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 y=b y或者a y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答案提示:略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

答案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

答案提示:比较与之间的大小。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生产要素、国际分工、生产率。 正文: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继承与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提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如果说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里程碑,那绝对优势理论就是它的前身,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在介绍比较优势理论之前,不得不先略提及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及的思想,就是著名的《国富论》。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是:首先,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这使得两者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层面来说出于同源。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成立的基础。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定义,它们研究的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偏差使其自身存在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与之相反,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背景不同,提出的学者不同,切入角度的不同使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一,支撑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这样的却别使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在对国际分工的理解和阐述上出现了分歧;再者,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采取的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简明的概括来说,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而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更大的差异点在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不完全的角度使这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最后,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性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讨论完了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之后,下一步就是更深的研究两个理论的内在含义。 首先是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历史背景之上,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多边贸易和多种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大多是由多个国家参加的,相互之间交换多种产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否还起作用? 第一种情况: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贸易 在多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各自的价格优势 假设5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表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分工前分工后 呢绒酒呢绒酒英国的劳动投入 100 120 220 葡萄牙的劳动投入 90 80 170 总产量 2 2 2.2(220/100) 2.215(170/80)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 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来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其不朽巨著《国富论》,提出后世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说来,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单位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与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获益。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比较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得到本国的比较优势。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2.发挥比较优势的意义 正确发挥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增加竞争力,有效地利用原有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拿《天龙八部》里的“南慕容北乔峰”来说,慕容发挥的就是相对比较优势,在帅哥界人武功最好,在武术界人长得最帅;乔峰则是绝对比较优势显著,人内力特深厚,武功极高深。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发挥比较优势有一个大前提:要适应市场需求。你的优势不被市场接受一样是失败的。要不四大恶人武功也不错还被唾弃呢?拿美国通用公司的破产案例来说,汽车产品面对近年国际油价飙升以及经济冷暖引起的汽车消费趋向变化,日本人审时度势,加紧了节能、经济型轿车的研发和生产,而通用公司却明显缺少预见,仍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大排量、高油耗的SUV 和皮卡货车上,不相信双能源汽车将成为潮流,在混合动力车的开发设计上落后丰田公司整整7 年。在新车型的研发上,日本人把精力集中在几个车型上,竭力为新车装配最新科技成果;而通用却将研发费用分布在89 个型号、8 大品牌上,以致每推出一款新车,丰田平均只用3 年,而通用要花4 年时间。通用的客户群平均年龄因此不断提高,其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日系汽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消费者对通用投入巨资研发、设计并制造的汽车不买账,注定了通用迟早将面临危机。导致通用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通用过于依赖于非汽车业的金融业模式,另外全球化扩张的模式也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经过多次兼并收购,通用旗下拥有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GMC、悍马、欧宝、庞蒂克、萨博、土星、沃克斯豪尔、通用大宇和霍顿等10 多个品牌,年销量一度达到1000万辆,可谓汽车行业里的“巨无霸”。但是,一味做大带来了资源协同效率低下、成本高、市场反应迟钝等大企业病,以及多品牌运作难题美国长期低油价的大背景下,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通用无视全球汽车行业发动机小型化、车身轻量化的节能减排大趋势,把发展的重心长期放在利润丰厚的大排量SUV 和皮卡上,眼睁睁看着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企业在北美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 y=b y或者a y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inSnu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

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2、比较优势原理 3、完全专业化 4、绝对优势 5、劳动价值论 6、贸易模式 二、单项选择题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______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2、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______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 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 多 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3、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______。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 )4、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______。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 )5、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______。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上 B、 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 贸易将仅使小国受益 D、 贸易将仅使大国受益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时,不会出现______ 。 A、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上升 B、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D、黄金储备将增加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支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B、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一致 C、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部分支持,但证明其劳动价值论 具有严重局限 D、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发现贸易模式并非像李嘉图预测的那样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密切 相关 四、判断题 1、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应努力实现出口等于进口的平衡贸易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贸易导致完全专业化。 3、贸易收益表明各国只能通过消费比贸易前更少的出口商品换来消费更多的进口商品。 五、计算题 1、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两国各有8单位的可用劳动。

1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封闭条件下某件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另一个国家同件产品的相对价格就称这个国家在这件产品上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向是取决于比较优势,即每个国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5要素禀赋,系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6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7斯托珀——萨谬尔逊定理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9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 理论恰恰相反。 重叠需求理论是指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关税同盟 25有效保护率是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26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某些商品的进口,在数量或金额上规定一个限额,限额以内的准予进口,超过限额的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甚至罚款,关税税额之高使进口商难以承受,实际上起到禁止进口的作用。 27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28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反倾销 29掠夺性倾销通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DOC)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首先,文章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比较优势理论二、先发优势理论三、后发优势理论四、格兰仕的案例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 接下来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义 定义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良莠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该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理论前提条件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的形式; (4)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5)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

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普遍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举个例子: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打印,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区别知识分享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区别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点: 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 A: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B: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

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数学分析与其漏洞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 ——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2.4 作用点与经济学 2.4.1 作用点与比较优势 当有n 国生产2种产品时,可以写出如下的带约束的函数, n i i1i2i i 1i1i211Max[f(x)][ x (F F x )]F F ==++-∑ i i1i20x F F ,i 1,2 n ≤≤+= n i i 1i1 1 x n F =≥∑ n i1i2i i 1i21 (F F x )n F =+-≥∑ 其中F i1和F i2分别为i 国生产1单位产品1和产品2所需劳动量,x i 为i 国用于生产1产品的劳动量。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均可以以上述函数数学化,当涉及多种产品的生产时,可以将以上函数相应扩展。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函数在特定初始状态下的一个特解。 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可以增加产出。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处于比较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也可以增加总产出。 英国需要生产1单位的衣料需要100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120单位劳动。葡萄牙生产1单位的衣料需要110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80单位劳动。英国在生产1单位衣料上所用劳动比葡萄牙少,英国具有绝对优势;葡萄牙生产1单位葡萄酒所用劳动比英国少,葡萄牙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且以1.1:1.1进行交换。英国生产2.2单位的衣料,葡萄牙生产2.375单位的葡萄酒,总产量为4.575,比非专业化时增加。两国进行交易后,英国获得 1.1单位的衣料,比非专业化时多,获得1.1单位葡萄酒,也比非专业化多。葡萄牙获得1.1单位的衣料,比非专业化时多,获得 1.275单位葡萄酒,也比非专业化多。社会福利增加。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交易,社会福利会增加,这是亚当斯密专业化生产的理论基础。 在MA TLAB中输入如下命令,可以得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例子的最大值。 [x,y]=meshgrid(0:0.5:220,0:0.5:190); z=(1/100*x+1/120*(220-x)+1/110*y+1/80*(190- y)).*((1/100*x+1/110*y>=2)&(1/120*(220-x)+1/90*(190-y)>=2)); surf(x,y,z),shading flat 那么如果英国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90单位的劳动,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 论的异同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异同探析 1、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同点: (1)理论假设的不同:①规模报酬不变与规模报酬递增.在李嘉图那里,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保持不变的,也即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内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正是规模经济使得各国谋求通过扩大特定产品的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而获得成本优势并进而导致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理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传统理论假定市场完全竞争,但现实中情况却并不如此,同时企业倾向于追求规模经济的追求。差异产品的存在时这种追求的结果也是其原因。同时,差异产品的消费也带来消费者福利的增加。这些假定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而开展国际贸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2)分析角度的不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多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需求不同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需求不同的原因可以是偏好不同,也可以是收入不同。前者认为各国偏好受其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后者的典型代表是重叠需求理论。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是固定的,分析是静态的,现代贸易理论则对现实中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在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做出了解释。2、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1)理论的发展都是现实的反应。前溯至斯密甚至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发展都是为了回应实践的需要、解释现实和为实践服务。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能够带来财富和福利的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二战以后的现代贸易理论一个重要的使命是解释现实中大量出现的产业内贸易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 (2)现代贸易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而不是否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带来相对成本的差异,并带来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不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带来不同国家在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也即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是因为规模经济导致了成本差异进而带来了比较利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是解释了比较优势在产品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动态转移;重叠需求导致贸易的原因也在于各国规模生产其代表性需求产品而产生的成本优势导致的比较优势。 (3)在理论的政策意义上来看,目前所有的贸易理论都倾向于支持贸易自由化。依赖于不同的假设,特别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理论对于现实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之间一定的专业化分工和交换能够带来福利的增加,这种福利可能表现为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消费品种的增加。

斯密、李嘉图分析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的举例

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 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必然涉及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比较成本学说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在书中指出,比较成本是指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劳动成本)的比率。劳动成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劳动成本越低。两国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程度很不相同,由此决定两国间不同商品的比较成本存在差异。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仍然有可能存在着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而在另一种商品上具有较高的比较成本。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是该国的比较优势的商品,而比较成本高的商品,则是该国的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将分别集中生产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国际分工,就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节约劳动和增加使用价值量。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指出一个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可以从比较成本的差异中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把本国资源集中于生产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就能够获取比较利益。此外,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每个国家都可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而且落后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更大。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国家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充满了激烈竞争和矛盾冲突。比较成本学说掩盖了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其局限性之所在。 国际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但是,比较利益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易效益的必然实现,更不能决定各国外贸经济利益的分配。由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是与整个经济过程相联系的。事实上,比较利益来源于“比较成本”和“比较优势”,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并不就等于比较利益。正如在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但不等于作功一样,只有当下落时才作功,并只有当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另一物体时才产生物理效应,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只有正确地表现为价格差才构成比较利益,只有发生贸易才对国民经济具有影响。因此,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是决定比较利益的直接因素,而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既取决于相对生产力水平,也取决于价格结构本身。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只有通过价格结构和商品结构才影响贸易利益。如果价格是扭曲的,那么由价格差所表现的比较利益也是扭曲的,由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也就不能准确地表现为比较利益。可见,比较优势决定了潜在比较利益的存在,这种潜在的比较利益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关键在于价格机制。在世界市场上,“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分配比较利益,但其依据确是各国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结构。 斯密、李嘉图分析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的举例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曾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早的分析,他假定:英国和葡萄牙各生产布和酒,在分工前,英国生产1个单位的布需要100个劳动力,生产1个单位的酒需要120个劳动力;葡萄牙生产1个单位的布需要110个劳动力。生产1个单位的酒需要80个劳动力;即英国生产布的生产成本低于葡萄牙,而葡萄牙生产酒的生产成本也低于英国,双方都分别具有绝对优势。实行分工后,英国用220人生产布而不生产酒;葡萄牙则用190人生产酒而不生产布,这样英国用220人便能生产2.2单位的布;而葡萄牙用190人则能生产2.375单位的酒。分工后的资源配置获得了改进。两国交换商品都能获得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

今天又遇到了这个熟悉的陌生问题。 又懵了下。虽然国贸不是本专业,但是也挂经济学的边缘。 温故。。。。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

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李雪莹经济学2班32012030080 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了绝对优势理论。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推进,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更是涌现出大批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字:比较优势成本劳动生产率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贸易保护已经是不必要的存在。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应运而生。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对重商主义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生产的货物、对本国有逆差的国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此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出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 下面对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一个例子: 表1-1分工前 上表说明英国一天可生产5匹毛呢或者3桶酒,而葡萄牙一天可以生产3匹毛呢或者5桶酒。由此可见,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据对优势。在没有国际贸易时,2天两国一共可生产8匹毛呢和8桶酒。 表1-2分工后

假设分工后,两国以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英国只生产毛呢,则2天可以生产10匹毛呢,葡萄牙只生产酒,则2天可以生产10桶酒。此时,2天两国一共可以生产10匹毛呢和10桶酒。世界总产量增加,增加了2匹毛呢和2桶酒。 表1-3交易后 若两国以5匹毛呢换5桶酒进行交易。交易后,英国和葡萄牙均拥有5匹毛呢和5桶酒。英国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桶酒,葡萄牙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匹毛呢。英国和葡萄牙的福利都增加了,世界总福利增加。 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当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发生会带来世界福利的增加。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由此可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只有在满足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适用,该理论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战后英国的粮食价格下跌。为阻挡谷物的进口,避免利益受损,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谷物法》因此诞生。大卫·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但作为伦敦商人,他更偏向于资本家们,而不是闲懒的地主贵族。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卫·李嘉图实际上代表了某一个集团的利益时,强调的是整个国家的收益。这是一个聪明十足的现代策略,他也是将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适用的先驱。 李嘉图认为,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国际经济学 A、本国生产那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外国? B、如果本国以5单位的黄油交换3单位的棉布,将获益多少?如果外国坐同样的交易呢? C、如果本国亿5 单位的黄油交换外国6单位的棉布,将获益多少呢/如果外国同本国坐同样的交易呢? A.本国在生产黄油方面更具有效率。外国使棉布。 B.本国生产两种产品时,本国以5单位的黄油换1单位的棉布。如果本国以5单位的黄油换外国3单位的棉布,本国就赢得了2单位的棉布或是节省了2小时的劳动。外国做同样的贸易时,外国得到了5单位黄油需要用5小时劳动来生产。而5小时劳动可以生产15单位的棉布。通过贸易,外国净收益为12 单位的棉布。 C.如果本国以5单位黄油换外国6单位棉布,不过将获得5单位棉布,因为在外国5单位黄油等同于15单位棉布,外国只需要用6单位棉布就能换的5单位黄油,外国赢得9单位棉布。 2、假设一国是土地稀有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它生产100单位的粮食,300单位的制造品。不考虑制造品的价格,假设对制造品的需求保持在150单位处于无弹性。 A、使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预算约束,计算当制造品的相对价格P M/P F=2时,需要进口多少数量的粮食? A、D F-Qf=(Pm/Pf)(Qm-Dm)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预算约束,其中Df-Qf等于粮食的进口量,Qm-Dm等于制造品出口量。带入这个预算约束可以得到Df=400,因为本国居民需要400单位的粮食,但是本国只能生产100单位,所以从外国进口300单位粮食。 B 制造品产量 C 不变,但是他们的价值量上升了,因为进口粮食的价格不变,进口粮食的数量会上升到600。 D、当均衡相对价格变为1时,b的答案会如何变化? 如果价格比率下降到1时,制造品部门会受到损害,在这个价格水平下Df=250,粮食进口达到150单位,制造品出口也是150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