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①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①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①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①

Importance forAki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

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和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科学。

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有、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和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和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构成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指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

①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资源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①土地资源学理论基础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

源的形成很演化规律研究)

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④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①系统分析法

②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RS、GIS、GPS)

④社会经济分析法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气候特征分析

地球表面直接产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太阳直接辐射47%,散射辐射53%

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海拔高度、云量、地球的公转自转

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及其以下的短波波段、紫外以上的可见光、红外波段(以可见光部分为主,占50%)

对土地特征而言,主要表现为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光照强度——

正常人的眼睛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其单位是1x(勒克斯),也可以用日照时数表示。

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如棉花谷类需要强光照;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如茶叶、竹需要弱光照条件。

光照长度——

一个地区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光照质量——

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与纬度海拔高度、大气干燥度及季节有关。

纬度较高的干旱地区,由于光照质量优于低纬度湿润地区,故适宜于农业垦殖的海拔高度通常高于南方地区。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较多,但与土地利用及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关系密切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

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摄氏度为农耕期;大于等于5摄氏度喜凉植物生长期;大于等于10摄氏度活跃生长期,大于等于15摄氏度喜温作物安全生长期。

积温——

日平均气温的积累值,农业生产活动中常用的积温指标大于等于10摄氏度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无霜期——

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期的天数。

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地形与降水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分析

海拔高度——

①是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重要指标

②影响水热条件再分布

③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对农业生产上的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④海拔高度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方面,由于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热泪活动必然减少。

⑤坡度

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的侵蚀程度和农田基本建设、灌溉条件、机耕条件(8度 17度)等方面

⑦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地势平坦,排水性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

地貌类型——

平原一般来说,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

坡度因素——

①坡度直接决定了土地资源的质量等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而且也与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性密切相关

②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山地立体生态经济系统

③水的问题,一般山地丘陵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缺水的问题,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合理安排土地利

用方式和开发治理的途径

④坡向也是影响山区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的因素之一,坡向直接影响光、热、水条件的布局差异,影响作物的

生长和分布。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表的岩性及矿物的组成以及风母质的性状等方面。

土地资源的主体土壤资源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经过成土过程发育而成

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另外,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藏条件及水质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地表水资源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①地表径流的流水作用对地貌类型的形成有显著影响

②地表水的丰缺状况月农业的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

③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④地表水资源状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与布局等有显著影响

分类——

包气带水(上层滞水、土壤水)、潜水、层间水

按含水性质分——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石灰岩地层中)、冻土区地下水

补给——

降水补给,河流补给;排泄:水平排泄(矿化度不会增高)、垂直排泄(蒸发消耗,矿化度增高)

地下水矿化度——

地下水中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总量,常用1L水中含有的可溶性盐的克数表示,空间分布规律与地表水一致。

由于某些地区地理和地质的原因导致部分化学元素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富集或欠缺的现象,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生长和人类健康,一致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土壤剖面——

A(淋溶层)B(淀积层)C(母质层)

土层厚度——

农作物最佳耕层厚度大于20-25CM

土壤质地——

不同的土壤质地反映了土壤的透水、通气、保水、保肥和供肥以及耕作性能,壤土是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强土壤的促肥供肥性能、反映了土壤的养分状况。

可溶性盐类——

可溶性盐总量>0.3%开始影响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而影响生长达到0.5%对作物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达0.7%作物会严重减产,大于等于1%成为作物难以生长的盐化土壤

土壤pH——

壤溶液的酸碱度

土壤石灰质——

一方面,反映土壤的pH,另一方面,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程度,如石灰质含量较高时,与磷酸根结合为磷酸钙,易使磷肥失效,石灰质含量15%以上,则容易使土壤剖面的某一层次胶结而形成坚硬的结核或硬盘式根系穿插困难,称之为“障碍层”。

土壤肥力——

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综合指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有机质、各种养分含量和组合关系等。

土壤适宜性——

是指土壤的各种性状对所选择的作物生长需求的沐足程度。是反映了土壤的自然属性对土地生产力的综合影响程度,以及存在的土壤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程度。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地区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生物多样性——

是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生态多样性——

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生态系统——

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的特性——

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生态学的最高层次。内部具有揍我调节自我更新的能力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是一个动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经济价值

1)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建筑材料和日常家用物质

2)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用于改良种植作物和家畜的“遗传资源”。

3)微生物方面有重要的开发前景

4)促进旅游相关的经济的活动,发展生态旅游

② 生态价值

1)维持生物进化过程所必须的条件

2)调节生物圈

3)主导土壤与生物之间的盐分循环,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的保护

4)吸收和分解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污染物,如:参与水的净化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乡村全面发展、乡村景观保护、土地利用控制

植被——

一定区域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草地、荒漠

植被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植物所创造的有机质,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环境、食物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有机质以植物残体的形态回归到陆地表面的土壤中,进入地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矿质养分在地表的富集,提高土壤肥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中国植被分区——

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区、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土地所有制——

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土地使用制度——

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

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使土地资源的效益得充分发挥。

土地区位——

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的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土地自然区位——

土地尚未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

土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的差异。,

交通区位——

是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路线和设施的相互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费用三方面来决定。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

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

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

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田间基础设施

②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

③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

④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土地生产力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的收益就会递减的现象

土地生产力受到最小限制因素所支配的现象。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不同的景观生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的组合,即土地类型

①性质一致性是相对而言的,根据划分的详细程度不同,一致性不同;土地类型划分的越细,单元划分得越小,

一致性程度就越高。

②同一个土地类型单元的性质一致程度始终大于与其相邻土地单元相合并的土地性质

③土地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不同的划分层次所考虑的自然属

性是不同的

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和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的集合。

①划分依据不相同

②土地类型的划分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③土地类型的划分除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外,还要考虑到土地的利用类型的划分

1)自然发生学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主导因素原则 4)实用性原则 5)注意指标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

发生法、景观发、参数法(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过程法

小比例尺——

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

大比例尺——

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组、土地单元

纲:以气候因子为划分依据

面: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

类: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

型: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地类型、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

相:土地类型、植被种群或利用方式差异化分

组:依据土地型内部小地形变化划分

单元:土地组之下,再根据土壤和水分条件的不同而划分的最小单元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②采用群众习用名称

③采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他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空间结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空间结构: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自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条带状结构、重复式组合结构、扇形结构、环状结构、树枝状结构)

某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组成的比例关系。

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①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②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③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④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覆盖特点

特点:相互穿插,很难分清;服务对象都侧重于农业;土地分类均注重实际应用;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包括水域

组成:土地自然分类(自然构成要素);土地资源分类(土地分类的核心);

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应用的目的)

1984第一次土地分类系统,2001全国土地分类系统实行,2007土地利用先状分类,2001与2007土地分类对照表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运用测绘制图方法或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调查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状况的一系列过程。

内容——

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状况等

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类型调查

目的——

①为土地管理提供数据

②为评价和规划提供图件和数据

③动态监测的实施过程

④是总体规划、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任务——

①查清土地资源数量

②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③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④整理调查成果

含义——

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土地资源普查。

任务——

①建立科学使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②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③掌握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和覆盖状态

④指导土地开发和利用

基本内容——

①查清权属界线

②查清土地类型及分布,计算各类土地面积

③按土地权属单位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

④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

⑤调查和分析土地权属争议

含义——

土地相对特定用途所表现效果的优良程度

内容——

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即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

①自然属性调查:1)气候调查2)地形地貌调查3)水资源调查4)土壤调查5)植被调查

②社会经济因素调查:1)社会经济状况调查2)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调查

①分析土地构成要素与土地类型形成和分布之间内在联系,建立区域土地分类系统,查清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

与空间分布状况

②分析区域内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形成特征、组合结构和动态演替规律

①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准备

②外业调绘——

路线勘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阶段→补测→样区调绘验证

调绘内容: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境界、权属界线、新增地物

方法:选好站立点;地形图定向、定位;边走边调绘

③内业工作——

转绘工作→量算面积→编图和图面整饰→成果整理

面积量算的原则——

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严格限制误差;按比例加权平均分配允许误差(图纸胀缩系数,量算碎部总和,除胀缩影响后的,应该符合的允许误差);自下而上汇总面积

④检查验收

野外测绘填图方法和遥感调查方法

编绘草图阶段;编绘原图阶段;清绘原图阶段

①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

②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过程

③调查成果分析

④问题与建议

耕地毛面积中净耕地所占的比例。

影响因素——

①地形地貌:山地丘陵田埂多而高,坡度大,净耕地系数低

②岩层、母质与土壤类型:松软岩层所形成的土壤,坡面起伏小,耕作容易,田埂少,净耕地系数高

③社会经济特点:人口密度,垦殖水平,精耕细作

④耕地利用方式:水田高于旱地,田面坡度小,水田利用率高

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土地类型、利用现状和质量等基本状况的变化)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又称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是指为了一定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了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特点——

①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

②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③必须针对一定时期

④必须全面分析评价对象

⑤必须直接用于实践

目的——

①服务于土地规划

②服务于土地交易

③服务于土地税收

④服务于土地管理

实质——

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之间的关系

原理——

①多样性原理(多样性中的唯一性)

②可比性原理(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

③综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系统性原理相对性原理(系统内部)

类型——

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按评价目的)

②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按评价方法)

③单项评价、综合评价(按评价目标)

发展趋势——

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土地评价(专家系统)

基本程序——

①准备阶段:土地评价立项和初步商讨——目标的确定——评价所需数据和资料——制定土地评价工作计划

②土地评价中间阶段:选择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确定土地用途——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因子的选择和

评价结果的计算

③土地评价成果报告:土地评价报告书(目的,方法和过程,结论),土地评价成果图

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可以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若干个土地单元。

划分的方法——

以土壤分类系统划分、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划分、以土地利用现状划分

山区的地力评价单元为何比平原的多?

①地形地貌,山区地块破碎

②利用不同,山区利用多样,平原利用较为单一

③山区的坡面面积大于平原的水平面积

土地适宜性(suitability)——

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区域土地的自然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

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土地适宜性纲(order)、土地适宜性级(class)、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

土地质量(land quality)——

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表现。

土地特性(land characterristics)——

可度量或测定的土地属性,如土壤质地

土地利用要求——

作物要求;管理要求;水土保持要求p132表5-3

比配(match)——

将土地利用方式所必须具备的土地条件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和适宜性程度估算相结合的过程。

比配的步骤(最小因子法)——

①依据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

②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适宜性程度

③对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等级作为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土宜——

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对某些植物不仅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而且对该类植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殊的适宜性

土宜调查——

针对某些土宜进行详细的土地调查

土宜评价——

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特殊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影响的机理。

SE:表示特殊品种的土地适宜性等级

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数学模型——莫斯模型

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城镇用地和农用地的粉等定级)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定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投入水平所能产生的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①针对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

②关键过程是计算该行政区域的食物生产能力

③需要分析预测期内的社会生活水平变化

由多种因素所决定,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P)、土地面积(A)、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N)

C=(P*A)\N

①土地资源的数量;

②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问题、土壤污染);

③投入水平;生活水平;时间尺度

农业生态区(Agricultural Ecological Zone ,AEZ)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分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取决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①光温水生产力: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②作物的光温生产力: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③作物光温土生产潜力: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直接根据光温生产潜力

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生产潜力。

④投入水平与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与一定的经济投入成正比。

①扩大控制面积

②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

③增加粮食进口量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的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长期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能。

①集约和粗放土地利用系统(按资本和投入的多少)

②农业和城镇土地利用系统(按土地利用类型)

③复合和混合土地利用系统(按作物和种植制度)

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收集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相关的模型,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从而解释研究对象有关现象,对系统行为和发展做出评价和预测,并对系统做出调控。

①保持加强生产和服务(生产性)

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作的全面的安排和布局。

因地制宜;系统分析;合理利用;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细化和补充,具有针对、局部、具体、选择性的性质

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概念——

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

基本特征——

①多层次复合结构

②开放动态系统

③自然活动过程中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

④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功能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物流都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特点——

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有序性和自组织性

良性循环——

①土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光能利用率和能量的转化率持续稳定的提高

②系统输出的能量与投入的物质能量间的比率持续稳定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白嫩的更加稳定

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用以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和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

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退,以致生态系统向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防治:水土流失的防治、土地沙漠化防治、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土壤污染防治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有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耕地用于农作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

①实现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质量管理

②监督保持培肥地力

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内容——

①农地整理(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农地改造;复垦废弃土地、开

发宜农荒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划定界线、确定权属;改善农村环境)

②城镇土地整理

③建设用地整理

④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运营的过程:统一收购;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超前规划;合理分配收益;净地出让;资金集中管理

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对象——

占用的农业用地;破坏土地

标准——

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②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③恢复植被保持器环境功能

过程——

复垦规划、复垦工程实施、复垦后的改善与管理

第九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

①因地制宜原则

②可持续发展原则

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科学技术手段,在一定区域内扩大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①农用土地资源优先开发

②生态平衡原则

③实行综合性土地资源开发原则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区域特征、后备土地资源特征进行的了大致的分析第十一章中国土地资源管理战略和体系建设

①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保护压力大

②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③土地污染严重

④土地利用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复习)(1)

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分级:在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做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地域分异: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类别:空间结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匹配: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得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两个过程:①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②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 最小因子法: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的方法。(①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②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③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特点:整体性、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可变性 土地质量:土地的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地持续利用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复垦:对被破坏的土地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水土流失:即土壤侵蚀,是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土壤物质分离、破坏、运移和沉积的现象。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题

2015.4 简答: 简述陆定一新闻定义的内容、优点及不足。 以传播技术作为划分依据,人类新闻事业可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对无产阶级报刊党性原则的主要概括是什么?简述当前我国媒介滥用权利的几种表现。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特征。 论述: 试述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和基本特性。 试述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开展舆论监督的意义。 2014.10 简答题: 简述西方最早手抄新闻的发展情况?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的支配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 简述防止新闻失实的办法。 简述正确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工作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试述新闻与信息的异同关系。 2014.4 简答: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述“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概念异同。 简述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要点。 简述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的关系。 简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含义。 论述: 试述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兼具的主动性和受动性。 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本土特色。 2013.7 简答: 简述新闻与历史的共同点和区别。 新闻事业的多样性功能包含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 简述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基本要求。 简述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 论述: 结合实例论述你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理解。

在新闻工作中如何才能坚持“政治家办报”?请联系实际加以论述。 历年试题简答: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简述新闻报道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 简述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五要素说的局限性。 为什么说失去了真实新闻事业就失去了信誉和优势? 简述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的统一。 新闻职业有何弱点?举例说明新闻职业的弱点虽然难避免却可以弥补。正面宣传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业务修养。 为什么说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新闻价值五要素说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党性原则? 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简述新闻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点。 简述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在历史上的正面作用。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形成的三个阶段。 简述新闻“新”的含义。 为什么说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简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的关系。 简述新闻与情报的不同之处。 简述“新闻价值五要素说”。 简述拉斯韦尔5W模式包括的因素。 简要说明新闻媒介为什么要具体分析“群众需要”。 范长江的新闻定义有哪些优缺点? 简述新闻事业运作规律的基本含义。 简要概括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说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 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简述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简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与特点。 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到不断创新?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 1.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3.报纸的二次售卖 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议程设置理论 答:所谓“议程设置”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7.硬新闻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