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腕踝针

腕踝针

腕踝针
腕踝针

腕踝针操作流程完整版

腕踝针操作流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腕踝针操作流程 腕踝针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适应症: 各种痛症 禁忌症: 1、无绝对禁忌症 2、女性正常月经期 3、妊娠期在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两侧下1 本科常用: 石淋引起的痛症; 胃脘部疼痛; 留置尿管、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膀胱炎等引起的膀胱或尿道口疼痛; 取穴: 输尿管及肾疼痛取下1、2区; 胃脘部、膀胱区、尿道口疼痛取双侧下1区,配穴下2区; 取穴原则: 1、腕踝针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2、身体分区:每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以(横隔)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段), 3、上肢六对穴位在(内关穴与外关穴)水平位置上; 下肢六对穴位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上。 4、缓慢刺入进针后紧贴皮肤注意进针的角度。 5、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相应的进针点,按区选点针刺。 6、针刺方向朝向症状端;针具:32号寸(直径0.25mm×25mm)毫针; 不要求得气;皮下浅刺; 取穴原则: 上下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横隔线上下。胃、肝

左右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躯干一区,或躯干六区时。如脐周疼痛 前后对症:脏腑功能失调或属脏腑损伤性疾病。如冠心病 三五针排刺:对疼痛或症状范围广泛的疾病,先寻找敏感点,再与其两边分别确定1-2个穴位。如胸痛,如敏感点在左5区和右5区,则以左上5穴,右上5穴为主。再在穴位两边各加选1-2个穴位。 进针点特点: (1)一个区内一个; (2)位于每区之中点; (3)位置固定。 踝部针刺点: 下1—靠跟腱内缘 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三阴交) 下3—距胫骨前脊向内侧1cm 下4—胫骨前脊与腓骨前缘中间 下5—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悬钟穴) 下6—靠跟腱外缘 下1与下6对应;下2与下5对应;下3与下4对应。 在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与悬钟穴(外踝尖上3寸)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一水平线,并从1区~下6区六等份,每一等分之中点为进针点,即下1穴~下6穴。分为左右两则。 疗程: 一般1日1-2次,留针30分钟。7-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 对一些急性病症还可每日针刺1-4次,留针15-30分钟。顽固性的可持续埋针 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也可根据病情留针延长至1-2小时或以上,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 操作流程: 物品准备: 治疗盘、*25mm毫针(华佗牌)、酒精棉球、一次性无菌敷贴、污物杯、手消毒剂、治疗执行单、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操作步骤:

腕踝针疗法

寿宁县中医院重点专科 专科技术——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腕关节或踝关节上方特定刺激点(腕部、踝部各有六个刺激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署教授自1966年到1975年这段时间,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经验基础上,受传统的经络学说,耳针,穴位,针刺法的启发,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针刺疗法。腕踝针疗法具有进针点少、安全无痛、操作简单、治疗范围广等特点,病人容易接受,便于推广和应用。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主要用于神经性疼痛及某些功能性疾患,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腰腿痛,月经痛,失眠,哮喘,过敏性肠炎,神经衰弱,皮肤瘙痒等。它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区域内。区域是沿人体的纵横排列的,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划分为6 个纵行区,其中1、2、3区在头、颈,躯干和上下肢的阴面,4、5、6区在其阳面。按照分区查明病症所在的区域,即可在腕、踝部位选取相应的进针点。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点(见图),分刚代表上下6个区。对于横膈线以上部位的病症,选腕部进针点;横隔线以下部位的病症,选踝部进针点。针刺的方法是沿皮下浅刺,针与皮肤呈30°角,其深度一般为1.5寸。针刺方向一般向上,若病变在手足部则向下针刺。针刺时不宜捻针,应避免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痛的感觉,不以“针感”或“得气”为针刺要求。若病人有酸、痛等感觉,或进针后原有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应及时调针。 一、探索之路: 腕踝针疗法的整个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2年,主要用电刺激疗法治疗痛症,肢瘫,各型感觉障碍,癔症等。在实践中探索

腕踝针操作流程

腕踝针操作流程 腕踝针就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得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皮下浅刺治病得针刺疗法。 适应症: 各种痛症 禁忌症: 1、无绝对禁忌症 2、女性正常月经期 3、妊娠期在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两侧下1 本科常用: 石淋引起得痛症; 胃脘部疼痛; 留置尿管、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膀胱炎等引起得膀胱或尿道口疼痛; 取穴: 输尿管及肾疼痛取下1、2区; 胃脘部、膀胱区、尿道口疼痛取双侧下1区,配穴下2区; 取穴原则: 1、腕踝针就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得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得针刺疗法。 2、身体分区:每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以(横隔)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段), 3、上肢六对穴位在(内关穴与外关穴)水平位置上; 下肢六对穴位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上。 4、缓慢刺入进针后紧贴皮肤注意进针得角度。 5、在两侧得腕部与踝部各有6个相应得进针点,按区选点针刺。 6、针刺方向朝向症状端;针具:32号1、0寸(直径0.25mm×25mm)毫针; 不要求得气;皮下浅刺; 取穴原则: 上下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横隔线上下。胃、肝

左右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躯干一区,或躯干六区时。如脐周疼痛 前后对症:脏腑功能失调或属脏腑损伤性疾病。如冠心病 三五针排刺:对疼痛或症状范围广泛得疾病,先寻找敏感点,再与其两边分别确定1-2个穴位。如胸痛,如敏感点在左5区与右5区,则以左上5穴,右上5穴为主。再在穴位两边各加选1-2个穴位。 进针点特点: (1)一个区内一个; (2)位于每区之中点; (3)位置固定。 踝部针刺点: 下1—靠跟腱内缘 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三阴交) 下3—距胫骨前脊向内侧1cm 下4—胫骨前脊与腓骨前缘中间 下5—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悬钟穴) 下6—靠跟腱外缘 下1与下6对应;下2与下5对应;下3与下4对应。 在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与悬钟穴(外踝尖上3寸)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一水平线,并从1区~下6区六等份,每一等分之中点为进针点,即下1穴~下6穴。分为左右两则。 疗程: 一般1日1-2次,留针30分钟。7-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 对一些急性病症还可每日针刺1-4次,留针15-30分钟。顽固性得可持续埋针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也可根据病情留针延长至1-2小时或以上,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 操作流程: 物品准备: 治疗盘、0、25mm*25mm毫针(华佗牌)、酒精棉球、一次性无菌敷贴、污物杯、手消毒剂、治疗执行单、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穴区 一、分区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 【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四)、四区 【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 【定位】: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 【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腕踝针测试DOC 文档

2018年10月九病区考试卷 姓名成绩 1、什么是腕踝针? 腕踝针技术是指在腕踝部选取特定的进针点,用毫针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刺入一定长度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2、腕踝针适用范围? 腕踝针适用于治疗各系统的痛症,如急性腰扭伤、肩周炎、痛风、神经性疼痛、头痛、痛经、癌性疼痛、术后疼痛等。 3、叙述腕踝针的选点原则 ①上病取上,下病取下,横膈为界,分部取穴②左病取左,右病取右,以人体正中线为界分别取穴;③区域不明,选取上 1 穴。 4、腕踝针的进针点腕针在内关、外关穴一周;踝针在三阴交、悬钟穴一周。 5、试诉3区、5区人体分区定位: 5区: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2区相对应,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3区:躯体前面的外缘(即2区的外缘)范围较窄,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6、上1区、下5区腕踝部分区定位。 上1区: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屈腕肌腱之间。取法为:术者用一手的拇指摸到小指侧尺骨缘后,向前轻推,穴点的位置在靠肌腱内侧凹陷处。本穴较为常用。下5区:位于踝部上方,小腿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处。 7、进针时针与皮肤呈30°,快速进入皮下。使针体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 8、运用腕踝针治疗肩周炎常选的进针点是上4、上5、上6。 9、腕踝针的常见并发症是皮下出血、晕针。 10、腕踝针治疗时最常用的针灸针是: 25mm直径0.25MM的不锈钢长针或长5mm,直径0.22MM的皮内针。

11、腕踝针进针时,针与皮肤之间形成的最佳角度应该是:30°。 12、治疗自汗、盗汗应选择以下针刺点:上1区。 13、用腕踝针治疗痔疮引起的肛门疼痛,应选择的针刺点是:下6区。 14、腕踝针身体分区的方法是: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划 分为6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 15、腕踝针腕部针刺点约在腕横纹上2横指一圈内。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把人体分为六个区域,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12穴分布与腕踝附近,按标本根节理论,相当于本部、根部,能调整相应经脉之气,以及所属脏腑功能,以发挥驱邪扶正的作用。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 【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 (四)、四区 【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 【定位】: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 【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部位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即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

腕踝针治疗颈肩腰腿痛

腕踝针治疗颈肩腰腿痛 一、适应症: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 二、禁忌症: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 3.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针刺局部皮肤有破溃、感染者。 三、针具: 0.3*40mm不锈钢毫针。 四、操作技术要领: 颈肩痛取穴上5、上6,腰腿痛取穴下4、下5、下6,皮肤常规消毒,针尖朝上,针与皮肤呈 15~30度角,快速刺人皮下,然后将针平放,使针身呈水平位沿真皮下进入约1.2~1.4寸,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不捻针。一般情况下留针20~30分钟。若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1至数小时,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留针期间不行针。疗程一般情况下隔日1次,急性病症可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五、针刺时对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体位不适、针刺刺激过强等,患者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汗出、晕厥等。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去枕平卧,可指掐

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2.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痉挛,或进针后患者体位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应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3.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应停止行针,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 4.断针:由于针具质量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人体内。用左手拇示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包块,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之法。 六、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如穴点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刺入后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宜适当移位。移动进针点,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 2.若针刺过程中出现晕针意外,应迅速取针,并令患者平卧。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穴分布与把人体分为六个区域,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12腕踝附近,按标本根节理论,相当于本部、根部,能调整相应经脉之气,以及所属脏腑功能,以发挥驱邪扶正的作用。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

如下。 (一)、一区 【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 (四)、四区 【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 【定位】: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 【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部位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即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前面靠拢的缝 相当于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上面六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十二个分区。其分法为:以胸骨末端和两则肋弓的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躯干的水平线,称横膈线。横膈线将躯体两侧的六个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的各半区分别加“上”字,即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横膈线以下的各半区分别加“下”字,即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 穴点 腕踝针的穴位,又称进针点。共12个穴点。

腕踝针

把人体分为六个区域,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12穴分布与腕踝附近,按标本根节理论,相当于本部、根部,能调整相应经脉之气,以及所属脏腑功能,以发挥驱邪扶正的作用。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 【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 (四)、四区 【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 【定位】: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 【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腕踝针操作流程

腕踝针操作流程 腕踝针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适应症: 各种痛症 禁忌症: 1、无绝对禁忌症 2、女性正常月经期 3、妊娠期在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两侧下1 本科常用: 石淋引起的痛症; 胃脘部疼痛; 留置尿管、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膀胱炎等引起的膀胱或尿道口疼痛; 取穴: 输尿管及肾疼痛取下1、2区; 胃脘部、膀胱区、尿道口疼痛取双侧下1区,配穴下2区; 取穴原则: 1、腕踝针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2、身体分区:每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以(横隔)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段), 3、上肢六对穴位在(内关穴与外关穴)水平位置上; 下肢六对穴位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上。 4、缓慢刺入进针后紧贴皮肤注意进针的角度。 5、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相应的进针点,按区选点针刺。 6、针刺方向朝向症状端;针具:32号1.0寸(直径0.25mm×25mm)毫针; 不要求得气;皮下浅刺; 取穴原则:

上下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横隔线上下。胃、肝 左右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躯干一区,或躯干六区时。如脐周疼痛 前后对症:脏腑功能失调或属脏腑损伤性疾病。如冠心病 三五针排刺:对疼痛或症状范围广泛的疾病,先寻找敏感点,再与其两边分别确定1-2个穴位。如胸痛,如敏感点在左5区和右5区,则以左上5穴,右上5穴为主。再在穴位两边各加选1-2个穴位。 进针点特点: (1)一个区内一个; (2)位于每区之中点; (3)位置固定。 踝部针刺点: 下1—靠跟腱内缘 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三阴交) 下3—距胫骨前脊向内侧1cm 下4—胫骨前脊与腓骨前缘中间 下5—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悬钟穴) 下6—靠跟腱外缘 下1与下6对应;下2与下5对应;下3与下4对应。 在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与悬钟穴(外踝尖上3寸)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一水平线,并从1区~下6区六等份,每一等分之中点为进针点,即下1穴~下6穴。分为左右两则。 疗程: 一般1日1-2次,留针30分钟。7-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 对一些急性病症还可每日针刺1-4次,留针15-30分钟。顽固性的可持续埋针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也可根据病情留针延长至1-2小时或以上,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 操作流程: 物品准备: 治疗盘、0.25mm*25mm毫针(华佗牌)、酒精棉球、一次性无菌敷贴、污物杯、手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把人体分为六个区域,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12穴分布与腕踝附近,按标本根节理论,相当于本部、根部,能调整相应经脉之气,以及所属脏腑功能,以发挥驱邪扶正的作用。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 【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 (四)、四区 【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 【定位】: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 【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部位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即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前面靠拢的缝

腕踝针技术

腕踝针技术 【操作方法】 (1)取穴 由于穴点的编号和身体上、下6个分区的编号是相一致的,而每一穴点主治的又是与其相一致的同区域病症,故腕踝针取穴的基本方法是在病症所在的同侧同区域选穴治疗。 具体取穴时,横膈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膈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 (2)配方 可分以下二种。 (1)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 (2)右配方法: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 (3)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 (4)进针法: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 (5)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针刺深约1.5寸,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穴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 (6)调针法: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以下三种。 1)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

腕踝针

腕踝针 穴区 一、分区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 【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四)、四区 【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 【定位】: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 【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部位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即相当于躯干的后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上面六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十二个分区。其分法为:以胸骨末端和两则肋弓的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躯干的水平线,称横膈线。横膈线将躯体两侧的六个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的各半区分别加“上”字,即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横膈线以下的各半区分别加“下”字,即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 穴点 腕踝针的穴位,又称进针点。共12个穴点。 一、腕部穴点 腕部穴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起至桡侧,再从背面桡侧至尺侧,依次顺序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1、上1 【定位】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屈腕肌腱之间。取法为:术者用一手的拇指摸到小指侧尺骨缘后,向前轻推,穴点的位置在靠肌腱内侧凹陷处。本穴较为常用。 【主治】前额痛、目疾、鼻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眩晕、心悸、高血压、盗汗、失眠、癔病、胃脘痛、癫痫等。 2、上2

腕踝针操作评分标准

腕踝针操作评分标准 检查时间:年月日

腕踝针 ㈠腕踝针的概念 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1975年第二军医大学张心曙教授创立 ㈡腕踝针的适应证 1、各种痛症 2、如各种急性扭伤,手术后疼痛、换药疼痛 3、某些神经精神疾病 4、失眠、焦虑、抑郁 5、其他各科的一些病症 6、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 ㈢身体分区 1、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 2、针刺点腕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 3、针刺法_皮下针刺法 ㈣身体分区 每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1、2、3区在前面4、5、6区在后面以横膈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半 ㈤上下肢分区 –上下肢的内侧面(阴面)向前,即手掌向前,足外展,两侧上下肢相对靠拢,靠拢处前后的缝与躯体的前后中线相当。上下肢的分区方法与躯体相同,手足略有区别。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以数字1~6编号,与区同名,针刺时按病症所在区选取同一侧编号相同的点①1区——前中线两侧 头面部在前中线至以眼眶外缘为垂直线之间的区域,包括前额、眼、鼻、唇、前牙、舌、咽喉、扁桃体、颏颈部沿气管、食管,胸部自前中线至胸骨缘,包括胸肋关节、气管、食管、乳房近胸骨缘、心前区(左侧)。腹部自前中线至腹直肌区域,包括胃、胆囊、脐部、下腹之膀胱、子宫、会阴部 ②2区——前面两旁 头颈部包括颞前部、面颊、后牙、颌下、甲状腺。胸部沿锁骨中线向下区域,包括锁骨上窝、上胸部、乳中部、前胸、肺,肝(右侧)、侧腹部。 ③3区——前面外缘 沿耳廓前缘、腮腺,腋前缘垂直向下的狭窄区域、乳房近腋前缘部分 ④4区——前后面交界 自头顶经耳向下至颈,肩部沿斜方肌缘,胸腹部自腋窝至髂前上嵴的胸侧壁及腹侧部区域⑤5区——后面两旁 与前面的2区相对 颞后部,颈后外侧靠斜方肌缘,肩胛冈上窝及肩胛中线垂直向下区域的背和腰 ⑥6区——后中线两侧 与前面的1区相对,枕、颈后部、颈椎棘突至斜方肌缘,胸椎棘突至肩胛骨内缘,腰椎与骶正中嵴至尾骨两侧、肛门。 ⑦肘部的分区 1区在肘窝内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