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相关事物的学科,管理实践是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提供有效的科学理论。这么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就决定它的研究对象的宽泛性,而管理学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重复地履行各种职能的。对管理的过程和职能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管理的计划与决策、实施和执行、组织和人事、领导和指挥、控制和监督、评价和调整等,以便从中找到管理的循环规律,明确管理循环是往复不断、呈螺旋式上升的。由此又可看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决不是单一的、不变的。

众所周知,管理学的广义研究对象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这一宽泛的说法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者和管理历史等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解读。

具体来说,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其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古典管理学大师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侧重于对管理方法的研究,他的理论通过实践和实验总结出来,他致力于寻求做每一件工作的最佳方法,他的理论有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谋求取得最高

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三是要求管理人员互相协作、共同努力。他致力于对管理方法的研究、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而对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及人的生理、心理研究不多。同时期法国的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包括其最初的管理职能理论,他把管理看成一组普遍的职能,对管理职能进行研究,为管理学体系打下重要的基础;他也重视管理者与员工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公平、秩序及内部人员的稳定;倡导管理教育法约尔认为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缺少管理教育”是由于“没有管理理论”,每一个管理者都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原则和个人的经验行事,但是谁也不曾设法使那些被人们接受的规则和经验变成普遍的管理理论;看中管理者的能力,依靠管理人员的艺术,管理人员的精神特性决定其最终成果,法约尔和泰罗的观点有所不同,但都侧重改变方法手段,提高生产水平。

进入20世纪初期,随着大机器生产的规模投入使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员工的觉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改善其经济状况,且要求政治上的权力。工人消极怠工,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向资本家进行罢工斗争。为调和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在客观上有力的推动了对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从行为科学理论开始发展。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玛丽福莱特提出的富人本导向的思想和处理冲突的方法,到中期的霍桑研究及人际关系理论,以前的管理对工人的思

想感情漠不关心,管理人员单凭自己个人的复杂性和嗜好进行工作,而霍桑实验证明,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像霍桑实验人员那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此时期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人的思想、心理对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如麦格雷戈的X-Y理论和组织行为学说,都是人本思想的体现。

而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研究日趋渗入,表现出许多新元素和新特点。管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借助于多学科交叉作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的原因除了技术进步、生产社会化等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外还有以下重要理论、实践以及研究者个体等方面。如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其二表现为中心,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三是系统权变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在管理学更加重视人的作用,从研究个体到整个企业文化,逐渐以人用系统的、动态的、开放的观点去研究组织与管理,组织以管理为核心,与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发展协调一致。此时的管理理论趋开放,动态,研究对象也日益多元。

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

一时代,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而展开。彼得·圣吉(P.M.Senge)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更是明确指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此时的管理,追求的不尽是经济利益,更是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将现代管理理论分为11个学派,这些学派有些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研究的方法,角度,对象不尽相同,而其中心是管理学自身及相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目的是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管理发展,更好的进行高效管理。在管理理论发展的同时,管理实践也不断发展,研究对象也不断拓宽;研究对象的变化、拓宽也为管理理论发展开辟新渠道,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管理发展。

管理学试题

第一章管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协调,以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 2、高层管理者:也称战略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高级执行者。高层管理者一般是站在组织整体的宏观立场,其所考虑的管理问题和所从事的管理活动是组织的长远问题并侧重于组织的生存、成长、发展以及组织全面的管理。高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制定政策,分配资源、评价组织活动的成效等。高层管理者在组织中处于决策的地位,起着关键的和主导性的作用。 3、“企业再造”:也译为“公司再造”、“再造工程”( Reengineering)。它是20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主张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企业再造”主要程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②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③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④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4、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形成概念的能力。 5、试验法:所谓试验法,就是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的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同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试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和因果关系,进而总结出一定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单选题 1、管理的二重性一般是指() A、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一般性和特殊性 D、以上都对 2、按管理的()来划分,大体上可以把管理者分为业务管理者、财务管理者、人事管理者和其他管理者。 A、内容 B、层次 C、角色 D、职务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目前,关于管理心理学的课程名称还不统一,有的叫组织行为学、有的叫组织管理心理学,有的叫行为管理学、有的叫行为科学等等。关于管理心理学的定义同样没有达成共识,学者们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常常加入自己的看法。 1、苏东水认为:管理心理学又称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科学,它是从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2、俞文钊认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企业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它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3、卢盛忠认为:管理心理学也可称之为组织管理心理学,一般来说,组织管理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组织系统中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它属于心理科学中的应用部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4、孙彤认为: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5、杨锡山认为:组织行为学应该是研究任何组织环境中人

的行为规律的学问。它是以行为科学和其它有关的知识改进领导,激励员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组织效能的一门管理学科。 6、张德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7、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8、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9、美国学者史蒂芬?P?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它是在多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于应用科学。 10、加拿大学者乔·凯利认为: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11、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性的发展中的科学。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张玉利)

第一章管理实践 1.对于管理的概念,为什么不存在唯一的定义?你对管理是怎样理解的? 答:1.人们在不同领域从事的管理实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管理对象不同、内外部环境不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导致管理实践的差异,而管理实践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人们对管理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管理范畴的宽泛以及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产生的创新,是人们难以用十分精练的语言概括管理工作的全部内涵。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认为:“管理就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 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是通过别人并与别人一起工作,协调集体活动以便取得1+1>2的效果。 管理工作表现为由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工作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管理是变革与创新,是促使组织在动荡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工具。2.对管理的众多解释之间并不矛盾。透过不同的解释,可以发现管理工作的诸多基本点,如管理的目的性、管理职能的重要性、管理工作与一般作业活动的区别等。 基于这样的基本点,本书突出强调管理职能,并把管理解释为: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已有的、可利用的资源。凭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通过别人并与别人一起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也就是说,可以将管理理解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便正确地做正确地事情的一门学问。 2.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待补充) 答:管理工作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可被归类为四大主要的管理职能中,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的任务主要是制订目标及目标实施途径(即计划方案)。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活动从计划工作开始。 具体来说,计划工作(1)描述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如利润增长目标、市场份额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等;(2)有效利用组织的资源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3)决定为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 2)组织:再好的计划方案也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有意义。要把计划落实到行动中,就必须要有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包括分工、构建部门、确定层次等级和协调等活动,其任务是构建一种工作关系网络,使组织成员在这样的网络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透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协调组织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更顺利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3)领导:有了计划,构建了合适的组织结构,聘用到了合适的人员之后,就需要开展领导工作了。有人把领导叫做指导,但不管怎么叫,都是指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对组织的目标作出贡献,其工作内容包括激励、采用合适的领导方式、沟通等。 4)控制:控制工作是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进而保证实际工作进展情况符合计划要求。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最基本的管理职能,它们分别重点回答了一个组织要做什么和怎么做,靠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以及做得怎么样等基本问题。管理职能并不只是这四种。作为管理工作的手段和途径,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职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相关事物的学科,管理实践是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提供有效的科学理论。这么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就决定它的研究对象的宽泛性,而管理学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重复地履行各种职能的。对管理的过程和职能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管理的计划与决策、实施和执行、组织和人事、领导和指挥、控制和监督、评价和调整等,以便从中找到管理的循环规律,明确管理循环是往复不断、呈螺旋式上升的。由此又可看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决不是单一的、不变的。 众所周知,管理学的广义研究对象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这一宽泛的说法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者和管理历史等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解读。 具体来说,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其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古典管理学大师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侧重于对管理方法的研究,他的理论通过实践和实验总结出来,他致力于寻求做每一件工作的最佳方法,他的理论有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谋求取得最高

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三是要求管理人员互相协作、共同努力。他致力于对管理方法的研究、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而对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及人的生理、心理研究不多。同时期法国的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包括其最初的管理职能理论,他把管理看成一组普遍的职能,对管理职能进行研究,为管理学体系打下重要的基础;他也重视管理者与员工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公平、秩序及内部人员的稳定;倡导管理教育法约尔认为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缺少管理教育”是由于“没有管理理论”,每一个管理者都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原则和个人的经验行事,但是谁也不曾设法使那些被人们接受的规则和经验变成普遍的管理理论;看中管理者的能力,依靠管理人员的艺术,管理人员的精神特性决定其最终成果,法约尔和泰罗的观点有所不同,但都侧重改变方法手段,提高生产水平。 进入20世纪初期,随着大机器生产的规模投入使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员工的觉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改善其经济状况,且要求政治上的权力。工人消极怠工,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向资本家进行罢工斗争。为调和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在客观上有力的推动了对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从行为科学理论开始发展。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玛丽福莱特提出的富人本导向的思想和处理冲突的方法,到中期的霍桑研究及人际关系理论,以前的管理对工人的思

周三多主编《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周三多管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第一题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

(完整word版)管理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概述 思考练习题 1.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者管理学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环境管理伦理 2.选择题 (1)“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管理学家的观点?() A.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韦伯 (2)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3)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4)关于管理的作用,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B.管理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 C.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 (5)影响管理伦理的主要因素中,最不应该包括的是() A.当地所实行的经济制度 B.伦理道德的发展阶段 C.行为本身所涉及伦理问题的严重程度 D.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 (6)下列问题对管理者的伦理行为影响较大的是() A.受伤害的人较少 B.很多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 C.行为的后果出现得很晚 D.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很小 (7)市场经济中要提倡“以义治商”和“以义取利”这里的“义”指的是() A.义气 B.法律 C.和气 D.伦理道德 (8)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保健品市场的兴起是由于人们观念更新引起的,这一因素属于外部环境因素中的() A.经济因素 B.技术因素 C.社会因素 D.政治因素 (9)一般来说,唱片公司所处的组织环境是() A.简单和稳定的 B.简单和动态的 C.复杂和稳定的 D.比较复杂和动态的 (10)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11)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战争与和平力量的消长,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政治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都会影响组织的运营。这是组织所面对的() A.一般环境,经济因素 B.一般环境,政治因素 C.特殊环境,社会因素 D.特殊环境,政治因素

管理学原理自考试卷

管理学原理自考试卷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管理学原理 一.填空 1.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织的构成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企业的任务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企业活动包括三个环节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和3合称 ________________, 2叫____________, 三个环节合称 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具体对象的不同,管理工作涉及三方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6.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7.管理的基本规则(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________管理和________管理. 9.________是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方法论. 10.最早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科学管理方法的当推________和 ________. 11.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___. 12.亚当.斯密是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人之一, 有本着名的代 表作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计算机之父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___, 他认为企业与工人 之间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 主张实行________制度, 使提高了 ________的工人能因此而分享工厂的一定利润.

安全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安全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安全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工作环境之间在防止事故发生,避免人生伤害和财产损失 方面存在的关系。 事故因果理论:遗传社会环境,人的缺点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亡;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管理缺陷,个人及工作条件的因素,直接原因,事故,损失。 瑟利模型:感觉认识行为相应。 轨迹交叉理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能量转移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 能量转移理论:第一类伤害是由于转移到人体的能量超过了局部或全生性阈值而产生的,第二类伤害着是由于印象局影响或全生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系统原理: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弹性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 预防原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1偶然损失原则(1:29:300)2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4本质安全化对策 强制原理: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安全文化反映的就是一定时期和地域条件下,组织和个人明显的或隐含的处理安全问题的方式和机制。 安全文化的范畴;A安全文化的层次性1安全观念文化,2安全行为文化3安全管理文化4安全物态文化B安全文化的差异性 安全文化的功能:影响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 安全文化三双手(安全机器设备工程设施等,安全法规制度等,安全文化习俗等,安全文化是最重要的手)安全生产五要素(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 安全文化建设;1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2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3生产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4企业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管理计划的作用:1安全管理计划是安全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2安全管理计划是安全工作的实施纲领3安全管理计划能够协调,合理利用一切资源,使安全管理活动取得最佳效益 安全激励的概念;根据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强化人的动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理论称之为激励原理 安全目标管理的概念:安全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根据企业管理的总目标,从上到下的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 安全目标管理的特点;1安全目标管是重视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2安全目标管理是系统的,动态的管理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要制定一个既先进有可行的整体安全目标,即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2总目标要至上而下的层层分解,确定各级各部门直接到每位职工的安全目标3要重视对目标成果的考核和评价4要重视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安全目标管理的意义:1有利于从根本上调动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2有利于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3有利于改善职工的素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4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及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系统安全的定义: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以使用效能,时间为条件,应用工程和管理的原理,准则,技术,使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 系统安全的主要特点:早,快,省,好,接口 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保护的对象是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生产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安全生产法规涉及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领域,既具有政策性特点又具有科学技术性特点。 安全生产法规作用: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安全管理中法制化管理;指导和推动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增强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起促进作用。 三大规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 运行基础:PDCA(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

管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管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管理学是由一系列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原理、管理形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所组成,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客观规律。管理学是揭示管理的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规律要求来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它主要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管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 一、生产力方面 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企业中的人、财、物,使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研究如何根据企业目标及社会需求,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组织生产力,在企业里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如市场预测、产品开发、制定经营计划,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组织和控制,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科技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等等[1]。总之,就是要合理地组织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按质、按量、按期、低消耗地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 二、生产关系方面 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企业就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工资奖励、经济核算等制度[2]。 三、上层建筑方面 主要是研究如何使企业内部环境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用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使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是管理学研究的是在现有经济运行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即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管理学是研究企业如何提升自身战略垄断力即核心竞争力,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艺术,提供打击竞争对手赢得顾客的手段。 经济学往往从政府层面来研究政府如何克制企业垄断、提升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主要是解释问题的因果逻辑,为政府提供制定政策改善社会福利提供依据。 管理学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经济学专业主要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财政学(含税务)。 参考文献: [1]单宝玲.现代企业管理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1-43 [2]张明玉.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7-28

管理学考试题库试题答案全

一、选择 1、法约尔所提出的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不包括( C )。 A 权力与责任 B 统一指挥 C 统一协调 D 等级链 E 集权与分权 2、( C )被称为是“科学管理之父”。 A 亚当斯密 B 罗伯特欧文 C 泰罗 D 法约尔 3、可以使管理幅度增加的因素是( A )。 A 下属的工作内容和性质相近 B 主管人员处于较高层次 C 下属的能力较差 D 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变化较快 E 下属空间分布分散 4、下列方法中,主要应用于对国际经营环境的对比分析的是( A )。 A 冷热分析法 B 等级尺度法 C 多因素平价法 5、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中,最直观、人们最易感知的部分是( C )。 A 精神层 B 制度层 C 物质层 6、在各个控制类型中,( D )的控制标准Z值有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 A 程序控制 B 跟踪控制 C 自适应控制 D 最佳控制 7、下列不属于激励过程理论的( B )。 A 强化理论 B 成就需要论 C 期望理论 D 公平理论 8、关于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不正确的是( D )。 A 有部下或追随者 B 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C 具有明确的目的 D 没有上级 9、组织文化的特性不包括( D )。 A 民族性 B 多样性 C 整体性 D 绝对性 10、下列情况下,宜采用内部提升的是( A )。 A 高层次管理人员的选拔 B 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 C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11、不属于人际关系学说主要观点的是( D )。 A 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B生产效率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与他人的关系 C 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D 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12、下列关于头脑风暴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相关专家或人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 B 所发表的建议必须深思熟虑 C 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D 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13、下列关于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与业务计划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 业务计划与人事计划是为财务计划服务的 B 财务计划研究如何从资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C 人事计划分析如何为业务规模的维持或扩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14、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下列属于辅助活动的是( B )。 A 内部后勤 B 技术开发 C 生产作业 D 服务 15、对于组织变革的目标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 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B 使董事会更具环境适应性 C 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D 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

1.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规律。 2.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点。其中包括人性本质,心理的实质,心理结构.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3、领导心理:地位特殊,不同于一般的个体或群体心理。4、环境与心理:环境对管理心理的影响。管理环境有内外之分。外:自然、社会内:组织,结构、模式、变革发展、文化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激发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细胞的活动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相对弱活动状态转入较强活动状态。如:好消息。 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如:说坏话。 在同一时间里,有的部位处于兴奋状态,有的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只不过有主次之分。同时,兴奋和抑制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积极活动能够使神经系统和机体的活动处于平衡和协调中。 5.气质:是指典型表现于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及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个性特征。形式(一)气质是发生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指向性方面的动力特征。强度: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速度:感知速度,思维灵活度。指向性:外部世界获得新的印象或者关注自身内心体验。1、胆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的强而不均衡型。脾气暴躁,不稳重。为人直率,直来直去。精力旺盛,好挑衅,攻击性2耀。做事情热情高,但缺乏耐心,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2、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的强而均衡的灵活型。反应快,行动敏捷,可塑性高,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特别善于交际,在人际交往中主动热情。性格外倾,表情丰富而有感染力。在活动中精力充沛,但热情容易消退,来得快去得也快。3、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的强而均衡的安静型。情感不易发生,也不外露,闷葫芦。态度持重,交际适度,少年老成,自制力强,不喜形于色。心理反应缓慢遇事不慌不忙,做事有条理而冷静。容易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4、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的弱型,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弱。非常敏感,多愁善感,情绪发生慢而深刻。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际。胆子较小,遇到困难优柔寡断。富于想象,比较聪明,感受性高。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②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③在进行教育培训时,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也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 6.性格: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可从四方面理解: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性格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性格是独特的个性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标志;性格主要是在后天获得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一)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2)对劳动和工作态度的特征。(3)对自己态度的特征。二)性格的情绪特征(1)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2)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3)情绪活动的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4)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三)性格的意志特征(1)自觉性(2)坚定性(3)果断性(4)自制力(5)勇敢(四)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1机能类型说。A.培因(英),按照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的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2向性说。荣格(瑞士)按照人的心理能量和活动倾向于内部或外部,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3独立一顺从说。阿德勒(奥地利)根据一个人的独立性程度可划分为顺从型、独立型和反抗型。说话方式。4文化一社会类型说。E.斯普兰格,以人的社会意识倾向性,把人的性格分为理论型、实际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六种。人生的追求真理、利、美、人际、权力、灵魂。人的性格分为四种: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4、性格的差异与管理1、要重视管理者自

管理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 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 管理师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 (1)决策: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 (2)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3)领导: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4)控制: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5)创新: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 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角色。 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职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5.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中国:(1)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战国,《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战国,孙膑运用统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胜了齐王。 (4)《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外国:(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纪人观点。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2)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采取了不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起许过管理制度。 (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所有权人员正式得到承认,管理不仅是一种活动,还成为一种职业。 (4)欧文的人事管理,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 (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对管理的贡献主要有对工作方法和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实质上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薪酬。 (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对管理的贡献体现在工资制度方面,消除了因刺激工资而引起的常见的劳资纠纷。 6.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哪些分支?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各是什么? (1)古典管理理论 ①科学管理理论: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及其夫人莉莲的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甘特的“甘特图”。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②组织管理理论:包括法约尔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韦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 2.统计学的研究方法:a 大量观察法b 综合指标法c 统计推断法 3.统计要素:a 总体b样本c 推断(基本任务)d 推断的可靠性(最重要的要素) 4.统计学的内容:a 描述统计b 推断统计 5.专门调查:是指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专门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多属一次性调查。(a 普查b 重点调查c 抽样调查d 典型调查) 6.统计分组的标志:a 按品质标志分组b 按数量标志分组 7.集中趋势的测度: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8.离散趋势的测度:在统计学中也称标志变异指标,是用来描述数列中标志值的离散趋势与离散程度的。 9.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 10.相对指标: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之比。包括有名数和无名数。 11.几种常用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强度相对数 12.指数:广义:凡是能说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狭义:指数是用来表明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在不同时期间的相对变动程度 13.同度量因素或同度量系数,一般把相乘以后使得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可以直接相加的指标的那个因素 14.平均数指数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受到统计资料的限制,不能直接利用综合指数公式编制总指数,而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采取平均数形式编制总指数,这种方法称为平均数指数法 15.抽样:抽样就是从所研究的对象中随机地取出其中一部分来观察,由此而获得有关总体的信息 16.样本统计量:当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比率(或成数)以及标准差和方差等集中趋势指标和离散趋势指标来描述样本的特征时,称为样本统计量 总体参数:当用他们来描述总体特征时,则称为总体参数 17.非抽样误差:是指在调查登记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由于主观因素破坏了随机原则而产生的系统性偏差 抽样误差:仅仅是指由于抽样的随机性而带来的偶然的代表性误差,不包括登记性误差和不遵守随机原则造成的偏差 18.随机的抽样设计:随机抽样也称简单随机抽样,是抽样中最基本的方式,包括: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19.抽样分布:假如从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出容量相同的各种样本,则从这些样本中计算出的某统计量所有可能值的分布称为这个统计量的抽样分布 20.t分布:概念t分布是小样本分布,小样本是指n<30.t分布适用于当总体标准差未知时用样本标准差s代替总体标准差,由样本平均数推断总体平均数以及2个小样本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等。 性质:(1)t分布是对称分布,且其均值为0. (2)当样本容量n较小时,t分布的方差大于1.当n增大到大于或等于30时t分布的方差就趋近于1,T分布也就渐进于标准的正态分布,这时可用标准的正太分布来代替T分布。(3)T分布是一个分布族,对于不同的样本容量都对应着不同的分布,且其均值都为0. (4)与标准正太分布相比,T分

管理学期末模拟试卷E有答案

管理学课程试卷(E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所有层次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的是人际技能 2.企业管理者可以分成基层、中层、高层三种,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长远全局性决策 3.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内容之一包括工作定额原理 4.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罗 5.目标是计划的终点 6.按对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大小,可以把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7.下列方法中,用来解决不确定型决策方法的是小中取大法 8.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 9.企业中管理干部的管理幅度,是指他直接管理的下属数量 10.下列指标中,能够用来对组织的集权程度做出判断指标的是决策的重要性 11.内部招聘的最主要的缺点之一是不能迅速展开工作 12.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所需的资源是计划与决策 13.组织文化理论引起人们广泛注意,成为管理学界与实业界的一个重要论题,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 14.组织文化构成的要素之一是组织观念 15.乡村俱乐部型的领导方式位于管理方格图的格是1.9 16.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的观点是领导的权变理论 1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人群中,主导需要可能是安全需要的人员是工厂的一线操作工人 18.处于需要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9.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这是指适度控制 20.控制活动应该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二、多项选择题 1.外部招聘所具有的优点包括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2.组织文化由以下哪几个要素构成价值观念组织观念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组织情感 3.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三种联系的判断,其中包括努力-绩效奖赏-个人目标绩效-奖赏 4.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具有的特征包括适时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5.组织文化的作用包括导向作用凝聚作用 三、判断题 1.管理对象也称为管理的客体,是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 2.泰罗提出了企业必须努力确保六种活动(即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3.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 4.程序化决策是指经常发生的,决策目标明确,判断标准清楚,可以通过按原来规定的程序、 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 5.组织结构中的扁平化结构是管理幅度较窄,管理层次较多的组织结构。× 6.外部招聘的主要缺点有:引起同事的不满,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7.价值观念是企业的经营哲学思想,是组织文化的最基本内容。√ 8.定义为非权力影响力的主要包括二种类型:专长权和感召权。√ 9.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 10.由于组织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控制工作就没有那么必要了。× 四、计算题(10分) 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当年产量等于销量,销售价格为每台12元,企业固定成本10万,产品单位变动成本8元。 (1)试用盈亏平衡分析法确定盈亏平衡产量; (2)如果企业的利润目标是10万元,企业的年产销量至少应多大? 解:(1)、100000/(12-8)=25000台(2)、(100000+100000)/(12-8)=50000台。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简述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涵。 答:(1)职工是“社会人”(2)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职工的士气(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当局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梅奥等人的成就可以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霍桑效应而言,有很大的实用性;而人际关系理论也可被称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在尊重人、关注人的方面作了有力的提倡。另一方面,霍桑效应——“受注意了,一路开绿灯”,虽然在产生效应的过程中确实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重于强调个体的激励,忽视了整体战略规划在目标、方向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人际关系理 第1 页共3 页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下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和活动 管理的内容 第一,管理是在组织中进行的是一切组织的最基本活动 第二,管理是由管理者完成的, 第三第三管理的对象是组织内的各种资源,第四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第五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第六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管理的作用 一管理也是生产力2管理是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原因,三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与特征, 一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社会属性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 二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规律,有其固有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 三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主要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四管理的技术性 二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普遍性 2管理的目的性 3管理的动态性 4管理的创新性 5管理的人本性 一是管理的中心是协调人际关系和管理人员是管理的中心,二是在管理中要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做到以人为本 第三节管理的职能与管理者, 一管理的职能 1计划 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预先测筹划,包括分析组织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明确组织目标,进行决策制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工作 2组织 对,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进行统筹规划 3领导 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职权和自身权力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引导指挥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4控制 管理,根据既定计划要求检查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情况,发现偏差查明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或根据新情况,对,原计划进行必要调整,保证计划与实际运行相适应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填空 1、管理心理学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 二、名词解释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运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科学。 2、观察法: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对被试的言谈举止等进行观察,从而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主试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从而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变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三、问答 1、管理心理学为什么将企业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资源:人、财、物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填空 1、主持“霍桑实验”的心理学家是梅奥。 2、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得出了人群关系理论,这被认为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3、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用公式表示为 B=f(P,E)。 4、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种。

三、问答 1、霍桑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924-1932年,在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工人2.5万)进行,分四个阶段:(一)照明实验(1924-1927年) 选择缠绕线圈的班组进行。两个组: 控制组:照明条件不变。 实验组:照明条件逐渐改善,产量逐步提高;照明亮度降低,工人要求增加亮度,于是换上一个灯泡,但实际亮度不变,这时产量仍然上升。看来,照明并非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还有其它因素。 (二)职工福利实验(1927-1932年) 选择六位女工,改善其工作条件,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休息时间,免费供应午餐,结果产量上升。两个月后取消某些福利项目,产量并不下降。 (三)谈话实验(1928-1930年) 两年时间里,与21126名职工进行面谈。先是指示型面谈(事先设计计划),后用非指示型面谈,即自由谈话。 (四)群体实验(1930-1932年) 观察14名男职工(9名绕线工,3名插座安装工,2名检修工)的生产效率和行为,时间达六个月。 2、由霍桑实验得出的结论有哪些? (1)生产条件的变化固然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但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2)生产条件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 (3)改善劳动者的士气(态度)及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才是增加生产、提高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3、由霍桑实验得出人际关系理论主要有哪些内容? (1)以“社会人”观念取代“经济人”观念,强调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企业内人际关系,而不是取决于工作条件、工作方法。 (3)注意非正式群体。 (4)新型领导、民主管理等对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