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的学习大多是对旧知识的复习,而做题往往是对知识的回顾与重温过程。店铺整理了以下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拙劣 / 相形见绌告竣 / 怙恶不悛讥诮 / 峭拔刚劲

B. 积攒 / 人头攒动脉络 / 脉脉含情折本 / 百折不挠

C. 绝唱 / 角逐激烈俏皮 / 金蝉脱壳晾晒 / 量力而行

D. 提防 / 啼笑皆非喟叹 / 振聋发聩盱眙 / 长吁短叹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云南彝良地区,震后出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附近省市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抢救。

B. 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客流量大增,服务部门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 批评学生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D. 经过网友推荐和专家评定,佳木斯市十九中语文教师张丽莉被评为“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成为大家公认的最美女教师。

3.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给“绿色建筑”下定义。(4分)(不超过50字)

绿色建筑并不意味着高成本和高价。绿色建筑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材和节水。绿色建筑应该提倡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绿色建筑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

4. 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出现了莫言热,作品被抢一空,修建故居,品牌开发……对此,请你写一段评论,表达你的观点。(5

分)(不超过50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工部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是失执政意。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于是二人并罢,并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桂阳州判官。

二十一年京察。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宪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报罢而止。及是,锡爵将谢政,廷推代者。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

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百十疏,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四十年,卒于家。

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而其时于玉立、黄正宾辈附丽其间,颇有轻浮好事名。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

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

(选自《明史顾宪成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修坐是失执政意坐:因犯……罪或错误

B.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论:议论

C.及是,锡爵将谢政谢:推辞

D.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专:独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宪成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②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

③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④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

⑤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⑥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宪成天性不凡,聪慧绝伦,从小有志于圣学,读书勤奋刻苦,乡试考第一,万历八年后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新课第一网

B.顾宪成对于考核京官、处理辛自修、何起鸣感到不平,上奏朝廷,语言触犯皇帝,被皇帝严厉斥责,贬为桂阳判官。

C.顾宪成被削去官籍回到故乡后,集中精力研究学问。东林书院恢复后,携志同道合者来书院讲学,一时,东林党人名声大震。

D.顾宪成为李三才被弹劾一事曾向人求情,徐兆魁等人借口东林党结党营私,极尽污蔑诋毁,直至顾宪成去世,还有人攻击他。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3分)

(2)中外推荐百十疏,帝悉不报。(3分)

(3)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眉峰碧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中的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协作/提携歼灭/忏悔畜牧/牲畜 B.豁免/庆贺膝盖/油漆载重/载体 C.胆怯/商榷扮演/搅拌反省/节省 D.储存/贮藏阻挠/妖娆传记/传奇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我国历代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诟病,但就其主流看来,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 B.自顾不暇 C.鱼目混珠 D.诟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都是好人,人间自有真情在。

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胃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4.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⑤③④①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只要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阅读,无论是“浓缩书”还是原著,都是有益的。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浓缩书”只是一种辅助阅读工具,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体验。虽然“浓缩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但是它无法替代我们亲自阅读原著所带来的阅读乐趣和思考体验。因此,在选择阅读方式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决定是否选择“浓缩书”。 二)夹叙夹议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他在地震、测量等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这个器具可以感知地震的方向和大小,是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张衡的地动仪是如何工作的呢?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了重力和惯性的作用。地动仪由一个圆形青铜器和八个青铜龙组成,龙的口中吐出一颗铜球。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

产生震动,铜球就会从龙口中掉落,掉落的方向和位置就可以反映出地震的方向和大小。 虽然张衡的地动仪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是它的精度并不高。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限制,地动仪的制作难度很大,而且只能在平稳的地面上使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仪器的制作和使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现代的地震仪器不仅精度更高,而且可以在各种地形和环境下使用,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地震预警和监测服务。 三)议论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购物。但是,网络购物中的售后服务却成为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有些商家售后服务不到位,甚至拒绝退换货,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售后服务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售后服务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定,加大对商家的处罚力度,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加强对售后服务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的学习大多是对旧知识的复习,而做题往往是对知识的回顾与重温过程。店铺整理了以下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拙劣 / 相形见绌告竣 / 怙恶不悛讥诮 / 峭拔刚劲 B. 积攒 / 人头攒动脉络 / 脉脉含情折本 / 百折不挠 C. 绝唱 / 角逐激烈俏皮 / 金蝉脱壳晾晒 / 量力而行 D. 提防 / 啼笑皆非喟叹 / 振聋发聩盱眙 / 长吁短叹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云南彝良地区,震后出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附近省市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抢救。 B. 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客流量大增,服务部门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 批评学生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D. 经过网友推荐和专家评定,佳木斯市十九中语文教师张丽莉被评为“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成为大家公认的最美女教师。 3.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给“绿色建筑”下定义。(4分)(不超过50字) 绿色建筑并不意味着高成本和高价。绿色建筑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材和节水。绿色建筑应该提倡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绿色建筑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 4. 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出现了莫言热,作品被抢一空,修建故居,品牌开发……对此,请你写一段评论,表达你的观点。(5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多元价值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个人获得了更多自由。但为什么说价值多元化又是一种“困境”呢? 个人层面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人总要寻求意义。在价值多元化的处境中,我们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以相信A,也可以相信B,但没人能说,A或者B就是最好的。因此,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人仍然信奉宗教,有人一心追逐名利,有人相信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人执着于奋斗进取和成功,有人相信及时行乐、沉湎于各种感官享受······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有自己的主观理由,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共同理由。 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韦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科学与意义无关,因为对于我们唯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本身提供不了任何答案”。这造成了一种“价值真空”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好像无论我们如何选择都可以,要么是人云亦云的,要么是任意武断的,但都没有确定无疑的依据。这种空虚的不确定性,让现代人很容易被焦虑和无意义感所困扰。 这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问题。在社会层面,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棘手的问题。公共生活中有许多激烈对立的议题,本质都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比如,美国政治辩论中有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堕胎的合法化。有人依据宗教信条,认为堕胎就等于谋杀生命;有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怀孕女性有没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身体”,而人的身体理当由自己支配,这是个人的基本权利。这两种观点背后都有它的道德依据,像这样的价值观念冲突很难用理性化解,我们不能确定无疑地说,哪个道德依据一定“更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9分)(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此时,一种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如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 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理性探索的态度。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几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这组文章都收在《柳宗元集》里。 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恶人了。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 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倡导的东西可不太一样。虽然你讲得非常巧妙,但这个讲法跟历来人们主张上天福善祸淫的方向正相反。汉代儒者强调福善祸淫之说,强调天人有感应关系,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这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中体现得非常充分。韩愈的讲法和董仲舒的讲法就不一

2023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蜿蜒雄伟的长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6月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996.18千米,其中明长城将近8851.8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城、障、亭、燧)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共计83段/处。它们或为守望京师之咽喉,或为扼守边关之要隘,历经无数风雨战火的洗礼,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变化。 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具有总体规模大、价值高、分布范围广、景观组合好、展示利用潜力大等特点。长城沿线分布有种类丰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在长城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新中国以来的一系列积极有效举措的实施,使得长城遗产的突出价值得到了妥善保护,为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2021年8月8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以“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为原则构建总体空间格局,以明长城为主线,串联沿线各类长城文物以及相关文化资源、自然生态,围绕“万里长城”的形象标识,营造差异化的特色主题,全面展示长城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价值,着力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品牌。 《规划》当时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建设保护目标:到当年年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初步建立,重点建设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到2023年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初步形成协调推进的局面;到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届时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将全面建立。 (取材于黄金生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虚拟仿真技术的基础上,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实测、仿真和数据分析,实时感知、诊断并预测物理实体对象的状态,通过优化和发布指令来调控物理实体对象的行为,并通过相关数字模型间的相互学习来进化自身,改进利益相关方在物理实体对象生命周期内的决策。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以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特征的第二代数字化模拟技术,高度融合虚拟仿真与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其应用领域逐渐由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向建模加工、设计制造、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拓展。

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语文考试不会纯粹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很多时候考查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比较侧重于试题的解答。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期末试题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 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

广东四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

广东四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广东省四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艺术真有些儿奇妙: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绘画,讲到远近法差不多没有一幅不错。《仇文合制西厢记图册》中就可看见许多显著的远近法错误的实例。这种画犯着种种错误,画中没有眺望的中心点,画家没有一定的立场,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分别地观察各物的形状,局部地描写出来,凑合而成一幅绘画。我选出上述图册摹写其中之一的大体轮廓如下面图(图一)来,依照西洋的画理而另拟远近法正确的图(图二),比较观察,始知这差异乃由于东西洋艺术的性质根本不同而来。 试比较观察前面的第一图(仇英原作)与第二图(依西洋画法改作),最初所得的感觉,后者就是现世常见的景象,前者便似“别有天地非人间”。后者是事实的,前者是虚构的。第一图所表现的,似是我们读了《西厢记.惊艳》一出后闭目想象所见的普救寺的光景。第二图中所表现的,却是我们身入灵隐寺等处时实际看到的光景了。西洋美术自古注重写实。希腊时代的神像雕刻,都依照人体解剖学。文艺复兴期的画家都讲究远近法。东洋艺术的态度则不然,一向注重空想,绘画当然也不务写实,而描摹想象中的情景。想象的世界中,行动非常自由;眺望景物时自己的立场要高就高,要低就低,要左就左,要右就右。这犹似做梦,昔人云“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伏在斗室中描山水图的中国画家,正同这相思家一样。做梦一般地飞绕天涯而眺望景物,把不同时所见的光景收入同一幅画中,上下重叠地描写的便是山水“立轴”,左右连绵地描写的便是山水“图卷”。立轴是像两个黄金律长方形相连接一般狭长的一条纸,山水可以重重叠叠地画上去,仿佛飞机中望下来所见的鸟瞰图,而各种景物又都可作

2023年高三毕业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高三毕业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 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 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说实话,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 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 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摘编自王钟的《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中国青年报》2023年02月07日) 材料二: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大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

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 1.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汉字是中华民族非常独特的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是一 种象形文字,它通过表意字和表音字两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因为汉字 的造型独特、美观,又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所以在世界范围 内备受推崇。 问题:汉字是如何表达意思的? 答案:汉字通过表意字和表音字两种方式来表达意思。 2. 阅读下面一段小说,回答问题。 小明是一个天性乐观的孩子,他总能从生活中寻找到快乐和幸福。他喜欢看书、画画和和朋友一起玩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小明总会 积极面对,并且勇敢地寻找解决办法。他相信只要用心去努力,就一 定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问题:小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怎样面对困难? 答案:小明是一个乐观的孩子,面对困难他总会积极面对,并且 勇敢地寻找解决办法。 二、写作

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短文。 提示:假如你是班长,为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你计划举办一个班级联欢会。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向全 班同学介绍并邀请他们参加。 1. 介绍班级联欢会的目的和意义; 2. 说明活动内容和安排; 3. 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美好回忆。 答案: 尊敬的全体同学: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班长。今天,我很高兴地向大家介绍一项重要 的活动——班级联欢会。 班级联欢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作为 一个班级,我们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通过这次联欢会,我们将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友谊,让班级 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艺表演、游戏互动、分享经验等。大家 可以自由发挥,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才艺。同时,我们还将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锻炼大家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 能力。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我们将创造出美好的回忆,使这次班 级联欢会成为一个让大家终身难忘的活动。

河北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北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 答案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岁时广记》一类的古代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其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为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水平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

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导向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道”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 材料二: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籍号用0.5毫 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 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灵性成长,是指人渴望超越生命的功利层次,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常人屡屡颠踬于名利危途,在这样的人生转换时刻,悟性高超者往往会跳出世俗,开始寻找和阅读经典,经典也开始展示出指路石般的意义。 经典的意义何在?在此所谈的经典,主要指塑造人类文明的核心主旨的人文经典,如《论语》《荷马史诗》等。真正的人文经典都是为了让人认识功利世界的局限性,去追求超越功利的真善美。因此就有功利和灵性两种阅读指向,功利之人阅读仅为了享乐,灵性之人阅读是为促进灵性成长。如果非让功利之人去阅读人文经典,那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反之亦然。有新闻报道说,许多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人们由此感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低下。其实,这只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处于人生的功利主义状态,较

少意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一旦他们意识到灵性的成长需要,《红楼梦》等人文经典自然就会深入人心。 常有人埋怨人文经典古奥难懂,远离人生实际。其实,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对人生实际的一定超越。就像日月星辰高悬苍穹,好像和我们的生活了不相关,但是我们终究要抬头眺望苍穹,才能明了心居何处。因此,经典之所以显得古奥难懂,是因为我们沉溺于功利化生存,缺乏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 当今时代物欲汹涌,有人担心经典没有读者。其实不必如此悲观,因为功利化生存终究是一种意义匮乏的状态,一个人不可能轻易获得世俗的成功,失败时他就会反思功利化人生的弊端,即使他获得最大的世俗成功,他的心中依然会有巨大的意义亏空难以填补。这时,他就可能去亲近人文经典,寻找新的生命指向。这个时候,人文经典就是救命的方舟,就能够得以传承下去。 有人认为智能手机、网络等导致了碎片化阅读,这不利于人文经典的阅读,易带来碎片化的生存感受,这值得反思。其实,阅读的媒体、阅读字数多少并不是导致阅读碎片化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阅读动机和阅读内容。有人读起网络小说来,一读就是上千万字,但这只是追求一时刺激的碎片化阅读。但若有人零星地阅读《道德经》,慢慢地领悟人生之道,那么他的阅读就是经典阅读。 功利化生存中,作为主体的人想着如何支配客体,表面上获得了成功,而实际上主客两分的生存态度导致了广泛的生存焦虑。而一个人灵性成长的主要标志,就是敢于超越这种功利化生存,从更为宏大的角度来审视人与天地的关系,从而获得整体化的人生体验。因此,阅读人文经典是医治当代人碎片化生存的一剂良药。 冯友兰先生曾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的是中国哲学,其实所有人文经典的功用也是如此,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促进灵性的生成。只有从这个 意义上看,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才会清晰起来。(摘编自汪树东《灵性成长与经典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人在追求功利的路途上遭遇失败,就会转向寻找和阅读经典,以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

高三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复习语文知识,下面是一些高三语文练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练习题一: 阅读下面的诗句,选择最佳的解释。 1. "早发白帝城, 执手夜行人"(杜牧《秋夕》) a. 游子在夜晚离开白帝城,与伴侣道别。 b. 游子在白帝城早晨出发,与伴侣一起走夜路。 c. 在深夜,游子带领夜行人出发离开白帝城。 答案:c. 在深夜,游子带领夜行人出发离开白帝城。 练习题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窗外是荒芜的田野,天空中几只鸟儿在翱翔。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每当我坐在这个窗前读书的时候,外面总是热闹非凡,田野上金黄的麦子随风摇曳,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歌唱。可是现在,这一切都变了,我仿佛成了这荒芜的田野,独自一人在寂静中游走。” 问题:

1. 文章在突出表达了什么感受? 2. 请写出文章的主旨。 答案: 1. 文章在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小时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环境与现在的寂静荒芜之景的对比感受。 2. 主旨:通过对小时候与现在环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的流转,以及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练习题三: 根据上下文,选出最佳的单词填入空格。 "我们本打算昨天去爬山,可是由于天气不稳定,我们只好____了计划。" a. 取消 b. 实施 c. 放弃 答案:a. 取消 练习题四: 阅读下面的对白,选择最佳的回答。 A: "最近我一直在忙于准备高考,压力好大啊。"

B: "是啊,我也是。我们一起加油吧!" A: "对,互相________才能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a. 支持 b. 理解 c. 鼓励 答案:c. 鼓励 练习题五: 根据上下文,选出最佳的短语填入空格。 "他从小就喜欢画画,经过多年的努力,_______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画家。" a.终于 b.无论如何 c.逐渐地 答案:a.终于 练习题六: 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2023届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试题(含答案)

2023届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试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2023安徽A10联盟高三4月期中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为了不断地改进生产方法,我们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部门同时并进,相互影响,相互提携,绝不能有一面偏废。我们须承认这三个领域的分野不是很明晰的,它们之间有交错的地方。不但如此,这三个领域的界限不是固定不移的,现在我们认为是技术科学的东西,在一百年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问题,只不过工作的方法和着重是有所不同罢了。 既然技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综合,它自然有不同于自然科学,也有不同于工程技术的地方。因此,研究技术科学的方法也有些地方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的方法。 因为技术科学是工程技术的理论,有它的严密组织,研究它就离不了作为人们论理工具的数学。技术科学中的数学演算一般要比自然科学多,这使得许多技术科学的青年工作者误认为数学是技术科学的关键。他们忘了数学只不过是一个工具,到底不过是一个“宾”,不是“主”。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件好的技术科学的理论研究,它所用的数学方法必定是最有效的;但我们决不能反过来说,所有用高深数学方法的技术科学研究都是好的工作。 数学方法只是技术科学研究中的工儿,不是真正关键的部分,那么关键的是什么呢?技术科学中最主要一点是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只有对一个问题认识了以后才能开始分析,才能开始计算。但是什么是对问题的认识呢?这里包含确定问题的要点在哪里,什么是问题中现象的主要因素,什么是次要因素;哪些因素虽然也存在,可是它们对问题本身不起多大作用,因而这些因素就可以略而不计。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做一些预备工作,收集有关研究工作的资料,特别是实验数据和现场观测的数据,把这些资料印入脑中,记住它,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准备,下一阶段就是真正创造的工作了。创造的过程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规律为摸索道路的指南针,在资料的森林里,找出一条道路来。这条道路代表了我们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对现象机理的了解。也正如在密林中找道路一样,道路决难顺利地一找就找到,中间很可能要被不对头的踪迹所误,引入迷途,常常要走回头路。因为这个工作是最紧张的,需要集中全部思考力,所以最好不要为了查资料而打断了思考过程,最好把全部有关资料记在脑中。当然,也可能在艰苦工作之后,发现资料不够完全,缺少某一方面的数据。那么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就暂时把理论工作停下来,把力量转移到实验工作上去,或现场观察上去,收集必需的数据资料。所以一个困难的研究课题,往往要理论和实验交错好几次,才能找出解决的途径。 把问题认识清楚以后,下一步就是建立模型。模型是什么呢?模型就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现象的了解,利用我们考究得来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制造出来的“一幅图画”,一个思想上的结构物。这是一个模型。不是现象本身。因为这是根据我们的认识,把现象简单化了的东西;它只是形象化了的自然现象。模型的选择也因此与现象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同是一个对象,在一个问题中,我们着重了它本质的一方面,制造出一个模型。在另一个问题中,因为我们看重了它本质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制造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型。两个不同的模型,看来是矛盾的,但这个矛盾通过对现象的全面性质而统一起来。例如,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调研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调研三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给我们一度沉闷的文艺批评注入了难得的生机与活力。然而,由于许多批评家过于偏信和推崇西方文论,于是剑走偏锋,拾人牙慧,言必称“西”,忽视了传统文化之根。检视近些年的文艺批评,援引西方文论的多,关注古典文论的少。一些批评家撰写批评文本,必从西方国家那里引入理论资源,好像不提弗洛伊德、拉康、科林伍德等理论名流,都不好意思在批评界混了。可以说,这与我们对传统文论的重视不够有关,这显然不利于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文艺批评理论体系。 再看我们现在的一些学术刊物,刊发出来的很多大块文章,引经据典,虚张声势,唯独没有作者自己的见解现身。在一些学院派的批评文本中,看不到传统文论、传统批评话语,他们羞于再提曹丕、陆机、刘勰、李渔、刘熙载、王国维等人的名字,而不加节制地让西方文论生僻的概念、术语在其文章中驰骋。尽管作家和读者读起来一头雾水,但批评者依然我行我素、引以为豪。诚如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的,“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缪而图富强也”。他们对西方文化、西学概念视若至宝,说起解构主义、布拉格学派、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等如数家珍。 以开阔的视野来学习、包容西学,这本是好事,也有利于我们以新的视野展开学术批评。但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忘掉了自己的“根本”。这个“根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传统文论,它与我们的历史文化、精神体验有着复杂的关联;二是我们当下鲜活的现实生活,活生生的文学现场。如果引进来的西方文论,能够经过我们有效消化,并进而获得对当下文学生活的阐释力,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我们的目标也不止于此。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基于当下的文学实践,将中西已有的文论进行“熔铸”,建构起契合当下中国的崭新文论话语。于是问题来了:理想的文学批评应该是怎样的?文艺评论应该通过怎样的渠道吸取力量、恢复元气?这是摆在每一位文艺批评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置身文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中国文学原有的理论体系资源受到挑战,乃至需要补充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襟怀适当吸收西方理论资源,丰富与深化中国文艺理论库存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必须与进一步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和继承发展相结合。我们需要在中西文化结合、互补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文艺理论批评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与科学重建。 建构中国特色文艺理论批评体系,对文艺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欲达此目标,先要摆正文艺批评与传统文论的关系。文艺批评与传统文论的关系,应当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批评界对“批判”维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对“继承”维度则相对忽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说:“国民之发展,功量有在于怀古,而其怀也,思理朗然,如监明镜。故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途,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也不死。”“时时进光明之途”,即不固守传统;而“时时念辉煌之旧有”,则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此,我们的文艺批评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理论、传统文艺批评的继承与发展。 建构中国特色文艺理论批评体系,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一大批具有建构思路和诚意的文艺理论批评精英的持续勘探,“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这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些工作,苦则苦矣,难则难矣,但它是必须做、值得做的事。每一位

海淀区2022—2023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下发)

海淀区2022—2023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0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3分)A 2.(2分)C 3.(3分)D 4.(3分)D 5.(6分) 5.(6分) 参考答案: ①古代生活的重要活动,需要预知天气,促使人们积累生活经验,总结规律,进行 天气预测。 ②天气预报进入应用科学阶段,科学家绘制气象图,利用各种技术,可以预测一定 时间内的天气情况,提升预报的准确性,更好服务生活。 ③数值天气预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幅提升预报准确率,有助于人们合理规划日常 出行活动。 ④现代社会,人们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准确率有了更高的需求;集合天气预报有 效消除初始场偏差,较直观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概率,更好助力于服务生产生活重要 决策。 ⑤现代生活要求天气预报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气象指数的研 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更方便于日常生活。 【评分标准】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技术发展间互促互进的内容,每 方面列出3条,每条1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 6.(3分)B 7.(3分)C 8.(3分)A 9.(2分)参考答案:根据地利所在的地方,然后做出衡量比较。 【评分标准】“因”“所在”“为”每错一处扣1分;句中有其他理解错误及表述 不当之处,酌情扣分;2分扣完为止。意思对即可。 10.(6分)答案示例: 作者认为得地利的关键在于将领,向导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将领在平时就应该熟悉地利,明辨天下地形优越的地方、各处地势险易的情况,要 有一个总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向导是临到事情发生时才用的,不可能从向导那里寻得 地利。将领用兵打仗时要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然后再从向导那里广泛地 征求情况,以便使地利的作用更加完善。 【评分标准】概括作者观点2分,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4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