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家庭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是构成农民纯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四项来源之一。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村居民亲友赠送所得;二是政府惠农政策所得,即财政直接支付给农民现金或实物,其中,一方面是中央财政支付,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配套支付。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最能体现惠农政策实施效果的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一、陕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现状

近年来, 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从优惠政策中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呈现增长态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10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比上年增加667.5元,增长19.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2%,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增量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91.3元,比上年增加45元,增长13%。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从2005年的120.1元增至2010年的391.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5.3%增至9.5%,提高4.2个百分点,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全国低61.7元,但增速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全省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中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支付的占67%,其中:政策性直补占33%,农村居民领取的离退休金、养老金占24%,报销医疗费占8%;农村居民亲友赠送、支付所得占三成多。

二、陕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与全国及西部省份的比较

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5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陕西高于全国近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比农民人均纯收入位次提前9位。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是全国的86%,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的69.3%,表明陕西支持农民收入的政策力度较大,落实相对到位。2009年,在西部12省份中,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西部12省份平均水平低约37元,列内蒙、西藏、青海、四川、重庆、甘肃、宁夏之后,居第8位,处于中下游水平。在西北五省(区)中分别比青海低135元、比甘肃低21.6元、比宁夏低8.4元,比新疆高115.6元,居第4位。主要原因是西部省份贫困面大,国家扶贫政策倾斜力度大,农民转移性收入较高。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绝对量虽然相对较低,但与地方惠农政策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如医疗费报销、退休、养老金的发放等则高于西部其他省份,陕西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大,效果好。

三、促进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建议

(一)加大地方财政支农力度。目前陕西农民政策性转移收入与大部分省份相同,主要来源于国家惠农财政支持,地方出台配套政策较少,如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扶贫或扶持款等均以国家标准为主,省及省以下财政分配下拨多,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少。近年来,陕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9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3%,拥有了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财政要不断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特别是在国家补贴没有涉及的地区和农业产业由地方财政进行补贴,逐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

(二)改进财政支农补贴方式。为了进一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陕西相继实施了苹果套袋补贴、化肥农药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家电下乡等一系列

的补贴政策,但这些补贴政策均以补贴生产企业的形式实施。近年来,陕西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不断增加。2010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22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0.9%,资金总量列江苏、山东、河南、四川、广东、湖南、云南、河北、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内蒙省份之后,居全国第14位,但大部分资金是以项目和补贴生产企业的形式投入,没有直接补贴给农民个人,对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成效甚微。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进财政支农补贴方式,完善补贴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能够直接补贴给农民个人的,尽量补贴给农民个人,确保补贴政策能够真正增加农民收入。要像发放粮食直补那样,将财政支农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民个人,变暗补为明补,让农民真正享受到财政支农补贴,不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三)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近年来,陕西全面实施了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广大农村群众广泛受益并非常满意,但是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养老力度仍显较小,远未覆盖到所有农村。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老工资水平。在农民交纳养老金方式上实现分类交纳,以2004年取消“农业税”为界点,在2004年已经达到50岁的农村人口不再交纳,可直接领取养老金,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少交多领,真正实现农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保障目标。

(四)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整个社会来看,尽管转移收入过程本身并不创造新的财富,但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增进了农村和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之一。但转移性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对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影响有限。在陕西农民纯收入构成中,经营性收入仍在农民收入中处举足轻重地位,占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比重逐年增大;财产性收入比重最小,发展缓慢;最能体现惠农政策实施效果的农民转移收入增长较快,但绝对量偏小,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仍有潜力可挖掘。随着国内外市场格局的变化,农民从政策中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会逐渐弱化,农民增收的任务仍很艰巨。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农民政策性增收提供后续性和持续力。

农民持续增收 农村民生改善--“十一五”期间农民收支情况分析

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民生改善 ----“十一五”期间农民收支情况分析 几年来,泉州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三农”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1.8%,人均消费支出增加了45.5%,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不断改善。 一、政策落实,多轮驱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近年来,泉州坚持“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发展、强基增后劲”,延续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96元,同比增长8.6%,“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8.7%,高出“十五”平均增幅1.9个百分点。从全省看,泉州农民收入水平比厦门的10033元低737元,位居全省第二位,比全省平均水平7427元高出1869元,比福州的8543元高出753元。从构成看, 2010年工资性收入5159元,占55.5%,比2005年上升0.6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3377元,占36.3%,

下降0.9个百分点,这两项生产性收入占了91.8%;财产性纯收入409元,占4.4%,上升0.8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352元,占3.8%,下降0.6个百分点。五年来,各项收入来源比重相对稳定,泉州农民收入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 农民收入构成变动情况表 (一)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切实减负增收。泉州以惠农强农政策为导向,加大市、县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三年来市本级安排支农资金共计6.87亿元。改进粮食直补方式,完善储备粮定单收购政策,及时足额兑现惠农支农补贴。2007年起至2009年全市共兑付各项惠农支农补贴8.22亿元。此外,还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保制度,推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多种信贷支农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调查显示,2010年农民人均人均粮食直补收入6.6元“十一五”以来年平均增长31.6%;报销医疗费收入11.8元,年均增长46.8%。与此同时,2006年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减轻了广大农村家庭教育负担。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不仅增加了农民各种政策性补贴收入,也实实在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一补一减”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开局是好的,实现了稳中有进、平稳开局。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宏观调控不断创新和拓展思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施策,使经济增速、新增就业、物价涨幅等主要指标保持在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 一是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经济增速连续5个季度稳定在7.5%左右的区间。着力扩大有效内需,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优化消费环境等措施,居民消费持续较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增幅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不断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其中民间投资增速达23.4%。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9.1%。 二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切

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针对蔬菜、瓜果由于天气影响价格明显攀升,加强跨区调运和价格监管;年初生猪价格持续走低,适时启动调控预案,猪粮比价逐步回升到合理水平。居民消费价格除2月份受春节等因素影响,其余月份涨幅均在2—3%;上半年同比上涨2.4%,涨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 三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加上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增强,就业形势和劳动关系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同比多增31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1%,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维持在5%左右。重点群体就业稳步推进,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3.3%,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再就业29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4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60%和78%。 二、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调结构的动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家庭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是构成农民纯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四项来源之一。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村居民亲友赠送所得;二是政府惠农政策所得,即财政直接支付给农民现金或实物,其中,一方面是中央财政支付,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配套支付。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最能体现惠农政策实施效果的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一、陕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现状 近年来, 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从优惠政策中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呈现增长态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10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比上年增加667.5元,增长19.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2%,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增量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91.3元,比上年增加45元,增长13%。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从2005年的120.1元增至2010年的391.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5.3%增至9.5%,提高4.2个百分点,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全国低61.7元,但增速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全省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中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支付的占67%,其中:政策性直补占33%,农村居民领取的离退休金、养老金占24%,报销医疗费占8%;农村居民亲友赠送、支付所得占三成多。 二、陕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与全国及西部省份的比较 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5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陕西高于全国近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比农民人均纯收入位次提前9位。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是全国的86%,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的69.3%,表明陕西支持农民收入的政策力度较大,落实相对到位。2009年,在西部12省份中,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西部12省份平均水平低约37元,列内蒙、西藏、青海、四川、重庆、甘肃、宁夏之后,居第8位,处于中下游水平。在西北五省(区)中分别比青海低135元、比甘肃低21.6元、比宁夏低8.4元,比新疆高115.6元,居第4位。主要原因是西部省份贫困面大,国家扶贫政策倾斜力度大,农民转移性收入较高。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绝对量虽然相对较低,但与地方惠农政策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如医疗费报销、退休、养老金的发放等则高于西部其他省份,陕西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大,效果好。 三、促进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建议 (一)加大地方财政支农力度。目前陕西农民政策性转移收入与大部分省份相同,主要来源于国家惠农财政支持,地方出台配套政策较少,如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扶贫或扶持款等均以国家标准为主,省及省以下财政分配下拨多,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少。近年来,陕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9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3%,拥有了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财政要不断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特别是在国家补贴没有涉及的地区和农业产业由地方财政进行补贴,逐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 (二)改进财政支农补贴方式。为了进一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陕西相继实施了苹果套袋补贴、化肥农药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家电下乡等一系列

2023年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措施

2023年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措施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为落实省、市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力争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以上,增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水平,现就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措施。 一、促进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1.稳定农民就业。引导各类园区、帮扶车间、产业扶贫基地、中小微企业等平台吸纳农民就业,对吸纳一定数量就业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贴;各地投资建设的重大工程、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护中以工代赈方式推广力度。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年内培育省级劳务品牌5个。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 2.6万人。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年内学历提升L5万人。创造就业机会,组织本地劳动力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就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务工增收;加强各类公益性岗位开发利用,优先安排生活困难的农村残疾人、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弱劳动力。加强农民工工资调控引导,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学习教育、居住用房等权利,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责

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农业农村局、残联,各县(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淮海国际港务区。以下各项工作均包含属地责任,不再一一列出) 2.支持创新创业注入活力。建设创业载体,依托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高新技术园、物流园,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数字农业农村基地、规模种养基地等,建设各类创业创新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强化创业服务,实施群体创业推进行动,组建一批创业服务专家队伍,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等专业化服务,探索“平台+导师+创客”服务模式。深化“新农菁英”培育发展计划,支持青年扎根乡村创业创新。 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完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用地支持政策,支持农民发展“小店经济”“夜市经济”“旅游经济”,年内扶持农民自主创业9200人。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 二、做强乡村产业,挖掘增收潜力 3.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产量100亿斤以上。保障“菜篮子”供应,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615万亩、产量2000万吨左右,能繁母猪稳定在24万头左右、规模养殖场保有量稳定在1300家以上。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工厂化种苗繁育基地,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农民增收调研):破解难题挖潜力 强农惠农促增收

破解难题挖潜力强农惠农促增收 ----泉州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泉州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投入,夯实基础,狠抓生产,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民持续增收,民生不断改善。但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民增收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难度不断加大,全市上下仍需改革创新,迎难而上,挖掘潜力,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分析 近五年来,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收入由2006年的6606元提高到2011年的10578元,增加了3972元,增长了60.1%,年平均增幅达9.9%,比“十五”期间平均增幅高出3.1个百分点,比“十一五”高出1.2个百分点。具体而言,农民收入增长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变化 随着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结构不断变化。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作用更加突出;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有所减小;财产性收入和转移

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具体如下: 1、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拉动农民增收作用突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务工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6370元,比2006年的3576元增加了2794元,增长78.1%,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涨幅高出18个百分点。从比重看,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60.2%,比重较2006年(54.1%)提高了6.1个百分点。从贡献看,五年来拉动农民增收42.3个百分点,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70.3%。 2、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家庭收入比重下降。2011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3358元,占人均纯收入31.7%。五年来比重下降了6.5个百分点。从增幅看,家庭经营纯收入五年平均增幅为5.9%,比人均纯收入低4个百分点。从构成看,农业经营收入增长缓慢,五年平均增幅仅为3.9%,增长后劲明显不足;非农经营收入平稳增长,年均增幅为7.2%,仍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 3、非生产性收入持续增加,农民减负增收成效明显。财产性收入方面,2011年人均412元,五年增加了54.8%,年均增长9.1%。其中租金收入251元,年均增长16.6%,是财产性收入增

加快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潜力

、加快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潜力 1、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挖掘提升经济增长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加速经济增长,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只有经济强劲增长,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为实施支农惠农政策提供有力支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实质提高,才能有效减少农业从业人口,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人均收益。根据目前数据测算,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工业人口,会带动增加3-4个服务业人口。我市有突出的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有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得天独厚优势,过去6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02%以上,工业化水平年均提升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就业机会个。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目前全市工业化水平仅%,其中县域工业化率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工业布局的相对分散,也大大延缓了城镇化进程,目前全市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同时也远低于全市同期工业化水平个百分点。未来六年,我们要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不断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使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以上,工业化水平年均

提升个以百分点,6年后赶上甚至超过全国平均工业化水平。同时,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基础建设,繁荣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完善进城农民社会保障,促进工业和服务业项目向园区和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城镇化速度年均提升个以上百分点,6年后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基本赶上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按前五年平均速度计算,约为%),并与全市工业化水平相适应。按照这样的城镇化水平,届时,全市农业人口将降至万人(按前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值计算当年人口总数,并与城市化率相乘而得),即使按目前农业生产总值计算,也会使农业人口的人均产值增加元,如果农业总值按前6年的平均速度(%)增长,6年后农业人口的人均所得增加到元. 2、加速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挖掘提升农业发展潜力。 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效益。到目前为止,农业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以上,农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5%以上。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首先必须保证农业稳定增长,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要挖掘结构调整潜力。抓住全球粮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的的有利时机,努力稳定粮食生产,保证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作物300万亩、总产105万吨,以玉米为主的秋粮作物200万

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社会学分析

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2004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走出了低迷徘徊的困境,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主要得益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增加和发展,得益于农产品的价格回升,得益于农民外出务工的扩大,还得益于我们这些务工的农民工资的上调,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民得到的实惠比较多。因此,要保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社会学分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强调通过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大农民转移就业等措施。保障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尽管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受农业稳定发展难度大、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尚有待开拓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还在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2004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走出了低迷徘徊的困境,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统计表明,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36.4元、3254.9元、3587元、414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8%、10.8%和10.2%、15.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超过10%。 从收入构成看,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家庭经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2007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阶段性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阶段性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元增加到2007年的元,平均每年增加13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年均增长%。 一、农民纯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点 根据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民纯收入增长率变化特点,将农民收入增长水平大体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是1979年至1984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这期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纯收入增速连续六年达到两位数,1984年农民纯收入达到元,比1978年增长倍,年均增长%。二是1985年至1988年,处于相对低速增长阶段。这期间,多方面对农业投入重视不够,农民收入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明显低于第一阶段。三是1989年至1991年,处于基本停滞增长阶段。这期间,农村非农产业不景气,大批劳动力回流农业,减少了农民收入来源,加上同期物价上涨过快等因素,农民收入增速进入低谷,年均增长%,其中1989年为负增长,增速为-%。四是1992年至1996年,处于较快增长阶段。这期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产品价格全面放开,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加上这期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价

格改革农产品受益,农业生产效益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明显增加。同时乡镇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大批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年平均增长%。五是1997年至2003年,处于低速徘徊增长阶段。国家通过连续几年加大宏观调控,于1998年实现了软着陆,但在政策惯性作用下,国民经济又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这期间,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市场价格持续回落,伴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出口受阻,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局面。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农民纯收入增速从1996年的9%回落到1997年的%,并且一直到2003年,连续7年农民纯收入增速在低位徘徊,增速都低于5%,年均增长%。六是2004年至2007年,处于恢复性较快增长阶段。这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中央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连续四年出台“一号文件”,取消农业税和农产品特产税,推行了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等新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收入增速逐渐加快,农民纯收入增速都在6%以上,年均增长%,2007年农民纯收入增速达%,为近10年来最高点,农民纯收入连续四年增收300元以上。 二、几点启示 纵观农民收入增速变化各个阶段特点,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快慢,与政策因素、宏观经济及农民自身就业观念等都有很大关系,从中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一个共识已经非常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自身寻找出路,也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推动。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一个共识已经非常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自身寻找出路,也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推动。从现实情况看,目前的外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其中在政府推动力量中,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体现在财政上,不仅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绝对量最多,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也是近年来最高。更重要的是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支持“三农”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改变了国家与农民之间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一种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意义。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初步分析 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是逐步演变而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改革、创新的过程。目前包括支出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运用投资、补助、贴息、税收等政策手段对农业农村发展给予支持。在支出方面。目前中央财政直接支持“三农”支出有15大类,按照这个口径,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9650亿元[1]。重点用于包括大江大河治理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建设、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其他改革、农业行政事业管理、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和救济等。在税收方面。主要有农业税轻税政策、农业税减免政策、农产品加工增值税抵扣和出口退税政策。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利用外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最新-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影响 精品

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影响 摘要三农问题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显现,农村经济发展波动、农民收入水平下降以及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这都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农民实惠,也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及农民都有着积极作用。 首先分析我国现行惠农政策体系,然后结合具体地区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的影响。 关键词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兴旺发达,党中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了多项惠农政策,将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基础与核心,以农民增收作为主题,农村利用惠农政策进行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首先分析下我国现行惠农政策体系,结合实例分析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影响。 1我国现行惠农政策体系分析11农业政策首先分析我国的农业政策,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国家在农业上实施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减免农业税及牧业税,并减免农业特产税烟叶税除外,给予种地农民直接补贴,还给予部分农村地区良种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第二,实施稳定的土地承包制度,我国出台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了各种土地类型承包期限及承包方式耕地的承包期是30,草地为30~50,土地承包当事人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三,加强完善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应对旱涝天气能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村道路、网络通讯及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做好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及交易;第四,实施农业保险,我国在2009年时,已经对玉米、水稻、小麦等12种农产品实施了灾害保险补贴,以减少因自然灾害或者是大型牲畜意外死亡而给农民造成的损失[1];第五,推动农业产业化,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农村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相关农业服务企业,通过农业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村发展,农业企业贷款享受低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12农村政策一共有3项农村政策,第一,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村修建沼气池,改善农村环境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第二,加大社会公共品的投入,构建完善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给予农村扶贫标准优惠待遇,平衡好城乡公共品供应,以达到缩小城乡生活差距的目的;第三,为农村引进干部管理人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为农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9篇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9篇 第1篇示例: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振兴的工作。为了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里,我将对我所在单位近期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政策宣传和落实情况 作为政府部门,我们首要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内容和政策性质。我们通过制定宣传方案、举办政策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政策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业发展。我们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组织的联系,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在政策落实方面,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政策得以落实。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负责监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支农惠农模式,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二、政策效果评估和问题反馈

在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政策效果的评估和问题 的反馈。我们定期组织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我们鼓励广大农民和农业从业者 积极反馈问题和意见,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政策措施。 在推动支农惠农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部 分农民对政策不够了解,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部分地区存在基础 设施和服务水平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针对这些 问题,我们将继续改进工作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展望未来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支农惠农政策,推 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我们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 了解和享受政策红利;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政策落实的合力;探索新的支农惠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第2篇示例: 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知晓率 在支农惠农政策工作中,第一步是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政 策的知晓率。我们通过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张贴政策宣传海报、组织 政策解读会等形式,让农民了解政策内容、政策的利益对象和申请条件,以及政策落实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农民的知晓率得 到了显著提高,也使得政策落实工作更加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配合。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作者:邓逸陈蓉华娇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04期 摘要:文章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揭示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变化特征;从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农业生产经营、土地政策、农村金融市场、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拓宽农村金融投资渠道、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强调要“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惠及民生”。近两年来,我国惠农、支农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无论是从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来看,还是从内部结构变化特征来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依然任重道远。 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动以1984年、2010年为分界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1979-198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总体上快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均较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0%、5.8%、 7.2%。 第二阶段(1984-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总体上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经济增速。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由剧烈变为平缓。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7.4%、10.2%,甚至一度在1989年出现负增长。 第三阶段(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显著提速。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14.9%、11.3%、 10.3%;自1989年来首次全面反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经济增速。2011年,三者增长率为分别为17.9%、14.1%、9.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态势进一步显现。

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

促动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年) 为加快提升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检验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改革创新、表达效率、促动公平、劳动致富的鲜明导向,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夯实产业基础,扩大就业规模,拓展增收渠道,优化分配结构,完善保障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快缩小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和与全国的差别,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2022-202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8左右。 二、大力实施农民增收攻坚行动 (一)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1.深化与对口帮扶城市和黔籍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城市的劳务协作,以县为单位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水准提升到70%以上,提升农民工工资议价能力和工资待遇。 2.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交通、水利、乡村旅游、林业等农村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将农村劳动力劳务报酬占项目投资的比例提升到20%以上。

3.将部分财政衔接推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并将农村劳动力劳务报酬占项目投资的比例提升到20%以上。 4.深入展开根治欠薪,推动欠薪源头治理,增强工资支付动态监测和实时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即时足额支付。 5.探索建立乡村公益性岗位待遇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适时提升公益性岗位待遇标准。适时研究制定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考核激励办法。 6.按规定保障农村教师、村医待遇,深入做好农村“特岗计划”教师招聘工作。 7.制定支持企业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我省建筑施工企业开拓省外境外建筑市场,带动我省农村建筑务工人员外出就业、增加收入,鼓励在黔建筑施工企业优先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三年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建筑劳务就业10万人以上。 8.增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扶持,依托当地开发区、产业园区等挖掘就业岗位和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 9.鼓励乡镇及村集体组织当地土专家、技术能手、农村闲置劳动力等成立“劳务合作社”,承接当地小型工程项目、季节性农业生产、企业辅助性用工等业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10.实施粮油单产提升工程,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油茶、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增大高产优质品种、高产技术推广力度,增强防灾减灾,提升粮油单产水平。按市场价对优质粮油实行收购,促动农民稳定增收。

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关于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汇报 2005 年,我县积极落实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村劳动力转移 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二、三产业继续较快 发展,农村小康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纯收入在去年实现较快增长的基础 上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现根据调查提纲的要求将有关情况汇报 如下一、2005 年农民收入水平、构成及特点 2005 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 48354 元,比上年增长 116。 农民收入的四大基本构成项目中,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 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均分别为 23807 元、20252 元、12293 元、30659 元。 农民收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支 撑。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 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 23807 元,比上年增收 3861 元,增长 194;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的 492,比上年增加 31 个百分点。 从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构成项目来看,在本乡区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是 主要的来源,人均达 11123 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3329 元,增长 427,占工 资性收入的 47;外出从业县外得到的收入位居第二,人均外出从业得到的

收入 10993 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1093 元,增长 11;村干部和教师的工资 等非企业组织得到的劳动收入列第三,人均 1691 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 作为农民收入主渠道之一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05 年农民人均达 20252 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占比 419。 由于因灾因农资价格上涨以及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比 上年减收 1137 元,下降 53。 其中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 13038 元, 比上年下降 97; 家庭 经营的二产纯收入人均为 2463 元,比上年增加 55 元,增长 23。 家庭经营的三产纯收入人均为 4751 元, 比上年增加 211 元, 增长 47。 三非经营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5 年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人均 4295 元,同 比增加 2581 元,增长 1505。 其中农民获得的利息、租金、股息、红利、土地征用补偿收入等财产 性收入人均 1229 元, 同比增加 1114 元, 增长 9702; 农民获得的粮食直补、 救济款、赔款和亲朋好友的赠送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人均为 3066 元,同比增 加 1466 元,增长 917。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005 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11162 元, 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 入的 231 倍。 从增幅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为 121,比农民人纯收入增幅高出 05 个百分点。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与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与对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 某某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呈逐年增长之势,但是,我们 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仍属弱质产业,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特 别是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寻求农民增收的新突破,拓宽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千 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根椐我县农民收入情况,就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某某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20某某年、20某某年某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对比表 从近两年农民收入状况分析,我县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升的双轮驱动下,全县农民生产 积极性空前高涨,家庭生产经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某某年,我县农 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为1867.8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0.47元,增长 12.69%。其中主要在于林改政策的全面落实,林业收入增长较大。据调查 数据显示,20某某年我县农民在林业方面的收入达到218.32元,比上年 同期增长92.32元,增幅为73.26%。渔业收入同期也有所增长,20某某 年农民渔业收入为77.01元,同比增长11.81%。 20某某年,我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756.39元,比上年增加 114.46元,增幅为17.83%。其中主要在于外出打工收入增长较快。据统计,20某某年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为555.95元,比20某某年增加

XX县(2022—2024年)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参考范文

XX县(2022—2024年)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三年行动方案参考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XX精神,进一步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村居民稳步增收,根据《XX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居民均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XX〔2022〕X 号)文件,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2—202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逐年增长,实现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经济改革成果。2022—2024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 二、重点工作举措 (一)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1.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整合县内劳务公司、发挥带头能人、村干部等力量的作用,落实稳岗就业政策,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每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到70%以上,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力度。[责任单位: 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各镇(街道)] 2.全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招用农民工比例。支持村级组建劳务公司,吸纳农村劳动人员参与本地工程项目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交通、水利、乡村旅游、林业等农村基础设施及基本公 —1 —

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尝试开展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将吸纳本地农民工参与项目建设不低于25%的比例纳入与工程建设方的施工合同当中。[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林业局、县发展改革局,各镇(街道)] 3.建立根治欠薪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根治欠薪,推进欠薪源头治理,结合劳动维权平台(12333)、便民服务热线(12345)等线索平台,及时查处企业违反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违法行为,加强工资支付动态监测和实时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责任单位: 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4.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乡村公益性岗位。争取整合就业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开发一批乡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乡村就业困难人员。同时,做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严把入口关,做好过程监督等,杜绝“人岗不符”“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等情况发生,确保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作用。[责任单位: 县人力资源社会障局、县财政局、县发展改革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林业局,各镇(街道)] 5.加强农村教育、医疗队伍建设。按照《XX县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义务教育—2 —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以太原市为例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以市为例 摘要 现阶段,农民收入问题关系重大,除了和农业相关外,和国家乃至国际经济形势都密不可分。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变化体现在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之中。 市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和人口大市,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农民的消费问题。从整体情况来看,2000年至今市农民纯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如果深入分析,农民增加收入结构却有很大变动,增长率状况有时呈下降趋势。本着全面掌握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和结构变化的目的,使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迅速改善,深入研究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与增长率变化就显得十分必要。面对当前情况,我们急需找到并确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深入剖析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状况和收入结构受到影响的重要因素,使政府掌握农民收入增长点,研究为确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民增收,提高,作用因素,解决方案, 引言 1.1研究背景 当下,“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有效合理解决,关系到数亿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农民问题是其实质体现,农民收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马国强等人在《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中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农民收入的来源、使用状况,造成差距原因、分配方法。 2001年,廷荣撰写了《提高农民收入方法探索》。书中“加减乘除四法”针对增加农民收入给出建议和对策。即增加农业产出,减轻农民各项税收负担,推进经营产业化,降低农民数量。 熊国兵,闫水延在2006论述了《当前农民收入变化:问题阐明与原因分析》,研究结果为,中国农民收入两大现象: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差距较大。 从整体情况来看,2000年至今市农民纯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如果深入分析,农民增加收入结构却有很大变动,增长率状况有时呈下降趋势。本着全面掌握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和结构变化的目的,使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迅速改善,深入研究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与增长率变化就显得十分必要。面对当前情况,我们急需找到并确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利用《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有关数据,深入剖析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状况和收入结构受到影响的重要因素,使政府掌握农民收入增长点,研究确定发展农村羟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1.2研究意义 1.2.1扩大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在开拓农村市场的问题上,政府面临多方挑战。700美元是中国农村居民的大概年收入。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

增加县域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

增加县域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 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共同富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原则。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资源整合、多元增收原则。按照存量优化结构、增量重点倾斜的要求,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使用,减少中间环节,放大资金效应。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小额信贷为支撑, 吸引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是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主体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同时,要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依托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加快发展牛、果、菜特色产业,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或外出务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目标任务 按照城镇居民收入稳中有增、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

原则,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市场导向,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机制,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稳定在10.5%以上,确保每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20年底的4倍缩小到3倍以内,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重点任务 (一)做优乡村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按照侦果川菜整县牛”的发展思路和“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的总要求,全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牛果菜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牛产业方面:坚持规模养殖和农户饲养同步推进,采取“国有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 养殖小区+大户”等发展模式和企投户繁、寄养代繁、合作入股等方式,不断优化养殖方式,带动农民养牛致富。果产业方面:以建设全国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