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材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材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材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材知识点归纳

综合素质科目

教师观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性:教师职业具有一定声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职前训练;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的专业研究领域。

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职责/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与人类延续中起着纽带与桥梁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塑造新一代青少年品格具有关键作用;教师是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职业发展历史:

非职业化阶段

夏商时期出现“庠,序,校”等官办国学,教师由官吏担当。我国奴隶制时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职业化阶段

春秋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出现,私学教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其中以儒家/墨家两家为主。古希腊智者也有专门的教师,如苏格拉底。

专门化阶段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出现在法国——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诞生于清末——盛怀宣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下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外院即附属小学。

专业化阶段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得到确认,该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法》于1994年实施。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教育法》于1995年第一次通过并实施;《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实施。

教师职业角色

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授业解惑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示范者

朋友知己/家长代理人,父母的角色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者/学者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复杂性

创造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与间接性

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本体性知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其相关知识/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学科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文化知识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是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先进的教育理念

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即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业心理素养

良好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人格的养成/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在职培训: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教学观摩与观察/专业培训

自我教育:专业阅读/网络学习/校本教研与培训/行为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微格教学/专业训练/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终身学习意识

终身学习的内容:学会学习/钻研学科,成为学科专家/学习教育的有关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要求:要有不断学习的意愿/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将学习与改进工作,改进生活相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发展意识

自我诊断/自我规划/寻求支持/自我评价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教师为专业化所做的主观努力

学生观

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的特点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即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

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学生是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学生的本质特点: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主体性/独立性/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主体的课堂参与,让学生主体获得参与课堂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

重视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学生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是教育活动需要与权责的主体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个性差异是发展的前提,应视之为财富而珍惜开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的自由的发展。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确认识与评价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积极引导,才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获得他们的认同与配合,从而达到教育与影响他们的目的。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学生是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学生观的要求:

满足身心发展要求,促进生理健康发展的实现,促进心理健康要求的充分满足;

自主发展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主发展和自觉发展的意识。自主发展意识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是全面发展的核心。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点:对象的限定性/关系的规范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能动性

师生关系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形成授受关系/人格上平等的关系/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理想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学

教育的定义

综合广义和狭义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属于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的教育都有自身的特点。

此外,教育还有生产性,民族性,长期性等。

教育的组织形式

教育的组织形式是指教育者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

从纵向来看,有以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从横向来看,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最早出现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是一夫一妻制出现后才产生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二者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实践的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矛盾最基本/最有决定性,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按照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按照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

步与个体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按照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隐形功能是伴随着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朱熹,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非人类社会特有的。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第一个提出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心理起源——孟禄(美),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否认教育的意识性与目的性,导致教育生物学化,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苏联与中国学者,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历史发展

萌芽期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只因年龄/性别/劳动分工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单一,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教育方法单一,没有文字书籍,仅靠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耳濡目染。

形成期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时期与封建时期的教育,其特征:

道统性/阶级性/等级性/阶级性/刻板性/象征性

象征性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

夏商已有学校设置,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教育的要求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奴隶主贵族学习礼乐的学校。

西周有“学在官府”“以吏为师”的风气,学校教育制度比较完善,有国学,乡学之分。“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为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以儒/墨两家影响最大,成为显学;养士之风大盛,有“稷下学宫”,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郡国学”“郡县学”发展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察举制为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隋唐时期,重振儒术。佛道儒三教并重,以科举制为选士制度。“六学二馆”为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依据(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等书)。明代后,八股文为考试格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世界古代

古印度教育有佛教教育与婆罗门教育。人分四种等级,有婆罗门,即僧侣,为统治者;刹帝利,即武士/军事贵族,为统治者;吠舍,即工商农,为平民;首陀罗,即奴隶,主要为当地土著。

公元前3世纪佛教盛行,佛教教育主要为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婆罗门教育以《吠陀》为典,

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古埃及出现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出现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崇尚“以吏为师”“以僧为师”,学为文士是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古希腊以古雅典教育和古斯巴达教育闻名,古雅典教育在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古斯巴达教育以军事和政治道德为主,前者培养政治家与商人,后者培养军人与武士。中世纪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为主。教会以培养僧侣和教士为目的,以“七艺“为教学内容,即”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四学”(天文学,几何学,音乐,算术)。骑士教育内容是“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教育为主。

近代社会教育

特征: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德国1763年做出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美国1852年《义务教育法》。

现代社会教育

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生产性:教育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

公共性:现代教育对象不再是某一阶层的人,而是面向全社会成员。

革命性:现代教育处于不断变革当中,从目标到课程/教育内容与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都需要不断革新。

未来性: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现代教育发展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与个体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终身性:由法国教育家法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终身教育。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教育内部诸多因素/教育与外部诸多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其中,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外部关系规律,外部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内部关系规律,内部因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课堂及教学设备等。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为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与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论述: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科学是研究各种教学问题的科学理论的学科群,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技术等。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是从总体上分析教育问题的,而教育科学是从某种角度的分析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师范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超越日常教育经验;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等四个阶段。

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

i.儒家思想

孔子

核心:“仁“礼”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重文事轻科技/生产

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启发诱导(启发式教学原则,世界第一个提出,早于苏格拉底)/学思行结合

孟子

性善论

教育目的:明人伦,一般人伦关系为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

性恶论

教育目的:化性起伪

教学过程:闻——见——知——行

ii.墨家

墨翟

核心:“非攻“”兼爱“

教育内容:重文史科技/逻辑思维训练

教育过程:亲知/闻知/说知,前两者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获得知识

iii.道家

核心:“绝学“”愚民“”道法自然“

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教育内容:反对儒家礼教,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

教学原则:“用反“”虚静“

iv.《学记》,据郭沫若考证,由孟子学生乐正克所著。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知不足而后自反也

“预时孙摩“——预防问题出现/及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观摩

“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知识/活动相结合

“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尊师重道/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西方教育学萌芽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

i.苏格拉底

问答法:讽刺——定义——产婆术

ii.柏拉图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国家主义教育思想随着19世纪西方欧美国家的出现而达到巅峰。代表作《理想国》。《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西方教育思想的三个里程碑。

iii.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支持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认为教育遵循自然规律,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古罗马

iv.昆体良

教学法大师,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古代西方最早的第一本教育论著。对班级授课制已有一些阐述,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培根首次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i.夸美纽斯——捷克哲学家

《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西方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论述。

观点:

“泛智”教育,主张百科全书式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著有带150幅插图的《世界图解》;

班级授课制;

教育适应自然;

教育原则: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巩固性,量力性。

ii.卢梭

性善论,著有《爱弥儿》。主张教育使儿童“归于自然”。

iii.康德

最早在大学举行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著有《康德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iv.裴斯泰洛奇

主张“教育学心理化”,即把教育提到科学水平,将教育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v.洛克

提出“白板学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提出“绅士教育论“。著有《教育漫画》,对18世纪英国家庭教师教育和学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vi.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是西方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论述。

有“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称誉。

观点:

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与心理学: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之上,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之上,奠定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伦理学即实践哲学,包含五种道德观念;

心理学,即研究观念的学科。“意识阀“”统觉“。

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

“三个中心”理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其学生席勒进一步完善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vii.杜威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知识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是”

教育即生活“的引申。

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目的即教育过程本身,”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从做中学“:这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和探究的方法。这种探究的五个步骤即”

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种假设可以解决这个困难,验证假设。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或精神科学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作克鲁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凯洛夫《教育学》;加列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批判教育学

中国近代教育学思想

i.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独立,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与内容独立。ii.黄炎培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大职业教育主义“。”敬业乐群“,”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iii.晏阳初

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家与实践家。主张“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提倡知识分子到乡村去。有”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称誉。

iv.梁漱溟

关心人类问题和社会问题,认为社会问题在于盲目崇洋文化,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v.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称誉。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i.布鲁纳

著有《教育过程》,倡导“结构教学论“,和发现学习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与创造能力。

ii.赞科夫

著有《教学与发展》,倡导“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iii.瓦根舍因

提倡“范例教学理论,通过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其他学者

保利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教育的基本规律

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学校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途径。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意识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

培养个体个性化的途径: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生产力发展影响学校的结构;

生产力发展影响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发作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再生产劳动;

教育再生产科技。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可以使原本只有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由更多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还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论述题:教育受生产力制约,也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论述两者关系。

如上。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与生产力并非一定同步。一方面,一定时期内,如果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教育思想/内容/方式与手段将会落后于生产;另一方面,当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受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可超前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并不代表可以教育可以不受生产力制约。盲目地推行“教育先行”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国民经济失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必须以受社会制约为前提。当教育与社会之间产生冲突,教育应首先满足社会的需要。虽然教育具有引导功能,但引导需要以适应为前提,发展需要以稳定为前提。

教育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受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的质量;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方式/内容和手段;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反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功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受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

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部分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质;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国务院/省/直辖市/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内的教育工作进行管理。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的人才;

教育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着教育。

教育具继承性;

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的作用。体现在:

教育是实现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教育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意向发展。认知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的发展;意向发展包括需要/兴趣/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体质增强是指各种体能素质,功能参数向着健康的方向提高和增强。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初中教材知识点梳理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备注:红色字体重点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一)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为了明确表达意义,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这里 的“+”通常省略; 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符号“-”。(重点看教材例子) (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1.2.1 有理数 (一)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二)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1.2.2 数轴 (一)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二)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 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三)一般的,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 是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 个单位长度。 1.2.3 相反数 (一)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一般地a 和-a 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二) 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1.2.4 绝对值 (一)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远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

(二)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1.; 2.; 3.。 4.有理数大小比较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 2. (三)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二)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三)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 (四)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 2.; 3.。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两次综合性学习:“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 181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 少于300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理解重点句子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三)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 项目具体目标 语文基汉语 拼音 常用汉字3000个 汉字2500个常用字。 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字,辨析形近字。

础知 识部分 书写规范,行款正确,有一定的速度。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辨别词语感情色彩。 句子理解句子意思。 推想文章中语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背诵优秀诗文60篇。 积累常用成语。 阅读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累计 145万字。 习作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分段表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能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 的意见;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资料;能够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四)五年级下册教材的习作训练 组别写作内容备注第一组给远方小学生写信应用文

初中化学教材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教材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一般能精确到01克调整零点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的纸称量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处用手拿住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过滤时应使漏斗与承接内壁靠以免滤液飞溅长颈漏斗的要以防止的气体漏斗逸出二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用手紧贴容器外壁就说明装置不漏气加热

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 ) A.墨翟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4.古代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5.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 A面向全体学生 B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7.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使少数有特长的学生能得到尽快的发展 B使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达到合格标准 C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D使全体学生的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8.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9.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是() A冯恩洪 B孙晓云 C布鲁纳 D加德纳 10.教育部在()颁布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A 2000年 B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1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2.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 A. 整体性 B.独特性 C. 稳定性 D.社会性 13. 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14.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15.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奥苏柏尔 D、加德纳 16.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迁移 B.定势 C. 功能固定 D.原型启发17.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A ) A、线性B、正弦曲线C、倒U曲线D、因果 18.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19.自信与自卑、大方与羞怯、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A、气质 B、性格 C、态度 D、能力 20、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A.外部 B、成就C.交往D.任务 21、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一种()技能。 A、动作 B、智力 C、一般 D、特殊 22、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 A.感知B.理解C.迁移D.应用 23、教师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 A、观察 B、训练 C、模仿 D、习惯培养 24、对学习材料适当重复能使信息得以记忆与保持,其学习策略是()。 A、练习 B、精加工 C、组织 D、复习 25.创造力的两个最本质的特征是()。 A、独创性和灵活性 B、流畅性和精密性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2018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 一年级上册 ①数一数②比一比③1~~5的认识和加减法④认识物体和图形⑤分类⑥6~~10的认识和加减法⑦11~~20各数的认识⑧认识钟表⑨20以内的进位加法⑩总复习一年级下册 ①位置②20以内的退位减法③图形的拼组④100以内数的认识⑤认识人民币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⑦认识时间⑧找规律⑨统计⑩总复习 二年级上册 ①长度单位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③角的初步认识④表内乘法(一)⑤观察物体⑥表内乘法(二)⑦统计⑧数学广角⑨总复习 二年级下册 ①解决问题②表内除法(一)③图形与变换④表内除法(二)⑤万以内数的认识⑥克与千克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⑧统计⑨找规律⑩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 ①测量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③四边形④有余数的除法⑤时、分、秒⑥多位数乘一位数⑦分数的初步认识⑧可能性⑨数学广角⑩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 ①位置与方向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③统计④年、月、日⑤两位数乘两位数⑥面积⑦小数的初步认识⑧解决问题⑨数学广角⑩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 ①大数的认识②角的度量③三位数乘两位数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⑤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⑥统计⑦数学广角⑧总复习 四年级下册 ①四则运算②位置与方向③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⑤三角形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⑦统计⑧数学广角⑨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 ①小数乘法②小数除法③观察物体④简易方程⑤多边形的面积⑥统计与可能性⑦数学广角⑧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 ①图形的变换②因数与倍数③长方体和正方体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⑤分数的加法和减法⑥统计⑦数学广角⑧总复习 六年级上册 ①位置②分数乘法③分数除法④圆⑤百分数⑥统计⑦数学广角⑧总复习 六年级下册 ①负数②圆柱与圆锥③比例④统计⑤数学广角⑥数与代数⑦空间与图形⑧统计与概率⑨综合应用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初中英语教材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七年级上Unit 1-4 一、Unit 1知识点 1.语法:be动词/ 物主代词/ 人称代词(详见语法) 2.句型/词汇 (1) --- What’s your name? --- My name is … / I am … 注意:人称要用物主代词 eg:---What’s his name ? --- His name is Tony. ☆英文中姓氏是写在后面,名字在前面 eg:Jenny Brown ↓ ↓ 名字姓氏 姓氏:last name = family name 名字:first name (2) --- Nice to meet you ! --- Nice to meet you, too. /Me, too. (3)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 My telephone number is … It’s… 二、Unit 2 - Unit 3知识点 1.语法:指示代词/名词的单复数(详见语法) 2.句型/词汇 (1) ---Is this / that….? --- Are these/ those …? --- It is …(回答都用It) --- They are…(回答都用They) eg:--- Is this your ruler? --- No, it isn’t . 辨析:this (复数these) 这个,这样(这些)→指近处的事物,人that (复数those) 那个,那样(那些)→指远处的事物,人eg:---Is this your pencil? ---Is that your book? --- Yes, It is. --- No, it is not. (2)陈述句型 This is my sister . That is my brother. These are my sisters. Those are my brothers. 注意单数→复数:指示代词,be 动词,名词全都要相应的变化(3)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 is a pen. (注意冠词不要省略) (4) --- How do you spell it? --- P-E-N. (5) Call Alan at 4953539. (6)易错单词,短语,句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及人教版教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 归纳及人教版教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及人教版教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比罗马的昆体良《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300年。其主要思想有:“不陵节而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3.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 “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开启现代教育派。 5.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6. 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别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 教育的概念:广义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为思想道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中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背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 18.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 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种强制性教育。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学技能的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3、教学技能的含义: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整体体现;教学技能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燕尾服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多样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5、教学技能的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择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和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12、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13、备课:是指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4、备课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统观全局,二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