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积极心理学下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积极心理学下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积极心理学下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积极心理学下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积极心理学下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学校所处开放融合度较高的苏州工业园区,人员文化程度高,学生家庭和所处环境复杂。运用积极心理学和“朋辈”理论,结合九年一贯制的学校特点,运用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生中创设民主、和谐、安全、平等的群体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情绪和感受得到调整,从而达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标签:团体辅导;实践;班级管理;朋辈

一、缘起: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人今后的幸福密切相关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核心领域,作为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反映指标。国外已经对积极心理品质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做了很多研究,例如来自于“内心”的性格优势,如热情、希望和爱,与生活满意度有很高的相关。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已被证明与积极心理品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星湾学校地处开放程度很高的中国·新加坡合作示范区的中心位置,办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大气、阳光,具有国际视野的园区人,而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使得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学生心理差异较大,而国内类似、可供参考的经验较少。由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积极培养学生性格优势,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本校重点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二、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团体辅导的理论依据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近几年不断引起业界关注,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对传统心理学批判继承,另一方面在传统心理研究分支中得到应用。积极心理学始祖塞里格曼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帮助人们简单地学会一些摆脱问题的技巧,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上,这样才能使人面对艰难困苦不退缩,经历逆境不倒下,也才能真正防止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人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个体克服成长中的困难,从而实现幸福的生活愿望。

积极心理学与现在积极肯定的班级管理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班级管理上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辅导学理论

团体辅导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辅导学,新兴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科学,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多,效果显著。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班级情境下,

20种教育心理学效应

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下面几种心理效应是我们进行班主任培训时总结整理的,全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还比较通俗.班主任感到很新鲜,对于指导工作,撰写论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对班主任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做了未来发展预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不要把名单外传。在老师看来,名单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学习不尽如人意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经常鼓励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和鼓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要多给学生贴上一些积极的标签,发挥标签的暗示和引领作用,促进孩子向着我们期待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坚决禁止给孩子贴上诸如“大脑迟钝”、“不可救药”等消极的标签,防止负罗森塔尔效应的出现。

2、什么是异性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异性效应推动工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其表现是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异性效应的最通俗的说法。 异性效应的产生的原因是,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在学校生活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在运动会的体育比赛中,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因此,异性交往和相处会使人变得更积极,更高尚。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男女同学更多的在集体活动中接触、认识、感应,促进异性同学之间正常情感的释放和建立;在组织各项活动是都要坚持男女搭配的原则,切不可担心出现异性交往问题而故意把男同学或女同学分成一组,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什么是鲶鱼效应?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推动工作?

开题报告-班级常规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班级常规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五星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2010-12-30

班级常规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五星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们之所以提出“五星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国家观念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各国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一个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关键在于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加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2、教育改革趋势:开展创新型教育管理,是深化学校管理改革的需要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校管理过多地强调了管理的严格规范与整齐划一,从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因而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得管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活力。 3、自身属性设定:班级管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僵局有待打破 我国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机制成熟后,在“教育目标”上的特点是“以班集体建设为中心”。这成了我国学生教育工作的最大特色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责任感,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但是这种群体教育过多的强调了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性。而且这一负面影响还有连带效应,在国内的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怪圈:班主任在班级和不在班级时,班级秩序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这又对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负面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传统的班级管理视野下,学校的领导者对教师开展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不是宏观的指导而是具体地过于细致地约束,教师没有多少班级管理的自主

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心有灵犀一点通 ——浅谈如何做好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高1113班班主任李平华 两周前,办公室的同事开玩笑对我说:“李老师,你们班得请个风水先生来制一制!”事出有因,我所带的这个班自高一起出现过几例典型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特别是近两个月接连出现了两起这样的事件:11月17日,一名体育生在师大培训期间突然胡言乱语,说看到了一些诡异的东西,回家后一直沉默不语,卧床不起,目光呆滞,判若两人;12月15日,一通宿女生在早读到校途中,疑遭受陌生男性惊吓,进教室后显露出神情极度恐慌的样子,见了男性便吓得大哭。幸运的是,这两位学生经沟通和治疗均已恢复正常,但当时确实让我一筹莫展!最近我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了解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就怎样做好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谈一下我的看法。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收集整理详细的学生家庭档案,做到有备无患。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成长环境、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有很大的关系。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家长对子女只有要求、训斥,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会给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以本班为例,不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就是:不考上二本就不送读大学,三本没有什么读的价值,只上专科线就直接去打工。有几个学习态认真,但基础很差的学生对于家长这样的要求便直接产生了放弃学业的念头。因此,我们在整体学生档案时,不仅仅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的收集,更要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工作单位、脾气性格、以及学生与家人的相处关系做好详细的记录。这样才便于我们重点关注一些问题家庭很问题学生,对症下药。以本班出现的几例心理问题的案例来说,高二时让校长都头疼的陈姓男生,其成长环境就很特殊。其父亲跑长途客车,母亲售票,很少在家。自小该生就过着几乎独处的生活,且小学时受过别人的欺负,曾留下较深的心理阴影。缺少家人的关爱、父母的沟通为其心里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二、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到明察秋毫。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此时,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和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学生会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状况: (一)刻苦型

《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校本课程纲要.doc

《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开发人】陆小峰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指导思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应当遵循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结合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我校多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且高质量的校本选择。 二、课程开发背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了完善人格的整体。其 中,心理素质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中介层面,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提高学生心 理素质的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一种有缺陷的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各种因素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校学生除这些方面的影响外,在学校搬迁、生源变化的情况下,压力、情绪、习惯、学习方法等诸方面都跟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学生自信心相对不足,学 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比较欠缺,情绪的调节也缺少有效的方法。在此背景下,《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为宗旨,发掘学生的积极优势与潜能,培养积极情绪,养成积极应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这也符合当前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本课程在《纲要》总目标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发掘学生的积极优势与潜能,培养积极情绪,养成积极应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为总目标。 二、课程具体目标 1. 积极优势方面:促进学生不断积极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提升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发现并利用个人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 2. 积极情绪方面:参与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学会调节消极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基本方法,并积极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班级管理改革实践探索

班级管理改革实践探索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和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个性,传统教师发号施令、“制度—控制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为诟病,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方法与模式成为必然。本文结合实践谈谈新课改中的班级管理改革实践探索。 一、超前谋划,探索构建科学的班级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是一项繁复的的系统工程,也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为此,学校早在2005年就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与研究进行了总体规划,在提出之初,就以“实践探索——研究总结——理论提高——实践深化”为专题策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通过三年的实践,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论提高,然后作用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科学的班级管理体系。 即一个管理中心即由党支部,行政班子组成的班级管理领导小组,二大实施载体:一是团队——团队小组(中队)——团员(队员),二是班级——班委会——学生;三条主线:一是党支部——教工会——团队——学生;二是学校行政——教导处——班主任——学生;三是家长委员会——家长——班主任——学生。四大教育系统:一是以支部书记、校长为核心的指挥系统;二是以团队为中心的德育专项教育实施系统;三是以班主任为首的德育主题活动实践系统;四是家长委员会、法制副校长、校外德育辅导员组织的辅助系统。五种育人途径:一是教师教书育人;二是党政管理育人;三是后勤服务于人;四是环境美化育人;五是劳动实践育人。 二、加强生活教育,规范学生行为 班级管理与生活是一体的,特别是对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学校的吃、喝、拉、撒、睡、学习、安全问题、健康问题,对于学校来说是绷得最紧的弦,如何科学管理?为此,学校一是精心制订并不断完善了《校务日志》、《值周考核登记表》、《班务日志》,并充分利用它了解分析学生在每天或某每个时期里学习生活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班主任思想工作方法,配合科任教师、生活指导师及学生家长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与此同时,也使整个班集体中充分发挥了的主体作用。譬如,班委干部和值周学生分别在登记《班务日志》、《值周考核登记表》时,工作能力就得以发挥作用,使“人人有事管,层层工作到位,责任到人”。两日志也无形中使学生有了一个学习生活的纪律规章约束,班主任工作起来也显得十分简便而有效果。二是在自主生活中增长学生自理能力。一二年级学生在生活指导老师的指导、协助下,学会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洗脸、洗脚,梳头,刷牙,端饭盒、拿馒头、打汤……一系列的日常事务,其他年级的学生没有生活指导老师,所有事情大多都是自己独立面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及适应,基本上全部同学都能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通过这些自理方面的要求,最终达到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身体、学会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学会自己调节自己的心理这一目标。

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 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

“微”力无穷——微信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微”力无穷——— 微信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微信平台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它以其方便快捷、灵活、智能、跨平台沟通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喜爱。通过微信平台能更好地促进师生、家校、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让每位孩子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丰富班级活动,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关键词】 微信学生心灵展示平台管理主人教育合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多样化也更趋便捷,作为新形势下的班主任,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微信作为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微信平台以它的绝对优势受到了我的青睐,通过微信我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地和同学、家长取得沟通和联系。 一年多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应用微信平台辅助班级管理,有力地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微信平台帮助教师走入学生心灵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友爱的握手,轻轻拍一下肩膀,学生都会被好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特别是对于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这些孩子性格较内向,许多在办公室不好当面讲的话语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交流,传递。能通过微信平台得到我及时的疏导和关爱。很多问题会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并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年我带初三,学生学习较紧张,面对的学习压力较大,此时,老师的细微关爱优为重要。每当班上某位学生取得了小小的进步后,我立即发微信祝贺并鼓励他再接再厉;某位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了波动,我及时和他交流、

社团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的新形式

社团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的新形式 一,提出背景 (一)校情学情 笔者根据现有的大部分学校心理辅导的实现途径及学生特点提出本课题。 心理健康的两大支柱是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但是在学校中一般有个别心理辅导,缺少团体心理辅导。在一般的班集主题活动中容易出现形式花哨、浮光掠影、范围过大、反馈不及时的弊端。 “校园里的学生,其基础状况、智力水平有着不可回避的千差万别,他们的兴趣爱好、潜能性向五彩斑斓。”李希贵校长在《教育的大门管不住了》一文中如是说。所以社团活动是解决班级主题活动的刻板性和单调性的有益途径,也是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学生的厌学心理的良好途径。 中学生相对小学生心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服从思想方面,小学生较为服从,中学生则对批评相对敏感,具有理想主义,喜欢争辩,吹毛求疵;在性别发展方面,小学生有性别隔离现象,中学生则有异性相互吸引的现象;10岁以前,是道德的他律阶段,认为规则是死的,10岁以后,是道德的自律阶段,认为规矩是活的。

所以,中学生出现一些逆反、渴望被理解、难以正确地自我定位、找不到在集体中的位置等现象是很常见的,需要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以上校情和学情,笔者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在学校社团活动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二)理论依据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力量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在社团中组成的团体可以满足学生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研究证明,在一个团体中,如果成员之间有了埃互信,团体的凝聚力会更强,也将能更有效地发挥团体的效能。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实验表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人从一出生就处于不断成长及改变自身的过程中。人的潜能随着对社会的适应与再学习而不断增长。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增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心理学中,团体辅导的定义是面向普通学生开展的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运用团体的情境,设计出活动,

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论文 (周至县终南镇新村童乐幼儿园) 摘要:班级是幼儿园的基层组织,是实施保教任务的基本单位,也是幼儿学习和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日常行为的养成和教师一日活动的组织都是依托班级这个平台进行的,一个班级是否具有良好的氛围,不仅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还会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班级老师在繁琐而紧张的一日活动中,要使班级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关健词:幼儿园,实践、探索。 一、创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级内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班级顺畅的基础,其关系是否和谐,配合的是否默契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好坏。要想形成有利的班级团体优势与和谐的教师关系,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教师之间应坦诚相待,加强沟通 班级内的教师应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在相处中必须做到

“真诚”二字。主班教师在处理班级中的事情时要与配班教师多沟通、交流。如对于班级孩子的表现是进步了落后了最近有什么反常表现对某某小朋友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激励 他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主班老师应及时与配班老师沟通,交流意见和看法,这样既加强了老师之间融洽的关系,又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和班级的管理。主班教师只有坦诚地对待配班教师,配班老师才能自愿地服从主班教师的领导,这样班级才有凝聚力、向心力,班级管理工作也就自然上来了。 2、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主班教师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因而要做到严以利己,宽以待人。在处理班级工作时不应独断专行,而应多听其他老师的建议,学习他们好的做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把成功的经验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使教师与孩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3、教师之间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 幼儿园班级教师一般配备一教一保,两个人负责班级里的一切事务,他们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在班级中的一份责任,既要分工明确,又要配合

(完整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的新策略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引进教学论,使教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飞跃,这给了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有效的整合也能创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要想产生原创性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将两种或多种现有的事物进行巧妙的整合,创新就会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不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将企业管理思想运用到班级管理,将经济学、文化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等等。基于这种整合创新思路,我校开展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创造了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使班级管理的气象焕然一新。一、对心理效应的基本认识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具有普遍性。心理效应尽管很微妙,很难觉察,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心理效应的种类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它具有多样性。同一种心理效应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效应,它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对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

会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种类众多,功效也不同,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效应进行认真的分类研究,把它们辩证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1、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比如见好第一次面,准备好第一次讲话,上好第一次课,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总之,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亲切、务实、负责、可敬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2、利用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 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与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谈得来。这就是自己人效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观点、态度与对方比较一致,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你。正如管理心理学中所说:“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自己人”,如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运动,一起探讨难题,一起谈笑风生等等。当

管理学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学》作业 院系政治系 班级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10111002 姓名任志伟

管理学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学了一个学期的《管理学》,我收入颇丰。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小到一个班级、家庭,一个人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样,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能力,还能给自己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提供捷径,少走弯路。作为一名师范生,今后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我结合自己学到的管理学知识,浅谈一下在班级管理时的应用。 《管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激励”。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都喜欢用激励的方法。的确,激励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班级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有必要了解一些管理学中关于激励的理论知识,这样,班主任在运用激励方法时就会更有理论依据和底气。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更有效、更科学。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激励是管理者提高员工积极工作的动机水平的过程,动机是驱使人们完成其工作的内在动力。就班级而言,动机水平高的学生会努力完成学业和工作,效率也比较高,而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学习工作的态度比较差,效率也比较低。因此,对于班主任而言,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是很重要的管理目标。 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关心的是在不同的激励条件下,行为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一个人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的,因此它并不关注员工行为发生的原因,而是强调对员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它主要包括强化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本篇首先对强化理论如何运用于班级管理予以简单地介绍。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如果能很好地设定环境,就能通过环境来调整和改变人的行为。在行为主义看来,动机是一个不可测量和不可捉摸的东西,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外部可测量行为,而不是那些不可观测的内部动机。当然,我认为教育不同于管理,它不仅需要关注可测量行为,更需要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不过,我们在此只是讨论外部环境和条件对学生的影响,因为这是比较好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操作的。事实上,我们一直强调班风建设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也有此意。 强化理论认为,强化从最基本的形式上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与否定的后果,这种后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对于班主任而言,需要经常观察哪些是班级发展想要的和不想要的行为。期望学生的行为包括刻苦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完成任务等;不期望学生的行为包括拖沓、懒散、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强化理论可以帮助班主任了解如何增加期望学生的行为,减少不期望的行为。学生有什么样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行为的结果,行为是结果的函数。班主任可以通过安排行为的结果来调节学生的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想告诉我们的。强化行为分为正面强化和负面强化。①正强化。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班级发展的积极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强化的手段包括物质方面的,比如发奖品、奖学金等,精神方面的包括口头表扬、评选各种优秀等。②负强化,也称规避。它的特点是事前规避,是对什么样的行为不符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班级管理,这对建立班级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以及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其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阐述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并就如何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班级管理的问题作出思考。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集体班级管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推进,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已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领域。班级是构成学校这一社会组织体系的细胞,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单位,它集中反应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要求,成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缩影。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班级管理者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运用指导、督促、约束和激励等手段和方法,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班级组织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是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也是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班级管理的好坏,对整个学校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班级中的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能正确认识班集体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班集体的建设。广大的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注重班级的规范建设,重视班级活动的组织等,这些经验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今天用素质教育的目光审视当前的班级集体建设,可以发现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与重视不够,一些老师习惯于“说教”,忽视对学生品格、个性、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的疏导与培育;二是对班级中存在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认识与重视不够,如创设良好的心理气氛,增强班级团体的凝聚力等。凡此种种,导致了班级管理的质量不高,也带来了班主任的不迭抱怨和哀叹。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在当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正在被广泛应用。将班级团体当作“辅导团体”,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班级管理,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提供一个类似于真实社会的人际环境,通过游戏、体验和分享的形式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再加上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极容易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不再跟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反而出现逆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建设幸福中国和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饱之后的重要目标,幸福感一词逐渐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自1879 年心理学独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主要承载了三个使命: 预防及治疗精神疾病、充实人类的生活和培育天才儿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对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心理学家把研究的中心放在了通过深入研究心理问题以找到缓解或治愈的方法上。这种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的做法,使得心理学变成了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在这一阶段心理学研究仅仅关注于消极的心理问题,缺少对人类积极思想情绪的探究,同时也导致对其他两个使命的研究停滞不前。在《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中,对该现象进行了描述: 由于社会公众及心理学家对积极因素缺乏重视,同时他们固有的消极、病态的观念,导致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如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了解太少。然而事实上,对人性积极面的关注更有助于积极面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最初萌芽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在自家

后院与五岁的女儿除野草时产生的。当时他的女儿顽皮地将种子抛向空中,影响了塞里格曼除草,于是他骂了女儿几句。年幼的女儿跑到爸爸身边,说: 爸爸,在我三岁到五岁的时候,我特别爱发牢骚,时常抱怨这个不顺心,那个不好,但是五岁以后,我决定不发牢骚了,那是我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因为时常还是会忍不住想要抱怨。但是爸爸,我觉得,既然我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发牢骚,你也可以不再总发脾气。此时,塞里格曼茅塞顿开,他发现女儿身上聚集着积极能量,她在积极发扬自己的优秀品质,促使她变成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从这一天开始,塞里格曼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保持积极的情绪。从此,他开始了对积极心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总幸福指数= 快乐+ 参与+ 意图。塞里格曼和Csikzentmihalyi 于2000年1月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自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其核心思想在于突出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因素,强调的是人类以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平衡,进而激发人自身的优秀品质和美德,发挥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社会和其他人,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

移动教学工具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移动教学工具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很多疑问,网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解答学习中的疑惑,提高知识获取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心得与认识,并且向教师、家长展示学习结果,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增强学习自信。班主任可以将各科老师课堂的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发到班级的交流平台,可以供上课没听懂、思想开小差的同学补充学习知识的完整性,还有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回家反复观看慢慢吸收内化新知识。 一、互联网——虚拟空间的新舞台 班级主页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是虚拟化的班级新舞台,可以建立完善的富有吸引力的班级主页,提供一个虚拟的班级管理的网络化环境。校园网和班级主页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围绕学科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给学生提供大量适合他们浏览的内容,通过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来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 班级主页除了有沟通桥梁的作用外,也是家长了解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便捷途径。通过建立“网上家长学校”等类似的交流栏目,可以促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网络化管理使得班级管理开放性增强,便于家长随时了解班级活动状况和学生表现。班主任也可以通过邮件给家长发送学生成绩通知单或致家长信,通过论坛召开非实时的家长座谈会等,与家长交换意见,并同时得到学生的校外表现等信息。班级主页不仅有助于得到家长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配合,也解决了班主任进行传统家访的时间矛盾,可以随时在线家访。 二、互联网——主题班队会的新平台 主题班队活动是班级管理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常见方式。传统的班队会活动,通常是班级学生、老师围坐在一起,在黑板上写好主题活动的名称,节目一个接一个演,活动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这样的班队会往往是由老师一手策划,队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率较低,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了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新型的班会活动,互联网可以成为主题班队会的新平台。 目前,我国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聊天,我国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有目的地引导我国学生最大化地使用网络的教育功能。利用网络的信息搜索和合作交流功能,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可以说是一个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各类主题班会,班主任推荐可选择的站点,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网络资源,进行再处理和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把自己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网页、画册等与同学们交流展示,或者将优秀网页发布到班级或学校主页上,学生们在展示中会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有

四年级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学做小会计 一、辅导缘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会他们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帮助小学生学会基本的消费管理技能──记账。 二、初步分析:学做小会计 合理使用和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是现代家庭教育辅导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本消费管理技能的记账行为,恰恰能在培养小学生管理自己的零花钱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记账,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用零花钱的变化情况,检查哪些支出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约的,避免消费行为中的盲乱和混乱。同时,记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掌握这种技能对管理自己的生活是有益的。本活动试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记账的手段来合理消费。 三、目的要求: 1.帮助小学生学会基本的消费管理技能──记账。 2.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四、课前准备: 1. 提前两周要求学生对这段时间的消费行为进行记录。 2.准备一份一周的收入和消费记录表。 3.准备几份小奖品。 五、辅导方法:

讨论法、评议法。 六、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两周前老师要求你们真实地记录半个月中的消费情况,你们完成了吗?好,今天我们就举行一次汇报会──‘学做小会计’。” 2.课堂操作。 (1)“合格小会计”评选活动。 ①每人针对自己的账目表统计:总收入是多少?总支出是多少?余额是多少?用于学习、娱乐、生活、社交等方面的费用各是多少? ②小组评议:看一看哪个同学的账目记得最清楚、准确;每组评出一名“合格小会计”,进行全班交流;给“合格小会计”发奖。 ③教师小结:刚才,几个参加交流的小会计账记得很好,很清楚,也很准确。那么这些钱用得是否合理、恰当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 (2)“最佳消费者”评选活动。 ①根据每人统计出来的数据,小组讨论:哪些项目的开支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参加班级评选活动) ②全班交流:选出一名最佳消费者,给予奖励。 (3)评一评,他是合格的小会计吗? ①出示一张一周的收入和消费记录表。 ②评议:这账目记得清楚、准确吗?这个同学哪些开支是合理的?哪些开支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你对这个同学的消费有什 么看法?

社团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的新形式分析

社团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的新形式 青岛市城阳第七中学韩超 一,提出背景 (一)校情学情 笔者根据现有的大部分学校心理辅导的实现途径及学生特点提出本课题。 心理健康的两大支柱是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但是在学校中一般有个别心理辅导,缺少团体心理辅导。在一般的班集主题活动中容易出现形式花哨、浮光掠影、范围过大、反馈不及时的弊端。 “校园里的学生,其基础状况、智力水平有着不可回避的千差万别,他们的兴趣爱好、潜能性向五彩斑斓。”李希贵校长在《教育的大门管不住了》一文中如是说。所以社团活动是解决班级主题活动的刻板性和单调性的有益途径,也是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学生的厌学心理的良好途径。 中学生相对小学生心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服从思想方面,小学生较为服从,中学生则对批评相对敏感,具有理想主义,喜欢争辩,吹毛求疵;在性别发展方面,小学生有性别隔离现象,中学生则有异性相互吸引的现象;10岁以前,是道德的他

律阶段,认为规则是死的,10岁以后,是道德的自律阶段,认为规矩是活的。 所以,中学生出现一些逆反、渴望被理解、难以正确地自我定位、找不到在集体中的位置等现象是很常见的,需要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以上校情和学情,笔者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在学校社团活动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二)理论依据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力量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在社团中组成的团体可以满足学生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研究证明,在一个团体中,如果成员之间有了埃互信,团体的凝聚力会更强,也将能更有效地发挥团体的效能。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实验表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人从一出生就处于不断成长及改变自身的过程中。人的潜能随着对社会的适应与再学习而不断增长。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增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摘要: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 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Dien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一样的。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边沁主张:“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所谓恶便是痛苦。因此,一种事态如果其中包含的快乐超过痛苦的盈余大于另一种事态,或者痛苦超过快乐的盈余小于另一种事态,它就比另一种事态善。在一切可能有的事态当中,包含着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英语的那种事态是最善的。”按照功利主义观点的解释,快乐是人生的主要追求,每个人总是追求他认为的自己的幸福,而人的幸福主要集中在个体经历的情绪、心理和身体的快乐和痛苦上。因此,幸福生活的特征就是人心理和生理上快乐的出现和痛苦的去除,这可以看作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先驱。 如果说早期的哲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是建立在思辨的理性的基础上,那么真正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还是到20世纪早期才出现。Flugel在1925年通过记录一定样本的人群在不同时刻的情绪性事件来研究人的心境,根据这些记录,并最终概况出不同时刻的情绪反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关于人类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allup.G,Gurin.G,Cantril.H等,他们运用一些相对较简单的量表对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人群进行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统计,这种调查主要是通过让被试回答一些量表问题来获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