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

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

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

(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

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

1、国内垄断均衡

(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

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

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

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

则MR=P X(1-1/e X)< P X

(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

(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

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

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

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

假设本国是小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大。

即e X→∞,从而有MR=P X*(1-1/e X) → P X*,于是MRT = P X*/P Y*,如图

A→B:加强竞争所得;B→C:分工和交换的收益

总结:当存在不完全竞争时,除了贸易所带来的收益(专业化和交换收益),还存在加强竞争后的收益。因为不完全竞争带来的市场扭曲被消除。

3、一个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

(1)假设:由大量厂商构成的某行业,进出自由;每个厂商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每个厂商选择自己的价格,并接受其他厂商的价格;行业内厂商的数量由零利润条件决定。

(2)需求:代表性厂商的需求量由下式决定Q=S[1/n-(P-P)] (1)其中,Q为厂商的销量;S为市场规模;n为厂商数量;P为该厂商自己的价格;而P为竞争者的平均价格。这里假设P变化时,S保持不变。(如果S是P 的函数,则结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生产与成本:代表性厂商成本函数为C=F+cQ (2)

其中,F为固定成本,c为边际成本,Q为产出。

当然,自然有平均成本AC=C/Q=F/Q+c (3)

(4)市场均衡:假设所有厂商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都相同,于是其最优价格P也就相同,有P=P,我们要求厂商数量n和平均价格P。

◆首先,既然均衡时所有厂商价格相等,那么Q=S/n。

将其带入(3)式,有AC=nF/S+c (4)

上式说明,厂商越多,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越大(因为市场容量有限,厂商越多,每个厂商的产量就小,但是固定成本不变,所以平均成本就大了);而市场规模越大,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就越低。

于是AC与n的关系,可以描述为“CC曲线”,如后图。

◆其次,我们可写出代表性厂商的利润Π=PQ-C=PQ-(F+cQ),代入需求函数Q=S[1/n-(P-P)],有Π=S[1/n-(P-P)](P-c)-F (5)

?∏?P=0,得

代表性厂商选择价格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令/

1/n+c+P=2P

又由于所有企业都一样,于是P=P,从而P=c+1/n (6)

可见,厂商数量与价格之间呈负相关,我们把这个关系描述为“PP曲线”。

◆最后,如下图所示,PP曲线和CC曲线的交点便决定了均衡的厂商数量和价格水平。(为什么?因为交点才是零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如图,当n=n1的时候,P1>AC1,于是有资本流入该行业,n增加,P下降;当n=n3的时候,P3

(5)垄断竞争与贸易

◆假设:两国消费者有相同的偏好;两国的技术和禀赋也相同。

◆贸易扩大导致市场规模扩大,S↑,由CC:AC=nF/S+c,而PP:P=c+1/n

;这会导致PP不变,CC下移,从而n增加P下降。如图

◆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国内和国外的企业不会生产同一种商品,因为会导致负利润(需要固定成本的同质商品进行价格竞争会导致亏损,参考伯川德模型)。因此,令国内商品的种类为n,国外商品的种类为n*,由于两国消费者面临相同价格且偏好相同,从而消费正数量的每种商品,进出口差异化的商品形成“行业内贸易”。

◆总结:即使两国技术和禀赋相同,也能产生贸易;在贸易形成的较大规模的市场里,厂商的成本降低,价格降低,消费者能享受更低价格和更多样化的商品。

4、倾销与反倾销

(1)概念:

◆这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价格歧视,指的厂商对出口商品收取比国内相同商品更低的价格。

◆倾销一般分为: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和长期性倾销。偶然性倾销指的是为了清除剩余货物等偶然行为;而掠夺性倾销则是指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获得垄断地位后获取垄断利润。而长期性倾销比较复杂,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支持,即长期性倾销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的话,则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下。

◆长期性倾销的条件:面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两个市场可以分割;国内的需求

的价格弹性要小于国外。

如图

(2)倾销的法律定义:

根据《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第六条规定,法律上所指的倾销,有以下三个构成条件:

◆产品低于正常价格或公平价格出售。其中,正常价格或公平价格指的是原产地国内市场销售价格,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市场销售价格等。

◆低价销售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其中,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或实质性阻碍,是指对进口国相同产品的整个产业造成的损害。

◆损害和低价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3)倾销的危害(很多说法其实站不住脚,请自己思考)

◆对出口国的影响: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损害出口国的消费者利益,因为国内价格更高,而大量产能用于出口;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引发过度竞争,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

◆对进口国的影响: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发展;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造成错误的价格信号,容易造成质量降低等;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

◆对第三国影响:挤占第三国市场,扰乱国际贸易正常秩序。

(4)反倾销措施

◆征收反倾销税

假设在征收反倾销税之前,垄断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边际收益曲线为MR,从而按照MR=MC的原则,选择出口Q,市场价格为P。但是,一旦征税了,假设该国国内价格要比进口价格高SP’,需求曲线会往下移动SP’,变成D’。这说明,企业仍然出口Q,但是因为征税,拿到手的价格是P-SP’。

因此,根据新的需求曲线D’和新的边际收益MR’,有新的出口量Q’,市场价格为S,征税后企业拿到的价格为P’。进口国政府获得的税收收入a+c,损失的消费者剩余是a+b,于是对于进口国的净效应取决于a和c的大小。

世界的净损失为b+(P-P’’)Q’Q。

◆协商

三、规模报酬递增与贸易

(1)模型假设

◆规模报酬递增:X、Y产品的生产函数都是k次齐次的,k>1。这意味着边际转换率MRT=-dY/dX递减,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凸向原点。也即是,随着产业扩张,单位产出的成本递减。

◆假设单个企业很小,不能影响价格,是价格的接受者。

◆两个经济体完全相同。

Y

(2)封闭的时候,各自在A点进行生产和消费,相互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3)但是,如果开放贸易,仍可以从贸易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得好处。比如,H 专业化生产Y,而F专业化生产X,然后各自用产出的一般来交易,如图:

(4)当然,收益的分配取决于偏好,如果两国都愿意在E点进行消费的话(在给定当前价格下都愿意消费更多X),就会造成X的超额需求,从而,相对价格P X/P Y上升。如图,甚至会出现福利的绝对下降。

(5)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在贸易之前,两国情况都一样,要素相对价格w/r也一样。

贸易之后,H专业化生产Y(Y是资本密集型);F专业化生产X(X是劳动密集型)。假设他们有相同的禀赋,则要素边际产出之比会不同,从而贸易反而会造成要素收入的分化。

四、行业内贸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

1、行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历史

(1)定义:相似产品的同时进出口。

IIT一般体现为某行业进出口总量减去净出口或净进口。

即,IIT i=(X i+M i)-|X i-M i|

Grubel-Lloyd指数(GL指数):

GL i=[(X i+M i)-|X i-M i|]/( X i+M i)

GL i=0,意味着完全没有行业内贸易。

GL i=1,意味着完全的行业内贸易。

所以GL i越大,意味着行业内贸易程度越深。

(2)历史

◆1960s ,工业化国家之间行业内贸易膨胀。1967年,OECD 国家50%的贸易是行业内贸易。

对此的解释主要是着眼于需求方面:制造者首先要迎合国内需求者的偏好;而人均收入相近的国家,国内需求也相似,从而行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收入相近的国家之间。

◆之后,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行业内贸易也显著增长(南北IIT )。对此的解释主要是修改后的H-O 模型。

2、行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

(1)基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的模型

这类模型一般假设行业具有规模经济而且没有进入障碍,因为竞争导致利润为零,从而企业只愿意生产一种差异化的产品;而消费者则偏好多样化消费;从而各国专注于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以节省成本,同时通过贸易实现多样化消费。

(2)行业内贸易的同质产品模型(相互倾销)

因为产品同质,所以行业内贸易只能是作为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策略行为的结果。

(3)包含中间品(intermediate product )贸易的模型

这类模型沿用了H-O 模型的两种同质最终商品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但是引入了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双向贸易也是行业内贸易。

(4)跨国生产模型

跨国生产一般会联系到规模经济或者产品差异化等假设。

3、一个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Krugman ,1980)

(1)假设

a 、经济体中所有人的效用函数都一样,为i i

U c θ=∑,0<θ<1 (1)

其中,c i 为代表性个人对第i 种产品的消费,i=1,…,n ,n 为实际生产的商品的种类。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b 、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所有商品的生产都遵循相同的成本函数:

l i =α+βx i ,α,β>0 (2)

其中,x i 是第i 种产品的产出,总共有n 中类似但是具有差异的产品;l i 为生产第i 种产品所投入的劳动。

c 、生产者之间是垄断竞争的。产品之间的差异是特征性的差异,而不是质量差异,即水平差异。

d 、每种产品的产出必须等于其消费:x i =Lc i (3)

其中,L 是总劳动量。

e 、充分就业:L=1()n

i i x αβ=+∑ (4)

(2)封闭经济均衡

a 、代表性消费者最大化效用

max i i

U c θ=∑

s.t. I=i i i

p c ∑

其中,p i 为第i 种商品的价格,而λ则为拉格朗日乘子,即预算约束的影子价格。根据该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我们有:θc i θ-1=λp i (5)

将(3)代入(5),可得:p i =θλ-1(x i /L)θ-1 (6)

(6)就是产品i 的逆需求函数。

b 、利润最大化

max p i (x i )x i -wl i

根据其一阶条件有:p i =θ-1βw (7)

其中,w 是工资率。

c 、市场均衡时,企业利润为零

πi =p i x i -w(α+βx i )=0 (8)

由此可得:x=αθ/[β(1-θ)] (9)

于是,封闭市场均衡中的产品数量为n=L/(α+βx)=L(1-θ)/α (10) 即,产品数量n 是由该经济系统内生决定。

(3)贸易的作用

a 、假设两国有同样的偏好、技术和资源禀赋,且运输成本为0。

因为规模经济(为什么?找找成本函数),一种产品只会在一个国家生产,同时给定消费者都偏好多样化消费,从而贸易得以发生。

b、贸易的好处在于,生产并提供了比封闭时期更多种类的差异化产品。

比如,均衡时n=L(1-θ)/α,n*=L*(1-θ)/α。

于是H国消费者花费收入的n*/(n+n*)在进口商品上,而F国消费者则花费收入的n/(n+n*)在进口商品上。

4、南北行业内贸易的相关模型(Falvey and Kierzkowski,1987)

其模型主要基于对H-O模型的修改。

关键性假设是由于要素密集度和技术的差距造成商品的垂直差异(质量上的差异)。各国在不同质量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于是,给定各国对商品的差异化的质量的偏好,贸易得以发生。

5、总结:除了禀赋和技术的差异之外,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是产生贸易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解释北北IIT时,而南北IIT则和H-O模型更为类似。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人大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版)(ZK028C) 第一章导论 1、【164096】(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由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叫做()。 A.总贸易 B.有形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D 2、【164097】(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国之间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不含任何加工成分,这种贸易称为()。 A.一般贸易 B.加工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A 3、【164099】(单项选择题)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属于()。 A.转口贸易 B.无形贸易 C.总贸易 D.有形贸易 【答案】B 4、【164102】(单项选择题)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 A.1995年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答案】A 5、【164104】(单项选择题)第八轮多边关税及贸易谈判又被称为()。 A.乌拉圭回合 B.东京回合 C.尼克松回合 D.狄龙回合

【答案】A 6、【164124】(单项选择题)某年世界出口货物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货物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货物贸易额为()。 A.0.1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3.3万亿美元 【答案】B 7、【164133】(单项选择题)GATT是下列哪个组织的缩写()。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8、【164121】(简答题)为什么需要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 【答案】(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是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生效的临时协议,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从传统的法律和组织来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众多国际机构中级别最低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仅是一个政府间的行政协议。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方同意临时接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义务,这就使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在自己的贸易立法或政策制定中时常偏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义务,削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权威性。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能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管辖货物贸易,而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还不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约束。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做出决策时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只要有一个缔约方不同意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仲裁结果,则该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报告就不能通过。因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很难在公正、客观基础上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身的规则对缔约方之间的贸易争端做出裁决。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各缔约方在经济贸易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妥协的产物,是一个“软法律文件”。 9、【164106】(多项选择题)下面属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有()。 A.关税 B.配额 C.许可证 D.海关估价 E.政府采购 【答案】A,B,C,D,E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要点 1、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外贸易量是为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能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化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它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的实际规模.具体计算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出口或进口总额,得到的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叫作报告期的对外贸易量。 总贸易体系与对外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是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记为进口,凡是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为出口;对外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货物贸易与 服务贸易:国际货 物贸易是指在国 际市场上货物的 交换,以获取利润 为目的,受国际分 工的影响。国际货 物贸易分为10大 类:食品及主要供 食用的活动物 (0) ;饮料和烟类 (1);燃料以外的 非食用粗原料 (2);矿物燃料, 润滑油及有关原 料(3);动植物油 脂及油脂(4);未 列名化学品及有 关产品(5);主要 按原料分类的制 成品(6);机械及 运输设备(7);杂 项制品(8);没有 分类的其它商品 (9);服务贸易是 指:从一成员境内 向任何其他成员 境内提供服务;在 一成员境内向任 何其他成员的服 务消费者提供服 务;一成员的服务 提供者在任何其 他成员境内以商 业存在提供服务; 一成员的服务提 供者在任何其他 成员境内以自然 人的存在提供服 务。 对外贸易依 存度:以一国对外 贸易额同该国GNP 或GDP比率来表 示,用以反映一国 经济发展对外贸 易的依赖程度。 2、国际分工 的含义:指世界上 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 工发展到一定阶 段,国民经济内部 分工超过国家界 限发展的结果。它 是国际贸易和世 界市场的基础。 3、影响国际 分工形成与发展 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 产力是国际分工 形成与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2)自 然条件是国际分 工生产和发展的 基础;(3)资本流 动,特别是战后跨 国公司的兴起和 发展成为国际分 工向广度、深度、 多层次发展的重 要力量;(4)上层 建筑可以推进或 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4、绝对成本理 论的核心观点 亚当·斯密 认为,每个国家或 地区都有对自己 有利的自然资源 和气候条件,如果 各国或地区都按 照各自有利的生 产条件进行生产, 然后彼此进行交 换,则对所有交换 国家都有利。 5、比较成本 说核心观点 李嘉图认为, 一国不仅可以在 本国商品相对于 别国同种商品处 于绝对优势时出 口该商品,在本国 商品相对于别国 同种商品处于绝 对劣势时进口该 商品,而且即使一 个国家在生产上 没有任何绝对优 势,只要它与其他 国家相比,生产各 种商品的相对成 本不同,那么,仍 可以通过生产相 对成本较低的产 品并出口,来换取 它自己生产中相 对成本较高的产 品,从而获得利 益。 6、如何判断 比较成本优势 两利相权取 其重,两弊相权取 其轻。 7、什么是里 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理 论认为,一个国家 出口的应是密集 使用本国丰富的 生产要素生产的 商品,进口的应是 密集使用本国稀 缺的生产要素生 产的商品。根据这 一观点,一般认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 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业题3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业题3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业题3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A 】3.【A 】4.【 C 】5.【 D 】6.【 C 】7.【 D 】8.【 D 】9.【 A 】10.【 C 】11.【 C 】12.【 D 】13.【 B 】14.【 C 】15.【 A 】16.【 C 】17.【 D 】18.【 B 】19.【 A 】20.【 A 】21.【 D 】22.【 A 】23.【 A 】24.【 C 】25.【 B 】26.【 D 】27.【 D 】28.【 A 】29.【 C 】30.【 B 】 二、多项选择题 1.【 AD 】 2.【 ABDE 】 3.【 BCDE 】4.【 CD 】 5.【 ACD 】三、简答题 1.简述共同海损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共同海损是指载货的船舶在海上遇到灾害或意外事故,威胁到船、货等各方的共同安全,为了解除这种威胁,维护船货安全,或 使航程得以继续完成,由船方有意识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作 出的某些特殊牺牲或支出的某些额外费用,这种损失和费用称为共 同海损。 构成共同海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共同海损的危险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或者是不可避免产生的, 而非主观臆测的; (2)必须是自动有意采取的行为; (3)必须是为船货共同安全而采取的谨慎的,合理的措施; (4)必须是属非常性质的损失。 2.简述共同海损与单独海损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造成海损的原因不同。单独海损是承保风险所直接导致的船货损失;共同海损则不是承保风险所直接导致的损失,而是为 了解除船、货共同危险有意采取合理措施造成的损失。 (2)损失的承担责任有别。单独海损由受损方自行承担;而共同海损,则应由各个受益方按照受益大小的比例共同分摊。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中已包含对外贸易的内容(色诺芬《经济论》,主张鼓励外国人来希腊从事贸易活动,使雅典成为国际商业中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关注国际交换中的“正当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

重农学派。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趋于完整,当前,国际贸易的现状是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贸易分工也由水平化与垂直化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货物贸易依旧是处于领先位置,但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贸易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各国不断组建区域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 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 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 (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 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 1、国内垄断均衡 (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 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 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 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 则MR=P X(1-1/e X)< P X (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

(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 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 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 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 (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这些假设前提与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前提是一致的,在当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主流的。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客观现实,新贸易理论者意识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他们认为: 1.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商品是以递增规模报酬生产的,并且这些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两个部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指公司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出现的情况。这种外部效应原则上可以来自任何经济活动。比如说,日本电脑公司的生产率多半依赖于美国电脑业的大小——国际间的外部效应、日本半导体业的大小——产业间的效应以及日本本国电脑业的规模——国内产业的产出效应。但这些对公司间的经济行为影响并不大,因为各公司都同时和同等程度地享受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带来的益处,公司间的竞争行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响。重要的是公司的内部效应,即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的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说,它能使用更专业化而更有效率的设备;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随着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现象就为大的规模提供优势。例如,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增长的关系刺激着加工工业中的管道、储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重要,关键问题是,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三章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南北贸易 2、外部 3、产业内 4、历史或偶然 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 11、自由贸易政策 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 14、出口替代政策 15、规模经济 16、最优关税 17、知识产权保护 18、大低 19、先发优势 20、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2、劳动密集型 23、战略性贸易理论 24、竞争效率 25、政府干预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问答题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产业内贸易是怎么发生的? 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有: (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价格就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四)在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条件下,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而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条件下,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来说,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有: (一)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 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 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 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出口那些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技术 比较成熟的工业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八章(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10分)下列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备选答案中选出。 1.能够促进一国国际贸易出口的是: () A. 大幅逆差 B. 大幅顺差 C. 适当逆差 D. 适当顺差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中心支配外围,外围提供原料由中心制造再销往外围的国际分工是指: () A. 垂直的国际分工 B.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C.混合型的国际分工 D. 合作型的国际分工 3.一般不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者签订合同的是() A.包销 B.代理 C.寄售 D.以上均不是 4.在国际贸易中,我们经常采取一种有别于通常的代理销售贸易方式,它是指委托人(货主)先将货物运往拟销售地点,委托国外一个代销人(受托人),按照协议的规定条件,由代销人代替货主进行销售,在货物售出后,由代销人向货主结算贷款,这种贸易方式我们称之为() A.包销 B.代理 C.寄售 D.拍卖 5.引进方不仅享有某种技术在协议规定区域内独占使用这项技术,而输出方不但不再向任何第三方转让,连许可方也丧失了规定区域内使用该技术的权利,这种许可证贸易是: () A. 独占许可 B. 普遍许可 C.排他许可 D. 不可转让许可 二.多项选择题:(10分)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请将其选出。 1.导致国际贸易额的增加的可能有: () A. 世界贸易额确实增长 B. 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C. 统计货币(美元)的贬值或其它货币的增值 D. 国内贸易额的增加 2. ()指出口人通过协议把某种商品或某一类商品在某一个地区和期限内的经营权单独给予某个外国客户或公司的贸易做法。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国际贸易

上海师范大学 论文题目: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 指导老师: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完成年月:

目录 1.引言 (3)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3) 2.1古典贸易理论 (3) 2.1.1重商主义 (3) 2.1.2绝对优势理论 (3) 2.1.3比较优势理论 (4) 2.2新古典贸易理论 (4)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5) 3.1时代背景 (5) 3.2主要挑战 (5) 3.2.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 (5) 3.2.2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 (5) 3.2.3区域贸易发展 (5) 4.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6) 4.1近代国际贸易理论 (6) 4.1.1偏好相似理论 (6) 4.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 4.1.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7) 4.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趋势 (7) 5.结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200多年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了变革和创新,理论也在逐渐演变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结合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创新变革,更好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本文将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文献研究,对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和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国家竞争优势

1.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到近代、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过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现在更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指导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诞生后将近200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其发展的指导理论。 2.1古典贸易理论 18世纪中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1.1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2.1.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和方向,也研究流动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和社会各集团利益的影响。 与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技术知识的国际转移有关的各种商业、产业和消费政策也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商业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贸易的数量和价格,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则通过对国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干预间接地影响贸易。国际贸易研究还包括经济增长、技术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即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的变动的原因与结果。 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国际贸易理论也像其它经济学一样,可以分成实证的(Positive)理论和规范的(Normative)理论。所谓实证分析,主要揭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 易理论 代表人物政治主张评价 重商主义学说(14世纪末到18世纪)早 期 重 商 主 义 斯塔福特 (William Stafford)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 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 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 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 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货币 平衡论。 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 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 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 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 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 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 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 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 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 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 辟结论。 晚 期 重 商 主 义 托马斯.孟 (Thomas Mun ) 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 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 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 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 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 于进口(顺差)即可—贸易平衡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19世纪中叶)绝 对 利 益 学 说 亚当?斯密 英国著名经 济学家,也 是资产阶级 经济学古典 学派的主要 奠基人之 一。代表作 《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 论” 1. 国际分工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 拥有的自然优势和获得这种优势的 基础上的。斯密认为各国因地域和 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 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 主张自由贸易。 比 较 利 益 学 说 大卫?李嘉 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英*经济学 家,资产阶 级经济学古 典学派的奠 基人之一。 代表作《政 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 所谓比较利益,是指在两个国家、 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式里,贸易一方 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而贸易另一 方两种商品都处于优势,通过贸易 双方获得的利益。李嘉图认为:即 使一个国家的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 乏效率,没有低成本的商品,通过 国际贸易仍可能获得利益;而另一 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生产都有效率, 成本比国外同行也都低,通过国际 贸易可获得更大利益。 进步性: ★为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 级的自由贸易主张提供了 理论支持,促进了英国生产 力的发展。 ★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 工,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理 论依据,各国根据各自的比 较优势组织生产、从事贸 易,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 且也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 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