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

(共33套127页)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

学(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课型:新授来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的定义

2、特点

二、乳化现象

1、定义

2、特点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2、特点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情景创设:生活中的纯净水

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

水呢?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

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

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

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

子形式存在(C11H22O11),

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

在(Na+、Cl-)。联系:两种

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

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

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

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

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

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

的、稳定的混合物。讨论:纯

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

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

溶液?溶液都是无色吗?

练习:

2、溶液的宏观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练习

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

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

小( )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

质)

练习:1、将10g蔗糖溶于100g

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

质量是2、将50g食盐溶于100g

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

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

到溶液是的

()

A、食

盐B、面粉

C、植物油

D、石灰石

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

于溶液是

()

A、豆浆

B、果酱

C、矿泉水

D、蔗糖水

听讲

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

利用学生的已

有经验制造认

知冲突,引发学

生的思

利用图片和学

生已有的经验、

知识,帮助学

生建立正确的

\

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g,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_______________

探究思考:

哪些物质可以做溶剂,哪些物质可以做溶质?

溶剂:水、汽油、酒精等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讨论:

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巩固练习

培养学生的想

象力和表达能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

体里形成的混合物2、宏观特

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

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

珠。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

化现象

1、洗衣粉洗衣

2、洗发水洗头发

3、洗餐具时滴加洗洁精效果

更好

认真分析,慎于思考,畅所

欲言,争相交流

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培养

学生的动手实

验能力。

与生相联系学

以致用

通过素材和实

验培养学生的

分析、观察、思

考能力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知

识整理能力

练习展示本课习题学生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作业

分类

作业内容

难易程

度(难

中易)

适宜学生

(优中

困)

预计完成

时(分钟)

必做题

伴学中普中15

选做题

完成练习中优生10

教后小记得:

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容易理解。

失:

提问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改: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面要更宽。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能力目标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讲解、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理解学习溶液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公式

2、变形

二、溶液的配置

1、步骤

2、实验仪器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情景创设:提问:在现实生活中,向

相同体积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一匙白

糖和两匙白糖所得溶液有什么不同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

论与交流,然后回答

问题。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判断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

然后分别加入0.5g、1g、

1.5g固体硫酸铜。

交流:详见下表

试管编号溶液颜色比较溶剂质量

1 浅蓝色10

2 蓝色10

3 深蓝色10

归纳:对有色溶液来说,可根据颜色

的深浅来区分溶液的浓稀

小结:溶液的浓稀一定表示溶液中溶

质质量含量的高低

讲解:溶液的浓稀不能准确地表示一

定量的溶液里溶质的多少,但

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准确地

知道溶液的组成。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溶

质的质量分数是其中的一种。

设问: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如何

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

利用学生的已

有经验制造认

知冲突,引发学

生的思

表示溶质的组成?

讲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板演:1、计算公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

2、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

量=溶液体积×溶液的密度

互动2

讨论交流:在下表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试管编号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

1 0.5 10

2 1 10 3

1.5

10

议一议:将上述实验中第三种溶液均分为两份,每份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为什么?

出示例题 把50g 质量分数为98%的

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多少克水?

提示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总结: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讲解:解: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则 50g ×98%=(50g+x )×20% X=195g

答:需要水195克

小结: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稀释后溶液质量等于稀释前溶液质量和加入水的质量之和。 讨论:如果把50g 换成50ml ,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题?

总结:还需要溶液的密度

练习:11页 在线测试 (找学

生代表板演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 A 、食盐 B 、面粉

C 、植物油

D 、石灰石

2、以下饮料和食品

中,属于溶液是( )

A 、豆浆

B 、果

C 、矿泉水

D 、蔗糖

听讲 巩固练习

利用图片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

识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小组交流 展示 点评

学生审题

教师点拨

学生板演

点评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互动3

实验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6%的

NaCl溶液

出示实验步骤:

1.计算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6%

的NaCl溶液所需要NaCl和水的质量

NaCl 8克、H20 42克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NaCl,

例入烧杯中。

3.把水的密度看作1g/cm3,用量

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NaCl的烧

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4.装瓶存放

点拔: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左物右码

2.选择量筒的标准

3.注意量筒的读数

小结:

1.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

本步骤

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

2.仪器:托盘天平,量筒、药匙、

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讨论:哪些因素可造成配制的溶液质

量分数偏低?

㈢质疑释疑,精讲点拨

1、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

氯化钠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增加一倍,应向此溶液中

加入氯化钠多少克?或蒸发掉多

少克水?

分析:抓住解这道题的关键:当溶

质质量分数为20%时,溶质和溶液的

质量各是多少?

解:

认真分析,慎于思考,

畅所欲言,争相交流

思考回答。

巩固练习

通过实验培养

学生的动手实

验能力。

与生相联系学

以致用

通过素材和实

验培养学生的

分析、观察、思

考能力

2、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

溶液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

生理盐水,需要18%的氯化钠溶液多

少克?需水多少克?

分析:抓住解这道题的关键:根据

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来解。

解:

㈣达标测评:挑战自我1、4题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知

识整理能力

练习展示本课习题学生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

作业

分类

作业内容

难易程

度(难

中易)

适宜学生

(优中

困)

预计完成

时(分钟)必做题

伴学中普中15

选做题

完成练习中优生10

教后小记得:

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容易理解。

失:

提问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改: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面要更宽。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课题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

3. 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能力目标

1.通过开放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对饱和溶液理解;

2.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的方法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化学,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建立溶解性概念,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概念;

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情景创设:一杯水是否能够无

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 【阅读】课本12

页联想与启示

同桌的同学间互

相讨论与交流,然

后回答问题。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

在另一种物质(溶

剂)里的能力称为

溶解性。

【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

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

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

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

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

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

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

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

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

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

钾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

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

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

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

温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

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

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

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

解?

【讨论】可以加水

【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

管中进行实验

【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

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

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

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听讲

思考观察

讨论交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制造认

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

利用图片和学生已有的经

验、知识,帮助学生建立

正确的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

小组交流

展示

点评

学生审题

教师点拨

学生板演

点评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

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

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

有一定限度的。我们把在一定

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

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

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

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认真分析,慎于思

考,畅所欲言,争

相交流

巩固练习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

验能力。

与生相联系学以致用

通过素材和实验培养学生的

分析、观察、思考能力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练习展示本课习题学生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

作业

分类

作业内容

难易程

度(难

中易)

适宜学生

(优中

困)

预计完成

时(分

钟)

必做题

伴学中普中15

选做题

完成练习中优生10

教后小记得:

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容易理解。

失:

提问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改: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面要更宽。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2

课型:新授来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 知道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能力目标

2.通过开放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2.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的方法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化学,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建立溶解性概念,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概念;

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2

二、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1、定义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情景创设:

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大

小?

【阅读】课本14

页联想与启示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

讨论与交流,然后

回答问题。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教师讲述】人们常用溶解度来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讨论】谈谈对溶解度的认识

【教师讲述】

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

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

示。

【活动与探究】根据下表绘制溶

解度曲线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00 138 169 202 246

【讨论】溶解度曲线有何用途?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用途:

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

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

解度的大小比较;

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

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

【学生阅读】

课本14 页溶解度

的定义

听讲

思考观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制造认

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

利用图片和学生已有的经

验、知识,帮助学生建立

正确的认

【说明】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面的意义:

1、在曲线图中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代表在对应的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在某物质的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与固体共同存在;(注意区分溶质质量的范围)

3、在某物质的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均为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曲线的走向代表其溶

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情况

【注意】不是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初中只有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的走向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练习】讨论交流

1、在50℃时,氯化

铵的溶解度为

克;70℃时,氯化铵

的溶解度为克;

2、硝酸钾的溶解

度为110克时对应

的温度为℃;

3、在10℃时,比较

硝酸钾、氯化钠、

氯化铵三者的溶解

度大小;那么在

70℃时又是如何?

4、在℃时,硝酸钾

与氯化钠的溶解度

相等。

在℃时,硝酸钾大

于氯化钠的溶解

度; 在℃时,硝酸

钾小于氯化钠的溶

解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

小组交流

展示

点评

学生审题

教师点拨

学生板演

点评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探究,学习【活动与探究1】玻璃棒蘸取少

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

【现象】玻璃棒上有白色固体

【活动与探究2】在沸水中加入

硝酸钾配成浓溶液,然后降温

【现象】有固体析出

【教师讲述】像上述实验中那样

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

结晶。结晶的方法常见的有

认真分析,慎于思

考,畅所欲言,争

相交流

巩固练习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

验能力。

与生相联系学以致用

通过素材和实验培养学生

的分析、观察、思考能力

新知

蒸发溶剂结晶法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蒸发溶剂结晶法:适用于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晶体溶液;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先制得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后将其降温则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的提纯。

【演示实验】演示从60℃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量,验证上述两种方法。

【总结】结晶法适用的范围: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

【介绍】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一般先将制得的不饱和溶液高温蒸发一部分溶剂后,使得它变为高温下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分离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练习展示本课习题学生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

作业

分类

作业内容

难易程

度(难

中易)

适宜学生

(优中

困)

预计完成

时(分钟)必做题

伴学中普中15

选做题

完成练习中优生10

教后小记得:

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容易理解。

失:

提问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改: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面要更宽。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第一单元溶液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方式和科学方法

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主要科学方法:——模型法、类比法

课时安排:

第一节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2课时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2课时

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单元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1 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降低习题选择的难度。

2 一班学生智力条件较差,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应教会学生学习。 2 二班学生作业态度较差,应注意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化。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难点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学法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本单元主要学习方式和科学方法

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主要科学方法:——模型法、类比法

提优补差措施

1 问题设计起点要低,注意层次感。

2 注意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3 注意真正发挥实验的真正作用。

4 在课堂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2课时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1课时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 1课时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 1课时

复习 2课时

课题第一节酸及其性质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浓硫酸的特性,强酸的腐蚀性

3、认识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

能力目标

3.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

4.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

盐酸与硫酸的物理性质难点:

浓硫酸的特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1 一常见的酸

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2、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情景创设:

【演示】“白糖变黑面包”

的实验

这种神奇的液体是浓硫酸,它

为什么能把白糖变成黑面

包?走进今天的探究之旅

-----常见的酸,揭开浓硫酸

的神秘面纱。

【阅读】课本14页

联想与启示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

讨论与交流,然后回

答问题。

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引入新课

活动探究,

学习新知【二、自主探究感悟新

知】

(探究活动一探究浓盐酸、

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投影】生活中含酸的物品

【讲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酸味)那是因为它们都含有

酸。酸有哪些性质?对我们的

生活有什么作用?走进我们

的探究活动

一,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

理性质。这是一瓶浓盐酸,请

大家认真观察它的颜色、状

态。

【初识浓酸】

展示一瓶浓硫酸、一瓶浓盐

酸,引导学生观察色、态、

味。

指导学生打开瓶塞,观察瓶口

的现象。

【投影总结】

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表格)

【讲解】

浓盐酸为什么能产生白雾?

原来是盐酸中挥

发出的HCl气体

与空气中的水蒸

气结合,形成盐酸

小液滴,悬浮在空

气中而形成白

雾。

【投影】白雾:盐酸中挥发出

学生观察并思

考,正确闻气味的方

法。

两名学生上台闻

气味,描述总结出浓

盐酸、浓硫酸的物理

性质。

听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制造认

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

利用图片和学生已有的经

验、知识,帮助学生建立

正确的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

能力

小组交流

展示

点评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 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 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一会儿,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少量澄清石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指南(化学),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化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11章。 三、学生分析 本人所教化学学科有两个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较差,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以上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前各科成绩都较差,没有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学习方法不对,且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对所学化学知识不能进行归纳系统化,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四、教材分析 现行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

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目标任务 1.让化学知识联系生产、生活、自然、社会现象等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2.使学生学习一些常见金属材料、溶液及酸碱盐的基础知识,掌握部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题的各种技能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 识点提纲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研究的范畴 3、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 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分离物质的仪器 6、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 频)、液体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 里的固体加热(6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 6、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水资源的现状 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 点) 3、自来水生产过程 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 及产物的判断、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实验结论的推广(分)2、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检查装置 考点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高频) 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内容、用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五混合物与纯净物 概念、宏观区别、微观区别、判断方法、联系。 考点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的概念、表达式、举例、特征。 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独家(共23套)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汇总(word打印版)

(共23套)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同步练习 题汇总(word打印版) 1.1化学真奇妙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铁丝弯曲 B. 西瓜榨汁 C. 食品腐烂 D. 灯丝熔断 2.(2016?遂宁)遂宁不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而且特产也非常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 制作红苕粉时晒干水分 C. 制作蓬溪姜糕时将成品切块包装 D. 配制沱牌曲酒时发酵粮食 3.下列变化中,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 铁铸成锅 B. 葡萄酿成酒 C. 木柴燃烧 D. 面包发霉 4.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刻舟求剑 B. 花香四溢 C. 投鞭断流 D. 钻木取火 5.下列我省的一些景点和特色中, 其中发生变化的是()

A. 黄山云海 B. 徽州石雕 C. 广德太极洞溶洞 D. 阜阳剪纸 6.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粮食酿成酒②爆炸③用活性炭除去有毒气体④植物的光合作用⑤自行车骑一段时间后, 车圈生锈了⑥洗完的衣服在阳光下晾晒, 很快会干 A. ①②③ B. ②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7.下列变化中,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蜡烛的燃烧 B. 食物腐败 C. 植物光合作用 D. 酒精挥发 8.下列过程中, 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火箭发射 B. 节日焰火

C. 风力发电 D. 葡萄酿酒 9.下列过程中, 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铁锅生锈 B. 煤气燃烧 C. 石蜡熔化 D. 大米酿酒 二、填空题(共4题;共20分) 10.水通直流电, 可观察到正负电极上都出现________ , 可以用________ 检验正极的玻璃管中聚集的气体,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 检验负极的玻璃管中聚集的气体,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由于这是一种具有________性的气体, 因此点燃前必须______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 . 11.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白糖, 加热, 白糖熔化变成液体, 这时白糖发生了________ 变化.若继续加热, 白糖变黑, 生成了碳, 这时白糖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 变化. 12.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 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 能源问题, 粮食问题, 环境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 通过化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 其中有:①合成高效化肥;②新型高效药品的开发; ③研制快速降解的塑料;④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耗下分解水得到氢气;⑤合成人造皮肤;⑥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⑦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⑧开发新型制冷剂代替氟利昂;⑨消除汽车有害尾气.请将以上问题归类, 并把其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健康问题:________ . (2)能源问题:________ . (3)粮食问题:________ . (4)环境问题:________ . 13.蔗糖受热熔化的过程中, 蔗糖分子本身________ (填“变”或“不变”), 只是蔗糖分子________ (填“获得”或“失去”)能量, 蔗糖分子运动________ (填“加快”或“减慢”), 因而属于________ 变化.如果继续加热可能变成黑色, 此时, 蔗糖分子本身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化学教材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到图书馆去:你好,化学!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 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到图书馆去:卡文迪什的发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 第二节元素 第三节物质构成的表示 到图书馆去:化学自有深意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第二节氧气 到实验室去: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到图书馆去:点燃化学革命火种的勇气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到图书馆去:用天平秤出来的伟大定律 第六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到实验室去: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到图书馆去:地球越来越热问题越来越烫手

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一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到实验室去: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到图书馆去:无处不在的溶液 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 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到图书馆去:分子变成离子 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第二节海水晒盐 第三节海水制碱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到图书馆去:深藏海底的天火 第四单元金属 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钢铁的锈蚀与防护 到实验室去:研究金属的性质 到图书馆去:有锂走遍天下 第五单元化学与健康 第一节十五中的有机物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远离有毒物质 到图书馆去:阿斯巴甜之苦 第六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 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到图书馆去:合成我们的未来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

(共33套127页)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 学(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课型:新授来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的定义 2、特点 二、乳化现象 1、定义 2、特点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2、特点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情景创设:生活中的纯净水 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 水呢?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 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 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 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 子形式存在(C11H22O11), 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 在(Na+、Cl-)。联系:两种 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 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 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 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 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 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 的、稳定的混合物。讨论:纯 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 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 溶液?溶液都是无色吗? 练习: 2、溶液的宏观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练习 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 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 小( )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 质) 练习:1、将10g蔗糖溶于100g 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 质量是2、将50g食盐溶于100g 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 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 到溶液是的 () A、食 盐B、面粉 C、植物油 D、石灰石 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 于溶液是 () A、豆浆 B、果酱 C、矿泉水 D、蔗糖水 听讲 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 利用学生的已 有经验制造认 知冲突,引发学 生的思 考 利用图片和学 生已有的经验、 知识,帮助学 生建立正确的 认 识 \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

—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学业阶段性测试 初三化学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本试题分为Ⅰ卷和Ⅱ卷两部分,共8页。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它不同的是 A.蜡烛融化B.葡萄酿酒C.光合作用D.钢铁生锈2.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B.加热液体C.取用液体D.读出液体的体积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主要是由最外层电子决定的 5.碳14是一种质子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的碳原子,它可以蜕变为碳12。在考古学中常用碳14蜕变的量来精确地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碳12是一种质子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2的原子。由此可判断,碳12和碳14属于 A.同种元素B.同种原子C.同种分子D.同种单质6.我国科学家发现,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元素(Se)为+4价,氧元素为-2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A.Na2SeO3B.Na2SeO4C.NaSeO3D.Na2SeO2 7.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②③化学性质相同B.它们表示两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离子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8.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二氧化碳B.白酒C.矿泉水D.粗盐 9.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 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 10.进行蒸发操作时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蒸发皿B.温度计C.酒精灯D.玻璃棒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 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选项有两个只选1个且正确给1分,有错选不给分。) 11.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硫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B.硫原子核内有l6个质子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l6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12.如图是 四位同学 对某一物 质的化学 式意义的 描述,该物 质是 A.Cu B.NO2 C.NH3D.NaCl 13.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为节约药品,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 B.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时,先进行预热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中考试题.docx

中考化学试题 (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C1 35.5 Ca 40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1—10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 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填入对应括号内) 1.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烟花绽放 B.蜡烛燃烧 C.海水晒盐 D.葡萄酿酒 2.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具备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 ...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 B.取用块状固体 C.加热固体 D.点燃酒精灯 3.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新元素,填补了元素周期表中116和118之间的空缺.确定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4.溶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剂体积加溶质体积等于溶液体积。 C.配置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 D.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5.认识各种图标对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右图所示图标指的是() A.腐蚀品 B.有毒品 C.当心爆炸 D.禁止烟火 6.下列物质鉴别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硝酸银溶液鉴别蒸馏水和海水。 B.用酚酞试液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用熟石灰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 D.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7.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100g水最多溶解甲物质的质量和最多溶解乙物质的质量相等。 C.t2℃时,甲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比乙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 D.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均无晶体析出。 8.苯甲酸(C6H5COOH)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其酸性比醋酸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苯甲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4:1. C.苯甲酸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7:6:2 。 D. 苯甲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2g。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鲁教版 五四制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8-10-24 新课程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体系的构建、教材体例的确定、教材内容的选择及呈现方式等方面较传统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我们化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现行教材的使用我想谈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强化基本观念的指导作用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学科观念。如:要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物质的变化观、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的能量观、物质的分类、化学的社会观、价值观等基本的化学观念。一方面,这些基本的化学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它是在具体的化学知识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内化、概括、提升而形成的。这些基本观念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基本观念对相关的具体知识的学习又具有统率和指导作用,一切具体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指导下进行。 我们教师就是要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指导下实施教学。如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一节,本节内容的定位是以“水的分解”和“氢气燃烧”这个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为平台,重点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等核心知识。其中“水的合成”(第二个次级标题)内容的学习,一方面是要以“氢气燃烧”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学习“化合反应”这一重要的概念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物质世界的微粒观、变化观,初步形成化学反应的能量观。因为在前一节学习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水的分解主题),本节又学习了氢气燃烧放热,学生已有了化学变化过程中可能伴随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在此教师就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使学生初步形成化学反应的能量观。让学生明确,我们研究化学反应就是为了获取人类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这样又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化学研究的目的观。 再如,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内容的学习,本节是第一次系统引进和学习元素的概念,第一次站在理性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物质的元素组成。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地壳的元素组成后,最好能向学生补充说明人体也是由有限的几种元素组成的。然后概括出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是由有限的元素按照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的,最后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提升——形成物质世界的元素观。 另外,在对本节关于“单质与化合物”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物质分类的基本观念上开展学习,而不能仅仅定位在知识学习的层面上。如可以提供给学生熟悉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如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氯化钠、铁、镁、碱式碳酸铜等,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与交流得出结论: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由此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提升,初步形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基本观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方程式(全)

★鲁教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 加现象,尤其适合推断题的解题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 2MgO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 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2CuO 现象:铜丝变黑。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点燃 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或爆炸:2H2 + O2点燃 2H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点燃 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 SO2 现象: A、在纯的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 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 2CO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2高温 2CO(是吸热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点燃 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 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水→酸如: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1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 14、无水硫酸铜鉴定水:CuSO4 + 5H2O = CuSO4·5H2O 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15、工业上制盐酸(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 == 2HCl 16、溶洞的形成中碳酸钙的溶解:CaCO3 + H2O + CO2 == Ca(HCO3)2 17、制取四氯化硅:Si + Cl2 =SiCl4(液态) 二、分解反应: 18、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9、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MnO2 2H2O+ O2↑ 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0、高温锻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CO2↑(工业制取氧化钙、二氧化碳) 21、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22、氯化镁电解制取金属镁:MgCl2通电Mg + Cl2↑ 23、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制纯碱:2NaHCO3△Na2CO3 + H2O + CO2↑ 2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制氧气:2KClO3MnO2 2KCl + 3O2 ↑ 26、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2CuO + H2O + CO2↑ 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7、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 CuSO4 + 5H2O 28、溶洞的形成碳酸氢钙的分解: Ca(HCO3) 2==CaCO3 ↓+ H2O + CO2↑ 29、工业电解氧化铝制取金属铝: 2Al2O3通电4Al + 3O2↑ 30、加热氧化汞:2HgO△2Hg + O2↑ 三、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31、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2、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 33、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34、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ZnCl2 + H2↑ 35、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MgCl2 + H2↑ 36、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30-35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37、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FeCl2 + H2↑ 38、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 36-37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9、铁与硫酸铜反应:Fe + CuSO4==Cu + FeSO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 40、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41、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 + Cu == C u(N O3)2 + 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42、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 + Zn == Z n(N O3)2+ 2Ag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 43、铁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 + Fe == F e(N O3)2+ 2Ag

(完整版)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研究的范畴 3、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 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分离物质的仪器 6、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频)、液体药品的 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6 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 6、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水资源的现状 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点) 3、自来水生产过程 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及产物的判断、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完整资料)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研究的范畴 3、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 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分离物质的仪器 6、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频)、液体药品的 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6 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 6、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水资源的现状 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点) 3、自来水生产过程 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及产物的判断、 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实验结论的推广(0.25-3分) 2、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检查装置 考点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高频) 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内容、用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五混合物与纯净物 概念、宏观区别、微观区别、判断方法、联系。 考点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的概念、表达式、举例、特征。 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课时物质构成的奥秘(1-12分)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高频) 1、原子的结构:(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2)原子结构 2、原子质量的计算:概念、公式、单位、原子的相对原子 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考点二构成物质的微粒(高频) 1、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2、离子 (1)概念 (2)分类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方程式(全)讲解学习

化学方程式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 + O2点燃 2MgO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2点燃 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 2Cu + O2△2CuO 现象:铜丝变黑。 4、铝在空气中燃烧: 4Al + 3O2点燃 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或爆炸: 2H2 + O2点燃 2H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点燃 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点燃 SO2 A、在纯的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2点燃 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2点燃 2CO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 2 高温 2CO (是吸热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CO + O 2 点燃 2CO 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O 2 + H 2O == H 2CO 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如: SO 2 + H 2O == H 2SO 3 SO 3 + H 2O == H 2SO 4 13、生石灰溶于水: CaO + H 2O ==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 14、无水硫酸铜鉴定水: CuSO 4 + 5H 2O = CuSO 4·5H 2O 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15、工业上制盐酸(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 2 + Cl 2 点燃 2HCl 16、溶洞的形成中碳酸钙的溶解: CaCO 3 + H 2O + CO 2 == Ca(HCO 3)2 1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 4 + 2O 2 点燃 CO 2 + 2H 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8、乙炔的充分燃烧: 2C 2H 2 + 5O 2 点燃 4CO 2 + 2H 2O 现象: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带浓烟,在氧气中燃烧火焰明亮不冒烟。 1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 2H 5OH + 3O 2 点燃 2CO 2 + 3H 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葡萄糖的氧化: C 6H 12O 6+6O 2 ===缓慢氧化 6CO 2 + 6H 2O

2013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

2013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

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

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2So4)氯化钾(cl) 碳酸钾(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No3 磷酸二氢钾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最高,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