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朱汉民:朱汉民,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徐特立教育奖”,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遴选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被评为湖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 、“科研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学会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

朱汉民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跟大家在这里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我想在座的可能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也有很多是从外省到湖南来学习的,可能都对我们湖南文化感兴趣。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这个题目就是“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也想试图把我们湖南人的一些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里体现最突出的湖南精神做一些介绍。回头我会留一点时间给大家再作交流。

我分几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一个提要,就是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地球上唯一连续的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四大古文明中其它的古文明基本上都中断过,唯一能连续到现在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我们要有这个概念,像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他们是历史上的文明,因为比如古代的埃及和现代的埃及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印度和后来的古印度也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只有后来的中华文化和古中华文明是一个概念。我们追述最早的古文明和我们今天的文明是连续的,包括我们的文字都是连续的。我们今天用的文字实际上往前追溯就是我们最早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还有甲骨文。

中华文明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到了21世纪中华文明正在崛起,以不可阻挡地趋势在崛起。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实体。说时间我们通常讲五千年文化,讲空间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个文明,它是由许多具体的区域性的文化所组成的,是由非常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所组成的。今天我们讲的湖湘文化就属于这些区域文化之一。同学们来自于中国的各个地方,而各个地方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区域文化。那么我们的湖南区域文化叫湖湘文化,它应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一个非常由区域特色的文化,其原因就是出了一大批的人才。我来自于岳麓书院,书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大家很关注,当然这句话也受到许多人的非议,因为这幅对联说得的口气有点大。他们对“惟”字不了解,其实这个“惟”在古代是个发语词。当然历史上湖南人是有点自我,比如毛泽东写的诗很有大气,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像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确确实实体现了湖南人的一种特色文化。

所以我今天就讲两个东西,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区域文化,讲一下它的来龙去脉,第二个就是区域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精神。第一个我们来讲湖南文化的内涵与源流。为什么叫“湖湘文化”而不叫“湖南文化”,不叫“楚文化”(因为惟楚有材),以及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叫法?为什么大家认同“湖湘文化”,在大家讨论湖南文化命名的时候,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大家都在讲湖湘文化,我们就来定义一下湖湘文化。首先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东西就是文化与自然。在人没有产生之前的茫茫宇宙,我们称之为自然,由于产生了人之后,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很多东西,比如房子、工具、技术等等,我们不是自然采集,而是种植、养殖,植物、动物来供我们的日常之需,这就是我们称之的文化。所以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讲“湖湘文化”,通常是广义的。大家到湖南农业大学来,知不知道湖南农业的源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最多也不过8000年前的,而在湖南道县发现的稻谷,是在12000年前。但是那些考古学者发现这个稻谷的时候,他们几乎

就不敢相信。但是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之后发现,那确实是12000年前的稻谷,是人工种的稻子,不是天然的。那这就整个改变了许许多多的观念。这是物质文化,同样这也代表着“湖湘文化”。

我们通常讲的狭义,主要就是精神文化。那我们今天主要要讲的就是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等。我们通常从这些方面来讲文化。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讲“湖湘文化”?首先湖湘这个“湖”是洞庭湖,“湘”就是湘江。湖湘文化这个概念通常是与湖南这个政区是有关系的。我们为什要叫湖南,因为我们有个洞庭湖,我们在洞庭湖以南的地方,这是一个自然的概念。无论“湖湘文化”还是“湖南文化”起源都比较早,在唐代的时候就有了,因为湖南作为一个行政区是在唐代才有的。那么用“湖湘”连起来代表湖南这个地方,指称它的人文历史,自然也是从唐代才开始的。

在上古以前,湖南被称为南蛮之地,南蛮是个患称。过去南蛮与中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中原是指黄河流域,它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真正载体。像尧舜禹,夏商周,秦皇汉武,都是黄河流域的,因为那时的文化核心在黄河流域。像一些农业文明,比如最早的城墙是在湖南发现的。但是追溯青铜文明,文字的起源,和那些上古贤帝都是在黄河流域。但是有人会说那舜帝陵还有炎帝陵为什么在湖南呢?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那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证明我们这个地方也是文明的?舜帝也好,炎帝也好他们最早都是黄河流域的。后来炎帝被黄帝打败了,才迁徙到南方来的。舜帝也是南巡来到南方这里,然后死了埋在南方这里。上古时代的文化的重心是在北方,湖南这个地方的文化是“南蛮文化”,又叫“苗蛮文化”。楚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可以分为西楚和南楚。我们湖南是南楚,所以我们又叫“南楚文化”。湖南有四条江:湘、资、沅、澧。湘江代表湖南东部,沅江是在西部,一个是湘东地区,一个是湘西地区。沅江和湘江合起来称为“沅湘”,这就构成了湖南。这个从文献中查到,最早是屈原提出来的。屈原当时被流放到湖南一带,然后到洞庭湖,向西走到沅江,在回到湘江,最后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他在《九歌九章》里提到了“沅湘”。司马迁也在《史记》里也提到了“沅湘”。在唐朝就用到了“湖湘”一词,在设行政区时提出了湖南安抚使行政概念,从此就延续下来了。到清代康熙时,湖南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省,有了湖南行政区域。在宋代,全国有许多不同的学派,福建学派叫闽学,浙江学派叫浙学,四川学派叫蜀学。朱熹将湖南学派叫湖湘学,可见“湖湘文化”就代表了文化的概念。“湖湘文化”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后来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后来大家就自觉地延用这个概念,这个就是“湖湘文化”的来源。

“湖湘文化”历史渊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蕴育阶段,唐代出现湖湘的概念,但不是说这个时候才出现湖湘文化。在湖湘文化形成之前,有各种各样的区域文化存在,我称之为“苗蛮文化”和“楚文化”。山苗和南蛮文化合为“苗蛮文化”。“楚文化”是在中国南部的种族即山苗文化的后人创造的文化。“楚文化”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区域文化概念。从文明、人种等等来看,秦有秦的文化,齐、燕、巴蜀等等都有各自的文化。当时有很多诸侯,在大的诸侯之间形成了大的“诸侯文化”。当时周朝的一个诸侯就创造了他自己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汉代文化”主要是由“秦文化”、“齐鲁文化”和“楚文化”组成的。秦文化的代表是法家,齐鲁文化的代表是孔子、孟子他们创办的儒家学派。在汉代以后,董仲舒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楚文化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化。大家可以去博物馆看看那些出土的文物,比如马王堆的出土文物如帛画、文献、工艺器物等等。“楚文化”是很有代表性的“南方文化”。而湖南是楚文化的重镇。“楚文化”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雅文化”,又叫“精英文化”,另一个是“俗文化”,又叫民间“大众文化”。古代“俗文化”在“楚文化”里叫“巫龙文化”。屈原时代,楚辞吸收了民间的“巫龙文化”。屈原是一个读书人士大夫,他创造的诗歌是以民间的“俗文化”为基础的,他将“俗文化”融入到“雅文化”中,创立了楚辞。“湖湘文化”蕴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屈原,这是第一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唐宋时期,确立了湖南行政区域,也出现了湖湘人文的地理概念。在宋以前,从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湖南文化的地域性都非常落后的。当时中国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江浙文化还得到了一点发展,但是湖南这个地方是非常落后的。在过去的科举考试中,考取了进士是一个很大的荣耀。可是湖南基本上就没人考得上。有一年,湖南考上了一个进士,后来就因此出现了一个短语“破天荒”。可见湖南在当时文化落后的很。

那么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在宋代。在宋代时,中国文化发生了几大变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文化的重心由北向南牵到了长江流域。还有几个变化就是经济、政治的南移。举一个书院的例子,书院就相当于古代的大学。在宋代(北)有四大书院,河南有两所(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在河南),江西有一所,湖南有一所。到了南宋的时候,浙江一所,江西两所,湖南两所。从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偏向了南方。然后对于学派:闽学、贑学、蜀学、湘学等等,这些都是在南方。我们所讲的“洛学”都是指北宋时的。到了元代,北方已经没有学派了,明朝的主要学派也都是在南方。这个局势一直延续到清朝,明国时候。大家都知道近代革命中,南方一定是代表先进的文化区域。从沿海先接受先进的文化,再向内陆推广。“湖湘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一个标志是湖南出现了全国最有名的书院,第二个就是理学,理学是宋代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汉代有董仲舒嘛,到了魏晋有“玄学”等等,到了宋代就是出现了理学。那么理学是谁开山的呢?不是朱熹,是周敦颐,朱熹是极大成着。周敦颐是湖南人。其实他真正的成就不是众所周之的《爱莲说》而,是《太极图书》,他还研究《周易》。朱熹是他的第五代传人。湖南这个地方本身不出大学者,我们再往前数,到春秋,屈原他是湖北人,后来流放到湖南,所以本地是没有出大学者的。周敦颐是湖南第一个大学者。算起来,鲁迅、周恩来也是周敦颐的后代。他就创建了一个“湖湘学派”,到了宋代都是他的第三代、第四代的学术的传人了。然后到了明末的时候,出了一个大学者,王船山。从周敦颐到王船山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是崇尚理学的,所以湖南就成为了大家所陈述的“理学之邦”,这是第二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湖湘文化最辉煌的是这第三个时期。第一个是屈原,古文化的代表,很了不起,但是比较孤单;第二个是周敦颐到王船山再到曾国藩,也很了不起。可是真正称得上“惟楚有才”的是到了近代,在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一个惊人的变化。到了1840年以后,可以说湖南一波又一波人影响,甚至主宰着中国历史的进程。首先,在近代有一个晚清的政治变革派,然后进入到洋务运动,之后到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每一个运动中都有一大批杰出的湖南人是其中的文化、政治领袖。大家知道的变革派中魏源写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当时晚清有一大群士大夫读书人。这批人意识到中国的现状必须要变革,特别是魏源。他发现了中国如果还还按原来的路子走下去是会有危险的,我们现在提出改革开放,其实是魏源最先提出来的。一个是改革,内部改革;一个是开放,学习西方。然后,真正推动改革开放的是洋务运功,然而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就是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这样一大批人物。

湖南这个地方到了维新运动时突然变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因为最早在地方推动维新运动的就是湖南。这时候其它地方也出现了一批杰出人才,谭嗣同、梁启超也在湖南推动维新运动。然后是辛亥革命,你们现在去岳麓山上看看,大部分的墓下面埋着的都是辛亥革命的烈士,可以说辛亥革命的主要的人物是湖南人,当时甚至有句话叫做“广东人出钱,湖南人流血”。如果你们现再回过头来看武昌起义,就会发现当时的领导人有将近一半是湖南人。然后就是新文化运动,大家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就是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大家知道其主要人物就有李达、蔡和森、毛泽东等等。然后到刚解放的时候,一大代表湖南人就占了四到五个左右,比例非常高。到了建国的时候政治局常委五个里面就有三个湖南人。所以说历史在近现代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使得湖湘文化在当时成为了中国最有活力和最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化,这是第三点。

第一段文化是楚文化也就是所谓的方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第二段文化就是在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时候,建立一个把儒、佛、道三家有机统一的理学文化。它是以儒家文化为主题,兼并佛道文化的文化流派。理学的开创者是周敦颐,他是一个儒家学子,但是他学习了道家思想,他写的《太极图说》把道家的一些东西吸收进来,其实他还吸收了一些佛教的东西,《爱莲说》的莲花其实是佛教的一个象征,莲花是象征着佛性的清净,象征着想要成为佛的话就得灭绝自己各种欲望的追求。那么周敦颐一个儒家的学子为什么讲莲花呢?其实周敦颐是把莲花比作君子。是希望人们做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第三段是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相融中西文化,实现文化转型的现代文化。

接下来我们讲湖南人精神,其实湖南人精神是一代又一代非常杰出的人才身上值得人们提炼和学习的闪光点。然而我们也可以说是湖湘文化培植了湖南人的精神,也可以说是湖南人的精神创造了湖湘文化,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然而什么是湖南人精神呢?它首先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算的,而是一个历史上的定位和概括,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湖南人,他们对历史和社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很相近的精神气质,所以就提出来了一个湖南人精神,这个概念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提出来的。要使中国独立强大起来的话,就必须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因为杨度曾经写过一首《湖南少年歌》,里面说了这样一句话:“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大家知道当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帝国主义列强都在侵略中国、包围中国、瓜分中国,而杨度写这首诗就是要表达中华是不会亡的,因为有湖南人!如果中华亡了,除非湖南人都死光了,这是一种担当的精神。然后陈独秀说,这个可不是在说大话,他非常欣赏、赞赏这种精神,这样一种为了民族、国家而表现出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就被他称为湖南人精神。然后他赞扬王船山也有这样一种湖南人的精神,说他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他认为在曾国藩、罗泽南身上,那批湘军将领身上,都能看到打死仗的决心。到了辛亥革命,又出现了像黄兴、蔡锷这样一批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他认为这是一种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候敢于站出来牺牲自己,敢于“打硬寨”、“打死仗”,非常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就是湖南人的精神。

其实关于湖南人的精神在近代史上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历史上章士钊先生说湖南人有一种精神、个性,这种个性他描述为“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就是坚守、坚信自己的理念,坚持按自己心里的追求去行动,不管事之顺逆,不管人之毁誉。另外还有一个国学大家钱基博称湖南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就是说和中原人不一样。另外还有一些国学大师像冯友兰、陈寅恪、钱穆等都对湘人精神多有赞赏。

今天晚上我们要讨论一下,他们所说的湖南人精神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我也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下,做了这样一个概括,这些杰出的、成功的湖湘士大夫,他们之所以被人认为有湖南人精神,我认为他们身上有三个特点。一种是有德性,就是有一个很高的理想、理念;第二个是有灵性、有智慧;第三个有血性、有气质。这三个特点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湖南人精神。一是要有超越理想的理念,就是很高的追求,不管这种追求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还是自己人格的追求(即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做一个从小就很有抱负,很有理想,很有追求,能做大事,能担当的人,首先一定有很高的理想。第二个一定很有智慧,要实现理想就一定要靠智慧。所以湖南这批人很有政治智慧,我称之为经世之智慧。第三个要有很强悍的气质。我用中国传统的一些概念来解释,有理念称之为有道,即对道的追求。中国传统不像西方人相信有上帝,中国人就相信天道、天理。这种天道既是一种非常超越的又是一个人世间理想的社会或者理想的人格。另一个就是有血性,有气质。我认为这三种就构成了湖南人精神的内容。

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谈的这点,比方说周敦颐,周敦颐他是非常有理想的一个人。他写的《太极图说》实质上要建立一个他所追求的天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即无极和太极是怎样演化为天地万物的,无极和太极实际上就是天道,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精神。那么这种宇宙精神就是和人道联系起来的,就是和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联系起来的。周敦颐也有执着的性格,同时还有政治智慧,这一点到后来越来越体现突出。周敦颐他还有人格理想,他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就是说人要做君子,君子就是世人的人格;但是你做成了君子之后并还没有达到目的,又马上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要做贤人;那么你做了贤就要做圣,而圣的目标就是天,天道。也就是说永远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在推动自己,所以他的理想非常高,而理想越高,人的动力也越大。

我再讲王船山,他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有代表性的人。王船山是一个明末清初的岳麓书院的学生,他所处的时代是明清之交。明代灭亡,然后清朝入关,然后他对明代为什么会灭亡也做了深刻的反省,他曾经参加过抗清复明的运动,但没有成功,他就回到了衡阳(故乡)。他的号叫船山,因为他家屋后有一块石头,像一条船一样的山,所以他自号船山。他也把自己比喻成黄石,像石头一样坚硬,他性格是非常顽强的,老年一直在山里面研究学问,他思考的学问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他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学术大师,文化大匠。而且他身上有非常典型的湖南人精神,一个是他追求人格理想,他是儒家士大夫,他说“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就是强调要做圣贤,因为过去中国古代很多人要做英雄豪杰,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们都要做英雄豪杰,但是王船山认为你做圣贤也好,做豪杰也好,你都要做圣贤,你成了圣贤就自然是豪

杰了。有勇气,有谋略就可以开拓,所以他把圣贤看得更高。他有对历史的思考、对政治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包括对经济的思考。所以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另外他又有很刚强的血性,他写了一首诗:“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祈活埋。”六经责我开生面,他是研究儒家经典的,相信他一定能够开生面出来,就是儒家的学说到这一代一定要有新的开拓;七尺之躯是指他自己的身体,他为了服从天道的话,甚至可以把自己活埋,这就是一种很刚烈的血性。

这里讲他的一些政治智慧,他对当时的政治有很多的思考,大家知道,政治权利是需要制衡的,现在我们大家经常讲三权分立,讲西方的孟德斯鸠等等,其实王船山在明末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他认为政治和权力必须要相互制约。但是古代的政治权利有三个,君权,宰相、丞相的权利,百官的权利。他认为这三者之间要相互制衡。过去认为要防止偏执,皇帝说什么,宰相就要听他的;宰相说什么,百官就要听他的。那么皇帝犯错误怎么办?宰相要听天子的,百官要听宰相的,但是天子听谁的呢?他认为“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谏官,就是朝廷的各个成员,就是天子要听他们的。但是他没有从制度上落实,到底怎么才能制衡,到底皇帝怎么样才能听百官的?另外,王船山也考虑过政治权利和经济生活的关系。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政治不要过多的干预经济。而这个问题王船山就非常明确,他认为,政治过多地干预经济是经济不能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他的那些思想确实是非常深刻的,哪怕今天来看仍然很有价值。

我再举湘军为例,湘军的崛起确实是湖南人特点的表现,是湖南人崛起、湖南人精神的象征。因为在此之前,湖南出了很多文化人,但是影响中国大格局的群体却不多。那么自从湘军崛起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湘军的起因非常简单,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就从广西一路北上,一路往北打,几乎就清朝的军队从八旗到绿林无往不胜,清朝的正规军队全军覆没,马上灭亡。最后湘军一群湖南人出来把太平天国打败。有人说太平天国代表农民起义,应该把清朝灭亡。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大家知道太平天国使用的理论依据是基督教、拜基督会,他们信仰上帝,但是中间的很多观念后来到了南京之后腐化。它们很多内部的制度也好、观念也好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就会有人认为太平天国成功了之后的话中国仍然是一个很危险的情况。这当然是另外一个情况。我们所探讨的是湘军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不是国家军,就相当于民兵,就是曾国藩他们几个将领把民兵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发生在曾国藩他母亲去世他回来守丧期间),实际上就是民兵,经过和太平天国决战攻克了南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的,就是一批民兵出来代替了国家军队。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原因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就引起了后来的曾国藩热,大家研究曾国藩为什么会成功。

谈到湖南人精神的时候大家一定会讲到曾国藩、左宗棠、罗泽南等等。那么他们身上确实具有强烈的湖南人精神。湘军的构成其实是很奇特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民,山农——山里的农民,而且曾国藩只招农民,不在城市招兵。第二个他的将领全部是儒生,读书人,而且他的主要将领大部分是岳麓书院的学生,所以在我们的展厅里其中有几版面全部是湘军的将领。大家知道儒生就是读书写文章的,而曾国藩一辈子都喜欢读书和写文章。农民是很分散的,看起来好像书生和农民都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但是他偏偏有那么大的战斗力。我认为他的战斗力在于他们这些湘军将领都有我说的湖南人精神在里面。一个是他们确实有非常高的理想和理念,他们不是一般的书生,他们是一批非常真诚的相信理学的如何做圣贤的观念的湖南人!

我昨天看一个报告,曾国藩打下了南京之后,大家都认为凭他的实力马上可以打到北京,他已经拥有了可以控制国家的军队,他可以自己做皇帝。首先他的几个部下就试探他,很多人都试探他,很多人都觉得他至少可以控制半壁江山,江南大地。在中国古代拥有割据权力的人很了不起,所谓英雄豪杰圣贤,都是把这个看成最高的成就。过去看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各地的军阀,你只要有了军队就想着要如何夺天下,逐鹿中原。但这个同样很奇特,有人就说他是军阀的开山祖,那么多人劝他他始终不动心。后来有人研究讲,他是有一个很深刻的信念,就是我讲的崇高的理念。他认为他的人生目标并不是做英雄,做豪杰,而是要做圣贤。他相信圣贤要高于英雄豪杰,他不在乎做不做皇上,当有这种理念时,他对人生、对社会都有自己的原则。

第二,有惊世的智慧。湖南的读书人有一个特点,都喜欢研究怎么治理国家,研究治理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特别是军事学。过去到岳麓书院都不要学军事学,都读文章、理学、四书五经等,不需要学军事。但湖南这批人都能带兵打仗,从曾国藩到王船山甚至湖湘学派,都是这样。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建人,他的军事智慧后来被蔡松坡重编了一本书叫《曾胡治军格言》。蔡锷也是文人出身,但他为湘军编制的教材叫《曾胡治军格言》,这本书成为蔡锷管理军队的教材,后来又被毛泽东学习,带领红军打仗,影响了毛泽东,所以这本军事学被称为治理军队的至宝。曾国藩有许多关于带兵打仗的文章和书籍,研究孙子兵法,也编了许多打仗的歌谣如:起手要阴后要阳,出队要弱收队强,初交手时如老鼠,越打越强如老虎。后来毛泽东的很多战略战术也受他影响。

左宗棠也是这样一个人,在道光十年,作为岳麓书院的学生写了幅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后来长沙精神就用了这个:心忧天下,敢为人贤。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的口号是“不为名儒即为名将”。要不作为一名书生、大儒,要不作为一名名将,当然后来成了名将,在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很大。新疆人就谈两个湖南人,一个就是左宗棠,没有他,新疆就独立出来了,当时俄国有些人在策动闹独立,闹独立时,慈禧太后及好多人主张放弃。但是左宗棠坚决要求收复,作为一个七十岁的古人要亲自带兵收复是多么艰难的事,也派人带了口棺材,说如果新疆没有收复回来,就把自己的尸体运回来。下死决心,最后收复了新疆,成为了中国民族英雄。他有很高的理想和强悍的血性,同时他很会打仗、治理国家。但由于曾国藩和左宗棠非常杰出和能干,所以彼此有些不买账,导致了很深的矛盾。虽然湖南人很厉害,但容易内部不团结,联想到后来的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

谭嗣同也是这样的人,他有很高的理想,他写了本人学的书。人学代表了理想社会、人道社会。但他所写的不仅仅是儒家,还代表西方近代平等的思想。他说人上下左右相通,体现一种平等关系,就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能够心灵相通,站在平等的地位,所以他追求的理想和曾国藩、王船山不一样,他追求的是个近代化的社会。他有很高的政治智慧,有人说戊戌维新并不失败,他本可以逃掉的,但是他却没那么做,而康有为、梁启超都逃去日本了,后来他写了首诗:去留肝胆两昆仑。关于他留下的原因,其中一个说法就是改革,必须有人流血,那就从谭嗣同开始,这体现了一种很强悍的血性,是戊戌六君子中第一个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的。其实他还是很有谋略的,在戊戌维新失败之前,他已感觉到并极力挽救,但由于袁世凯的背叛而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谈一下毛泽东,毛泽东是湖南人精神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有一个年轻时就追求的理想,最早时他信仰儒家,后来信仰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最后才信仰共产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代表最高的社会理想,同时在年轻时期,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他的诗词中把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成吉思汗都没看在眼里,但有人说他是帝王思想,但是他自我期许很高。其实他在晚年的时候曾经有一段话讲他是四个伟大——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伟大的统帅,但是他喜欢做伟大的导师。那他为什么是伟大的导师呢?最近有个中华读书报的记者在采访我,要我谈谈这个问题。人的志向往往是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时候形成的。所以各位在这读书,高中和大学对大家的人生立志是至关重要的。我是读了毛泽东的一个手稿整理出来的课堂笔记知道的。课堂是谁讲的呢?杨昌济,就是杨开慧的父亲。杨先生给他讲德语,就是在教他怎么做人。他在笔记里面抄了这样一段话,是杨昌济抄王船山的一段话,“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得言俱全者,豪杰。”就是说做豪杰的话,你的品德要差一些,欠于道德,而有大功大名者。其实这一段话对毛泽东人格影响是很深的,王船山的这段话是对自己的人格的追求,他影响了曾国藩。曾国藩反复对他的儿子讲,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你只有做好了圣贤,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做大事。

其实毛泽东后来在这段笔记里面写了传教之语。他认为你能够影响别人的,不仅仅是管理社会的方式,也要能够从精神上影响其他人,这就是所谓的伟大的导师。过去我们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但现在讲这样的话的人比较少了。你也会影响人家的精神,导师就是起这个作用。而圣贤不仅要把社会管理好,还要让大家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孔子是圣贤,他一辈子从事教育,他的教育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传递知识,他是指引人生,指引别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影响人的精神,或者影响灵魂的一个人物。所以这个对毛泽东的立志是很有关系的。毛泽东要做伟大的导师的气势非常大。有人说:很多人的诗词水平能够赶上甚至

超过他,但是他那种胸襟,气魄,用诗词言志,其他人是写不出来的。第二他有很高的智慧,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就我刚才讲的,毛泽东是一个书生,书生能够带兵打仗也是毛泽东的一个特点。第三是他有非常豪迈、坚强的性格。我们认为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他们都是湖南人的精神与文化特质。

最后我要讲一点,湖湘精神和气质的文化渊源。这个精神气质和湖湘文化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是有关系的。其中一个关系就是强悍之血性,就是个性很强悍,特别是在这样一群杰出的人中间,虽然他们是书生,但他们的性格非常强悍。在民国初年有个调查局做了个民情风俗报告,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湘人之特质总不离乎“劲悍决烈,忍苦习劳者尽是”。当然你不能说现在看到有很多湖南人也是很懒的,这里所讲的是曾国藩召湘军士兵的时候,湖南的人民在这个时候非常能够忍苦其劳,同时性格也非常倔强。那么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历史书上都有关于湖南人性格的描述。劲悍倔烈,好勇善剑,还有甘尽职、强悍、干练、上气。但是现在说湖南人“霸蛮”、“骡子脾气”,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同样在这种性格描述里,我一个台湾朋友来到湖南,我跟他聊,他说他在台湾声称自己是湖南骡子。骡子跟牛不同,牛,牛你牵到哪边就是哪边,骡子,你牵这边,它偏要往那边走,就是跟你犟着,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精神特质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是生理遗传,湖南人是上古南蛮,楚人的后代,有蛮人之血统。但是有很多湖南人都是移民过来的,当然,可能蛮人血统占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比例。有人研究说湖南人大多数是移民过来的,现在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不太多,也有历史学家说还是蛮人血统占了很大的比例。第二个是地理环境,因为湖南这个地方是丘陵地区,舟车不便,不像长江三角洲,黄河流域的平原。当时曾国藩和钱基博都描述过湖南是“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所以民性都流于倔强,就在这样一个丘陵地理环境下,养成了一个倔强的个性。还有的人说是移民,移民增多了生活资源,所以在斗争中养成了强悍的个性。这几种不同的说法,每个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反正湖南人性格是非常强悍。

第二个就是湖南人精神有崇高的理念,这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是受理学的影响。周敦颐到王船山再到曾国藩,他们受的都是理学的教育,包括杨昌济,杨昌济也是个理学家。毛泽东在延安跟美国的记者谈话的时候,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受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他说杨先生是位理学家。曾国藩也是受理学影响的。那么这种湖湘的理学,有很高的理想追求,这种理想既是人格的理想也是社会的理想,同样影响了一代一代湖南人。毛泽东追求两种理想,一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二是人格的理想,做伟大导师的理想。所以这两个和起来就构成了湖湘的精神传统,我大致上就简单介绍湖湘文化的源由以及湖南人的特质和文化的关系。下面的时间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提问环节:

学生1: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出了许多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但为什么经济学家、科学家出的不多?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

朱教授:古语有云说:“唯楚有才”,你所说的确实是近现代史上存在过的问题,有很多人说湖南出了许多政治家或者哲学家、思想家,但经济学家、科技学家特别是自然科技学家出的并不多,这是事实。因为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大家要有一个全局观念,古代文化是从北到南而湖南正处于交界地,而近现代文化是从东部沿海传进来的,所以说经济、科技等发达的都是东部省份,它们最早接受西方近代的先进科技。因此,广、浙等科技、经济相对于内陆省份发达,但是也有一部人认为湖南在近现代也出过许多科技、经济人才,如袁隆平院士、朱镕基等。可我认为说服力不是很强,湖南的长处确实不在科技、经济这一块,文化的分布当然是各有所长,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确实在中国的整个文化的格局中处在一个相对影响不大的状态,当然这与中国的大势有关,我们应认识到中国内陆省份的确有它的弱点,但是,今天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些弱而放弃自己的责任。曾经有人采访我说:湖南要崛起必须要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个就是文化的转型、观念的转变,就像过去做圣贤豪杰,但现在经济社会,你反而做一个平常人更好,因为现代经济学者不主张做圣贤,主张大家平等,这个观念有很多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过去的圣贤主义人格、英雄主义人格、个人主义人格,可能在现代的商业中不一定行得通。所以湖湘人精神与性格有他的强项也有他的缺点,但在近代史上他的优势与刚强发挥出来了:他的血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近代的中国面临着

亡国灭种的威胁,需要这样的圣贤豪杰,所以湖南出了圣贤豪杰。现在是经济建设的社会,所以我们的文化方面也面临着转型,就必须要学习近代的工商文化。我有个观念,从《湘学原道录》学到“天变道亦变”。“道”是变化的,随着天(历史的趋势)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大局、整个人类的格局都发生了变化。你不能说一千年前朱熹讲了什么话,三百多年前的王船山讲了什么话,或者是曾国藩讲了什么话?我们还要照着做,这肯定不行。毛泽东曾经学习曾国藩带兵打战的方法,但是如果用这种带兵打战的方法来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就不行了。有人研究毛泽东50年代对中国经济的一些看法和观念,他基本用的还是一些过去打战用的方法来指挥当时的经济建设,不太适应。因为有些不适应,所以他有些方式和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不能再用《孙子兵法》等兵法来管理国民经济整个发展问题,因为它面临整个时代发生变化(天变),所以道也得变化。

学生3:评选“湖南人精神”,以426万票选出了“心忧天下,厚德致远,脚踏实地,敢为人先。”以前湖南人精神只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现在我们加了“厚德致远,脚踏实地”这八个字。我个人理解是湖南人渐渐把前八个字的精神淡忘了。我想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朱教授:“湖南人精神”相关讨论是由湖南省委宣传部在倡导的一个文化大事,我后来也参加过讨论,电视台也采访过我。因为我一直认为湖湘文化是一个比较丰富的、多样化的文化。那么从中间来概括几个东西,一个是代表传统,是湖湘文化的特指;另一个对现在的文化建设,对鼓舞现代的湖南人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从继续发挥作用的这一个理念来说,确实是不太容易的事情。问我的时候,我就谈我今天谈的对湖南人精神的看法,因为我也不好从里面挖出几个字。其实,你讲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最早叫长沙精神,当时在选的时候我作为学者代表参加了,我们都提出了些看法,也有市民投票,最后选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两句话还是比较体现湖南人特点的,在现代社会也有一定意义。

说实话也产生了争议。我也跟很多省内外的大企业家谈过湖湘文化,他们有很多人不认同,因为他们认为传统的湖湘文化精神,很少还能在我们现在的工商社会继续发挥作用的。比方说,“心忧天下”是一种士大夫的精神,但是那些企业家说这不是现代企业家的精神,不能鼓舞他们,所以他们不主张用“心忧天下”,但是“敢为人先”还行,毕竟代表竞争意识嘛!所以我一直意识到这个难处,传统的东西今天还能继续发挥作用,又是湖湘文化本省特征的东西,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我自己教学生很忙就没去管它,我刚才知道了现在变成了四句话,因为我没参加不知道其中原味,我认为加这4个字没有前面那么鲜明,但是照顾到的面更广阔些,有它的好处,因为你光“敢为人先”,有很多人就说你湖南人就是太好胜,好胜是一个优点,但是你必须要在一种自我修炼比较好的基础上再好胜,如果一味得好胜的话也不好,“敢为人先”就是有一个比较好胜的精神追求。因为时间关系,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

湖南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价值理论;通过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研究,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核提出了资本经济这个新概念和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异质化理论;通过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和科斯产权理论的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国有资产商品化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对策;通过对工业化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探讨湖南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提出了湖南工业强省的赶超发展战略思路和建议等,带动了整个全省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发展和丰富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为湖南经济建设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我个人而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经济学教授,是改革开放造就了我,而我也为改革开放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30年来,我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圣殿里学习和耕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体系,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农业工业化理论”、“垄断结构企业范式理论”、“企业家阶层经营占有制理论”、“家庭经济行为理论”以及“农资商品物流管理最优化理论”等带标志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思想。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新华文摘》、《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城市经济》、《中国软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和《美中经济评论》等国内外学术权威刊物发表,有一批成果获得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有一批研究成果被高层决策部门采纳,如1995年8月25日我在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学习中心组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辅导报告中,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快速发展湖南经济应该采取“区域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高度化”的工业强省战略,得到了当时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为后来全省提出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又如2008年7月12日参加由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主持召开的“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专题调研座谈会”,我向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打造超级产业和发展农业工业化等战略建议,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张春贤书记在同年7月21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座谈会议”讲话中采纳这些建议,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平均9.8%的高速度增长,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成就斐然,举世瞩目。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出三大中国特色:一是在与发达国家巨大差距的压力下寻求经济追赶式的大发展;二是在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下推进工业化的大发展;三是在传统行政治理方式下实现GDP的大扩张。这样一来便形成了长期立足于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大多数产业和产品的生产仍处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低端化阶段。因此,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增长”方式,便是当前我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提高国际竞争力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经济学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个历史的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深入研究“化落后增长之危,抓结构调整之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变”的理论和对策,为后危机时代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更大发展贡献经济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与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它的形成发展是在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它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湖湘文化的历史源流 湖湘文化是有着自己的历史源流、主要特质的地域文化。当然,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总是随着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地演变、重构,从而转变自己的文化形态。但是,这种不断演变、转型的地域文化又有着明显的继承性,从而表现出文化类型固有的区域性的特质。 湖湘文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下述不同的发展阶段。 1.湖湘文化的孕育期 在湖湘文化成型之前,这里已经出现了区域性文化形态———苗蛮文化与南楚文化。史前时期在现在湖南一带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地方,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以后出现的楚文化则是一种以方国为基础的区域文化,其幅员包括后来的几个省区。楚文化是一种有特色、有成就的文化形态,尤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风民俗、工艺器物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总是前后相继的,楚文化的产生,就是中原文化与苗蛮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样,湖湘文化的产生,也是中原的儒家文化与本地的楚文化遗存相结合的结果。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隶属中国传统儒家。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上却一直是最可信的故地,具有最浓厚的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至此,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湖湘文化精神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并不完全适合于当代湖湘精神 本报记者赵晶长沙报道 “所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反映的是近代湖湘精神,并不完全适合于当代。”前日,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秋光提出自己对湖湘精神的新见解。在他看来,湖湘精神可概括为4句话32个字:勤勉质朴、务实笃行;内圣外王、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变通包容、开拓创新。 “没有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要理解湖湘精神,要从古到今全面理解。”周秋光说,“勤勉质朴、务实笃行”,指的是古代原生态的湖湘精神。以前的湖南,交通不便,处在相对闭塞的空间。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地方的人如一块璞玉,勤劳,质朴,做什么事情都很实在。 “内圣外王、经世致用”则对应宋至明清及于近代。周秋光介绍,自宋代周敦颐开创理学,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湖湘学派,湖南便一改昔日边鄙蛮夷的形象而入汉文化的腹心。王夫之集百家之学,变虚化之道为实有之道,将湘学推上了极致。湘学所提倡的“经世致用”,摒弃了那种空疏高谈不切实际的学风,注重与经世之务的结合。 湖湘人文精神需要充实新的内容 “所以湘人并不空谈性命,闭门修炼;而是务实笃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周秋光说,每当国运衰危、民生涂炭之际,湘人便挺身而出,发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的呐喊。“近代以来的历次救亡与革新运动,湘人力挽狂澜,舍身殉国,前仆后继,使内圣之学与外王之业相得益彰。” 发展到近现代,湖湘精神呈现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把天下的事当做湖南人的责任。别人不敢做的,湖南人敢去做。”周秋光说。 而“变通包容、开拓创新”,是周秋光特别强调的一点。他说,传统的湖湘文化虽然创造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到了今天,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也已发生变化,一些核心价值虽可继续保持,但也需要不断地转型和提质改造,充实新的内容。“如果不能变通包容,又怎么能开拓创新?” “重构湖湘人文精神正当时”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王夫之生长在湖南,肄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山长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学术传统的影响,对宋代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木式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并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学思想上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王夫之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谭嗣同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当代学术大师侯外庐先生也认为王夫之的思想,“蕴含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他不止是将湖湘文化,而且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湖湘文化塑造了湖湘士人外倾感应型人格,当面临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时,经世致用的学风使一批湖湘知识分子率先认识到西方物质文明的进步意义。 早在1842年,湖南邵阳人魏源,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编写了《诲国图志》一书,详细介绍英、美、俄、西等5大洲90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他逝世10年后,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又率先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社会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1876年,湖南人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在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率先提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开设议会,实行

湖湘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湖湘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湖湘文化》课程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立项建设的特色课程,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弘扬湖湘文化精神、打造地方特色课程品牌、提升学校整体品牌形象的重大举措。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3学分,课内学时54,适用于开放教育、高职高专及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主要内容与整体目标 湖湘文化是一个兼具时间(历史)与空间(地理)双重属性的区域文化系统。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及湖湘文化的涵义;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及其历史发展轨迹;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或湖南人的精神;湖湘哲学;湖湘教育;湖湘文学;湖湘艺术;湖湘史学;湖湘科技;湖湘宗教;湖湘饮食文化;湖湘民俗风情;湖湘风物名胜;湖湘文化与湖南现代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湖湘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了解湖湘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的异同,掌握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各个子系统,增强对湖湘乡土的热爱,自觉以自己的行动加速湖南的现代化建设。本课程理论知识层面的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了解、理解与掌握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分配

二、教学资源 根据湖湘文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我们选择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网络文本资源三种主要教学资源。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本课程采用的文字教材为聂荣华教授主编的《湖湘文化通论》一书,约43万字,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是对主教材内容的系统讲授,共12讲。录像教材由聂荣华教授等湖湘文化名家担任主讲教师,以岳麓书院等湖湘文化胜地为场景,将全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梳理,强调重点,解答难点,同时穿插大量的素材(包括音像资料和各种照片、图片),使录像教材生动形象、内容丰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文字教材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 (三)网络文本资源 网络文本资源是本课程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文本资源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教材和文字教材的内容编写,包括各种指导性的教学文件、系统的教学辅导、学术动态、复习指导等内容,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确保教学质量。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 2、理解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与结构层次 3、掌握湖湘文化的内涵 [教学内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诸现象

论湖湘文化精神

论湖湘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其精神内核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精神。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中。无论是其历史传承、哲学思考、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还是敢于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都体现了湖湘文化既遵从于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核。又别有发展的独特风貌。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并培育造就了独特的湖南人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带的不同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到水文、植被和人民生产生活,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又影响人们习俗风情、饮食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形成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

基本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具体表现在: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继为贾谊。三是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 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今天湖南人应当发掘与弘扬的湖湘文化优良传

湖湘文化创新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湖湘文化创新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3 □金 乐 邓和秋 摘 要:湖南是一个经济上欠发达、地理上相对封闭的内陆省份。但千百年积淀的湖湘文化赋予了湖南人一种经世济用、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正是这种精神特质,使湖南人在文化产业的认识和实践上先行一步,从而较快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全面的分析了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历史上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创新以及提出了基于湖南实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关键词:湖湘文化 湖南文化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0)02-142-05 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 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从内容上说,它主要包括湖湘哲学思想、湖湘文学艺术、湖湘史学、湖湘教育、湖湘宗教、湖湘民俗民风、湖湘饮食、湖湘广播电视、湖湘新闻出版、湖湘科学技术等等。湖湘文化产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湖湘文化为依托、以赢利为目标、以实现湖南文化强省为归宿,借助现代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从事湖湘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外延上湖湘文化产业要比湖南文化产业内容丰富,我们所说的湖南文化产业都包含在湖湘文化产业之内[1]。就普遍意义而言,湖南文化产业等同于湖湘文化产业。 一、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与文化事业相对应,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 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九大门类。实际上,文化产业的范围远远不止以上门类。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最起码还应该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信息产业的成分。 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最早称湖南为“湖湘”者是五代十国时担任潭州军府事的武陵人周行逢。到宋代时,朱熹称南宋时由胡宏和张栻先后在南岳和长沙岳麓、城南书院讲学的这一派为“湖湘学派”。元、明、清以来,“湖湘学派”的称法被学者们沿用,但同时又有“湖南学派”、“湖南一派”、“湖南道学”、“湖南学统”、“潭学”“湘潭学派”、“湖南理学”、“湘学”等一些称法并列。到了近现代,学者们则多盛称“湘湖学”、“湖南学”或“湘学”。而真正称之为“湖湘文化”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早、中期,其时因为大陆出现“文化热”,海内外一些学者对于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湖南地方文化发生兴趣并展开研究,从而便创造了这个名词。 楚文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楚文化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中期,它融合了周边地区的异族文化,特别是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加上楚人博采众长、因时变革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楚地诸民族特色的新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立即向四周辐射。据载向南辐射到两广,向东辐射到江西和安徽,向西辐射到四川,向北辐射到河南等地。楚人入湘后,湖南土著居民便普遍地学习由楚国输入的文 2 413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立项,项目课题(0809ZZ33) 作者简介:金 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娄底,417000; 邓和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研究员,湖南娄底,417000。

文学部汉语0803班“实力+活力”班级申报材料

开心温暖的集体 “实力+活力”班级申报材料 ----文学部汉语0803班

目录 ?申报材料总概 ?1. 招生工作圆满完成 ?2. 迎新工作 ?3.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系列活动: ?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大合唱 ?“中华颂·09经典朗诵” ?4. 班内成员任职、入党情况 ?5. “青春杯”篮球赛 ?6. “大家一起行”班级活动 ?7. “防控甲流”知识宣传系列活动 ?8.第五届校“田径运动会” ?9.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 暨第二次学生社团代表大会 ?10.“感受人文精神”----参观一师范旧址 ?11. 听取讲座:谢南斗讲授----“湖湘文化” 张长青讲授----《文心雕龙》和人文精神?12. “新苗杯”英语演讲比赛

“实力+活力班级”申报材料总概: 平安班级·安全稳定和谐 1.班级安全稳定,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2.班级学生严格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无带早餐进教室、穿拖鞋、穿背心进教室、不佩戴校徽等情况 3.班级成员无夜归、夜不归和租住民房等违反大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的现象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良好 文明窗口·班风学风优良 1.学生到课情况:平均到课率:95% 2.班级考试成绩平均合格率情况:93% 全班学生考试优良率:60% 及格率:90% 3.班级学生获得奖、助金情况: 奖学金: 钱程:校一等奖学金李俊:校二等奖学金王诗薇:校三等奖学金黄珍妮:校三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李俊助学金: 黄铭:国家一等助学金 谭晓冬:国家一等助学金 谢新伟:国家一等助学金 李俊:国家一等助学金 (均按要求完成,无投诉现象) 4.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参考情况: 参考率(不低于尚未通过学生总数的50%)5. 英语、计算机过级情况:(通过率不低于本期参考总数的80%)

湖湘文化精神

从“新时期”湖南小说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系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湖湘文化名人对湖湘文化的塑造及定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湖南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长期受湖湘文化影响和浸润的作者创作的作品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子”,“新时期”湖南小说从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侧面反映出了湖湘文化的强烈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湖南小说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秉笔直书 文学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区域的作家在题材、主题选择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随着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文化湘军”的兴起,带有典型“湖湘文学”烙印的“新时期”湖南小说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湖南作家创作的小说或多或少融入了以湖南人、湖湘地域及湖湘文化为创作背景的素材。这些小说题材、内容虽有不同之处,但源于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却一脉相承。 一、“新时期”湖南小说 从时间方面界定,“新时期文学”是指76年4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尤其是78年12月十一届山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开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还很短,作为一个独立时段的文学成就还有待历史的验证,但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一样繁荣。这个时期社会现实急剧变化,受到冲击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不同时空的价值共同交汇,大众文化的兴盛、精英文化的转型、主流文化的分化使一些貌似对立的命题和谐地共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之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化湘军”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这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反映社会思潮的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本文拟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古华的《芙蓉镇》以及阎真的《沧浪之水》为例,探讨一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湘文化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支地域性文化,自有其特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一种特定的“生态文化”,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钱基博先生曾就湖南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发表过独到的评述: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

再回长沙感受湖湘文化

再回长沙感受湖湘文化 “历史名城”是长沙的重要标签。而从自然环境来说,长沙也是当之无愧的宜居之城,得天独厚的山水洲城自然资源优势全国罕见。而江南丘陵地貌和丰富的水资源,也让长沙处处可见青山绿水。 当今的长沙则更显示出了华美的都市气质。从光影流离的湘江两岸,到霓裳艳影的黄兴南路步行街,从层林尽染的橘子洲头,到热闹非凡的南门口夜市――这是一座历史与现代并重,人文风度与市民气息相互交织的城市。 它也是一座娱乐之城。在厚重的历史沉淀下,长沙同样是一座轻松写意的城市。享受生活,拥抱幸福,前瞻的消费观念和乐观的生活基调,成就了当代长沙人的专属特征,也使长沙成为了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 长沙是一座崛起之城。长沙的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城市标签,也在中部崛起的新规划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在“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区域经济体中,三城合一的“中部大城”必然将在中国当代的经济社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这也是一座未来之城。她所具有的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积淀,是城市价值跃升的前提。而作为中国房价的潜力城市,长沙的优美城市环境、悠闲的城市氛围,也吸引了长沙以外的置业者。处于价值洼地的长沙楼市,正在冉冉上升,成为中国新一轮城市化人居浪潮所追逐的热点。 历史名城: “惟楚有才”的古城底蕴 长沙,以麓山湘江为伴,独特的地理环境,滋养了众多旖旎瑰秀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明,更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文化。山水胜景和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造就长沙成为一座兼容并蓄的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幅悬于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更是写尽了湖南人才辈出的豪迈与自信。 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在地理位置上,连接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向来就是中国东部腹地、中西部前沿之要塞。在1982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坐落于岳麓山东麓的岳麓书院,是全国各地游客来到长沙的必游景点之一。南来北往的人们怀着景仰的心情踏入这座千年书院,在怀想这里千年来弦歌不断的学术盛况之时,同样也会对湖南的人才济济、精英辈出的浓重人文气息,心生仰慕。千年风霜后,如今的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的人文地标,更是全体中国人的思想航标。 一个岳麓书院,便已映照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当代的层层变迁,而在近现代,长沙所引导的湖湘文化,涌现出了一批批翻天覆地、影响深远的风云人物,他们改换河山,光照千

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的体现:《湖南九章》

湖南九章 由湖南大学文学院倡议发起并在红网大力支持下进行的《湖南九章》征集评选活动,历时两个月,经由广泛热烈的网络评选和权威审慎的专家评选最后选定。这九篇经典之作是:屈原《湘君》、贾谊《鵩鸟赋》、陶渊明《桃花源记》、范仲淹《岳阳楼记》、周敦颐《爱莲说》、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序》、王夫之《船山记》、杨度《湖南少年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其中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序》,是网友推选并经专家议定入选的作品。 《湖南九章》评选活动的倡议开展首先缘于对湖湘文化的传承。湖湘文化是湖南人的血脉和精神支柱。培育并饱受湖湘文化滋养的湖南的山、湖南的水和湖南的人,自古以来,深受世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泼墨如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堪称经典的文学篇章。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这些描写湖南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心萃取和集中展示,深入发掘与解读其中所体现的湖湘精神内涵,推进广泛阅读和广泛传播,促进三湘子弟湖湘文化自信的提升,为建设美好新湖南提供新的精神支撑。

目录 1.潇湘晨报2012年7月12日文章:《重温经典九章,品味湖湘文化精髓》……………………………………………………………3-8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9) 3.杨度《湖南少年歌》…………………………………… 10-14 4.陶渊明《桃花源记》…………………………………… 15-16 5.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并序》……………………………17-22 6.周敦颐《爱莲说》 (23) 7.屈原《湘君》…………………………………………… 24-25 8.范仲淹《岳阳楼记》…………………………………… 26-27 9.贾谊《鵩鸟赋》………………………………………… 28-29 10.王夫之《船山记》 (30)

湖湘文化课堂心得体会【1】

课堂心得体会 当初怀着一份敬仰的态度报选的“湖湘文化”公共课,自身的兴趣使我十分想了解湖南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想深入的了解这里的文化底蕴。 在前两周的课堂上,吴老师首先向我们概述了湖湘文化的体现方面,其中包括有各民族的信仰、图腾、婚庆习俗、丧葬习俗和农耕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课上我了解了湖湘文化的渊源,用官方的话来说: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 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

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课上,老师生动形象的为我们讲解了湖南湘江两岸文化,运用实例向我们具体的解说了文化的起源,更进与发展。使我充分的认识到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以此类推,我可以解释我们陕西地方文化的特色形成原因。比如说,湖南苗族人会在木窗上雕刻蝙蝠或者石榴,是取蝙蝠中“福”的谐音和石榴多籽“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我还从这几堂课上认识到,文化因为地域而产生差异,但是也有共通之处。比如说很多地方都会有一两位公众信奉的神,以寄托人们心灵上的愿望,或者祈祷年岁平安,除此之外,很多人对蟾蜍多有“招财进宝”的认识。文化受地域影响,往往有着差异化的发展,但是因为同是人类这一个物种的生活习俗,必定是大有共通之处的。 因此湖湘文化这一门课程应当抱着以局部概观全体的态度去深入学习。说不定,还能总结出一点我陕西文化特点来。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湖 南 特 点 的 区 域 特 色 文 化 和 民 间 艺 术 资 料 调 查 作者:蒋礼 时间:2012年2月9日 经管学院工程管理11级2班

一.活动内容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长沙市的几项民间艺术以及特色文化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调查了湖南地区具有哪些特色文化。 2.调查湖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料。 3.了解湖南地区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资料 (一)湖南地区特色文化 湖湘文化“淳朴重义”,“勇敢尚武”,“惟楚有才”,“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具体表现在: 1.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2.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继为贾谊。湖南省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3.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湖湘文化不仅源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朱汉民:朱汉民,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徐特立教育奖”,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遴选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被评为湖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 、“科研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学会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 朱汉民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跟大家在这里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我想在座的可能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也有很多是从外省到湖南来学习的,可能都对我们湖南文化感兴趣。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这个题目就是“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也想试图把我们湖南人的一些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里体现最突出的湖南精神做一些介绍。回头我会留一点时间给大家再作交流。 我分几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一个提要,就是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地球上唯一连续的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四大古文明中其它的古文明基本上都中断过,唯一能连续到现在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我们要有这个概念,像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他们是历史上的文明,因为比如古代的埃及和现代的埃及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印度和后来的古印度也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只有后来的中华文化和古中华文明是一个概念。我们追述最早的古文明和我们今天的文明是连续的,包括我们的文字都是连续的。我们今天用的文字实际上往前追溯就是我们最早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还有甲骨文。 中华文明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到了21世纪中华文明正在崛起,以不可阻挡地趋势在崛起。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实体。说时间我们通常讲五千年文化,讲空间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个文明,它是由许多具体的区域性的文化所组成的,是由非常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所组成的。今天我们讲的湖湘文化就属于这些区域文化之一。同学们来自于中国的各个地方,而各个地方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区域文化。那么我们的湖南区域文化叫湖湘文化,它应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一个非常由区域特色的文化,其原因就是出了一大批的人才。我来自于岳麓书院,书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大家很关注,当然这句话也受到许多人的非议,因为这幅对联说得的口气有点大。他们对“惟”字不了解,其实这个“惟”在古代是个发语词。当然历史上湖南人是有点自我,比如毛泽东写的诗很有大气,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像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确确实实体现了湖南人的一种特色文化。 所以我今天就讲两个东西,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区域文化,讲一下它的来龙去脉,第二个就是区域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精神。第一个我们来讲湖南文化的内涵与源流。为什么叫“湖湘文化”而不叫“湖南文化”,不叫“楚文化”(因为惟楚有材),以及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叫法?为什么大家认同“湖湘文化”,在大家讨论湖南文化命名的时候,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大家都在讲湖湘文化,我们就来定义一下湖湘文化。首先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东西就是文化与自然。在人没有产生之前的茫茫宇宙,我们称之为自然,由于产生了人之后,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很多东西,比如房子、工具、技术等等,我们不是自然采集,而是种植、养殖,植物、动物来供我们的日常之需,这就是我们称之的文化。所以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讲“湖湘文化”,通常是广义的。大家到湖南农业大学来,知不知道湖南农业的源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最多也不过8000年前的,而在湖南道县发现的稻谷,是在12000年前。但是那些考古学者发现这个稻谷的时候,他们几乎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个人论文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指导老师:江燕 作者:左超 班级:传媒113班 学号:1109010340 完成时间:2012年4月20日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引言】2011年作者在参观岳麓书院时看到这样两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和“吾道南来,原 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湘楚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到了近代更是人才辈出。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湖湘名人出奇得多,而且他们大多对近现代的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现代湖南人才群集现象的出现仅仅是因为偶然吗?这种特殊历史现象与独特的湖湘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摘要】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湖湘人才群集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由此现象总结出湖湘文化中影 响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六大特征,进而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分为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分别讨论这五个时期涌现出的杰出湖南人士对近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最后,总结性的论述近现代湖湘文化于今日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群集近现代史湖湘文化影响 【正文】 一、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 近代以前,湖南人物罕见史传。【1】一部《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的仅2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总数的0.77%。而近代以来,情况就大不同了。据统计,从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类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16人,占总数的9.4%,而在著名的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竟有83人,占总数的10.9%。 另据《中共党史人物简介》列举的515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占总数的17.3%;其中党的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有13人,占总数的48%;在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45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籍的有73人,占总数的28.7%。这种现象常令世人惊叹不已。一篇刊登在纽约《北美日报》上的"社论"这样称道:"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 为了更直观、明了地分析并讨论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我们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一百年的时间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1)鸦片战争前后 (2)太平天国时期 (3)维新变法时期 (4)辛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 (5)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各阶段涌现出来的湖湘杰出名人,如下表【4】: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