壕吏》

《石壕吏》导学案 授课人:陈飞飞授课时间:2011.10.20 课题:《石壕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习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衬托)。 学习步骤: 一、默写《春望》、《望岳》。 二、了解写作背景。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老师朗读《石壕吏》,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自由读,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展示朗读。 4.全班齐读。 四、把握主旨、赏读文本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石壕村,去看一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应该是哪句? 2、文中有没有详写“捉人”的情节? 3、妇人在致辞中交代了几层意思? 4、既然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是妇人致辞,为何课文题目为“石壕吏”?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5、石壕吏之“怒”体现在文中那些地方?

6、齐读故事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想象这一家的命运将会如何? 7、作者同情的仅仅是老妇一家所遭受的苦难吗? 六、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把《石壕吏》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