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

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公司地

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 地理学学科体系

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一)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

(二)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

(三)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

◆贫富差异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

1. 区位理论的定义: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的特性:客观存在的属性或资质,如劳动力,交通环境,自然条件等。

(二)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特性: 具有主观性,对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的利益不同,那么能让他觉得选择此区位有优势(而不是其他地方有的)的区位条件就是区位因子。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影响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影响机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

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二)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

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或交通中心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影响机制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资本的类型

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二) 影响机制

1.固定资本

2.资金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劳动力数量

(二) 劳动力素质

(三) 劳动力成本

(四) 劳动力移动

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成为新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

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

文环境等。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二)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三)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

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1.政府通过制定规划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2.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

附: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 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

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

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

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需求。

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

第四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一) 交通的概念

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二) 交通现象的要素

1.交通网

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的影响

(一) 运费成本对与区位选择的影响

1.运费的构成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

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

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的特点

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

1.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的重要性

2.机场产业与机场产业区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

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

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二) 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2.地租曲线

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

(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

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

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

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

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五、理论与现实

(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

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1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2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3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4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工业的区位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近代工业发展,解决实践提出问题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

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概念: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

识别一般区位因子的方法:

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分配过程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

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

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

物品的运费。

第二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一般成本因素如下:

布局场所的土地费;

固定资产费;

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劳动成本;

物品的运费;

资本的利率;

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第三步,在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

原料、燃料费;

劳动成本;

运费。

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以及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

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

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

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二) 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2.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3.综合等费用线

◆概念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三) 劳动费指向论

1.概念

劳动费——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

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

3.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

指标1:劳动费指数

◆概念: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指标2:劳动系数

◆概念: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4.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

◆结论: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四) 集聚指向论

1.概念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2.集聚的类型

◆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

4.分散因子的作用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5.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6.集聚指向的判断

◆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

(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

(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五、理论与现实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区位与市场地域

1.基本问题

在假定原料的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的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的问题。

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率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

2.区位对市场地域大小的影响

◆问题: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在某地的价格如果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地方价格高低呈漏斗状。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这样等竞争线(等价格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市场界线)。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一) 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自学)

1.运费结构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3.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

(二) 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

1.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

◆问题:在资源分布地已知的条件下,如何决定采掘工业的生产地供给市场地域。

◆分析工具:送达价格——是采掘费和运费的和。该值可由从生产地向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价格线来表示。

◆分析思路:消费者是从最低送达价格的供给地购买商品。这样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就是以两个供给地为中心的送达价格相同地点的连线。

2.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地域

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或远距离运费递减带来了产出量的增加,使得独立的生产者数量减少,生产者的市场地域在扩大。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 基本观点

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二) 假定条件

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

(三)市场区位模型

廖什以农户生产和销售啤酒为例,研究市场区及其体系的形成规律和空间形式。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问题:经济人与满意人。

传统经济区位理论的观点: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即完全掌握了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稳定地、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

◆现实: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满意人。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一) 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结论1: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与此同时,也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企业可自由布局。

结论2: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三)企业家对区位的影响

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

(四) 政府政策对区位的影响

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

(五) 其它非经济因素对区位的影响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也认为,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企业家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二、普雷特的行为矩阵

(一) 基本观点

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解析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 解析 一、真题 一、名词解释 《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 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经济活动区位[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黄秉维:“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 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中国、埃及、巴比伦、 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 地理志、地图、专论等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 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 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 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 ●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 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领域和范畴,研究对象和任务,其基础理论和核心的探索,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辩,也是地理学思想的活跃领域。 ●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 ●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 ●哈维(D. 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 ——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 ●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了地理 学思想的活跃。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5分) 第一章绪论(5分) 一、名词解释 1.商业地理: 2.史志描述 3.货殖列传 4.结构主义地理学 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 二、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 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 一、名词解释 1.连接度 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 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 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部分)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一)史志描述 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 海经》、《禹贡》、《地理学》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前身 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 2.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 (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 1.背景 (1)产业革命(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特点 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 (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 (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导论 二.区域经济学所要回答得基本问题是什么? 埃德加·胡佛(Edgar M.Hoover)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提出区域经济学所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 那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 ●(1)任何活动(what)(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活动) 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What is where”),这里where主要指的是这些活 动在区位(定位)方面所采取的临近、集中、分散、相似或差异等空间形式或结构 问题。对于where的围可以从不同地理围 (site\neighberhood\zone\city\region\country\globbal\outspace)上来考虑,构成 了区域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 ●(2)why主要指的是由空间的异质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开发程度)、 有限性(稀缺性)、变动性(从封闭、隔绝到地球村、全球化、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并探讨和解释空间因素对于经济 活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 ●(3)so what指的是利用从现象中(What is where)发现和总结出应用经验 性认识(规律、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有关区位选择的行为和决策问题。即从现象 (What is where )——理论解释(why)——行动策略指导实践(so what)的过程。总之,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与空间有关的“稀缺”所引发的。 另外,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m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 三.经济活动、活动的经济目的与活动的空间选择的经济意义; 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他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证明这一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不只是空间中的与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有关的活动,而且也是关于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在空间中的经济性问题,即如何通过占有、选择合适的空间以最有效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因此,经济学研究对象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从而上升到一个关于人类如何明智生活和选择的哲学层次,也可以限于马克思所谓的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学也可以如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狭义的经济活动,但我们可以把从狭义的研究和所获得的思维训练中所获得的认识用于广义的经济生活中,以开疆拓土扩大经济学的应用围,并可能作出重大的理论创新。不过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对象所隐含的经济意义,或者说把它与经济稀缺联系起来? Edgar M.Hoover认为对于影响经济活动复杂的区位形式和大多数重要的区域经济学问题而言可以归结为他所总结出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第一,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完全或局部的不完全移动性(imperfect immobility)或者说要素不完全流动性。这是由于气候、矿产、土壤、地形以及其他自然特征的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这种非流动性构成了各个区域在一些生产和贸易活动方面所享有的比较优势。但仅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分布的因素之一。 第二,空间集中经济,或者说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imperfect

经济地理学练习题

《经济地理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3、跨国公司: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5、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6、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互相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7、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运输条件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安置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经济效果的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 8、产业集群: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9、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10、经济区域化:是地理上相近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经济组织,其具体机制是宏观上的国家对自己经济利益的保护。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二是购物空间的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是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等。四是地价,地价是制约零售业区位选择得重要因素。 2、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答:首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其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再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3、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技术创新引入产品、产业的更替 技术创新引入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进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