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幼儿园保育员培训内容

幼儿园保育员培训内容

11月份实验幼儿园保育员培训内容

一、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及护理
(一)水痘
1.流行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以6个月~3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的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 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染。
2.症状 病初1~2天有低热,以后出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皮疹是红色小点,一天左右变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干痂脱落后,皮肤不留疤痕。在得病的一周之内,由于新的皮疹陆续出现,而陈旧的皮疹已经结痂,在病人皮肤上可同时见到红色小点、水疱、结痂三种类型的皮疹。出皮疹期间皮肤瘙痒。
3.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因皮肤瘙痒,小儿常抓破皮肤可造成化脓性皮肤病。可用炉干石擦剂擦在皮肤上止痒。给小儿勤剪指甲,以免搔伤皮肤。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病人。病人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皮疹出现,方可回班。接触者检疫。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二)麻疹
1.流行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离开人体后,生存力不强,在流通的空气中或日光下经半小时即被杀死。由于母体抗体的免疫作用,3~4个月以下的乳儿不得麻疹。随着母体的抗体逐渐消失,6~8个月的小儿就很容易被传染上麻诊。自应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的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麻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2.症状
(1)病初3~4天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现象。大多数病人在发热后2~3天,在口腔两侧的颊黏膜上,有灰白色的小点,针头大小,外周有红晕。这种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
(2)于发热后3~4天开始出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手心、脚心出疹。皮疹与皮疹之间可见到正常的皮肤。出疹期间全身症状加重,高热、咳嗽,常有呕吐、腹泻。
(3)出疹一般持续3~4天,疹子顺利出齐后开始消退,体温渐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后留下褐色的斑点,经2~3周斑点完全消失。
3.护理
(1)病人住室应保持空气新鲜,但不宜让风直吹着病儿。室温应较恒定,避免忽冷忽热,空气应较湿润。
(2)常洗脸。用温开水洗净眼分泌物,不要让眼屎封住眼睛。不必擦拭口腔,多喝开水就可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及时清除

鼻腔分泌物。
(3)饮食宜富于营养而好消化。发热时,可吃流质饮食。热退,饮食仍须清淡,但不必吃素。因为麻疹病程长,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较多,完全吃素,就会缺乏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不仅疾病不易痊愈,还可能得维生素A缺乏症。在出疹期间喝芦根水,可帮助表疹(使疹子出透)。
(4)注意发现并发症。如果病人高热不退、咳嗽加重、气喘发憋,常是并发肺炎的表现。若病人声音嘶哑、喝水吃奶发呛、吸气时明显费力,是并发喉炎的表现。有并发症时,常常疹子出不透,疹色淡白或发紫。有并发症应及时治疗。
4.预防
(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菌。
(2)2岁以下或有慢性病的小儿,接触麻疹病人后,可进行人工被动免疫。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等。人工被动免疫的免疫力可立即出现,但持续时间只2—3周。在小儿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足量的人工被动免疫制品可制止发病;在接触5~9天内注射,可减轻症状。
(3)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4)接触者检疫。
(三)风疹
1.流行特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小。
2.症状
(1)潜伏期约10~21天。
(2)病初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下。
(3)发热当日或次日就出现皮疹。皮疹很快布满全身,但手心、脚心一般没有皮疹。
(4)病人耳后及枕部的淋巴结肿大。
3.护理 发热时卧床休息,多喝开水。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孕妇勿护理风疹病人,以免感染风疹,致胎儿畸形。
(四)幼儿急疹
1.流行特点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不强,多发生在6个月~1岁半的小儿。
2.症状
(1)潜伏期约4~8天。
(2)起病突然,体温可达39℃~41℃,食欲差,但精神尚好。
(3)高热3~5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时出现皮疹,1~2日皮疹完全退净。
3.护理 高热期间多喝水,适当服退热药降温,以免因高热而惊厥。
(五)流行性腮腺炎
1.流行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人腮腺肿大期间,唾液中有病毒,可经飞沫传染。
2.症状
(1)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2)1~2天后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楚,有轻度压痛。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胀痛,尤以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加剧。
(3)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1~2日后另侧也肿大,经4~5天消肿。
3.护理
(1)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吃酸、辣的食物。
(3)本病可采用中草药治疗,

如板兰根冲剂等。
4.预防
(1)病人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
(2)接触者可服板兰根冲剂预防。
(六)百日咳
1.流行特点 百日咳为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杆菌离开人体后生存力不强。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主要经飞沫传染。近十几年来,百日咳的发病率下降,但3个月以内乳儿发生百日咳所占的比例显著增高(新生儿也可受感染)。
2.症状
(1)病初类似感冒,数日后咳嗽加重,尤其夜间咳重。经1~2周发展为阵咳期。
(2)阵咳期 表现为一阵一阵的咳嗽。咳声短促,连咳十数声而无吸气间隙,脸憋红,鼻涕、眼泪流出,最后有一深长的吸气,并发出“鸡鸣”样吼声,常将食物吐出。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患百日咳,因咳嗽无力,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很容易被痰液堵塞,因此得百日咳以后病情常不表现出典型的一阵阵咳嗽,只是一阵阵憋气、面色青紫。
(3)恢复期 经2~6周的阵咳期以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约2~3周。
3.护理
(1)病人住室应空气新鲜。不要在室内吸烟、炒菜,以免引起咳嗽。给病儿穿暖和,到户外轻微活动,可以减少阵咳的发作。
(2)因病人常有呕吐,呕吐后要补给少量食物。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有营养较黏稠的食物。
4.预防
(1)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
(2)早发现、早隔离病人。
(3)接触者检疫,在检疫期间出现咳嗽症状即应隔离观察。
(七)猩红热
1.流行特点 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菌在人体外生活力较强。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飞沫传染。少数可由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玩具、书等传播。近几年,轻型不典型的病人增多。
2.症状
(1)起病急,可有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
(2)出疹期 于发病后1~2天出皮疹。皮疹从耳后、颈部、皮疹细密,压迫可退色。皮疹之间的皮肤,为一片猩红色,用手按压红色可暂退。在肘弯、腋窝、大腿根等皮肤有皱褶处,皮疹十分密集,呈现一条条红线。皮肤瘙痒。两颊发红,但口唇周围明显苍白。
于病后2~3天,舌乳头肿大突出,很像杨梅,故叫“杨梅舌”。
3.护理
(1)需用抗菌素彻底治疗,以免咽部长期带菌。抗菌素的用法应遵医嘱。
(2)病人需卧床休息。常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在病后2~3周时要检查尿。因少数病人可并发急性肾炎。
4.预防
(1)早隔离病人。
(2)接触者检疫。在检疫期间发现有咽炎、扁桃体炎,尽早用抗菌素治疗。
(3)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可用食醋熏蒸消毒。取食醋50毫升,加等量水,倒入容器中。关

好门窗,煮沸食醋,待完全蒸发后半小时开窗通风换气。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流行特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鼻咽部,主要经飞沫传染。冬春季,室内通风不良,人体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流脑的流行。
2.症状
(1)病初类似感冒,发热、寒战,但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不明显。
(2)剧烈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
(3)频繁呕吐,呈喷射状,即没感到恶心就喷吐出来。
(4)病人烦躁或神智恍惚,嗜睡。乳儿常有尖叫、惊跳。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抽风、昏迷。
(5)发病后几小时,皮肤上可出现出血性皮疹。用手指压迫后红色不退,是出血性皮疹的特点。
(6)颈部有抵抗感。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住病人的头,向胸前屈曲。检查者可感到病人的颈部发硬,很难使病人的下巴贴到前胸。
总之,流脑的早期症状类似感冒,但病情可以在短时间内恶化,抢救流脑需分秒必争。若于冬春季,发现“感冒”的病人,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很差、皮肤有出血点等要迅速送医院诊治。
3.预防
(1)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
(2)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冬春季,尽量不组织儿童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接触者检疫,可服磺胺嘧啶预防,药量遵医嘱,服药期间多喝开水。
(九)传染性肝炎
1.流行特点 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为甲、乙型。
(1)甲型肝炎病毒 引起甲型传染性肝炎。该病毒耐热,一般的消毒剂,如高锰酸钾不能杀灭甲型肝炎病毒。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造成传染。
人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以后,约经1个月的潜伏期后发病,多为黄疸型肝炎。
(2)乙型肝炎病毒 引起乙型传染性肝炎,该病毒耐热。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粪便、唾液、鼻涕、乳汁等中。含有病毒的极微量血液就能造成传染。可通过输血、注射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等途径传播。由于病人的唾液和鼻咽分泌物中也有病毒,所以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共用牙刷、食具,也是传染的途径。在乙型传染性肝炎病人及带病毒者的血液中,“肝炎抗原”(或称澳抗)阳性,可借此与甲型传染性肝炎区别。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约经2~6个月的潜伏期后发病,多为无黄疸型肝炎。
2.症状 无论甲型、乙型传染性肝炎,在症状上都可分为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两种。
(1)黄疸型肝炎
①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
②精神不好,乏力。

平时活泼好动的小儿,病后愿意坐着或要求上床。平时不爱哭的小儿,表现出烦躁、好发脾气。
③经l周左右,巩膜、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不正常。
④出现黄疸2~6周以后,黄疸消退,食欲、精神好转,肝功目逐渐恢复正常。
(2)无黄疸型肝炎 与黄疸型比较,病情轻。一般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在病程中始终不出现黄疸。
3.护理
(1)患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轻微活动,但以不感觉疲劳为度。
(2)饮食宜少吃脂肪,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量,多吃水果、蔬菜。
4.预防
(1)防止病从口人,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饭前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水杯、牙刷不能混用。
(2)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食具、水杯煮沸消毒。
(3)预防接种用的针头、针管用后煮沸消毒。每注射一个人换一套针头、针管。
(4)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5)早发现、早隔离病人。病人隔离后,所在的班要做彻底消毒。家具、玩具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擦拭。被褥、衣服可在日光下曝晒4~6小时。食具、毛巾等煮沸消毒。便盆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
(十)细菌性痢疾
1.流行特点 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经口传染。
2.症状
(1)发病急,高热、腹痛、腹泻。一日可腹泻几十次,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有总排不净大便的感觉)。大便内有黏液及脓血。
(2)少数病人高热,很快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3.护理
(1)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多渣、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病情好转后逐步恢复普通饮食并加强营养。
(2)应遵医嘱服药。急性菌痢的疗程一般为7~10天,若未按医嘱服药,治疗不彻底,易转成慢性菌痢。
4.预防
(1)早期发现、隔离及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2)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3)夏秋季可就地取材,采用集体服药预防的方法,如马齿苋煎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十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1.流行特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生仔猪经过一个夏季,几乎100%被感染,猪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蚊虫吸猪血则带上乙脑病毒,再叮咬健康人时,就把乙脑病毒注入人体。
2.症状
(1)起病急。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
(2)2~3天后,体温可达40℃以上,抽风、昏迷。
(3)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使乙脑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少数病人仍可留下后遗症,如不能说话、肢体瘫

痪、智力减退等。
3.预防
(1)应在流行期前1~2月接种乙脑疫苗。
(2)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流行季节应充分利用蚊帐、避蚊油、蚊香以及各种烟熏剂(除虫菊、青蒿、苦艾、辣蓼等)防蚊、驱蚊。
(十二)甲型流感
1.流行特点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早期被称为猪流感。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最明显症状是,体温突然超过39度,肌肉酸痛感明显增强,伴随有眩晕、头疼、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其中部分症状。
2.症状 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潜伏期时长1~7天。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3.预防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睡眠充足,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3)应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
(4)做饭时生熟要分开,猪肉烹饪至71℃以上,以完全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
(5)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6)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无纸巾不宜用手,而是用肘部遮住口鼻。
(7)常备治疗感冒的药物,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尽早服药对症治疗,并尽快就医,不要上班或上学,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8)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病人。
(9)由于此次流行的病毒是A/H1N1型流感病毒,目前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人用疫苗已开始生产,人注射普通流感疫苗不能有效预防甲型H1N1流感。
(10)普通家庭还可用酒精为日常用品消毒。
二、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
1、摔伤、抓伤、跌倒、蹭破皮肤,只破皮的清理干净即可,(或用冷毛巾敷,并抹上蛋清、消炎药)若较深处、有出血,应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洗干净,并用酒精消毒,更甚者送医院治疗。
2、剪刀、小刀划破,用干净的纱布按压伤口进行止血,用酒精消毒包扎。若玻璃扎伤的应道医院清理出碎玻璃片,再进行消毒包扎。
3、挤伤,(门、抽屉

、椅子)无破损的应立即冷敷,若痛苦难忍时,应将手上的手高举过心脏。若出血应消毒、包扎、冷敷。
4、头部摔伤,若出血,应立即按压出血处并及时到医院就医,若不出血但伴有恶心、呕吐也要立即就医。
5、蜂刺伤,用橡皮膏将小刺粘出来,然后用碱水涂抹伤处。(蜂毒液时弱酸性,可以用碱中和)
6、豆、花生、纽扣、瓜子等进入呼吸道,先是咳嗽,继则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应立即拍打后背,借助震动使异物滑入左右一侧支气管内,小点的幼儿可倒立、头朝下。拍胸部的同时用手自下腹向上腹推压,若无效,立即送往医院就医。
7、骨折:分为开发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闭合性为表面无损伤。开发性骨折要用纱布按压止血,并进行固定、垫高。
8、脱臼:关节有变形、局部疼痛、不能动,应立即到医院就医。
9、手扎刺:将镊子、针烧一烧、皮肤洗干净,拔出或挑出刺,涂上酒精。若刺很深很脏,须打破伤风针。
10、虫咬伤,立即用肥皂水洗干净,达到酸碱中和,若怀疑是蜈蚣等咬伤,要立即就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