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

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2、土地资源的概念

“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土地。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土地资源”这个概念呢?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方面的基本属性,如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宜农土地资源等等。

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的概念是对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从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更广,而从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土地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二是土地的潜在生产力,指可预见的将来,即对土地施加改造措施或更加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称为土地潜在生产力或土地生产潜力,简称土地潜力。

2)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不同地区的土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形成地表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土地的这种地域分异性(或称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的区域优势。

3)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应把土地的空间地域性与时间动态性看做是认识土地系统演变的两个基本方面。

4)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此外,土地对于外来污染物也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

但是,土地的可更新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

5)多功能性:土地的这些作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由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竞争性,因此存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问题。如何确定土地的最佳用途,发挥土地的最佳综合效益,也就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6)有限性: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土地资源还有潜力可挖。

7)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土地具有养育功能,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提供者和协调者,养育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土地是所有自然资源的载体,

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土地具有承载的功能,人类的居住、休息、娱乐和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以土地为载体,土地是生物生存、人类生产和活动的基地。土地具有景观功能,多样性的土地类型和景观,为人类提供了旅游资源。

土地的上述功能不能被其他任何生产资料所完全代替,土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和功能的作用。

5、土地的资产特性

1)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下述特殊性:①一般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的,而土地这个特殊商品,它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②一般商品是属于价值物,其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另一方面是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③一般商品在空间上是可移动的,而土地这个商品的位置却是无法移动的,因此通常被称为不动产。(思考:土地价格是成本价格?社会价格)

2)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土地的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土地制度对土地利用的种种约束实质上表现为对土地产权的约束,土地产权性质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因此,土地的产权特性是社会经济属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3)增值特性:土地的增殖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利用改造。土地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占有或垄断而成为固定资产,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土地所有制。(土地的自然特性+ 经济特性+ 土地所有制→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复杂性)

4)不动产特性:土地不动产特性主要源自于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土地是不动产,它具有位置的固定性,不能随着土地产权的流动而改变其实体的空间位置。另一方面,地产不同于社会的其他资产,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它可以反复使用和永续利用。甚至,它还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其自然增值。土地的这种永久使用特性使其在现代金融活动中,成为最可靠的融资手段。

6、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出发点不外乎两点,一是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自然客体的不断认识和了解;二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不断地开发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衍提供保障。因此,作为土地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土地资源学应当至少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土地和土地资源?土地和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组成特点

2)地表各种各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形成特点、演变规律、区域分异和组合结构特征(分类、分布)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调查、评价)

4)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今后合理利用的方向、途径,以及为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方法(利用)

5)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治理、改造措施以及改造的方法、途径(整治)

6)为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而对土地资源采取的科学保护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保护)

7、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这一部分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规律;③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

①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等内容。

②土地资源评价即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及类型及其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①土地生产潜力分析方法②土地的投入与产出分析③人口容量分析

④土地利用中长期规划⑤基本农田保护规划⑥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战略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针对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结果,如何来解决人——地矛盾,就必须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主要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②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①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

②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的布局、规划、地籍(技术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国土规划与经济决

策(宏观调控);土地管理制度与体系(制度和法规)

8、土地资源学的思维特点

由于土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因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首先,在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与土地系统的总体特征和功能时,牵涉到地学、土壤学、气候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其次,在具体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必然要采用上述各种相关学科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综合分析和集成。因此,土地资源学是一个包含地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结构。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需要具备以下思维特点(模式):

1)系统论思维:土地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从要素分析到系统综合,从限制因子到总体功能。

2)问题导向思维:问题导向思维在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中起支配作用,是其思维主线之一。

3)自然伦理思维:既强调土地利用的效率,也重视土地配置的公平,包括社会公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理性的方式,节约利用土地,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动态思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土地供需矛盾和土地利用所发生问题的内涵是不同的。

5)生态经济思维:兼顾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9、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2)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0、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

1)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强化土地资源综合研究的前瞻性、技术性和创新性;

2)理论建设仍是土地资源学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学科体系的完善与重点领域的深入发展;

3)重视土地资源学科的应用探索和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科技创新研究,为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土地资源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的科学决策服务。

(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问题,阐述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1)针对我国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的基本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发展要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基础性研究。

2)针对我国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原少的问题,土地资源学应该加强对山地资源的研究。

3)针对土地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土地资源学必须对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研究。

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重点

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⑤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12、人类活动对土地(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1)改变了地表结构:如毁林垦种使森林变为农田;城市建设使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缩小;水库建设使旱地变为水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2)改变地表环境演化方向和演变速率:如人的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过度开发加速湖泊系统演变退化(土地退化与整治)

3)改变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如跨区域调水(土地利用系统的物质流分析与模拟)

4)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如城市的热岛效应;湿地或植被减少,导致地表温度变异加剧

5)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生物系统的恢复与破坏)

6)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即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功能是其诸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总体效应与综合反映。

当我们考察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时,首先要独立地分析各个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进行综合、叠加,对区域土地资源的总体特征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的意见和规划方案,这是在土地资源学中经常采用的从要素分析到系统综合的一套最基本的研究思路。

1、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分析(太阳辐射、热量资源、降水)

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米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这三个指标共同决

定了土地资源的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和光温水生产力);同时也基本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宏观格局。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的能量基础。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接辐射;另一部分是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在对土地资源评价时,主要是考虑太阳直接辐射。

到达地表某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S′=S0·P^m·sinh

式中:S0为太阳常数,等于8.12J/(cm2·min);P为大气的平均透明系数;m为大气量,决定于太阳直接辐射穿过大气的路径;h为太阳高度角。

由于受纬度、海拔高度、云量、地形、日地空间关系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

太阳辐射对土地资源特征和利用的影响:

①光照强度: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如棉花、谷类需要强光照;而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如茶叶、竹需要弱光照条件。

②光照长度:平均日光照时间,决定了植物何时由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光周期。对日长要求的不同,可将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与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如小麦、油菜等夏作物)一般要在长日照条件下才能进入生殖生长而成熟;而短日照作物(如玉米、棉花等秋作物)则相反,应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进入生殖生长。

③光照质量:光照质量对作物品种有明显影响,如光质较好的温带地区,其作物(如水果、蔬菜等)往往质量高、色泽鲜、果实大,而南方多数地区则不具备此特点。

2)热量资源

热量资源一般以温度和积温来表示,就全球范围而言,热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与纬度大致平行,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呈带状排列,形成了地球上的热量地带性特征。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

①温度: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指标主要有≥0℃、≥5℃、≥10℃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O℃的时间为农耕期;≥5℃一般代表多数喜凉作物(如大麦、马铃薯、甜菜和油莱等)以及大多数牧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即为喜凉作物生长期;≥10℃一般代表喜温作物(如水稻、花生、玉米、棉花、大豆、高粱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日平均气温10℃称为活动温度,其持续期是多数作物的活跃生长期;≥15℃的持续期为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②积温:积温指日平均温度的累计值,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③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

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水和光、热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往往受水分条件的主要制约。衡量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一般通过计算其水量平衡关系的方法来分析。评价区域水资源的丰缺程度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①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

1°空间分布200 mm降雨线;400 mm等雨量线;800mm等雨量线。

2°时间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由于这种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

②地形与降水地形雨在我国这个季风气候与山地地形的条件下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在迎季风的山坡面,由于带有大量水汽的气流顺坡而绝热上升,因而形成地形雨;而在背风坡的一面,由于部分降水后的气团顺坡下沉,产生绝热下降,因而往往形成焚风和雨影气候(干旱河谷),其降水量大降,且温度上升。

2、影响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分析(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地质条件:岩性及矿物质组成、风化壳母质)

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候因素主要是从宏观尺度影响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即由于光、温、水条件的差异,或根据热量区的划分,决定了我国东西、南北两大系列的土地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全国的土地利用分区。

地学因素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比如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或岩性等。因此,这些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1)地形地貌是如何影响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

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形态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

地形要素:描述地貌形态的示量指标,主要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坡长、坡向、坡形、地形起伏程度等。

①海拔高度海拔高度的差异,引起气候因素的垂直变化和土壤类型变化,以及植被分布的垂直变化,从而影响土壤资源特性及其利用布局,形成垂直分带状分布规律。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②坡度坡度直接决定着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土地利用选择,是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

筑工程投资等方面。坡度≤25°,可以用于农业。

③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资源特征:

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影响不同。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1°在山地与丘陵地区,由于都存在着相对高差和地形坡度,因而在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决策时应当注意如下几个共同问题。

一是坡度因素,坡度直接决定了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和土地利用的方式选择,而且也与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性密切相关。

二是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由于存在着不同海拔高度,山区土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立体性,类型丰富多样,在进行山区土地资源开发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山地立体生态经济系统。

三是水的问题,一般山地丘陵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水问题,可根据当地水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治理途径,是山区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

此外,坡向也常常是影响山区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的因素之一。坡向制约着光、热、水条件的局部差异性,因而也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分布。

2°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相对下降而堆积形成的平坦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一般多为主要农业区和城镇用地区。

2)地形地貌对我国土地资源分布规律的影响

①从大区域尺度来看,地形地貌的宏观格局决定了我国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框架;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土地资源分布特征,由于地形的阶梯上升和离海洋的远近,由季风带来的水份逐渐减少,形成了土地资源的东西向带状分布规律:滨海平原→冲击平原→丘陵山地→黄土高原→干旱荒漠带→高寒山地。

②从中区域尺度来看,地形条件主要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布和矿物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异。如,秦岭南北坡的差异,以及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是由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异所决定的;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异系列也由地形变化所引起的。

③从小区域尺度来看,地形影响地下水的分布和矿物质的分选、运移,因而在不同的地貌部位形成了不同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表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状等方面。作为土地资源

主体的土壤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物经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此外,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藏条件及水质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①岩石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形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也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藏条件和水质,并对土地类型演化有一定的作用。

②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

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

3、影响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分析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低下水水文特质;地球化学分析主要是研究一下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表水: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和量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水质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①地表径流的流水作业对地貌类型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地表径流的差异必然导致地表形态以及沉积物状况的不同,因此在开发利用方式上也截然不同;而且地表径流产生的各种母质及其性质对土壤的形成、分布及肥沃度等均有显著的影响;

②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

③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一般应根据地表径流及其流水作用的规律,考虑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④地表水资源状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与布局等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2)地下水:地下水包括浅层地下水(土壤水、潜水)和深层地下水(裂隙水和层压水)两部分。在土地资源研究与开发中,首先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寻找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更为重要,在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时,必须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等,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包气带水: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中存在的地下水;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层间水:埋藏在地表以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因素:气候、地形、地质构造与岩性等。

3)区域地球化学:对土地资源利用影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对某些地区由于地理或地质

的原因,导致部分化学元素与一般的地区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富集或欠缺的现象,从而影响该地区生物生长和人类的健康,以致影响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包括土壤地球化学和地下水地球化学。

4、影响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1)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土壤剖面:各土壤发生层次的组合型式,它可以反映土壤形成环境的特征、土壤类型的特征以及土壤发育程度等,对土壤的水分、温度以及肥力状况等均有显著影响。

土层厚度:一般是指土壤剖面中作物根系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反映了根系生长的条件。

土壤质地:是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的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粘土等。不同的土壤质地类型基本上反映了土壤的透水、通气、保水、保肥和供肥以及耕作性能。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既反映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反映了土壤的物理状况,故常被认为是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之一。

土壤pH值:即土壤溶液的酸碱度,一般以pH=7为中性,是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条件;南方降水量大,土壤淋溶较强,pH为微酸性或酸性;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常分布碱性土壤,不经过改良都难以利用。

可溶性盐类:包括由Na+ , Mg2+ , Ca2+ , CO32- , HCO3- , SO42-和Cl-等离子形成的盐类,一般土壤可溶性盐总量≥0.3%时即开始影响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而影响生长,当达到0.5%时对作物即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达0.7%时作物即严重减产,而≥1%时即成为作物难以生长的盐化土壤。

2)土壤的综合性状

土壤的综合性状是指某些具有共性的土壤性质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土壤在某一方面对作物生长和土地利用的作用,一般以描述形式或等级来表达。

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综合指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的有机质、土壤的各种养分的含量和组合关系等。

土壤的适宜性:是指土壤的所有各种性状满足不同作物的生长要求的程度,是进行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主要指标。

3)区域土壤分布规律

主要受地方性的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受地貌和母质的作用,河谷两岸阶地的土壤可能呈条带状分布;扇形地上的土壤可能自扇顶到扇缘呈扇形分布等。在居民点周围的土壤,由于人为活动随远离居民点而逐渐减弱,从而形成了不同肥力的土壤以居民点为中心的同心圆分布规律(杜能圈)。这种区域性的土壤分布模式往往反映了当地土地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特点,即土地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

5、影响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分析

生物要素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起着主导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绝对作用。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形成景观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利用:

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农业活动的扩张,砍伐森林造成森林的萎缩大型水坝的建立和洪涝区的排水对水生区域造成了很大冲击,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实行集约农业而进行的土地合并,摧毁了分隔田块的树篱,减少了栖息地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乡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景观保护、土地利用控制。

植被: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农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是景观特征的重要代表,也是土地景观的重要标志。

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6、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分析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由于人为活动的参与,既可以使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发生巨大的改善。当然也可以因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引起的土地质量的下降,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地生产力的退化。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特性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

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1)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两者关系: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具体形式;同一种土地所有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使用制度及其形式。

2)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区位选择问题)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是土地利用布局的核心问题。

土地自然区位主要由于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空间组合特征的差异所决定的。土地自然区位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的差异。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相互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费用三方面来反映。以上三种区位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土地区位的优劣差异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对于农业用地来说,在封闭式的计划经济或小农经济时期,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仅仅考虑因地制宜中的自然区位;而在商品经济时代,土地利用布局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商品流通、社会交换、经济效益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同时考虑土地区位中的自然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以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可行性。对于城市用地而言,土地的区位决定了土地的基本价格,因而也决定了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格局。

3)土地经济生产力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一些限制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的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在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通常称为土地报酬递减律。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对确定土地资源的集约经营规模和投入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的客观存在,我们应该在技术不断进步与相对稳定的总趋势中,根据报酬递增、递减运动的规律性,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度、投入变量资源的适宜范围与最适点、生产资源配合的最佳方案及其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做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分类

1、土地类型的概念

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土地类型单元性质均一的含义:

1)相对均一性:性质一致性是相对而言的,根据划分的详细程度不同,一致性不同;土地类型划分的越细,单元划分的越小,同质性程度就越高。

2)区分差异性:同一个土地类型单元的性质均一性程度始终是大于与其相邻土地单元相合并后的土地性质。

3)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自然属性,包括景观形态特征(如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等)和土地性质(如土壤性质、气候性质等等),在不同的划分层次上,所考虑的自然属性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土地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形态、性质在不同层次的类型划分标准上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即有主次因素之分)

2、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

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目前常用的土地资源分类方法主要有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生产潜力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形式。

3、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1)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2)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重新分类。

3)土地类型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在与土地利用类型在概念上有区别。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

3、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划分原则:

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必须分析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原因,即成因,因此分类标准选择应充分考虑其变异因素及其发生规律

2)综合性原则:由于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性是由土地各个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考虑每一个要素与土地类型分布的相互关系,然后分析其综合特征,进行逐级分类。

3)主导因素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原则上,突出某一要素或某一性质在不同分类等级上的主导作用。土地类型划分是多层次的.不同级别土地的主导因素也常常是不同的。

4)实用性原则:土地类型研究要为土地的生产利用或其他目的服务。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分类指标的确定应尽量照顾到它的应用目的,即应尽量体现一些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性质。

划分方法:

1)发生法:以土地的各个自然构成因素为依据把土地划分成不同单位并进行分类。特别强调土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以此作为演绎推理的依据,得到一个自上而下分解的等级系统。往往只适用于宏观尺度的概略分类。

2)景观法:以景观形态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注重形态,较少考虑数量指标;缺点是分类指标的选定和分类系统的拟定带有主观性。主要有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

3)参数法: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类型划分。具有定量化的特点。

4、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和命名方法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我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这是一个用于小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分类结构。

土地纲: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所决定的气候带分异,或大地貌格局,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土地类: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出不同的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

土地型: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不同的土地型。

区域性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土地型以下体现区域特点的更低级土地类型续分方法和标准至今仍无一致意见。各地依据当地土地资源特点拟定了各种各样的续分系统,其共同点是都将小地貌甚至微地貌,以及土壤性质等作为分类标准。(下面以黄土高原分类系统为例)

土地组:依土地型内部小地形变化,如地面微起伏状况和坡度的不同而划分。同一土地组合的土地质量、生产潜力水平大致相同。土地组合适宜1:5万比例尺的制图,是该比例尺的制图单位。

土地单元:土地组之下,再根据土壤(土种)和水分条件(坡向)的不同而划分的最小单位。土地单元反映限制因素和土壤改良措施的不同。同一单元的土地,土壤性状、水分状况基本相同。土地单元是1:5000 ~ 1:10000比例尺制图的分类单位。

土地类型的命名: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5、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是由其各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所综合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二是非地带性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1)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三种表现形式: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2)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①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②可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依据;③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水热条件与土地类型结构的结合可更好地确定一个地区具

体的大农业生产构成。

3)土地类型的演替

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6、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或功能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7、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划分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意义:

1)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

2)通过研究和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可在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

3)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了可能,也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1)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8、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和56个二级类。12个一级类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它土地。

9、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依据: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

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原则:

1)科学性原则。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运用土地管理科学及相关科学技术,采用多级续分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分类。

2)实用性原则。分类体系力求通俗易用,层次简明,易于判别,便于掌握和应用。一级类的设定主要以土地用途、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为依据,二级类的设定是以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为依据,尽可能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统计部门和业务生产部门的名称、概念和含义相一致,以便各部门使用和相互衔接。

3)开放性原则。分类体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既要满足一定时期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又要满足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需要。

4)继承性原则。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土地分类经验,对目前无争议或异议的分类直接继承和应用。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土地资源调查:运用测绘制图方法或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调查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状况,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现实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大体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

①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②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③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④土地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种专项规划如城市规划、农业规划等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

①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②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③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④土地资源源调查的成果最后以成图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①建立科学的和实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②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③掌握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和覆盖状态;④指导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

2)土地资源质量调查

由于土地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土地资源质量具有相对性。所谓相对性,指在不同的用途条件下,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不同。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所谓土地质量性状指标,是指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一类是野外实地调查及测定;另一类是通过收集相关学科的调查成果和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

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

包括气候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

社会经济因素调查:

包括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调查。

3)土地类型调查

土地类型调查时土地类型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和认识区域土地资源基本特征的重要途径。

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分析土地构成要素与土地类型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区域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二是分析区域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征、组合形态和动态演替规律。

2、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

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1)准备工作:①组织专业队伍;②制定工作计划;③资料准备(包括工作底图的准备、遥感影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种专业图件和资料的收集分析、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④用品准备。

2)外业调绘:①路线勘查;②制定工作分类系统;③室内预判;④调绘阶段;⑤补测;⑥样区调绘验证。

3)内业工作:①转绘工作;②量算面积;③编图与图面整饰;④成果整理。

4)检查验收:①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②内业工作。

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地形图、航片为底图的常规的野外测绘填图方法和遥感调查方法两大类。

“3S”技术:“3S”技术是GPS、RS和GIS技术的通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

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状况进行监测。

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技术要点:

1)利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地面变化信息;2)GPS引导土地利用变更外业调查并使RS数据能实时地与原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实现动态配准;3)利用GIS数据实现对基础图件和数据库的数字化更新。

3、土地资源图的编制程序

1)土地资源调查制图的一般方法

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包括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生产潜力图、土地适宜性评价图等。编制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的目的在于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因此,在图幅内容上不仅要反映出定性定位和定量概念,体现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还应兼顾到图件的科学性、生产实用性与制图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编制成果图一般分为3个阶段:编绘草图阶段、编绘原图阶段和清绘原图阶段。

①编绘草图阶段:基础底图的编制、作者原图的编制

②编绘原图阶段:图例设计、色彩设计、图面整饰

③清绘原图阶段:清绘、刻图、地图复制

2)计算机制图方法

①数据的输入;②数据处理;③地图的整饰和输出

4、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的内容

1)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2)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过程

3)调查成果与分析4)问题与建议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1)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

①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②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③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④必须全面分析评价对象;⑤必须直接应用于实践。

2)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作用)

①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通过研究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直接的关系,为土地利用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土地用途和土地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②服务于土地交易: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土地估价是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价,其形成的结果是各种土地交易活动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经营后的产出进行分析,也是土地使用者选择土地的重要参考。

③服务于土地税收:许多国家仍参照土地评价划分的土地等级来征收土地税,一般包括两个步骤:通过土地评价,确定全国范围内的土地等级;根据土地等级制定土地税收政策和税收标准。土地评价可为土地税收工作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④服务于土地管理:科学地管理土地,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均以土地评价的结果为依据。土地评价为土地资源配置实施效果提供了评判标准;可通过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判断现现在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否可持续;可通过土地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提供依据。

3)土地评价的类型

①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可划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②根据评价方法和精确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③根据土地评价目标的不同,可划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④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不同种类的土地评价

⑤根据评价所预测的时间尺度不同,可划分为现状土地评价和潜在土地评价

2、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内容

土地评价的工作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评价的开始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立项与商讨、确定目标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

2)土地评价的中间阶段:土地评价的主要阶段。其内容包括:选择与确定土地利用类型,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形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计算。

土地评价单元: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若干多个的土地单元。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①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②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③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评价因子的选择原则:①主导因子原则;②因子稳定性原则。

3)土地评价的资料整理和成果汇报阶段:应包括土地评价报告书和土地评价成果图。

3、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复习)(1)

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分级:在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做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地域分异: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类别:空间结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匹配: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得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两个过程:①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②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 最小因子法: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的方法。(①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②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③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特点:整体性、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可变性 土地质量:土地的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地持续利用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复垦:对被破坏的土地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水土流失:即土壤侵蚀,是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土壤物质分离、破坏、运移和沉积的现象。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题

2015.4 简答: 简述陆定一新闻定义的内容、优点及不足。 以传播技术作为划分依据,人类新闻事业可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对无产阶级报刊党性原则的主要概括是什么?简述当前我国媒介滥用权利的几种表现。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特征。 论述: 试述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和基本特性。 试述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开展舆论监督的意义。 2014.10 简答题: 简述西方最早手抄新闻的发展情况?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的支配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 简述防止新闻失实的办法。 简述正确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工作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试述新闻与信息的异同关系。 2014.4 简答: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述“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概念异同。 简述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要点。 简述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的关系。 简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含义。 论述: 试述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兼具的主动性和受动性。 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本土特色。 2013.7 简答: 简述新闻与历史的共同点和区别。 新闻事业的多样性功能包含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 简述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基本要求。 简述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 论述: 结合实例论述你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理解。

在新闻工作中如何才能坚持“政治家办报”?请联系实际加以论述。 历年试题简答: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简述新闻报道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 简述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五要素说的局限性。 为什么说失去了真实新闻事业就失去了信誉和优势? 简述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的统一。 新闻职业有何弱点?举例说明新闻职业的弱点虽然难避免却可以弥补。正面宣传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业务修养。 为什么说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新闻价值五要素说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党性原则? 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简述新闻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点。 简述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在历史上的正面作用。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形成的三个阶段。 简述新闻“新”的含义。 为什么说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简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的关系。 简述新闻与情报的不同之处。 简述“新闻价值五要素说”。 简述拉斯韦尔5W模式包括的因素。 简要说明新闻媒介为什么要具体分析“群众需要”。 范长江的新闻定义有哪些优缺点? 简述新闻事业运作规律的基本含义。 简要概括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说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 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简述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简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与特点。 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到不断创新?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 1.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3.报纸的二次售卖 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议程设置理论 答:所谓“议程设置”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7.硬新闻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 4.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 (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 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