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多种历史观

多种历史观

多种史观

一革命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

二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近现代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性;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

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

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

例题1: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的殖民扩张;持续了400 多年;是近代史

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对殖民扩张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历史观进行评价:

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在这里可以举中国为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第二、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伴随着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更加扩大了范围和规模;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紧密..

第三、现代化史观:可以看成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出来的是资本的扩张性..相对而言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各国的封建生产方式要先进得多;也更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才会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和普及..

:例题2: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中国的现代化阶段:一起步阶段1840-1895 总理衙门的设立前期“求强”:三局一所军事工业后期“求富”:三局一厂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工业化起步创建近代海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特征: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仅仅停留在表层;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三局一所:1、一所: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 2、三局: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三局一厂:1、三局: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 2、一厂: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矿..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经济现代化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思想发展为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政治体制现代化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中共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文学:文学革命等史学:史学革命思想现代化文化领域现代化特征: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到变革社会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等全方位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有所发展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官僚资本的阻碍严重阻碍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日、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进行..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形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政治上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法制建设成就突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上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一准备和启动15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经济:各国农业文明逐渐瓦解;商业资本和大西洋贸易兴起;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及随之而来的重商主义和中央集权加强;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国际:列国争雄、优胜劣汰思考2:中国现代化是否经历这一阶段它给中国

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二第一次浪潮: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英经济工业化法美英法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政治民主化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1848年欧洲革命三第二次浪潮:现代化的全球扩张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新的转型时期20世纪下半叶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信息化和知识经济非西方国家正在为现代化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出现超出现代化的新动向.. 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一先天的不利条件: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史观种类

高中历史学十大史观种类 (一)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 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 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球史并不 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 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 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 野下进行考察。 (三)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 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 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 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 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 主义的现代化。 (四)社会史观 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 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大事 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 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 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 1、主要观点 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7分) 材料三“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史观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解释方式,不同的历史史观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本文将简要介绍九种常见的历史史观,分别为线性史观、循环史观、发展史观、进步史观、激进史观、相对史观、依赖史观、多元史观和地域史观。 线性史观是最常见的历史史观之一。它认为历史是按照一条线性的轨迹前进的,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线性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进步性,认为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实现了社会形态的逐步演进。 循环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它认为历史事件会不断重演,人类社会会经历相似的循环周期。循环史观强调历史的重复性和周期性,认为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相似的模式,而人类社会的改变只是表面的,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进步。 发展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和变革性。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发展史观关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革,强调历史的不断前进和进步。 进步史观则是强调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提升。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激进史观是一种强调革命和变革的历史史观。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革命和激进行动实现的,改变社会现状需要通过暴力和动荡的手段。激进史观关注社会的革命和变革,认为只有通过激进的手段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相对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相对的和主观的。它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多维度的解释。相对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书写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自身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 依赖史观则强调历史的依赖性和互动性。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在相互依赖和互动中实现的,不同的事件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方向。 多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多元的和多样化的。它关注历史中的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的解释。多元史观认为历史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还包括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观点,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 地域史观是一种注重地域差异和局部历史的历史史观。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在不同地域和地方社会中实现的,不同地区和地域性的特点对历史的塑造和演进起着重要作用。 这九种历史史观各有特点,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我们可以结合多种史观,深入思考和分析,以更全面和客观的方式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历史史观的选择和运用将影响我们对待历史及其启示

多种历史观

多种史观 一革命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 二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近现代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性;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 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 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 例题1: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的殖民扩张;持续了400 多年;是近代史

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对殖民扩张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历史观进行评价: 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在这里可以举中国为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第二、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伴随着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更加扩大了范围和规模;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紧密.. 第三、现代化史观:可以看成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出来的是资本的扩张性..相对而言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各国的封建生产方式要先进得多;也更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才会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和普及.. :例题2: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各种历史观(简约版)

一、文明史观 1、含义: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文明类型划分 (1)从横向构成看: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四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从纵向发展看: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3)从生产力看: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几个阶段。 (4)从兴起区域看:又可分为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和绿洲文明。 或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 (5)按照社会形态来分,又可分为奴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等。 (6)重要认识: ①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②不同文明无高下、优劣之分,应以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要尊重、平等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 ③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3、文明的交流 (1)交流纽带:商业贸易、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民族迁徙或战争等。 (2)影响:使各种文明成果为人类所共享,避免了反复探索,因而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3)重要认识: ①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但只要有交流就会有冲突或融合。 ②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4、重点关注: (1)经济制度:政治文明和经济文明的联系契合点。 (2)政治思想或主张: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联系契合点。 (3)科学技术: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联系契合点。 (4)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和创新;经济文明突出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注重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及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二、现代化史观 1、含义: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其原动力是工业化。 2、主要内容: ①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

几种史观的区别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文明史观在西方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中国并掀起研究的热潮。文明史观在中国存在时间很短,所以用文明史观的眼光重新考量中国的历史显得很迫切。社会史观: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史观的提出,意义重大:首先,它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的长期统治,使历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真正基础之上。 其次,它作为人类的认识工具,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我们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最后,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完成了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捍卫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心主义在最后一个领域得到彻底的摧毁。它成为马克思对人类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近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 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1

多元史观解读

多元史观解读 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导致产生了不同的史学观念。 用来对史实进行意义建构的理论和观点就是史观。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什么是“史观”?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全球史范式(亦称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等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一)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第二次大战后在欧美兴起的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史学界的全新的史学理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同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形成。它主张超越国别、民族和地区的界限,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来考察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演进,反对“欧洲中心论”,反对将世界历史当成国别史的汇编,强调世界各地区各国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以及世界各地区由分散到聚合的整体化趋势。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将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史的过程归纳为纵向的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横向的世界各地区由彼此分散到联系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两个基本方面。世界近代史就是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到1900年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世界从地区隔绝向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要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我国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历史的理论模式。文明史观在国际学术界由来已久,其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他抛弃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单一直线发展的历史模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古代——中古——近代”编排历史的方式,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阐释了世界上8种文化产生、发展、鼎盛和衰亡的历史,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广大,他倾其一生精力,出版了巨著《历史研究》,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文明史观” 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历史观名词解释

历史观名词解释 历史观,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发展为思考对象的哲学观点,它通过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观,辩证法的历史观。 1、进化论历史观。将世界看作是有规律地运动和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即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并从这个角度去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特征。 2、革命史观。将人类社会发展视为一个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认为革命斗争构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从而将历史理解为由统治阶级领导的阶级斗争的历史。 3、社会达尔文主义。一种历史哲学的新观念,它在强调进化论原则时,并不否定其他许多人类社会发展原则,如平等原则等,因此它又被称为“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 2、英雄史观。将历史上的人物都看做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业绩的人,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3、暴力革命史观。将历史理解为国家、民族、阶级、政党为了夺取政权、争取权利而进行的暴力活动的历史,认为它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发展形式的唯一社会历史形式。 4、社会达尔文主义。一种历史哲学的新观念,它在强调进化论原则时,并不否定其他许多人类社会发展原则,因此它又被称为“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历史观和历史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而历史意识则反映历史观的不同形态。历史意识总是和阶级意识相联系的,不同阶级所持有的

历史观必然是不同的。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所掌握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的差异,也必然会引起历史观的不同。一般说来,一定的历史观往往反映出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历史意识。历史观是有阶级性的,历史意识也有阶级性。历史观在阶级社会中形成和发展,并服务于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但两者也有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对历史规律的看法有一致的方面,即都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有各自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如,坚持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今律古”,都崇拜英雄人物,主张重视历史经验;在历史发展观上也存在着某些差异,如,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有进步史观和落后史观的区别。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记录了人类各种历史事件的沿革、发展轨迹和成果。它 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以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史实,也为人们提供了历史时期的文化、科技 和思想。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下,对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但是,认识历史的 角度却有许多形式,这些不同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思考。本文 将从三个角度出发,探讨认识历史的不同解释及反思。 第一种历史角度:实证主义的历史观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在历史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实证主义者认为,历史研 究应该基于真实的、可观察和可验证的史实,以及和他的时间和地点相关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实证主义者相信,历史事件的知识可以通过经验数据和分析得出,而不是通过猜测和 臆想得出。实证主义者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依靠科学方法和标准,而非主观偏见和信 仰。 尽管实证主义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实证主义追求严谨的事实基础,但却忽视了历史事件所承载的文化、道德、政治和人性价 值等因素。另一方面,实证主义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往往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时空背景, 难以抓住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历史事件的多重解释和相对性。后现代主义认为, 历史事件的意义和解释是由历史学家和社会背景而非事件本身确定的。后现代主义者主张,重要的不是真相或官方的历史叙述,而是为历史事件的发展提供各种解释的不同观点 和文化语境。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强调历史事件的多重解释和相对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事件是由人类的观点和背景所构建的,并且历史本身不存在 客观真理,这种观点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普遍性和合理性的重视。另一方面,因为历史事件 的多重解释和相对性,后现代主义研究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变得虚无主义。因此,后现代 主义的历史观需要以更加系统、严谨和基于事实的方法进行反思。 批判理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历史的演变是由社会阶级、权力和文化斗争而产生的。批判理论认为,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是由社会背景和政治力量决定的,并且历史事件本 身存在着带有权力和阶级利益的暗示。批判理论认为,必须承认历史事件的政治价值, 以了解社会阶层的矛盾和斗争,以及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 批判理论的历史观,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深刻思考,充分体现了历史事件的历史必 然性。然而,批判理论的历史观过于关注历史事件的政治价值,并忽略了历史事件的其

各种历史观简介

1、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

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高中历史主要历史理论观点

主要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 关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设计题目一般有四种类型: ①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改变生产关系。 ②是当生产力还没有要求改变生产关系时而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③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④是新兴生产关系会极大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它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它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主要分三种形式:一是经济斗争,如工人的罢工斗争。二是政治斗争,如巴黎公社的斗争。三是思想斗争,如法国启蒙运动。 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其途径分为革命和改革两种:改革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明治维新等,革命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法国大革命等。 4、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如:拿破仑的出现辉煌及最后失败。 5、继承和发展 继承和发展属于研究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的范畴。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